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一: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1)概念: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文化遗存: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3)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2.新石器时代(1)概念:从距今约1万年前开始,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文化遗存【知识点二: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一)夏朝(约公元前 2070 年—1600年)禹建立,二里头遗址,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二)商朝(公元前1600年—1046年)汤建立,都城殷(殷墟今河南安阳),最后一个王是纣。
地方:实行内外服制。
文化:甲骨文、青铜铭文。
(三)西周(公元前1046年—771年)周武王建立,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
1.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盾和冲突。
(1)分封制度A.基础:井田制的实施B.目的:巩固周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C.内容:①分封对象:同姓亲族、异姓贵族(功臣、姻亲、古代帝王的后代等)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D.影响:①确立了周王的天下共主地位,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覆盖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④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⑤为后来的诸侯争霸埋下隐患。
E.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末年,分封制瓦解。
F.特点:等级森严注: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姬姓王族是分封的主要对象)(2)宗法制:用父系血缘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王事、神事、民事、军 事职官系统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
商朝的制度和文化
商朝
内外服制度
内
外
甲骨文是商人 刻写的占卜记 录,是一种成 熟的文字。
直接控制王 畿内地区
间接控制王 畿四周地区
西周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
西周建立 (周武王)
公元前 841年 公元前771年
国人暴动 (周历王)
西周灭亡 (周幽王)
法改革、百家争鸣、社会动荡。 3.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的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 标准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 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井田制
井田制特点有三: 一是土地国有,亦即归周天子所 有; 二是分赐诸侯臣下,世代享用, 不得买卖; 三是缴纳贡赋。诸侯大夫对分封 的土地只享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并且要按时向周天子缴纳贡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3.商周的经济
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走向繁荣
农业: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使用木、石、骨、蚌等 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时间
代表
生产生活
旧石器 距今约300万年 时代 —1万年
元谋人、北京人
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居群 生活,已经学会用火。
新石器 时代
距今约7 000—5 000年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彩绘陶器、种植粟 种植水稻 、养蚕缫丝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
目录
一、远古人类与史前文化遗存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三、夏商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 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 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 家产生的关系。
二.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 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 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理解从部 落到国家的历程。
三、中华文明的形成:夏商西周的兴亡
(四)商朝的灭亡
在周武王时,周起兵攻商, 商王帝辛(纣王)仓促间只能 以奴隶为军抵御周人,结果, 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 倒戈”,牧野一战,“血流浮 杵”,国内商军尽墨,帝辛逃 到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 灭亡。
三、中华文明的形成:夏商西周的兴亡
(五)西周的建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国家
目 录
陶寺遗址 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 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还包括庙 底沟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战国、汉 代及金、元时期的遗存。为华夏 族先民所创造,华夏文明的源头 之一。
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从部落到国家
目 录
石峁(mǎo)遗址 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
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位于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 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地处 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2006年 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初 步判断其文化命名为石峁类型, 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 存。
(二)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约BC2070年)
目 录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河姆渡文化
是指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宁波地区古老而 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目 1973年,发现于浙江宁波的河姆渡镇,因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 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时空定位
时空定位
主题线索
1.原始社会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开始出现私有 制,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商西周是著名的青铜时 代,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战国时期的百 家争鸣、兼并战争和改革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秦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 交流与交融。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影响至为深远。 4.由于秦朝统治者采用的“法治”思想过于死板苛刻,暴政不断,最终导致秦朝的 迅速败亡。 5.汉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 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两汉史学、文学、医学、天文学、造纸术等科 技成就突出,反映了两汉政治与经济的发展。
[图解史] 1.旧石器与新石器的区别
