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子结构和性质知识点
原子结构与性质相关知识点(答案)
原子结构与性质相关知识点1.能层: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按电子的能量差异,可以将核外电子分成不同的能层,并用符号K、L、M、N、O、P、Q…表示相应的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能层。
2.能级:多电子原子中,同一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
3.各能层所包含的能级类型及各能层、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4.构造原理:核外电子按照能级顺序填充,填满一个能级再填一个新能级的规律称为构造原理。
5.电子填入能级的顺序: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5f,6d,7p…6.能量最低原理: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7.电子云:电子云是处于一定空间运动状态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概率密度分布的形象化描述。
8.原子轨道:量子力学把电子在原子核外的一个空间运动状态称为一个原子轨道。
9.泡利原理:在一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而且它们的自旋状态相反,这个原理称为泡利原理。
10.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基态原子中的电子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状态相同,这个规则称为洪特规则。
11.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
12.元素周期律:(分周期和族进行比较、不考虑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半径: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逐渐减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逐渐增大。
得失电子能力: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氧化性: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氧化性逐渐增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氧化性逐渐减弱。
还原性: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还原性逐渐减弱,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还原性逐渐增强。
化合价: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最高正价逐渐增大(除O和F)。
金属性: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
非金属性: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原子构成知识点总结
原子构成知识点总结1.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粒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组成了原子核,而电子则绕着原子核运动。
原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因此原子是电中性的。
2. 原子核的性质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其中质子的电荷为正,中子是中性的。
原子核的直径约为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的原子直径,但它含有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
3. 质子质子是原子核中的一种基本粒子,它的质量为1.6726×10^-27千克,电荷为基本电荷的正一(即1.6×10^-19库仑)。
4. 中子中子是原子核中的一种基本粒子,它的质量稍大于质子,电荷为零。
5. 电子电子是原子中的一种基本粒子,它的质量远小于质子和中子,为9.11×10^-31千克,电荷为基本电荷的负一。
电子在原子外部绕原子核运动,形成电子云。
6. 原子的量子化原子的能级是量子化的,即它只能具有确定的能量值。
电子的轨道也是量子化的,它只能出现在一定的能级上,不可能出现在介于两个能级之间的状态。
7. 原子的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和电子质量之比约为1836:1。
因此,原子的质量主要来自于质子和中子,而电子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
8. 原子的核电荷数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其中的质子数,它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在相同元素的不同同位素中,原子核的电荷数不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9. 原子的大小原子的大小约为0.1纳米到0.5纳米。
原子的大小由电子云的尺寸决定,它与原子核的大小关系不大。
10. 原子的质量数原子的质量数等于其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在不同元素的同位素中,原子的质量数不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11. 原子的元素符号原子的元素符号由元素的化学符号与原子的质量数组成。
例如,氧的元素符号是O,氧-16的元素符号是O-16。
12. 原子的化学键原子通过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化学键相互结合形成化合物。
共价键是由电子的共享形成的,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的相互吸引形成的,金属键是由金属离子的自由电子形成的。
无机化学大一知识点总结
无机化学大一知识点总结1 原子结构及其性质原子是构成物体的最基本粒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其中质子为正电荷,中子为中性电荷,电子为负电荷。
原子的性质主要是由电子的排列结构决定的,原子的形状可以用电子云模型来描述,电子云模型认为原子内的电子在原子内形成一个振动的电磁场,电子的运动分布在几个抽象的电子云上,这些电子云是由原子核所拉扯而来,电子位置离原子核越远拉扯力越小,这就决定了原子的形状和结构。
2 分子构成和稳定性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形成分子的动力是它们之间共享的电子,由于电子的共享使它们形成相互结合的半弛离状态,并产生最合适的能量水平,从而使分子获得更稳定的结构。
一般而言,从稳定性原则上来讲,当分子中原子形成共价键时,它们之间形成最稳定的半弛离状态;再就分子构成来讲,当原子形成构成分子是必须先完成8电子层,称为八电子层结构才能获得较为稳定的结构。
3 分子结构表示法分子结构式是描述化学物质结构的重要方法,可以用量子化学的原子坐标表示法和构型分子表示法表示。
量子原子坐标表示法表示了分子的X,Y,Z坐标位置,构型分子表示法只需绘制各原子位置表示分子结构,就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分子的结构,因此,构型分子表示法是常用的分子结构表示法。
4 化学键的形成和类型化学键是由原子的电子的共享形成的,证明化学键的存在主要是由分子的离子化和一定的化学反应把握的。
