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护理常规2015-10-15
3.整复固定完毕,搬动患者时,注意保护患肢,保持正确的位置,严防骨折断端重新移位。卧位时自然伸臂并将前臂抬高与心脏成水平位。
4.注意询问骨骼突出处有无灼痛感,如患者持续疼痛,则应解除固定进行检查,以防发生压迫性溃疡。
5.注意观察小夹板包扎的松紧度,以布带能在夹板上下移动1cm为标准,随着患肢肿胀逐渐消退时,应注意经常调整布带松紧度,必要时报告医师,及时调整。
4.保持患者于功能位置,嘱患者不要擅自改变体位。
5.牵引的方向不可随意变动。牵引绳应与被牵引的肢体长轴成一直线。牵引绳应滑动自如,被子不可压在牵引绳上,以免影响牵引轴线及牵引力。
6.骨牵引时每日用0.5%碘伏消毒针孔处及周围并用纱块覆盖,预防感染,注意观察钢针有无松动。滑脱,如发现牵引针向一侧偏移,应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
(二)气血两虚证:损伤恢复期主证。久病气血两伤,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心悸、气短乏力失眠、伤口经久不愈,舌淡嫩、脉细弱。
(三)肝肾阴虚证:伤病后期主证。肝肾虚衰,筋骨萎弱,骨折愈合缓慢,骨质疏松,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患肢疼痛
1.观察患肢疼痛、肿胀、皮肤温度和颜色、脉搏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被动活动手指时的反应情况、患指的感觉等。
(二)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辨证分型的不同,科学合理指导饮食,使患者达到最大程度的康复,在指导患者饮食期间,动态观察患者的胃纳情况和舌苔变化,随时更改饮食计划。
1、早期(1-2周):以清淡为主,选用调理脾胃、佐以活血祛瘀之品。如蔬菜鱼片粥,金针云耳蒸肉片、淮山芡实炖瘦肉、田七当归炖鸽肉等。忌食酸辣、油腻的食物,尤其不可过早地施以肥腻滋补之品,如骨头汤、肥鸡、炖鱼等,否则瘀血积滞。
骨伤科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外伤史。
(2)多发生于儿童。
(3)肘部有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功能障碍,甚则有张力性水泡,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4)注意有无神经、血管损伤。
(5)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情况和类型。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肘部有肿胀、疼痛、畸形、压痛,功能障碍。
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2)注意有无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血管损伤(肱动脉)。
(3)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移位和类型。
(4)应与肘后关节脱位和肱骨小头骨骺分离相鉴别。
(二)疾病分期1.早期:伤后2周内。
2.中期:伤后3周~4周。
3.后期:伤后4周以上(三)疾病分型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骨科分会制定的肱骨髁上骨折的症候分类标准。
1.伸直型骨折:患肘肿胀或靴状畸形,髁上压痛,骨折远端向后上移位,功能障碍,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从前下方斜向后上方。
可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伸直型骨折根据来自侧方的偏重伤力的不同,可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骨折。
(1)尺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尺侧移位。
此型容易发生肘内翻畸形。
(2)桡偏型:骨折远端除有向后上方移位外,还有向桡侧移位。
2.屈曲型骨折:较少见,伤肢肿胀,髁上压痛,功能受限,骨折远端向前上方移位,骨折线从后下方斜向前上方。
很少发生神经血管损伤。
(四)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损伤早期,由于经脉受伤,气血受损,气血瘀滞,局部出现肿胀疼痛,胃纳不佳。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营血不调证:损伤中期,经初期治疗局部瘀血、肿胀基本消退,疼痛基本消失,新血渐生,筋骨虽续而未坚,活动仍受限。