旧石器
新石器
2.商朝的青铜器的代表 司母戊鼎(礼器)
[释概念] 文明和文明的起源
(1)文明 ①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②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③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 (2)文明的起源 ①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 劳动的分工, 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 ②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 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
2.新石器时代
(1)时间:距今约1 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2)含义:指以___打__磨___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3)生产活动:人们已经大量使用__陶__器____,开始从事__原__始__农__业____,饲养家 畜,修建___村__落___,生活逐渐稳定。 (4)文化特征:数量多、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___多__元__一__体___的方向发展。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知识点总结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政治——夏朝(一)继承方式: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二)中央机构:1、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2、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三)地方:1、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2、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一、政治——商朝(一)国家机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二)国家管理: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一、政治——西周(一)分封制:1、目的: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2、对象:同姓诸侯、先王之后、异姓功臣、姻亲3、分封内容:王畿以外广大地区上的土地和人民4、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5、诸侯权利: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6、等级结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奴隶7、制度特点:分封对象的多元性;诸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周天子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8、作用:积极:①巩固了王权,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②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③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消极: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的割据混战埋下了隐患。
(二)宗法制:1、含义:以血缘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2、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财产上的矛盾。
3、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②严格的大宗与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二者具有相对性;③族权与政权相结合;(三)礼乐制:周礼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乐是配合礼所进行的乐舞。
→礼乐制度的目的是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是对权力的认同。
→周礼规定: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综合探究一: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的关系?①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②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③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注: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总结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学习重点: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2)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难点:社会形态概念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考占发现,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就是石器。
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不同而被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1.生产工具:打制石器2.文化遗存代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3.生产生活方式: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鞋居生活,学会用火。
4.社会组织阶段:晚期母系氏族社会(特征:生产力十分低工,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二)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制作石器)1.生产工具:磨制石蹈2.文化遗存代表:3.生产生活方式: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4.社会组织阶段:2系氏族社会(特征: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部落联盟:私直制已经产生;战争不断)重点总结一中国早期人类社会分布一文明的特点:1.沿河而居'地处大河冲积平原;(大河文明)2.“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多元逐渐走向一体;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主干核心);(散一聚)3.源远流长;(悠久,早,持续)4.文明的原生性特点(原生性,四大文明古国)(三)社会特征1.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水平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二、从部落到国家(一)部落联盟(一般认为,五帝包括:黄帝、颛顼(ZhUdnxU)、帝辔(kU)、光、舜)1.三皇时代: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时代①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知识点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知识点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在西周时期,分封制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
其分封对象包括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这种制度的特点是以同姓贵族为主体,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周朝的统治,实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目标。
分封制的评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加强了XXX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另一方面,受封的诸侯卿士不直接属于国王,易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
宗法制是早期国家的一种基本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血缘政治的结合,同时保证各级贵族享有世卿世禄特权,大宗和XXX具有相对性。
宗法制的实质是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的统治地位。
