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讲文化漫谈
中国文化概论课.ppt
![中国文化概论课.ppt](https://img.taocdn.com/s3/m/594c886daf45b307e8719774.png)
一:中国文化是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 二:中国文化是大陆农耕型文明,迥异于游牧文明
和海洋性商业文明。前者注重于勤劳踏实,爱静而 乏动;后者倾向于巧思进取,爱动而恶静。 三:中国文化是内倾型文化,注重传统继承而略于 革新变动,凝聚力强而缺乏外向型拓展。 四:中国文化是政治伦理型文化,即重心在于构建 和谐的人文伦理,比较忽略自然科学的探讨;注重 血缘地缘亲疏远近之关系而忽于信仰、法则之建立。 即:伦理代宗教,亲疏越法则。
第一讲: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五:中国文化是感性型文化,略于理性归纳而强于感性认知,故中国有技术 而乏科学。
推荐参考书目及版本(经典另列) 1、梁漱溟著 《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2、阴法鲁 许树安主编 《中国古代文化史》(共三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3、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北京) 1994年版 4、吕思勉著《中国文化思想史九种》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版 5、王力等著《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6、曹顺庆主编《中华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7、雷海宗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 8、常乃悳著《中国文化小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版
3、诸子:《老子》、《庄子》、《韩非子》、 《荀子》、《孟子》等等
4、集(文人和学者的著作集合体,繁富不列)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讲:董仲舒和朱熹对儒家思想的改变和发展
一: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的思想 董仲舒之思想是顺应了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受到了历
代封建统治者的采纳和运用,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孔子的 人本主义的平等思想和个人主体尊严要求,尤其是使儒学从此带 有宗教色彩和神秘主义。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讲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9f199f6312b3169a451a4d4.png)
❖ 人——主体 自然——客体
❖ 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 对立统一物。
❖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 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 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7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 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属于文化;或者说, “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9
一、物质文化层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各样的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 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 可以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了整个文化创造的 基础。
二、制度文化层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 能进行。人类高于动物的一个根本之处,就是他们在创造物质财 富的同时,又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服务于他们自己、同时 又约束他们自己的社会环境、创造了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相 互关系的准则、并将它们规范化为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 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等。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 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 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 定义域。
狭义“文化”——任继愈先生说,专指能够代表一个民 族特点的精神成果。也就是说,狭义的“文化”排除了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
不改,然后加诛。” ❖ 《昭明文选》“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 昭明太子注:“言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外
远也。” ❖ 文化——自然 ❖ 文化——质朴 ❖ 文化——野蛮
中国文化概论提纲(上)
![中国文化概论提纲(上)](https://img.taocdn.com/s3/m/7896abd9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8d.png)
中国文化概论提纲(上)第一讲绪论一、什么是文化:“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二、文化的本质:简言之,“自然的人化,也即人化自然是文化的本质。
”三、文化的广义和狭义:(一)广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出自十五大报告)。
由此可见广义的文化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
关于“大文化”的结构与构成:二层说与四层说。
二层说:最简单的是划分成二层: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就是实体文化,是指人类用各种材料对自然加工造成的器物的、技术的、非人格化的、客观的东西,如城池、宫殿、祠庙、长城、桥梁、器皿、工具、服饰、饮食等等。
精神文化又称虚体文化,是指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或塑造自我过程中形成的用语言或符号表现出来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
如文字、语言、宗教、哲学、音乐、绘画、书法、风俗、制度等等。
实体文化与虚体文化组成文化统一体。
比如,建造宫殿,是先设计后建造的。
设计建筑物时,表现为精神文化;当建成这一建筑时,表现为物质文化,同时这个建筑物体现了这个设计师的建筑思想。
建筑是工程,又是艺术。
所以说,建筑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四层说: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二)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
本课程讲授小文化为主,主要介绍文化结构四层次中的制度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包括社会制度、哲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等。
也兼及大文化。
主要参考书目: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柳诒徵《中国文化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七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讲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定历史地理环境,或者叫历史上的地理环境。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一章文化概论分析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一章文化概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9a29e30b4daa58da0114aa4.png)
绪言
一、课程开设之意义 有助于比较全面地认识中华文化内涵特点、把握民 族文化精神,更好地认识中国国情,以理性态度和 务实精神对待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爱国情感,积 累文化知识,提升人文素养。 二、如何学习这门课? 保证出勤、认真听讲、深入思考; 选取一两种中国文化元典加以精读,体会其所蕴含 的文化要义; 既要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来龙去脉又要学会分 析相应的文化观念及文化现象。
