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与中国

合集下载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与中国-优质课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与中国-优质课件
垄断产生的原因、实质、评价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加剧了企业的竞争,导 致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反映了以科技为先导, 垄断为组织形式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 制度的成熟。 评价: ①一定程度克服了生产的盲目性和自发性,适应了资本主 义大生产的要求,推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原有的掠夺性、剥削性。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 潮,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二轮复习(阶段特征)
中国与世界
(19世纪末-1919年)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18世纪中——1917)
19世纪后期到1917年的中国与世界
西方(资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
中国(近代化全面启动)
经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资义国家过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一战 济 渡到垄断资义,资义世界体系最终 期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系 盾斗争激烈。
并形成宰割中国同盟,民
族危机空前加剧
科 科技发展、现实主 向西方学习由“器物” 西学东渐、思想启蒙
思 文 生
义画派、印象主义 画派、现实主义文 学;列宁主义
进 层 思入面 想“, 解制促 放度进”思、想“启思蒙想和”社 正会 式生进活入,“世中俗西文合化璧方”面阶

概念解析
1C.②③
D.③④
2、四大美术流派及特点
例1:19世纪上半叶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对当时社会强烈不满,却又 否定文学反映现实的社会作用。他强调作家的主观想象力,认为诗 歌应该是人的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的作品风格应属于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解析 结合题中时间(19世纪上半叶)和诗人的主张(否定文学反 映现实的社会作用、强调作家的主观想象力),这正与浪漫主义 文学的时代特点相吻合。

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1957年——中国共产党进行整风,反右派斗争开始
1958年——“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反右倾”斗争
古巴革命取得胜利
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20世纪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形成,美国侵略越南战争开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亚洲出现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和地区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10月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台
12月苏联成立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1925年——孙中山去世
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10月洛迦诺会议
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成功
中国与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国外
国内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世纪末――朝鲜王朝建立
14~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明军攻占大都,元灭。
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在江南出现
1487~1488年——迪亚士远航到达美洲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70~1871年——普法战争
1870年——意大利统一最终完成
1871年——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3月~5月巴黎公社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881~1899年——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
1882年——德、意、奥三国同盟形成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历史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历史

中国历史,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重大历史事件政治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辛丑条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大背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务运动破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地主阶级自救: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的影响。

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技术力量,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清政府试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发展中国政治民主化开启:严复,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著有《天演论》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他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维新变法1898年,由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

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

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作用: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辛亥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的丰碑)兴中会,中国第一个阶级革命团体。

建立合众政府。

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

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旧),责任内阁制,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努力: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背景:①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并加紧侵略中国。

②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③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但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兴起的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新文化运动后期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阶段: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是:侵华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政治上,由掀起瓜分狂潮到逐渐实行“以华制华”政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过渡;文化侵略也日益加强。

侵华的主要国家除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外,还有后起的德日意奥等国,它们在中国既勾结又争夺。

侵华的主要格局先是共同支配,美占优势,后在“一战”期间日本独霸。

(1)背景:主要列强相继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主义迅猛发展;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加紧对中国侵略。

(2)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两个目标)(3)主要方式: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从“中外和好”到瓜分狂潮,再到“以华治华”(4)主要表现: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英俄日对中国边疆的侵略(5)影响:使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①社会性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政治:②民族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高潮③清王朝为延缓其统治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经济:西方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严重摧残了中国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进一步沦为资本主义市场附庸思想: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中,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对封建思想形成巨大冲击,形成两次思想解放潮流;科举制度走到了尽头掠夺的原因:为了原料和市场,帝国主义都要这些,为了利润1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

2客观原因是资本主义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进行资本输出。

3现实原因是列强未来进一步扩大在华权益,将中国完全沦为其殖民地决定的。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9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列强在中国制造了严重的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助长了列强的贪欲,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使得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高三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史