其作用是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早期国家的政治特征包括家国同构、神权色彩、血缘政治和尚未集权。
经济特征包括木石生产、青铜鼎盛、土地国有和集体劳作。
文化特征包括象形文字、礼乐文化、祖先崇拜和敬天保民。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其内容包括经济、军事、基层治理和行政管理等方面。
其中,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等都是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
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有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井田制的崩溃导致封建私有经济的发展。
周王室衰微和分封制的瓦解加剧了政治上的动荡。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以及地主阶级的兴起,使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
私学兴起和学术下移也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之一。
百家争鸣”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同时,它也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距今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我国从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产生,阶级和早期国家形成、发展,引发了中国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1.政治: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禅让制;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2.经济:原始社会农业产生,夏商周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春秋后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封建经济初步发展起来。
3.文化:商周时期,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知识点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1)划分依据: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
(2)典型代表原始社会特征(1)原始社会分期: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知识点二 从部落到国家.部落联盟(1)三皇五帝:远古祖先,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厚。
1时期代表生产生活旧石器时代(约300万年—1万年左右)元谋人、北京人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新石器时代早期(约1万年前—5 000年前)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彩绘陶器、种植粟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种植水稻 、养蚕缫丝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 000年—2 000年左右)龙山文化(黄河流域)黑陶,俗称“蛋壳陶”红山文化(辽河上游)精美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良渚文化(长江下游)2.1(2)华夏始祖: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复习提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1)含义: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代表遗址:元谋人和北京人,蓝田人。
(2)特点: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2.新石器时代(1)含义:距今约1万年前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特点: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3)文化遗存代表:a.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①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彩绘陶器、粟)②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③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养蚕缫丝技术)b.距今约5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①黄河流域:龙山文化(黑陶,被称为“蛋壳陶”);②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精美的玉器,较大规模祭坛、神庙)(出现阶级分化)3.原始社会的组织演变(1)原始人群(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部落联盟出现。
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权贵阶层出现。
二、从部落到国家1.部落时期:三皇五帝,禅让制。
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
陶寺遗址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国家: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灭亡。
三、商和西周1.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文化:甲骨文。
政治:内外服制(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之地,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经济:青铜器造型雄奇。
2.西周(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2)政治: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
(3)分封制①含义:周王将王畿之外的地区,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前朝贵族,在地方建立世袭的诸侯国。
②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③特点: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等级森严,层层分封。
统编高一历史新教材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归纳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必备清单】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古人类和文化遗址2.分布特点:江河附近、平原地带;遍布南北、分布广泛;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2.分封制(1)目的:拱卫王室,维护周朝统治(2)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同姓亲族是主体)(3)主要封国:鲁、、燕、卫、宋、晋(4)分封内容: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5)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6)影响:①积极(前期):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王室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传播了周文化。
②消极(后期):受封诸侯在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3.宗法制(1)概念: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关系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2)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与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①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②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
(“家”与“国”紧密结合)(4)作用: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形成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
