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知识点归纳-终版
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
![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https://img.taocdn.com/s3/m/d3d81602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87.png)
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医学免疫学⼀免疫的概念:机体对⾃⼰”或⾮⼰”的识别、应答过程中所产⽣的⽣物学效应的总和。
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种⽣理性功能。
担负着机体免疫防御、免疫⾃稳和免疫监视这三⼤功能。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功能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1.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称天然免疫、⾮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体出⽣时就具备,可以遗传。
固有免疫的特点:①⾮特异性:作⽤范围⼴,并⾮针对某⼀种特定抗原;②效应迅速性:针对病原体及异物侵袭可迅速发挥作⽤;③⽆记忆性:其应答模式和强度不随接触病原体的次数⽽改变。
2. 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受抗原刺激后获得的⼀类具有针对性的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能遗传。
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①特异性:仅针对特定抗原发挥免疫效应;②获得性:其免疫效应只有通过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才能建⽴;③记忆性:免疫系统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产⽣⽐初次快速、强烈的免疫效应。
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功能:免疫细胞发⽣、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
包括⾻髓和胸腺⾻髓的功能1. 各类⾎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的场所2.B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 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胸腺的功能1. T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 免疫调节功能⼆外周免疫器官功能:是成熟T 、B 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答发⽣的部位。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 : 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淋巴结的功能 :1.T 细胞及 B 细胞定居的场所 2.免疫应答发⽣的场所1)浅⽪质区:细 B 胞定居的场所 2)深⽪质区: T 细胞1)髓索: B 细胞和浆细胞较多 2)髓窦:巨噬细胞较多3.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脾脏的功能1. 是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 3.合成⽣物活性物质抗原的概念及其特性抗原概念:指能与 T 细胞、 B 细胞的 TCR/BCR 特异性接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学总复习(精编).docx
![免疫学总复习(精编).docx](https://img.taocdn.com/s3/m/3026bae4227916888586d7f8.png)
第二章免疫器官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抗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结构称为免疫器官。
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法氏囊(禽类);外周器官包括脾脏、淋巴结、黏膜免疫系统、皮肤免疫系统。
2.免疫细胞指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所有细胞。
包括干细胞、淋巴细胞、抗原递呈细胞、其他免疫细胞。
分为免疫活性细胞、APC和炎症反应细胞。
3.免疫分子是免疫细胞的产物,如抗体、补体、CK等。
分为模型分子和分泌型分子。
模型分子包括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白细胞分化抗原、粘附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其他受体分子;分泌型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分子、补体分子、细胞因子。
二、中枢免疫器官又称为初级(一级)淋巴器官,是各类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其功能有:1、骨髓的功能:I、造血器官;II、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IIL 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
2、胸腺的功能:I、培育和输出成熟的T细胞;II、产生胸腺激素。
3、法氏囊又称腔上囊的功能:是鸟类B细胞发育成熟的中枢免疫器官。
三、外周免疫器官又称为次级(二级)淋巴器官,是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定居、增殖以及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其功能有:1、淋巴结的功能:I、过滤和清除异物II、产生免疫应答:淋巴结是针对淋巴液中抗原的免疫应答场所。
2、脾脏的功能:I、血液过滤作用;II、产生免疫应答:脾脏是针对来自血液中抗原的免疫应答场所,也是体内产生抗体的主要器官;IIL 产生吞噬细胞增强激素。
胸腺依赖区:主要为T细胞定居定居深皮质区,是在白髓内沿中央动脉分布的淋巴组织。
非胸腺依赖区:主要为B细胞定居浅皮质区,是在白髓内淋巴小结和生发中心。
3、黏膜免疫系统的功能:4、皮肤免疫系统的功能:其不仅是免疫应答的激发部位,且是免疫应答的效应部位。
第三章抗原一、概念1、抗原是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应答产物(抗体和/或效应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免疫学》知识点整理
![免疫学》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c927b42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36.png)
免疫学》知识点整理免疫学知识点:1.免疫的概念、特性及功能:免疫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排除“非己”,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免疫具有识别“自己”与“非己”的特性,能识别非自身物质间的微小差异如同分异构体、旋光性等。
免疫还具有特异性和免疫记忆功能,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更多、更快、反应更强烈。
免疫的功能包括免疫防御、自身稳定和免疫监视,能够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抗衰老和抗肿瘤。
2.生物体的防卫系统的三道防线、免疫系统的构成,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的方法与途径:生物体的防卫系统包括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物、吞噬细胞、NK细胞、抗菌蛋白、炎症应答和淋巴系统。
免疫系统由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构成,包括骨髓、法氏囊(禽类)胸腺、淋巴结、脾、淋巴组织、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和免疫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等。
免疫分子包括分泌型和膜型,如抗体、补体、细胞因子、TCR、BCR、CD、MHC等。
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的方法与途径包括睡眠充足、不要酗酒、保持乐观、多参加运动、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3.外周免疫器官如淋巴结、脾脏的免疫作用:淋巴结是T细胞及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和过滤作用(淋巴液)。
脾脏是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的场所,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和滤过作用(血液)。
4.T、B细胞的种类及各自的作用:T细胞包括CD4+T(初始T细胞、Th1细胞、Th2细胞)和CD8+T(杀伤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CD4+T作用包括辅助B细胞体液免疫和T细胞细胞免疫,CD8+T作用包括特异性杀伤靶细胞和分泌抑制因子减弱或抑制免疫应答。
B细胞包括B1细胞亚群和B2细胞亚群,B1细胞亚群主要产生IgM类的低亲和力抗体,不发生抗体类别转换,无免疫记忆,B2细胞亚群参与体液免疫应答、抗原递呈和免疫调节。
细胞因子:是一类由多种细胞产生的分子信使,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能够调节和影响细胞的生长、分化、增殖和代谢等生物学过程。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归纳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4ade327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50.png)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归纳【原创实用版】目录1.免疫学的基本概念2.免疫系统的组成3.免疫反应的类型4.免疫疾病的分类和举例5.免疫学的应用正文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如何识别和排除非己物质,以维持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学科。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免疫学主要研究机体对抗原的识别和排除。
抗原是指那些能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并产生抗体的物质,它们可以是外来的细菌、病毒、肿瘤细胞等,也可以是机体内部的损伤细胞或病变组织。
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并对非己抗原产生免疫应答,以保护机体的健康。
2.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器官包括胸腺、脾脏、淋巴结等,它们是免疫细胞的生成和成熟的场所。
免疫细胞主要包括 T 细胞、B 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它们是机体对抗原的识别和排除的主要执行者。
