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质量检测:(二) 商鞅变法 Word版含解析
历史人民版选修1 专题二 商鞅变法 专题过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B.民贵君轻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解析:选D。
A项为秦国保守派的观点;B项为儒家观点;C 项为用人方面的主张,属如何变法的范畴,不是要不要变法的问题。
因此正确答案为D。
2.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历史人物曾指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 A.奴隶主贵族B.商人C.新兴地主D.农民解析:选A。
读懂材料是关键,结合战国时代特征,本材料实质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要求,打击的对象当然是奴隶主贵族了。
3.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故秦的强盛是必然的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解析:选C。
此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由荀子的观点可知,“非幸也,数也”的意思为不是幸运的、偶然的,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
4.商鞅携其家人仓皇出逃至秦国边境的关口,想找个旅店投宿,但因不敢亮明身份而遭到拒绝。
商鞅怅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变法中与之有关的是() A.行县制B.法律严酷C.奖励军功D.“焚诗书”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因为根据商鞅颁布的法令,店主必须验明住店人的身份,否则就要受罚。
而商鞅是不敢暴露身份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3课1+Word版含答案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预习导引知识点一商鞅之死1.商鞅死因(1)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
(2)严刑重法打击了违法的旧贵族,树立了变法的权威,得罪了旧势力。
(3)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捕杀商鞅。
2.变法结局:“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知识点二富国强兵的秦国1.性质: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意义(1)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新制度。
(2)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表现(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许多措施得以长期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知识点三变法的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知识点拨]商鞅变法的结果及影响主题一商鞅变法的成功因素【史料探究】史料一商鞅之法,良法也……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
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
——毛泽东史料二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
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曰:“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
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篇》思考(1)据史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2)史料二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从商鞅个人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认识?答案(1)措施:奖励军功;奖励耕织、重视农业。
2018年高中历史 第二章 秦国商鞅变法阶段质量评估 北师大版选修1
第二章秦国商鞅变法阶段质量评估(二)(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张中最符合当时社会变革趋势的是( )A.以人为本B.以德治国C.无为而治D.以法治国解析:从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看,儒家、道家思想并不适合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不被统治者所接受,而法家思想有利于各国的富国强兵,符合当时社会变革的趋势,被统治者所接受。
答案:D2.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C.秦孝公审时度势,走变法强国之路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解析:商鞅变法最根本的条件是经济基础的变化,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故A项是正确答案。
答案:A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秦国变法前的机遇和条件的是( )A.参与诸侯争霸的欲望B.晋国分裂为三个诸侯国C.秦国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D.中原士人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理解能力。
B、C、D三项都是秦国变法的机遇和条件;A 项是变法的目的。
答案:A4.以下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 )A.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B.奖励耕织,重农抑商C.废除世卿世禄制D.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解析: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就是废除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确立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该措施最能体现商鞅变法的性质。
答案:D5.世人对战国时期的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解析:“薄恩礼,好生分”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冷漠,而“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使人与人之间相互防范、相互监视,从而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紧张。
答案:D6.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章 秦国商鞅变法 3 商鞅变法的成果与影响学业分层测评(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章秦国商鞅变法 3 商鞅变法的成果与影响学业分层测评(建议用时:35分钟)[学业达标]1.《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该“人”挑拨惠王与商鞅之间的关系,意在反对变法,因此他应该代表没落贵族的势力。
【答案】 A2.“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A.影响深远B.体恤百姓C.改革彻底D.法令严酷【解析】商鞅变法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发展潮流,他本人虽下场凄惨,但他变法的措施在秦国得以继续推行下去,影响深远。
【答案】 A3.战国时期“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冲击的制度是( )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井田制D.世卿世禄制【解析】禅让制属于夏朝以前实行的制度,故A项错误;王位世袭制属于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与战功大小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井田制属于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与授军功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世卿世禄制属于贵族享受特权制度,军功授爵冲击了贵族的特权,故D项正确。
【答案】 D4.(201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二检测)下图为商鞅变法时制造的“商鞅铜方升”,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
由此统一度量衡。
此举重大的意义不包括( )A.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 .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影响C .便利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D .有利于赋税和俸禄制的统一【解析】 材料中“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未体现重农抑商的思想,故A 项错误,符合题意;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地方赋税的缴纳和消除地方割据,便利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赋税和俸禄制的统一,故B 、C 、D 三项正确。
2017人民版选修1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综合检测(附答案和解释)
2017人民版选修1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综合检测(附答案和解释)(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阶级斗争非常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解析:选B。
