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大构造运动
中国地质构造学研究历史
地洼学说认为,在地壳演化史上,不只活动区可以转化为“稳定” 区,而“稳定”区也可转化为新的活动区。大陆地壳的发展过程, 并非如地槽—地台说认为的那样,直线地仅由地槽阶段发展到地 台阶段,而是多阶段、螺旋式的升进。通过活动区与“稳定”区 之间的互相转化递叠,按照“否定之否定”法则向前发展,这叫 “动、定转化递进律”。它的力源机制在于上地幔软流层的物质 运动,叫散聚交替光在研究中国和东亚 构造的基础上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一种构造地质 学说。它主要是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现象, 研究地壳各部分构造形变的分布及其发生、发展过 程,用来揭示不同构造形变间的内在联系。地质力 学注重构造体系的分析,特别是活动构造的活动规 律和动力来源,以及断层、褶皱等构造形迹形成的 力学机理的分析,也注重研究地应力和地质因素对 岩土工程的力学分析的影响,地质力学对矿产资源 的普查勘探、对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研究有积极 意义。
地质界传统的理论是大陆地壳大发展过程只有两个 阶段:先出现活动区—地槽区,后来变为“稳定” 区—地台区。1956年,陈国达在总结中外地质资料 的基础上提出,中生代中期以来地壳演化进入了新 阶段,经受断裂作用和拱曲作用后所形成的狭长形 或长圆形的凹地或凸起,其大地构造性质既非地台 区,也与地槽区有别,而是一种新型活动区,是大 陆地壳的第三构造单元。因它是地台区向活动区转 化的产物,故取名为活化区;又因其最主要的特征 是区内出现地洼盆地,故称地洼区。
地质力学既研究地壳运动产生的各种形变现象的规律,也 研究由地壳运动产生的物质的变化规律,以及两者的相互 联系。反映地壳运动的一切现象都是它考察研究的对象, 包括构造体系的规律、海洋运动的遗迹、岩浆活动的现象、 变质岩带的发生和矿产的形成等。
地质力学的研究内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1、构造体系的深入调查研究; 2、全球大地构造体系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以及与各种构
地史学八大运动
地史学八大运动1阜平运动:是指太古宙末期(26-25亿年)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该地区ar活动类型沉积物固化、硅铝质地壳增大―华北古陆核2吕梁运动:指中国北方早元古代末发生的构造运动。
随着这一运动,发生了大量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
晋宁运动是指晚元古代晚期(1-8亿年)发生在扬子地区的构造运动,它抬升了川鄂地块和下扬子海槽周围的所有边缘海褶皱,大量花岗岩类侵入和区域变质作用最终形成扬子板块基底4加里东运动:加里东运动是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
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加里东运动对华南地理历史分布的影响: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形成东南造山带。
除了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残留的海槽和华南其他地区未被滇东泥盆系剥蚀的古陆或山脉外,加里东运动在华南形成了同一板块,改变了中国东部的古地理格局,它已成为南中国海的北部陆地,以秦岭为界,南为海,北为陆。
加里东运动对中国的影响:(1)祁连山构造带:晚元古代,南、北伸展断裂沉降成海槽,早古生代海槽发育深海沉积,晚志留世南北祁连海槽相继闭合,形成造山带,柴达木板块与华北板块的拼合(加里东-祁连运动)(2)华南构造带:晚s组(加里东运动-广西运动-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的拼合)5海西运动及其影响:由德国海西山得名。
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
海西运动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
海西运动使西欧的海西地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
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海西构造阶段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海西构造运动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晚古生代晚期,全球发生重要的板块构造运动,该运动结果使得哈萨克斯坦板块(准噶尔地块)与塔里木板块拼合,形成了天山褶皱带。
地史学八大运动
1阜平运动:是指太古宙末期(26-25亿年)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该地区Ar活动类型沉积物固化、硅铝质地壳增大—华北古陆核2吕梁运动:是指早元古代末期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Ar分散的陆核进一步固化、联合成为更大的陆块----华北地台或板块的基底-华北原地台-华北板块的雏形3晋宁运动:是指晚元古代晚期(10-8亿年间)发生于扬子地区的构造运动,该运动使得川鄂地块周围的边缘海以及下扬子的海槽全部褶皱升起,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花岗岩类的侵入以及区域变质作用,最终形成了扬子板块的基底4加里东运动:加里东运动是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
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加里东运动对华南地史分布影响:是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形成东南造山带,除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残存的海槽和滇东一带由陆相泥盆系以外,华南其他地区均未遭受剥蚀的古陆或山地,加里东运动是华南形成同一板块,使中国东部古地理格局发生改变,成为南海北陆,以秦岭为界,南方地区为海,北方地区为陆地。
加里东运动对中国的影响:(1)、祁连山构造带:元古代后期—南、北张裂下陷成海槽,早古生代—海槽中发育深海沉积,志留纪后期—南、北祁连海槽相继闭合形成造山带,使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拼合(加里东运动-祁连运动)(2)华南构造带:S晚期形成(加里东运动-广西运动,使得华夏版块与扬子板块拼合)5海西构造运动及其影响:由德国海西山得名。