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缓。
3.肝肾亏虚证:损伤后期,骨折基本愈合,功能初步恢复,但筋骨尚未坚实强壮,气血不足。
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58例
1214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58例杨建全安阳市林州人民医院(456550)摘要: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利用手法复位后再用夹板固定,配合中药活血化瘀汤治疗;结果术后无明显肘内翻,肘外翻现象;结论用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目前不失为理想的方法。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中西医结合疗法;中医骨伤科学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损伤,治疗不当常导致严重后遗症。
自2003~2007年1月,我院应用中西医结合在治疗肱骨髁上骨折58例,收到优良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58例,男30例,女28例。
年龄最小4岁,最大16岁,平均10岁。
均跌打损伤。
伸直尺偏型40例,伸直桡偏型10例,屈曲型8例,均为闭合性骨折。
伤后至来诊时间最长2天,最短1小时。
2治疗方法2.1整复方法以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为例。
患者仰卧位,一助手握住患者上臂,另一助手握住患者腕部,两助手对抗持续牵引,纠正重叠移位。
患肢为右侧且远端有旋前畸形者,在牵引下先使前臂旋后,然后左手握住骨折近段,右手握住骨折远端,两手相对挤压,矫正旋转和侧方移位后,术者以两手拇指从肘后推动尺骨鹰嘴向前,同时两手四指重叠环抱骨折近段向后拉,并让助手在牵引下徐徐屈曲肘关节,常可感到骨折端复位的骨擦感。
然后术者双手环抱骨折断端稳定着,嘱远端助手再次轻柔屈伸肘关节3~5次,以进一步整复前后残余移位。
注意勿将骨折近端过度推向前方,以免骨膜剥离广泛而影响骨折的稳定性,尺偏型骨折当复位后,术者一手将骨折部固定,另一手将肘关节略伸直,将前臂向桡侧伸展,使骨折断端桡侧骨皮质嵌插或稍有桡偏,以预防发生肘内翻畸形。
整复屈曲型骨折,手法与上述相反,应在牵引下,将远折端向后推,并徐徐伸直肘关节。
2.2固定方法在助手维持牵引下,铺一层薄棉垫,选用适合的肱骨髁上骨折专用夹板4块,布带3条(长1条,短2条),梯形垫2个(屈曲型1个),塔形垫1个,小平垫1个(屈曲型2个),钢托1付。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54例
例, 屈曲型 6 ; 例 尺偏型 5 , 0例 桡偏型 4 例。 2 治疗方法
2 1 手 法复位 小 夹板 外 固定 .
想, 折弯针尾 , 留于皮外 , 缝合切 口, 无菌敷料包扎, 屈肘 9。 0位外用石膏托固定,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
3 结果
患 儿仰 卧位 , 无需麻 醉或 根据情况 采用臂丛 及 血 肿抽 吸麻醉 , 助手 抓握 上 臂 , 一 另一 助 手握 住 前 双 手拇 指顶住 尺骨鹰 嘴远端 向前 , 两手 四指重叠 环 抱 骨折 近端 向后 , 同时让 助手 屈 曲肘关 节 9 。 右 0左 即可复 位 ; 曲型 骨折 在 矫 正重 叠 、 屈 旋转 及侧 方 移
折后侧板加梯形垫 1 , 个 远高近低 ; 曲型骨折后 屈
收稿 日期 :0 8—1 20 0—1 7
成功, 最多不超过 2 因骨折整复对骨折断端本身 次,
作者简 介: 熊国相 (9 9 ) 男. 1 一 , 讲师 , 7 医学硕 士, 主要从 事四肢创伤临床、 科研与研究工作。
一
3 — 8
优4 O例 , 8例 , 5例 , l例 , 良 可 差
优 良率为 8 . 89% 。结论 中西 医结合 治疗 小儿肱骨髁上 骨折 疗效肯定 , 术后 并发 症 少。
文章编 号 :6 3— 2 7 2 0 )2—0 3 0 17 4 9 (0 9 0 0 8— 2
肱 骨髁上 骨折 (ur odl atr o te u 侧 梯形垫倒 置安放 。对于尺偏 型骨折 , Spa ny rrc e fh 一 e af u h 内侧梯 形垫 m lS SH)  ̄d, F 是常见的一种儿童骨折 , 占儿童 四肢 最 高处 明显加宽 , 样就有利 于维持远 折端 稍 向桡 n 约 这 骨折的 3% 一 7% , 占肘部 骨折 的 5 5% ~ 0% , 侧 倾斜 , 8 其 防止肘 内翻的发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春 三月 , 夜卧早起 , 广步 于庭 , 被发缓形 ,