关键要注意题目中的“直接动力”的限制,生产力发展导致井田制崩溃,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口而展开争霸战争,这是其根本动力。
2.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①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②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③改革的性质完全相同④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A.①②B.③④.①③D.②④解析:选A。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上层建筑领域作出相应的变革,所以这一时期的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一时期的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春秋时期的变革是奴隶主富国强兵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是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所以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
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变革不可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
3.《国语》载:“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
”这反映了()A.西周时期祭祀活动盛大B.春秋时期牛耕技术应用.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D.战国时期农业发展解析:选B。
材料的含义是牛原作为宗庙祭祀的牲畜,现在成为种田的主要帮手,结合图片信息可知B项正确。
4.从西周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封建王权的强化B.土地数量的减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解析:选。
A项封建王权强化是在秦始皇时期;B项土地数量不是减少,而是增加;D项本身错误,因为材料所述并非上层建筑,故选。
.战国时期儒家之一的荀子认为“制天命而用之”,他的主张调节的是()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统治者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D.封建地主与农民的关系解析:选。
要理解“制天命而用之”,其意思是掌握自然规律而利用它,故调节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2017-2018历史选修1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单元测试 含解析 精品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商鞅变法法令中规定“僇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婢)”。
下列对该政策评价正确的是()①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②有利于废除世卿世禄制度③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控制④明清时期该政策阻碍经济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政策。
鼓励农民努力耕织,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故①正确;军功爵制有利于废除世卿世禄制度,②与材料无关,故排除;“重农抑商”政策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控制,故③正确;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经济发展,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2.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
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其在战国七雄中()A.经济文化比东方六国繁荣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作战方式先进C.置身诸侯纷争之外,专注于发展国力D.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制度变革卓有成效解析:选D。
秦在七国当中本来是较为落后的国家,A项与史实不符。
长期与戎狄为伍,有利于秦国形成强悍民俗,从而提高军队战斗力,但单方面军事优势并不能确保秦国脱颖而出,排除B项。
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成功化解六国力量和扩展自身势力,C项与史实不符。
秦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宗法传统势力较弱,这样内政改革阻力较小,商鞅变法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六国,“富国强兵”的法家政策在秦国实现得最为彻底,最终秦国得以开创历史新局面。
由此可见,各国对旧制度变革的程度与其发展有很大关系。
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县制,由国家统一派官治理。
这体现了()A.分封制的瓦解B.宗法制的衰落C.适应小农经济发展D.井田制的终结解析:选B。
材料中的“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县制”反映了爵位继承由血缘世袭变成了国家任免,这就是宗法制的衰弱。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质量检测人民版选修1
专题质量检测(二)商鞅变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 )A.社会经济的变化 B.统治方式的变化C.社会性质的变化 D.思想文化的变化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交替之际,A、B、D三项只是社会性质变化的具体表现,C项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
2.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 )A.增强秦国国力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秦孝公面对诸侯争霸的局面,任用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3.在商鞅变法中,堪称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官僚制度开端的是( )A.废除井田制 B.建立户籍制C.推行县制 D.统一度量衡解析:选C 封建官僚制度主要是指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官吏垂直管理的制度,始于商鞅变法中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的规定,故选C。
4.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种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制度解析:选D 因为秦实行“什伍连坐”,所以人际关系比较淡薄,怕被连累;因为实行“告奸制度”,也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好生分”。
5.商鞅变法时制作“商鞅铜方升”标准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又加刻诏书发到地方,其主要影响是( )A.促进了秦朝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C.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D.促进秦国的强大解析:选B 本题的四个选项都可以作为“商鞅铜方升”制作并加刻诏书送到地方的影响。
但“商鞅铜方升”是秦统一度量衡的主要措施,最主要的影响还是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
2017人民版选修1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综合检测(附答案和解释)
2017人民版选修1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专题综合检测(附答案和解释)(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阶级斗争非常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解析:选B。
关键要注意题目中的“直接动力”的限制,生产力发展导致井田制崩溃,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口而展开争霸战争,这是其根本动力。
2.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①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②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③改革的性质完全相同④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A.①②B.③④.①③D.②④解析:选A。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上层建筑领域作出相应的变革,所以这一时期的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一时期的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春秋时期的变革是奴隶主富国强兵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是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所以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
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变革不可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