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
海西运动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
海西运动使西欧的海西地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
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海西构造阶段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古生物和八大运动
一.古生物早期生物演化的7大事件:7澄江动物群:Cm1, 筇竹寺阶, 5.32亿年,生物大爆发;6小壳化石:Cm1早期 (梅树村阶,5.42亿年);5裸露动物群:Z(6.3亿年);4真核生物:美国贝克泉组,13-14亿年;3真核生物?:加拿大甘弗林组, 19.5-20亿年; 2原核生物:丰富:南非特兰斯瓦群:23亿年; 出现:澳大利亚无花果树群,34—35亿;1化学化石:格陵兰,38亿年;阐述××地质时代生物界的主要特征(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前寒武纪生物界我国元古宙地层中发育种类繁多的微古生物化石群,多产于1900Ma以后的地层中。
中元古宙早期的藻类个体小(直径小于10 ),其膜壳较薄,纹饰简单。
距今1600-1050Ma阶段,开始出现膜壳较厚,个体较大,纹饰复杂或形状多样的类型,主要为原核生物,距今1050Ma开始出现了多种丝状藻、球藻,纹饰更加复杂,个体一般较大。
同时大量出现褐藻、红藻等高级藻类,以真核生物为主,除微体藻类之外,新元古代出现有大量的宏观藻类,肉眼可见。
此外太古宙和元古宙发育大量与蓝细菌类生命活动有关的生物沉积体——叠层石。
无壳的后生动物群出现于新元古代后期南华纪全球冰期之后,典型代表为:伊迪卡拉动物群,标志着后生动物的真正出现,生物界完成了从植物到动物的演化过程,是生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飞跃。
早古生代生物界早古生代生物界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繁盛时期,早古生代又称海生无脊椎动物的时代。
无脊椎动物以三叶虫、笔石、头足类、腕足类、珊瑚及牙形石最为重要。
在震旦纪末、寒武纪初出现了小壳动物群——个体微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它是继伊迪卡拉动物群之后生物界又一次质的飞跃,完成了从无壳到有壳的演化历程。
寒武系底部的澄江动物群包括多孔动物门、水母动物群、腕足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等,证明了后生动物在寒武纪初期爆发式出现。
三叶虫是继小壳动物后最早繁盛的带壳动物,它在寒武纪属种繁多,演化迅速,生态分异明显,化石丰富,是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
中国地质地层一览表
代号 同位素年龄 构造运动 色谱 特征化石 (Ma) Qh Q4 Q3 0.01 Quaternar 第四系 淡黄 人类 y System Qp Q2 Q1 喜马拉雅运动(晚) 联 2.60 新生界 N2 Neogene 合 鲜黄 马、象 Cz N 5.30 新近系 System N1 喜马拉雅运动(早) 古 23.3 E3 陆 32 Eogene E 解 老黄 三趾马 古近系 E2 System 56.5 体 E1 燕山运动(晚) 65 阶 K2 Cretaceou 霸王龙、翼 K 白垩系 鲜绿 段 s 龙 K1 137 J3 燕山运动(中) 鲜蓝 马门溪龙、 (天 鱼龙、始祖 J2 中生界 侏罗系 Jurassic J 蓝) 鸟 Mz J1 燕山运动(早) 205 T3 印支运动(晚) Triassic T 三叠系 绛紫 蛇菊石 T2 System T1 250 P3 印支运动(早) P 二叠系 Permian 淡棕 新希瓦格蜓 P2 P1 295 C2 上古生界 Carbonife 小纺锤蜓、 伊宁运动 C 石炭系 灰 Pz2 rous 贵州珊瑚 C1 联 354 D3 天山运动 合 鱼类、沟鳞 泥盆系 Devonian D D2 古 咖啡 鱼 D1 陆 410 S4 广西(祁连)运动 形 成 S3 正毛笔石类 志留系 Silurian S 阶 果绿 、王冠虫 S2 段 S1 438 O3 下古生界 古浪运动 网格笔石、 Ordovicia Pz1 O 奥陶系 蓝绿 中华震旦角 O2 n 石 O1 490 ∈3 兴凯运动 寒武系 Cambrian ∈ 暗绿 三叶虫 ∈2 ∈1 543 Z2 震旦系 zhen dan Z 绛棕 Z1 晋宁运动(晚) 680 Nh2 新元古界 南华系 nan hua Nh 绛棕 硬壳动物、 Pt3 Nh1 板 800 叠层石、藻 Qb2 青白口 qing bai 块 棕红 类 Qb 系 kou Qb1 形 (浅 1000 成 ) Jx2 晋宁运动(早) 蓟县系 ji xian Jx 阶 棕红 Jx1 中元古界 1400 段 (深 Pt2 Ch2 chang Ch 长城系 ) cheng Ch1 1800 hu tuo Ht 古元古界 Pt1 吕梁(中条)运动 2500 原核生物、 新太古界 Ar3 五台运动 陆 2800 桃红 绿藻 核 中太古界 Ar2 3200 (浅 形 古太古界 Ar1 阜平运动 ) 3600 成 始太古界 Ar0 注:Ma指代百万年,地质学通常用Ma或a来作为时间单位。其中1a即1周年。1Ma:1 million anniversary,如 新太古代末期(2412~2600Ma),则时间为:(距今)24亿1千2百万年-26亿年。 界 系 统 全新统 上更新统 中更新统 下更新统 上新统 中新统 渐新统 始新统 古新统 上白垩统 下白垩统 上侏罗统 中侏罗统 下侏罗统 上三叠统 中三叠统 下三叠统 上二叠统 中二叠统 下二叠统 上石炭统 下石炭统 上泥盆统 中泥盆统 下泥盆统 顶志留统 上志留统 中志留系 下志留统 上奥陶统 中奥陶统 下奥陶统 上寒武统 中寒武统 下寒武统 上震旦统 下震旦统 上南华统 下南华统 上青白口统 下青白口统 上蓟县统 下蓟县统 上长城统 下长城统 滹沱系
新构造运动是在第四纪时期出现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是在第四纪时期出现的构造运动。
在第四纪这一段时间中虽然在地质历史是短暂的,但是地壳运动确是非常显著的。