生而勿杀 . 而勿夺 , 而勿罚。 予 常
们 力求 解 剖复 位 , 特别 是着 重解 决 其旋 转移 位 , 远端 尺 侧 移位 及 内倾 。本 组 病 例 中 只有 5例 发 生 肘 内 翻 畸 形 , 得 了 良好 的预 防效果 。 取 3 2 手 法整 复 的时 间 , . 应愈 早愈 好 。在较 严 重肿 胀 发 生之 前 , 法复 位 相 对 容 易 , 果 亦 佳 。 严 重 的肿 胀 , 手 效 则 不宜 勉强 整 复 , 可待 肿胀 消退 后 , 再行 手 法复 位 。或 即行 手 术切 开 复 位 内 固定 。肘 关 节 系 一 多关 节结 构 ,
杂 志 ,0 0 2 ( ) 1 213 2 1 ,6 2 :0 -0 .
[ ] 中华 医学 会 心 血 管 病 学 分 会 , 华 心 血 管 病 杂 志 编 辑 委 员 会 . 5 中 不 稳 定性 心 绞 痛诊 断 和治 疗 建 议 [ ] 中华 心 血 管 病 杂 志 ,00,2 J. 2 0 1
( ) 49 1 . 6 : 0 - 2 4
血 消瘀之 品配 伍 丹 参 人 心 , 达 病 所 , 除 心 脉 之 瘀 直 消 血; 配三七 、 当归活 血 而补血 , 血而不 留瘀 , 血而 不 止 活 出血 ; 同时 以血 中气 药 J 芎 益 气 活 血 , 气 行 则 血行 。 i f 使
[ ] 陈 明哲 . 脏 病 学 [ . 京 : 京 医 科 大 学 出版 社 ,0 0:0 6 6 心 M] 北 北 2 0 14 .
( 文校对 : 春渝 本 庞 收稿 日期 :0 1—0 21 2—1) 0
全方 配伍 精 当 、 药少 而 专 , 效显 著 。通过 本组 治疗 结 疗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方案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的骨折。
肱骨干肘线与肱骨髁肘线之间有30度—50度的前倾角,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
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运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系间接暴力所致各个类型骨折损伤机制根据暴力来源及方向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
一诊断(中西医诊断相同)(一)诊断标准: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1病史:有明显的外伤史,肱骨髁上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以生活及运动意外为多发,且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常见于跌倒,肘关节在半伸位,或伸直位,手掌先触地,或者肘关节屈曲,后部着地,致伤2症状和体征:肘部肿胀疼痛,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局部压痛甚剧,肘关节功能丧失,肱骨髁上部位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伸直型骨折肘部呈半屈曲伸位,移位明显时呈“靴状”畸形肘后三角正常3辅助检查:肘关节的X线正侧位片可做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是: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骨折的方向为前下至后上,骨折向前成角,远折端向后移位。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骨折线可为横断,骨折向后成角,远折端向前移位或无明显移位。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中医分型〗1伸直型:最多见,占90%以上。
跌倒时肘关节在半屈曲或伸直位,手心触地,暴力经前臂传达至肱骨下端,将肱骨髁推向后方。
由于重力将肱骨干推向前方,造成肱骨髁上骨折。
骨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方。
骨折近段常刺破肱前肌损伤正中神经和肱动脉。
骨折时,肱骨下端除接受前后暴力外,还可伴有侧方暴力。
2屈曲型:较少见。
肘关节在屈曲位跌倒,暴力由后下方向前上方撞击尺骨鹰嘴,髁上骨折后远端向前移位,骨折线常为后下斜向前上方,与伸直型相反。
很少发生血管、神经损伤。
