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精讲资料

合集下载

常识“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

常识“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

【常识】“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一、古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取缔过程开始阶段: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后逐步发展发展阶段:武则天时期,举行殿试,开创武举兴盛阶段:明清时期,制度完善,采取八股取试废止时期:1905年清朝末期废除科举制,推行现代学校教育二、古代科举制度的程序三、古代科举制度中连中三元三次考第一,解元(乡试)——会元(会试)——状元(殿试)四、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前三甲(三鼎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成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则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

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由于在殿试之后,皇帝召见新科进士时,状元位置居中,且稍前于榜眼、探花,如三角形的顶角位置,正好站在第一块御道石正中镌刻的巨鳖头部,独个踏占在鳌头之上,因此也就有了“独占鳌头”五、和科举制相关的成语金榜题名:使用黄色的纸对外公布公告。

(中进士)蟾宫折桂:蟾宫指代月官,传说月宫中有一只长三条腿的蟾蜍,因此称月宫为蟾宫。

去月官折桂花,很难办到,用蟾宫折桂指代科举考中。

现在在考试前吃桂花糕,就是为了取好彩头。

独占鳌头:相传皇宫宫殿之前刻着巨鳌,只有状元才有资格站在上面迎接榜单。

五子登科:源于窦禹钧。

窦禹钧居于燕山府,他有五子,都中科举。

相关的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后来成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禹钧五子一样获得科考成功。

名落孙山:书生孙山与同乡去考试,回来之后,乡人问他,自己家的孩子是否中举,孙山回答:中举名单最后一名是我孙山,你家孩子在我之外。

用委婉的方式告知没有中举。

【课后练习】1.古代科举考试最后在殿试中考取第二名被称为( )。

A.状元B.探花C.榜眼D.解元【答案】C。

解析: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中国传统文化(科举制)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科举制)PPT课件

8
3.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主要内容
“时(指开元间)海内 和平,士有不由文学而 进,谈者所耻的改 革时期
1.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范围 2.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3.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 4.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改革
12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 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 习,此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
——《宋史·选举志》
(1071年)“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 论、策试进士。”——《续资治通鉴》
13
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床前读。
10
(1)州试
主考官:州通判
进士科
州录事参军 其余各种考试
限考人员:凡是家中高祖以内有犯死罪 的“及诸不孝、不悌、隐匿工商异类、 僧道归俗之徒”,都不准参加考试。另 外,身体有残疾者也不得报考。
“士不还乡里而窃户他州以应选者,严 其法。”
“中格者,第其甲乙,具所试经义,朱 书通、否,监官、试官署名其下 ”
18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9
2
二、科举前的选官制度
1.世官制时代
初期
夏、商
约前21世纪—— 前11世纪
发展
西周
约前11世纪—— 前770年
衰落
春秋、战国
前770年——前 221年
3
2.察举制时代

科举知识点总结

科举知识点总结

科举知识点总结一、科举制度的起源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

隋朝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开端,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鼻祖。

公元605年,隋文帝颁布了科举制度,设立了进士科、明经科和明法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科举制度。

唐代的科举制度沿袭了隋代的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成为中国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二、科举制度的演变1. 唐代唐代的科举制度设立了进士、明经、明法、明艺、明医五科,其中进士科是最重要的一科,被称为"乡试"。

通过乡试合格的人,可以参加"会试",通过会试的人可以参加"殿试",最终通过殿试的人可以成为官员。

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是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重视经书的功底。

