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2专题长亭送别导学案

合集下载

《长亭送别》教案(苏教版必修五)

《长亭送别》教案(苏教版必修五)

05
学生课前准备
阅读全文,了解故事背景
阅读《长亭送别》全文,了解故 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 环境,包括当时的礼仪、文化、
风俗习惯等。
思考故事中的主题和意义,以及 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95% 85% 75% 50% 45%
0 10 20 30 40 5
完成练习题的注意事项
建议学生在完成练习题时,先仔细阅读题目要求,明确答题思路和方法。对于 不确定的题目,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或请教老师、同学,确保答案的准确性和完 整性。
预习下一篇课文
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提前了解下一篇课文的背景、主题和内容,为后续的学习 做好准备。
07
评价与反馈
设计评价策略
课堂表现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 听讲、思考、发言等方面,评价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课后作业评价
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期末考试评价
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综合评价 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内容的掌握情
况。
为学生提供反馈
及时反馈
在课后尽快批改作业,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03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教具准备
02
01
03
黑板
用于写课程标题、重要知识点和教学步骤。
投影仪
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音响设备
播放背景音乐和相关音频资料,营造课堂氛围。
多媒体资源利用
01
02
03
04
PPT课件

高中语文 2.3《长亭送别》学案 苏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2.3《长亭送别》学案 苏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2.3《长亭送别》学案苏教版必修5教学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一、课前预习:熟悉课文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基础知识达标字词筵席玉骢金钏笑靥搵挣揣余荫蹙愁谂知弃踯玉醅白泠泠胸臆举案齐眉杯盘狼藉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口占一绝寒盟背信句子1.___________ ,黄花地,西风紧,__________。

晓来谁染霜林醉,__________ 。

2.听得到一声“去也”松了金钏;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3.东飞伯劳西飞燕,____________________ 。

4.泪添九曲黄河溢,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一春鱼雁无消息,___________________ 。

6 .___________,__________ 。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文学常识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 祖籍在今河北保定的定兴县。

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共五本,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

关于他生平情况的历史记载很少。

由于元杂剧作家大多是混迹于倡优之间,纵情风月的市井文人,无权无势无地位,谁会为他们树碑立传哪!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但宦途坎坷,他以县官入仕,因治县有声,后提升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

但总因“与台臣议不合,40岁即弃官不复仕。

”回到大都后,他一头扎进关汉卿的“玉京书会”,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专题二长亭送别(第2课时)教学案苏教版必修5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专题二长亭送别(第2课时)教学案苏教版必修5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专题二长亭送别(第2课时)教学案苏教版必修5
章节与课题
长亭送别
课时安排
2课时
主备人
使用人
使用日期或周次
第四周
学习目标和任务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分析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3、了解古代戏曲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
4、从曲词意象的分析入手,准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
指导结合注释、诵读方法等
老师有针对性指导,分组要有层次性

4、阅读.[满庭芳],回答下面的问题。
C.“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句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
D.“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是莺莺送别张生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现。
3.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2020苏教版必修五《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2020苏教版必修五《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五《长亭送别》教学设计[学习目的]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学习过程]一、回答元曲的文学常识.二、作家以及写作背景.1. 作家作品: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

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不详。

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

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为伍,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13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2. 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彩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可以说就是这种风格的一个杰出的代表。

3.《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可是元稹却诬莺莺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

这就未免颠倒黑白,文过饰非.4.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

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5.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

《长亭送别》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案导学案教师版)教师版本

《长亭送别》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案导学案教师版)教师版本

长亭送别(教案导学案教师版)王实甫【学习目标】1.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了解元杂剧的文学知识;2.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3.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学习重点】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习难点】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学习难点】三课时【学法指导】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

名德信,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

编撰杂剧13 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王实甫的戏曲语言以富于文采为特色,曲词之美,与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谐统一。

这在《长亭送别》一折中尤为突出。

2.杂剧的文学常识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的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作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四折一楔子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它的又一显著特点。

本文是莺莺主唱。

杂剧剧本的组成,包括曲词(歌唱部分)、宾白(道白、对白)、科范(动作、表情等舞台说明)三部分。

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

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

古代音乐有七声: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

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

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

如《窦娥冤》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

《长亭送别》用正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正宫的声情是“惆怅雄壮”。

可见《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音乐应是惆怅的、悲壮的。

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

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

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2专题 长亭送别学案 苏教版必修5

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2专题 长亭送别学案 苏教版必修5

长亭送别问题导学1.曲词中莺莺的心理有怎样的起伏变化?作者又是如何细腻而生动地表现的?请分析讨论。

2.《长亭送别》曲词以词采典雅见长,情景交融。

请以【端正好】为例,分析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3.分析《长亭送别》一折的主题。

