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合集下载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及其特点。

3. 培养学生分析城市化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概念与重要性2. 城市化的过程3. 城市化的特点4. 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5. 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城市化的概念、过程、特点及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城市化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化的实际情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 调查法:让学生课后调查所在地区的城市化现状,加深对城市化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课件。

3. 案例资料:收集城市化过程中的典型案例。

4. 调查问卷:设计城市化现状调查问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城市化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讲解城市化的概念与重要性:简要介绍城市化的定义,阐述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影响。

3. 讲解城市化的过程:介绍城市化的四个阶段,分析各阶段的特点。

4. 讲解城市化的特点:总结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如人口流动、城市规模扩大等。

5. 讲解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介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总体方向、战略目标。

6. 分析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讨论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

7.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城市化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化的实际情况。

8. 调查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所在地区的城市化调查结果,交流心得体会。

9.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六、教学拓展1. 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国际城市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 对比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分析其差异与原因。

3. 探讨城市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新型城镇化战略。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第一章:城市化的定义与重要性1.1 教学目标了解城市化的定义及其重要性掌握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指标1.2 教学内容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城市化的指标:人口、经济、土地利用等城市化的意义和影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变化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城市化的定义和指标案例分析法:分析城市化的实际案例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城市化的概念和重要性讲解城市化的定义和指标分析城市化的实际案例第二章:城市化的历史与发展2.1 教学目标了解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掌握城市化的主要阶段和特点2.2 教学内容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全球化、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比较法:比较不同阶段的城市化特点2.4 教学活动回顾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分析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比较不同阶段的城市化特点第三章:城市化的驱动因素3.1 教学目标了解城市化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掌握城市化的主要驱动因素3.2 教学内容人口驱动因素:人口增长、人口结构变化等经济驱动因素:工业化、经济发展等社会驱动因素:城市化政策、教育水平提高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城市化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互动讨论法:讨论城市化的主要驱动因素3.4 教学活动分析城市化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讨论城市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第四章:城市化的地理分布与空间特征4.1 教学目标了解城市化的地理分布及其空间特征掌握城市化的地域差异和城市规模分布4.2 教学内容城市化的地理分布: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等城市化的空间特征:城市化程度、城市规模分布、城市化模式等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城市化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特征地图分析法:分析城市化的地域差异和城市规模分布4.4 教学活动分析城市化的地理分布及其空间特征讨论城市化的地域差异和城市规模分布第五章:城市化的社会经济影响5.1 教学目标了解城市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掌握城市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影响5.2 教学内容城市化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就业机会等城市化的社会发展:人口流动、城市化水平、生活质量等城市化的环境影响: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城市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案例分析法:分析城市化的实际案例5.4 教学活动分析城市化的社会经济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讨论城市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影响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第六章:城市化的环境与可持续性6.1 教学目标了解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性问题掌握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6.2 教学内容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城市化的可持续性问题:水资源、能源、土地利用等可持续发展策略:绿色发展、低碳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等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性问题案例分析法:分析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践6.4 教学活动分析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性问题讨论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第七章:城市化的政策与管理7.1 教学目标了解城市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掌握城市化管理的方法与手段7.2 教学内容城市化政策:人口政策、土地政策、城市规划等城市化管理:城市治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全球城市化政策与管理的发展趋势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城市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案例分析法:分析城市化管理的实际案例7.4 教学活动讨论城市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分析城市化管理的方法与手段第八章:城市化与乡村发展的关系8.1 教学目标了解城市化与乡村发展之间的关系掌握城市化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及对策8.2 教学内容城市化与乡村发展的关系:人口流动、产业转型、乡村衰落等城市化对乡村发展的影响:资源配置、市场需求、基础设施等乡村发展的对策: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等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城市化与乡村发展的关系及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城市化对乡村发展的实际影响及对策8.4 教学活动分析城市化与乡村发展之间的关系讨论城市化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第九章: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9.1 教学目标了解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及其原因掌握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社会问题的策略9.2 教学内容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贫富差距、失业问题、住房困难等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经济结构调整、人口流动、政策不当等解决社会问题的策略:社会保障、就业政策、城市规划等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及其原因案例分析法:分析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社会问题的实际案例9.4 教学活动分析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及其原因讨论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社会问题的策略第十章:城市化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教学目标了解城市化的未来发展趋势掌握城市化发展的挑战与机遇10.2 教学内容城市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全球化、智能化、绿色化等城市化发展的挑战: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社会不平等等城市化发展的机遇:科技创新、市场需求、产业升级等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城市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互动讨论法:讨论城市化发展的挑战与机遇10.4 教学活动分析城市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讨论城市化发展的挑战与机遇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城市化的定义与重要性: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指标是学习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基础。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教学难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着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