根据原子间共享电子的数量不同,可以将化学键分为单键、双键和多键,根据原子间的电子共有方式和电荷平衡情况的不同可以将化学键分为共价键、非共价键和氢键。
5 各种力的互作关系力是影响分子结构及影响分子运动和化学反应发生的重要因素。
主要有比较普遍的范德华力、斥力和范德华斥力。
他们都是由相邻两个原子之间的电子云相互拉扯由来,在范德华力中,越远的原子之间相比越近的原子拉扯力越大,而斥力对近邻原子有影响。
而范德华斥力则是上述两种力量的加合作用。
原子结构与性质高考知识点
原子结构与性质高考知识点一、引言原子结构与性质是化学科学的基础。
了解原子结构与性质的知识点,不仅对高中化学的学习有重要意义,也为将来深入学习化学或相关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基本概念、电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带有负电荷,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则是不带电荷。
原子的质子数等于其原子序数,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则等于其质量数。
该结构是由尝试通过实验证据建立的,著名的阴极射线实验(J.J.汤姆逊实验)揭示了原子的基本结构。
三、电子结构电子结构是原子结构与性质中的重要内容。
电子的运动轨道被量子力学描述为能量的程量。
一个电子的运动轨道可以分解为不同的能级,每个能级下有一定数量的子能级,而每个子能级最多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
表征电子结构的方式是电子排布方式,即由能级、子能级和轨道描述的。
知道了电子结构,我们可以推断出元素的离子价态、元素电子亲和能等重要性质。
四、量子力学与原子结构原子结构与性质不仅与经典物理学有关,量子力学也是解释原子结构与性质的重要理论。
量子力学认为粒子的运动不再是连续的,而是由离散的量子数来决定。
根据不确定性原理,我们无法同时确定位置和动量,这种不确定性在原子尺度下尤其明显。
量子力学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准确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解释,并解决了一些经典物理学解释无法解释的现象。
五、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是描述化学元素性质的基本工具,它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周期定律所构建的。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结构和性质将所有已知元素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与整理。
元素周期表以横、竖两个方向分类元素。
纵向按照原子序数排列,横向按照元素周期定律中的元素周期数排列。
元素周期表中的主要分类有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金属与非金属、半金属等。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六、原子结构与物质性质原子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汇总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点汇总
1. 原子的组成:
-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质子位于原子核中,带有正电荷。
- 中子也位于原子核中,没有电荷。
- 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带有负电荷。
2. 原子的基本性质:
- 原子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上中子数。
- 原子的电荷数等于质子数减去电子数。
3. 原子的核结构:
- 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 原子中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运动。
4. 原子的电子结构:
- 电子以壳层的方式分布在原子周围。
- 第一壳层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
- 第二壳层最多可容纳8个电子。
- 第三壳层最多可容纳18个电子。
-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外层电子的数量和分布。
5. 原子的元素周期表:
- 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分类的表格。
- 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行称为一个周期,每一列称为一个族。
- 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排列。
6. 原子的同位素:
- 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的元素。
- 同位素的质量数不同,但化学性质相似。
以上是高中化学中关于原子结构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化学原子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原子知识点总结一、原子基本结构1. 原子定义: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围绕核的电子组成。
2. 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带正电荷。
3. 电子:带有负电荷的粒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存在于不同的能级和轨道上。
4. 质子:带有正电荷的粒子,存在于原子核中,决定原子的核电荷数。
5. 中子:不带电荷的粒子,存在于原子核中,影响原子的质量和同位素的类型。
6. 电子云:电子在原子周围的概率分布区域,反映了电子出现的可能性。
二、原子性质1. 原子序数:表示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 核外电子排布:电子按照能级和轨道填充,遵循奥布定律和泡利不相容原理。
3. 电子亲和能:原子吸引一个电子的能力,与元素的电负性有关。
4. 电负性:原子吸引电子对的能力,影响化合物中键的性质。
5. 离子化能:移除原子中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与元素的活泼性有关。
三、原子间的相互作用1. 化学键: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2. 离子键:由电荷相反的离子通过静电吸引力形成的键。
3. 共价键:两个或多个非金属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对形成的键。
4.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电子海”。
5. 键能:形成或断裂一个摩尔化学键所需的能量。
四、同位素与放射性1. 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不同质量数的原子,即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
2. 放射性同位素:不稳定的同位素,会通过放射性衰变转变为其他元素或同位素。
3. 衰变:原子核自发放出粒子或能量,转变为新原子核的过程。
4. 半衰期:放射性物质衰变到其原始量一半所需的时间。
五、原子的表示方法1. 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的缩写,如H代表氢,O代表氧。
2. 原子表示式:用元素符号和下标表示原子的组成,如H2表示氢分子。