自主探究《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荣归,莺莺“金冠霞帔”,有情人终成眷属。

明代以来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砍去《西厢记》第五本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

针对两种结尾不同的社会意义,谈一下你的看法。

文法导析巧妙生动的心理描写《长亭送别》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理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

在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对爱人的依恋,对别离的悲戚,对功名的怨恨,对未来的忧虑,都与拥有美好爱情的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

节选部分的曲子,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人物心理,将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内涵、纯净的灵魂,令人信服地表现了出来。

技法导练导练目标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以“高中生活”为话题,描绘一下自己在“考前或课堂上”的心理。

素材积淀话题集锦书生张珙与莺莺一见钟情,叛将兵围普救寺索要莺莺,张珙依靠朋友的帮忙解除了危难。

老夫人亲口允婚,却又违约赖婚。

在侍女红娘的撮合下,两人冲破礼教的束缚,私下结为夫妻。

老夫人无可奈何,但要求张生应试得官才准许成亲。

崔莺莺则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这是崔莺莺追求真挚爱情的呐喊,也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婚姻标准的反抗。

爱情,是人生最美的花朵。

它需要的不是金钱,不是权势,不是豪宅,不是香车,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沟通,是平等自由,是理解宽容,是珍惜关爱,是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是祝英台的泣诉,是孟姜女的执着。

正处在求学路上的莘莘学子,虽涉足爱河为时尚早,但应该拥有正确的爱情观,以期在未来的爱情路上一帆风顺。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

苏教版语文高二《长亭送别》导学案

苏教版语文高二《长亭送别》导学案

长亭送别※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分析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3、了解古代戏曲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

4、从曲词意象的分析入手,准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学法建议】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想象和联想,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观看碟片《西厢记》(越剧),在视听享受的基础上对课文产生感性认识,同时,通过写作“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来体现学习的主体意识,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王实甫,元代杂剧作家。

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不详。

生平和创作王实甫生平事迹资料缺乏。

钟嗣成《录鬼簿》将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周德清《中原音韵》在称赞关汉卿、郑光祖和白朴、马致远“一新制作”的同时,也称赞了《西厢记》的曲文,并说“诸公已矣,后学莫及”。

由此可以推知,王实甫活动的年代可能与关汉卿等相去不远。

他的主要创作活动当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北宫词纪》所收署名王实甫的散曲〔商调·集贤宾〕《退隐》中写道:“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怕狼虎恶图谋,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可知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不无坎坷,晚年退隐。

曲中又有“且喜的身登中寿”,“百年期六分甘到手”,可以推断他至少活到60岁。

这首散曲又见于《雍熙乐府》,未署名。

因此,学术界对它的作者是谁有不同看法。

《中原音韵》曾把《西厢记》第1本第3折的曲文作为“定格”的范例标举。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 长亭送别》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 长亭送别》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

《长亭送别》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评价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2、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3、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4、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积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重点难点】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2、体会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自学质疑课【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文学常识;2、借助课文注释或工具书,了解大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习过程】一、自学质疑结合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文学常识。

作者: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十四种,现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子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鲜彩云丝竹芙蓉亭》与《苏小卿月夜反茶船》各一折。

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描写男女爱情,刻画封建阶级叛逆形象。

《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

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

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

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

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

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

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

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

解了普救寺之围。

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

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

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

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如答应两人的婚事。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9长亭送别导学案2苏教版必修5 学案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9长亭送别导学案2苏教版必修5 学案

长亭送别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

2、过程和方法: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赏析《长亭送别》的曲词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1、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自主学习:1、复习上节所学内容2、背诵几只曲子合作探究:一、赏析戏剧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1. 以景写情,委婉含蓄,情景交融,词谦情美,是《西厢记》魅力的所在。

有感情地朗读,品味曲子魅力,找出情景交融的曲子。

知识回顾:在情景交融的诗词中,景物描写往往是抒情或议论的铺垫,起到渲染气氛、衬托(或反衬)人物感情、揭示主题的作用。

端正好、滚绣球、一煞等2.对找出的曲子进行赏析: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感情?以《端正好》为例,分析《长亭送别》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端正好】一曲,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

前一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后两句是莺莺的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