〖中医分期〗根据病程可以分为早期,中期,晚期1早期:伤后1—2周内,可以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2中期:伤后3—4周左右,此时如需要复位,应该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3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8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药辅助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为80.0% 显著高于对照组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髁上骨折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缩短患者骨折处的愈合时间,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肱骨髁上骨折系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临床根据位移方向和受力的不同将其分为伸直型、粉碎型和屈曲型,并以伸直型最为常见占90%以上。
肱骨髁上骨折多见于5-12岁的儿童,由于此年龄区的儿童肱骨髁上的部位较为薄弱,受外界暴力,容易发生骨折。
该病治疗不当容易引发肘内翻和缺血性肌痉挛,造成后遗肘内翻或爪形手畸形。
本研究通过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4年3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4-14岁,平均年龄(7.64±3.12)岁;将80例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治疗组的基础上采用中药辅助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1.2.1手法复位:病人仰卧适当麻醉,患肢外展,两助手分别握住前臂和上臂行对抗牵引,矫正重叠移位。
术者两手四指和拇指分别握住骨折近远两段互相挤压,矫正尺偏和桡偏移位。
骨折为尺偏型移位时复位时保持轻度桡偏位;骨折为桡偏型位移复位时需达到解剖复位。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护理常1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护理常规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下2cm范围内的骨折。
是儿童最为常见的骨折,多见于5~12岁的儿童。
一、临床表现1.血瘀气滞证伤后1周~2周。
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临床常见肘部剧烈疼痛,局部瘀肿明显。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
瘀血未尽,筋骨未复。
3.肝肾不足证骨折>4周。
表现为骨折愈合迟缓,骨痂较少,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二、临症护理1.非手术治疗:(1)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复位后用小夹板固定,三角巾或前臂吊带悬吊。
密切观察患肢情况,如有疼痛、肿胀、麻木等症状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2)体位采用小夹板托于肘关节屈曲位固定,患肢下垫枕,高于心脏水平,减轻肿胀。
(3)功能锻炼向患者讲解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早、中期复位固定后开始做握拳、伸指、腕关节屈伸及肩前后、左右摆动练习。
晚期骨折固定去除后增加活动范围的主动练习,包括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和旋后运动。
2.手术治疗:(1)做好情志护理,向病人解释手术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减轻紧张焦虑情绪。
(2)术后密切观察患肢伤口有无出血、肿胀和疼痛情况,并予以适当处理。
(3)维持有效固定,保持患肢功能位,固定一般为3~4周,(4)功能锻炼方法同非手术治疗。
三、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之品,勿过食荤腥油腻生冷之品。
1.血瘀气滞宜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之品,如蔬菜、水果、蛋类、豆制品、瘦肉等。
2.瘀血凝滞宜食活血化瘀之品,如牛奶、鸡蛋、红枣、木耳、瘦肉等。
3.肝肾不足宜食强筋壮骨之品,如甲鱼、黄鳝、乌鱼、乳鸽炖汤等。