从城市群体来看,每个城市都为一定的区域提供服务,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是不同的。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城市化是指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它包括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经济结构从农业向非农业转变以及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等多个方面。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

因此,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引导他们了解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定义和概念。

2.掌握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3.掌握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4.通过案例的分析,了解城市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

5.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城市化的定义和概念。

2.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3.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4.城市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城市化的兴趣。

比如:“你们周围有什么城市化的现象?”“你们所在的城市在过去几年有怎样的变化?”等。

2.学习内容:在介绍城市化的定义和概念之后,老师可以分别介绍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

同时,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比如:“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农村去城市生活?”“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不同?”等。

3.案例分析: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化案例,比如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印度的城市化过程或者是非洲一些国家的城市化过程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提出一些问题并进行解答。

老师可以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发现城市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

4.总结回顾:通过课堂的讨论和案例分析,老师将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强调城市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同时鼓励学生展开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四、教学评估: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问答等方式进行评估。

同时,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和课后练习,如撰写短文、制作PPT等,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手段,比如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辅助工具,并结合图片和视频等资料进行讲解,以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1.兴趣浓厚: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城市化现象充满好奇,对城市发展及其影响有一定的关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2.认知水平:学生对城市化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有.思维能力:学生在分析地理现象时,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但在综合分析、批判性思维方面仍有待提高。
4.技术运用: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有一定了解,但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5.合作交流: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在组织协调、观点阐述方面有待加强。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点,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技术运用技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城市化的概念、发展阶段及其特点,让学生对城市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详细讲解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如经济发展、政策推动、人口流动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通过GIS展示城市化发展的数据,让学生直观感受城市化进程中的变化。
4.讲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3.地理信息系统(GIS)实践作业:
-利用GIS软件,对所研究城市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等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绘制相关图表。
-结合GIS分析结果,评价所选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并提出发展建议。
4.拓展阅读:
-阅读一本与城市化相关的书籍或文章,了解其他国家城市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1.教师设计一系列关于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意义;
2.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3.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2. 教学难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五、教学方法:
比较法、归纳法、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欣赏图片,根据图片景观推测城市——上海,提供上海土地和人口变化材料,由学生总结上海市的变化——城市用地面积扩大,人口增加。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2.设计问题,学生阅读教材之后合作谈
论完成。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①.城市化: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②.标志: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主要标志)。

③.城市化的意义:
④.乡村——城市转变:是指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类型:一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二是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三是城市边缘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3.展示世界城市化进程发展阶段图,引导学生总结不同阶段对应的特点。

4.设计探究问题: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什么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5.课堂检测:
七、课堂小结:(结合板书进行小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2.3.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2.3.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2.3.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成为了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我设计了一堂以“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为主题的教学案例。本节课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材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4.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小组合作
1.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主动探究的能力。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要求学生共同完成,促使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倾听他人的能力。
4.及时给予小组评价,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案例背景中,我以我国某城市为例,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背景和意义。通过展示城市化的时间轴,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城市化的进程。同时,我还将城市化的特点分为人口转移、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用地增加三个方面,让学生明确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此外,我还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挑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以提高学生对城市化问题的认识。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4.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讨论效果。
(四)总结归纳
1.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让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收获。
2.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成果,指出不足之处。
3.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的认识。
五、案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点

