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合集下载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第一章: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1 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以抒情为主的文学体裁,通过韵律、节奏、形象等手段,凝练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2 诗歌的特点:1.2.1 语言精炼:诗歌的语言经过精心挑选,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1.2.2 情感真挚:诗歌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2.3 想象丰富:诗歌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1.2.4 形式多样:诗歌有各种形式,如绝句、律诗、词、赋等。

第二章:古代诗歌的分类与历史背景2.2 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诗歌特点和代表人物。

第三章:诗歌的表达技巧3.1 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单位,通过具体的事物描绘出抽象的意境。

3.2 比喻:比喻是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突出其中一个特点。

3.3 象征:象征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的概念或思想。

3.4 拟人:拟人是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3.5 借代:借代是用一个与所要表达的事物有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第四章:诗歌的鉴赏方法4.1 了解诗歌的背景:研究诗歌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创作动机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

4.2 把握诗歌的主题:通过诗歌的形象、情感、思想等方面,提炼出诗歌的主题。

4.3 分析诗歌的结构:分析诗歌的起承转合,了解诗歌的组织结构和艺术构思。

4.4 品味诗歌的语言:关注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对仗等技巧。

第五章:诗歌鉴赏实践5.1 选取一首古代诗歌,分析其表达技巧。

5.2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鉴赏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六章:意象与意境的解读6.1 意象的构成:分析诗歌中意象的选取、组合和创造,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6.2 意境的营造: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意象的叠加、空间的拓展和情感的渲染来营造意境。

6.3 案例分析:以具体诗歌为例,解读其意象与意境的关系,体会诗歌的美感。

古代诗歌鉴赏3——表达技巧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3——表达技巧鉴赏

抒托 情物 的言 区志 别与
借 景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 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 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 、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 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 乐、悲伤等感情。
台 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4、白描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用渲染烘托的写法。
田家 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 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 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一些常用表现手法
1、象征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双关又分为两种: 1、意义双关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惜春的判词)“ 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 2、谐音双关 【例】“道是无晴还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 晴,内含感情的“情 ”。
9、设问与反问
设问:用问题引入,牵动全篇,承上启下,深化主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 岭”、“成峰”的具体形象,给人 以逼真的实感。第二句是虚写,从 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 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 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 让读者去想像。
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中国古代的诗歌鉴赏技巧教案

中国古代的诗歌鉴赏技巧教案

中国古代的诗歌鉴赏技巧教案一、背景介绍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提升我们欣赏古诗的能力和享受诗歌带来的美妙。

二、鉴赏技巧之节奏感节奏是古代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使诗歌更具韵律和感染力。

在鉴赏古代诗歌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来感受诗歌的节奏感:1. 流畅的句子:古代诗歌的句子通常较短,句与句之间有着自然的脉络,顺畅而连贯。

2. 音律和韵脚:古代诗歌有律诗和绝句两种形式,它们通过音节和韵律的变化表现出独特的节奏感,如五言绝句的“短句长句”、“抑扬格”等。

3. 境界的转折:在古代诗歌中,往往通过境界的转折来展现节奏感。

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通过转折展现出一种舒适宜人的节奏感。

三、鉴赏技巧之意象感古代诗歌擅长用浓缩的语言传达意象,这是古代诗歌独特魅力的体现。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中的意象,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技巧:1. 形象化的描绘:古代诗歌中经常使用富有感染力的形象来描绘景物、人物和情感,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让人感受到壮丽景色的同时也期待着未来的发展。

2. 比喻手法的运用:古代诗歌通过比喻等修辞手法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比如杜甫的《登高》中的“残云不尽山河在,天意君知否”通过将残云比作烦恼,表达了诗人的思索和愤怒。

3. 音乐化的表达:古代诗歌的意象往往和音乐紧密相联,如孟浩然的《春晓》中的“处处蚊子咬,雨声像蓬莱”,通过运用音乐化的表达,给人一种愉悦和欣慰的感受。

四、鉴赏技巧之情感共鸣古代诗歌传达着古人的思想情感,它们的内涵深远且丰富。

通过运用以下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1. 真实与自然:古人的情感常常表现为真实与自然,我们要通过诗歌中的直观语言和情景,与古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如岳飞的《满江红》中的“苍天如海,北风卷地,宅中残火衔愁翠”,通过真实而自然的情感表达,与古人情感共鸣。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1、《越王勾践墓柴望》赏析《越王勾践墓柴望》秦望山头自夕阳,伤心谁复赋凄凉?今人不见亡吴事,故墓犹传霸越乡。