四、用药护理1.中药治疗骨折初期宜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药物,遵医嘱口服“伤科1号方合剂”或“逐瘀定痛汤方剂”;骨折中期淤血肿胀消而未尽、骨折未连接,治宜和营生新、接骨续筋,遵医嘱口服“伤科2号方合剂”或“养营壮骨丸剂”;骨折后期宜养气血补肝肾,壮筋骨,遵医嘱口服“气血双补汤方剂”或“伤科3号方合剂”。
肱骨髁上骨折的护理
肱骨髁上骨折的护理观察要点由于肱动脉受压或损伤,或严重的软组织肿胀可引起前臂骨筋膜室综合症,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前臂缺血性肌挛缩。
密切观察5P症状。
1)剧烈疼痛:一般止痛剂不能缓解,晚期严重缺血后神经麻痹转为无痛;2)患肢苍白或发绀;3)肌肉麻痹:患肢进行性肿胀,肌腹处发硬,压痛明显;手指呈屈曲位,主动或被动牵拉手指时疼痛加剧;4)感觉异常:患肢出现套装感觉减退或消失;5)无脉: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术前护理及非手术治疗1.心理护理关心患者,及时解决他们的痛苦与需要。
2.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钙丰富的饮食。
3.患肢采用石膏托于肘关节屈曲位固定,于患肢下垫枕,使其高于心脏水平,减轻肿胀。
4.伴有正中神经损伤时,应注意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5.警惕前臂骨筋膜室综合症。
6.功能锻炼1)早中期:复位或固定当日开始握拳、伸指练习。
第2日增加腕关节屈伸练习。
患肢三角巾或前臂吊带胸前悬挂位,做肩前后、左右摆动练习。
1周后增加肩部主动练习,包括肩屈、伸、内收、外展与耸肩,并逐渐增加其运动幅度。
2)晚期:外固定去除后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的主动练习,包括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和旋后。
恢复肘关节活动度的练习,伸展型骨折着重恢复屈曲活动度,屈曲型骨折着重增加伸展活动度。
术后护理1.维持有效固定1)经常观察患者,查看固定位置是否变动,有无局部压迫症状,保持患肢功能位;如肘关节屈曲角度过大,影响桡动脉搏动时,应予调整后再固定。
2)固定时间为3-4周。
2.功能锻炼参见非手术治疗相关内容。
健康教育1.体位石膏固定后,卧床休息时患肢垫软枕与躯干平行;离床活动时,用三角巾或前臂吊带悬挂于胸前。
2.功能锻炼按计划进行功能锻炼,最大限度恢复患肢功能。
3.复查指征及时间石膏固定者,如患肢皮肤发绀、发凉、剧烈疼痛或感觉异常,应立即就诊。
无异常自石膏固定之日起,2周后复诊,分别在骨折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X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
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肱骨髁上骨折在骨损伤中较常见,以学龄儿童尤以5~14岁居多,其治疗方法较多,骨折愈合较快,但极易发生肘关节功能障碍及骨折畸形愈合[1],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2000~2006年本院收治203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均为住院病人,男133例,女70例;年龄1.5~6岁42例,7~14岁137例,15~45岁20例,45岁以上4例;左侧115例,右侧88例;玩耍时平地滑倒致伤159例,车祸伤26例,高处坠落伤16例,直接暴力致伤2例;伤后1周内来院就诊治疗164例,伤后3周内来院治疗29例,伤后3周以后来院治疗的10例;闭合性骨折166例,开放性骨折37例;无移位型36例,屈曲尺偏型骨折139例,伸直型骨折24例,骨折合并肘关节脱位4例。
伤后合并尺神经损伤者16例,伤后合并尺神经,肱动脉损伤者3例;伤后合并同侧桡骨远端骨折19例。
12治疗方法1 2.1复位方法闭合复位伤肢功能位小夹板固定。
1 2.1.1无移位型不需复位,直接用功能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36例。
1 2.1.2移位型患者取坐位(儿童为卧位);给予局部麻醉或臂丛麻醉,儿童以全麻居多。
常规采用方法分三步:其一,拔伸牵引,以纠正前后成角及移位;其二,推拉手法以矫正侧方移位;其三,推拉屈肘为固定作准备。
1 2.2 固定方法用小夹板外固定,夹板以我国南方生产的“竹子”为材料自制,各板宽度均为患肢周径的1/5,后侧夹板的长度在前臂达桡骨下段但不影响腕关节功能,上端达肱骨外科颈处,前侧夹板于肘窝区但不压迫肱动脉,内侧、外侧夹板以能压住内、外髁为宜,上臂以布带捆扎3道,再用绷带包扎,各骨突出处均需垫衬垫,固定4~6周。
对于粉碎性骨折,宜用功能位石膏托外固定,治疗65例。
