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文学观之“真”、“善”、“美”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充文学观之“真”、“善”、“美”探析摘要:王充是东汉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在《论衡》一书中提出的“疾虚妄”、“务实诚”的史学思想,成为其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原则,而这些基本原则体现在王充的文学观上则表现为“真”、“善”、“美”,本文试从“真”——立真伪之平、“善”——定善恶之实、“美”——文质相称三个方面来探析王充的文学观,意在揭示其史学思想在文学观上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审美意义。
关键词:史学文学观“真”“善”“美”
王充是东汉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家,《论衡》是一部具有积极意义的朴素唯物主义著作,在中国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刘勰在《文心雕龙》受王充的《论衡》影响颇深,并将给予它很高的评价,《神思》篇将王充与司马相如、扬雄、桓谭、张衡、左思相提并论,论衡亦被称为“巨文”。[1]他的文学观具有浓烈的史学思想,《论衡》中“文”及“文章”是孔门广义的文,不是汉人所谓词章的文,是具有史学和哲学思想的,论文的标准则在于如何经世致用,本文试从“真”——论发胸臆之立真伪之平、“善”——褒颂记载之定善恶之实、“美”——文质相称三个方面来探析王充的文学观,王充《论衡》对后世的文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真”——立真伪之平
《论衡》中所讲的“文”、“文章”,含义十分广泛,是为“思想家的杂文学观念”。[2]王充受桓谭的影响,论文主真,所作《论
衡》的主旨是求真求实,“立真伪之平”。这个思想,他多次述说并力加证明,王充自评其《论衡》的中心思想即“可以一言蔽之,曰疾虚妄”,因此他论文偏主于质,倾向于史学思想中的真。
对于文学的真实性问题。王充是比较早且比较明确地从“为文”的角度来强调真实、诚信的重要性。这是针对当时思想领域,文史领域的种种虚假、荒诞、迷信的传闻和记载,提出“疾虚妄”,求“真”。他曾说“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故虚妄之语不黜,则华文不见息,华文放流,则实事不见用。故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3]他论文重抒发思想的真性情之作,论发胸臆之立真伪之平,以造论著说者为高。
所谓的真性情,即作家独有的个性,质充溢其中而独显出气来,《论衡·自然篇》指出“人文”的产生和“气”有着很大关系,源于“思想家的杂文学观念”,《书解篇》和《自纪篇》又认为作为创作主体的人也是因为禀受了天地自然之“元气”才能著述文章的。王充认为人的先天禀性由气决定。由于个人所禀之“气”不同,作为创作主体的形体、精神以至于才性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而作为创作客体的文学就会产生差异。这样就把创作与人所禀之“气”联系起来,提出“才性”说。重视论说文的王充强调作者感情对创作起重大的作用,这种看法对文学创作和理论有着较大的影响。
二、“善”——定善恶之实
王充曾受到班彪的影响,所以他论文又主于善,史家的态度使
他提出史家之文应记载事实,和社会关系更为密切,他的《佚文》篇云:”善人愿载,思勉为善;邪人恶载,力自禁裁。然则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又云:“谥法所以章善,即以著恶也。加一字之谥,人犹劝惩,闻知之者,莫不自勉。况极笔墨之力,定善恶之实,言行毕载,文以千数,传流於世,成为丹青,故可尊也。”[3]这些可以见他的论文宗旨,强调合乎事实,重视历史的真实性,抒写真实的善恶观。
王充的《须诵》篇云:“古之帝王建鸿德者,须鸿笔之人褒颂纪载,鸿德乃彰,万世乃闻。问说书者钦明文思以下谁所言也?曰篇家也。篇家谁也?孔子也。然则孔子,鸿笔之人也。”[3]他认为史家的记载也同造论著说一样,应采用善的标准,他的《超奇》篇云:“孔子得史记以作《春秋》,及其立义创意,褒贬赏诛,不复因史记者,眇思自出于胸中也。”[3]这反映了他求真求实求善的史学思想。
三、“美”——文质相称
“真”和“善”是文章最为本质的东西,是文章的核心内容,作为一个史学家,他更为重视,至于“美”则被王充视为枝叶,是文章的形式,不能本末倒置,但对于美,则是一个人对艺术的追求,王充对于“美”的观点,反映在他的文学观上就表现为文质相称,这样为文才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儒家传统的“文质”思想是王充的文质观的理论基石,“在孔子看来,内容不可超越文辞,文辞亦不可超越内容,只有内容和文辞
的完美统一,和谐一致,才是文学创作的最佳境界。”[4] 王充的“疾虚妄”、“务实诚”的史学理论思想以孔子的“文质”思想为前提。即“美”以“真”、“善”为前提。
其一,王充认为“文”是外在形式,“质”是内在内容,“文”根源于“质”并为“质”服务,“文”与“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而要做到全局把握。《超奇篇》云: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实诚在胸臆,文墨着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毛有五色,皆生于体。苟有文无实,是则五色之禽,毛妄生也。”[3]其二,王充认为不可忽视“文”在文章中的作用,因为“文”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是文章中门面,虽然它根源于“质”并服务于“质”,但它的相对独立性能够对“质”产生重要的影响,没有“文”“,质”则不能被表达。
王充“疾虚妄”、“务实诚”的文学主张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思想中可谓独树一帜,本文从“真”——立真伪之平、“善”——定善恶之实、“美”——文质相称三个方面来探析王充史学思想在文学观上的理论价值和审美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顾易生,蒋凡.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先秦两汉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王充. 论衡校释[m] . 黄晖校释. 北京:中华书局,1990.
[4]张恩普. 孔子文学批评思想新探[m]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