生活中的数据复习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三章_生活中的数据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三章_生活中的数据](https://img.taocdn.com/s3/m/0f38077c31b765ce0508142b.png)
第三章 生活中的数据 3.1 认识百万分之一一、复习提问1.我们已学过一百万有多大,请结合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来描述这些大数。
2.什么叫科学记数法?把下列各数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1)2500000 (2)753000 (3)205000000 四、随堂练习:几吨的百万分之一是多少吨?是多少克? 五、继续探索新知识,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小数 1. 正的纯小数的科学记数法表示: (1)学生填空:551010100001.0-==(2)总结规律:n-=1001......0.0:一般地把一个绝对值小于1的数也可以表示成na 10⨯的形式,其中101 a ≤,n 为负整数,n 等于非零的数前面的连续零的个数。
1、例:大多数花粉的直径约为20微米到50微米,这相当于多少米?解:因为1微米=610-米,所以大多数花粉的直径为61020-⨯米到61050-⨯米,即5102-⨯米到5105-⨯米。
2、做一做(1)你能在科学计算器上表示出12109.2⨯吗?7102.7-⨯呢?(2)在显微镜下,人体内一种细胞的截面图的形状可以近似地看成圆,它的直径约为61056.1-⨯米,利用科学计算器求出这种细胞的截面图的面积。
3、练习:把下列各数用科学记数学法表示: (1)0.000 000 001 65;(2)0.000 36微米,相当于多少米? (3)600纳米,相当于多少米? 小结1、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百万分之一米,即610-米。
2、把较小的数表示成科学记数法,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就写成10的负几次方。
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小的数也是将它写成na 10⨯米的形式,其中a 也是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10的一个数,不同的地方是此时10的指数n 变成了负整数。
3.2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一)通过学生的练习,加深对近似数的理解,并讲解例题1、2 (二)练习: 1、判断下列各数,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1)某歌星在体育馆举办音乐会,大约有一万二千人参加;( )(2)检查一双没洗过的手,发现带有各种细菌80000万个;( ) (3)张明家里养了5只鸡;( )(4)1990年人口普查,我国的人口总数为11.6亿;( ) (5)小王身高为1.53米;( )(6)月球与地球相距约为38万千米;( ) (7)圆周率π取3.14156( )2.小明量得一条线长为3.652米,按下列要求取这个数的近似数:(1)四舍五入到十分位___________ (2)四舍五入到百分位_________ (3)四舍五入到个位____________一般地,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在上题中,小明得到的近似数分别精确到哪一位。
第6章数据的分析复习课(教案)
![第6章数据的分析复习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58fb21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12.png)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回顾数据分析的基本概念。数据分析是指通过数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和解释,以便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趋势。它是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帮助我们了解班级同学的阅读习惯,以及如何根据这些数据提出改进建议。
d.能够根据数据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并作出合理的推断。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特别是在抽象、推理和模型构建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语言和方法描述现象、发现规律;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通过绘制和解读统计图,提高学生对数据的直观认识和理解;
b.统计图的选择与解读:学生应学会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展示,并能从统计图中获取有效信息。
-举例:根据不同数据类型选择条形图、折线图或扇形图,解读统计图中的数据变化和比例关系。
c.数据分析的基本步骤:学生需要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流程,包括数据收集、整理、展示和分析。
-举例:分析班级同学的身高分布,掌握从数据收集到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重点概念。对于难点部分,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展示数据,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பைடு நூலகம்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数据分析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分析最近一次考试的分数分布。
其次,数据分析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待提高。在小组讨论环节,虽然学生们能够针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但在将这些零散的观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有逻辑的分析过程时,他们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之前的课程中,较少进行这种综合性的数据分析练习。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综合性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数据的收集整理及描述复习教案
![数据的收集整理及描述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121420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cd.png)
数据的收集整理及描述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2.掌握数据的整理和描述方法;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教学重难点:1.数据的整理方法;2.数据的描述方法。
三、教学内容:1.数据的收集方法;2.数据的整理方法;3.数据的描述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教材内容,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及描述方法,提出问题:“什么是数据?为什么需要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描述?”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讲解:1)数据的收集方法:-个别观察法:通过观察个别现象得到数据,适用于小样本的情况;-抽样观察法:通过观察部分现象推断整体情况,适用于大样本的情况;-实验法:通过特定条件的实验得到数据,适用于实验研究的情况;-文献调查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得到数据,适用于需要详细资料的情况。
2)数据的整理方法:-分类整理法:将数据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分类整理,便于统计和分析;-图表整理法:使用图表形式展示数据,如表格、条形图、折线图等;-统计指标法:使用统计指标描述数据,如均值、中位数、众数等。
3)数据的描述方法:-数值描述:使用数字进行描述,如平均数为5、最大值为10等;-可视化描述:使用可视化方式展示数据,如图表、图像等;- 文字描述:使用文字进行描述,如“大部分学生的体重在50-70kg之间”等。
3.练习:请学生根据以下情景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情景一:班所有学生的身高数据情景二:地区每个月的降雨量数据情景三:电商平台每天的订单量数据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选择合适的数据收集方法,并进行数据整理和描述。