免疫分子包括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等,它们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免疫反应的类型免疫反应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固有免疫是机体天生具有的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主要由皮肤、黏膜和巨噬细胞等组成。
适应性免疫是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应答,主要由 T 细胞和 B 细胞发挥作用。
4.免疫疾病的分类和举例免疫疾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反应、肿瘤免疫逃逸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己的组织或细胞,导致炎症和损伤。
移植排斥反应是由于受体和供体之间存在不同的组织类型,导致免疫系统攻击供体的组织。
肿瘤免疫逃逸是由于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方式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攻击,导致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5.免疫学的应用免疫学在临床医学、生物技术和疫苗研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临床医学中,免疫学技术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如免疫组化技术可以用于检测肿瘤标志物,免疫球蛋白治疗可以用于治疗免疫缺陷病等。
在生物技术中,免疫学技术可以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和筛选克隆细胞等。
免疫学知识点整理
![免疫学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ba2b8dd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b5.png)
《免疫学》知识点1.免疫的概念、特性及功能概念: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排除“非己”,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特性:识别:“自己”与“非己”特异性:能识别非自身物质间的微小差异如:同分异构体、旋光性等免疫记忆: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更多、更快、反应更强烈如:传染病康复后或疫苗免疫后,能获得长期免疫力功能:免疫防御:针对外来侵入者—抗原,免疫细胞会释放一种抗体,消灭异物,起免疫保护作用----病原微生物感染自身稳定:免疫细胞会把体内废物清除出体外。
废物包括异物残渣、老死细胞、外来的杂质等----抗衰老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或畸变的细胞,是一种生理保护功能----抗肿瘤2.生物体的防卫系统的三道防线、免疫系统的构成,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的方法与途径( 1) 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物( 2)吞噬细胞、NK细胞、抗菌蛋白、炎症应答-----淋巴系统(3)免疫系统:淋巴细胞、抗体。
免疫系统:中枢免疫器官:骨髓、法氏囊(禽类)胸腺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淋巴组织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免疫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其它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分泌型:抗体、补体、细胞因子。
膜型:TCR、BCR、CD、MHC等睡眠充足、不要酗酒、保持乐观,多参加运动、补充维生素每天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3.外周免疫器官如淋巴结、脾脏的免疫作用淋巴结:1)、T 细胞及 B细胞定居的场所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4)、过滤作用(淋巴液)脾脏:1)、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2)、免疫应答的场所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4)、滤过作用(血液)4.T、B细胞的种类及各自的作用CD4+T(初始T细胞,Th1细胞,Th2细胞)T细胞:CD8+T(杀伤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CD4+T作用:有CD4抗原,Th能识别抗原分泌淋巴因子,辅助B细胞体液免疫和T细胞细胞免疫。
(完整word版)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
![(完整word版)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4ceb82149649b6649d74739.png)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免疫术语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的主要功能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分类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概念: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物质基础:组织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DC、NK细胞、NKT细胞、B1细胞、dgT细胞固有免疫效应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抗菌肽、乙型溶素作用特点:♦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作用在先(0~96小时)♦非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无记忆性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概念: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物质基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作用特点:♦获得性(需抗原激发)♦作用在后(96小时后启动)♦特异性(TCR/BCR)♦记忆性♦耐受性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术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MALT的组成: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MALT的功能及特点:♦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产生分泌型IgA❖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骨髓的功能:♦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胸腺的功能:♦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免疫调节♦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淋巴结的功能:♦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75%,B占25%)♦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过滤作用脾的功能:♦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40%,B 占60%)♦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合成生物活性物质♦过滤作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功能:♦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产生分泌型IgA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免疫知识点总结生物
![免疫知识点总结生物](https://img.taocdn.com/s3/m/472cdf29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a7.png)
免疫知识点总结生物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感染和疾病的机制的一门学科,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免疫系统是由一系列互相协调的细胞、蛋白质和分子组成的复杂网络,能够识别和消灭异物,维护机体内稳定的内环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免疫系统的基本知识做一个总结,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应答的类型、免疫记忆和免疫调节等方面。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先天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
先天免疫系统是机体固有的免疫防御机制,它包括皮肤和黏膜的屏障防御、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炎性细胞和补体系统等。
获得性免疫系统是机体经由免疫记忆和特异性抗原识别,产生针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的类型免疫应答的类型主要分为细胞性免疫应答和体液性免疫应答。
细胞性免疫应答主要由T淋巴细胞介导,包括细胞毒T细胞和辅助T细胞。
细胞毒T细胞能够杀伤受感染的宿主细胞,起到清除感染的作用;而辅助T 细胞则通过激活B细胞和促进细胞毒T细胞功能来增强免疫应答。
体液性免疫应答主要由B淋巴细胞介导,包括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和记忆B 细胞。
浆细胞能够分泌抗体来中和和清除病原体,而记忆B 细胞则能够在再次受到同一抗原刺激时更快、更强烈地产生抗体。
免疫记忆免疫记忆是指机体在初次接触到特定病原体后,形成并保存了一定时间的对该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免疫记忆是获得性免疫系统的一项重要特征,它使得机体在再次受到同一病原体感染时能够更快、更强烈地做出免疫应答,从而防止疾病的发作。
免疫记忆主要由记忆T 细胞和记忆B 细胞组成,它们能够长期存在于机体内,并在再次感染时迅速扩增和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更强的免疫应答。
免疫调节免疫调节是指机体通过调节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方向来保持免疫系统的平衡状态。
免疫调节包括免疫抑制和免疫激活两个方面。
免疫抑制是机体对过度免疫应答的自我保护机制,它能够抑制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防止机体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
免疫激活则是在感染和肿瘤等疾病状态下,机体能够增强免疫应答,从而更有效地清除病原体和肿瘤细胞。
免疫学知识点归纳-终版
![免疫学知识点归纳-终版](https://img.taocdn.com/s3/m/46025e7531b765ce0508141a.png)