2. 宋元明清宋代的科举制度在唐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举考试体系。

宋代考试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儒家经典,兼顾儒、释、道三家思想。

此外,科举考试还开始注重文采和才艺表现。

元代的科举制度则相对混乱,考试内容客单一,标准松散。

明清两代对科举考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使科举制度达到了最为完备和规范的程度。

明代的科举考试增加了经义、训诂、史书等科目。

而清代的科举制度则制定了一整套细密的考试规程和内容。

三、科举制度的特点1. 平等选拔科举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平等选拔。

科举制度对所有的族裔、地域、贫富都是平等的,只要有才干和学问,都有机会成为官员。

这种平等选拔的特点在封建中国社会中是非常罕见的。

2. 彻底改变贵族统治局面科举制度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贵族统治局面。

以前的官员多是世袭制度,通过血统得到官位。

而科举制度使得社会上出类拔萃的人立即就有机会成为士大夫,使社会人才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3. 聚敛权力科举制度聚敛了皇帝的权力。

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官员的选拔。

而选官一直以来都是皇帝权力的体现。

采取举人制度,取消了贵族的世袭制度,使中央政府对人事权有更大的掌握。

《中国科举制度》课件

《中国科举制度》课件
清代科举考试主要采用八股文形式, 要求考生按照固定的格式和韵律进行 写作。
03 科举制度的影响
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促进社会流动
科举制度打破了世袭制 ,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上 升通道,促进了社会阶
层的流动。
强化中央集权
科举考试由中央统一组 织,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
控制力。
推动文化传承
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为 考试内容,促进了中华
唐代科举
01
02
03
创立与发展
科举制度在唐代开始创立 ,经过唐太宗、武则天等 人的发展,逐渐完善。
主要科目
唐代科举主要有明经、进 士等科目,其中进士科最 为重要。
选拔标准
唐代科举选拔注重考生的 文化素养和才华,考试内 容以经史、诗赋为主。
宋代科举
改革与创新
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重 大改革,扩大了科举取士 的范围,提高了科举的地 位。
科举制度需要改革以适应值
科举制度的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如公平竞争、选拔机制 等。
05 科举制度的遗产
教育遗产
1 2 3
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度为古代士人提供了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 ,激发了人们的学习热情,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 展。
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美国公务员制度
中国科举制度对美国的公务员制度 也有一定的影响,体现在选拔和考 核方面。
04 科举制度的评价
积极评价
公平竞争
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和出身的限 制,为有才学的人提供了公平竞
争的机会。
提高文化素质
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普及和文化 素质提高,培养了大量人才。
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为政府选拔了大量优秀 官员,提高了官员素质。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课件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课件
《中国历代科举制度 》ppt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科举制度的起源 • 科举制度的演变 • 科举制度的影响 • 科举制度的争议与批判 • 现代考试制度的发展
01
科举制度的起源
起源背景
社会背景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的 衰落,寒门庶族势力逐渐兴起, 社会流动成为一种需要,科举制 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科举与学校教育
明代科举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考生需先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等层层选拔,才 能参加乡试。
清代科举
科举制度的鼎盛
清代科举制度达到了鼎盛时期,考试科目和选拔程序更加严 格和规范。同时,清代还设立了武举,以选拔军事人才。
科举制度的衰落
随着近代教育的兴起和西方文化的传入,清代科举制度逐渐 失去了其重要地位,最终在1905年被废除。
01
科举制度的演变
唐宋科举
唐代的科举制度
唐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起 源,主要分为明经、进士等常科和制 科。明经科主要考查儒家经典,进士 科则注重诗赋和策论。
宋代的科举改革
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如 增加殿试、实行糊名和誊录等,以确 保考试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明代科举
八股文的兴起
明代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作为考试文体,要求考生按照固定的格式和韵律进行写 作,限制了考生的发挥和创新。
废除过程
在近代,科举制度逐渐被废除, 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教育体制。
影响与意义
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传统教育 体制的结束,为现代教育体制的
兴起奠定了基础。
科举制度的历史地位与评价
历史地位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政治、文化、教育等方 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吏。

本文将总结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知识点。

一、科举制度简介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定格于宋代,一直延续到清代。

科举考试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乡试和殿试。

乡试是地方性的考试,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科举考试的内容包括经书、诗词、史书等,考察学生的文学、政治、礼仪等方面的知识。

二、科举制度的作用1.选拔人才: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合适的官员,使得政府能够获得高素质的官员,确保政府的正常运行。

