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发展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东大学2014 - 20 15学年第一学期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论文
课程号:177000020
任课教师张美峰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要】儿童的成长具有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的特点,幼儿心理的发展是幼儿语言、感知觉、注意、情感、情绪等诸方面的发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它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包括生物、环境、认知等方面的因素,矫正策略可以通过教会儿童正确地宣泄情绪、教育者使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培养儿童移情能力等方法。
【关键词】儿童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矫正策略
【正文】环境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们最早接触社会,接受教育的第一间学校。因此,孩子们在后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如何,能否像大部分家长所希望的那样成“才”,这跟家庭环境的好坏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然而,家庭环境又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则往往起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的作用。首先,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最基本动因,对儿童早期行为的塑造起着关键性作用。Dishion等研究发现。当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有暴力行为、文化水平低儿童受忽视等不利环境时.儿童不易形成正确的行为标准和自我控制能力。我国王益文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对男孩而言,母亲的情感支持行为会减轻男孩的社交退缩、违纪和攻击行力;对女孩而言,母亲过分严厉的惩罚、发脾气、打孩子等极端不支持行为会导致女孩好动、攻击性强、固执粗暴等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其次,学校准则和学校风
名
姓二二二二
二二二一二号
学专本二一二一二二一二级班下以线此在写字文将须生学线封密
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儿童的攻击性。郭伯良等人研究在班级环境变量方面,老师训诫对减弱攻击行为与同伴接受问的负向关联有明显强化效果。教师对攻击性行为的态度和行为影响攻击行为的产生。再次,群体的感染作用、去个性化作用等。会导致儿童相互模仿,降低攻击他人产生的负罪感,从而直接增加儿童的攻击性。1992年Pakumt和Asher发现,在不被喜欢的儿童中.非攻击性比攻击性儿童更易受到漠视而感到孤独。攻击性与拒斥彼此相关.既具攻击性又被拒斥的儿童更易走上犯罪道路。最后。电视、因特网等社会传媒中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教给儿童一些攻击行为方式。使儿童放松了对攻击行为的抑制。使暴力“合法化”。班杜拉通过实验证明.攻击行为是观察学习的结果。ieber&Baron等在20世纪70年代就大众传媒与儿童攻击行为开展了大量研究.发现暴力内容给儿童提供了侵犯性榜样.这就助长了儿童的攻击倾向,并且诱发儿童使用暴力的冲动。
认知因素:认知因素对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有很大影响。近年来。国外研究揭示了儿童
的社会认知特别是对他人行为意图的谈知对儿童攻击行为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当儿童把自己所面临的消极后果知觉为同伴有意造成的时候,他一般倾向于对同伴做出报复性攻击;反之,如果他认为同伴是由于意外或出于善意的动机而给他造成了消极后果时,他一般倾向于缓释其报复动机。同时研究指出.攻击性与非攻击性儿童对他人行为意图认知存在着差异,攻击性儿童在他人行为意图不明时倾向于对对方做出敌意性归因。物理环境:生存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如气温、食糖过多、铅中毒等也影响儿童的攻击行为。气温与攻击行为间的关系得到了研究者的证实。