民族危亡之际民族英雄奋起抗争,威武不屈: 岳飞、文天祥、史可法 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 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弃旧图新的变革意识: 《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 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 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主静阴柔、清静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 从属地位,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是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
“文化”一词相对于自然、天然、本能的状态而言, 属于描述性的中性概念。而“文明”一词相对于野 蛮落后而言,带有评价性和褒义。 西方学者对“文化”的理解: 拉丁文cultura有耕作、动植物培育等与物质生活相 关的意义,偏指物质文化。英语culture 偏指精神 文化。 1871年,英国人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 作了系统阐释:“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的 意义来说,乃是包括全部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 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文化本质是人化和化人,是人的 生活样式
文化定义有广狭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 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 人化是按人类的方式去改造世界,任何事物都带上 人文的性质。化人是用在人类改造世界的成果来培 养人。 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传统文化漫谈》课件
![《传统文化漫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ce09999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ff.png)
VS
详细描述
儒家思想认为人性本善,通过修养身性可 以成为有德之人。其倡导仁爱、尊重长辈 、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儒 家思想提倡礼乐文化,认为礼是人与人之 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乐则能陶冶人的情操 ,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道家思想
总结词
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主张无为而治,追 求内心的平静和与自然的和谐。
特点
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历史性、稳定性、延续性等特点,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 富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化的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 年前,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历史时 期,如夏商周、春秋战国、汉唐等。
传统文化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 了地理环境、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等 多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中 国特色的文化体系。
茶文化
茶道
01
茶道是中国传统的饮茶仪式,讲究泡茶、品茶的技巧和艺术,
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谦和、内敛的精神内涵。
茶艺
02
茶艺是茶的冲泡技艺,包括选茶、煮水、泡茶等环节,每个环
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和标准。
茶歌
03
茶歌是以茶为主题的歌曲,通过音乐的形式来表现茶文化的韵
味和内涵,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06
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融合, 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策略
积极探索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模式,加强 文化自信和对外交流,提升文化竞争力。
抓住全球化机遇
借助全球化平台,推动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发掘 文化产业的商业价值,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创新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讲义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61f8abe2eefdc8d377ee32b0.png)
中国文化概论目录导论第一讲第二讲炎黄时代的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三讲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第四讲伦理道德的人文文化第五讲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德第六讲中国文物与艺术精品第七讲中国饮食与医药、养生文化第八讲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第九讲中国文化的摇篮——学校与教育第十讲挑战与机遇第一讲导论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旨在介绍中国文化概况的课程。
学习这门课程,其目的就是要认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了解传统文化,思考与评价其价值,同时展望其未来命运。
1.文化的概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
2.中国文化的结构与层次本课程是以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介绍中国文化的概况的一门课程,要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及其精神,必须从理论的角度,结合中国文化的实际来观察和思考。
这样才能不为众多的文化现象所感;也才能不把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抽象化,而只剩下理论的条文。
中国文化包含非常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但文化学是有其同性,这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p.2 — p.3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通过自身修养的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负面价值的估价与评说。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既存在于观念文化,也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p.3 — p.4 )中国文化的创造有其物质基础,而在古代中国,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农耕生产方式。
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力求与自然合谐的行为。
三、中国文化的“奇偶”精神( p.4 — p.5 )中国人在农耕的实践中,创造了“阴”、“阳”两个中国文化范畴,又在数字计称方面归纳出“奇”与“偶”的概念。
“奇偶”变纶形成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征。
四、中国文化的“会通”精神( p.5 — p.6 )中国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变化。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第二章.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151c5efb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b8.png)
导言:中央大国,西高东低
• 内陆辽阔,空间充足。 •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 山河壮丽,景色秀美。
一、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
• 古巴比伦: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 埃及:尼罗河 • 古代以色列(犹太):约旦河 • 古印度:印度河、恒河 • 古代中国:黄河、长江 • 重要的古代文明基本都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
• “熟知非真知!”