3. 电子排布式:表示原子中电子的能级和轨道分布,如1s2表示氦原子的电子排布。
4. 化学方程式:描述化学反应的式子,如2H2 + O2 → 2H2O表示水的合成。
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总6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级与能层2.原子轨道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 轨道,后进入3d 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说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
(4)洪特规则 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 )规则。
比如,p3的轨道式为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化学原子分子知识点总结
化学原子分子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电子质量很小,约为质子和中子的1/1836,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围绕在原子核外部的轨道上运动。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原子核带正电。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外层电子结构决定。
根据原子外层电子的排布规律,我们可以确定元素的周期性和族性。
原子的周期表上,周期数代表了原子的能级,族号代表了原子的价电子数。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反映了原子结构的周期性规律。
原子的大小是以原子的半径来表征的。
原子半径是指原子核到原子外层最外电子轨道的距离。
原子半径会受到原子核电荷数和电子排布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原子半径会在同一族之中随周期数增加而增大,而在同一周期内随族数增大而减小。
原子的离子化趋势和电负度也是原子性质的重要表现。
原子的电离能是指使原子失去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电子亲和能则是指原子吸收一个电子所释放的能量。
原子的电负度是指原子在化学键中对电子的亲和性。
原子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以及电负度会影响原子的化学反应性。
二、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根据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的不同,分子可以分为离子型分子和共价型分子。
离子型分子是由带正电和带负电的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而成的,共价型分子则是由共价键连接的原子组成的。
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其原子的种类和排布方式。
分子的形状和极性是决定其化学性质的重要因素。
分子的形状会受到原子间的键角和空间构型的影响。
根据分子形状的不同,可以分为直线型、角形、平面三角形、四面体、三棱柱等多种形状。
分子的极性则是指分子中正负电荷分布不均匀所导致的极性差异。
极性分子会在外电场中发生取向和极化,从而影响其物理和化学性质。
分子的化学键也是决定其性质的关键因素。
化学键是原子之间通过电子重新排布而形成的稳定连接。
主要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原子的结构知识点
原子的结构知识点原子结构知识点1. 原子定义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围绕核的电子组成。
2. 原子核- 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统称为核子。
- 质子:带有正电荷,质量约为1个原子质量单位(u)。
- 中子:不带电,质量与质子相近,也约为1 u。
3. 电子- 带有负电荷,质量极小,约为1/1836 u。
- 电子在原子核外围按照特定的能级和轨道运动。
4. 能级和轨道- 能级:电子所处的能量状态,通常用主量子数n表示,n的值越大,电子与原子核的距离越远,能量越高。
- 轨道:电子在空间中运动的轨迹,由角量子数l和磁量子数m决定。
5. 量子数- 主量子数(n):决定电子的能级,取值为正整数(1, 2,3, ...)。
- 角量子数(l):决定电子轨道的形状,取值范围从0到n-1。
- 磁量子数(m):决定电子轨道在空间中的具体位置,取值范围从-l到+l,包括0。
- 自旋量子数(s):描述电子自旋状态,取值为+1/2或-1/2。
6. 原子的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最外层电子(价电子)的数量决定。
- 原子通过共享、转移或重新排列价电子来形成化学键。
7. 原子符号- 原子符号表示元素的化学符号,左上角表示原子序数(质子数),左下角表示原子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8. 同位素- 同位素是具有相同原子序数(质子数相同)但不同质量数(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9. 原子的结合能- 结合能是指将原子核中的核子(质子和中子)从原子核中分离出来所需的能量。
- 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
10. 原子光谱- 原子光谱是由于电子在能级间跃迁时发射或吸收特定频率的光而产生的。
- 每种元素的原子光谱都是独特的,可用于识别和分析元素。
11. 原子的电离- 电离是指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电子的过程。
- 电离能是指移除一个电子所需的最小能量。
12. 原子的放射性- 放射性原子通过放射性衰变过程自发地转变为其他元素的原子。
- 放射性衰变有三种类型: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原子结构基础知识点
物质结构与性质--原子结构与性质一、 原子结构 1、原子的构成中子N 同位素 (核素)原子核 → 质量数(A=N+Z ) 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Z → 核电荷数 元素 →原子结构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主族元素的 决定原子呈电性电子数(Z 个) 化学性质及最高正价和族序数体积小,运动速率高(近光速),无固定轨道核外电子 运动特征电子云(比喻) 小黑点的意义、小黑点密度的意义。
排布规律 → 电子层数 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 表示方法 →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2、三个基本关系(1)数量关系: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原子中) (2)电性关系:①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②阳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或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 ③阴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或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荷数 (3)质量关系:质量数 = 质子数 + 中子数 [特别提醒]对于公式: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无论原子还是离子,该公式均适应。