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5湘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5湘教版必修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材分析】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城市化的标志、两类不同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宜采用对比分析法解决知识重点。

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习城市化特点以后的提升,要紧紧抓住“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这一主线,进行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整合。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城市的相关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学生已初步适应上课讨论的方式,便于探究活动的开展。

另一方面,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在新知的建构方面欠缺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当好学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

【设计理念】《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营造充满创新活动的课堂;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本节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小组活动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以及意义;2. 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3.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分析不同国家的城市化问题及其原因、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图示,材料,通过小组活动,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2.通过比较法,分析“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异同。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高一地理组:科目地理课题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型新授课备课人课时安排1课时使用时间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必修2的第二章第二节中的《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主要介绍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及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教材分析教材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先讲城市化的主要特征,然后分析城市化的意义。

从教材中给出的概念可以看出城市化过程包括人口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和地域城市化(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两个方面,根据这一概念不难得出其三个主要特征。

对于城市化的意义,教材分析了城市化过程对就业、产业结构、整体发展水平等五个方面的积极影响,特别强调了城市化对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部分教材简单介绍了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原因,通过三大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不难理解“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教材中的插图直观地展示了自产业革命以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的经济的发展,世界城市化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直接导致了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本部分教材以“阅读”和“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分别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最后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特点。

设计思想本节课通过教师提供西安变迁资料——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展开课题研究——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完成“城市化的概念、特征、标志、动力、特点”的感知、理解过程.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上升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意义。

2、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3、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视频引入城市化的概念,通过图片对比,联系生活实例理解城市化的标志。

2、通过对学生家庭成员的就业状况的调查使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通过学生身边的案例及切身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环节1,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相关同学城市空间结构内容,引入本节内容。

环节二:结合PPT投影几组城市图片,探讨城市化的标志环节三:新课讲授:一.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意义1.含义: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标志(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教师授课时间 3.18课时 1 课题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知道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和含义。

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形成原因。

(难点) 3.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重点)多媒体Ppt 课件3.意义项目意义人口转化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产业结构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工业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科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文化、思想、观念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二.城市化动力机制1.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表现: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3.城市化与三次产业(1)第一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

(2)第二产业: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

(3)第三产业: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

三城市化特点1.发达国家(1)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大多在75%以上。

(2)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3)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建设了比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

(4)出现高水平的大都市连绵带。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以及意义;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3.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4.理解并掌握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1.联系现实生活中种种城乡变迁的现象,通过发散性思维的学习方式,理解城市化的定义、特征及其意义;2.通过比较法,分析“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2.通过了解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培养学生遵循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重点】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难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课件展示汕头市上世纪90年代与现今城市市貌的4张对比图片,了解家乡的变化,引出城市化的概念。

请同学们阅读P36第一自然段,说明城市化的定义。

〔板书〕一、城市化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教师总结①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②乡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过渡〕从上面可以看出城市化就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板书〕1、概念:〔过渡〕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个过程又有哪些特点呢?我们来看一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

图片放映:①长江三角洲地区1985年-2000年的城市发展图问题:读图思考:从1985年到2000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有什么变化?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呢?②上海市1911年、1949年、1990年的用地面积与人口数量对比图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海市的城市化过程中又有哪些变化呢?〔学生探究回答〕教师点拨,总结: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化过程的标志主要有以下三点: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表现。

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能够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图表解读,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城市化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化发展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增强学生对家乡城市化发展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城市化的概念、主要表现和过程。

城市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理解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城市和乡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对比两者的差异,提问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城市又会如何发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二)新课讲授1、城市化的概念讲解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强调城市化的本质是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2、城市化的主要表现结合图片和数据,向学生介绍城市化的三个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组织学生讨论:“在你们身边,有哪些现象可以体现城市化的发展?”3、城市化的过程展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曲线,讲解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缓慢,城市规模较小。