2.强化社会阶层:科举考试的选拔机制使得社会上层阶级更加稳定,世家身份、背景等因素相对较少影响考试结果。

3.培养精英:科举制度使得士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准备,培养出丰富的知识和优秀的素养,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三、科举考试的流程1.乡试:乡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阶段,由地方政府组织,考试范围分为文科和武科,学生需要参加殿试的资格是通过了乡试。

乡试的考试范围广泛,包括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的考试内容。

2.殿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二阶段,由皇帝亲自主持,选拔合格的考生为官。

殿试的考试内容更加深入和复杂,不仅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还考察他们的政治理论和实践能力。

四、科举制度的影响1.文化繁荣: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激励了人们的学习和创作活动,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2.社会稳定:科举制度的选拔机制相对公正,使得社会上层阶级更加稳定,减少了社会动荡和冲突。

3.知识普及:科举制度的推广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教育和学习,普及了知识和文化,提高了人民的素质和能力。

五、科举制度的变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科举制度也经历了一些变迁。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存在一些弊端,如贿赂、偏袒等问题。

最终,在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让路。

六、科举制度的启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启示是要独立思考和不断学习。

科举制度鼓励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知识的积累,这种精神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

科举制度详细讲解

科举制度详细讲解

科举制度,又称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唐朝开始一直到清朝末期实行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改革,形成了比较完备、科学的制度。

科举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考试科目:科举制度实际上是一种考试选拔制度,考试种类很多,包括诗赋、经义、策论、明经、会试等等,考察内容也有所不同。

2.考试流程:科举考试流程复杂,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殿试。

考生需要先通过乡试,取得举人资格,然后通过会试,获得进士资格,最后进行殿试,从中选中应考者,被任命为官员或成为进士(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职位)。

3.考场评判:科举考试采用限时、闭卷、从容等考场规则,一次科举考试的评判涉及到众多官员,考试成绩一经公布,将影响考生的前途命运,因此考中者少而难,竞争非常激烈。

4.选拔标准:秉持着中国传统的“以文治国”的思想,科举制度更加注重功夫和品德。

在科举考试中,不仅要考察考生掌握经典、文学、经济等领域的水平,更需考虑其品德、才能和行为表现等因素。

总之,科举制度虽然确立在封建社会之上,但它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科举制度开启了中国官场考试选拔的
先河,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政治和制度变迁,更为中国历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料和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精讲资料共39页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精讲资料共39页
精讲资 料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精讲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精讲