雨打乱花迷复道,鸟翻黄叶下宫墙。

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

注释:秦望山,在浙江绍兴,为这一带最高的山,因秦始皇登之以望海而得名。

首联的意思是,秦望山头,夕阳西下,一片苍茫景象,但是伤心已绝的人谁又有心思去抒写凄凉之情呢?颔联的意思是,当代人没见过吴国被越国攻破的情景,所以勾践墓附近的百姓还时常传说着当年遭吴凌辱的往事。

颈联中的“复道”和“宫墙”都不是眼前实景,而是对越宫景物的想象,“复道”义同《阿房宫赋》“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中的“复道”。

尾联中“中原”和陆游《书愤》“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中原”一样,都是指被金人侵占的黄河流域。

“烟树”“渺茫”含有收复难望之义。

作者介绍:柴望(一二二二——一二八),字仲山,号秋堂,又号归田,江山(今属浙江)人。

理宗嘉熙间为太学上舍生。

淳佑六年(一二四六)元旦日食,诏求直言,上《丙丁龟鉴》,忤时相意,诏下临安狱,临安尹赵与?疏救得免,放归。

端宗景炎二年(一二七七)授迪功郎,史馆国史编校。

宋亡,与弟随亨、元亨、元彪遁迹江湖,称柴氏四隐。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卒,年六十九。

有《道州台衣集》、《咏史诗》、《西凉鼓吹》等,已佚。

后人辑为《秋堂集》二卷,收入《柴氏四隐集》。

事见《柴氏四隐集》附录里人苏幼安所撰墓志及清同治《江山县志》卷一二。

柴望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柴氏四隐集》为底本,校以《四库全书·秋堂集》(简称秋堂集)。

编为一卷。

简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伤时之作。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风雨飘摇之况国人皆知,将这一古一今,一正一反的景况联系在一起,这样构思,颇为巧妙。

首联以苍茫、凄凉的景象和伤心的情怀开篇,加上“自”、“谁复”之反复咏叹,诗人寂寞悲凉之情是何等强烈。

鉴赏古代诗词的技巧和方法范文(通用3篇)

鉴赏古代诗词的技巧和方法范文(通用3篇)

鉴赏古代诗词的技巧和方法范文(通用3篇)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

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

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2.关注诗歌的题目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了解诗歌的结构4.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

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5.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

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6.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7.清楚诗人的用典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

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8.记诵诗歌鉴赏口诀9.掌握诗歌鉴赏题的答题一般程序(3)单项核对。

选择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的修辞项的解释,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去掉那些无中生有的,指鹿为马的。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表达技巧,了解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对诗歌的重要性。

2.理解并熟练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

(重点)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准确识别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能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难点)2.能够按照题干的要求规范答题,力争得满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感,展现中国诗歌的意境和魅力2.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充分尊重审美必经的形成规律,通过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层面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修辞手法的美。

【教学方法】讲授、自主交流,合作探究,巩固练习【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如果说诗歌的形象是人、景、物三者融合而成的素面朝天的女子,诗歌语言是一个追求美妙绝伦的女子,那么诗歌的修辞手法则是女子精心的装扮,无则俗,多则媚,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中的修辞手法。

二、考点大盘点(一)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2、表现手法——起兴、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渲染3、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4、结构技巧——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二)常见修辞手法及其效果1、比喻: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比拟: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借代: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使特点更鲜明。

4、夸张:烘托气氛、引发想象5、对偶:整齐和谐、表意凝练6、排比:读起来琅琅上口,增强气势,加强表达效果7、设问:启发思考、加强印象8、反问:加强语气,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9、双关:含蓄委婉、趣味性强三、精讲细读,共研考题对于上题,我们并不急于立即作答,而是先解决下面几个小问题,通过寻找答案之间的关联性,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教学案】1.了解古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及相关术语。

2.掌握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方法及答题步骤。

【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针、反问、设问、对比等;2.表现手法:描写手法(远近、点面、动静、虚实、正侧、衬托、渲染、象征等)、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其他常见手法(想象、用典等);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4.结构安排:先景后情、先情后景、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伏笔铺垫、卒章显志等。