Anderson提出了热假设.即生存环境中较高的温度能够增加攻击动机与攻击行为,较高的气温能够引起攻击行为的增加,因为较高气温引起个体感到不舒服,进而具有敌意性情感与启动攻击他人的想法,并且社会交往的偏见与敌意性归冈都有所增加。食糖过多町能也与攻击行为发生有关。从生理学角度看,糖类的过多或反复摄取可能导致体内m糖较低, 个体情绪上可能表现为暴躁、易愤怒从而导致攻击行为增加。铅中毒可能也是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研究者认为铅中毒能够引起凡童的多动症、注意力分散,这可能间接地引起儿童的攻击行为发生。
解,往往是强制多于慈爱,冷酷多于温情。这一类型的父母所信奉的是
“棍棒之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的信条,在家里往往是企图利用对孩子的监护权来建立自己对孩子的绝对权威,不准孩子有自己的不同见解,要求孩子去做其所做不到的事情,做不到则打,“不听话”则骂, 甚至于捆绑起来吊打,乃至害了孩子性命的例子,时有发生,如报上曾报导过的武汉小学生夏辉的惨死,就是这样一种家教的悲惨结局。
“暴君式”的家长带给孩子的不仅是肉体上的痛苦,更是精神上的压抑和人格上的侮辱。这种家庭抚养出来的孩子表面上驯服,内心却充满着对专权者的
专制型或叫暴君型模式:专制型家庭的父母表现为对孩子不尊重、不理
敌意和怨恨,他们往往是迎逢作假,或转而对他人施暴。在得不到温情,觉得无路可走时,还可能离家出走,可能到不良团伙中去寻找“温暖”,严重时则可能走向轻生。这种专制式的家教,不仅葬送了孩子应有的许多宝贵品质,还塑造了他们逆反心理极强的反社会品格,是完全不可取的。
家长望子成龙,请家庭教师,买钢琴,成天逼孩子认字、作文、弹琴、习画、学外语,没完没了。孩子缺乏应有的游戏时间,会产生厌学情绪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独身子女会出现一些人格上的倾向性,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上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但是,独生子女并非“问题儿童”,其身体健康、智力水平等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大多属于中间型性格,其次是外向型和倾外向型,再是内向型和倾内向型。与非独生子女相比,属于外向型性格的独生子女明显多于非独生子女,属于内向
型性格的则明显少于非独生子女。在气质类型上,独生子女属于多种
气质混合型的最多,其次是多血质和胆汗抑郁质。在气质类型的分布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独生子女中属于多血质、抑郁质和多血一粘液质的显著少于非独生子女。
教儿童学会宣泄侵犯性情感
烦恼、攻击、挫折、愤怒这些侵犯性情感,对于自控力弱的儿童来说,是点燃侵犯性行为的导火线。侵犯性情感聚集越多,其发生侵犯性行为的可能性愈大。若这些不良情绪能得以合理宣泄,就可以减小其侵犯性情感的强度,攻击行为也会随之减弱。相反,幼儿侵犯性情感受到过分压抑,会引起其意识障碍,危害其身心健康。因此,教那些受到挫折、攻击、干扰的幼儿学会宣泄的方法是必要的。比如教会儿童向父母、同伴倾诉内心体验到的侵犯性情感;弓I 导他们在适当的场合大喊大叫一通或痛哭一场,以宣泄其内心无法排遣的挫折、愤怒与烦恼;教会他们迁怒于那些毫无生命与价值的“替罪羊”,如道具、模型等;也可以变换活动,让儿童参加各种有趣的游戏、打打沙袋或信手涂鸦一番,转移儿童的侵狂性情感。
干预儿童的侵犯事实
几乎所有的孩子,特别是男孩,都懂得攻击时常会占便宜,会给自己带来“好处”。有人曾用9个月的时间观察了幼儿园的孩子,并将攻击性行为产生的效果
分正性和负性两类。前者包括哭喊、较少的防御性,后者主要为被他人
“告状”、受到报复和老师介入。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常获得正性效果。即使原来是一个较内向、温和的孩子在偶然几次攻击他人并从中获得“好处”后,也变得专横起来,而原来就有攻击性的孩子从攻击中得以“好处”后,其攻击性行为日趋严重。因此,在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后,教师和家长应该进行干涉,使幼儿认识到侵犯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并应该帮助受害者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时,也应该对目睹侵犯行为的儿童进行有效的现身说法教育。
教师和家长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教育方式,纠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①表扬、奖励。儿童一旦做出了正确的行为,家长和教师要及时对其给予强化。如表扬、奖励等,使儿童获得积极反馈,达到逐渐巩固的目的。表扬、奖励形式多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