任子制度
• 据《汉官仪》所载,汉政府规定:“吏二千 石以上,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 郎。”意思是,两千石以上官员,只要任满 三年,即可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官。
赀选——卖官鬻爵 东汉的乡闾评议
(五)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 1.曹丕称帝后,制定了九品官人法,即九品 中正制。通过品评,将人分为上上、上中、 上下、中上、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 等,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地方主持品评;被 评为上等人才的将被推荐到各级政府做官。 • 2.“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 • 3.九品中正制的流弊
科举制度在唐朝的确立
• 1.产生的社会条件 • 隋末大起义摧垮魏晋以来的豪门世族势力 • 物质条件:手工造纸和雕版印刷术,使的书籍能 大量抄写和印行。 • 2.考生的来源和考试科目 • 生徒、乡贡 • 3.科目 • 白衣卿相 • 4.考试过程 • 省试、殿试 • 5.社会效果和局限
行卷轶事
( 三)封建社会初期选举制度的变化
1.“任人唯贤,因功受禄” 2.各家学派人才观 “举贤才”、“尚贤”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 3.战国军功爵制 “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 4.战国养士、秦国客卿制度
(四)两汉时期的“察举”和“征 辟”
• 1.察举定义 • 2.自然灾害--天人感应 • 3.贤良方正、贤良文学、孝悌力田、茂材异 等、直言极谏 • 4.试任——策问 • 5.东汉光武帝“四科取士”
独占鳖头 • 鳌,是神话中的海中的大龟(一说为淡水中的大鳖。 传说上古时天塌地陷,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把天补好后, 又砍下鳌的四条腿把天支撑起来,使天和地重新稳固(见 《淮南子.览冥训》及《列子.汤问》)。《列子.汤问》中 还记载了一个神话:渤海中有条大海沟,深得没底,全世 界的水都汇聚到这里,打着漩涡往下泄。渤海中的蓬莱、 方丈等五座仙山,也都随着下泄的波浪上下颠簸。上帝派 15只大鳌举起头来把大山顶住,这五座仙山从此才安然耸 立。 • 唐宋时期的宫殿建筑者们把上述神话巧妙地与建筑艺 术结合起来,在皇宫前面的石阶的正中,铺上一大块雕刻 着巨鳌的长方形巨石,象征皇帝的宫殿如同被巨鳌支撑着, 永远巍然屹立,而且有如神仙世界。在科举考试最高级别 的考试——殿试结束后宣布名次时,及第者都要站在皇宫 前石阶下面的两侧恭候。名次宣布完毕后,主持仪式的官 员引领着分别站在东西两边最前面的状元(殿试第一名) 和榜眼(殿试第二名)向前走到雕有巨鳌的石阶的下面, 而状元还要再向前跨,站在雕有巨鳌的石阶上,迎接殿试 榜。因此,把中状元称为"独占鳌头"。现在,该成语泛指 名列第一或居于首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课件63张PPT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6科举制度课件63张PPT

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
(二)对考官的规定
• 乡、会、殿试的考官都由皇帝亲自派选。 • 乡试考官:一正一副,由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 • 会试考官:由1位总裁,3-5位副总裁,
18位同考官,称“十八房”。 • 殿试考官: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评卷官员称为读卷官。 • 回避制度:别头试(考官子弟另试)、乡试考官避有籍。 • 闭锁考院:会试考官上任,不许回家,直接赶到贡院住宿,
名落孙山时失意之诗
唐 罗邺《落第东归》: 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归懒举头。 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 唐 温宪(庭筠子)《题崇庆寺壁》: 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 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
(郑延昌见此诗,荐于当事,宪乃得第。庭筠才思敏捷,时称“温八
叉”、每科考喜代为他人作,动辄“救数人”。)
正式名称: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
二、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
(一)对考生的规定:
填履历表:姓名、年龄、籍贯、婚否、三代(曾祖父、 祖父、父亲)、身材(如胖瘦等)、面貌(如白晳、 黑红、有无胡须等)
结保:考生五人结保,如有舞弊发生,则五人同罪。 点名与搜检:考生入场前点名与搜查携带的用品。
韩国恢复科举考试图
2006年10月1日,韩国老人参加Gwageo考试
韩 国 首 尔 恢 复 科 举 考 试 图
贡院旧照片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南京贡院旧照
贡院与号舍图 顺天贡院模型
两位考生在号舍中
• 左图:模拟考试情景 • 右图:考箱和考篮
陈独秀《实庵自传》(南京考场)
到了八月初七日,我们要进考场了。我背了考篮、书籍、文具、食粮 、烧饭的锅和油布,已竭尽了生平的气力,若不是大哥代我领试卷,我便 会在人丛中挤死。一进考棚,三魂吓掉了二魂半,每条十多丈长的号筒, 都有几十或上百个号舍,号舍的大小仿佛现时警察的岗棚,然而要低得多 ,长个子站在里面,是要低头弯腰的,这就是那时科举出身的大老以尝过 “矮屋”滋味自豪的“矮屋”。矮屋的三面七齐八不齐的砖墙,当然里外 都不曾用石灰泥过,里面蜘蛛网和灰尘是满满的,好容易打扫干净,坐进 去拿一块板安放在面前,就算是写字台。睡起觉来,不用说就得坐在那里 睡。一条号内,一两间空号,便是这一号的公共厕所,考场的特别名词叫 做“屎号”。……如果不幸坐位编在“屎号”,三天饱尝异味,还要被人 家议论是干了亏心事的果报。