【考点分解一】【鉴赏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对比等【命题揭秘】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部分,即辨认修辞格和阐释表达效果。

常见的需要掌握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顶真、设问、反问等。

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的作用说说而已。

高考对于“修辞手法”主要有以下的考查形式: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诗中的某句抒发情感时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请从修辞的角度谈某一句的妙处。

【答题步骤】第一步: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答题范式】点明修辞手法+结合诗歌分析其具体运用+使用效果1.比喻: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例1】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溪行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诗的第五、六句除对偶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妙处。

【答案】运用比喻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倒映在清溪之中,仿佛行走在明镜里;鸟在山中穿梭,仿佛穿行于绘画的屏风里。

虚实相生,虚实相融,山清水秀,美丽如画,给人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表达技巧课前热身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借助于生动的细节描写传递人物的思想感情。

诗中“复恐匆匆说不尽”是人物的心理活动,“临发又开封”是人的行动细节,也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反映。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这种生动的细节使抽象的思念变得具体可见。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的问题寒食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试从景情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诗中“满”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答案】“满”字描绘出了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反衬下文“堪悲”之情。

诗歌以乐景衬哀情。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迟,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很多愁。

“载不动、很多愁”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个句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案】“载不动、很多愁”好在用夸张和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前面体现的愁有了重量和质感,造语奇特而有新意。

考点、难点、疑点考点解析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能够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一、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归纳: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四个层面的内容:(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3)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细节、白描;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衬托。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三必修).doc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三必修).doc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三必修)高三语文复习集体备课教案倪效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表达技巧的作用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技巧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感和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表达技巧【教学准备】CAI课件【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考标解读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文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的具体要求:(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主要是针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三个方面进行鉴赏。

(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主要是从作品形象入手,对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进行整体把握和评价。

二、知识要点表达技巧(1)概念: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现手法:1•在抒情方式上: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2•在表现手法上: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映等3、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衬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4、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鉴赏示例:直接抒情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分析: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 O)鉴赏示例:间接抒情(寓情与景或物)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分析: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鉴赏示例: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第一章:诗歌与生活1.1 诗歌的来源讲解诗歌起源于生活,是人们对生活感悟的一种表达方式。

举例说明古代诗歌中反映的生活场景和情感。

1.2 诗歌与情感解析诗歌是情感的载体,可以表达喜悦、忧伤、愤怒等情感。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二章:诗歌的形式与结构2.1 诗歌的形式介绍古代诗歌的常见形式,如五言诗、七言诗、律诗、绝句等。

讲解不同形式诗歌的特点和韵律美。

2.2 诗歌的结构解析古代诗歌的结构,包括起承转合等部分。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诗歌的结构如何体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三章:诗歌的语言与意象3.1 诗歌的语言讲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简洁、含蓄、富有音乐性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诗歌语言的美感和表达效果。

3.2 诗歌的意象解析古代诗歌中意象的作用和意义,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诗人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第四章:诗歌的表现手法4.1 比喻讲解比喻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如拟人、夸张、对比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和美感。

4.2 象征解析象征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如月亮象征团圆、梅花象征高洁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和深层意义。

第五章:诗歌鉴赏的方法与技巧5.1 诗歌鉴赏的方法介绍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了解背景、品味语言、感受意象等。

讲解如何通过这些方法来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

5.2 诗歌鉴赏的技巧解析古代诗歌鉴赏的技巧,如抓住诗眼、理解典故、感悟情感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来鉴赏古代诗歌。

第六章:对比与对偶6.1 对比手法的运用讲解对比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作用,如突出主题、强调情感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和美感。

6.2 对偶手法的运用解析对偶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如平衡节奏、增强韵律等。

通过具体的古代诗歌实例,分析对偶手法的表达效果和美感。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表达技巧,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结构手法等。

2. 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敏感度,能够准确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 通过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表达技巧概述2. 具体诗歌的鉴赏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鉴赏中。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相关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诗歌的鉴赏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表达技巧。

3. 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歌的表达技巧,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讲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结构手法等。

3. 诗歌鉴赏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让学生结合所学技巧进行分析。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与拓展: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古代诗歌的魅力。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选取一首古代诗歌,运用所学表达技巧进行鉴赏分析。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六、教学案例分析1. 案例选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如《登高》、《静夜思》等。