原子可用X AZ 表示,质量数A 写在原子的右上角,质子数Z 写在原子的左下角,上下两数值的差值即为中子数。
原子周围右上角以及右下角或上面均可出现标注,注意不同位置标注的含义,右上角为离子的电性和电荷数,写作n ±;右下角为微粒中所含X 原子的个数,上面标注的是化合价,写作±n 形式,注意与电荷的标注进行正确区分,如由氧的一种同位素形成的过氧根离子,可写作168O -1-22。
[例1]一定量的锎(98252Cf )是有用的中子源,1mg (98252Cf )每秒约放出2. 34xl99个中子,在医学上常用作治疗恶性肿瘤的中子源。
下列有关锎的说法错误的是( )A.98252Cf 原子中,中子数为154B.98252Cf 原子中,质子数为98C.98252Cf 原子中,电子数为 98D.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52 二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例2]X 和Y 属短周期元素,X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Y 位于X 的前一周期,且最外层上只有一个电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 可能是第二周期的非金属元素B .X 可能是第三周期的金属元素C .Y 可能与X 同主族D .Y 一定是金属元素 三、 相对原子质量[特别提醒]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特性:①原子核中无中子的原子: 11H 。
原子的化学知识点总结
原子的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的结构1.原子的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电子绕原子核运动,带负电荷。
2.原子核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0^-15米,而整个原子的直径约为10^-10米,可以看出原子核非常小。
由于原子核带正电荷,并且质量很大,它对原子的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3.电子电子绕原子核运动,处于能级轨道上。
电子质量和质子、中子相比非常轻,带有负电荷。
在原子中,电子数量等于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所以原子是电中性的。
4.原子序数原子的序数是指原子中质子的数量,也就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序数。
原子序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不同元素的原子序数是不同的。
例如,氢的原子序数是1,氧的原子序数是8,铁的原子序数是26。
5.同位素同一种元素的原子中,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的原子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在物理性质上有所不同。
例如,氢的同位素有氘和氚,氧的同位素有氧-16、氧-17、氧-18等。
二、原子的性质1.原子量原子的质量单位是原子质量单位,通常用符号“u”表示。
1u等于1/12碳-12原子的质量,大约等于1.66x10^-27千克。
元素的原子量是该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通常以元素符号下方的数字表示。
例如,氢的原子量为1.008u,氧的原子量为16.00u。
2.原子半径原子的大小可以用原子半径来表示。
原子半径是原子的外层电子云所处轨道的半径,通常以皮米(10^-12米)为单位。
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元素的原子半径是不同的。
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增加时,原子半径也会增加。
3.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结合,使得原子可以形成分子或晶体。
化学键有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不同类型。
共价键是由原子之间共享电子形成的化学键,如氢气(H2)中的氢原子之间的共价键。
离子键是由正负电荷吸引形成的化学键,如氯化钠(NaCl)中的钠和氯之间的离子键。
高一化学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
高一化学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掌握原子结构与性质对于深入理解化学世界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高一化学原子结构与性质的相关知识点。
一、原子结构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构成。
1. 原子核: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中性粒子——中子组成。
质子质量为1,带正电;中子质量为1,电荷中性。
2. 电子:电子是质量很轻、带负电的粒子。
每个原子的电子数与质子数相同,使得原子整体电荷为中性。
二、原子质量原子质量是指一个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以质子质量为基础,可以计算出原子质量的相对大小。
1. 原子质量单位:原子质量单位(缩写:u)定义为^12C的质量的1/12。
相对质量较小的元素,其原子质量是小数;较重的元素,原子质量通常为整数。
2. 原子质量数:原子质量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用A表示,如氧的原子质量数为16。
三、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由Dmitri Mendeleev按照原子序数和性质将元素分类而成的表格。
使用元素周期表可以了解元素的基本性质和结构。
1. 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元素周期表按序数递增排列,横排称为周期,竖排称为族。
2. 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主族元素:位于周期表的1A至8A族元素,具有较为相似的性质。
- 过渡元素:位于主族元素之后,包括3B至2B族元素。
- 稀有气体:位于元素周期表最后一列的18族元素,具有稳定的八电子外层。
- 锕系和锔系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下方的两行分别为锕系和锔系元素。
四、原子的电子结构原子的电子结构指的是原子内电子的排布方式,可分为主壳层、次壳层和轨道。
1. 主壳层:原子中离核越远的电子主壳层数值越大。
主壳层的编号使用数字和字母表示(如1、2、3...K、L、M)。
2. 次壳层:主壳层内部的层级,由数字表示(如1s、2s、2p 等)。
3. 轨道:次壳层下的进一步划分,用字母表示(如s、p、d、f 等)。
五、原子的化学键和分子原子间的化学键和分子为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提供了基础。
高二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
高二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原子结构与性质是高二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原子的组成、结构以及性质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从原子的组成,原子结构和原子性质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