•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序言
•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 1770-1831 )
“文化”寻根
•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
下。”
——《周易·贲》
•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
诛。”
——西汉 刘向《说苑·指武》
•民族的文化意义比血缘意义更重要,文化是一个 民族精神上的血液,如果共同的文化消亡了,这个民 族在精神上就会解体。一个民族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 自己的文化,才能发自内心地产生一种认同感。
• 西方文化重视分类,人与自然主客二分,提倡人对自 然界的征服,在这种基调下才有了近代科学技术打破 神学束缚狂飙突进的成就。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第二章.
一、文化的含义
• “文化”寻根 • “文化” = “culture” ? • 文化的结构
什么是文化?
• 服装文化、饮食文化 • 茶文化、酒文化 •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 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 • 民族文化、世界文化 • 世博文化 • 我们每天都在谈论文化,然
而什么是文化?
• 两汉三国:从郡国制到州郡县三级制,西汉初期郡国并存, 至景帝削藩,武帝设十三刺史部州,加强了中央集权。东 汉末年,部州逐渐居于郡县之上,形成三级制行政区划。
• 随后因国家分裂,州的设置范围缩小,到隋朝又回复到郡 (州)-县二级制。
(完整版)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节
![(完整版)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节](https://img.taocdn.com/s3/m/f12bd27fde80d4d8d15a4ffd.png)
五色成文而不乱。 引申出包括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各 种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如伏羲始作卦、造 书契, “由是文籍生焉” 。还指事物的各种特征,与“质”、“实”相对, 如《论语·庸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还指有关人的品质,诸如美德和善行,如郑玄注《礼记·乐记》云:“文 犹美也,善也。 ”
一、文化的含义 (一)生活中对文化的理解
1.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 2.道德、伦理、修养等个人质素; 3.语言文字、思想学术、文学艺术,以及 各种出版物。
网民受教育程度调查示意图
(二)典籍中关于文化的解读
在古代,文化两个字本是单独使用的。
文 最初指动物身上的纹理,器物上的
纹样,也指各种事物的颜色混杂在一起。 许慎《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物质文化当中包含了精神的成分
对文化的分层理解
第三个层次:高雅的文学艺术 沿袭了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把文化理解
为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是人类“更高雅、更 令人心旷神怡的那一部分生活方式”,是“弹钢琴谈论勃朗宁的诗”那一 类内容,或者就是曲高和寡式的阳春白雪。
韩熙载夜宴图
周文王姬昌
从自然的纹理中,逐渐引申、演化出自然规律, 从纹理一样繁富的人际关系中,可以找出教化人群的 规律。
汉代史学家刘向造像
(三)中外学者对于文化的解读
内蒙古海拉尔出土的石器
在西方,Culture的早期意 思和汉语相近,源于拉丁语 Cultura,含有耕作、垦殖、育 种之义,后来泛指农业和园艺。
对文化的分层理解
第一个层次:人类所有的文明成果 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讲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讲](https://img.taocdn.com/s3/m/882e8908f12d2af90242e6d2.png)
强调两个问题(了解、深化)
• 第一,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
•
古代的“中国”一词,最初并不具有统一的 国家实体的含义,而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的概念。 • “中国”含义的变迁 • 在中国古代,并不存在我们今天所说的“中 国文化”这个概念,因为在古代的中国,所有朝 代都不以“中国”为国名。
• 什么时候开始称“中国”:
第一讲
“文化”界说 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文化溯源
• 1、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文化”,“文” 和“化” 的复合。 • “文” • 最早商代甲骨文,像身有花纹袒胸而立之 人。后为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文物典 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等。
• “化”: • 本义为改易、生成、变幻。
• 事物形态和性质的改变——引申为道德伦
3、“文化”与“文明”
• A、文化:人类创造(物质、精神)成果
总和。文明:文化的高级阶段,玛雅文明、 文明古国。
• B、文化:偏精神层面(内) 。文明:
偏重物化形态(外)
• C、文化可以产生出文明,但文明不一定
产生出文化。
文化的层次(广义) • 文化体系(四层说) • 物态文化:服饰文化、建筑 文化等。 • 制度文化:家族制度、官吏 制度等。 • 行为文化:礼仪、民俗等 。 • 心态文化:书籍、书法等
人 的 对 象 化 或 本 质 外 化
显 形 文 化
表 层
器 物 制 度 精 神
用途 材料
成文制度
不成文制度
衣食住行,工具、武器、文具、 生活用具(器皿)、娱乐器具 玉石器、陶器、金银器、青铜 器、铁器、瓷器
中 层
政治、法律、教育、
风俗礼仪、家族制度、生活
深 层
宗教信仰、文学艺术、 思想 思维方式 价值趋向 学术思想、哲学、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全文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7b646c3b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f3.png)
黄海、东海暨朝鲜半岛中北部,北逾阴山,西至中亚,西南至 高黎贡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著名的丝绸之路就 是这个时候开通的,它的重要意义就是加强了中国和中亚、西 亚和欧洲的交往。东汉时期,因为北方的匈奴南侵,疆域缩小。 势力范围不如西汉,辖境内缩主要是因为弃守朔方郡。
第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
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 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人 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 想观念。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 播也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 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 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 同。
第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 的影响: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我国的地势是比较封 闭的。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1 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2 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3 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4 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 与影响