免疫学知识点归纳一、常用名词1.中枢免疫器官也称次级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源、发育成熟的地方。
骨髓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也是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2.外周免疫器官也称初级免疫器官,是成熟T、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答的发生场所。
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3.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4.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组织或器官反复循环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意义1、增加抗原和淋巴细胞接触机会,2、充实淋巴组织5.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6.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体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此类抗原在细胞内加工处理为抗原短肽,与MHC-1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可被CD8+ 细胞的TCR识别7.外源性抗原指来源于APC之外的抗原……(参考上一个)8.调理作用是指抗体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9.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由单一B淋巴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只作用于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均一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10.Joining chain J链是一条富含半胱氨酸多肽链,由浆细胞合成。
可连接Ig 单体形成二聚体、五聚体或多聚体。
稳定多聚体结构,参与体内转运1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在组织不相溶引起的移植物排斥反应中起主要作用的基因复合物12.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 T细胞以其TCR实现对抗原肽和MHC分子的双重识别…,一类、二类13.锚定残基与MHC结合成复合物的抗原肽往往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和MHC 分子凹槽相结合的特定部位,称锚定位,该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定残基14.补体Complement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细胞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免疫调节Immunological regulation免疫调节是机体本身对免疫应答过程中作出的生理性反馈,以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15.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是机体对抗原刺激表现为“免疫不应答”的现象,具有抗原特异性,即抗原不能激活特异性T或B细胞完成正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过程16.高带耐受High-zone immunological tolerance抗原剂量太高引起的免疫耐受。
(完整word)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word)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推荐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7878a49549649b6649d74747.png)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
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一、骨髓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㈠骨髓的功能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二、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㈠胸腺的结构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
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免疫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免疫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56f0bb4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92.png)
免疫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本文档旨在总结免疫学的重点知识点,提供相关概念和原理的简明解释。
免疫学概述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外来抗原的免疫应答的科学。
主要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部分。
先天免疫先天免疫是生物体对外来抗原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
它包括以下主要组成:- 物理屏障:皮肤和黏膜等物理障壁可以阻止外来微生物的侵入。
- 化学防御:体液中存在一些抗菌物质,如体内的抗菌酶和体外的盐酸等。
- 炎症反应:当外来抗原介入时,机体通过炎症反应来清除病原体和修复受损组织。
获得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是生物体对外来抗原的特异性防御机制。
它包括以下主要组成:- 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B细胞分泌抗体,抗体通过结合病原体表面抗原来中和或清除病原体。
-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细胞控制和协调免疫应答过程,包括Killer T细胞清除被感染的宿主细胞、Helper T细胞激活其他免疫细胞等。
免疫系统中的主要细胞和分子- B细胞:产生和分泌抗体。
- T细胞:包括Helper T细胞、Cytotoxic T细胞等,对免疫应答起重要作用。
- 抗体:由B细胞分泌的,可以与抗原结合来清除病原体。
- 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可以是病原体的一部分或其他外来分子。
免疫应答过程- 抗原呈递和识别:抗原被呈递给T细胞和B细胞,并通过抗原受体的结合来触发免疫应答。
- 免疫细胞激活:T细胞和B细胞被激活,并开始产生相应的效应分子,如抗体等。
- 免疫效应:抗体中和或清除病原体,T细胞清除被感染的宿主细胞等。
免疫的调节和失调免疫系统需要保持平衡,过度或不足的免疫反应都会导致免疫系统的失调。
- 免疫耐受: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耐受,防止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 免疫缺陷:免疫系统功能缺陷,容易导致感染和肿瘤等疾病。
- 免疫过度激活:过度免疫反应导致过敏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以上为免疫学的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
免疫学复习资料汇总
![免疫学复习资料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548ca253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8b.png)
第一章绪论1.世界上第一个疫苗:牛痘,防备天花第二章免疫器官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成熟和工作的场所免疫细胞——担负免疫功能的主体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发扬功能的物质根底2.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
功能:免疫细胞产生和成熟的场所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粘膜免疫系统。
功能: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3.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4.胸腺细胞的概念:成熟T细胞的前体细胞5.骨髓:其内的造血干细胞是所有血细胞〔包括免疫细胞〕的共同祖先,是B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
6.生发中心:B细胞同意抗原刺激后发生活化和扩增的区域。
7.脾脏: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胚胎期的造血器官。
第三章抗原1.抗原:是一类能被T、B淋巴细胞识不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抗原的特性: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免疫反响性〕:抗原能够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有免疫原性一定同时有抗原性〔对〕;有抗原性一定同时有免疫原性〔错〕3.半抗原:仅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载体:与半抗原结合而给予其免疫原性的物质,半抗原+载体〔蛋白质〕——完全抗原4.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抗原的异物性:一般来讲,异物性越强,免疫原性越强理化状态:分子大小:分子量〔一般在10Kpa左右〕化学组成与结构:蛋白质>多糖>核酸、脂类物理性状:细胞性〔颗粒性〕>可溶性〔分子状态〕与宿主相关的因素:机体的遗传因素年龄、性不和健康状况抗原进进机体的途径、数量〔剂量〕: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5.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全然结构或化学基团,又称表位,是抗原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全然单位。
6.抗原决定簇的分类:构象表位:能被B细胞识不线性表位:能被T细胞识不7.共同表位:存在于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表位。
【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3417068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30.png)
一、免疫学概述(掌握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及表现,了解免疫学发展史)1、免疫的概念: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的过程。
机体识别非己抗原,对其产生免疫应答并清除,但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的一种生理反应。