3.《国语》载:“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
”这反映了()A.西周时期祭祀活动盛大B.春秋时期牛耕技术应用.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D.战国时期农业发展解析:选B。
材料的含义是牛原作为宗庙祭祀的牲畜,现在成为种田的主要帮手,结合图片信息可知B项正确。
4.从西周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封建王权的强化B.土地数量的减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解析:选。
A项封建王权强化是在秦始皇时期;B项土地数量不是减少,而是增加;D项本身错误,因为材料所述并非上层建筑,故选。
.战国时期儒家之一的荀子认为“制天命而用之”,他的主张调节的是()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统治者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D.封建地主与农民的关系解析:选。
要理解“制天命而用之”,其意思是掌握自然规律而利用它,故调节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2018年高中历史第二章秦国商鞅变法阶段质量评估北师大版选修1(20210211162941)
第二章秦国商鞅变法阶段质量评估(二)(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张中最符合当时社会变革趋势的是()A. 以人为本B.以德治国C.无为而治D.以法治国解析:从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看,儒家、道家思想并不适合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不被统治者所接受,而法家思想有利于各国的富国强兵,符合当时社会变革的趋势,被统治者所接受。
答案:D2 •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A. 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B. 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C. 秦孝公审时度势,走变法强国之路D. 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解析:商鞅变法最根本的条件是经济基础的变化,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故A项是正确答案。
答案:A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秦国变法前的机遇和条件的是()A. 参与诸侯争霸的欲望B.晋国分裂为三个诸侯国C. 秦国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D.中原士人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理解能力。
B C D三项都是秦国变法的机遇和条件;A项是变法的目的。
答案:A4. 以下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A. 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B.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C废除世卿世禄制D. 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解析: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就是废除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确立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该措施最能体现商鞅变法的性质。
答案:D5. 世人对战国时期的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A. 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 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解析:“薄恩礼,好生分”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冷漠,而“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使人与人之间相互防范、相互监视,从而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紧张。
答案:D6. 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
2017-2018学年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学业达标测评:第2单元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含答案
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学习目标: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
重点:商鞅变法的措施及特点。
2.难点: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教材整理1变法的前夕——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1.变法的背景(1)战国初期,秦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落后于其他六国.(2)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他决心变法图强,下达《求贤令》,广纳贤士。
2.变法的准备(1)商鞅向秦孝公阐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并提出了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和支持。
(2)商鞅与旧贵族展开论战,进行变法宣传,为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
(3)南门徙木,取信于民。
3.变法的展开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
南门徙木的举措起了什么作用?【提示】商鞅通过“南门徙木”事件取信于民,保证了变法的顺利执行。
对商鞅变法背景的理解①必要性:秦国经济上落后、政治上地位低下、文化上社会风习落后。
②可能性:偏处西部、前代变法经验、孝公支持、商鞅到来。
③准备:商鞅阐述变革、舌战保守派、取信于民。
教材整理2变法的内容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1)实行军功爵制度①内容: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奖励军功,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②作用: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2)建立什伍组织①内容:将百姓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以适应战时征兵的需要。
②作用: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了可靠保证。
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1)废除井田①内容: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
②作用: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
(2)奖励耕织①内容:对努力耕织,促进谷物和布帛生产的人,免除徭役;对弃农经商或不事劳作的进行惩罚;招徕三晋地区的无地农民进行垦荒。
②作用:为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提供了保证;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2017-2018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教师用书:专题2商鞅变法-一含解析
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学习目标: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1.重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
2。
难点:商鞅两次变法的作用.教材整理1 大变革时代1.政治上(1)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逐渐瓦解了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
(2)随着土地的私有化,新兴地主阶级不断要求政治权利,主张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维护自己的利益.(3)魏、楚等国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变法.2.经济上(1)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
(2)井田制下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逐渐瓦解,土地私有权逐步得到认可.3.思想上(1)概况①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认为要“制天命而用之”。
②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③法家主张“以法为本”,认为除国君外,都要受法律的约束.(2)影响: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7“学习思考",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提示】(1)经济上,春秋战国之交,社会生产力有了相当的发展,铁工具和牛耕已经在广大地区使用,水利灌溉事业也迅速发展,使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在生产力发展和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奴隶社会开始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原地区初步确立起来。
(2)政治上,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在一些重要的诸侯国内掌握了政权。