4.讲解和总结:教师对练习结果进行点评,并解释正确答案。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范围等。
五、实践应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并对解决结果进行展示和交流。
六、课堂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并写一篇小结,归纳所学知识和体会。
浙教版2023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身边的数据》教案及反思
![浙教版2023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身边的数据》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2e644c0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ab.png)
浙教版2023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身边的数据》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身边的数据》是浙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的一课,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和作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如身高、体重、气温等,帮助学生感知数据的多样性和重要性,初步建立数据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数据的定义,能识别生活中的各种数据,学会简单数据的记录和整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掌握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基本步骤。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据的兴趣,认识到数据在决策和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数据的含义,识别生活中的数据,掌握数据的记录和整理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数据的分析价值,能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四、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
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但对数据的系统认知和处理能力较弱。
需要通过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数据。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和理解数据。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他们对数据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3. 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深化理解,提高合作能力。
4. 实践操作法:设计数据记录和整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知识。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据图表,如天气预报、身高体重统计等,询问学生是否见过,能否解释其中的信息。
2. 提出问题: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数据,这些数据有什么作用?我们如何理解和利用这些数据呢?3.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身边的数据”,让我们一起探索数据的世界。
(二)、新知讲解1. 定义数据:简单解释数据的定义,即用数字、文字、图像等形式表示的信息。
《生活中的正负数》教案
![《生活中的正负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9949c34376baf1ffc4fad61.png)
《生活中的正负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正负数的意义.能用正负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2、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法.3、体会(感悟)正负数可以用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重点:了解正、负数的意义,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听天气预报记录天气:让我们来听一听看一看,把有关北京和石家庄的数据信息,准确地记录下来吗?要求:(1)、大家要认真听,注意听清信息中的数据。
(2)、独立思考,然后把听到的信息,准确简洁的记录下来,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关键是让大家一眼就能看明白。
二、讲授新知1、学生汇报总结那像这样用“—”来表示的数叫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的负数。
(板书课题)2、出示课件认识正号、负号及读法师:刚才我们已经写出了大连和锦州的天气信息,那我们应该怎么去读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课件)3、练习读正数和负数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正号和负号及它们的读法,让我们来看看其他城市的温度该怎么读呢?(出示课件)4、温度计(出示课件)师:人们通常用正数表示零上的温度、通常用负数表示零下的温度、0正好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也可以说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出示课件)师:从上面的天气预报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生:回答师:有负数吗?你能读出来吗?5、正数、负数和零截取温度计上从-5到5的刻度区间,水平方向展示,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正数在0的右边,负数在0的左边。
(2)从0往右数越来越大,从0往左数越来越小。
(3)-1和1都和0相差1。
……归纳总结:比0大的数是正数,比0小的数是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第二课时一、情境设计:2004年元旦期间,我校部分老师到一个美丽的城市旅游,你们猜一猜那是哪里?(出示海南的照片)在那里大家最热衷的两个活动,就是爬山比赛和潜水。
1、爬山是要比谁先爬到50米的高度为胜。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6160ef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25.png)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据收集和整理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教法: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二、互动新授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
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生活中的数据教案
![生活中的数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a6540610661ed9ad51f3bc.png)
生活中的数据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对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感受、收集、整理、分析以及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展示。
教材从生活实际的需要出发,首先安排了有关对小数的感受和对小数进行表示的内容,为了从生活中的数据中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以便对决策和预测作出帮助,教材又安排统计图的认识和不同统计表的选择等内容。
这些内容,对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小数,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去描述小数和估测小数。
2、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数。
