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分工历史演变

合集下载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国际分工是指各国在生产和贸易中所承担的不同角色和职责,通过国际贸易的方式进行合作和交换,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经济发展的最大化。

国际贸易秩序则是指各国在开展国际贸易时所遵守的规则和制度,以保护自身利益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原则。

国际分工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开始进行贸易的时期。

当时,由于各地资源的不平衡和生产技术的差异,各国开始进行跨国贸易,以满足各自的需求。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交通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逐渐扩大,国际分工也逐渐形成。

欧洲的工业化进程和工业革命为国际分工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动力。

欧洲国家以工业制品为主导,而殖民地则主要提供原材料和农产品,构成了欧洲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关系。

国际分工并不总是公平和平衡的。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发达国家往往占据着制高点,在贸易中获得了更多的利益。

他们通过保护主义政策和不公平的贸易规则,限制和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这种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也导致了南北差距的加剧和全球贫富差距的扩大。

为了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局面,发展中国家开始寻求平等和公正的国际分工,并逐渐站稳了自己的脚跟。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贸易秩序也经历了演变。

在过去,许多国际贸易规则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以符合其自身利益。

这些规则往往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利益。

随着发展中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增加的代表性,他们开始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和决策。

发展中国家在多边贸易谈判中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诉求,并倡导建立更加公正和包容的国际贸易秩序。

全球化的发展也给国际贸易秩序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跨国公司的兴起和跨国生产网络的建立,使得国际分工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各国之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逐渐形成,并且更加依赖于彼此之间的合作和协作。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新技术的应用也加速了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

全球价值链的重构和贸易规则的调整成为国际贸易秩序的重要议题。

在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下,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抬头再次对国际贸易秩序构成了挑战。

国际分工的发展历程

国际分工的发展历程

国际分工的发展历程一、引言国际分工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生产、交换、分配等领域内形成的分工体系。

它是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的重要基础,对于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国际分工的发展历程,包括工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区域性的国际分工、世界性的国际分工以及跨国公司的出现所推动的国际分工。

二、工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在工业革命初期,由于技术进步和机器生产的广泛应用,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高,但此时的国际分工仍然以国家内部的工业部门内部分工为主。

例如,英国的棉纺织业、冶炼业和采矿业等工业部门之间形成了内部分工,这种分工形式主要依赖于国内市场和资源。

三、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交通通讯的便利,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逐渐发展起来。

这种分工形式主要是基于不同工业部门之间的互补性,例如,钢铁工业需要煤炭作为原料,而煤炭工业则需要钢铁作为生产工具。

这种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四、区域性的国际分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扩大,区域性的国际分工逐渐形成。

这种分工形式主要是基于地理位置相近、文化背景相似等因素,使得不同区域之间的国家更容易形成贸易伙伴关系。

例如,欧洲的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形成了欧洲区域性的国际分工。

五、世界性的国际分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性的国际分工逐渐形成。

这种分工形式主要是基于全球范围内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等因素,使得不同国家之间形成了更加紧密的贸易联系。

例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了基于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差异的世界性国际分工。

这种分工形式进一步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

六、跨国公司的出现所推动的国际分工跨国公司的出现是推动国际分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分支机构、开展跨国投资和贸易等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

同时,跨国公司还促进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传播和应用,为国际分工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当代国际分工发展历程

当代国际分工发展历程

当代国际分工发展历程当代国际分工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在这一时期,国际贸易逐渐成为国家之间经济交流的主要形式。

以前工业化国家为主导的国际分工模式逐渐形成,这种模式是以工业品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要产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国际分工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开始提升。

这主要归功于新兴工业国家的崛起,他们通过廉价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全球跨国公司的投资。

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促使国际分工模式的变革。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数据和信息可以实时传递,大大加强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运营能力。

跨国公司将自己的生产和制造环节分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种全球价值链的模式。

在全球价值链模式下,不同国家和地区参与到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中。

有些国家专注于原材料和资源的提供,有些国家负责零部件的生产和加工,而有些国家则负责最终产品的组装和销售。

这种模式使得全球贸易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然而,国际分工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尽管他们在提供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技术和市场准入的限制,他们往往只能扮演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环节。