例如意大利在那波里附近波索奥里城塞拉比斯古庙有3根高12m的白色大理石的柱子,柱子曾被海水所淹没,被淹没的部分留下了海生动物蛀蚀的痕迹,因此它记录了近2OOO年来该地地壳升降的变化:古庙建筑在2OOO年以前,到13世纪时该地沉降,14世纪时柱子浸没于海水中5.71m;18世纪时地壳上升,1828年菜伊尔到那里时,柱子水浸仅0.304 8m;1878年柱子仅有0.65m在水中,1913年柱子有1.53m没入水中,195年水升高,柱子没人水中2.5m,由此可推算出近年来该地每年的沉降速度为2—2.5cm 新构造运动的特征与主要的类型新构造运动和第三纪以前的老构造运动具有不同的特点:(1)以节奏性的振荡运动为主;(2)断裂耕造显著;(3)褶皱耕造规模小,并罕见;(4)继着老构造的基础上活化和发展的。
节奏性的振荡运动是普遍地存在于世界各地,它表现在海侵和海退上,山地和河谷各地形的明显的层状地形形成上,还表现出一定地区的长期的正向运动或负向运动。
最新的断裂变动常常是继承的,它们和喜马拉雅(阿尔卑斯)、海西等构造运动时期所发育的大断裂线相一致,它们往往具有较大的垂直运动的幅度,使古老的大断裂活化,造成了古老的块状山地沿老断裂回春抬升。
在第四纪中还继续活动的深大断裂或大断地带;往往有频繁的地震、众多的温泉,甚至有火山的喷发。
直运动幅度较大的地区,第四纪沉积物可以发生褶皱变形,从形态方面来说,褶皱变形表现得极不相同,可以出现小的形态也可以看一个个的山岑所构成的巨大的拱形隆起,时常由于两类具有较小的褶皱和断层而变得复杂。
褶皱变形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和褶皱形成运动相联系,并且也和定向垂直运动和重力分异等有关。
定向垂直运动和断裂变动相结合的现象特别明显地表现在年青沉降区的边缘部分。
如黑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地区。
中国八大构造运动
一、阜平运动
发生于太古宙末期(2600-2500Ma)形成了华北板块原始大陆型地壳二、吕梁运动
于古元古代后期发生,分为2幕:I幕(主幕)发生在1850Ma左右,II幕发生于1750Ma。
形成了华北板块的原型-原地台
三、晋宁运动
两幕:中元古代I幕(四堡运动),新元古代后期(850-800Ma)II幕,形成扬子大陆板块
四、加里东运动
1、在中国北方,志留纪时期,秦岭微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使北秦岭洋闭合,形成北秦岭加里东造山带。
志留纪后期,柴达木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北祁连海槽闭合,形成造山带,即加里东祁连运动
2、在中国南方,晚加里东期的广西运动,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形成统一的华南大陆。
五、海西运动
晚古生代为海西构造阶段,形成联合古大陆。
六、印支运动
发生于晚三叠世,使中国古地理格局由南海北陆转化为东西分异七、燕山运动
分为III期,早(J2/J3)、中(K1)、晚(K2),使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大型稳定盆地萎缩消亡,东部断陷小盆地逐渐消亡,形成华北、松辽、江汉、苏北四大盆地。
八、喜马拉雅运动
分为三幕:
I幕在始新世末-渐新世初期,海水从青藏高原全部退出,II幕始于中新世初期,III幕更新世到现在,高原的急剧隆升。
地史学八大运动
4 侏罗纪中国东部形成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共有三次强烈的喷发。白垩纪岩浆活动逐渐东移(辽西→鸡西,浙西→浙东)
5 成矿作用:盆地的形成导致油气的形成,华南地区断陷小盆地内往往形成膏盐等非金属矿产;岩浆、火山活动形成重要的内生金属矿产
8.喜马拉雅运动
1 时间:
N2
~~~~~~~ II
2.吕梁运动(19亿年)
吕梁运动——形成华北地块(17~19亿年)
3.晋宁运动(10-8.0亿年)
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加,说明晋宁运动后,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块,晋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为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扬子板块。
4.加里东运动
加里东(广西)运动使华夏板块向北俯冲,最终与扬子板块碰撞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更大的板块——华南板块。
E3 - N1
~~~~~~~ I
E2
印度板块由南半球向北运动,最终碰撞到欧亚大陆上
意义:
(1) 特提斯(Tethys)洋闭合,青藏高原强烈上升,形成西高东低大江东去的格局
(2) 环太平洋外带(地震、火山及板块构造)及内生矿产的形成
(3) Pengaea继续分裂
印支运动后,中国古地理格局由南海北陆转变为东西差异
7.燕山运动
燕山运动对中国东部的影响:
1 燕山运动由翁文灏(1927)命名,分为早(J2/J3)、中(K11/K12)、晚(K22/K23)三期
2 使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大型稳定盆地萎缩消亡,也使东部隆起带上的断陷小盆地逐渐消亡
3 形成松辽、华北、江汉、苏北四大盆地
5.海西(华里西)构造阶段(Pz2);
6.印支运动在华南的表现
盆地内的火山活动反映了太平洋板块的作用
地质历史上八大运动(汇编)
地质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1、加里东运动: 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主要指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山地的褶皱运动,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
2、海西运动:当加里东运动终结后,整个地壳比较稳静这时没有褶皱运动,海西早期(泥盆纪至石炭纪)只有升降运动,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
从石炭纪末到二迭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海西褶皱运动,它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
3、印支运动:三叠纪中期至侏罗纪早期的地壳运动。
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
包括川西、甘肃和青海南部等地的“雪山海槽”全部褶皱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带,仍属特提斯型海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已由浅海转为陆地。
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