高三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史

1、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 问时,引用了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与该诗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中法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日俄战争 D.抗日战争 解析:利用题中“诗人丘逢甲”“去年今日割台湾”等 信息,判断甲午战争日本割台湾。
3.早期维新思想认为:“欲张国势,……莫要于设议 院。”“能通上下之情,则地有余地,民有余力,闾闾自 饶,盖藏库无虞匮乏矣。”“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 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对以上言论理 解正确的是 ( ) ①主张学习西方议会制度 ②将近代西方制度与中国传 统制度结合 ③提出了制定宪法的要求 ④通过改革政治体制促进社 会经济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 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 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收内地税 发展
6、评价:是继《南京条约》之后最严重的 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 的时代要求。 7、影响: ⑴对中国: ①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②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③社会上掀起救亡图存运动。 ⑵对列强: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 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三、义和团运动: 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 族危机空前严重。 2、1898年义和团运动兴起。 3、口号:“扶清灭洋” 评价:⑴“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但容易让义和团放松 对清政府的警惕; ⑵“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带有盲目 排外的色彩。 4、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围剿”→“招抚”→“联 合列强绞杀”(目的: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5、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后,义和团与侵略军进行了殊 死的战斗(包围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并发起猛烈 进攻)。

19世纪40——70年代世界和中国

19世纪40——70年代世界和中国

概念解析
5. 自由贸易政策
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或少加干预,任凭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在国 内外市场公平、自由的竞争。 19世纪中期自由贸易政策(亚当斯密理论、工业革命影响、英国推 行表现)20世纪初被贸易保护主义代替--- 二战前世界贸易保护主义 ---二战后从贸易保护转向自由贸易(美国政策 GATT---WTO)
材料三:
1820 英国 美国 45~55 34~45
1820—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
1875 0 40~50 1913 0 33 1926 4 20 1931 17 53 1952 17 9 1965 6 6. 7 1985 1. 7 3. 5
——据[美]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等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26~1985年美国进口关税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9分) (4)在当代贸易自由化趋势中,出现了哪些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这 些组织的出现对贸易自由化趋势有何影响?(7分) (3)低——高——低。低——高的原因: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 危机;高——低的原因:美国经济实力提高;倡导自由贸易。 (4)①欧共体(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 影响: ①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②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成员国 家处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往往在多边贸易谈判中更加难以妥协, 对国际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具有潜在的干扰性。
19世纪40——70年代世界和中国
中国(近代化孕育、启动)
政治
列强入侵,破坏主权,民族危机出 现,阶级矛盾激化,中国逐步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旧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及附件、三元里抗英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中国被卷 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自然经济逐

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和交流

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和交流

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和交流新文化运动是 20 世纪初期中国文化的一次重要飞跃,其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建立了一条通道,在相互交流、吸收和借鉴中,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和革新。

本文将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思想与实践、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发生背景与历史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

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矛盾激烈,旧的封建文化和思想已经丧失了活力,新的世界观和思想开始涌现,人们意识到中国必须进行现代化改造。

当时,中国遭遇了国内外多方面的压力,此时王国维、梁启超等思想家提倡的“五四”运动,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革命。

“五四”运动是一场爱国主义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前奏。

这次运动引发了学生、知识分子的反传统反封建情绪,掀起了一股新学术、新思想、新文化的浪潮。

市面上出现了许多新型报刊,如《新青年》、《晨报》等,这些报刊以积极的态度介绍西方文化和思想,强调科学、民主、自由的重要性。

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与实践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种精神运动,更是一种具有实践意义的思想启蒙运动。

在此期间,新文化运动宣传了许多具有现代化价值观的思想,如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使人们有了更加开放的眼界和思想。

1. 民主思想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思想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民主思想不仅是反封建的思想,更是建设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

新文化运动强调要先实行民主政治和制度体制的改革,建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民主国家。

2. 科学思想科学思想是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核心价值观。

在这个思想体系中,科学成为了一种无处不在的崇拜,是一个人可以信任的唯一东西。

这种科学化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引出了许多科学热,推动了国内许多科学的研究和成功。

3. 自由思想自由思想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另一项基本价值观。

新文化运动强调自由的概念,包括文字、信仰、自由的表达等。

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中国的工业化历程一、工业化初期中国的工业化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社会的转变阶段,经济相对薄弱。

在这个时期,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侵略中国,大量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自力更生的工业化道路。

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工业化政策和措施。

首先,中国实行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解放了农民的生产力,为工业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同时,中国还大力发展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