这使得他们在全球贸易中的利润相对较低。

其次,全球价值链模式使得全球经济更加脆弱和不稳定。

当一个地区出现问题时,比如金融危机或自然灾害,整个全球供应链都会受到影响。

这要求各国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和协调,以降低全球经济的风险。

此外,全球价值链模式也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由于生产过程分散在全球各地,对环境的影响也变得更加分散和复杂。

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努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总的来说,当代国际分工的发展经历了从工业化国家主导的模式到全球价值链的模式的转变。

这种模式下,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生产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形成了一种全球经济的互相依存和协作的关系。

然而,国际分工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包括不平等、脆弱性和环境压力等。

国际分工发展的几个阶段

国际分工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三章知识点一、国际分工发展的几个阶段社会分工、地域分工和国际分工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

国际分工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和深化等阶段。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地理大发现开始了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市场的萌芽的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手工业生产向工场手工业生产的过渡,从而使工场手工业为基础的、具有地域性的、面向国外市场的专业化生产产生,国际分工进入萌芽阶段。

在这个时期,西欧国家推行殖民政策,用暴力手段和超经济的强制手段,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进行掠夺。

他们开矿山,建立种植园,发展了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为世界市场而生产的农场主制度,从而建立了早期的国际专业化生产和最初形式的分工——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特殊分工。

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分工保证了宗主国对热带产品的输入,并为其成长中的工场手工业产品增加出口,防止了金银的外流,还为宗主国的船只提供了货运。

当时盛行一时的三角贸易,即由西非提供奴隶劳动力,由西印度群岛生产并出口蔗糖和烟草,由英国生产并出口工业品的贸易,这便是宗主国和殖民地间分工的表现形式。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第一次产业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60年代完成的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工业。

大机器工业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空前发展并推动了社会分工向国际分工大规模转变,使以大机器工业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得以形成。

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之所以使国际分工得以形成,是因为:大机器生产使生产能力和规模急剧扩大,需要寻求新的销售市场和增辟原料来源。

而大机器工业生产物的低廉价格和在大机器工业推动下变革了的运输方式则成了资产阶级政府国外市场的武器,也是破坏外国的手工业生产,从而迫使外国变为自己的原料产地的武器。

这样,原来在一国范围内的城市与农村的分工,工业部门与农业部门之间的分工,就逐步变成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演变成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与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国之间的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二章 国际分工

三、国际分工的类型
(一)垂直型国际分工(Vertical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即经济 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 (二)水平型国际分工(Horizontal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即经济 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 (三)混合型国际分工(Mixed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3)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出现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 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 垂直分工进一步深化,殖民地、半殖民地对发达国 家的经济依赖性进一步加强了。同时,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开始得到发展,各个发达国 家在某些部门的发展上显示出自己的优势。
四、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 素 1、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3、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形式、深度和广 度 4、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三)政府的政策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 形成和发展 (四)国际生产关系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 (五)资本输出与资本流动是国际分工深入发 展的重要条件
2、案例分析
一、绝对优势理论

实例分析
分工前
产品 小麦 劳动天数 法国 英国 总计 100 200 300 产量 1 1 2 劳动天数 200 100 300 生铁 产量 1 1 2
分工后
产品 国别 法国 英国 总计 劳动天数 300 0 300 小麦 产量 3 0 3 劳动天数 0 300 300 生铁 产量 0 3 3

第三章国际分工理论

第三章国际分工理论
▪ 其他自然资源的不同
凡涅克认为,里昂惕夫的研究没有考虑到自然资源。 如果美国对于某些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进 口来满足,而这些资源的开发和提炼在美国时耗费 大量投资的,即属于高资本投入的产品,则美国的 进口替代品中的资本密集度必然上升,就会出现里 昂惕夫反论的现象。
▪ 技术差距说 该理论认为,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 和新工艺的能力,形成和扩大了国际间的技术差距, 而又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术产品的比 较优势。出口这类产品的国家也就是资本要素相对
2.7
190
2.375
190
交换结果
酒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 毛呢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 (单位) (人/年) (单位) (人/年)
1
1.7
1.375
1
贸易所得 产量增加 消费增加 理论局限
其理论无法解释贸易双方一方居于绝对优势,而另 一方处于绝对劣势时,贸易发生的基础和原因。
3.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2.2 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基本假设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 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 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5)规模报酬不变 (6)完全竞争市场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生产和贸易模式
认为这种情况是美国对其劳动密集型产品进 行保护的结果,也可能是别的国家对其缺乏 竞争力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进行贸易保护,从 而使美国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受到限制的 结果。
▪ 技能和人力资源的不同(人力资本说)
赫俄并没有区分劳动的技能方面的差别,而劳动者 在劳动技能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同时,一定的劳 动技能的背后是大量的资本投入,即更多的教育和 培训上的投入。美国在此方面要远远的高与其他国 家而使劳动更富有资本特性。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
国际分工是指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履行的职能。