4、燕山运动: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该运动形成了大量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
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5、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地壳运动的总称。
因形成喜马拉雅山而得名。
这一运动对亚洲地理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西亚、中东、喜马拉雅、缅甸西部、马来西亚等地山脉及包括中国台湾岛在内的西太平洋岛弧均告形成,中印之间的古地中海消失。
八个地史运动(时间,地点,形成过程,结果)1.阜平运动(25亿年)在太古宙末期,有一次大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25亿年)。
它使得硅铝质地壳形成、加厚,成为小型稳定地块,称为陆核。
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加,说明阜平运动后,Ar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核,Pt1分布于韧性剪切成因盆地内,吕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原地台。
阜平运动——形成陆核(25亿年)2.吕梁运动(19亿年)吕梁运动——形成华北地块(17~19亿年)3.晋宁运动(10-8.0亿年)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加,说明晋宁运动后,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块,晋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为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扬子板块。
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一、迁西运动迁西运动是发生于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
因河北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通化的时期。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二、阜平运动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
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
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
在扬子古陆西缘康定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 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是(2500-1800Ma)期间的,在此期间,在今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
与此同时,山西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
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晋南)、兴东运动()、凤阳运动()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
地质构造运动期大汇总(选编精简)
【迁西运动】发生于中国北方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 热事件。
因河北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阜平运动】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
其时限置于26亿年。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五台运动】太古宙末的一次褶皱运动。
是根据五台山区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
【胶东运动】【鞍山运动】【兴和运动】相当于五台运动。
【吕梁运动】古元古代滹沱群与中元古代长城群之间发生的强烈构造运动。
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活动、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作用。
致距今18亿年与17亿年左右,【栾川运动】【中条运动】与吕梁运动相当。
【蓟县运动】晚前寒武纪的一次地壳上升运动。
是根据下寒武统砾状灰岩(府君山组)与新元古界青白口系景儿峪组千枚岩之间的平行不整合确定的。
仅局部有微角度不整合。
【加里东运动】Caledonian orogeny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
以英国苏格兰的加里东山而命名。
那里志留系及更早地层被强烈褶皱,与上覆泥盆系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
传统的加里东运动仅指早古生代发生的造山运动,【海西运动】Hercynian orogeny又称华力西运动(Variscan orogeny)。
泛指晚古生代发生于欧洲的造山运动,其时限自泥盆纪初期至二叠纪末。
【燕山运动】Yanshanian movement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白垩纪期间广泛发生于中国全境的重要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带的变质作用。
燕山期为中国重要的形变期与成岩、成矿期,也是中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与改造期。
不仅是中国的重要地壳运动,而且对整个环太平洋带乃至部分特提斯带等都有重要影响,因而燕山运动应属洲际性的重要构造运动。
地概(八、构造运动)
八、构造运动1、构造运动是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2、垂直运动(造陆运动)是指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垂直于地表即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