三、第一次五年计划1953年,中国制定了第一次五年计划,明确了工业化的发展目标和重点。

在这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工业化政策,包括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发展重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科学技术创新等。

通过这些措施,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

四、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至1961年,中国实施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旨在进一步加快工业化进程。

然而,这一时期的工业化政策和措施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经济的严重失衡和社会的混乱。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仍然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和工业工人。

五、改革开放以及后续发展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为工业化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包括市场化改革、外商投资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等。

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六、现代工业化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开始加强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绿色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以应对全球性的环境和资源挑战。

七、未来展望中国的工业化历程还在继续,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希望和挑战。

19世纪40——70年代世界和中国

19世纪40——70年代世界和中国
19世纪40——70年代世界和中国
中国(近代化孕育、启动) 世界(近代化发展)
政 治
经 济
列强入侵,破坏主权,民族 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不断 危机出现,阶级矛盾激化, 扩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诞生,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推动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 建社会,进入旧民主主义革 展 。德意志统一、德意志帝 命时期。 鸦片战争、《南 国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早 京条约》及附件、三元里抗 期三大工人运动、空想社会主 义、《共产党宣言》、巴黎公 英 社、马克思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工业革命扩展,主要资本主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 义国家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 ; 市场。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对外侵略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 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 洋务运动兴起、民族工业 步形成。工业革命 、世界市 产生,经济近代化开始 场初步形成,自由贸易政策、 国际经济交流资本准则
概念解析
2、四大美术流派及特点
提示:(1)印象画派与立体画派是从绘画的技艺上区别, 立体画派是属于现代主义。 (2)中国画里面与印象画派相仿的是写意画派,但在表 现手法上,印象画派是油画,中国画是水墨画。
例:《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俄国画家列宾的代表作, 以下文艺名作中,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风格一致的 有 P155
强调色彩的作用。代表作 ----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 知识定位 艺术流派——概念内涵、外延 解题关键点 导人民》 。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 义和现代主义美术流派的特点。现代主义美术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 ( 2 )现实主义美术( 19 世纪中期): :注重表现社会 的表现手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题干材料体现了现代主义美术的 现实。代表作 --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特点,故D项正确。 (3)印象画派:借助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 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 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代表作---凡高的《向日葵》 (4)现代主义美术(20世纪以来):反传统和反理性, 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 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复杂心理。代表作-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中国与世界历史年代对照表

中国与世界历史年代对照表

中国与世界历史年代对照表大约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人类约5000-7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约4000-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公元前3113年玛雅在中美定居(玛雅的最后一个XXX 开始于公元前3113年)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700-2500年埃及兴建金字塔公元前3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XXX、XXX、XXX、XXX、XXX时期XXX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070年XXX传予启,夏朝建立公元前2600年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时期门考拉夫妇立像公元前2500年埃及狮身人面像石雕,也称为《斯芬克司像》。

公元前2100年左右埃及奴隶河贫民大起义公元前1600年XXX灭夏,商朝建立(商代: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300年XXX迁都殷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约公元前1792年-1750年古巴比伦制汉谟拉比法典石雕“汉谟拉比法典”是天下上所发觉的最早的成文的法律。

公元前1046年XXX灭商,西周入手下手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XXX攻入镐京,西周竣事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公元前770年XXX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公元前11世纪末以色列民族进入王国时期公元前1000年左右努比亚建立奴隶制国家老子(约公元前580~约前500年)XXX(公元前552年-公元前479年)大约公元前600年,恒河平原上已建立起许多城镇。

北印度分为16个小国,最后同一为“摩揭陀”天国公元前594年雅典的XXX改革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攻陷犹大国首都公元前六世纪,居鲁士统一波斯XXX在印度产生公元前539年波斯占据巴比伦公元前538年XXX遗民重回公元前525年波斯灭埃及公元前509年罗马成立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共和国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公元前356年XXX开始变法XXX(约公元前369-286年)XXX(约前340-前278年)楚国的墨客,作“楚辞”公元前490年,马拉松战役公元前480年,波斯攻希腊,斯巴达国王XXX率300斯巴达勇士死守直至全部阵亡。