4.井田制(1)概念: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2)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演变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5.中国早期国家的主要特征(1)政治①:神权色彩浓厚(甲骨文、祭祀)。
②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分封制、宗法制)。
③尚未实现集权(从内外服到分封)。
(2)经济:①使用石、木、骨器等;土地国有,集体劳作(井田制)。
②青铜铸造发达(大量青铜器)。
(3)①成熟文字(甲骨文,金文)。
②礼乐文化(礼乐制)。
③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文化,炎黄子孙)。
※思考点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起源地。
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你能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吗?答案提示通过教材和《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得出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国早期人类遗址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分布广泛等特点。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高中历史纲要上)
《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史)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石器时代的中国古人类1. 石器时代的中国文化遗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分布流域社会形态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1万年前——5000年前)父系氏族社会(5000年前——4000年前)文化遗存北京人:(-70万至20万年)(中上游)仰韶文化:彩绘陶器;粟 龙山文化 黑陶 黄河流域(下游)大汶口文化元谋人:(-170万年) 河姆渡文化,水稻;养蚕缫丝技术良渚文化 玉器 长江下游红山文化(玉器)辽河上游生产方式 渔猎、采集 穴居、迁涉原始农业、畜牧业;制陶、定居 农业、手工业、畜牧业进一步发展 剩余品→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分化与对立→国家初始形态(三皇五帝;万邦时代) 生产关系共同劳动、共享成果2. 文化遗址分布特点:(1)分布广泛 (2) 多元一体(3)中原核心(黄河中游,华夏族)※ (近代)外国或少数民族:夷或蕃 二、早期国家的产生:※原因和过程: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分化与对立→国家 △三皇五帝传说:父系社会晚期的部落首领(“禅让制”——首领产生方式)(一)夏朝(-2070— -1600)父子相传;兄终弟及1.夏朝的国家管理(“禅让制”→“王位世袭制” “公天下→家天下”) (1)中央机构:王、相、卿、士(2)地方行政管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二)商朝(又称为“殷朝”,-1600年—— -1046年)1.商朝的国家管理:周朝多元:多地起源、各具特色 一体:共同之处、相互交流夏朝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1)中央行政管理:王、相、卿、士(2)地方行政制度:内外服制——侯、伯(松散联盟,集权程度不高,商王是盟主)内服(中央):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地方):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2.特点:(1)神权与王权结合;(甲骨文:成熟文字+文献)(2)商王对外服(地方)的控制力有限(中央集权末形成)。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周天子 周天子“授土授民”;其他地方地方分封给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
内容
旧贵族 权利:诸侯在国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
诸侯 分封序列;
义务:诸侯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
特点
以血缘为纽带,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①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拓展】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地区不平衡、兼收并蓄、中原核心。 【名词解释】石器时代/原始社会 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是石器。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而被区分为旧石器时代 和新石器时代。石器时代是考古学的定义和划分方式。中国的原始社会按着社会形态 演进分为三个阶段: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
的等级制度。
与分封制 关系
互为表里
①宗法制与分封制互相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
积
面的冲突与矛盾
极
评价
②有利于发扬尊敬祖先的传统。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和祖国统一
消 任人唯亲、重男轻女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极
【知识拓展】宗法制春秋战国时已瓦解,但宗法观念持续流传下来。
(3)礼乐制:规定权力维护制度,维护宗法制、分封制。
(二)商:约公元前 1600 年—公元前 1046 年 1.建立:约公元前 1600 年,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 2.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 3.文化:①文字: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②器具:青铜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用于祭祀和战争,权力的象征) 4.国家管理: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二、夏、商和西周 (一)夏:约公元前 2070 年—约公元前 1600 年 1.建立: ①禹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
【学习笔记】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线索栏Cues
笔记栏Notes
一、石器时代
1、旧石器时代(远古~距今约1万年)
(1)生产工具:打制石器
(2)代表文化遗存
·早期:元谋人、北京人——猿人时期、原始群(社会组织)
·中期:丁村人、大荔人、许家窑人、长阳人——古人时期
·晚期:山顶洞人、河套人——新人、母系氏社(社会组织)
评价:积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天下共主”局面
消极——诸侯较强的独立性,易形成割据
·宗法制
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等级森严、兄弟相宗
评价:解决了贵族集团内部土地、财产和权力继承的斗争问题,
保证了贵族集团在政治上的垄断特权
3、商与西周的社会经济
(1)农业
·生产工具:石器、骨器、蚌器与木器为主,少量青铜农具
·土地制度:井田制
·耕作方式:石器锄耕(集体劳作)
(2)工商业:冶铜业发达,“工商食官”,货币出现
4、商与西周的社会文化
(1)文字:甲骨文
5、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
配政治权力,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总 结与使用、养蚕缫丝技术出现
(4)私有制产生和发展(私有观念、私有制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产物)
·产生时间:母系氏族晚期
·原因: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和交换的扩大
·私有财产:生活用品、生产工具、武器、装修品、牲畜、房屋
劳动产品、土地
·表现:随葬品多寡不均,贫富悬殊
3、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起源早,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
二、从部落到国家(距今约四五千年,向国家过渡阶段)
1、代表性部落联盟:炎黄、东夷和苗蛮部落联盟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教学课件)(共42张PPT)
神话传说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历史事实。
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已具有早期国家雏形(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进入万邦时代
贫富分化的产生
城的出现
金属器具的使用
