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资料(大二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思想文化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淮南子》:总结性的理论巨著,它标志着黄老道家思想发展到了高峰。本名《鸿烈》,共二十一篇。他是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数千人集体写作的一部书。以老、庄哲学为基点,兼综儒、法、阴阳各家思想,具有鲜明的道家思想。以老子的自然观念为基础,以阴阳、四时、五行为架构,重点论述了作为本原性的“道”与万物现实存在的“道”的统一问题。认为万事万物各有各的存在方式,主张用多样性统一的眼光来对待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中的事物。坚持人必须以道为依归的思路。它总结了历史上的兴亡、成败、祸福的经验,认为君主治国的根本打法就是无为。
石渠阁会议:汉宣帝于甘露三年召开的讨论五经异同的会议。有22名学者参加,由萧望之记录各种分歧的论点,然后又宣帝亲自裁决。会议结果设立了梁丘《易》学,大、小夏侯《尚书》学、《穀梁春秋》博士,又分立大戴小戴两家《礼》博士。至此,经学十四博士基本建立。
白虎观会议:东汉建出四年,章帝接受杨终建议,按照石渠阁会议的精神对经学进行重新审定,在白虎观召开的会议。参加会议的学者有李育、班固、贾逵等。会议的结果,由班固整理成《白虎通德论》。与石渠阁会议相比,白虎观会议统一经说分歧的意图更加明显。《白虎通德论》把汉代今文家记忆一部分古文家的经说,分门别类地作了一番全面的整理。虽然各家各拍的手法任然存在,但有了这样一部由诸儒共同商订之书,对制约经书诠释的离异现象无疑有很大帮助。
《五经正义》:孔颖达在贞观年间,奉召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人撰写“五经”义训共一百八十余篇,取名《五经义赞》,太宗下诏改为《五经正义》。编纂是从贞观年间到永徽年间,历时二十余年,由于它属于集体编撰,因而水平难免参差不齐,内容尚有前后冲突,体验也非整齐划一。它的主要功绩在于经书字句的整理和考订,而缺乏思想上的发展和创新。它的政治性大于学术性,作用主要是给当时的学术界提供一个统一而且规范的官方经典文献。它对于入学的官学化和标准化,具有明显的作用但对儒学义理的深化和辨析,则依然存在不足。
《复性书》:作者李翱,对韩愈的性三品说加以调整,修补其中的理论漏洞。认为,韩愈把人性分成三个等级,是人性的先天差别过于绝对化,不利于儒学的发展。在《复性书》中,他模仿孟子问题,自设问答对人性加以论证。认为凡人之性于圣人之性是一样的,桀纣之性等同于尧舜之性。之所以体现不出真正的人性,是由于其情欲掩盖了真实的人性。为了使人人都能恢复本性,就必须限制生活中的情欲,主张“灭情复性”。
《坛经》:慧能记载,禅宗的代表性著作,。所谓“坛”,是佛教道场的主要部分,指专门用来陈设佛像、经书。庄严供养的地方。“经”一般是释迦牟尼本人的传教记录才能叫“经”。《坛经》以慧能的言论称经,表明慧能及其思想在中国佛教中享有的特殊地位。
《明夷待访录》:作者黄宗羲,他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帝王的罪恶,指出帝王是唯一的害民之贼。有人称赞《明夷待访录》是"人权宣言"。他对封建专制进行猛烈的批评,说它是公私不分,权利义务不平,没有公法可言。因此他反对"一家之法",主张"天下之法","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他为了求得人权平等,主张非废除秦汉以来的"非法之法"不可;要求得天下太平,非废除专制的君本制度,而改为民本制度不可。《明夷待访录》文字的特点是,他对于封建的现状,批判很尖锐,而且是披着夏、商、周三代外衣的理想,托古改制。
《日知录》:作者顾炎武,《日知录》内容宏富,贯通古今。三十二卷本《日知录》,其内容
可分为三部分,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文。他批评了买旧重铸的方法,而赞同采铜于山,即掌握第一手材料,以得出新的结论。尽管采用了札记的形式,确实一本结构严谨、有着鲜明学术主旨的巨著。
《永乐大典》:是明清第一部巨型类书,他的编纂揭开了这两个朝代汇集群籍的浩大工程的序幕。全书22937卷,所辑入的内容包括民初以前的图书七八千种,涉及经、史、子、集诸方面,是我国最大一部类书。
《古今图书集成》:康熙、雍正时清政府组织人力编成,约1万卷,内容分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六编;编下设典,典下又分若干门类,1.6亿多字,条理清楚,收集宏富,是继《永乐大典》之后又一部大型类书。
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新学伪经考》:《新学伪经考》为康有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资源,他认为古文经是西汉刘歆为王莽篡汉编造了新朝之学,即新学,今文经学才是儒学的正宗经典。《新学伪经考》对经学的考据是经不起严格的学术推敲的,但是,康有为借此推翻历史偶像,为变法扫清道路,推动学界对传统信仰进行重新评价。同时,又以公羊三世说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维护今文经学的正统地位,,为自己的思想取得权威解释和合法身份,进而使自己以传统维护者的形象出现,寻求变法空间。
《孔子改制考》:康有为运用公羊学的比附延伸手段,改变了以往对孔子的传统看法。他提出,孔子并不是“述而不作”的先师,而是“托古改制”的素王,时时都在维新。孔子托古改制的微言大义是三世说。康有为这些说法,其核心是为变革开道,政治意义大于学术意义,带有中体西用的痕迹。
《大同书》:康有为的社会理想,反映在他经过长期思考撰著的《大同书》中。他认为,大同之制是“人类公理”,实现大同的途径是“去九界”,而破除九界就要废君权、兴民权、行立宪。大同社会是至平、至公、至仁、至治的极乐世界,没有国界,没有私产,共同劳动,共享财富,没有军队,没有政府,议民选举,事务众决,男女平等,人人独立。这种对大同世界的描绘,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憧憬。
《天演论》:《天演论》是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严复在翻译时,有自己的取舍和发挥。他用达尔文的进化论,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传统中根深蒂固的循环论,自此,中国人普遍接受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公理”,开始用学习用科学化的眼光看待社会发展问题。
《仁学》:《仁学》书名,谭嗣同著。撰写于1896年至1897年之间。《仁学》以“冲决落网”的姿态表达了自己对变法救亡的信心和决心,但是具体到如何变法,冲决落网的具体方案是什么,《仁学》并没有解决。最后《仁学》对“仁”进行了新的解释,他以“通”释“仁”,“仁以”通”为第一,仁的哲学就是通的哲学。这种传统概念和和新型解释之间的矛盾,反映了他试图弥合思想文化方面的古今冲突的努力。《仁学》是近代中国转型的一面镜子。
《奏定学堂章程》:清朝政府颁布的关于学制系统的文件。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等奏拟。这年为癸卯年,所以又称《癸卯学制》。除规定学制系统外,还订立了学校管理法、教授法及学校设置办法等,施行至辛亥革命为止。它包括《学务纲要》《大学堂章程》(附《通儒院章程》)《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实业教育讲习所章程》,以及《各学堂管理通则》《任用教员章程》《各学堂奖励章程》等。《癸卯学制》规定教育年限:小学为九年,中学五年,高等学堂及大学堂六至七年,入学年龄为六岁。
《新青年》:《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