前者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

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附:(自主选择)[滚绣球]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什么感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意象:柳丝玉骢疏林斜晖马儿车儿情感:离情难舍、怨恨手法:借景抒情夸张(松了金钏减了玉肌)《一煞》《收尾》中的那景是怎样体现莺莺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的?(提示:可以从“极目而不见,欲语又无人,闻声人无迹,见马不见人”四处入手,这支曲子句句写景,句句含情,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专题《长亭送别》导学案(无答案)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专题《长亭送别》导学案(无答案)

此情可待成追忆《长亭送别》导学活动单班级____姓名____ _学号____评价_____【学习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2.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3.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4.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积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重点难点】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2.体会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法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文学常识; 2.借助课文注释或工具书,了解大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一、自学质疑1.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文学常识(详见《步步高》第40-41页)2.初读文本,借助工具书了解文中生僻字词(字音标注在书上)二、预习检测1.完成《步步高》语言知识积累部分(第40页)三、整体感知1.再读课文,完成《步步高》整体感知部分(第41页)。

四、检测反馈1.《长亭送别》这折戏的矛盾焦点()A.张生急切上京应试,莺莺舍不得他离去。

B.老妇人催着张生上路,莺莺对老夫人的催促不满。

C.张生下决心“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莺莺怕他得中后“停妻再娶妻”。

D.老夫人看重门第、功名,莺莺看重爱情、婚姻。

下面的句子,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的一项是()A.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B.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C.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D.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2. 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积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一、互动研讨、合作探究1.完成《步步高》课堂互动部分(第41页)二.拓展训练1.完成《步步高》延伸探究部分(第42页)知识链接《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长亭送别教学目标:①知识教学目标:了解元杂剧的基本特点以及王实甫的重要地位。

因为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是大纲的要求。

②能力教学目标:通过诵读、揣摩比较,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富有文采的语言;把握剧中的人物冲突,鉴赏女主人公X莺莺的艺术形象,提高对戏曲文学的鉴赏能力。

③情感教学目标:认识《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理解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把握X莺莺叛逆性格。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同中国古人的诗歌、散文、小说一样,中国古代戏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有其独特的魅力。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出戏曲,题目是《长亭送别》。

先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得怎么样,我这里有几个问题,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好。

请听题:1、本课作者是谁? 2、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3、《长亭送别》中提到哪几个人物? 4、这三个人物在戏中的角色名称分别是什么? 5、《正宫》《端正好》是什么?二、文史常识1、关于杂剧〔1〕一本四折一楔子折,是表示剧本结构的段落,相当于现代话剧的幕,一般曲的套为一折。

《西厢记》分五本,每本四折一楔子,共二十五折五楔子。

楔子,用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用在折与折之间,那么是衔接剧情。

〔2〕曲白科曲,是曲子,是杂剧的主要构成部分;每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假设干曲牌组成一套曲子,也就是说,每一折有一套套曲,四折就是四套套曲,五折就是五套套曲。

每套套曲各用一个宫调,各个宫调都有属于它的假设干支曲牌,曲牌有联套方式在规定。

每一套曲子的曲词只用一个韵脚,要一韵到低,不能换韵。

每一折的套曲,一般只用一个人主唱,就是由一种角色主唱,能够主唱的角色,是正旦或正未,正末主唱的叫做“末本〞,正旦主唱的叫做“旦本〞。

白,是宾白,说白。

科,或作“介〞,是杂剧中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的舞台提示。

〔3〕脚色末、旦、外、净、丑、杂2、关于王实甫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

名德信。

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五导学案(苏教版) 第二专题长亭送别第一课时

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五导学案(苏教版) 第二专题长亭送别第一课时

长亭送别(第一课时)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 小组:_______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王实甫及元杂剧的相关知识;2.熟读文本,梳理文脉。

3.分角色朗读。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作者王实甫及元杂剧的相关知识;难点:。

熟读文本,梳理文脉【导学流程】一、基础感知1、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中国元代戏剧家。

编撰杂剧 14 种,现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写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冲破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2、《西厢记》介绍①来源《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可是元稹却诬莺莺为“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

这就未免颠倒黑白,文过饰非。

《董西厢》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稹《莺莺传》的思想倾向,把悲剧故事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

这一改变,赋予崔、张故事以新的主题思想,使它具有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

董解元把轻薄文人张生改变为用情专一的青年;把深受封建礼教压抑的莺莺塑造成为能够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少女;加上对正面人物如红娘、法聪、白马将军和反面人物如郑恒、孙飞虎、老夫人等的刻画,初步完成了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改造。