2. 分析重点:针对每首诗歌,引导学生关注其表达技巧的运用,如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结构手法等。

3. 案例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感悟。

七、诗歌鉴赏实践1. 实践活动: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运用所学表达技巧进行鉴赏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意象、象征、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2.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并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3. 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对文学艺术的感悟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表达技巧的定义和分类。

2. 各种表达技巧的用法和作用。

3. 分析具体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并进行鉴赏。

三、教学重点:1. 诗歌表达技巧的分类和用法。

2. 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并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四、教学难点:1. 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并准确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诗歌材料,包括诗人和作品介绍、诗歌全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学习。

教案示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些著名的古代诗歌,引起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兴趣,并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二、诗歌表达技巧的定义和分类(10分钟)1. 教师介绍诗歌表达技巧的定义,即诗人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师讲解各种表达技巧的分类,例如意象、象征、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三、各种表达技巧的用法和作用(15分钟)1. 教师举例说明各种表达技巧的用法和作用,并结合具体诗歌进行分析。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理解和记录。

四、分析具体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并进行鉴赏(10分钟)1. 教师选择一首具体的诗歌,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表达技巧。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诗歌。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相关的作业,例如分析一首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并写出一篇短文进行鉴赏。

六、教学过程: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表达技巧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各种表达技巧的用法和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教案)第一章:诗歌与生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古代诗歌在传承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生活背景。

2. 古代诗歌中的生活描写。

3. 古代诗歌对生活的反映和启示。

三、教学方法1. 讲座法:讲解古代诗歌与生活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代诗歌中的生活描写。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古代诗歌对生活的反映和启示。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古代诗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讲解:讲解古代诗歌的生活背景和描写。

3. 分析:分析具体古代诗歌中的生活描写。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古代诗歌对生活的反映和启示。

5. 总结:总结古代诗歌与生活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第二章:诗歌与自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古代诗歌在传承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自然背景。

2. 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描写。

3. 古代诗歌对自然的赞美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1. 讲座法:讲解古代诗歌与自然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描写。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古代诗歌对自然的赞美和思考。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古代诗歌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2. 讲解:讲解古代诗歌的自然背景和描写。

3. 分析:分析具体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描写。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古代诗歌对自然的赞美和思考。

5. 总结:总结古代诗歌与自然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六章:诗歌与情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与情感的紧密联系。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古代诗歌在传承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情感表达。

2. 古代诗歌中的情感描写。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一、学习目标1、明确古诗词表达技巧的内容2、掌握古诗词鉴赏的方法3、运用表达技巧的术语分析问题二、学习重难点古诗词表达技巧的说明和分析三、教学过程表达技巧的鉴赏是对古代诗词鉴赏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也是考点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普遍在概念、方法等方面无法把握,在此,特专门作讲解。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设问、反问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白描、动静描写、烘托、借古讽今、对比等。

(一)诗歌鉴赏系列之一——诗歌的修辞手法。

在对诗歌修辞手法的考查中,以比喻、拟人、借代、夸张为主.【练习体会】下列诗歌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1、“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反问)2、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借代)3、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邀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

(拟人、想象)4、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设问)“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比喻)【走近高考】例(08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教案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教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艺术手法又称表达手法,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

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学习目标1 回顾诗歌的艺术手法2 了解诗歌艺术手法题的设题方法3 学习诗歌艺术手法题的一般解题步骤4 学习解答艺术手法类的诗歌鉴赏题古典诗歌艺术手法包括:1 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2 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3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4 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修辞手法1、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还有双关、互文、通感、顶针等。

2、技法解密:A.明辨修辞手法: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B.洞悉表达效果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

1、比喻比喻就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2. 培养学生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够准确解读诗歌的意义。

3.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表达技巧的定义和作用2. 常见的诗歌表达技巧及其特点3. 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解读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够分析诗歌的意义。

2. 难点:如何准确解读诗歌中的表达技巧,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表达技巧的定义、特点和分析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表达技巧的应用。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歌表达技巧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古代诗歌的名句,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2. 讲解诗歌表达技巧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表达技巧的重要性。

3. 讲解常见的诗歌表达技巧及其特点,让学生熟悉各种表达技巧。

4. 分析具体诗歌,示范如何运用表达技巧解读诗歌的意义。

5. 学生分组讨论,选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的表达技巧。

6.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感悟。

7. 总结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解读方法,强调其在古代诗歌鉴赏中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能力。