3、水平运动是指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平行于地表即沿地球切线方向的运动。
4、造山运动:传统的地质学常把产生强烈的岩石变形(褶皱与断裂等)并与山系形成紧密相关的水平运动,称为造山运动。
5、新构造运动:人们常把新第三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称新构造运动。
6、现代构造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的构造运动称现代构造运动。
7、古构造运动:新第三纪以前发生的构造运动称古构造运动。
8地形变测量:人们可以凭借测量仪器来观测这种极缓慢的运动。
其基本原理是在现在地形面上设置一系列的观测点,然后用经纬仪与水准仪测量这些观测点的位置及高程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由此了解地形面的变化情况,并可推断构造运动的特征,这种方法称为地形变测量。
9、河流阶地:地壳运动使河漫滩处于上升状态,则河流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的下蚀作用重新加强,使河床降低,原有的河漫滩相对升高,一般洪水已不能达到,形成分布于河谷谷坡上、洪水已不能淹没的、顶面较平坦的台阶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10、准平原:流水及其他各种表层地质作用长期共同对陆地表面进行“削高填低”的改造,使广大地区内形成只存在零星分布的、高度不大的剥蚀残丘,整个地区变得比较平坦,这种近似平原的地形称为准平原。
11、夷平面:把准平原受后期构造抬升,再被侵蚀切割成不同高度的近似平齐的峰顶面称为夷平面。
12、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
(分: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
13、整合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时代连续的一种接触关系。
14、平行不整合又称假整合。
其特点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但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其间有反映长期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
15、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是:①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沉积了一套或多套沉积岩层;②地壳发生显著上升,原来的沉积环境变为陆上剥蚀环境,经长期的风化剥蚀后,地面上形成了凹凸不平的剥蚀面,剥蚀面上分布有古风化壳及铝土矿、褐铁矿等风化残积矿产;③地壳重新下降到水面以下接受沉积,形成新的上覆沉积岩层(其底部由于开始沉积的地形差异较大而常形成底砾岩),由于地壳基本上是整体上升和下降的,故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
(完整版)中国八大构造运动
(完整版)中国八大构造运动阜平运动是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也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一次地质构造运动。
阜平期阜平期的时限为2900(+-)——2600Ma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或铁堡运动(Tiebu orogeny)。
据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
其时限距今约26亿年。
2划分依据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
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亿年。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3分布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5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铁堡运动”。
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
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
吕梁运动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
与此同时,山西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
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黑龙江)、凤阳运动(安徽)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
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
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哈尔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
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晶基底。
中国构造运动表
江南运动、八桂运动、柳汀运动、江西运动、南山运动、东陂运动
宁夏运动、平阳运动、曲靖运动、大明山运动、梨园河运动、桂北运动
湘桂运动、祁连运动
古浪运动、崇余运动
怀远运动
郁南运动、云贵上升
凤台运动、满家滩运动、陶来运动、霍邱运动、新邵运动
澄江运动
双桥运动、雪峰运动、迤东运动、皖南运动、休宁运动、豫西运动、昆阳运动、?山运动
衡阳运动、田阳运动、四川运动、台黎运动、茅山运动、星子运动、闽浙运动、萍乡运动
兴安运动
南澳运动
朝阳运动、宁镇运动、三湾运动
南象运动、三都运动、平而关运动
桂西运动、下扬子运动、金子运动、灌阳运动、艮口运动、龙华运动
安源运动、一平浪运动
秦岭运动、通化运动、苏皖运动
黔桂运动、东吴运动、鸣山运动、东南运动
昆明运动、鲁中运动
白垩纪
K
燕山期
侏罗纪
J
三叠纪
T
印支运动210
天山运动295(华力西运动)
广西运动415(加里东运动)
兴凯运动520
晋宁运动800
四堡运动1000
吕梁运动1800
五台运动2500
阜平运动2600
迁西运动2800
印支期
古
生
代
(Pz)
二叠纪
P
华力西期
石炭纪
C
泥盆纪
D
志留纪
S
加里东期
奥陶纪
O
寒武纪
?