一、原子的组成在化学中,我们常常听到原子这个名词,那么什么是原子呢?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在化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粒子组成。
1. 质子:质子是原子的基本正电荷粒子,它位于原子的核心,具有单位正电荷。
2. 中子:中子是原子的基本中性粒子,它同样位于原子的核心,不带电荷。
3. 电子:电子是原子的基本负电荷粒子,它以负电荷环绕在原子核外部的电子层中。
这样,原子的基本组成就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粒子构成的。
二、原子结构原子结构是指原子内部的构造布局,它涉及到电子的排布和层次结构。
根据原子结构理论,原子由核和电子层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集中在原子核的中心。
而电子以不同能级的轨道围绕在原子核外部。
1. 能级:能级是指电子在原子结构中所具有的不同能量的分层结构。
在原子结构中,能级的层数不同,能级越靠近原子核,其能量越低,能级越远离原子核,其能量越高。
2. 电子轨道:电子轨道是指电子在原子内部所具有的固定路径。
根据原子结构理论,电子轨道可以分为四种类型:s轨道、p轨道、d轨道和f轨道。
其中s轨道最接近原子核,能级最低,p轨道次之,d轨道再次,f轨道最远离原子核,能级最高。
通过以上的原子结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原子的电子层数与元素的周期性质、元素化合价等性质有着密切关系。
三、原子性质原子的性质是指原子所具有的特征和行为。
原子性质主要包括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两个方面: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指原子在物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原子的质量、尺寸、稳定性等都属于物理性质。
原子的物理性质是通过一系列物理实验来确定的。
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指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原子的化学反应性、化学价、化学键等都属于化学性质。
原子的性质知识点总结
原子的性质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的基本结构和性质1. 原子的组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集中在原子的中心核内,形成原子核,而电子在原子核的外围轨道上运动。
2. 原子的大小原子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电子云的大小。
电子云是电子在原子周围以波动形式存在的空间,它在三维空间中的范围称为原子的大小。
3. 原子的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决定。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大致相等,约为1.67×10^-27千克,而电子的质量远小于质子和中子,约为9.11×10^-31千克。
4. 原子的电荷原子的电荷由其质子和电子的数量决定。
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质子和电子的数量一样时,原子是电中性的。
5. 原子的稳定性原子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其核外电子的排布。
当原子的电子数和质子数相等时,原子是稳定的,否则会倾向于失去或获得电子,使得电子与质子数量相等。
二、原子的化学性质1. 原子的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形成分子或晶体。
常见的化学键有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和氢键。
2. 原子的化学反应原子通过化学反应能够组成新的物质。
化学反应包括物质的分解、合成、置换和双元反应等。
3. 原子的化学性质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原子的化合价、化学惰性、化学活性等。
原子的化合价表示其与其他原子结合时所能提供或接受的电子数,化学惰性表示原子不容易与其他原子发生化学反应,而化学活性表示原子易于与其他原子发生化学反应。
三、原子的物理性质1. 原子的热性质原子的热性质包括热膨胀、热导率和热容等。
当物质受热时,原子振动加剧,从而导致物质的体积膨胀;原子通过热传导方式使得热量传递;原子具有吸热和释热的能力,从而造成物质的温度变化。
2. 原子的电性质原子的电性质包括导电性和绝缘性。
金属原子由于自由电子的存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而绝缘体往往是由稳定的共价键或离子键构成,没有自由电子,因而呈现绝缘性。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归纳
极性键
非极性分子
CH4、CCl4
7.等电子原理
等电子原理是指原子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其性质相近。如CO和N2,都为二原子十价电子分子,二者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水中溶解度等
方面都非常接近,但化学性质差异较大,如CO有还原性和可燃性,而N2还原性很弱,且不具有可燃性。等电子原理不只局限于无机物,在有机物中也存在,如苯(C6H6)和硼氮苯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归纳
1.原子结构
2.位、构、性关系的图解、表解与例析
(1)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的性质、元素原子结构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2)元素及化合物性质递变规律表解
同周期:从左到右
同主族:从上到下
核电荷数
逐渐增多
逐渐增多
电子层结构
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递增
电子层数递增,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电子对数
2
3
4
几何构型
直线型
平面三角形
四面体
如果价层电子对中有未成键的孤对电子,则几何构型发生相应的变化,用价层电子对理论解释。
6,分子类型与轨道类型、空间构型、共价键类型的关系
分子类型
分子构型
键角
键的极性
分子极性
常见物质
A
非极性分子
He、Ne、Ar
A2
直线(对称)形
非极性键
非极性分子
H2、O2、N2
5.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电子云
6.确定元素性质的方法
1.先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一般说,族序数—2=本族非金属元素的种数(1 A族除外)。
3.若主族元素族序数为m,周期数为n,则: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归纳一、原子的诞生宇宙大爆炸之后,逐渐形成了氢、氦等轻元素。
随着恒星的演化和核聚变反应,产生了更多的元素。
二、能层与能级能层:根据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差异,将核外电子分成不同的能层,分别用 K、L、M、N、O、P、Q 表示,离核越近,能量越低。
能级:在同一能层中,电子的能量也有所不同,又分为不同的能级。
例如,K 能层只有 1 个能级 s,L 能层有 2 个能级 s、p,M 能层有 3 个能级 s、p、d 等。
三、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电子按照能级顺序填充,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电子排布式:用数字在能级符号右上角标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