世界与中国历史年代对照表

世界与中国历史年代对照表

大约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人类约5000-7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约4000-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公元前3113年玛雅在中美定居(玛雅的最后一个纪元开始于公元前3113年)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700-2500年埃及兴建金字塔公元前3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公元前2600年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时期门考拉夫妇立像公元前2500年埃及狮身人面像石雕,也称为《斯芬克司像》。

公元前2100年左右埃及奴隶河贫民大起义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商代: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约公元前1792年-1750年古巴比伦制汉谟拉比法典石雕“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早的成文的法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公元前11世纪末以色列民族进入王国时期公元前1000年左右努比亚建立奴隶制国家老子(约公元前580~约前500年)大约公元前600年,恒河平原上已建立起许多城镇。

北印度分为16个小国,最后统一为“摩揭陀”天国孔子(公元前552年-公元前479年)公元前594年雅典的梭伦改革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攻陷犹大国首都耶路撒冷公元前六世纪,居鲁士统一波斯佛教在印度产生公元前539年波斯占领巴比伦公元前538年犹大遗民重回耶路撒冷公元前525年波斯灭埃及公元前509年罗马成立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共和国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庄子(约公元前369-286年)屈原(约前340-前278年) 楚国的诗人,作“楚辞”公元前490年,马拉松战役公元前480年,波斯攻希腊,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率300斯巴达勇士死守直至全部阵亡。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近代中国思想变革运动。

除此之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此时恰好是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的阶段。

从历史背景来看,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爆发,都与中国面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有关。

戊戌变法旨在学习西方的技术、思想文化、政治制度来挽救岌岌可危的清政府统治,但是戊戌变法偏离了实际,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戊戌六君子将希望寄托在“傀儡皇帝”光绪皇帝身上,变法持续103天之后,代表贵族阶级利益的慈禧太后叫停了变法。

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戊戌变法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取得胜利,这与1898年爆发的戊戌变法有直接联系。

从目的来看,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为了改变中国现状而爆发的。

希望救亡图存,能够拯救中国的困境。

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措施来看,二者都学习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希望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除此之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具有反帝反封建的特色,同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又具有一些对封建势力软弱妥协的性质。

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结果来看,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发生很多改革,其中戊戌变法就是一场重要的改革,除此之外它还是一场让人们思想启蒙的运动。

戊戌变法发生的时间是1898年6月11日,那时的中国正处于近代史阶段,已经经历了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的条约,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在这样的危险之际,中国的清政府并不能救国,这就引发了很多爱国人士的救国的心,为了可以使国家强大,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人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开始了戊戌变法。

但是戊戌变法主要以学习西方为主,这遭到了慈禧为首的守旧派的制止,在种种的原因下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但是戊戌变法也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比如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等。

在19世纪中期的时候资本主义正在快速的发展着,很多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都非常的强大,在加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导致一些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快。