2、免疫系统的组成:3、免疫系统的功能:二、免疫器官和组织(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的组成及作用,了解T、B淋巴细胞的发育成熟及分布,了解淋巴细胞再循环)1、免疫器官的组成: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骨髓功能:(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HSC可分化成髓样干细胞和淋巴样干细胞,髓样干细胞可分化为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等,淋巴样细胞可分化为B细胞、T 细胞和NK细胞等(2)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后抗体产生的主要部位胸腺结构:功能:(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作用:胸腺基质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胸腺激素,促进胸腺细胞增殖和分化为成熟T细胞,对外周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也有调节作用(3)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阴性选择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T、B)定居的场所,也是淋巴细胞对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淋巴结结构:功能:(1)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75%T细胞,25%B细胞(2)免疫应答场所(3)过滤作用(4)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脾结构:动脉周围淋巴鞘——T细胞区脾小结——B细胞区功能:(1)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60%B细胞,40%T细胞(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4)过滤作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人体第一道防线)组成:GALT、NALT、BALT功能:(1)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2)产生分泌型IgA:MALT中的B细胞多为产生分泌型IgA的B细胞三、抗原(掌握抗原的概念、特性、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掌握抗原表位、抗原结合价、共同抗原表位和交叉反应;熟悉抗原的分类、超抗原、佐剂、丝裂原)1、抗原的概念: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归纳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6aeed2b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47.png)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归纳摘要:1.免疫学的基本概念2.免疫系统的组成3.免疫应答的类型及功能4.免疫疾病的分类和特点5.免疫学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正文:一、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如何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以维持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学科。
免疫学主要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免疫应答的调节和效应。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适应性免疫则是指体内T、B 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三、免疫应答的类型及功能免疫应答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主要由T 细胞执行,可分为CD4+T 细胞和CD8+T 细胞。
CD4+T 细胞可释放IL-2、IFN-γ、TNF-α等细胞因子,在局部组织产生以淋巴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反应或迟发型超敏反应。
CD8+T 细胞(即CTL)可通过释放穿孔素、颗粒酶和高表达FasL,导致靶细胞溶解破坏或发生凋亡,主要杀死胞内菌、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
体液免疫主要由B 细胞执行,分泌特异性抗体,与抗原结合,进而通过吞噬细胞等清除抗原。
四、免疫疾病的分类和特点免疫疾病可分为自身免疫病、移植排斥反应、免疫缺陷病、肿瘤免疫病等。
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移植排斥反应是受者与供者之间存在免疫不相容,导致移植物被排斥。
免疫缺陷病是免疫系统功能缺陷,无法有效抵抗病原体,如艾滋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
肿瘤免疫病是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产生免疫应答,清除肿瘤细胞,如黑色素瘤、肺癌等。
五、免疫学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免疫学在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例如,疫苗接种可以预防某些传染病,免疫抑制剂可以治疗移植排斥反应,单克隆抗体可以作为诊断试剂和治疗疾病等。
免疫学知识点总结
![免疫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d506896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4d.png)
免疫学知识点总结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抵抗疾病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到人类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以及疾病的发生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关于免疫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1.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由多个器官和组织组成,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脾脏、扁桃体等。
这些器官和组织共同协作,形成一个复杂的免疫防御网络。
2. 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保护机体免受外界病原体的侵害。
它通过识别和消灭病原体,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
3. 免疫系统的两种免疫应答免疫系统具有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免疫应答。
先天性免疫是机体固有的免疫应答能力,不需要经过特定抗原的刺激。
获得性免疫是机体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应答,需要经过抗原识别和免疫记忆的过程。
4. 免疫系统的细胞成分免疫系统的细胞成分包括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
它们各自承担着免疫应答的不同角色。
5. 抗原与抗体的作用抗原是能够引起免疫应答的物质,它可以是病原体的一部分或整个病原体。
抗体是由B细胞分泌的一种免疫蛋白,可以与特定抗原结合,从而促进病原体的清除。
6. 免疫系统的调节免疫系统的调节是保持免疫应答平衡的重要机制。
它包括免疫耐受、免疫反应的抑制和激活等过程。
7. 免疫系统的异常免疫系统的异常可以导致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等疾病的发生。
免疫系统的异常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后天获得的。
8. 免疫系统与疾病治疗免疫系统在疾病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免疫调节剂可以治疗自身免疫病,通过疫苗可以预防传染病。
9. 免疫系统与肿瘤免疫系统对肿瘤的监视和清除起着重要作用。
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方法,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10. 免疫系统与老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功能逐渐衰退,易受感染和肿瘤的侵袭。
因此,保持免疫系统的健康对于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
总结起来,免疫学是一门研究机体免疫防御机制的学科。
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细胞成分、抗原与抗体的作用、调节机制以及与疾病治疗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5943502c77da26924c5b014.png)
一、免疫学功能
四、佐剂
1.定义:增强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的物质
2.功能:①延缓抗原的降解,延长在体内的潴留时间
②增强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和提呈能力
③非特异性增强和放大免疫应答
④提升免疫效果
⑤改变免疫类型
六、Th 淋巴细胞的分类及特点
七、免疫球蛋白分类
根据重量恒定区不同而分5 类
九、肿瘤相关抗原
肝癌——AFP 结肠癌——CEA 鼻咽癌——EB 病毒宫颈癌——HPV 乙肝——HBV 前列腺癌——PSA
十、免疫缺陷病
十一、我国常用疫苗:乙肝、卡介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麻疹活疫苗
1.灭活疫苗:伤寒霍乱百日咳,流脑乙脑钩端螺,外加一个狂犬病
2.减毒活疫苗:脊髓麻疹卡介苗
3.类毒素疫苗:破伤风、白喉类毒素
4.疫苗接种时间:出生就打卡介苗,乙肝疫苗016
脊髓灰质炎234, 345 月百白破
8 月不忘麻疹苗。
免疫学知识点重点总结归纳
![免疫学知识点重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966b2ab1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a1.png)
免疫学知识点重点总结归纳1.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系统包括先天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
先天免疫系统是先天性的、快速的、非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它通过炎症反应和细胞毒性作用来抵挡病原体。
获得性免疫系统是后天性的、慢速的、高度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它通过抗原识别和抗体产生来抵挡病原体。
2. 免疫应对的起始和调控免疫应对的起始是由抗原的接触和抗原呈递活化抗原递呈细胞(APC)引发的。
抗原呈递细胞激活T淋巴细胞,从而引发T 淋巴细胞活化和分化。
T淋巴细胞活化后,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帮助效应T淋巴细胞。
帮助效应T淋巴细胞分化为Th1细胞、Th2细胞、Th17细胞和调整性T细胞,分别引发不同类型的免疫应对。
3. 抗体的产生和功能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它通过与抗原结合来中和病原体、沉淀毒素和增进病原体吞噬。