3、能用计算器处理较为复杂的数据。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较小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以及将小数与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感受小数,发展数感。
2、通过运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小数在计算器上连续对小数进行乘方运算的活动,学会运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在经历数据的分析过程中,经理独立思考与独立学习,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体会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体会到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数据。
2、通过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感受等实践活动,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了乐趣和创造性,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1认识百万分之一 1、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据,为了帮助人们了解情况、发现规律、作出决策而引入这部分内容的,是为了让学生们通过对数据的学习,掌握必要的统计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节内容应突出一个特点——注重学生的活动。
在认识百万分之一和学习科学记数法的内容中,经历观察、实际操作、交流等活动,用身边熟悉的事物,多角度对小数进行描述与估计发展数感。
从内容来看,本节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数感,所以本节的教学应以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而展开,在教学上根据本节内容提出以下建议:(1)在进行对小数的感受及表示的教学时,要重视小组活动,重视小数的实际意义,注意对小数的估测方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解决问题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复习》-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解决问题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复习》-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ec2ce79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9b.png)
标题: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解决问题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复习》-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2. 使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复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2.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3. 数据的描述和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复习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如调查、观察、实验等。
(2)学生分享自己使用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历。
3. 解决实际问题(1)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如“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3)学生根据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际操作,收集和整理数据。
(4)学生展示收集和整理的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
4. 数据的描述和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数据的描述方法,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
(2)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
(3)学生讨论如何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提出建议或解决问题。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2)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感悟。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能力。
2. 评价学生运用数据描述和分析方法的能力。
3. 收集学生课后作业,评价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据的离散程度复习教学案教案
![数据的离散程度复习教学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83f149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02.png)
数据的离散程度复习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离散程度的含义,掌握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等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方法;(2)能够运用离散程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2)利用计算器或软件,计算数据的离散程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增强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等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方法;(2)能够运用离散程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之间的关系;(2)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离散程度指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数据的波动情况;(2)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数据的离散程度有什么作用?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理解离散程度的含义;(2)学生通过实例,了解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等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方法。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之间的关系;(2)每组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离散程度的知识进行解决。
4. 成果展示:(1)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2)教师点评各组的汇报,指出优点和不足。
5. 练习巩固:(1)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教师及时批改作业,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四、课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离散程度的知识;2. 学生通过课后练习,检验自己对离散程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1)学生对离散程度的理解程度;(2)学生运用离散程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师评价:(1)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的评价;(2)教师对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的评价。
数据的收集整理教案5篇