兴凯期
新
构造运动表
地质年代(Ma)
主要构造运动(Ma)
构造期
地方性构造运动
新
生
中国构造运动表
双桥运动、雪峰运动、迤东运动、皖南运动、休宁运动、豫西运动、昆阳运动、?山运动
祁门运动、燕辽运动、梵净运动、武陵运动、东安运动、落可岽运动、铁岭运动、水峪运动
九岭运动
渣尔泰运动、中岳运动、熊耳运动、满银沟运动、杨庄运动
兴城运动、头泉运动
栾川运动、大别运动、易门运动、龙川运动、中条运动
鞍山运动、蚌埠运动、崇阳运动、胶东运动、兴和运动
构造运动表
地质年代(Ma)
主要构造运动(Ma)
构造期
地方性构造运动
新
生
代
(Cz)
第四纪
2.5
23.5
65
135
203
255
295
355
410
435
495
540
680
800
1000
1400
1800
2500
2800
3200
3600
3900
Q
喜马拉雅运动25
燕山运动90
喜马拉雅期
蓬莱运动、茅台运动、台湾运动
泥盆纪
D
志留纪
S
加里东期
奥陶纪
O
寒武纪
Є
兴凯期
新
元
古
代
(Pn)
震旦纪
Z
晋宁期
南华纪
Nh
青白口纪
Qb
中
元
古
代
(Pm)
蓟县纪
Jx
长城纪
Ch
古元古代
Pp
吕梁期
新太古代
An
五台期
中太古代
Am
阜平期
迁西期
古太古代
Ap
始太古代
各地史时期运动
各地史时期地壳运动及其简介
喜马拉雅阶段缅甸西部、马来西亚等地山脉及包括中国台湾岛在内的西太平洋岛弧均告形成,中印之间的古地中海消失。
这一运动中,中国东西地势高差增大,季风环流加强,自然地理环境发生明显的区域分异:青藏隆起为世界最高的高原,第三纪的热带、亚热带环境被高寒荒漠取代;西北地区因内陆性不断增强而处于干旱环境;东部成为湿润季风区。
一般认为,喜马拉雅运动分为3幕:第一幕发生于始新世末、渐新世初,青藏地区成为陆地,从而转为剥蚀区;第二幕发生于中新世,地壳大幅度隆起,伴以大规模断裂和岩浆活动;第三幕发生于上新世末、更新世初,青藏高原整体强烈上升,形成现代地貌格局。
中国所有高山、高原现今达到的海拔高度,主要是喜马拉雅运动第三幕以来上升的结果。
注:次资料仅供参考,很多地方不完善,希望有兴趣的同学修改下然后共享。
地质构造运动答辩
2019/6/9
五、海西运动
地史学教程
海西运动指古生代石炭纪至二叠纪的造山 运动。这一运动使中国北部阿尔泰山、 天山、大兴安岭、阴山、昆仑山、阿尔 金山、祁连山、秦岭等山脉隆起,并伴 有大量的花岗岩侵入。
晚古生代为海西构造阶段,形成联合古大 陆。
2019/6/9
地史学教程
第二幕:发生于中新世初期,有强烈褶皱、断裂、 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形成大规模的逆冲断裂 和推覆构造,导致地壳大幅度隆起和岩浆侵入;
第三幕从更新世至现在,主要表现为高原的急剧 隆起,周围盆地的大幅度沉降,以及老断裂的继 续活动,部分地区有第四纪火山喷发活动,喜山 运动不仅限于喜山地区,也影响到中国台湾省及 地中海、高加索、缅甸西部、印度尼西亚、菲律 宾、日本和堪察加等广大地带。
2019/6/9
六、印支运动
地史学教程
印支运动指中生代三叠纪至侏罗纪的造山 运动。这一运动使川西、 滇西北一带隆 起成为山地, 如岷山、邛崃山、大雪山、 云岭等。
2019/6/9
地史学教程
发生于晚三叠世,使中国古地理格局由南 海北陆转化为东西分异
2019/6/9
七、燕山运动
地史学教程
从130-140Ma年前开始,到70Ma前后在我 国许多地区,地壳因为受到强
两幕:中元古代I幕(四堡运动),新元古 代后期(850-800Ma)II幕,形成扬子大 陆板块
2019/6/9
四、加里东运动
地史学教程
加里东运动指发生在早古生代的造山运动。 在这次造山运动中,主要褶皱隆起的有 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的山脉。
2019/6/9
地史学教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阜平运动是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也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一次地质构造运动。
阜平期阜平期的时限为2900(+-)——2600Ma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或铁堡运动(Tiebu orogeny)。
据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
其时限距今约26亿年。
2划分依据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
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亿年。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3分布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5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铁堡运动”。
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
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
吕梁运动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
与此同时,山西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
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黑龙江)、凤阳运动(安徽)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
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
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哈尔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