这些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权后,在各诸侯国内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政治改革,建立了新兴的地主阶级专政。
(3)思想上,由于政治经济的变革,引起思想领域里的空前活跃。
自春秋末年以来,在文化思想界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和墨家出现较早,除此之外,法家、道家、名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等都在战国时期形成独立的学派,他们极力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4)军事上,中原各国为争夺土地和人民常常混战,通过兼并战争,开始出现局部的统一.(5)民族关系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战争的进行,各族人民迁徙往来,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质量检测:(二) 商鞅变法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质量检测(二)商鞅变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A.社会经济的变化B.统治方式的变化C.社会性质的变化D.思想文化的变化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交替之际,A、B、D三项只是社会性质变化的具体表现,C项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
2.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A.增强秦国国力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秦孝公面对诸侯争霸的局面,任用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3.在商鞅变法中,堪称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官僚制度开端的是()A.废除井田制B.建立户籍制C.推行县制D.统一度量衡解析:选C封建官僚制度主要是指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官吏垂直管理的制度,始于商鞅变法中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的规定,故选C。
4.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种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制度解析:选D因为秦实行“什伍连坐”,所以人际关系比较淡薄,怕被连累;因为实行“告奸制度”,也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好生分”。
5.商鞅变法时制作“商鞅铜方升”标准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又加刻诏书发到地方,其主要影响是()A.促进了秦朝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C.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D.促进秦国的强大解析:选B本题的四个选项都可以作为“商鞅铜方升”制作并加刻诏书送到地方的影响。
但“商鞅铜方升”是秦统一度量衡的主要措施,最主要的影响还是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
6.“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2017-2018历史选修1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单元测试2 含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1.郭沫若曾指出:“东周列国的社会制度变革到春秋末年时达到质变。
”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春秋争霸战争B.“战国七雄”出现C.各国通过变法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D.周王室更加衰微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题干中的“质变”是指社会制度的变革,春秋末期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开始形成。
A、B、D三项均是社会变革的具体表现,不涉及社会制度的变革,所以都没有体现“质变”,故选C项。
2.《国语·齐语》记载,管仲把民众分成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各自聚居在固定的区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实行重农抑商B.按职业来划分管理C.实行社会等级制度D.实行郡县制解析:选B。
题干表述的是管仲对民众的管理,A、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D项错误;题中划分标准体现不出等级区别,故C项错误;划分为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可见是按职业来划分管理,故B项正确。
3.春秋时期管仲改革中推动社会形态发生转变的措施是()A.“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B.废除贵族特权C.整顿和发展军队D.“相地而衰征”解析:选D。
“相地而衰征”,按照土地的好坏进行征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这有利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形成,这种土地制度方面的变化促进了社会形态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4.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得到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解析:选A。
材料中“初税亩”是一种赋税制度,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
B 项不符合史实;C项表述错误,此时土地国有制度在瓦解而不是完善;D项表述错误,当时井田制正在瓦解而不是完全消失。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单元提升训练卷: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题,满分60分)1.下面是某老师在讲解《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时使用的示意图,据此可知,其反映的是A. 吴起变法B. 李悝变法C. 管仲改革D. 商鞅变法【答案】B2.春秋时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规定按照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这一举措的实质是A. 为国家增加收入B. 保障公田的地位C. 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D. 保障百姓的收入【答案】C3.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是A. 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B. 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兼并对象C. 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D. 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答案】B4.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治理国家应当“士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A. 旧贵族B. 商人C. 新兴地主D. 农民【答案】A5.商鞅变法措施中,触犯、打击旧贵族利益最根本、最直接的措施分别是A. 制定秦律奖励军功B. 重农抑商奖励军功C. 建立县制废井田,开阡陌D. 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答案】D6.商鞅变法中,与加强中央集权相关的措施包括①废除“世卿世禄制”②普遍推行县制③“燔诗书而明法令”④制订秦律,以法治国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②④【答案】C7.商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和黄宗羲“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其共同点是A. 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性质B. 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C. 都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D. 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答案】C8.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的措施是A. “相地而衰征”B. “劝民耕农利土”C. “依军功,行田宅”D. “除井田,民得买卖”【答案】D9.商鞅变法中,旨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是①废除井田制度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③统一度量衡④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⑤实行二十等爵制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③④D. ②③④⑤【答案】A10.最能体现出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A. 改变了“刑不上大夫”B.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C. 废除“世卿世禄制”D. 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答案】D11.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质量检测(二)商鞅变法(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 )A.社会经济的变化 B.统治方式的变化C.社会性质的变化 D.思想文化的变化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交替之际,A、B、D三项只是社会性质变化的具体表现,C项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