七、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1课时(45分钟)完成。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古代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

3. 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解读方法的运用。

九、教学资源1. 古代诗歌选集:用于教学示例和让学生分组讨论。

2. 诗歌表达技巧的相关资料:用于辅助讲解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十、教学拓展1.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开展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3——表达技巧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3——表达技巧鉴赏
烟笼寒水月笼沙 理解: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
主人下马客在船 理解:主人和客人都下马,主人和客人都在船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理解: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今
始为君开,不曾缘客开。 十日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理解: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
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 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 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 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 法。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 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 术效果。
因文识象,由象悟道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诗句化情思为景物。欣赏时要抓住景物 特征,融入所营造的气氛,体会其情感。
蛙声十里出山泉 踏花归去马蹄香 间关莺语花底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 冯唐?”
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这明用典故,意在以 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 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 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b、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 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 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 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 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 “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 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 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 敌保国的决心。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教学目的:①引导学生建构古代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知识体系。

②培养并增强学生针对性作答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典例分析,引导学生完善表达技巧知识体系的建构。

教学难点:增强学生针对性作答的能力。

教学用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高考命题透视1.命题特点:①古代诗歌鉴赏在具体内容上,侧重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考查。

对表达技巧的考查是古代诗词鉴赏题中命题的重点之一。

②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在高考题中往往综合考查,很少单独命题。

2.备考建议:完善知识结构,加强技巧训练。

3.答题建议:读懂诗词,立足文本;读懂题干,有的放矢。

二、典例分析1、高考真题演练【2017年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8分)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通“锸”。

铁锹。

思考: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6分)2、归纳答题思路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如下:第一步:明手法指明运用了哪一种手法。

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该手法在诗文中如何运用。

第三步:析效果指出该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怎样的感情。

3、习题解析本题题干要求答出“叙述与对比”手法的特色。

解答时,对“叙述手法”可以从叙述角度、叙述顺序、叙述特点等角度分析,首先指出诗歌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角度、叙述顺序,有什么样的叙述特点,然后分别指出其表达效果。

(出示参考答案)对“对比手法”的分析则要先通读全诗,找出诗中用到对比手法的具体内容,逐一列出,然后再分析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突出了怎样的主题,有什么表达效果。

(出示参考答案)4、出示完整版参考答案,研读答案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古典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

古典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

古典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古典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描述:1.熟记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技巧2.掌握诗歌表达技巧型题目的答题技巧学习内容分析: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表达文章的内容。

在诗歌鉴赏中,有时表达技巧也被称作艺术手法。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情感。

教学重点: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2、修辞技巧: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3、表现手法:如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等4、结构技巧:如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教学难点:表现手法:如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等学生学情分析学生以前学过古代诗歌,但多为识记背诵,鉴赏诗歌训练不足,水平较低,考试得分很不理想。

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环节:二、鉴赏古诗词的修辞技巧《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必须掌握的八种修辞格是:比喻、排比、夸张、借代、比拟、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竞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古代诗歌教案诗词鉴赏与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教案诗词鉴赏与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教案诗词鉴赏与表达技巧古代诗歌教案诗词鉴赏与表达技巧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诗词鉴赏和表达技巧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个古代诗歌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

一、教案背景古代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粹,是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份全面的教案,帮助学生系统、深入地学习古代诗歌。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文化背景;2. 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写作技巧;3.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4. 提高学生的诗词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介绍古代诗歌从先秦到唐宋的发展历史,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格和文化背景;2. 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介绍古代诗歌的基本要素,如格律、韵律、意境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构造和表达方式;3.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通过分析具体的古代诗歌作品,介绍诗歌的表达技巧,如比喻、夸张、排比等,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能力;4. 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教授学生如何审美古代诗歌,从诗歌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古代诗歌的名句和画面,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介绍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和美丽之处;2. 知识讲解:通过PPT或黑板教学的方式,介绍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和表达技巧,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好奇心并加深对诗歌的认知;3. 练习与讨论:以小组形式进行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共同分析和讨论一首古代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4. 创作: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进行古代诗歌创作,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5. 总结:通过简短的总结,强调诗词鉴赏和表达技巧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欣赏和创作古代诗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www.5yk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1、《越王勾践墓柴望》赏析《越王勾践墓柴望》秦望山头自夕阳,伤心谁复赋凄凉?今人不见亡吴事,故墓犹传霸越乡。