抗体的产生经历B 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过程。
抗体通过其Fc区域与免疫细胞的Fc受体结合,参与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和介导细胞毒性。
4. 免疫应对的记忆和免疫调整免疫应对的记忆指的是在初次感染后,机体产生持久的免疫记忆细胞和抗体,使得再次遭遇同一病原体时能更快速、更有效地进行免疫应对。
免疫调整是指机体通过调整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免疫分子的产生来维持免疫平衡,防止免疫应对过度活化或免疫耐受。
5. 免疫系统的异常和免疫相关疾病免疫系统的异常会导致免疫缺陷、自身免疫和过敏反应等免疫相关疾病。
免疫缺陷指的是免疫系统的功能缺陷,容易导致再三感染。
自身免疫是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发生异常免疫应对,导致炎症和组织毁伤。
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对无害物质产生过度敏感反应,导致过敏症状的发生。
总结: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生命科学,它探究了生物体如何抵挡疾病。
本文对免疫学的一些重点知识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应对的起始和调控,抗体的产生和功能,免疫应对的记忆和免疫调整,以及免疫系统的异常和免疫相关疾病。
免疫学知识点复习总结.docx
![免疫学知识点复习总结.docx](https://img.taocdn.com/s3/m/cbd9d80c336c1eb91a375dfd.png)
一•免疫:指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异己”,并最终排除“异己”,保护“自己”,维持机体牛理功能的稳定。
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应答的种类固有免疫: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通过屏障结构,吞噬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非特异性杀伤和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MHC, CD分子等)来发挥作用。
适应性免疫: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二•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主要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骨髓的功能: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
胸腺的功能: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免疫调节;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定居和增殖的场所,也是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刺激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等免疫应答的场所。
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淋巴结: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75%, B占25%);免疫应答发牛的场所;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过滤作用;分布最广泛的免疫器官。
脾: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主要是T;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合成生物活性物质;过滤作用;最大的免疫器官。
黏膜和关淋巴组织(MALT):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牛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牛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组成: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功能: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产生分泌型IgAo淋巴细胞归巢:是淋巴细胞的定向迁移,包括成熟淋巴细胞向外周淋巴器官归巢, 淋巴细胞再循环以及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分子基础:淋巴细胞归巢受体一血管地址素。
免疫学笔记-整理完毕汇编
![免疫学笔记-整理完毕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795450bfb9d528ea81c7795e.png)
第一讲免疫学概论免疫学发展的两个时期:免疫学的经验时期:从中国人痘接种预防天花,到20世纪60年代末,约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免疫学只是一种应用技术,其特点是经验操作和黑箱(black box)机制,Burnet的克隆选择学说P18克隆选择学说(cione selecttheory)要点和意义:1971年,第一届国际免疫学大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并成立了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IUIS),这标志着免疫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免疫学进入了现代免疫学时期。
,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1、固有免疫1)概念:遇到“异己物质”之前就存在,无免疫记忆和免疫耐受,再次遇到病原体后吞噬杀伤能力并不增强的这类免疫功能2)参与成份:(1)屏障结构:皮肤粘膜屏障、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血睾屏障)(2)参与固有免疫的效应分子:(3)固有免疫细胞的组成3)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1)瞬时应答阶段:(0-4小时内)(2)早期应答阶段:(4-96小时)(3)诱导适应性免疫应答阶段:(96小时后)4)固有免疫应答特点(1)识别特点模式识别受体(PRR)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TLR信号转导途径(2)应答特点 a.无clone性扩增,迅速产生效应 b.无免疫耐受、无免疫记忆天然免疫的免疫识别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模式识别作用(pattern recognition)——主要的靶分子,但不是唯一的。
1.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主要指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PAMPs的受体。
在天然免疫系统的大多数效应细胞上都能表达,但主要在APC上。
结构识别受体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各异,属于数种蛋白家族。
功能上可分成三类:分泌型PRR:与微生物细胞壁结合,调理素样作用内皮细胞PRR:位于吞噬细胞表面,与微生物PAMPS结合后导致微生物被吞噬信号PRR:识别PAMPS后激活信号传导途径,诱导免疫应答相关基因转录表达2.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PAMP),主要指病原微生物表面某些共有的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也包括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的特定分子结构,是天然免疫系统识别的主要的靶分子,但不是唯一的。
免疫学最终知识点归纳
![免疫学最终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f47888a5284ac850ad0242c6.png)
plement 补体,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一系列蛋白质,包括30余种组分,不耐热.2.MHC restriction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restriction,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限制性,TCR在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的抗原多肽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识别不抗原多肽形成复合物的MHC分子的性质.3.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4.Lymphocyte homing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5.Antigenic valence抗原结合价,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6.Joining chain结合链,一种由浆细胞合成的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链,可将单体Ig分子连接为二聚体或多聚体.7.Immunological regulation免疫调节,机体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正负反馈机制控制免疫应答的强度和时限,以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和稳定.8.Immunological tolerance免疫耐受, 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表现出的特异性免疫低应答或无应答现象.9.High-zone immunological tolerance高带耐受,抗原剂量太高,则诱导应答细胞凋亡或诱导抑制性T细胞活化,抑制免疫应答,呈现为特异负应答状态.10.Low-zone immunological tolerance低带耐受,抗原剂量过低,与足以激活T或B细胞,与能诱导免疫应答.11.BCR Complex, B cell receptor complex, 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BCR复合物由识别和结合抗原的mIg和传递抗原刺激信号的Igα/Igβ(CD79a/CD79b)异源二聚体组成.12.TCR Complex, T cell receptor complex, T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TCR为所有T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以非共价键与CD3结合,形成TCR-CD3复合物.13.Autoimmune Disease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应答过强时,相应自身组织细胞损伤或功能障碍的病理状态.14.MAC membrane attack complex,攻膜复合物,补体激活最终效应分子,C5b~9组成.