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晶基底。
其他地块在吕梁期也发生了强度不同的构造运动,但都未能形成统一的结晶基底。
晋宁运动晋宁运动(Jinning movement,Tsinning movement)由米士(P.Misch)于1942年创名,是新元古代中期的一次构造运动。
系据云南中、东部晋宁、玉溪等地南华系澄江砂岩与下伏中元古界—新元古界下部昆阳群之间的显著角度不整合确定。
这次运动发生于距今8亿年左右。
使昆阳群剧烈褶皱,而澄江组则为后造山磨拉石建造。
此不整合在华南普遍存在。
前澄江运动、皖南运动、休宁运动、雪峰运动等均与之相当。
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块,晋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为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扬子板块。
加里东运动加里东运动是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
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
欧洲普遍用于早古生代变形的名词。
以英国苏格兰的加里东山而命名,志留系及更早地层被强烈褶皱,与上覆泥盆系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
形成从爱尔兰、苏格兰延伸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加里东造山带。
产生年代:早古生代指整个古生代的前半期,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三个纪,始于距今约5.7亿年,结束于距今约4亿年。
这段时间形成的地层叫“下古生界”,相应地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三个系。
寒武系、志留系早在1835年就建立了,当时认定它们构成了下古生界,1878年美国地质学家拉普沃思把志留系和寒武系之间的一段重复部分分出,另命名为奥陶系,同时提出下古生界三分的观点。
早古生代时,地球发生过强烈的构造运动,地质学家们统称“加里东运动”(即加里东构造旋回),而狭义的“加里东运动”则是指发生在志留纪末期,或志留纪与泥盆纪之交的褶皱运动、造山运动。
其典型地区是英国北方苏格兰延至斯堪地纳维亚半岛西部的挪威。
那里分布有褶皱山系和变质程度很高的岩石,对全球地质和生物演化影响很大。
早古生代末古大西洋关闭,从而使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碰撞对接,形成“劳俄大陆”。
中国西部柴达木板块与中朝板块拼合,古祁连海褶皱关闭。
其他许多古海洋(如古鸟拉尔海洋、古北亚海洋、古太平洋、原特提斯洋等)都遭到加里东运动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各大陆板块边缘的陆壳增生。
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古老地台更趋向于稳定。
褶皱运动加里东运动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为加里东褶皱带。
1888年由休斯(E.Suess)创用,主要指欧洲西北部晚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北东向山地的褶皱运动。
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使延伸于北爱尔兰、苏格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东向格兰扁地槽、西伯利亚的萨彦岭地槽、中国东南部加里东地槽、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地槽及北阿帕拉契亚地槽(古大西洋)形成褶皱山地。
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
形成影响加里东运动在寒武纪时最主要的地壳变动为升降运动。
自早寒武世开始海侵,中寒武世海侵达到最高峰,海水侵入阿拉伯陆台和印度陆台的北部;到晚寒武世时,由于有些地方陆地开始上升,故海水面积相对缩小,特别在西伯利亚陆台。
寒武纪时,亚洲各大地槽带都沉积有砂岩和石灰岩等地层。
志留纪时,在陆台区和中央哈萨克斯坦等大地槽区,有大规模的海侵。
整个寒武纪和志留纪末期以前,亚洲陆台基本上是沉降时代和海水侵入时代,这是加里东运动的前半期。
志留纪末泥盆纪初,亚洲在很多地区发生了褶皱运动。
在原来的许多大地槽中,发生了大规模的海水后退,形成众多高山。
这一阶段是加里东运动的后半期,亦即造山时期。
贝加尔湖沿岸诸山、东萨彦岭、西萨彦岭、叶尼塞山脉、库兹涅茨阿拉套山、阿尔泰山、唐努乌拉山、杭爱山以及我国华南的加里东褶皱带,都是这一阶段形成的。
至此,亚洲原有的地槽缩小了,而陆台却扩大了。
由德国海西山得名。
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
海西运动起初在德国用于不同时期褶皱、断裂作用造成的任何山地,后限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
海西运动使西欧的海西地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祁连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
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
海西运动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海西运动(hercynian movement)又称华力西(Variscan)运动。
晚古生代地壳运动的总称。
由德国海西山得名。