![数据的收集整理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3cd896c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6b.png)
数据的收集整理教案5篇教师应提前准备教案,以便在课堂上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案是教师教学目标达成的保障,能够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数据的收集整理教案篇1一、数据收集整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个过程,从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知识,并学会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
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和合作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用简单的符号进行记录的统计方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的数据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主题图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导)学校要举办讲故事大赛。
班上准备从王明明、陈小菲两人中选一位参加比赛。
选谁去呢?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二、自主构建(学)用什么办法来决定谁参赛呢?可以用举手的方法,再数一数。
想一想,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用投票的方式。
给每个人一张纸,每个人把选的人写下来,放在一起,最后只要数一数选票就行了。
三、互动互议(议)大家觉得投票的方法可以吗?那它有什么好处呢?投票这种方法不像点人数那么麻烦,只要整理大家交上来的选票就可以了。
那一起试试看吧。
学生投票交给老师。
整理选票。
想一想,怎样整理这些投票呢?学生回答。
老师报名,同学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
学生活动。
展示和交流薛恒的记录单。
学生1、老师报谁的名字,我就在他下面写□;学生2、我是用写_的方法;学生3、我是用画○的方法;学生4、我是用打√的方法。
四、精讲点拨(讲)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上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该选谁呢?学生回答想:今天班上有两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假如他们也参加投票,结果会怎样呢?五、当堂练习(练)1、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想一想怎样调查?学生回答。
出示统计表看表回答问题。
2、练习一第3题。
六、课堂小结:数据的收集整理教案篇2教学目标(一)初步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学会把一些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填写完成简单的统计表。
数据的集中程度复习教案2页教案
![数据的集中程度复习教案2页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98789310a6f524ccbf85f8.png)
一、知识点:1、 平均数:2、加权平均数:3、中位数和众数:二、举例:例1:一家公司对A 、B 、C 三名应聘者进行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成绩如下表所示:(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你选谁?(2)根据实际需要,广告公司给出了选人标准: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
你选谁?例2:⑴设有甲、乙、丙三种可混合包装的食品,它们的单价分别是元,元,元,现取甲种食品50公斤,乙种食品40公斤,丙种食品10公斤,把这三种食品混合后每公斤的单价是多少?⑵江同学期中考试数学成绩为78分,期末考试数学成绩为82分,如果计算学期总评分时,只考虑这两次成绩,且期中与期末分数之比是4:6,求江同学的数学学期总评分。
⑶某校九年级在一次英语测验中,一班40个学生的平均分数为,二班42个学生的平均分数为80,三班43个学生的平均分数为。
求全年级这次英语测验的平均分。
例3:⑴5个数据的和是400,其中两个数据的和是157,则另外三个数据的平均数为_______; ⑵已知4,8,2,a 四个数的平均数为5。
而13,4,2,a ,b 的平均数为6,则b =______; ⑶初二年级两个班一次数学考试的成绩如下:二⑴班m 人,平均成绩为a ,二⑵班n 人,平均成绩为b ,则这两个班的平均成绩为 ;⑷一组数据:1、2、4、3、2、4、2、5、6、1,它们的平均数为 ,众数为 ,中位数为 ;⑸一个射手连续打靶20次,其中2次射中10环,7次射中9环,8次射中8环,3次射中7环,这个射手每次射中环数的众数是 ,中位数是 ;⑹某校10名初中毕业生的中考体育考试成绩如下:25 26 26 26 26 27 28 29 29 30 ,这些成绩的中位数是A 、25B 、26C 、D 、30⑺小明期未语、数、英三科的平均分为92分,她记得语文是88分,英语是95分,但她把数学成绩忘记了,你知道小明数学多少分吗 ( ) (A) 93分 (B) 95分 (C) 分 (D)94分要使该超市销售皮鞋收入最大,该超市应多购( )的皮鞋。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复习教案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80d98252d380eb63946d7f.png)
整理的收集与整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想: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需要收集数据,数据能帮助人们了解情况、发现规律、作出对策,对于所收集的数据,需要清晰、有效地进行展示,以便尽可能地获取有用的信息,而统计图是展示数据的重要方法,因此,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尤其重要。
安排这堂复习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练习,加强对知识的进一步的巩固。
在学习本章的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是重要的一项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叙述全面调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等的概念;掌握划记法。
2.能力目标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能根据问题查找有关资料,获得数据信息,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在描绘数据中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实践中学习本章,这要学生亲自的参与实践。
教学方法:引导式。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展示幻灯片,把本章的知识结构列出来,通过结构图回忆本章的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章知识。
Ⅰ.知识点1.与数据有关的问题(1)总体: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
(2)个体:总体中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
(3)样本: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份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2.收集数据的方法(1)全面调查总体中全部对象参加调查。
(2)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然后根据样本来估计总体的一种调查。
调查的方法有以下的三种:(1)民意调查法:调查者一般都由调查目标设计出调查表格,让被调查者填写相关数据。
(2)实地调查法:一般调查目标由调查者到相应环境中收集相关数据。
(3)媒体查询法:调查者根据调查目标采用媒体(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台、计算机网络等)收集数据。
3.统计图的有关问题(1)统计图的意义用点、线、面等来表示相关联的量之间数量关系的图形叫做统计图。
第一课时数据收集与整理复习教案(精编版)
![第一课时数据收集与整理复习教案(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f7c70af8453610661fd9f4b9.png)