【典例研析】 (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河姆渡文化
仰韶文化
①以磨方法制作石器②使用陶器③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④建村定居
黄河流域
辽河上游
长江下游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2.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7000-5000年
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期
母系氏族社会
姜寨遗址内有五组房屋,系五个大家族。大房中是族内举行集会议事的公共房子,中型房子供族长使用,小房子是各家庭使用。姜寨遗址有氏族公共墓地,各个墓葬随葬品不多,差别不大。
①王位世袭制。(世袭制取代禅让制)②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机构基本具备。③聚族而居,部族内直接统治,以外间接统治。
王位继承:
中央机构:
地方管理:
(3)经济文化:
经济发展: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第1课笔记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外史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重难点】1.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早期国家的特征;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宗法制、周礼和井田制。
2.难点:私有制、阶级与国家的产生关系。
【复习笔记】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一)旧石器时代1.概念: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中国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点遗址(1)代表:元谋人和北京人。
(2)生活生产特征:使用打制石器,采集渔猎,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二)新石器时代1.概念: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1)生产和生活特点:开始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2)文化遗存特征: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3)文化遗址代表:①黄河流域早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彩绘陶器,粟)②长江流域早期:河姆渡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水稻、养蚕缫丝、精美玉器)③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精美玉器)(三)原始社会组织1.阶段划分: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2.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1)出现: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2)特征: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的特征:(1)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2)特征:①社会: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积累,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②组织结构: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③文明萌芽: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
(四)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集中在黄河和长江流域。
二、从部落到国家(一)部落时代——三皇五帝传说时代;尧舜禹实行禅让制。
高一历史必修2019中外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 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2019中外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知识点古老而璀璨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它渊源流长,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将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那个时候,人类从原始社会逐渐进入部落社会,并开始农业生产,以种植谷物为主要经济活动。
农业的发展使得人类开始定居下来,形成村落,村落之间开始有了交流和合作。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发展出一种符号文字,用于记录和交流信息。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当然,那个时候的文字还非常简单,并且只有特定的人才能够识读和书写。
此外,中华文明的起源还与华夏族的崛起有着密切的关系。
华夏族是中国最早的一个部落,它们生活在黄河流域,主要以农业为生。
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华夏族逐渐发展出了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业产出,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发展。
二、早期国家的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社会逐渐由部落社会向国家社会发展。
而这一时期的早期国家,主要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首先是夏朝。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的创立者是禹。
据史书记载,夏朝的国君都是姓夏氏,因此夏朝也被称为夏氏王朝。
夏朝时期,国家政权开始崛起,并在黄河流域扩大其版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其次是商朝。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它在夏朝灭亡后登上历史舞台。
商朝最著名的特点是商代青铜文化的兴起,青铜器成为商朝统治者的象征,并被广泛应用于礼仪、祭祀和战争。
在政治方面,商朝实行周天子和诸侯之间的封建制度,确立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最后是周朝。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也是中华文明的发展阶段中最重要的一个朝代。
周朝的国君采取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农工商”四等级的社会阶层划分,实行封建制度,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石。
此外,周朝对于文化发展和思想进步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儒家学说、道家思想等都在这个时期得以形成和发展。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一.原始社会1.旧石器时代(1)时间: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2)分期及文化遗存:(分布广泛,遍及南北东西;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①早期:(猿人)北京人、蓝田人、元谋人。
②中期:(早期智人/古人)许家窑人、丁村人、长阳人、马坝人③晚期:(现代人)山顶洞人、资阳人、麒麟山人、柳江人(3)生产工具:砾石、木棍(4)掌握技术:打制石器、渔猎采集、使用水(取暖、防御、饮食、照明)(5)生活方式:群居生活(6)社会阶段:原始人群、旧石器时代晚期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2.中石器时代(1)时间:距今约1.5万年——距今约1万年(2)生产工具:石片石器、细石器(3)掌握技术:打制、磨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烤熟猎物(4)生活时代:群居生活(5)社会阶段:母系氏族社会3.新石器时代(1)时间:距今约1万年——距今约5000多年(2)分期及文化遗存:(分布广泛,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①早期:A.距今一万年左右: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