古代科举制度专题讲解文化史专题教学培训资料

古代科举制度专题讲解文化史专题教学培训资料
古代科举制度专题讲解文 化史专题教学培训资料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通过讲解科举制度,我们 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史,并从中汲取教育和培训的经验。
科举制度是什么?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它通过严格的考试评选出优秀的人才来担任政府职位。
科举制度历史沿革
1
唐朝
2
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考试分科,分为
科举制度对文化史的影响
书法艺术的繁荣
科举考试要求士人具备文学才 能,推动了书法艺术的繁荣和 发展。
文化交流的推动
科举制度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 的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国古代 文化的繁荣。
音乐艺术的传承
科举考试要求士人懂得音乐, 推动了音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科举制度下的士人文化
科举制度塑造了特有的士人文化,包括士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士 人作为文化传承者的重要角色。
科举制度的启示
科举制度的成功经验对今天的教育和培训仍然有启示,包括选拔人才的标准、 考试制度的设计、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答疑与讨论
希望通过讲解科举制度,激发大家的思考和讨论,共同探讨古代科举制度对文化史的影响和今天的启示。
明经、明法、明算等。
3
隋朝
科举制度首次出现,通过考试选拔人 才。
宋朝
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考试内容更加 丰富,包括诗词、经义等。
科举制度的实施
报名
士人根据规定要求报名参加科举考试。
会试
笔试合格者参加会试,进行面试和辩论。
笔试
士人进行笔试,主要测试文学知识和才能。
殿试
会试合

科举制度知识点高三

科举制度知识点高三

科举制度知识点高三科举制度知识点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高级官员选拔制度的总称,起源于隋朝,兴盛于唐宋两代,终于清朝康熙年间废除。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关于科举制度的一些知识点。

一、背景和起源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隋文帝时期由于政治改革的需要,将选拔官员的方式由世族世袭制改为通过考试的方式。

隋朝的科举考试分为明经科和明法科两科,取士制度逐渐形成。

此后,唐代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并且开创了进士科,成功培养了大批文武全才,成为了后来的典范。

二、科举考试科举考试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县试、省试和殿试。

首先是县试,一般在考生的县城举行,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诗词和文章,考试以策问答形式进行。

通过县试合格的考生可以参加省试,省试是在省会城市举行的,内容比县试更加深入,包括经义的解释和分析等。

省试合格的考生可以进入最后的殿试,殿试在皇宫中进行,由皇帝亲临主持,内容包括面圭、言官质问和诗文考试。

最终通过殿试的考生即为及第,可以获得功名利禄。

三、科举流程科举考试是一个长时间的选拔过程。

首先是报名,考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填写报名表格并交费。

接着是县试,考生需要前往指定地点参加考试,通过后方可参加省试,合格后再进入殿试。

在每个阶段的考试中,只有成绩优异的考生才能晋级下一轮的考试。

整个流程历时数月,考生需要经历连续的考试压力和紧张的复习备考。

四、选拔对象和限制条件科举制度在初期主要面向具备一定财产和家世背景的士族子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限制条件逐渐减少,几乎所有有一定学识的男子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然而,女性和低层民众仍然无法参加科举考试,这一限制直到近代才被废除。

五、影响和局限性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促进了社会流动和文化传承,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文人和官员。

科举制度还培养了广泛的知识阶层,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过分强调笔墨之学,忽视实际能力和才干,局限了中国官僚体制的发展。