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
海西运动起初在德国用于不同时期褶皱、断裂作用造成的任何山地,后限海西运动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
海西运动使西欧的海西地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祁连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
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
海西运动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地质运动海西构造期,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当加里东运动因褶皱造山而终结后,即转入整个地壳比较稳静的泥盆纪,这时没有褶皱运动,只有升降运动。
因此在加里东造山带上,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如库兹涅茨盆地、米努辛斯克盆地。
在这些盆地里,后来都沉积有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
泥盆纪末期,海侵现象又为陆地上升所代替,但到早石炭世时,在大地槽和地台上,又有大规模的海侵,一直延到中石炭世,这一时期为海西运动的前半期。
对大陆的影响中石炭世开始海退,接着在中石炭世和晚石炭世之间,就开始了海西褶皱运动。
这个造山运动在二叠纪结束,从石炭纪末到二叠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
海西运动形成的山脉主要有乌拉尔山脉和哈萨克斯坦、蒙古、长白—兴安褶皱带、秦岭—昆仑褶皱带、祁连山、天山等。
海西褶皱运动,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
至此,亚洲大陆的面积又一次扩展,而地槽却又一次缩小了。
海西构造期形成的山脉和加里东构造期形成的山脉都可称之为旧褶皱山,由于山脉硬化较早,久经侵蚀,地势已大为降低;而今日的地形,主要是阿尔卑斯期以后所隆起的山块。
印支构造期,简称印支期,是晚二叠世至三叠纪(257-205Ma)之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印支运动或称印支事件。
1简介印支运动又称印支构造期,简称印支期,是晚二叠纪至三叠纪(257-205Ma)之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印支运动。
法国地质学家Gromaget(1934)在研究越南的地层时,首次提出印支运动的概念。
后经黄汲清的倡导,这一概念在中国也得到广泛使用。
最初,印支运动只是指中南半岛和中国华南地区中三叠统与上三叠统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表现的构造运动,但现在已经把从晚二叠世至三叠纪之间的构造运动都统称为印支运动。
即印度支那运动,由印度支那半岛(中南半岛)得名。
该时期形成的褶皱带称印支褶皱带。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许多地质学家对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作过大量研究,并分别以“象山运动”、“艮口运动”、“淮阳运动”等命名。
对这期运动,有人认为属于晚期海西运动,有人认为属于早期燕山运动。
1945年黄汲清将阿尔卑斯运动划分为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3个旋回。
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
包括川西、甘肃和青海南部等地的“雪山海槽”全部褶皱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带,仍属特提斯型海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已由浅海转为陆地。
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
2构造活动印支期对于中国地质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扬子板块、华夏板块和属于亲冈瓦纳构造域的思茅-印度支那板块、保山-中缅马苏地块均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使中国四分之三的陆地完成了拼合和统一。
具体过程是: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在中三叠世末期率先完成碰撞、拼合,形成华南板块,二者之间则形成绍兴-十万大山碰撞带。
几乎与此同时,思茅-印度支那板块也与之碰撞拼合,之间形成金沙江碰撞带的南段。
晚三叠世,保山-中缅马苏地块拼合到华南板块之上,之间形成澜沧江碰撞带的南段。
最后,华南板块与在印支期之前已经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的中朝板块发生碰撞、拼合,之间形成秦岭-大别山碰撞带(其东段为南黄海嵌入构造所阻断)。
由于印支期的构造活动相当剧烈,在发生碰撞的各板块内部都发生了广泛的褶皱变形。
据估计,上述四条碰撞带所形成的山脉都不太高,估计海拔不超过3000米;而且由于当时中国大陆的纬度要比今天偏南10度左右,四条碰撞带均位于热带-亚热带区域,炎热潮湿的天气使这些山脉很快就被夷平。
今天位于金沙江断层带和澜沧江带断层带附近的横断山脉,以及位于秦岭-大别山断层带上的秦岭,都是在印支期以后的构造运动中升高的。
3地应特征印支期地应力的主应力方向,按今天的方向来说,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近似北南走向,仅云南西南角为与金沙江带和澜沧江带近似垂直的东西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