附于靶细胞表面使细胞溶解死亡.15.PRR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即模式识别受体,指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表面或胞内器室膜上能够识别病原体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16.PAMP 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e pattern, 即病原相关模式分子,为PRR识别结合的配体,是病原体及其产物所共有的、某些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17.APC antigen presenting cell, 即抗原提呈细胞,是指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18.professional APC professional antigen presenting cell,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组成性表达MHCII类分子和T细胞活化所需的共刺激分子以及粘附分子,具有抗原摄取、加工、处理与提呈功能.19.Innate immunity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对侵入的病原体迅速产生应答,发挥非特异性抗感染效应,可清除体内损伤、衰老或畸变的细胞,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20.Adaptive immunity适应性免疫,是指机体与抗原物质接触后获得的,具有针对性的免疫过程.21.Antigens抗原,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22.Super antigens超抗原,某些物质只需要极低浓度即可激活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称为超抗原,主要有外源性超抗原和内源性超抗原.23.Epitope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与TCR,BCR,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24.Monoclonal antibody单克隆抗体.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25.ADCC 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通过其表面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片段,直接杀伤表达靶抗原的细胞.26.Cytokines细胞因子,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相关作用.27.CD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分化群,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28.AICD activation-induced cell death,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机体控制特异性免疫应答强度,避免免疫应答过强造成损伤的一种重要的反馈调节机制.29.TSA tumor specific antigen,肿瘤特异性抗原1.肿瘤细胞特有的或者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而与存在于正常细胞的新抗原.2.化学或者物理因素诱生的肿瘤抗原,自发肿瘤抗原和病毒诱导的肿瘤抗原多属此类30.TAA tumor associated antigen,肿瘤相关性抗原 1.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组织可以共同表达的抗原,只是在癌变时含量明显提高.2这类抗原只表现出量的变化而无明显的肿瘤特异性.31.Adjuvants 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物.32.ID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免疫缺陷病. 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与全或者后天损害而使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增生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与全所出现的临床综合症.33.PIDD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先天性(多为遗传性)发育缺陷而导致免疫功能与全.根据所累及的免疫细胞或免疫分子,PIDD可以分为特异性免疫缺陷和非特异性免疫缺陷.34.AIDD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后天因素造成的、继发于某些疾病或使用药物以后产生的免疫缺陷性疾病.35.AIDS acquired immunity deficiency syndrome,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由HIV侵入机体,引起细胞免疫严重缺陷,导致以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和神经系统病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症.36.SCID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1.是源自骨髓干细胞的T\B细胞发育异常所致的疾病,2.包括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性连锁隐形遗传两种类型37.H ypersensitivity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Ag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38.GVHR 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在器官移植时,由于供-受者间的组织相容性抗原不符,受者对供者组织器官产生的排斥反应.可见于骨髓移植、胸腺、脾等免疫器官移植和大量输血后.39.HVGR host versus graft reaction,宿主抗移植物反应宿主免疫系统对于移植物发动攻击,导致移植物被排斥.40.ITAM 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该基序带有酪氨酸残基,被酪氨酸酶磷酸化后,可募集含有SH2结构域的酪氨酸蛋白激酶,启动激活信号的传导.41.ITIM 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inhibition motif,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是免疫细胞表面的抑制性调节分子胞浆区所共有的以酪氨酸残基为基础的氨基酸序列基序.1.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①免疫防御:机体针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免疫清除作用,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侵袭;②免疫自稳: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对自身成分耐受,以维系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③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畸形突变细胞.2.免疫系统的组成?①免疫器官:由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组成;②免疫细胞:主要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③免疫分子:如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3.影响机体对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因素?①抗原的理化性质:分子量大小.分子构象.结构复杂性.化学性质:蛋白质免疫原性最强.易接近性:抗原表面化学基团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难易程度.物理状态:颗粒性强于可溶性.②宿主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③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免疫原剂量,免疫途径,免疫次数,佐剂的使用.4.内源性外源性抗原的差别:外源性抗原: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如被吞噬的细胞或细菌.经抗原递呈细胞加工为抗原肽并与MHC II类分子形成复合物, 由CD4+T细胞的TCR识别.内源性抗原:细胞内合成的抗原,如被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和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蛋白.经加工形成抗原肽与MHC I类分子形成复合物, 由CD8+T细胞的TCR识别.5.抗体的结构和功能:Ig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借链间二硫键连接形成的Y字型四肽链结构.可分为可变区,恒定区,铰链区,有些类型的Ig还含有其他辅助成分,如丁J链和分泌片.功能: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是V区的主要功能.C区则通过激活补体,亲细胞性和穿过胎盘发挥作用.⑴激活补体.⑵结合Fc段受体:①调理作用②ADCC ③介导Ⅰ型超敏反应.⑶穿过胎盘和黏膜.⑷免疫调节.6.淋巴细胞归巢的过程: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其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与各组织、器官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相互作用,随血液循环运行到外周淋巴结地的淋巴细胞通过其表面归巢受体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相应配体结合,使淋巴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从而迁移至淋巴结的相应特定区域定居.7.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⑴多为小分子多肽⑵在较低浓度下即有生物学活性⑶通过结合细胞表面高亲和力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⑷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形式发挥作用⑸有多效性,重叠性和拮抗性或协同性.8.MHC的生物学功能?①抗原递呈: MHC分子的抗原结合凹槽选择性结合抗原肽形成MHC分子-抗原肽复合物,以MHC限制性的方式供T细胞识别并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②参与T细胞限制性识别:双识别及限制抗原递呈的细胞类型.③由抗原提呈衍生的其他功能:参与T细胞在胸腺的发育,诱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9.抗原肽和HLA分子相互作用的特点:①专一性,特定的MHC分子可凭借所需要的共同的基序选择性地结合抗原肽,在这个意义上,两者的结合具有一定的专一性.②包容性,MHC分子对抗原肽的识别并非呈现严格的一对一关系,而是一种类型的MHC分子可以识别一群带有特定共同基序的肽段,由此构成MHC分子与抗原肽相互作用的包容性. 10C3,形成C3转化酶与C5转化酶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旁路途径:指由B因子、D因子和备解素参与,直接由微生物或外源异物激活C3,形成C3和C5转化酶,激活补体级联酶促反应的活化途径.MBL途径:指由血浆中甘露糖结合凝集素直接识别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进而依次活化MASP-1、MASP-2、C4、C2、C3形成和经典途径相同的C3和C5转化酶,激活补体级联酶促反应的活化途径.