国际
贸易秩序则指在国际贸易中所遵守的规则和制度。

它们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后的时期。

以下将详细讨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历程。

1.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发生了显著提高。

这也导致了不同密度资源的
国际流动。

例如,欧洲的纺织业需要原料和棉花进口,而亚洲则需要欧洲的工业产品进口。

这种分工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2. 到了19世纪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技术优势和军事力量,扼杀了亚洲和非
洲的经济独立性。

这也使得国际分工趋于不对等,西方国家成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支
配者。

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出重现开放的趋势。

这一过程主要借助
于金融和贸易自由化,各国之间的互动逐渐加强。

这样一来,国际分工显现出了更为复杂
的形态,包括工厂下线、构建全球价值链等方式。

4. 当下,国际贸易秩序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在全球化和技术变革的
背景下,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了增强。

此外,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不断涌现,对
国际贸易权力格局产生了重大的挑战。

最后,环境问题渐成普遍的共识,也需要通过国际
贸易秩序予以规范。

在不断的演进中,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秩序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它们共同维系了国
际贸易日益增长的格局,也为人类社会的更好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二章--国际分工讲课讲稿

第二章--国际分工讲课讲稿
其错误根源:财富即金银,没有把交换所得的商品计入财富范畴, 故而把双方的等价交换视为一得一失。
(二)斯密的绝对成本论
提出背景:18世纪60年代,英国兴起产业革命。其后,工业
化大生产要求突破重商主义鼓吹的保护贸易的禁锢,要求实现自 由资本主义。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 研究》,提出“绝对成本论”。
50C
100W

假定世界市场交换价格
1C=1W

交换内容
20C=20W

贸易后各国消费
30C+20W 20C +80W
专 业
分工前各国产出与消费
20C+15W 12C+70W

分工前后比较(增量)
10C+5W
8C+10W

整个世界的产出与消费
50C+100W

分工前后比较(增量)
18C+15W
从上表分析可知:国际贸易是“非零和”的,可以实现“双赢” 与“互利” 。(与重商主义比较之二)
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工业分工有发展的趋势:原来是初
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分工,现在高技术与一般工业品的分工、资 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的分工。整个国际分工的格局:
发达工业国家
高新技术产品
新兴工业化国家
技术资本密集型
刚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
劳动密集型
最不发达国家
初级产品
④从原有的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发展
220人 得 2.2C
170人 得 2.125W
1C=1W
1.2C+1W
1C+1.125W
1C+1W

国际分工资料

国际分工资料
• 国际分工使得全球经济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 经济规模的扩大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国际分工对贸易模式的影响
贸易模式的转变
贸易政策的调整
• 从产业间贸易到产业内贸易
• 各国政府根据国际分工调整贸易政策
• 从传统贸易到新型贸易(如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
• 贸易政策的调整有助于实现国际分工的优化
国际分工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
国际分工的类型
• 垂直分工: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分工
• 水平分工:基于产业或生产环节的分工
• 混合分工: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相结合
国际分工的模式
• 北北型分工: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
• 南南型分工: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
• 北南型分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工
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
自然资源禀赋差异
生产要素禀赋差异
03
国际分工的政治与社会影响
国际分工与国际政治权力的关系
国际政治权力的分配
• 国际分工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实力,从而影响国际政治权力的分配
• 强国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优势地位,对国际规则制定具有较大影响力
国际政治冲突与合作
• 国际分工可能导致资源争夺、市场争夺等方面的国际政治冲突
• 国际分工也为各国提供了合作的机会,有助于缓解国际政治冲突
• 国际分工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 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各国之间的理解与友谊
社会融合
• 国际分工有助于各国之间的社会融合
• 社会融合有助于实现全球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04国际Βιβλιοθήκη 工的未来发展趋势全球化与国际分工的深化
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国际分工的深化
•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

