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课堂教学管理漫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评说
——教学管理者如何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常规+细节+过程=奇迹”,这个“奇迹”的创造者就是近来名声鹊起的后六中学,一名普通的校长带领一群普通的教师,在三流的学校创造了一流的教育教学业绩。靠的是什么?就是那极富特色的细节管理。解读着后六中学的特色管理,思绪又回到了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向45分钟要质量。课堂教学管理问题随之窜入脑际,久久萦绕,苦苦思索。
以前,学校对课堂教学的管理主要是听课、巡查。听课、评课中,又着重就知识的传授是否正确、学生听讲是否认真、教师讲解是否清楚,讲解是否有效等进行考察;巡查中,主要就课堂纪律、教师的候课、拖堂、坐着上课、随意出入课堂、接打手机等方面进行查巡。应该说,过去的这些措施对规范师生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然而,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新课改的步步深入,教育理念的逐步更新,新课标的施行,新教材的使用,对教师、学生、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学校对课堂教学的管理应该有新的内涵。
就管理形式而言,有多媒体监控、随堂听课、课中巡查、试卷测试等多种形式。然而,随堂听课、评课、议课依然是课堂教学管理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途径。不过,随堂听、评、议课关注的焦点问题却不同往昔了。
一、关注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落实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句话在“一言堂”、“填鸭式”教学中只是一句口号而已。在被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是装知识的容器,知识是怎么来的?哪些知识是我们必须掌握的?要怎么做才能获取知识……这些问题学生可是迷糊的。如今,衡量一堂课的优劣时,首先应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否积极主动,愿学乐学,即是否静心读书,认真倾听,积极思考,敢于质疑,乐于表达,勤于动手操作,是否愿意和同学、老师合作探讨,交流对话,是否全部、全程参与课堂活动,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都有收获。如果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沉浸在课堂学习氛围之中,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是积极的、有效的,这与教师有效的引导密不可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师的引导、组织、平等中的首席作用也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二、关注课堂中问题的产生及解决之道
自“启发式教学”产生之后,问题便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似乎有了问题就有了思考,有了问题就有了启发。于是,老师在课堂上大问特问,一问再问,大有不问到底誓不罢休之势。这就是我们所谓的问题教学。细细推敲,不难发现问题:课堂问题是怎么产生的?老师问了一大堆的问题,有多少是学生关注的问题?有多少问题确实需要学生思考?那些老师一提出甚至刚问了一半学生就冲口而出的问题需要问吗?需要探究讨论吗?问题的价值究竟在哪里?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却失去了提问的权力,失去了关注自己的问题的机会,失去了主动权。失去了学生的关注,课堂上有再多的问题也收效甚微,还可能问题越多学生越迷糊,至于思维、想象、表达等方面的训练也就是空口说说而已,学生可能还是口袋或容器罢了。
有问题不一定有思考,但没有问题一定不会有思考。课堂上问题的存在是必须的,但必须是有价值的,必须是学生关注的,因此,问题的产生就非常重要了。问题来源于教师,体现的是教师的思考,教师对教材的解读;问题来源于学生,体现的是学生的思考,学生对教材、对知识的解读,不理解的、不知道的就成为了问题。课堂上是学生学知识学技能而不是教师,问题自然应以学生的为主。
自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见得就有价值,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和提问,也就是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而,我们目前在这方面明显做得很不够,需要我们更新观念,改变策略,把问题权还给学生并授之以“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技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与学习激情,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去,增强课堂学习的实效,提高学习质量。
有了问题,怎么解决问题?是老师直接给答案还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寻找解决之道?化结果为过程,在过程中让学生去经历,去发现,去历练,去创造,学生才会一步步成长起来。直接给答案,简单、省事、快捷,可学生却收获无几;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解决问题,虽说复杂、困难、缓慢,却为学生积淀了丰富的智慧、能力、情商、德商。无疑,课堂中的问题产生及解决之道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聚焦点。
三、关注课堂中教师能否机智果断地处理生成问题
课前,教师对课堂方方面面进行预设,形成授课方案。课堂上,老师依案而行,不偏不倚。本以为设计方案时考虑周全,课堂实施该是水到渠成。然而事实并不如此,因为我们面临的是活生生的学生个体,一群不同思想、不同思维、不同心态、
不同智力、不同基础的个体,诸多的不同造成课堂的复杂性,使老师那份万人同一的方案无法完全有效地实施,课堂上总会产生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小插曲,这就是课堂生成。它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个性化等特点,让人猝不及防。如何处理课堂生成的小插曲呢?有老师固守预设方案,问题产生了,生拉硬拽地闯过去,至于问题解决与否就不管了;也有老师善打迂回战术,步步引导(好听的,不好听就是设下陷阱),绕圈子,把学生朝预设问题上引,然后“课归正转”。老师引得辛苦,学生绕得疲惫,一节课下来,都不轻松呢;也有老师就顺着生成的插曲天南海北信马由缰,一去不回头。如此总总,都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
如何处理好课堂的生成问题?这就要看老师在课堂上对生成问题的敏感性,并能立即对其做出反应:它与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有何关联?如果与本堂课毫无关系就可以直接就此打住;如果是课前预设中需要讲解的问题学生已经知晓,那么就应该重新调整预设方案,学生已经懂得的问题没必要重复,此时,老师可以灵活地从学生那里获得信息,发掘新的相关问题进行研讨;如果生成的问题是课堂主要问题的延展,那么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拓展问题的宽度与深度,使学生对问题的了解更加清晰明了。总之,对于课堂生成问题的处理与教师自身的学识修养,思维的灵敏度、广度与深度,随机应变的课堂机智,精湛的教学技能,对课标、教材的把握都密切相关。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我,不断反思,不断锤炼自己。过去曾有“课堂一分钟,课下10年功”的说法,而今却是“教师要穷尽一生来备课”,才可能在课堂上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四、关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问题
课堂教学中教师及时中肯的评价,对教学的意义重大:可以借此进行有效的组织教学;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思维方法、读书方法、信息收集与处理方法等方面的渗透;可以借此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然而,现在老师们对学生的评价、鼓励与赏识的话语却大而空:“你真是好样的!”“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会学习!”……可是,学生的好样表现在哪儿?聪明在哪儿?为什么棒?怎么会学习?学生只知道老师表扬了自己,可好在哪儿却不清楚,自己的优点也就得不到强化;对于其他学生呢?他为什么得表扬?有什么值得我借鉴的?同样迷糊。这样的评价不落实,收效甚微,失去了应有的积极意义。如今,还有一种现象:不是要赏识学生吗?好啊。于是,课堂上的表扬满天飞,该表扬的不该表扬的都夸一夸,不就一句话吗?可是,乱表扬麻烦就来了,是与非,优秀与普通之间的界限也就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