雨打乱花迷复道,鸟翻黄叶下宫墙。

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

注释:秦望山,在浙江绍兴,为这一带最高的山,因秦始皇登之以望海而得名。

首联的意思是,秦望山头,夕阳西下,一片苍茫景象,但是伤心已绝的人谁又有心思去抒写凄凉之情呢?颔联的意思是,当代人没见过吴国被越国攻破的情景,所以勾践墓附近的百姓还时常传说着当年遭吴凌辱的往事。

颈联中的“复道”和“宫墙”都不是眼前实景,而是对越宫景物的想象,“复道”义同《阿房宫赋》“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中的“复道”。

尾联中“中原”和陆游《书愤》“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中原”一样,都是指被金人侵占的黄河流域。

“烟树”“渺茫”含有收复难望之义。

作者介绍:柴望(一二二二——一二八),字仲山,号秋堂,又号归田,江山(今属浙江)人。

理宗嘉熙间为太学上舍生。

淳佑六年(一二四六)元旦日食,诏求直言,上《丙丁龟鉴》,忤时相意,诏下临安狱,临安尹赵与?疏救得免,放归。

端宗景炎二年(一二七七)授迪功郎,史馆国史编校。

宋亡,与弟随亨、元亨、元彪遁迹江湖,称柴氏四隐。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卒,年六十九。

有《道州台衣集》、《咏史诗》、《西凉鼓吹》等,已佚。

后人辑为《秋堂集》二卷,收入《柴氏四隐集》。

事见《柴氏四隐集》附录里人苏幼安所撰墓志及清同治《江山县志》卷一二。

柴望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柴氏四隐集》为底本,校以《四库全书·秋堂集》(简称秋堂集)。

编为一卷。

简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伤时之作。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风雨飘摇之况国人皆知,将这一古一今,一正一反的景况联系在一起,这样构思,颇为巧妙。

首联以苍茫、凄凉的景象和伤心的情怀开篇,加上“自”、“谁复”之反复咏叹,诗人寂寞悲凉之情是何等强烈。

颔联吊古伤今,虽然“犹传”勾践“霸越乡”,可是今人却不见“亡吴事”,勾践复国报仇的壮举难以重见的哀愁涌上诗人的心头。

颈联即景抒情,勾践墓、越王宫,雨打乱花,鸟翻黄叶,何等肃杀凄凉。

诗人难道写的仅仅就是这些吗?那“高台望”到的汴京故宫,那想象中不久后的临安凤阙,不也都是这样的吗?尾联和辛弃疾、陆游、陈亮等爱国志士“望中原”时所表达的悲愤、沉痛的情感是一样的,恢复中原无望的惆怅也是一样的。

2、《初见嵩山》赏析(宋)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①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①赖:依赖,凭借。

②豁我怀:使我开怀、振奋;豁,舒展。

作者介绍:张耒,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

因其仪观甚伟,魁梧逾常,所以人复称其“肥仙”。

生于北宋至和元年,殁于政和四年,享年六十一岁。

他是宋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

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

宋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

苏门四学士之一。

“苏门四学士”中辞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作家。

诗学白居易、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词流传很少,语言香浓婉约,风格与柳永、秦观相近。

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

《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

著有《柯山集》、《宛邱集》。

词有《柯山诗余》,赵万里辑本。

后被指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赏析:题为“初见嵩山”,显然既要写人又要写山。

作者有意把“数峰清瘦出云来”这一正面写山的句子放在最后,而把自己对嵩山的感情和风吹雨去的环境放在前面作为铺垫,取得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艺术效果。

这正是写景的成功之处。

不直露地写初见嵩山时的惊喜,更不直露地表达自己的情怀,而先写只有青山能豁我胸怀,既从反面写出了仕途的苦闷,又从正面写出了“仁者乐山”之意。

最后,在刻画山的形象时,特意拈出“清瘦”二字,融入了自己以清峻瘦硬为美的审美趣味,进而深化了诗人的品格志趣,使景中有我。

这是写人的成功所在。

3、《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赏析《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赏析: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