科举制实用PPT课件PPT课件

科举制实用PPT课件PPT课件

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
• 童生试(院试):州县级考试,考中者称为“生员、 秀才或相公”,送到省里去参加乡试 ;
• 乡试: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八月举行,称“秋 闱”,考中者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称为“解 元”。(发榜图)
• 会试:中央级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试期在 春季二月,称“春闱”,考中者称为“贡士”,第 一名称为“会元” 。进入宫廷参加殿试;
第5页/共25页
元朝——中落
次数少,共17次; 后16次登科进士1135人 进士分配名额极不公平。
第6页/共25页
明代——鼎盛
(1)确定“三年大比”制度。 (2)考试过程改为四个阶段。 (3)确定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
第7页/共25页
“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进”
• 洪武三年,诏曰:“汉、唐及宋,取士各有定制,然但贵文学而不求德艺之全。 前元待士甚优,而权豪势要,每纳奔竞之人,夤缘阿附,辄窃仕禄。其怀材抱 道者,耻与并进,甘隐山林而不出。风俗之弊,一至于此。自今年八月始,特 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朕将亲策于廷,第其高下而 任之以官。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 得与官。(由来,开始)
科场舞弊
第15页/共25页
科场舞弊
第16页/共25页
明清两代名人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 施耐庵、翁同龢、李鸿章,中国最後一个 状元张骞等人皆出於此第1。7页/共25页
北京贡院-明清时期的科举考场 寓吃、喝、住、考于一体。
第18页/共25页
评价
• 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 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 顾炎武
第12页/共25页
八股文特点
1、取材: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以程朱理 学的解释为依据。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精讲PPT39页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精讲PPT39页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பைடு நூலகம்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精讲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谢谢!
3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六岁时,白居易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将自
己的诗集投给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很有才气, 但脾气高傲,瞧不起后辈的文章。顾况一见白居 易是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心里就已经不以为然 了。等到接过诗集一看,上写着“太原白居易诗 稿”,心里认为这个年轻人毫不谦逊,便取笑他 说:“名居易,只恐长安米价太贵,居之不易。”
思考题
•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与科举有关的成语或故事 ?
• 名落孙山、金榜题名、榜上有名、蟾宫折桂、 • 独占鳌头:鳌头,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
,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站此迎榜。科举时代指 点状元。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 连中三元: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 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 ”。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 。 • 一举成名:原指一旦中了科举就扬名天下。后 指一下子就出了名。 • 沆瀣一气、范进中举《儒林外史》
白居易听出话中的讥笑之意,但一言不发。顾
况打开诗集,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首《赋得古原 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 不尽,春风吹又生……”刚读完前四句,顾况就不 由得高声赞叹说:“好诗!”又想起刚才自己挖 苦的话,就反过来赞许地对白居易说:“能写出 这样的句子,不要说是长安,就是整个天下,你 也可以‘居易’了!”
( 三)封建社会初期选举制度的变化
1.“任人唯贤,因功受禄” 2.各家学派人才观 “举贤才”、“尚贤”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 3.战国军功爵制 “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 4.战国养士、秦国客卿制度
(四)两汉时期的“察举”和“征 辟”
• 1.察举定义 • 2.自然灾害--天人感应 • 3.贤良方正、贤良文学、孝悌力田、茂材异
科举制度
• 科举制度是指历代朝廷允许普通士人和官 员都可以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 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 制度。
•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 科举制的基本特征是通过逐级的考试选拔
人才,不必依据名士或中正对人物的评品。
一、科举制以前的选官制度
1.原始氏族社会:民主选举和“禅让” 2.封建世袭制度(宗族对国家的贡献) 3.汉代实行察举制 4.魏晋南北朝是九品中正制(看的是门第)
(一)原始氏族社会:民主选举和“禅 让”
• 1.民主选举原则(部落事务的管理者) • 2.王权的萌芽 • 生产力的提高——剩余财富的支配 • 部落首领继承人问题上的争权夺利(父死
子继和暴力夺权)
(二)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
• 1.夏商王朝的权力世袭 • 2.西周的选举特点 • (1)任用殷商旧臣 • (2)先亲亲后尊贤 • “立嫡以长不以贤”,三年大比 • (3)地方选士(乡举里选) • 3.世袭制下的破格提拔 • 伊尹、姜尚
行卷轶事
• 《隋唐生活掠影》(毕宝魁著)中的 《唐代纪事》卷四十 翻己载这样一件事:元和年间及第的李播到新州做官,有一 个姓李的举子拿着一卷诗来向他行卷。 李播打开一看,原 来是自己当年用来行卷的诗。便说:“这是我未及第时为行 卷他的诗啊!”李举子见状,也不敢隐瞒,便实话实说道: “顷于京师书肆百钱得此,游江淮间二十余年矣,欲幸见 惠。”意思是说这些诗是我以前在京师书肆上花百钱买的, 拿着在江淮一带行卷已经二十多年。请您就把它赐给我吧! 李播见他可怜兮兮的,就答应了。顺便问他还准备到哪里去 行卷,回答说:“江陵谒卢尚书。”李播一听,说道:“公 又错矣!卢是某表亲。”那举子一听,满面绯红,拜谢而去。 这个举子挺倒霉,拿着买来的文章行卷,结果碰到枪口上, 行到文章作者的家;不过,他已经拿着这诗文在江淮一带招 摇撞骗了二十多年、后来这个举子是否骗来进士文凭不得而 知。