列强在华竞争

列强在华竞争

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华政策又不同于德国。中日甲午战争议和谈判期间日本政府提出的议和条款清楚表明,日本帝国主义对整个中国都怀有独吞之心。不过三国干涉还辽以后,日本政府却是把确立日本在朝鲜的优越地位置于首位的。对华政策是“北守南进”。所谓“北守”,就是在中国东北问题上对俄国采取妥协态度。希翼以承认俄国在中国东北的优越地位为条件,换取俄国对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地位的承认。所谓“南进”,是将侵略矛头指向中国东南沿海和华中腹地。尽管美国政府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后,日本政府积极赞同,但瓜分中国却是渗透着日本“北守南进”这一国策的骨髓的,是日本对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山县有朋在1900年8月20日提出的《关于北清事变善后》的意见书,较为突出、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日本对华政策的基本精神。山县有朋指出,“中国……虽可暂免瓜分,但因国家生气久以衰耗,自身已无恢复之力”,将来被瓜分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日本“自当谋求将来遇有瓜分之机,不至误算。”“其方案宜扩张势力范围,并要求在该范围内取得驻屯军队、铺设铁路、采掘矿山等特权”。“于福建之外,应更将浙江划归我势力范围”。“在划定此种势力范围时,其界限应达到江西,抑或涉及浙江及江西之一部”,“将来可与台湾相对,成犄角之势,平时可为我在中国内地工业贸易之根据地,一旦有事则可扼东亚之咽喉,以制敌方之侵犯”
然后通过几对最主要的对手,来看看列强因中国而起的纠纷:
英、俄两国是争夺在华优势最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英俄矛盾是影响、制约远东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我们论述的这一时期内,英俄两霸从中国东北到西南边陲西藏的漫长战线上,都展开了拚死地争夺。英国对华商品输出的总额表明,中国市场对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力地说明了英国在中国的势力远远超过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因此,英国外交在华所谋求的是优势而不是均势,暂时谋求均势也是为了重新取得优势。从这一特点出发,它既不放松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竞争,又不放弃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勾结,纵横捭阖,千方百计保持在华商业利益和政治地位。英国虽然和德国、法国,特别是和沙皇俄国相互划定势力范围,但它坚决反对在势力范围内实行门户关闭,反对彻底瓜分中国,主张在势力范围内确立所谓“贸易自由”的原则,主张“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毋须赘言,这不是出于维护中国的领土主权,而是借此保证英国独占中国的全部市场,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势力从中国境内排挤、驱逐出去。在与其他帝国主义列强较量的紧要关头,英国政策的这种性质一再显露出来。1898年4月1日,英国殖民大臣张伯伦在与德国驻英大使的谈话中说,保全中国是符合英、德两国的共同的利益的。“如果没有这一点,肯定地可以预料到俄国将更进一步地伸入中国,它不仅将威胁英国在中国的利益,而且也将威胁德国在胶州湾腹地的利益”。坚持这一点,则可以“确定俄国以后不得逾越的界限”(约瑟夫:《列强对华外交》,1959年商务印书馆译本,第281—282页。)。义和团运动爆发后的1900年8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在向议会说明英国对华政策时也再次申明,英国“反对任何瓜分中国的行动”(胡滨:《英国蓝皮书有关义和团运动资料选译》,1980年中华书局版,第157页。)。可以说,英帝国主义的殖民利益决定了英国对华政策的基本点恰恰不是瓜分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在英国侵华活动中只处于从属地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21世纪初的大事年表

19世纪末20世纪初~21世纪初的大事年表
高考制度被废止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
周恩来主持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中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日建交
国民经济出现复苏
袁隆平选育杂交水稻成功
邓小平主持工作,纠“左”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改革开放(1978~ )
高考制度恢复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16字法制建设方针,开始拨乱反正
10月2日中苏建交
国民经济恢复
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三大改造完成
中共八大召开,制定正确路线
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双百”方针提出
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9月秋收起义
10月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
9月18日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
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
1月,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
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0月,红军长征(1934~1936)
1月,遵义会议纠正博古等左倾错误
10月吴起镇会师
《渔光曲》在国际上获奖
10月,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元旦中华民国成立,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月12日溥仪退位,清朝覆灭
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新文化运动开始
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
首条航线开通(北京-天津)
7月23日中共一大(中共诞生)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时期

中外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时期

中外历史重要历史阶段1、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的中西方
中国处于________________时期
考点
阶段特征
西方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考点
阶段特征
2、10世纪中期至14世纪
中国处于________________时期考点
阶段特征
3、公元14-18世纪的中西方
中国处于________________时期考点
阶段特征
西方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考点
阶段特征
4、19世纪中期的中西方19世纪中期西方
考点
阶段特征
19世纪中期中国考点
阶段特征
5、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
考点
阶段特征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考点
阶段特征
6、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与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
考点
阶段特征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考点
阶段特征
7、二战后初期的世界与中国二战后初期的世界
考点
阶段特征
二战后初期的中国考点
阶段特征
8、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与中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
考点
阶段特征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考点
阶段特征
9、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与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
考点
阶段特征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考点
阶段特征。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主要进步思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主要进步思潮

[键入文字]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主要进步思潮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主要进步思潮
四川/左霁林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了帝国主义,人类历史经历了化时代的变革。

为满足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列强在全球疯狂扩张。

在中国,列强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一股股旨在挽救民族危亡的进步社会思潮不断产生,构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思想领域的宏伟篇章。