②形成王实甫《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唐·元稹《莺莺传》(亦名《会真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亦名《董西厢》)元·王实甫《西厢记》(亦名《王西厢》)③故事梗概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

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五导学案:2.3长亭送别(2)

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五导学案:2.3长亭送别(2)
课题:——长亭送别(2)姓名:
一பைடு நூலகம்学习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2、充分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3、品味曲词的优美,评价崔莺莺的爱情观。
二:课前预习
1、杂剧知识
(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折”类似“幕”,限用同一种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一个完整的故事。(《长亭送别》五本二十一折)
(4).剧的角色:末(男主角)旦(女主角)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异之处的人,如张飞、李逵等。)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次要男角)
(5).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
2.【端正好】一曲中,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3、朗读“滚绣球”,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并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4、[一煞][收尾]写了哪些景?是怎样体现莺莺的惆怅和不忍离的眷恋的?
5、“便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内心情感?
备注
四:学后反思
2、找出加点词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使)
B.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行动迟缓的样子)
C.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轻易)
D.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示极度)
3、下面各组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A.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B.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苏教版必修5《长亭送别》导学案(含答案)

苏教版必修5《长亭送别》导学案(含答案)

板块二执子之手●主题导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是美好而和谐的爱情,这是人们最向往的境界。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第1课时长亭送别●画语导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不知留下了多少关于离别的诗词歌赋。

可有一段离别的故事至今仍让人柔肠百转难以释怀,它就是道尽“离愁别恨”的绝唱——王实甫的《西厢记》。

故事中,一位是身份高贵的相国千金,一位是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他们萍水相逢却一见钟情,然而短暂的欢愉背后却是漫长的离别,这凄恻的一幕在长亭边缓缓拉开……【字词梳理】1.正音筵.席()玉骢.()迍.迍()金钏.()笑.靥()揾.泪()挣揣..()()草芥.()蹙.眉()谂.知()弃掷.()寻.思()玉醅.()白泠.泠()吁.气()口占.一绝()谨赓.一绝()长堤.()绣衾.()青鸾.()鹧.鸪()答案:yán,cōnɡ,zhūn,chuàn,yâ,wân,zhânɡ,chuài,jiâ,cù,shěn,zhì,xún,pēi,línɡ,xū,zhàn,ɡēnɡ,dī,qīn,luán,zhâ2.辨音挣.扎()占.卜()闷.杀人()曲.牌()挣.揣()占.领()闷.热()曲.折()狼藉.()煞.费苦心()慰藉.()煞.风景()答案:zhēnɡ,zhânɡ;zhān,zhàn;mân,mēn;qǔ,qū;jí,jiâ;shà,shā。

3.辨形挣(chuài)不安(zhuì)乳(ǎo)急(tuān)笑(yâ)梦(yǎn)答案:揾,愠,媪;揣,惴惴,湍;谂,稔;靥,魇。

【词语积累】1.词语释义并头莲:现作“并蒂莲”,并排地生长在同一个茎上的两朵莲花,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比喻恩爱的夫妻。

【精品】2020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2专题长亭送别导学案

【精品】2020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2专题长亭送别导学案

【关键字】精品《长亭送别》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

2.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学习重点: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学习难点: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知识链接:1.元杂剧常识:(1)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根底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2)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老旦、搽旦。

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

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

末包括、小末、冲末、。

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

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

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

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

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等(3)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

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宫秋》,汉元帝主唱。

一般来说,一剧中一人主唱到底,这是通例。

但也有少数剧本,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也有所变化(4)在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

它是曲词外演员说的话、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又称韵白和散白。

对白与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5)也称科范、科、介,指唱、白以外的动作,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

一般来说,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三是表示武打动作,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长亭送别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5 学案

高中语文第二专题长亭送别导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5 学案

长亭送别班级: 小组: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基本常识,能够读懂全篇文章。

2、体会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分析本文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3、通过分析莺莺形象,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体会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分析本文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学法指导】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自主预习】熟读教材文本,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一)知人论世王实甫和他的作品: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

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

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

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

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

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亭送别》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

2.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学习重点: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学习难点: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知识链接:1.元杂剧常识:(1)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

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

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等。

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

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

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2)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

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

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

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

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

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

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

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

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等(3)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

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宫秋》,汉元帝主唱。

一般来说,一剧中一人主唱到底,这是通例。

但也有少数剧本,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也有所变化(4)宾白在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