例如,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1s²2s²2p⁶3s¹。
四、能量最低原理、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能量最低原理: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
泡利原理: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只能容纳2 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五、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周期:周期数等于能层数。
族:主族元素的族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副族元素的族序数与价电子排布有关。
分区:根据价电子排布,可将元素周期表分为 s 区、p 区、d 区、ds 区和 f 区。
六、元素周期律原子半径: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
同周期从左到右电离能逐渐增大,同主族从上到下电离能逐渐减小。
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
同周期从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从上到下电负性逐渐减小。
七、原子轨道s 轨道:呈球形,只有 1 个伸展方向。
p 轨道:呈哑铃形,有 3 个伸展方向。
d 轨道:有 5 个伸展方向。
八、电子云电子云是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概率的形象化描述。
原子结构-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原子的基本构成原子是化学元素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核外电子带负电荷,围绕原子核运动。
二、原子的电子排布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遵循能级原理,即电子先占据能量较低的能级,再依次占据能量较高的能级。
每个能级上的电子数不超过该能级的最大容纳电子数,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三、原子的化学性质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价电子)的数目和排布决定。
原子的化学性质包括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等。
这些性质影响着原子的化学活性和化合物的形成。
四、同位素同位素是指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原子。
同位素在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
同位素的存在使得元素的原子质量呈现一定的范围。
五、离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离子可以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阴离子带负电荷。
离子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如酸碱反应、沉淀反应等。
六、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力,使原子结合成分子或离子化合物。
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
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形成的,共价键是由原子之间共享电子对形成的,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之间的自由电子形成的。
七、分子结构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分子结构包括分子的形状、键长、键角等。
分子的形状和键角决定了分子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能力。
八、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原子、分子或离子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酸碱反应等。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九、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化学方程式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
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物的化学式要平衡,反应物和物的系数要满足质量守恒定律。
十、实验技能实验技能是化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实验技能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分析等。
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级与能层2.原子轨道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 轨道,后进入3d 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说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 )规则。
比如,p3的轨道式为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 ↑↓ ↓ ↓ ↑ ↑ ↑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3d104s2、36Kr 4s24p6。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原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没有电荷。
电子位于原子核外部,带有负电荷。
二、核结构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0^-14米,但它含有原子几乎所有的质量。
原子核的质量数为A,等于质子数Z和中子数N的和,即A=Z+N。
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质子数Z,即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原子中正电子的数目。
三、电子结构电子分布在原子核外部的空间中,遵循能量最低原则填充电子壳层。
电子壳层是原子核的轨道,具有不同的能量级别。
电子壳层分为K、L、M、N等壳层,其中K壳层能量最低,L壳层次之,以此类推。
每个壳层可以容纳不同数量的电子,即2n^2个电子,其中n为壳层的编号。
四、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元素系统的组织形式,将元素按照化学性质和原子结构进行排列。
周期表分为横向周期和纵向族。
横向周期代表原子核中质子数增加的顺序。
纵向族指的是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列。
五、元素性质元素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密切相关。
原子中质子数Z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则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元素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不改变物质化学组成的性质。