共同通路:C5转化酶裂解C5后形成膜攻击复合物,最终溶解靶细胞;补体裂解成的小片段C4a、C2a、C3a在血清等体液中可发挥多种生物学效应.12.补体的功能?①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②调理作用{调节吞噬作用}.③免疫粘附: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④炎症介质作用:C3a和C5a为过敏毒素,可介导局部炎症反应.C5a对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下,可在靶细胞膜上形成多聚穿孔素“孔道”,使水电解质迅速进入胞内,靶细胞崩解破坏.颗粒酶可循穿孔素在靶细胞膜上形成的“孔道”进入胞内,激活凋亡相关的酶系统使靶细胞凋亡.②Fas∕FasL途径:活化的NK细胞可表达FasL,与靶细胞表面Fas结合后,可形成Fas三聚体,使其胞浆内的死亡结构域相聚成簇,继而招募胞质内FADD,通过激活caspase级联反应而导致使靶细胞凋亡.③TNF-α∕TNFR-I途径:TNF与靶细胞表面的TNFR -Ⅰ结合,形成TNF-R三聚体,胞质内的DD相聚成簇,继而招募胞质内TRADD,通过激活caspase最终使靶细胞凋亡.15.简述巨噬细胞表面受体及其识别的配体?受体: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和To11样受体2、4.甘露糖受体识别配体是广泛表达于病原体细胞壁糖蛋白或糖脂分子末端的甘露糖和岩藻糖残基;清道夫受体识别配体主要是G-菌脂多糖和G+菌磷壁酸等阴离子聚合体、凋亡细胞表面的磷脂酰丝氨酸;TLR2识别配体包括G+菌的肽聚糖和磷壁酸,某些细菌和支原体的脂蛋白和脂肽,分枝菌属的阿拉伯甘露糖脂和酵母菌的酵母多糖;TLR4识别配体是G+菌磷壁酸和热休克蛋白.16.抗原提呈细胞对外源性和内源性抗原的加工提呈过程:内源性抗原在胞质中被蛋白酶体降解成多肽片段,与TAP结合并由TAP选择性地转运至ER内,与新组装的MHC-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再经高尔基体转运至细胞膜,供CD8+ T细胞识别.外源性抗原进入机体后被APC识别和摄入,在胞内形成内体,运转至溶酶体或与溶酶体融合,抗原被降解为多肽而运转至MⅡC中,MⅡC中含有在ER中合成并与Ii链结合而经高尔基体转运过来的MHC-II类分子,在MⅡC中,Ii链被降解而将CLIP残留于MHCⅡ分子的抗原多肽结合槽中,在HLA-DM作用下,抗原多肽结合槽的CLIP被待提呈的抗原肽置换,形成稳定的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转运至APC膜,供CD4+ T细胞识别.17.固有免疫应答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特点:识别特点:与表达特异性抗原受体,但表达模式识别受体;可识别寒PAMP 地病原体和凋亡细胞.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与自然细胞毒性受体可识别肿瘤表面的相应配体,发挥杀伤作用.应答特点:无需克隆扩增即可迅速产生免疫效应,寿命短,无免疫记忆,与形成免疫耐受.18.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外来抗原进入机体,诱导B细胞活化并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特定抗原初次刺激机体引发的应答为初次应答,初次应答形成的记忆淋巴细胞再次被相同抗原刺激,产生迅速,高效,持久的应答为再次应答.初次应答:潜伏期,抗原刺激后至血清中测到特异抗体前的阶段,长短取决于抗原的性质,进入机体的途径,佐剂类型及宿主状态.对数期,抗体量呈指数增长,速度取决于抗原剂量和性质.平台期,抗体浓度与变.下降期,抗体浓度慢慢下降.再次应答:潜伏期短,抗体浓度增加快,维持时间长,诱发所需抗原少,抗体亲和力高.19.外周免疫耐受形成的主要机制:①克隆无能:指T免疫活性细胞识别抗原,只产生第—信号而无第二信号,导致细胞内活化转导途径在早期被中断,细胞与能充分活化,呈现克隆无能.②克隆清除:经APC提呈的高浓度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与相应TCR高亲和力结合,使T细胞克隆清除.③免疫忽视:自身应答性T细胞克隆与相应组织特异性抗原并存,一般与致自身免疫病.④调节性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调节性T细胞经细胞-细胞间直接接触,抑制CD4+及CD8+ T细胞的免疫应答.其他有免疫抑制作用的T细胞分泌TGF-β抑制Th1和CTL的功能.⑤细胞因子的作用.⑥信号转导障碍.⑦免疫隔离:免疫隔离处的抗原在生理状态下无免疫应答.20.Th细胞如何辅助B细胞的免疫应答(B细胞的双信号活化):B细胞的免疫应答需T、B细胞的相互作用:①B细胞作为APC活化T细胞;②活化的T细胞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并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协助B细胞进一步分化. ③Th 细胞生发中心暗区形成,B细胞克隆性扩增,B细胞分化为生发中心,对抗体类别转换及记忆B细胞生成都有重要作用.21.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联系和区别.联系:①固有免疫应答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②固有免疫应答影响细胞内;第二信号即协同刺激信号,是APC表面协同刺激分子与T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受体结合,相互作用产生的.23.CTL杀伤靶细胞的机制:①穿孔素/颗粒酶途径:分泌穿孔素和粒酶,分别介导靶细胞裂解和靶细胞凋亡.②Fas/FasL 途径:表达FasL;分泌TNF-α、TNF-β,诱导靶细胞凋亡.24.T细胞在胸腺发育中的阳性和阴性选择及意义:①阳选:在胸腺皮质中,与胸腺皮质上皮细胞表面MHC Ⅱ类或Ⅰ类分子发生有效结合的DP细胞,可被选择分化为SP细胞.反之则凋亡.M:决定T细胞应答的MHC限制性.②阴选:经阳性选择后的SP细胞在皮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与巨噬或树突状细胞表面自身抗原肽-MHCⅡ或Ⅰ类分子复合物结合,导致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清除或克隆与应答.反之分化为有识别非己抗原能力的成熟SP细胞.M:决定T细胞自身耐受性. 25.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原理和方法:原理:血液中各有形成分的比重存在差异,利用比重为1.077,近于等渗的ficoll溶液,作密度梯度离心时,各种血液成分将按密度梯度重新聚集.血浆和血小板由于密度较低,故悬浮于分层液的上部;红细胞与粒细胞由于密度较大,沉于分层液的底部;PBMC密度稍低于分层液,位于分层液界面上.方法:①无菌抽取肝素抗凝外周血10ml,放入离心管,用Hanks液稀释血液1~2倍,用吸管反复抽吸将其混匀,吸取3ml Ficoll加入华氏管中.②吸取6ml稀释血液,在Ficoll液面上1cm处,沿倾斜试管壁缓缓加入.③18~22℃,1500r/min,离心30min,试管中分为4层,最上层为血浆;第二层为PBMC;第三层为分离液;第四层为粒细胞和红细胞.④将最上层血浆层弃去,用吸管沿试管壁周缘轻轻吸取单个核细胞层,移入另一试管中.⑤加入5倍以上体积的Hanks液,充分混匀,1800 r/min离心10min,弃上清液.⑥重复洗涤一次,1400r/min离心10min,弃上清液.⑦加适量Hanks液重悬细胞,取细胞悬液20微升置血球计数板内进行计数.26.双抗夹心法ELISA的原理: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基础是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及酶标记.结合在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仍保持免疫学活性,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免疫学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受检标本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反应.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液体中其他物质分开.加入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通过反应结合在固相载体上.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根据呈色的深浅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酶催化效率很高,间接放大了免疫反应的结果,使测定方法达到很高的敏感度.27.运用所学免疫学原理设计肿瘤免疫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免疫学治疗方案的设计可从识别、加工、提呈三方面入手.加工、提呈二者为胞内活动,较难干预,故从识别方面入手.首先,机体对肿瘤的早期特异性免疫应答尚未启动,故主要靠非特异性免疫,而此时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缺乏细胞因子的刺激,活化程度较低,可通过外源性主动免疫给机体注入灭活或化学合成的免疫原性强的瘤苗,主动激发宿主产生抗肿瘤的免疫应答.其次,初期巨噬细胞活化程度低主要由于缺乏细胞因子刺激,故可通过细胞因子疗法,将细胞因子或其他免疫调节剂联合抗肿瘤药物输入体内,提高免疫细胞摄取、加工、提呈肿瘤抗原的效率,发挥更强的抗肿瘤作用.28.肿瘤免疫逃逸机制:⒈肿瘤细胞方面:①肿瘤细胞的抗原缺失及抗原:肿瘤细胞的抗原缺失是指肿瘤细胞不表达可诱发机制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抗原性物质的现象.抗原调变是指在受到免疫攻击后,肿瘤细胞表达的抗原减少或改变性质以避免被免疫细胞杀伤的现象.②肿瘤细胞“漏逸”:由于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的产生不能赶上肿瘤细胞的生长速度,致使大量生长的肿瘤细胞不能被有效清除.③MHCⅠ表达低下:不表达或低表达MHC-Ⅰ类分子的肿瘤细胞无法提呈肿瘤抗原,因而无法被CD8+CTL细胞杀伤.④分泌免疫抑制因子:肿瘤细胞可通过分泌TGFβ和IL-10等抑制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⑤缺乏共刺激信号:肿瘤细胞低表达或不表达共刺激分子,因而不能为T细胞的活化提供第二信号.⑥肿瘤细胞抗凋亡.⒉宿主方面:免疫功能低下、耐受、缺陷、失调均有助于肿瘤细胞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学知识点归纳常用名词中枢免疫器官也称次级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源、发育成熟的地方。
骨髓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也是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外周免疫器官也称初级免疫器官,是成熟T、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答的发生场所。
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组织或器官反复循环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意义1、增加抗原和淋巴细胞接触机会,2、充实淋巴组织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体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此类抗原在细胞内加工处理为抗原短肽,与MHC-1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可被CD8+ 细胞的TCR识别外源性抗原指来源于APC之外的抗原……(参考上一个)调理作用是指抗体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由单一B淋巴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只作用于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均一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Joining chain J链是一条富含半胱氨酸多肽链,由浆细胞合成。