第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 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愈是远古,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大。
(1)夏朝:夏朝的疆域,以黄河、长江为主, 以今河南西部为中心,
西起山西南部,东至今河
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
处,南接湖北、北到河北。
(2)商朝:其疆域与夏朝相似。商代对中国 文化最大的贡献是使用文字
(3)周朝:其统治范围包括进黄河、长江流 域和东北华东大部。周朝在中国文化上最大 贡献、是灿烂的青铜文化。
7、唐朝:唐帝国是一个空前强盛的封建帝国, 唐朝全盛时,疆 域东到大海,南到 南海诸岛,西到巴尔客 什湖,东北抵达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北界 包括今俄罗斯的一部分,南界包括越南北部,西界 包括乌滋别克斯坦的咸湖,号称唐大帝国。唐以后 至宋代中国的疆域有所缩减。唐大帝国的文化十分 繁荣,主要成就是艺术。
中国文化概论上篇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上篇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ddfc5bb48d7c1c709a1459d.png)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 农业民族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土地的依赖,发展成重农和安土重迁的观念。 • 沿海地区把渔业、盐业作为主要产业,还致力于海上交通与海外联系。 • 西域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的作用。 • 北方游牧民族则只能靠迁移和战斗来对付自然环境和异族的压力。
第11页/共44页
第பைடு நூலகம்3页/共44页
隋唐:隆盛时代
• 文化政策:有容乃大。 • 艺术成就:
唐诗:无体不备,无体不善 ; 书法:颜筋柳骨,天下宗师 ; 绘画:灿烂 而求备 ; 散文:韩愈、柳宗元影响几个世纪。
第34页/共44页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市井文化勃兴
• 内省:理学的建构:将伦理纲常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即“天理”, 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将儒学先义后利思想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 轻利观念。
二、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 特点: • 1、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 • 2、经济基础稳固。 •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 4、对人身控制严密。
第21页/共44页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文化的影响
•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 制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 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 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 巨大的。
•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对于明清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明显。 • 3、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第17页/共44页
四、农耕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 1、农耕经济的长期延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 3、农耕经济的早熟而又不成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第38页/共44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第三节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第三节](https://img.taocdn.com/s3/m/97b0c5687e21af45b307a8fd.png)
其一,“义以为上”的价值观念,强调“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 功”,反对私利之说;其二,重视现世,要求知识分子要积极入世,解决现 实生活的问题,反对虚妄无为;其三,天人合一、和谐有序的社会观念; 其四,刚健自强的人生观念,强调“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厚德 载物”的宽厚包容人格;其五,修身为本、以德为政的行为观念,强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传统俗文化
相对而言,中国传统俗文化比较零碎、朴野, 相对而言,中国传统俗文化比较零碎、朴野,有时不免肤 但是,人们注重人生阅历和劳动生产经验, 浅。但是,人们注重人生阅历和劳动生产经验,故俗文化又具 鲜活、实在、形象、生动等特点。当然, 鲜活、实在、形象、生动等特点。当然,俗文化中也常混杂着 庸俗与腐朽。 庸俗与腐朽。
战国有翼神兽
秦始皇起泰山封禅成为历代帝王表明贤达的象征
汉朝汲取秦暴早亡的教训,提 出治国不能单靠刑罚暴力,还必以 汉书·艺文志 德治国。《汉书 艺文志》认为:“法 法 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 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 先王以明罚饬 治’,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 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 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山林文化
当代画家范曾作品: 当代画家范曾作品:竹林七贤图
道家舍弃“从政 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 非汤武而薄周孔” 越名教而任自然” 道家舍弃 从政”,他们 非汤武而薄周孔 , “越名教而任自然 ,认 从政 越名教而任自然 类似“络马首 穿牛鼻” 为从政当官之事,类似 络马首,穿牛鼻 ,败坏人生,违拗天性,“故有处 故有处 入山林而不反之论” 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反之论 ,应“游无何有之乡,以处旷埌之野 。 游无何有之乡 以处旷埌之野” 于是,山林与庙堂相对,山林之士便是隐士。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版)第一章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版)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15105dd2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cb.png)
我国文化概论(第四版)第一章1. 介绍我国文化的历史我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古老文明,其文化源远流长。
我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我国悠久的历史密不可分。
从蛮荒时代到夏、商、周三代,再到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我国文化在不断地演化和发展。
我国文化历史的丰富和多样为世人所称道。
2. 我国文化的特点我国文化以其独具特色的文明、民族、地域和宗教文化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
其文化特点主要体现在礼仪、传统价值观念、家庭观念、宗教信仰、书法艺术、民间艺术等方面。