1 2.3手术治疗对骨折合并神经、血管损伤,骨折合并脱位、开放性骨折以及经手法复位不能达到功能复位要求的病例均采用手术治疗,行切开复位φ1.0~φ1.2的交叉克氏针作内固定,术后用功能位石膏托外固定,外固定4~6周拆除,拆除外固定同时拔除内固定,共治疗10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对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和疗效。
方法:抽取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60名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患者30名,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照组30名,行保守治疗。
术后随访1月-3月,手术后肘关节功能评估采用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UCLA评分标准和美国肩肘外科(ASAES)医师评分标准两项进行评定。
结果:两组患者相比,实验组UCLA功能评分和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对肱骨髁上骨折复位产生良好效果,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重要方法。
但应注意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手术经验及术后规范的功能康复锻炼。
【Abstract】Objective: Integrative Medicine on the treatment of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method and effect. Methods: The extraction of our hospital in January 2010 to January 2011 were treated 60 humeral fractur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xperimental group 30, the line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Control group 30, treated conservatively.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in January -3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function of the elbow was assessed using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 scoring criteria and the 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 (ASAES) scoring two physicians were assessed. Results: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function score and the UCLA 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scores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具有较高的可比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中 中 医 药
【 图分 类 号] 6 3 4 中 R 8. 1
黧 墨 u n 2 . 2:6 墨 m dg JN O ̄ , l e l O / aa e 0 o s 1u t a n1 - Mz 0 e6 r e i
中西 医结 合治 疗 肱 骨 髁上 骨 折
感, 复位 后 术 者 一 手 将 骨 折 部 固定 , 一 手 轻 轻 伸 屈 肘 关 节 , 为 , 要 遇见 肘 部 肿 胀 、 另 只 畸形 者 , 诊 者 均 应 意 识 到 首 先 排 除 接 并 有 意 识 地 向桡 侧 施 力 , 骨 折 断 端 稳 定 、 侧 嵌 插 。c 型 臂 血管 、 径损 伤 , 使 桡 神 只要 遇到 桡 动 脉搏 动减 弱 或 消 失 , 指 发 凉 、 手 显示 复 位 良好 后 , 部 消毒 , 取直 径 2 局 选 mm 克 氏针 , 肱 骨 外 发麻 、 痛 , 般 行手 法 复 位 后 动 脉 搏 动恢 复 正 常 , 则 , 不 于 剧 一 否 应 上 髁 处 呈 4。 