2.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 )A.增强秦国国力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秦孝公面对诸侯争霸的局面,任用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3.在商鞅变法中,堪称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官僚制度开端的是( )A.废除井田制 B.建立户籍制C.推行县制 D.统一度量衡解析:选C 封建官僚制度主要是指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官吏垂直管理的制度,始于商鞅变法中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的规定,故选C。
4.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种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制度解析:选D 因为秦实行“什伍连坐”,所以人际关系比较淡薄,怕被连累;因为实行“告奸制度”,也使人们之间的关系“好生分”。
5.商鞅变法时制作“商鞅铜方升”标准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又加刻诏书发到地方,其主要影响是( )A.促进了秦朝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C.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D.促进秦国的强大解析:选B 本题的四个选项都可以作为“商鞅铜方升”制作并加刻诏书送到地方的影响。
但“商鞅铜方升”是秦统一度量衡的主要措施,最主要的影响还是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
6.“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解析:选C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结合题干材料信息可知主要反映的是户数的增加,这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收入。
7.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秦国建立起了强大的中央集权机构B.秦国的滥用苛政导致了自身的落后C.东方六国普遍奉行儒家仁政思想D.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解析:选A 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对地方进行严格的管理,故出现题干中所描述现象。
8.梭伦改革后期,梭伦出走。
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
尽管如此,我们在评价这两次改革时,都认为他们的改革是成功的。
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者都顺应历史潮流B.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C.个人的处境不是衡量改革成败的主要依据D.两者都推动了奴隶制的进步解析:选D 从材料可知,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不是个人处境,而是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看是否促进社会发展,所以A、B、C三项都是正确的。
虽然两者总体都是推动历史进步,但由于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具体影响不同,梭伦改革处于奴隶制上升时期,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衰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D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1)依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该措施实施的目的。
(6分)(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你认为该怎样评价历史上的改革?(9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共三句话,反映了三个方面的措施,逐层概括即可;其目的从争霸的需要方面分析。
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得出以商鞅个人的品行及司马迁对商鞅的态度为标准;第二小问,应立足改革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等角度分析,而不应以个人的好恶为标准。
答案:(1)措施: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目的: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限制旧贵族的特权,打击旧贵族;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扩大统治基础。
(回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2)标准:把人的品行和个人的好恶作为评价标准。
评价:把改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标准;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为标准。
(回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
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
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
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主大业。
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
(9分。
不得照抄材料)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的前三句话中逐层概括其变法的背景。
第(2)问,材料第二段话从三方面论述了其改革的影响,从中总结归纳即可。
答案:(1)背景:社会大变动;变法顺应历史潮流;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
(2)效果:人民高兴;军人勇于战斗;社会安定;秦国逐渐强大。
(正确回答三方面的意思即可)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
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
——《商君书》材料二 商鞅是历史上提出和实践“法无等级”的第一人。
商鞅提出“法无等级,法不阿贵,不剐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他为了让民众都懂法、信法,出奇招,“南门徙木”,重金买“信”。
——摘编自《鲁力谈商鞅变法》(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商鞅的强国理念及实践效果。
(6分)(2)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成效显著的原因。
(9分)解析:第(1)问,回答时注意结合所学及材料“……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以刑去刑,国治……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归纳其“理念”;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作用回答“效果”。
第(2)问,回答时要紧扣材料,从“法无等级”“一断于法”“重金买‘信’”等方面概括。
答案:(1)农战兴国;轻罪重罚(严刑峻法)。
秦国国力增强,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取信于民;法无等级(法不阿贵)。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材料二 我已将适当的权力给予民众,绝不会故意剥削或纵情泛滥,就是那些富有和高贵的人士,提出的忠告在于知耻和守分,执着盾牌我屹立在两派之间,双方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犯。
——梭伦材料三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指出商鞅变法中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
(6分)(2)材料二体现了梭伦怎样的改革理念?结合梭伦改革内容,举一例说明。
指出梭伦的这一改革理念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7分)(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一中“不农……争权不能自持也……力不足也……”“避农……则粟……少,而兵……弱也……”这两处关键信息归纳出答案;第二小问,应当在第一小问的基础上,结合材料一中“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归纳。
第(2)问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二中“执着盾牌我屹立在两派之间,双方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犯”进行概括;第二小问,应该结合教材所学从“两派”的任一角度选取史实论证;第三小问,重点在于时间限定“当时”,可以结合教材从改革前的矛盾是否解决或缓解、改革的深层目的是否实现等角度思考回答。
第(3)问,结合材料三中“财富日益增加”这一关键信息,联系教材所学,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综合归纳即可。
答案:(1)危害: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思想:重农抑商。
(2)理念:中庸(或折中、不偏不倚)。
举例:财产等级制等。
影响:缓解社会矛盾,减少变法阻力,推动改革成功。
(3)理解:促进雅典经济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