它们包括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金属性等。
原子半径指的是原子的大小,随着周期上升而减小,周期内从左到右逐渐减小,从上到下逐渐增大。
电离能是电子从原子中被移除所需的能量,随着周期上升而增大,周期内从左到右逐渐增大,从上到下逐渐减小。
电负性是原子对电子的吸引能力,随着周期上升而增大,周期内从左到右逐渐增大,从上到下逐渐减小。
金属性指的是元素在化合物中释放电子的能力,金属元素通常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2.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物质变化组成的性质。
它们包括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活动性和化合价等。
元素的活动性指的是元素与其他元素进行化学反应的倾向。
活动性依赖于元素的电子层结构和原子尺寸。
(完整版)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结构与性质.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太,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2.(构造原理)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丕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 i0、f i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 i、29Cu [Ar]3d io4s i.(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ns (n-2)f (n-l)d. up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一节原子结构【知识点梳理】1、原子的诞生:现代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大爆炸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
如今,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是氢、其次是氦。
地球上的元素大多数是金属,非金属仅22种。
2、能层、能级(1)能层①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根据电子的能级差异,可将核外电子分成不同的能层。
②每一能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不同: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
③离核越近的能层具有的能量越低。
能层序数 1 2 3 4 5能层符号能级符号轨道数电子数离核远近由近————————→远能量高低由低————————→高(2)能级在多电子的原子中,同一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以不同。
不同能量的电子分成不同的能级。
规律:①每个能层所包含的能级数等于该能层的序数n,且能级总是从s能级开始,如:第一能层只有1个能级1s,第二能层有2个能级2s和2p,第三能层有3个能级3s、3p、3d,第四能层有4个能级4s、4p、4d和4f,依此类推。
②不同能层上的符号相同的能级中最多所能容纳的电子数相同,即每个能级中最多所能容纳的电子数只与能级有关,而与能层无关。
如s能级上最多容纳2个电子,无论是1s还是2s;p能级上最多容纳6个电子,无论是2p还是3p、4p能级。
③在每一个能层(n)中,能级符号的排列顺序依次是ns、np、nd、nf……④按s、p、d、f……顺序排列的各能级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分别是1、3、5、7……的两倍,即分别是2、6、10、14……原子轨道轨道形状轨道数最多电子数(1)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①基态原子为能量最低的原子。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②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相互转化与能量转化关系:(2)构造原理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绝大多数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将遵循如图的排布顺序,我们将这个顺序成为构造原理。
①它表示随着原子叙述的递增,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按照箭头的方向在各能级上依此排布:1s,2s,2p,3s,3p,4s,3d,4p,5s,4d,5p,6s……这是从实验得到的一般规律,适用于大多数几台源自的核外电子排布。
②构造原理的意义:根据构造原理中电子在能级上的填充顺序,只要我们知道原子序数,就可以写出几乎所有原子的电子排布,并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如基态Na原子的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1,基态Ar原子的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6,基态Fe原子的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63d64s2③各能级的能量高低顺序可表示为:(n表示能层)a.E ns>E(n-1)s>E(n-2)sb.E np>E(n-1)p>E(n-2)pc.E nd>E(n-1)d>E(n-2)dd.E nf>E(n-1)f>E(n-2)fe.E ns<E(n-2)f<E(n-1)d<E np④由构造原理写出的电子排布式书写过繁,可以把内层电子已达到稀有气体结构的部分写成“原子实”,以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如Si、Fe的简化电子排布式分别为:Si:[Ne]3s23p2, Fe:[Ar]3d64s2。
⑤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外围电子发生变化而“原子实”不受影响,所以描述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时,也可以省去“原子实”,仅写出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对主族元素的原子,外围电子又称价电子)。
如Si、Fe的外围电子排布分别为:Si: 3s23p2,Fe: 3d64s2。
(3)能级交错从第三电子层起就出现能级交错现象,如3d的能量似乎应低于4s,而实际上E3d>E4s,按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在进入核外电子层时,不是排完3p就排3d,而是先排4s才排3d,由于能级交错,在次外层未达最大容量之前,已出现了最外层,而且最外层未达最大容量时,又进行次外层的填充。
如钙的电子排布式易写成:1s22s22p63s23p63d2,若掌握了能级交错的知识,则应写成:1s22s22p63s23p64s2。
(4)核外电子排布的特殊稳定状态量子力学理论指出,在等价轨道上(同一能级)的电子排布在全充满(p6和d10)、半充满(p3、d5)和全空(p0、d0)状态时,体系的能量较低,原子较稳定,如Cu的外围电子排布,若仅根据构造原理,易错写为:3d94s2,实际上Cu的外围电子排布应为3d104s1,同理Ag的外围电子拍不应为4d105s1。