B.距今约七八千年左右: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山东北辛文化遗址、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东北兴隆洼遗址②中期:(距今约七千至五千年)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姜寨文化、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大溪文化③晚期:(距今约五千年):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坪文化(3)生产工具:石斧、石锄、石铲、石磨盘、木耒(4)掌握技术:磨制石器(仰韶彩陶、龙山黑陶)、原始农业(河姆渡南稻、半坡北粟)、养蚕缫丝(河姆渡文化)、家畜饲养(猪、狗、牛、羊、鸡、马)、捕鱼狩猎、使用人工火(钻木取火)(5)生活方式:定居生活(半地穴式)、祭坛与神庙(6)社会阶段:母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形成部落联盟)➢原始社会阶段图➢文明演进图➢“三皇五帝”与“万邦时代”1、三皇五帝:(1)内容:①三皇:伏羲(羲皇)、燧人(燧皇)、神农(农皇);②五帝:轩辕(黄帝)、颛顼、帝喾、尧、舜;(2)史实:①炎黄联盟、华夏始祖;②尧舜禅让、天下为公;③最高权力机关为四岳十二牧;④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刀耕火种、集体农耕;2、万邦时代:(1)特征:邦国林立、都城规模大,阶层分化明显;(2)考古:陶寺遗址——宫殿、礼器、祭祀、阶层,国家初始二.奴隶社会1.夏朝(很有可能是二里头遗址)(1)政治:①建立:BC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定都阳城、安邑。
历史统编版必修1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知识点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1 旧石器时代
中国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有哪些生活特征
肿骨大角鹿头骨
元谋人生活场景复原图
①从事渔猎和采集 ②过着群居生活 ③已经学会用火
火烧过的朴树籽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采集、渔猎;群居、用火
母系社会
出土于元谋人遗址的两枚牙齿、石器、炭 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
战国 秦朝 两汉
春秋
封建社会
良
渚
古
城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
卫 星
早期国家
图
第一单元 第1课
本课 重点
壹 重要名词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内外服制、分 封制、宗法制、井田制
课程标准
贰 (1)认识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和国家产
生的关系。 (2)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本课时间轴
约170万年
约1万年
人口规模增加、定居成为可能、村社体系诞生 (生产力有所提高,但水平仍然较低)
一座13人的合葬墓中,居中者为仰身直肢葬, ——柳湾墓地考古资
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特征:
其余的人骨皆料围绕居中者的四周而葬,葬式皆不一 ①形成部落或部落联盟,父
样,有的侧身葬,有的屈肢葬……一座5人合葬墓,系社会。
墓主人为男性,仰身葬于独木棺内,棺外殉葬者有 四人,仅存头颅骨。——柳湾墓地考古资料
②生产力得到发展,私有制 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夏商西周早期国家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文明的产生
中华文明的发展
人类从何而来?
中国:女娲造人说
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
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内容提要】文明的起源实质上就是国家的起源。
工具的使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原始农业的出现奠定了文明的基础。
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社会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发展、阶层分化(尤其是贫富分化)加剧,文明走向产生。
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与夏朝,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的产生时期。
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得到初步发展。
【框架线索】【知识体系】一.文明和文明的起源1.文明(1)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2)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3)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
2.文明的起源(1)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
(2)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
二.追溯文明起源的方法1.信史时代:以传世文献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考古研究。
2.传说时代:以考古研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历史传说。
三.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的到来(1)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
(2)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3)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数百处①典型文化遗址: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②物质生产水平: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已经学会用火。
③社会发展程度:过着群居生活;晚期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
2.中华文明的奠基——新石器前期的发展(1)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从公元前1万年开始。
(2)所谓新石器革命,就是农业革命。
(3)新石器早期(距今1万年-7000年前)——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早期先民走向定居。
①全国文化遗存:1万多处,分布广泛②物质生产水平:石器打磨结合;大量使用陶器;原始农业出现,开始饲养家畜。
③社会发展程度:渔猎走向定居;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发展。
(4)新石器中期(距今7000-5000年)——六大文明区系出现,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
①六大文明区系出现: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六大区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②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形成:如,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时期,粟是主要栽培作物;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3.中华文明的起源——新时期晚期的突破(距今5000年左右)(1)典型文化遗址:黄河流域龙山文化(取代了此前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辽河上游红山文化;长江下游良渚文化。
(2)文化遗址分析:(以红山文化牛梁河遗址为例)①出土了精美的玉器——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积累。
②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社会组织扩大,氏族组合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③贵族墓葬分布在祭祀遗迹附近,每墓中心有石椁, 随葬玉器等贵重物品——社会分化加大,部落出现权贵阶层。
(3)文化遗址的启示——中华文明即将产生4.中华文明的形成——从三皇五帝到夏朝(1)区系文明的骤变:距今4500-4000年,北方文明区系的红山文化、东南文明区系的良渚文化逐渐衰弱,只剩下中原文明区系的龙山文化继续在比较高的程度发展。
(2)古史传说的记载:三皇五帝和夏朝的传说(3)早期国家的推测:①三皇神话色彩浓厚;②五帝可能是中原地区部落联盟首领;③夏代应该是中国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国家);④二里头文化可能是夏代文化遗址。
5.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商与西周(1)商周信史地位的确立①殷墟的发掘和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