与西方文化不同,我国文化强调和谐、圆融、中和等。
3. 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主要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
这些思想贯穿了我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对我国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提倡“仁爱”、“礼义”等道德伦理观念;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佛教思想强调“生老病死”、“轮回涅槃”。
4. 我国文化的世界影响我国文化不仅深刻影响着我国人民,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思想、文学、哲学、艺术等各个方面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科技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的文化艺术品也受到了很多国家的青睐。
5. 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国传统文化虽然源远流长,但在现代社会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如何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使其焕发新的生机。
6. 结语我国文化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拥有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了解和尊重我国文化,将有助于加深对我国的了解,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世界文明的共同繁荣发展。
希望我国文化能够在不断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更多的贡献。
7. 我国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挑战与机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文化在当代社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与机遇。
1 中 国 文 化 概 论
![1 中 国 文 化 概 论](https://img.taocdn.com/s3/m/8423d72daf45b307e871975d.png)
• 在西方,“文化”一词最早源于拉丁文 Cultura,这个词有耕种、居住、练习、注 意等多重意义。 • 后来,英文、法文的Culture、德文的Kultur 都保留了拉丁文的某些含义,并在此基础 上有所发展,逐渐从耕种、培育庄稼引申 为对人的心灵、知识、性情、风尚的培育。 • 19世纪中叶,西方兴起人类学、社会学、 民族学等新学科, “文化”一词成为这些 学科的重要术语而被广泛应用。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一章 中国文化界说
第一节 “文化”释义 一、文化和文化结构 对文化的日常理解: 学文化、有文化、文化人 文化馆、文化宫、文化局、文化部 旅游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企业 文化、校园文化 殷商文化、中国文化、西方文化
• 中国古代的“文化”两个字最早是分 开使用的。 •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 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 文。”《礼记· 乐记》称:“五色成文 而不乱。”《说文解字》称:“文, 错画也,象交文。”均指此义。后引 申为文物典籍、文章文采、人为修养、 美、善、德行等等。 •
•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 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 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 身价值观念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 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 观,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生理 与心理的、工艺与道德的、自律与律人的) 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 筒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 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 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 “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
• 中国文化有着绵延数千年的历史传承,从时 间轴向看,中国文化应当包括古代文化和现 代文化。 • 传统文化一般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我 国的古代文化,产生于农业时代,主要指封 建社会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fc7372dc6f1aff00bed51e6d.png)
中国传统文化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漫谈一关于文化1、文化的内涵如何界定?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尚不能得出定论,除了多维视野的原因外,还有语言学角度的客观歧义。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说:我被托付一件困难的工作,就是谈文化。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磨。
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
我们想用文字范围它的意义,这正象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
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它无所不在。
文化是什么?什么是文化?这个问题真的好难回答。
文化没有形状,无法描述;没有范围,难以界定。
文化就像是空气,我们天天都生活在它当中,一刻也离不开它,但当我们试图伸手去“把握”它时,却又会发现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惟独不在我们手里。
------易中天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物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文化,表现为五花八门。
因为任何民族,都要生存,要发展,所以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
(文化即是人的活法)狭义上讲,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2、文化的分类在狭义基础上,又根据视角的不同,对文化结构进一步分类:首先,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其次,从空间角度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其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边缘文化(也有人分之为规范性文化,非规范性文化,半规范性文化。
)其四,从社会功用上,分为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其五,从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上,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