第2章 国际分工

第2章 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的特点: 国际分工的特点 1.大机器工业的建立是推动国际分工形 大机器工业的建立是推动国际分工形 大机器工业 成的主要原因. 成的主要原因 2.英国居于该时期国际分工的中心地位 英国居于该时期国际分工的中心地位 英国居于该时期国际分工的中心地位. 3.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日益成为大宗 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日益成为大宗 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日益成为 商品所代替 所代替. 商品所代替
国际分工的特点: 国际分工的特点 1.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之间的分 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之间的分 工居于主导地位. 工居于主导地位 2、各国间内部分工有逐步增强的趋势 、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 、 而工业国与农业国、 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削 弱。
第二节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2章 国际分工 章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的含义 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劳动分工, 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发
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民经济内部的分 工超越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 工超越国家界限广泛发展的结果。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一)萌芽阶段 萌芽阶段(16世纪 世纪—18世纪中叶 世纪中叶) 一 萌芽阶段 世纪 世纪中叶 15世纪末到 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 开 世纪末到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 世纪末到 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开 通了东西方通商的渠道,有力地促进了世界 通了东西方通商的渠道 有力地促进了世界 市场的产生和世界贸易的迅速扩大.手工业 市场的产生和世界贸易的迅速扩大 手工业 生产向工场手工业生产过度
一.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 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决 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 一 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决 定性因素. 定性因素 各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国际分工中的 地位. 地位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国际分工是指各个国家或地区根据自身的资源、技术、劳动力等特点,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实现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经济活动。

国际贸易秩序则是指各国在开展国际贸易活动时所遵循的规则、条约、制度和政策,它对国际分工产生深远影响。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涉及到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对于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现状分析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对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进行深入探讨。

一、历史演变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有其历史渊源。

在古代,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各地区之间就开始发展贸易往来。

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出现,就是各国在丝绸、茶叶、香料等物品方面的分工合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国际贸易秩序。

在16世纪至18世纪的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开始大规模进行跨洋殖民扩张,随之而来的是贸易的全球化。

各地区的资源、人力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国际分工进一步加深。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全球扩张,国际贸易秩序逐渐形成,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进一步加强,国际分工也更趋于完善。

这一时期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基本上以英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发展和扩张为主,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

二、现状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在当今世界已经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在国际分工方面,各国之间的分工合作更加细化和差异化。

发达国家在高科技、金融、制造业等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从事原材料加工、低端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国际贸易秩序方面,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多样化。

各国之间的关税壁垒逐渐降低,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成为主流。

国际贸易结构也更加复杂多样,服务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逐渐崛起。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在当今世界已经呈现出多样化、差异化、复杂化的趋势。

第二章_国际分工ok

第二章_国际分工ok

三、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分工的发展和深化,带来国际贸易 商品结构的如下变化: 1.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超过初 级产品 2.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增长 3.跨国公司的发展,使中间性机械产品的 比重提高 4.服务贸易迅速发展
四、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利益分配
整体利益:世界范围内资源合理配置, 充分享受分工利益,福利增加,提高国 际社会生产力。 当前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 殖民主义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间 的分工造成的不平等利益分配;二战后 有所改观
二、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19世纪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是宗主国同殖民地等 落后国家之间的分工。这种分工形式决定了当时 国际贸易主要在殖民地同宗主国这两类国家间进 行。 二次大战后,国际分工发生了变化,从出口制成 品、进口原料为主变为工业部门生产专业化协作 为主了,即从垂直型分工变为水平型分工。国际 贸易的地理方向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变为以发达 国家间的贸易居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 家间的贸易变为次要。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 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 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 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 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1.1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条件对国 际分工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因此, 自然条件只提供国际分工的可能性, 不提供现实性,要把可能性变为现 实性,需要一定的生产力条件。
人口、 三、 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着 国际分工的发展
(一)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会使分工和 贸易成为一种需要 (二) 劳动规模或生产规模,也制约和 影响国际分工 (三) 国际分工的实现还要受制于国际 商品市场的规模 国际商品交换市场的规模取决于:投 入交换的商品数量;有支付能力的人口 密度;交换距离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国际分工是指国际间在特定条件下因比较优势而进行的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分工。

国际贸易秩序则是指国际贸易的有关规则机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世界贸易组织(WTO)。