(5)光谱与光谱分析①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发生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可以用光谱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
②光谱分析:在现代化学中,常利用原子光谱上的特征光谱来鉴定元素,称为光谱分析。
③氢原子光谱:氢原子光谱为线状光谱。
多电子原子光谱较复杂。
④玻尔原子结构模型与氢原子光谱:玻尔原子结构模型证明氢原子光谱为线状光谱。
4、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描述(1)电子云:①电子云图中的黑点不代表一个电子,每一个黑点表示电子出现过一次。
②黑点疏密的过程表示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的大小。
点疏的地方表示电子在那里出现的概率小,点密集的地方表示电子在那里出现的概率大。
③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概率越大,电子云越密集。
如2s电子云比1s电子云更扩散。
④s能级的电子云为球形,只有一种空间伸展方向。
p电子云有三种空间伸展方向。
(2)原子轨道①原子轨道:电子云的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
常把电子出现的概率约为90%的空间圈出来。
②原子轨道的形状:s原子轨道是球形的,p原子轨道是纺锤形的,如图甲、乙。
③能层序数n越大,原子轨道的半径越大。
④不同能层的同种能级的原子轨道形状相似,只是半径不同。
⑤ns能级各有1个轨道,np能级有3个轨道,nd能级有5个轨道,nf能级有7个轨道。
np能级有7个轨道。
np能级中的3个原子轨道相互垂直,分别以p x、p y、p z表示,它们具有相同的能量。
⑥各原子轨道的能量高低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填充原子轨道时,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存在以下规律:a.相同电子层上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ns<np<nd<nfb.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能量的高低:1s<2s<3s<4s … …电子层和形状相同的原子轨道的能量相等,如2p x,2p y,2p z轨道的能量相等。
5、核外电子轨道排布式(1)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①能量最低原理:原子核外电子先占有能量低的轨道,然后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这样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的状态。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原子轨道上最多只能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如2s轨道上的电子排布为,不能表示为。
③洪特规则:原子核外电子在能量相同的各个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原子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这样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如2p3的轨道表示为,不能表示为或。
(2)轨道表示式用小圆圈(或方框、短线)表示一个给定的原子轨道,并用箭头表示电子,且用“↑”或“↓”来区别自旋方向不同的电子。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知识点梳理】1、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元素周期系的形成是由于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发生周期性的重复。
(1)原子的外层电子结构和元素的分区周期表中的元素可根据原子的外层电子结构特征划分为5个区。
①s区元素:最外层除有两个1~2个s电子,次外层无d电子,价电子构型ns1~2,包括IA、IIA族的所有元素。
②p区元素:最外层除有两个s电子外,还有1~6个p电子(He无p电子)。
价电子构型为ns2np1~6,包括ⅢA→ⅦA和零族(He除外)。
③d区元素:最外层有两个s电子,次外层有1~8个d电子,价电子构型为(n–1)d1~8ns2(个别例外),这个区包括ⅢB→Ⅷ族,其中Ⅷ族包括三个竖例。
④ds区元素:最外层有1~2个s电子,次外层d电子全满,价电子构型为(n–1)d10ns1~2,包括IB,IIB族元素。
⑤f区元素:最外层有两个s电子,次外层s电子和p电子已全满,d电子0~2个,倒数第三层1~14个f电子(个别例外)。
价电子构型为(n–2)f0~14(n–1)d0~2ns2。
这个区指包括镧在内的镧系元素和包括锕在内的锕系元素。
(2)核外电子排布和周期表的关系周期表有7个横行,表示七个周期;18个纵行。
从左到右,各主副族元素的排列顺序已在元素的分区示意图中反映出来了。
通常把周期表的各副族元素和第Ⅷ族元素叫过渡元素。
除零族外,周期表共有三大部分:①主族元素,在表中左右两端;②过渡元素,在表的中部;③镧系和锕系,在表的底部。
①元素的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主族元素原子的价层电子数=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族数。
当主族元素失去全部价电子后,表现出该元素的最高氧化态。
(3)副族元素(除镧系、锕系外)ⅢB→ⅦB可失去ns2和(n–1)d轨道上的全部电子。
所以,最高正价数=族数。
Ⅷ族可失去最外层的s电子和次外层的部分d电子,所以最高正价低于族数(8),只有Ru和Os可表现八价。
I B可失去ns1电子和部分(n–1)d电子,所以I B的族数<最高郑家,II B只失去ns2电子,II B族数=最高正价。
2、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系的形成是由于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发生周期性的重复的结果。
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则和原子光谱实验结果,可以得到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
元素原子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根据这种变化可将周期系分为7个周期、16个族或18列。
第一周期只包括H、He两种元素,其电子组态为1s1~2。
第二周期包括从Li到Ne共8种元素,Li、Be的电子组态为[He]2s1~2,B到Ne的电子组态为[He]2s22p1~6。
第三周期与第二周期相似,包括从Na到Ar共8种元素,Na、Mg的电子组态为[Ne]3s1~2,Al到Ar的电子组态为[Ne]3s23p1~6。
第一、二、三周期元素中,电子依次排布在s和p轨道,包含的元素较少,称为短周期。
第四周期包括从K到Kr共18种元素。
由鲍林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可知:第四周期元素3d和4s轨道出现能级交错,即E3d>E4s,K、Ca的最后一个电子依次填充在4s轨道,其电子组态为[Ar]4s1~2。
从21号元素Sc到30号元素Zn,最后一个电子依次填充在3d轨道,电子组态为[Ar]4s23d1~10。
但Cr、Cu例外,电子组态分别为[Ar]4s13d5,[Ar]4s13d10。
从31号元素Ga到36号Kr,最后一个电子依次填充在4p轨道,电子组态为[Ar]4s23d104p1~6。
第五周期与第四周期类似,包括从37号元素Rb到54号元素Xe共18种元素。
其中Rb、Sr最后一个电子填充在5s轨道,其电子组态为[Kr]5s1~2。
从39号元素Y到48号元素Cd 共10种元素,最后一个电子依次填充在4d轨道,电子组态为[Kr]5s24d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