其六,从经济形态方面,又有牧猎文化,渔盐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之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的意义来说, 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 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 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 [英] 泰勒(Edward Tylor)《原始文化》
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的对 立统一物。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断想》
四、文化的结构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 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周易·系辞下》
文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交错的纹理
“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得数而有常”——《礼记·乐记·乐象篇》
“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
——《释名》
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
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
也。”
——《吕氏春秋·上农》
三、中国文化产生与发展的政治环境
家族制度(宗法制度)
以宗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来区分嫡庶亲疏 的一种等级制度。
中国文化通论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 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 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 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 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 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文,章也。”
——《玉篇》
文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交错的纹理
典籍、文字、制度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 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尚书序》
“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
字。”
——《说文解字 · 序》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
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
中国文化产生与发展的 背景
一、中国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地理环境
大陆国家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论语·公冶长》
“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孟子·尽心上》
二、中国文化产生与发展的经济背景
农耕自然经济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於农。民农非徒为地利
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
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
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
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
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
一、 为什么要开设中国文化课
人生坐标定位的需要 提升人生境界的需要 提升对外交往能力的需要
二、 中国文化课怎么学
以类相求,条分缕析 格物致知,见微知著
三、“文化”义解
文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文,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属皆从文。无分切”
——《说文解字·卷九·文部》
“物相杂,故曰文。
——《周易·系辞下》
化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生育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周易·系辞下》
天地阴阳运行,自有而无,自无而有,万物生息 则为化。
——《古今韵会举要》
化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生育
改易、转变
《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国语·晋语》:“化,言转化无常也。” 陶潜《自祭文》:“余今斯化,可以无恨。”
四层次说
物态文化层 (显)
制度文化层 (明)
行为文化层 (潜) 社会心理 心态文化层 (隐)
意识形态
五、关于文化的几个关系
1、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2、传统文化与现代文 化 3、批判继承与综合创 新 4、内隐文化与外显文 化
a、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基础
b、传统文化的两面性(流动、恒长)
a、价值判断 b、思维方式 c、审美取向
教化
生育 改易、转变
化:事物性质或形态的改变。
文化: 文治教化。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 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贲卦》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 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说苑·指武》
文化: 文治教化。
自然的人化, 人类改造世界的 的一切成果。Fra bibliotek 化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生育
教化
改易、转变
《说文解字·卷八》:“化,教行也。呼跨切。”
《道德经》:“我无为而民自化。” 《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论衡·佚文》:“无益于国,无补于化。” 《增修互助礼部韵略》“凡以道业诲人谓之教。躬 行于上,风动于下,谓之化。”
化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匡人其如予何?”
——《论语 · 子罕》
文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修饰
交错的纹理 典籍、文字、制度
“文谓文饰,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饰以为文言。”
——《十三经注疏 · 周易正义· 文言》
文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交错的纹理
修养
修饰
典籍、文字、制度
“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十三经注疏 · 尚书正义· 尧典》
文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修养
修饰
交错的纹理 典籍、文字、制度
善、美
“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 文。”
——《礼记 · 乐记》
文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修养
修饰
交错的纹理 典籍、文字、制度
善、美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勤学好问曰文, 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
——《史记 · 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