②大量的青铜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2)商周时期的政治历程①商的建立与内外服制度(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②西周的建立与覆灭(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③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3)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①井田制度,石器锄耕;②青铜器物,丰富灿烂;③养蚕缫丝,丝织发达。
四.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1.多元一体(1)新石器时代多元一体的格局初步奠定①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从“满天星斗”走向“中原核心”;②满天星斗——新时期中期,六大文化区系并行不悖;③中原核心——新石器晚期,只有中原区系龙山文化维持在较高水平。
(2)战国时期多元一体的格局正式形成①从商周至战国时期,华夷杂处、华夷交融。
②战国时期,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正式形成。
(3)从秦代开始,多元一体的格局被大一统的政治所巩固2.源远流长(1)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指旧石器文明遗存);(2)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的文明遗存);(3)五千年的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4)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秦代以来的大一统局面)。
【本课小结】“12315+2”巧记本课要旨1个实质:文明起源问题实质上就是国家起源问题。
2个前提:社会意义上人的出现;物质基础3个条件:剩余产品积累、社会分工(劳力和劳心)出现、贫富阶层分化1项方法:考古研究与传世文献相结合5个阶段:(1)旧石器时代中华先民的出现;(2)新石器早期物质基础的奠定;(3)新石器晚期中华文明的起源;(4)三皇五帝到夏代中华文明可能出现;(5)商与西周是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
+ 2个特点——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制度。
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从元谋人一直到西周灭亡,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所以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因为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部分内容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减少重复内容的教学时间。
二、学情分析本课是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课,因此应该在本课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
因为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本课的部分内容,所以应该适当的减少这部分内容教学的时间。
三、教学目标课标对于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根据课标、教学内容和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通过地图,了解石器时期中国境内的代表性文化遗存的分布,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原为核心的发展方向。
通过表格了解中国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发展状况,进一步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和表格掌握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和三代政治制度。
难点:理解生产力发展对于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的推动作用。
五、教学方法与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课时: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我们都是什么吗?生:人类。
师:那你们知道人类是怎么来的?生:人类是从猿转变而成的。
师:人类是由猿转变而来。
在由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
直立行走塑造了今天人类的体态,同时也解放了人类的双手。
而解放出来的双手可以制造出工具。
人类依靠工具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
在此基础上,人类创造出各种文化、文明以及国家。
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那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设计意图:利用简单的问题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本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课讲授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师: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在猿到人的转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取材方便和制作简单等原因,人类最早制造和使用的工具是石器。
因为石器加工方式的不同,我们将人类使用石器的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之后告诉老师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是什么意思?生: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看ppt上两张地图。
左边是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重要古人类分布图,右边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境内重要文化遗存分布图。
同学们能看出其分布特点吗?生:满天星斗,多元分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较多。
师:很好!接下来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来补充这个表格。
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氏族内部出现了剩余产品,而这些剩余产品最终被部分人占有,成为他们地私产。
因此在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矛盾。
富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私产,就凭借自己的实力统治穷人。
因此,原来的贫富分化演变为阶级分化,出现了一部分人统治另一部分人的现象。
此时这些氏族演变成为一个个地区小国家。
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氏族的活动范围扩大,因此出现氏族之间的交流。
因为生产力进一步的发展,氏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最终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明多元一体,中原为核心的发展方向。
利用表格,便于学生掌握石器时代中华文明发展状况。
同时在表格讲解中,介绍生产力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2.从部落到国家师:当这些氏族部落因为联系的日益密切而结成联盟后,就需要选出一个凌驾于各部落之上的“盟主”来对各部落进行管理。
这些“盟主”极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师:此时,相对于中央的“盟主”而言,地方的各个氏族部落实力较强。
正因如此,“盟主”无法决定自己的去世后接班人选,更没有办法将“盟主”的位子留在自己部落和家族。
这种选择“盟主”的方式被后世称为“禅让制”。
师:而这种方式到禹接任联盟首领后就有所改变了。
接下来,我们根据《史记》中的记载来看看其中的改变。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
十七年而帝舜崩。
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
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史记·夏本纪》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遂灭有扈氏。
天下咸朝。
——《史记·夏本纪》师:根据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看到禹是通过禅让的方式继任首领。
但是禹去世,继任者却是禹的儿子启。
这句“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可以看出启的即位仍带有原始选举的色彩。
但是重点是有些部族不满启的即位,而启则是通过战争的方式灭掉了不服的部落,最终的结果是“天下咸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