第一课时数据收集与整理复习教案第一课时数据收集与整理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数据收集与整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过程与方法: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1、简单的统计表师:我们在这一单元中首先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你知道什么是统计表?统计表的作用又是什么吗?生:将统计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
生: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
2、收集和整理数据。
师:我们在进行统计时,首先要收集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我们在收集和整理数据时有很多方法,你学会了哪些呢?生: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画“正”字、打“√”、画“○”的方法,其中采用画“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
生: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时一定要注意一个“正”字代表5个数据。
师:看来,同学们学得还真不错。
那你们能运用学会的知识继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完成第5页练习一的第5小题。
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第(1)、(2)和第(3)小题。
对于第(3)小题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完成第6页练习一的第6小题。
学生先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吃的一种水果后再进行调查,再完成统计表并解决问题。
对于第(3)小题班里要开联欢会,请你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完成第6页练习一的第7小题。
师:告诉学生这其实是将统计表制成了统计图。
仔细观察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生:自由汇报。
六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案: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方法
![六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案: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a6accb5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57.png)
六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案: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方法一、知识目标:1.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表达、分析方法。
2.掌握用图表展示数据的方法。
3.掌握数据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1.能够独立收集、整理、表达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能够运用图表展示数据的方法。
3.能够熟练地应用数据在我们生活中的场景。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2.建立学生正确的数据分析和应用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1.数据的收集、整理、表达、分析方法。
2.图表展示数据的方法。
3.数据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难点:1.教学生熟练地应用图表展示数据。
2.培养学生正确的数据分析和应用的意识。
六、教学策略:1.启发法:以问题为导向,教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
2.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七、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呈现样本数据,引出收集、整理、表达和分析数据的概念。
(2)运用故事、图片或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呈现环节:(1)讲解数据的收集、整理、表达和分析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2)呈现直方图、饼图、折线图、散点图等图表类型,让学生了解各种图表的特点。
(3)通过实际操作,教学生如何用代码统计和分析数据,比较各种统计方法的优缺点。
3.深化环节:(1)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彼此的方法。
(2)通过各种案例,让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应用,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总结环节:(1)归纳数据的收集、整理、表达和分析方法。
(2)总结各种图表类型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3)鼓励学生用数据分析和应用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八、教学资源:1.样本数据2.故事、图片或视频等资料3.统计软件或程序设计工具九、教学评估:1.经由实际操作,学生能够熟练地收集、整理、表达和分析数据。
2.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来展示数据。
生活中的大数据教案
![生活中的大数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b2fa78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af.png)
生活中的大数据教案教案标题:生活中的大数据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生活中的大数据概念,帮助学生了解大数据的定义、应用和影响,并培养他们对数据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通过活动和案例研究,学生将能够理解大数据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商业决策和社会发展。
教学目标:1. 了解大数据的定义和概念。
2. 掌握大数据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3. 培养数据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4. 了解大数据对日常生活、商业和社会的影响。
5.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大数据的定义和概念。
2. 大数据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3. 数据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大数据相关的案例研究和实例。
2. 大数据应用领域的相关资料和视频资源。
3.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大数据的概念,并与他们讨论大数据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展示一些关于大数据应用的案例研究和实例,激发学生对大数据的兴趣。
知识探究:3. 分组讨论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领域(如医疗、交通、零售等),研究该领域中的大数据应用,并准备一个简短的报告。
4. 学生展示小组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大数据对该领域的影响和潜在问题。
应用拓展:5. 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进行个人或小组的大数据案例研究。
他们可以使用互联网资源、采访专业人士或者进行实地调研。
6. 学生撰写报告或制作展示,展示他们对所选主题的研究成果,并分享他们对大数据的思考和观点。
总结活动:7.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并与他们讨论大数据对他们日常生活、商业决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8. 学生分享他们对大数据的新认识和体会。
评估方式:1. 小组研究报告的质量和内容。
2. 个人或小组大数据案例研究的报告或展示。