独占鳖头

鳌,是神话中的海中的大龟(一说为淡水中的大鳖。,
又砍下鳌的四条腿把天支撑起来,使天和地重新稳固(见
《淮南子.览冥训》及《列子.汤问》)。《列子.汤问》中
还记载了一个神话:渤海中有条大海沟,深得没底,全世
界的水都汇聚到这里,打着漩涡往下泄。渤海中的蓬莱、
方丈等五座仙山,也都随着下泄的波浪上下颠簸。上帝派
15只大鳌举起头来把大山顶住,这五座仙山从此才安然耸
立。

唐宋时期的宫殿建筑者们把上述神话巧妙地与建筑艺
术结合起来,在皇宫前面的石阶的正中,铺上一大块雕刻
着巨鳌的长方形巨石,象征皇帝的宫殿如同被巨鳌支撑着
,永远巍然屹立,而且有如神仙世界。在科举考试最高级
• 2.“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 • 3.九品中正制的流弊
科举制度在唐朝的确立
• 1.产生的社会条件 • 隋末大起义摧垮魏晋以来的豪门世族势力 • 物质条件:手工造纸和雕版印刷术,使的书籍能
大量抄写和印行。 • 2.考生的来源和考试科目 • 生徒、乡贡 • 3.科目 • 白衣卿相 • 4.考试过程 • 省试、殿试 • 5.社会效果和局限
指名列第一或居于首位。
第一讲: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 一、科举制以前的选官制度 • 二、科举考试的程序与内容 • 三、有关考官、考生与考场的各种规定 • 四、科举考试的内容与考题 • 五、科举考试中的作弊现象 • 六、试帖诗、八股文举例 • 七、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简评
人生四大喜
久旱逢甘雨,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等、直言极谏 • 4.试任——策问 • 5.东汉光武帝“四科取士”
任子制度
• 据《汉官仪》所载,汉政府规定:“吏二千 石以上,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 郎。”意思是,两千石以上官员,只要任满 三年,即可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官。
赀选——卖官鬻爵
东汉的乡闾评议
(五)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 1.曹丕称帝后,制定了九品官人法,即九品 中正制。通过品评,将人分为上上、上中、 上下、中上、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 等,朝廷任命中正官到地方主持品评;被 评为上等人才的将被推荐到各级政府做官。
别的考试——殿试结束后宣布名次时,及第者都要站在皇
宫前石阶下面的两侧恭候。名次宣布完毕后,主持仪式的
官员引领着分别站在东西两边最前面的状元(殿试第一名
)和榜眼(殿试第二名)向前走到雕有巨鳌的石阶的下面
,而状元还要再向前跨,站在雕有巨鳌的石阶上,迎接殿
试榜。因此,把中状元称为"独占鳌头"。现在,该成语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