5角进 针 , 过骨 折 端 斜 向 内上 钻 入 克 氏 针 至 内侧 骨 失 时 机 地 施 行 手 术 探 查 , 开 神 深 筋 膜 及 肌 间 隔 进 行 彻 底 减 切 皮 质 外 0 5m。 同法 于 肱 骨 内 上 髁 处 进 针 , 骨 折 端 斜 向 外 压 。神 经 损 伤 应 先 观 察 3个 月 , 果 无 恢 复 迹 象 再 行 手 术 .c 过 如 上 钻 入 克 氏针 到 外 侧 骨皮 质 外 0 5m。 C型 臂 再 次 显 示 骨 折 探 查 。 .c 端 对 位 良好 , 氏针 固定 位 置 合适 。局 部 消 毒 后 , 菌 敷料 包 克 无 本 组 病 例 患 者对 象 均 为 儿 童 , 了 使 患 儿 治 疗 无 痛 苦 , 为 术 扎 克 氏 针尾 端 , 肢 屈 曲 9 。 2 。三角 巾悬 吊 。术后 , 以 后 便 于观 察 病 情 变化 , 以 随时 采 取 措 施 解 决 出 现 的 新 情 况 , 患 0一1 0, 予 可 止 血 、 痛 、 肿 、 炎 等 对 症 支 持 治 疗 。并 指 导 患 儿 进 行 早 建 议 住 院 治 疗 , 用 合 理 的 麻 醉 方 法 , 肿 胀 消 退 , 片 复 查 止 消 抗 采 待 拍 期 腕 关 节 , 指 功能 锻 炼 , 手 四周 左 右 , 折 线 模 糊 , 部 骨 痂 形 正 常 后 可 出院 门 诊复 查 治 疗 。 骨 局 成后 , 除克氏针, 肘关节屈伸锻炼 , 序渐进 , 拔 行 循 至功 能恢 复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摘要】肱骨髁上骨折主要是指肱骨内外髁上下2cm范围内的骨折,多发生于3~12岁的儿童。
骨折线常通过尺骨鹰嘴窝,大部分属于囊外骨折,但也有前或后侧关节囊破裂者,内侧柱易粉碎、塌陷。
肘内翻的发生率较高。
目的讨论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大部分肱骨髁上骨折均适于手法整复和外固定,在整复前应排除血管、神经损伤。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断治疗(一)定义肱骨髁上骨折主要是指肱骨内外髁上下2cm范围内的骨折,多发生于3~12岁的儿童。
骨折线常通过尺骨鹰嘴窝,大部分属于囊外骨折,但也有前或后侧关节囊破裂者,内侧柱易粉碎、塌陷。
肘内翻的发生率较高。
(二)诊断依据1.病史多发生于3~12岁儿童,有明显的外伤史。
2.症状和体征(1)伤后肘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肱骨髁上有畸形、骨擦音(感)或异常活动,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2)注意检查腕手部的感觉、运动,有无“垂腕”、“爪形”及“猿形”手畸形,以判断是否合并桡、尺或正中神经损伤。
(3)注意有无血管损伤的体征。
(4)皮下有瘀斑或触及近折端骨茬者,谓“潜在开放性骨折”,说明损伤和移位严重。
(5)青枝嵌插型骨折以髁上处环周挤压痛为主要体征。
3.特殊检查对合并血管、神经损伤者,可作彩色多普勒、肌电图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4.辅助检查 X线正侧位片即可确定骨折类型,必要时CT、MRI检查确诊。
(三)鉴别诊断1.与肱骨髁间骨折的鉴别肱骨髁间骨折多见于成人,儿童甚少。
X线可见内、外髁间距增宽,并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感),严重者对肘关节功能影响较大。
低龄儿童的滑车骨骺尚未骨化,通过髁间的骨折线不能从X线片上直接看到,诊断比较困难。
对于疑难病例可行CT、MRI检查确诊。
2.与肘关节后脱位的鉴别二者虽都呈“靴样”畸形,但脱位多见于10岁以上的较大儿童和成人,肘部肿胀较轻并有弹性固定,肘后三角关系失常。
(四)分类根据受伤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两种;根据侧方移位情况,又都可以再分为尺偏型和桡偏型。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护理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护理常规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骨折,占肘部骨折的50%一70%,常见于5—10岁的儿童,以5—7岁的男孩最常见。
肱骨髁上骨折多由高处跌落时产生的过伸或屈曲暴力引起。
跌倒时手掌着地所受暴力传导至薄弱的鹰嘴窝导致骨折,早期处理不当可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症,导致Volkmann挛缩,造成终身残疾。
骨折畸形愈合形成肘内翻.一、临床表现肱骨髁上骨折伤后局部迅速肿胀,疼痛,功能丧失,压痛点明显,完全骨折者很易查觉骨折摩擦征。
1、受伤史、暴力性质。