一、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19 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但同时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清朝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

在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发展资本主义,维护清朝统治,在接受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比较完整的中国资本主义改良思想。

其思想的主要内容有:“托古改制”,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政治上主张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主张保护工商业,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以适当的发展;军事上主张采用西法编练新军,增强军事力量;文化教育上主张废八股、办学堂,培养新式人才。

维新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进步思想。

它大胆地把矛头指向封建传统思想,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

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维新思想还包含了浓厚的封建色彩,它最终没能挽救清朝的腐朽统治,更没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机。

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

不少
1。

2019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ppt

2019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ppt
D、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 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
①主要从事轻工业和小规模采矿业 ②企业投资少,规模小,发展十分艰难 ③与外国资本既矛盾又依存
归纳:戊戌变法兴起的原因 1、戊戌变法兴起的背景(原因)
A、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定,民族危机空 前严重,激发了人民的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B、19世纪9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西方近代思想的 传播,维新思潮进一步发展
民生主义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分配问题
平均地权
材料一:“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 际, 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 训 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 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 民 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 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 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7分) 同:反对专制;主权在民;权力制衡。 异:A、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 B、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 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 力,抵抗外来侵略
没有触动到封 建土地所有制
4、变法的结果——无力回天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封建势力十分强大
B、脱离人民群众,仅依靠无权的皇帝
C、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局限
D、变法手段单一,新政无法落实
例: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 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 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 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特征1、19世纪后半期:①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衰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益形成。

②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③思想:开始向西方学习,民主思想逐步产生,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意识不断增强。

④文化:新式学校逐步建立,民主科学不断得到弘扬。

⑤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⑥军事:火枪利炮逐步武装军队,新式的海军、陆军诞生。

2、19世纪末—20世纪初①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清王朝不断衰落,并走向覆亡。

③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对华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④中华民族出现了第一次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斗争不断。

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⑤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⑥民主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掀起了两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①政治上,军阀政府专制独裁;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开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②经济上,一战前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战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萧条。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官僚资本主义产生。

③军事上,前期革命党人领导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国共合作期间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东征和北伐。

④思想上,一方面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运动,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兴起大力弘扬民主科学。

⑤外交上,袁世凯等对外卖国;国共合作期间国民政府坚决反帝。

4、十年对峙时期①政治上,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反共反人民;日本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反蒋,另一方面抗日。

②军事上,国民党对中共红军进行数次反革命围剿并迫使红军长征;日本以九一八为开端,逐步侵略我国的东北华北地区。

③思想上,一二九运动促进了民族的新觉醒,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文化价值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文化价值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文化价值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一场极为惨烈、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民族战争。

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对世界历史发展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这场战争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于,它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抵抗外敌的血性精神,也让世界各国了解到中国对外开放的难处和磨难。

一、往事回顾19世纪末期,西方列强分别在中国沿海港口建立了租界,并掌控了大片的工业和商贸利益。

这种独占经济利益的扩张行为,对当时的中国民族造成了极大的创伤。

不仅如此,当时的西方国家还内部外部策反,策划着中国的瓦解。

其中以英国为首,连同德国、意大利、日本、法国、俄罗斯、美国、奥地利等国家组成了八国联军,联合进攻中国的北方诸城市。

战事经历了半年的打压和抵御,才在天津、北京等地陷入停战状态。

此时,一场变革的风起云涌,中国迈向了新的历史时期。

二、历史文化价值(一)检讨中国的落后和弱小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之一,但封闭的政策,致使中国在国际体系中逐渐落后,同时侵略者越发凶猛,中国也变得风声鹤唳。

历史的恶果,即便现在也不断显现。

这场战争,让人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让我们看清了自己的局面。

从此之后,中国人民、中国政府逐渐走上了适应世界变化以外敌御敌的道路,逐渐反思自身的弱点,力争实现自身的长足进展。

(二)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抗争斗志尽管当时的中国政府与西方列强谈判,试图避免战争的爆发,但列强的硬性要求与残酷的实际行动,让中国的主权、尊严和利益得到了极大的伤害。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人民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展现出毫不含糊的反抗斗志。