3. 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展示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拓展活动:1. 邀请专业人士或行业从业者来讲解大数据的应用和影响。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企业或机构,了解实际的大数据应用案例。
数学生活中的数据教案
![数学生活中的数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4b0033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c4.png)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重要性。
2. 学会使用图表来表示和分析数据,包括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其应用数学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其团队协作精神。
小结细节及细节说明:1.1 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重要性:数据的收集:认识数据收集的方法,如调查、实验等。
数据的整理:学习使用表格、图表等方式整理数据。
数据的描述:学会用适当的语言、图形等方式描述数据。
数据的分析:学习运用数学方法分析数据,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1.2 学会使用图表来表示和分析数据:条形图:认识条形图的特点,学会绘制条形图表示数据。
折线图:认识折线图的特点,学会绘制折线图表示数据的变化。
饼图:认识饼图的特点,学会绘制饼图表示数据的占比。
1.3 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平均数: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解决与平均数相关的问题。
中位数: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解决与中位数相关的问题。
众数: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解决与众数相关的问题。
1.4 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任务。
二、教学内容1. 数据收集与整理:学习使用调查、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
学习使用表格、图表等方式整理数据。
小结细节及细节说明:1.1 数据收集方法:调查:设计问题,对特定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
实验:在控制条件下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1.2 数据整理方法:表格:将数据按照一定的分类方式整理到表格中。
图表:使用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图表形式展示数据。
2. 数据描述与分析:学习用适当的语言、图形等方式描述数据。
学习运用数学方法分析数据,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小结细节及细节说明:2.1 数据描述方法:语言描述:用文字描述数据的特点、趋势等。
图形描述:使用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图表形式展示数据。
2.2 数据分析方法:平均数: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教案
![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174a9c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08.png)
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学习100以内的整数,认识分数、小数和负数。
2. 数的运算:掌握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几何图形: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学会计算周长、面积等。
4. 量与计量:学习长度、面积、体积、重量等单位的认识和换算。
5. 数据分析:了解统计图的基本知识,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数据。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数学。
2. 运用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提高。
四、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课堂测试,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2. 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应用能力,评价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3.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 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数学学习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小学数学教材》2.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3. 学具:计算器、尺子、量杯等。
4. 教学素材: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图片、视频等。
5. 课外读物:提供一些数学故事书、数学趣题等,供学生课后阅读。
六、教学安排:1. 第一单元:数的认识(2周)第1周:学习100以内的整数第2周:认识分数、小数和负数2. 第二单元:数的运算(3周)第1周:加法与减法第2周:乘法与除法第3周:解决实际问题3. 第三单元:几何图形(2周)第1周:认识基本几何图形第2周:计算周长、面积等4. 第四单元:量与计量(2周)第1周:长度、面积的认识与换算第2周:体积、重量的认识与换算5. 第五单元:数据分析(2周)第1周:统计图的基本知识第2周:分析生活中的数据1. 第一周:数的认识(1)教学内容:整数的认识与运算教学活动:讲解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进行课堂练习2. 第二周:数的认识(2)教学内容:分数、小数和负数的认识教学活动:讲解分数、小数和负数的运算,进行课堂练习3. 第三周:数的运算(1)教学内容:加法与减法运算教学活动:讲解加法与减法的运算规则,进行课堂练习4. 第四周:数的运算(2)教学内容:乘法与除法运算教学活动:讲解乘法与除法的运算规则,进行课堂练习5. 第五周:数的运算(3)教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活动:讲解实际问题中的数学运算,进行课堂练习八、教学活动:1. 课堂讲解:讲解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数学教案之认识生活中的数据
![数学教案之认识生活中的数据](https://img.taocdn.com/s3/m/9495d83c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cc.png)
优秀数学教案之认识生活中的数据第一章:数据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数据的概念,掌握数据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数据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数据的定义及分类:数值数据、分类数据。
2. 数据的特点:大小、顺序、唯一性等。
3.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调查、实验、观察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数据的定义、特点及收集整理方法。
难点:数据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天气预报、商品价格等,引导学生关注数据。
2. 讲解:介绍数据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3. 实践:让学生分组收集、整理生活中的数据,如身高、体重、年龄等。
4. 讨论:分组汇报收集整理的数据,分析数据的特点及规律。
5. 总结:概括数据的概念、特点及收集整理方法。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的不同表示方法,如表格、图表等。
2.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展示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据表示方法:表格、图表等。
2. 数据展示方法: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3. 数据处理与分析: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数据表示方法及数据展示方法的选择。