它是曲词外演员说的话、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又称韵白和散白。

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5)科介也称科范、科、介,指唱、白以外的动作,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

一般来说,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三是表示武打动作,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

(6)元曲中的“四大”: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王实甫《西厢记》2.《西厢记》和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这三部书的区别是:《会真记》叙述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个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个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成为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崔莺莺,则成为了一个封建婚姻的反抗者。

《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

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

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刻,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让我们来认识崔莺莺这位不同凡响的女子,走进她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玉骢.()迍迍.()金钏.()靥.儿()揾.()挣揣.()谂.知()玉醅.()白泠泠.()罗帏.()青鸾.()2.整体把握这折戏可以分为四个场面,请你从文章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第一课时学习要点:了解《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初步感知“长亭送别”的相关情节以及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1、分角色朗读:莺莺、张生、红娘、其他,莺莺唱词全体同学一起读读完后勾画出表达莺莺情感的重要词语。

2、整体把握崔莺莺的内心情感我们读到的曲词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时的内心独白,是她内心情感的真情流露。

她流露出一些怎样的情感呢?用四字短语概括。

3、看影片《长亭送别》片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第二课时学习要点:结合课文理解作者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品味曲词的优美,评价崔莺莺的爱情观。

泪光盈盈处的离愁别恨——走进崔莺莺的情感世界赏析下面几个片段回答问题[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朝天子]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

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比司马青衫更湿。

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

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1、崔莺莺在什么场合流泪?眼泪表达了崔莺莺怎样的情感?2、崔莺莺担忧什么?崔莺莺是一个怎样的女子?3、赏析[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的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这支曲子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4、拓展研究《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5、总结语言艺术:作者采用古典诗词情境交融的艺术手法,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又提炼、融会生动的民间口语,加重文章的斑斓色彩,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使这部作品辞藻纷呈,艳丽典雅。

形成自身华丽秀美的语言特色。

形成全剧“花间美人”艺术风格。

6、拓展练习: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像,假如来年春天仍在十里长亭:①张生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崔莺莺长亭相迎…②张生名落孙山,落魄而还,崔莺莺长亭相迎…③张生一去不返,杳无音信,崔莺莺长亭思盼…根据以上三种背景,分别仿写一曲[端正好]描绘崔莺莺的心境,不注重词曲格律。

强调情境交融的抒情意境。

《长亭送别》导学案答案课前预习送别途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到【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惜别目送:【一煞】【收尾】第一课时1、剧情一:暮秋时节,一辆轻车驶向长亭,车上坐的正是相国千金崔莺莺,面对满眼的秋色,想着即将远去的夫君,她不禁悲从中来。

(学生读第1-3支曲词)剧情二:车到长亭,她有多少的话要对张生说,可有母亲和普济寺的长老在场,她只能把情思埋在心里,视线却一直被张生所牵。

(学生读第4-11支曲词)剧情三:母亲先行离开了,莺莺终于有了可以单独和张生在一起的短暂时间,她可以一吐衷肠了。

(学生读第12-17支曲词)剧情四:十里相送终有一别,望着张生渐渐远去的身影,莺莺心中的愁苦有谁能知呢?(学生读第18-19支曲词2、依依不舍相见恨晚离愁别恨郁闷怨恨第二课时1、泪一场合:送别路上情感:悲苦(泪中见悲)泪二场合:告别宴中情感:怨恨愤恨(泪中见恨)怨母亲恨世俗观念泪三场合:夫妻话别情感:忧愁泪四场合:马斯远别情感:悲愁(泪中见愁)2、担忧“停妻再娶”;担忧“金榜无名誓不归”莺莺的倔强与叛逆的行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

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所以让人无限同情;她的倔强与叛逆让人无限佩服。

3、意象:柳丝玉骢疏林斜晖马儿车儿情感:离情难舍、怨恨手法:借景抒情夸张(松了金钏减了玉肌)4、明确: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6、点拨:想象要丰富,又应合理。

地点未变,时间已变,要注意春天景物与崔莺莺的心情一致,要做到情景交融。

1、碧云天,芳草地,东风醒,双燕衔泥。

晓来谁奏春归曲?却是百灵啼。

绿杨岸,香石径,红纸头,蜂蝶乱舞。

青山暗传马蹄扣,欲见却先羞。

2、东山绿,西山青,十里亭,一路相迎。

扬花有情点点飞,唤我张郎回。

3、长亭外,古道边,春山蹙,一帘雨幕。

乱红可曾迷君眼?莫做负心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