从古代到近代,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秩序都经历了多次演变。

在古代,国际分工的范围相对较小,主要是在同一区域内的贸易,如中国上古时期的“丝绸之路”和地中海地区的贸易。

而贸易主要是由商人自由活动,政府对贸易少有干预。

在中世纪,欧洲大陆和非洲和亚洲地区进行贸易中,天主教堂也曾经密切参与其中,通过传教来控制贸易。

这时期贸易主要是以物物交换方式进行,并不使用现金结算。

到了近代,国际分工从地域范围扩大到全球范围,工业化进程和交通方式的发展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不过,由于发达国家在技术和资本上的优势而形成了一种不公正的国际分工格局,欠发达国家被迫成为工业品生产和原材料供应的主要来源,这种“中心——外围”结构形成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全球化。

与此同时,各国之间的保护主义、贸易壁垒也时有出现,直到“二战”之后,经过多轮全球贸易谈判,达成了自由贸易的共识,建立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并于1995年成立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国际贸易秩序的建立。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分工的范围和深度又进一步扩大,传统的“中心——外围”结构逐步被打破,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崛起,加剧了全球经济板块重心的转移。

与此同时,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并在美国以贸易战的形式反映。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在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之间找到平衡点,建立公平、开放、普惠的国际贸易秩序,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秩序也在不断演变。

国际分工是指各国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分工和合作。

而国际贸易秩序则是指各国通过协调规则和机制,在跨国贸易中实现互惠互利和公正公平。

第一阶段:自由贸易时期19世纪后半期,世界主要国家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国际分工主要以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为基础,高度依赖于自然资源和人口密集型产业。

西方发达国家成为制造业大国,而欠发达国家则主要出口原材料、粮食和低附加值的产品。

国际分工的不平等分配,导致了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而在经济落后的国家,贫富差距逐渐加大。

第二阶段:保护主义时期20世纪初至中期,世界经济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的影响,国际贸易停滞不前。

许多国家开始实行保护主义政策,通过实行关税、配额等限制进口的手段,保护本国制造业。

这一时期国际分工的格局逐渐发生了变化,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失去了制造业方面的领先地位,同时逐渐从制造业向服务业方面发展。

二战后,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ECOSOC)于1945年成立,推动国际贸易的合作和规范。

同年签订《布雷顿森林协议》,确立了美元为全球储备货币,建立了国际货币体系。

1947年,塞内加尔和美国代表团共同主导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始实行多边贸易体系。

这一时期国际分工的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开始逐渐加入国际分工体系,成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重要制造和生产基地。

第四阶段:全球化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全球化现象日益显著,跨国公司的不断扩张和产业链的国际化,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深化。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同步发生,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日益紧密。