从义和团运动到义勇军抵抗,再到普通的民众反抗,他们用自己的刀枪,用自己的血肉和生命抵御着列强的侵犯和剥削,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这种精神在今天看来,更是成为中国人民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检视了中国革命派的责任在当时的环境下,中国的政治势力各自为政,内讧不断,固若金汤。

这给了列强进攻的机会,更在人民面前造成了无尽的惨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思想近代化—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学西方、求变革) 材料二:19世纪末以严复为代表的翻译家出版了《法意》(又 译作《论法的精神》)和《天演论》等书籍;五四运动后马克思 主义理论以空前的规模在中国得到系统的传播。 (2)结合所学简述西方的进步思想对近代中国历史产生的积极 影响。(6分) 启蒙思想推动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 动。(3分)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仅为中共的成立提供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 合探寻中国革命的道路。(3分)
色彩变化。代表作---凡高的《向日葵》 (4)现代主义美术(20世纪以来):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 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 极、悲观、失望等复杂心理。代表作--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提示:(1)印象画派与立体画派是从绘画的技艺上区别,立体画 派是属于现代主义。 (2)中国画里面与印象画派相仿的是写意画派,但在表现手法上, 印象画派是油画,中国画是水墨画。
概念解析
1、垄断组织
(2012年绍兴二模文综)马克思曾指出:到资本主义成熟阶段, “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已经使那种完全同资本所有权分离 的劳动比 比皆是”。历史上,这种“分离”“比比皆是”的原因有①通用部 件标准化生产的出现②股票交易市场的形成和发展③国际劳动分工 向广度和深度发展④西方普遍采用国有化形式干预经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垄断产生的原因、实质、评价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加剧了企业的竞争,导 致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反映了以科技为先导, 垄断为组织形式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 制度的成熟。 评价: ①一定程度克服了生产的盲目性和自发性,适应了资本主 义大生产的要求,推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原有的掠夺性、剥削性。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 潮,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国 际 关 系 科 技 文 化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完全形成;帝国 清政府成为列强工具,中国成为列强宰 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矛盾斗争激烈。 割对象;( 《辛丑条约》 、参加一战、 一战(原因和条件、进程、后果和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影响);亚洲觉醒(甘地) 科技发展(爱因斯坦与相对论、电 向西方学习由“器物”进入“制度”、 影、汽车、飞机、通讯工具)现实 “思想”层面,促进思想启蒙和思想解 放---维新思潮、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 主义画派(《伏乐加河上的纤夫》) 印象主义画派(凡高)、现实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文学;列宁主义
解析 结合题中时间(19世纪上半叶)和诗人的主张(否定文学反 映现实的社会作用、强调作家的主观想象力),这正与浪漫主义 文学的时代特点相吻合。 例2: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 法盖说:“它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 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 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 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种文学流派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 D.印象画派 解析 由材料中“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 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可知这 种文学流派关注现实,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这是现实主义 的特点。故选B。
法德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国际共运新特点;列宁主义诞生 美、德等工业国冲击了英国的霸 权,但欧洲仍为世界政治格局的 中心,东方完全从属于西方 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殖民体系 最终形成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艺术
国际 格局
殖民 扩展
世界 市场 文学 艺术
(二)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中西方经济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 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 法,人人共守。 ——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赞誉俄国革命为 “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和世界的新潮流”,并且预言20世纪的文 明将以俄国革命为契机而发生巨变 ——摘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1)指出材料中体现的三种基本主张,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在学 习世界文明方面的突出特点。(10分) 主张: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社会主义。(6分) 特点:①侧重社会政治思想学说;②学习外来文化与救亡图存 相结合(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③不同的政治派别采纳不同的 思想主张(多种学说交织、交替;从学习西方到以俄为师)。
19世纪后期到1919年的中国与世界 西方(资义世界体 中国(沦为双半社会, 联系点