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

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

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

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

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

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

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注释:⑴“风细”句:微风吹动杨柳,杨柳轻轻飘拂。

斜斜:无风时柳枝垂直,风吹动柳枝更倾斜了。

⑵超然台:密州北城有台,名超然台,苏轼让人修葺一新,经常登临游玩,并且写了《超然台记》那篇有名的散文。

超然台故址在今山东诸城。

望:一作看。

⑶“半壕春水”等二句:写细雨蒙蒙中密州城内美丽的景色。

大意说:绕城的“护城河”里不很满的水在春风中泛着微波,城里到处开满绚丽的花朵,千家万户在云雾细雨中暗下来了。

壕:指绕城的水沟,俗称“护城河”。

⑷“寒食后”等二句:寒食过后,每逢酒醒了便叹息不绝。

寒食:节名。

我国民间习俗,寒食后两天是清明节。

咨嗟:叹息。

⑸“休对故人”句:这几天不要对朋友谈起思念家乡的事情。

故国:指故乡。

⑹新火:古代风俗,寒食节这天是不烧火的,节后再点的火称为新火。

⑺诗酒趁年华:趁着现在年纪不老纵情赋诗饮酒。

4、清代诗人、史学家。

字云崧,一字耘崧。

号瓯北,阳湖人(今江苏常州)。

生於雍正五年,卒於嘉庆十九年。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进士。

历任广西镇安知府、广东广州知府、贵州贵西兵备道。

乾隆三十六年,称母病辞官归里,主讲扬州安定书院,潜心读书。

乾隆五十二年,台湾发生林爽文事件,闽浙总督李侍尧邀请赵翼入幕商研;当时台湾镇总兵柴大纪欲从嘉义突围内渡。

赵翼恐弃守城池易引发连锁反应,力劝闽督封还此旨;不久,乾隆命钦差大臣福康安率兵援台,遂能与守台官兵裏应外合。

长于文学与史学,其诗名闻於全国,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

赏析:①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②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地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③红、白使动用法,红、白色彩的对照配置,也最容易使人引起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

6、《农家望晴》赏析《农家望晴》雍裕之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作者介绍:雍裕之,唐朝人(约公元八一三年前后在世)字不详,蜀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

有诗名。

工乐府,极有情致。

贞元后,数举进士不第,飘零四方。

裕之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赏析:正当打麦晒场的时候,忽然变了风云。

一时风声紧,雨意浓。

秦地(今陕西一带)西风则雨,大约出自当时农谚。

提起这样的农谚,显然与眼前天气变化有关。

“尝闻”二字,写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切。

这样,开篇一反绝句平直叙起的常法,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在这个节骨眼上,天气好坏关系一年收成。

一场大雨,将会使多少人家的希望化作泡影。

所以诗人恳切地默祷苍天不要下雨。

这层意思在诗中没有直说,而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赋西风以人格,盼其早早回去,仿佛它操有予夺之权柄似的。

“为问西风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时回,这怯生生的一问,表现的心情是焦灼的。

后二句是从生活中直接选取一个动人的形象来描绘:“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首先,这样的人物最能集中体现古代农民的性格:他们默默地为社会创造财富,饱经磨难与打击,经常挣扎在生死线上,却顽强地生活着,永不绝望。

其次,“如鹤立”三字描绘老人“望云开”的姿态极富表现力。

“如鹤”的比喻,自然与白发有关,“鹤立”的姿态给人一种持久、执着的感觉。

这一形体姿态,能恰当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最后是“麦场高处”这一背景细节处理对突出人物形象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麦场”,对于季节和“农家望晴”的原因是极形象的说明。

而“高处”,对于老人“望云开”的迫切心情则更是具体微妙的一个暗示。

通过近乎绘画的语言来表述,较之直接的叙写,尤为含蓄,有力透纸背之感。

此诗选取收割时节西风已至大雨将来时的一个农家生活片断,集中刻画一个老农望云的情节,通过这一“望”,可以使人联想到农家一年半载的辛勤,想到白居易《观刈麦》所描写过的那种劳动情景;也可以使人想到嗷嗷待哺的农家儿孙和等着收割者的无情的“收租院”等等,此诗潜在含义是很深的。

由于七绝体小,意象须集中,须使人窥斑见豹。

此诗不同于《观刈麦》的铺陈抒写手法,只集中写一“望”字,也是“体实施之”的缘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