但是,全球化也带来了贫富差距的加剧,经济全球化的掌控权有失平衡,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要求逐渐失去了公平性,贸易壁垒和磋商难度也逐渐增加,国际贸易秩序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 国际贸易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思想
葡萄牙应“两优择其重”
放弃生产劳动成本比英国优势少的呢绒,专门生产酒 并向英国出口,换取呢绒。
英国应“两劣择其轻”
放弃生产劳动成本比葡萄牙劣势较多的酒,专门生产 呢绒并向英国出口,换取酒。
这种按照比较成本原则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 过交换所获得的利益就是比较利益。
萄牙的酒的成本相对低。
第三章 国际贸易理论
其他经济学家对比较成本的理解-哈伯勒
美国经济学家哈伯勒将机会成本概念引入国际贸 易理论,用机会成本和相对价格概念来解释比较 成本。
比较成本是两国同一种产品机会成本的比较,机会成 本比较低的国家在该产品上具有比较成本优势。
对英国来说多生产1单位的酒的机会成本为1.2单位的 呢绒,多生产1单位呢绒的机会成本为0.83单位的酒。 英国的呢绒的机会成本比葡萄牙低,因此英国呢绒的 生产上具有比较成本优势。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阶段
国际贸易理论的创立阶段
从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 究》一书提出绝对成本理论到1817年大卫·李嘉图出版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建立以“比较成本” 为基础的国际贸易学说体系。
从比较成本理论创立到1933年伯尔蒂尔·奥林出 版了《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提出生产 要素禀赋理论。
二、绝对成本理论的主要论点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分工的原则是绝对成本 绝对成本优势来源于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自然禀赋的优势
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
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
第三章 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成本理论的内容
英国和法国的劳动生产率
小麦(吨/年人) 玉米(吨/年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区域响应
本章提要
3.1 国际分工的历史演变 3.2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与要素分工的发展 3.3 贸易投资一体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机 遇与挑战 3.4 全球化背景下的区际竞争与合作 3.5 全球化背景下区际经济差异与协调
3.1 国际分工的历史演变
国际分工的形成: 奴隶社会:在地中海沿岸出现了邻国之间的分 工,但这只是社会分工的局部延伸 15世纪末、16世纪上半期的“地理大发现”: 为近代国际分工提供了地理条件和准备了国际 市场,出现了国际分工的萌芽
3.1 国际分工的历史演变
产业内分工的出现: 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兴 起和殖民体系的崩溃,使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发 生了显著变化。生产的国际化、产品的差异化和 多样化、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趋势不断增强,国 际分工以惊人的速度向纵深发展,各国经济日益 依赖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以国际市场为核心、 以国际分工为手段的世界经济发展体系逐步形成 。
3.1 国际分工的历史演变
要素分工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进一步深入, 市场范围、市场规模和世界生产力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 增长,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开始从产品分工向要素分工 发展。 这一时期,国际分工越来越表现为相同产业不同产品之 间和相同产品内不同工序、增值环节之间的多个层次的 分工。这种分工的边界是生产要素,是价值链上具有劳 动要素密集、资本要素密集、技术要素密集或其他要素 密集性质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分工。
3.1 国际分工的历史演变
总地看来,传统以国家为界限的分工已明显弱 化,跨国公司主导的企业内国际分工、跨国公 司之间的国际分工、区域性国际经济集团所组 织的分工以及协议性国际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 主流,国际分工已经从国家层次向企业层次发 展,跨国公司逐渐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宰
3.1 国际分工的历史演变
3.1 国际分工的历史演变
产品内分工的出现 在技术进步的支持下,迂回生产过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 的国际化,以产品(产业和行业层次上的产品)为界限 的国际专业化分工出现 这使得各国逐渐成为迂回生产链中某个环节的专业化的 产品生产者,而迂回生产链中各个环节(指产品)也在 这一过程中,找到了最适合的生产地点。 这一时期,发达国家在竭力维护传统国际分工的同时, 扩大和发展有利于自己的水平型分工,集中发展资本、 技术、乃至知识密集型的行业,而把一些资源密集型、 劳动密集型行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特殊的“垂 直型分工”。
国际分工的发展历程表明,技术进步不仅促成了交通、 通讯手段的发展和物质、信息交流渠道的便捷,从而使 世界市场的规模由邻国之间向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范围拓 展;而且,它还支撑着分工由产业间向产业内、甚至向 产品生产工序型分工的方向不断深入,从而使国际分工 的形式也沿着产业间分工→产业内不同产品之间分工→ 产品价值链各环节分工的路径不断演进。另一方面,各 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依赖程度加深也促成了国际市场的 规范化和交易成本的降低,随着商品和要素跨国自由流 动的环境日益改善,全球化时代的贸易已经不再是单纯 的交换活动,而是成为实现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下价值创 造过程的手段。
3.1 国际分工的历史演变
垂直型分工的发展: 形成时期,国际分工表现为部门间的分工,即 以先进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国和以自然条件优势 为基础的农业国之间的分工,国际交换主要是 制成品与原材料之间的贸易,这是一种使世界 城市和世界农村对立的“垂直型”的国际分工 模式。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国际分工的历史演变
水平型分工的出现与发展: 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使世界工业生产和 国际贸易规模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原有的“垂直 型”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强化了“工业欧美、原 料亚非拉”的国际分工体系。同时,由于新技术的 应用和分工体系的深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 以工业部门之间分工为主的“水平型”分工关系迅 速发展,国际生产的专业化倾向加强,生产迂回的 国际程度加深。
3.1 国际分工的历史演变
国际分工的真正形成: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 它促成了各国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发展,并将其汇合 成统一的国际市场。 马克思(1958):“由于机器和蒸汽的作用,分工 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 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 可见,是技术进步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空前发展,推 动着社会分工最终超出了国家和民族的范围,以世 界市场为纽带的国际分工初步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