系最终确立 ) 经 济 近代化全面启动) 二工,主要资义国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 家过渡到垄断资义, 义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 资义世界体系最终 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形成。 资产阶级代议制成 熟和完善。社会主 义由理想变成现实 中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中国经济近代 化的艰难起步、发展
材料一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于明代中叶完成地理大发现,开通了中欧直 A代表中国。( 1分)工业革命前中国的传统手工制造业领先于世界,因 接贸易海路,中国制成品出口和贸易顺差迅猛增长,从英吉利海峡到东 此在世界制造业中占比重大;(2分) 工业革命后中国工业生产技术落 非沿岸,从美国切萨皮克海湾到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出土文物和海底沉 后于西方机器工业,市场竞争力减弱;(2分) 清王朝实行海禁(闭关 船中的中国瓷器、纺织品都在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中国古代手工业曾经 锁国)政策,因此中国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迅速下降。(1分) 有过的辉煌。由于……中国手工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方才逐渐 B 代表英国。(1分) 英国最早开始并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生产技术、 削弱以至消失。 ——《中国制造业的“金牌”成色不足》图13 生产能力领先于世界,使其制造业占世界的比重迅速上升;(2分) 材料二 右图13为中国、美国、英国、德国的制造业产值在世界上的比重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和德国成为技术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导致英 变化趋势图。 国生产技术与市场力下降,加之后起的美国、德国的市场竞争,因而其 制造业占世界的比重明显下降。(3分) (1)根据材料一和材 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判 断,材料二图示中代表 中国和英国的分别是那 一条?代表中国和英国 的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 分别是什么?(12分)
第一次工业革命 政治: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经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产 生新的经济因素(资)。 思想等:开始接受西方文化, 师夷长技,新思潮萌发,兴起 洋务运动,开始实践近代化。
西方
3.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中西方经济发展特点
经 济 特 点 联系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电气时代,洋务运动破产, 中国进一步卷入 重工业占主导,资本主义经济发 19世纪末民族资 资本主义世界市 展不平衡(美德迅速英法相对落 本主义初步发展 场;中国经济近 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义 和一战期间民族 代化的艰难起步、 发展 国家过渡到垄断资义,资义世界 工业“短暂春天” 体系最终形成。
概念解析
2、四大美术流派及特点
(2013· )“反对用具体形象反映现实,而主张用抽象的语言 —— (1) 安徽高考 浪漫主义美术 (18世纪末一19世纪上半期): :深入发掘人 颜色和几何图形来表现艺术家主观心灵”,体现该主张的美术流派属于 的感情世界,注重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强调色彩的作用。代 A.新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表作----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 知识定位 艺术流派——概念内涵、外延 ( 2)现实主义美术 (19世纪中期): :注重表现社会现实。代 解题关键点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 表作--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义和现代主义美术流派的特点。现代主义美术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 ( 3)印象画派:借助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和色的研 的表现手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题干材料体现了现代主义美术的 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 特点,故D项正确。
政 治
国 际 关 系 科 思 文 生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完全形成;帝国主 义重新瓜分世界矛 盾斗争激烈。 科技发展、现实主 义画派、印象主义 画派、现实主义文 学;列宁主义
中国完全沦为双半社会, 资级代议制扩展到了亚洲 民族危机加剧;中华民 及世界其他地区,并产生 族觉醒,围绕救亡图存, 了广泛的影响。 进行民主政治的实践 戊戌变法(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 清政府成为列强工具, 中国成为列强宰割对象; 列强加紧侵华(瓜分中国、 资本输出)、扶植工具, 并形成宰割中国同盟,民 族危机空前加剧 向西方学习由“器物” 西学东渐、思想启蒙 进入“制度”、“思想” 社会生活,世俗文化方面 层面,促进思想启蒙和 正式进入“中西合璧”阶 思想解放 段
重点难点
(一)中国近(现)代化
1.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重点难点
1.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表现
阶段
阶段 特征
新中 国成 立以 来
社会 主义 现代 化道 路的 探索
重点难点
(一)中国近(现)代化
2.思想近代化—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学西方、求变革)
(1)一个主题: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是为了争取民族独立, 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2)二个方向:西学东渐(被动接受——主动选择) (3)三个层面:器物—制度---思想 (4)四个阶段:
①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②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 ③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 ④从五四运动到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中国共产 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2.思想近代化—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学西方、求变革)
材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 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二轮复习(阶段特征)
中国与世界
(19世纪末-1919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