难点: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实例,如学校成绩排名,引导学生了解数据表示与展示的重要性。
2. 讲解:介绍数据表示方法及数据展示方法。
3. 实践:让学生分组收集、整理生活中的数据,并选择合适的表示与展示方法。
4. 讨论:分组汇报收集整理的数据及表示展示方法,分析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数据的代表复习教案
![数据的代表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ff9f0f90c69ec3d5bb7549.png)
数据的代表(复习课)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与众数、中位数、平均数有关的例子。
2、2.能举例说明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3、3.能举例说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各自特点。
4、4.能举例说明怎样利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重点疏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教学难点:弄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方式: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归纳本单元知识机构并灵活运用各知识点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试举例说明。
2、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试举例说明。
3、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各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4、利用计算器怎样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试举例说明。
二、指导学生了解本节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结构⎪⎩⎪⎨⎧计算及运用平均数、中柆数、众数实际背景三、练习指导 ⑴、想一想1、通过学习,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各是什么样的特征数?他们有什么联系?分别怎样来求他们?A 、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B 、平均数比较可靠和稳定,它包括所有数据提供的信息。
因而应用最为广泛。
但计算比较麻烦,容易受到极端数的影响。
C 、众数可靠性差,但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部分数据有关。
计算简单,在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重复出现时,常选用它来 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D 、中位数可靠性也差,它与数据 的排序有关,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计算简单,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合用中位数表示。
⑵、练一练1、下图反映了八年级(3)班40名学生在一次数学测验的成绩。
① 从图中观察这个班这次数学测验成绩的中位数和众数。
② 根据图形估计这个班这次数学测验成绩的平均成绩。
2. 某政府部门招聘公务员2468354555657585951001人,对前来应聘的A,B,C三人进行了三项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①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②若将笔试、面试、群众评议三项测试得分按1:2:4的比例确定各人的3、评定学生的学科期末成绩由期末考试分数, 作业分数,课堂参与分数三部分组成, 并按3:3:4的比例确定. 已知小明的数学期考80分, 作业90分, 课堂参与85分, 则他的数学期末成绩为 .4、某校八年级有4个班,期中数学测验1班50人平均68分,2班48人平均70分,3班50人平均72分,4班52人平均70分,则该年级期中数学测验平均为分.5.某村有村民300人,其中年收入800元的有150人,1500元的有100人, 2000元的有45人,还有5人年收入100万元.根据这些数据计算该村人收入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你认为这个数据中哪一个代表村民年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6.某校八年级(2)班期末语文、数学、英语的考试成绩依次比期中提高了10%,15%,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数据复习教案
在《生活中的数据》一章中,我们主要学习以下内容:1.认识百万分之一;2.近似数和有效数字;3.世界新生儿图.为了复习好本章的内容,下面就本章的内容综合指导如下:
知识归纳提醒
一、认识百万分之一
1.微米:1微米为百万分之一米,即1微米=10-6米.
2.纳米:1纳米为10亿分之一米,即1纳米=10-9米.
3.科学记数法: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可以把一个绝对值小于1的数表示成a×10n(其中1≤a<10,n为负整数).
友情提示: (1) 进行单位换算时,应熟练注意把握换算单位,特别要注意米与微米之间单位的换算,毫米与微米之间的单位换算等; (2)用科学记数法把一个绝对值小于1的表示成a×10n的形式,应注意a的范围是1≤a<10,n为一个负整数.它等于从左边第一个不为0的数的前面所有0的个数(包括整数数位的0).
二、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1.精确数与近似数:在生活中,有些数据不经过估算就能确定的,这样的数据为精确数,如我们有56名同学,数56就是一个准确数;有些数据需要经过估算得到才能得到的,这样的数据为近似数.如小明用最小单位为厘米的直尺测量一段绳子的长度为7.6厘米,此时7.6这个数就是一个近似数
2.近似数的取法:①四舍五入法:根据满五进一,不足五舍去的一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取近似值的方法;②去尾法或进一法.在实际问题中,有时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把一个数位后的数无论大小,一律去掉,得一近似数,此法就是去尾法.根据问题的需要,把一个数位后的数无论多少,一律进一,得一近似数,此法为进一法.
3.精确程度:利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如精确到个位或十分位等.
4.近似数的有效数字:对于一个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友情提示:(1)一个近似数按要求精确到哪一位,只要从它的下一位四舍五入即可.但不能连续从末位想前四舍五入.如将2.40845四舍五入到千分位,应从4开始四舍五入得到2.408,而不能从5开始得到2.409.
(2)近似数的精确程度有两种表示形式:一是精确到哪一位;另一种是保留几个有效数字.要确定一个近似数精确程度,主要由近似数的最后一位数字所处的位置来确定的.(3)对于比较大的数取近似值,一般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样比较方便而且便于确定有效数字.
(4)当有效数字的个数小于整数部分的位数时,一般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如3537000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的近似数应记作3.5×106,而不能写成3500000.
三、象形统计图
为了简洁、直观、形象地数据信息而制作的统计图,我们称为象形统计图.
友情提示:(1)从象形统计图中获取正确信息,要抓住象形统计图的特点,从多角度观察统计图,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根据已知数据信息,制作象形的统计图,要明确统计图反映的关于什么量的信息,根据实际问题选择与实际背景有关的象形图形,并注意图形的大小与数据大小成比例.
感悟思想方法
1.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将图形与数量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一思维策
略.如从象形统计图获取数据信息并进行有关的计算或决策或根据已知数据信息制作象形统计图都体现着数形结合思想.-
2.分类思想:就是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类,从而寻找解答的方法的一种思维方法.如用科学记数法把一个数表示成a×10n时,要根据数的大小情况来确定n的值;再如确定一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时,要根据0的不同位置来确定是否是有效数字等,都是体现了分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