可连接Ig 单体形成二聚体、五聚体或多聚体。
稳定多聚体结构,参与体内转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在组织不相溶引起的移植物排斥反应中起主要作用的基因复合物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 T细胞以其TCR实现对抗原肽和MHC分子的双重识别…,一类、二类锚定残基与MHC结合成复合物的抗原肽往往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和MHC 分子凹槽相结合的特定部位,称锚定位,该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定残基补体Complement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细胞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免疫调节Immunological regulation免疫调节是机体本身对免疫应答过程中作出的生理性反馈,以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是机体对抗原刺激表现为“免疫不应答”的现象,具有抗原特异性,即抗原不能激活特异性T或B细胞完成正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过程高带耐受High-zone immunological tolerance抗原剂量太高引起的免疫耐受。
抗原剂量太高,则诱导应答细胞凋亡,或可能诱导抑制性T细胞活化,抑制免疫应答,呈现为特异负应答状态,致高带耐受低带耐受Low-zone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抗原剂量太低引起的免疫耐受。
抗原剂量太低,不足以激活T、B细胞,不能诱导免疫应答,致低带耐受BCR复合物BCR Complex BCR复合物由识别和结合抗原的mIg和传递抗原刺激信号的Igα\Ig β异源二聚体组成。
P88、92TCR复合物TCR Complex TCR为所有T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以非共价键与CD3分子结合,形成TCR-CD3复合物。
作用是识别抗原。
P98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 Disease人体对自身细胞或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疾病的状态MAC membrane attack complex攻膜复合物。
组成为C5b6789n.可插入细胞膜导致细胞崩解PRR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模式识别受体,可识别病原体表面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PAMP),也称非调理性受体,包括:a. 甘露糖受体(MR) b. 清道夫受体(SR) c. Toll样受体(TLR)d. 磷脂酰丝氨酸受体(PSR)PAMP 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
即PRR结合的配体,是病原体及其产物共有的、某些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
如G-菌的脂多糖等。
APC antigen-presenting cells抗原提呈细胞。
能够摄取、处理(加工)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professional APC professional antigen-presenting cells“专职”(professional)APC,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它们均可组成性表达MHC-II类分子。
Innate immunity固有免疫,是指机体与生具有的抵抗体外病原体侵袭、清除体内抗原性异物的一系列防御能力。
固有免疫的作用是由体内长期进化形成的固有免疫系统所执行。
包括固有免疫屏障、分子和细胞。
P2Adaptive immunity适应性免疫P2Antigens 抗原,指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Super antigens超抗原某些抗原物质,只需极低浓度(1~10 ng/ml)即可激活2%~20%的T 细胞克隆,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该类物质称Sag。
特点:1、这类抗原作用不受MMC限制。
2、无严格的抗原特异性。
3、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多克隆T细胞,产生很强的免疫应答Epitope 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与TCR / 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也称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 )。
抗原决定基的大小与相应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相当ADCC 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是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包被于靶抗原上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Cytokines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微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分化等功能。
由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介导和调节免疫、炎症和造血过程)的小分子蛋白质物质的统称CD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应用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简称CDAICD activation-induced cell death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
被抗原激活而大量表达FasL的效应性CTL,在采用缩分泌的FASL杀伤FAS阳性的靶目标之后,对于同样表达FAS分子的T、B 淋巴细胞,必然存在自我杀伤的潜在危险。
这是一种活化的T、B细胞同时被清除的一种自杀程序TSA tumor specific antigens肿瘤特异性抗原。
是指肿瘤细胞特有的或者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的新抗原TAA tumor associated antigens肿瘤相关抗原。
是指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均可表达的抗原,只是其含量在细胞癌变时明显增高Adjuvant 佐剂一类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若先于抗原或与抗原一起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ID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免疫缺陷病。
是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损害而使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AIDS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是因HIV侵入人体,引起细胞免疫严重缺陷,导致以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和神经系统病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症SCID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是源自骨髓干细胞的T、B细胞发育异常所致的疾病,包括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性连锁隐性遗传两种类型Hypersensitivity超敏反应。
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的特异性免疫应答GVHR 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由移植物中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宿主组织抗原而发生的排斥反应,发生后一般难以逆转,不仅导致移植失败,还可能威胁受者生命HVGR host versus graft reaction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移植术后,宿主免疫系统对移植物发动攻击,导致以植物被排斥。
可分为超急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ITAM 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
在T细胞活化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
P92,99,165ITIM 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inhibition motif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
其酪氨酸残基被磷酸化后,可以抑制T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基本知识要点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1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1淋巴细胞再循环及生物学意义23影响机体对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因素27内源性外源性抗原的差别30抗体的结构和功能34、41常见的人工抗体有哪几类,简述制备方法简述淋巴细胞归巢的过程23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60MHC的生物学功能83抗原肽和HLA分子相互作用的特点82简述补体的生物功能有哪些56简述巨噬细胞表面受体及其识别的配体? 137固有免疫应答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特点148抗原提呈细胞对内源性抗原的加工提呈过程112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148 149考过:HLA I和II类抗原的结构、组织分布和功能特点77试述补体的三条激活通路和共同通路50NK细胞杀伤作用的机制141抗原提呈细胞对外源性抗原的加工提呈过程114I、II、III和IV型超敏反应机制176 187外周免疫耐受形成的主要机制155Th细胞是如何辅助B细胞的免疫应答的(B细胞的双信号活化)92 129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133试述T细胞双信号活化过程118CTL杀伤靶细胞的机制124试述T细胞在胸腺发育过程中的阳性和阴性选择及意义97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原理和方法235 实验书1双抗夹心法ELISA的原理231 实验书38肿瘤免疫逃逸机制215运用所学免疫学原理设计肿瘤免疫诊断和治疗的方法216注意事项:1)考试题型为名词解释和问答题2)名词解释50分特别注意:如果是英文缩写,需要写出英文全称后,译成中文,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