2、患肢疼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畸形等。
3、注意有无肱动脉损伤或压迫后所发生的血管缺血性症状。
4、X线 CT等检查结果。
二、临证(症)施护:1、肱骨髁上骨折使上臂自然下垂、肘关节屈曲90°,前臂中立位手半握拳、拇指对掌位,三角中悬吊。
2、患肢瘀血肿胀者可遵医嘱用中药外敷或薰洗,中药薰洗时注意水温适宜,防止烫伤。
3、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三、饮食护理1、骨折早期饮食宜清谈富营养宜消化、忌食肥甘煎炸之品,,忌食山芋、芋艿、糯米等易胀气或不消化食物,多饮水多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
2、骨折中后期宜选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之品。
如骨头汤、猪肝汤、墨鱼汤、瘦肉、猪腰等。
四、用药护理:1、遵医嘱服中药,宜饭后温服。
2、遵医嘱局部外敷,观察不良反应。
五、情志护理经常巡视病房,以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取得患儿的信任,同时注意和患儿家长交流。
做好情志疏导和生活护理,消除患者焦虑情绪和恐慌心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六、并发症的护理1、感染:密切观察术后体温的变化,若体温持续在38.5℃以上,应及时通知医生对症处理。
2、血管损伤:当发现患肢缺血时,应尽可能使骨折复位,同时伸直患肘,多可解除血管的压迫,恢复血供。
3.骨筋膜综合征:严重的血管损伤未经处理可致骨筋膜综合征,致Volkmann挛缩,临床上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护士应勤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情,如患者出现与损伤不成比例的剧烈疼痛,尤其是手指被动牵拉痛;前臂张力性肿胀;感觉异常等应立即通知医生对症处理。
骨科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护理诊疗
骨科肱骨霞上骨折患者的护理诊疗肱骨牌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联交界处发生的骨折。
肱骨远端呈前后扁平状,前有冠状窝,后有鹰嘴窝,两窝之间仅为一薄层骨质,此处最易发生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1.1%,占肘部骨折的50%〜60%。
肱骨踝上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
在肱骨豚内、前方有肱动脉和正中神经,肱骨螺的内侧和外侧分别有尺神经和椀神经,骨折断端向前移位或侧方移位时可损伤相应神经和血管。
在儿童期,肱骨下端有骨惭,若骨折线穿过惭板,有可能影响骨髓发育,导致肘内翻或外翻畸形。
严重者需要手术矫正。
一、临床表现1症状受伤后肘部出现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肘后凸起,患肢处于半屈曲位,可有皮下瘀斑。
2.体征局部明显压痛和肿胀,有骨摩擦音及反常活动,肘部可扪到骨折断端,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若正中神经、尺神经或槎神经受损,可有手臂感觉异常和运动功能障碍。
若肱动脉挫伤或受压,可因前臂缺血而表现为局部肿胀、剧痛、皮肤苍白、发凉、麻木,椀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被动伸指疼痛等。
由于肘后方软组织较少,骨折断端锐利,屈曲型骨折端可刺破皮肤形成开放性骨折。
二、辅助检查肘部正、侧位X线拍片能够确定骨折的存在并判断骨折移位情况。
三、治疗原则1.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法复位失败或有神经血管损伤者,在切开直视下复位后做内固定。
2.手法复位外固定对受伤时间短,局部肿胀轻,没有血液循环障碍者,可进行手法复位外固定。
复位后用后侧石膏托在屈肘位固定4-5周,屈肘角度以能清晰地扪到梯动脉搏动,无感觉运动障碍为宜。
伤后时间较长,局部组织损伤严重,出现骨折部严重肿胀时,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或用尺骨鹰嘴悬吊牵引,牵引重量1~2kg,同时加强手指活动,待3~5日肿胀消退后进行手法复位。
3.康复治疗复位固定后应严密观察肢体血液循环及手的感觉、运动功能,同时进行功能锻炼。
伸直型肱骨踝上骨折由于近折端向前下移位,极易压迫或刺破肱动脉,加上损伤后的组织反应使局部严重肿胀,均会影响远端肢体血液循环,导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