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趋于缓慢,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4、城市化的特点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为例,分析城市化的特点。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目前发展速度缓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目前发展速度快,但存在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等问题。

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1一、教材湘教版二、章节第三章第四节三、学时2个学时四、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和分布;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2.难点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六、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

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引入】展示河浦1994年道路图片【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况】1.概念指利用各种交通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2.作用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3.方式:管道、水路、航空、公路、铁路4.发展趋势(特点):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网络化5.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思考:假设你要到外地旅行,需要选择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你会考虑哪些问题?如何选择交通运输方式?航空——贵重急需数量不大;公路——易死亡、变质、短途;铁路——易死亡、变质、长途;大宗笨重远程——水运;管道——液体、气体、粉末状固态。

【交通运输与聚落】北方:多呈团块状,形状比较规则;地形平坦开阔,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沿河道、铁路、公路呈带状分布;河网密度较大;铁路、公路的兴建使聚落多沿铁路线和公路线发展。

【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思考:为何古代著名城市多数诞生于河流的中下游?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于农耕,且交通便利,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

1.河流(水运)和城市区位沿河设城的类型: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交汇处;河口;过河点。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第一章:城市化的概念与意义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2. 理解城市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3. 掌握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和衡量指标。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2. 城市化的表现和衡量指标;3. 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2. 讲解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3. 分析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和衡量指标;4. 探讨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作业与练习:1. 复习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2. 思考城市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 练习计算城市化率。

第二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历史进程;2. 掌握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3. 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概述;2. 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3. 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城市化是如何发展的?它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2. 讲解城市化的历史进程;3. 分析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4. 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作业与练习:1. 复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2. 思考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3. 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第三章:城市化的地理分布与空间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2. 掌握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3. 分析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2. 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3. 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城市化在地理上是如何分布的?它有什么空间特征?2. 讲解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3. 分析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4. 探讨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作业与练习:1. 复习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2. 思考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3. 分析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

湘教版地理必修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湘教版地理必修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以及意义;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3、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4、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相关材料,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2、通过对“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3、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教学重点难点】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教学方法】1、自主—合作学习:为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把班级分成4组,每9--10人一组),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节课内容比较条理,所以充分利用各种图片以及教学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学生阅读图表、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学法指导】自主探究 + 分组合作学习法顾名思义,就是自己主动去探索、研究、充分地利用团队智慧来学习获取新知识的方法。

一般地,我们借助现有的学习材料和查阅相关的图文资料和老师、同学密切合作,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探索,通过观察、列表、比较等方法获取新知识、新思想,进而归纳、概括出事物的一般规律或特点,提高自身素养的一种学习法。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以及意义;—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3.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4.理解并掌握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1.联系现实生活中种种城乡变迁的现象,通过发散性思维的学习方式,理解城市化的定义、特征及其意义;2.通过比较法,分析“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2.通过了解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培养学生遵循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重点】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难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课件展示汕头市上世纪90年代与现今城市市貌的4张对比图片,了解家乡的变化,引出城市化的概念。

请同学们阅读P36第一自然段,说明城市化的定义。

〔板书〕一、城市化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教师总结①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②乡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过渡〕从上面可以看出城市化就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板书〕1、概念:〔过渡〕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个过程又有哪些特点呢?我们来看一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

图片放映:①长江三角洲地区1985年-2000年的城市发展图问题:读图思考:从1985年到2000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有什么变化?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呢?②上海市1911年、1949年、1990年的用地面积与人口数量对比图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海市的城市化过程中又有哪些变化呢?〔学生探究回答〕教师点拨,总结: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化过程的标志主要有以下三点: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公开课)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公开课)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知识点梳理】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意义;2、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动力机制;3、对比分析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4、理解中国城市化的特色发展之路。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意义;2、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动力机制;3、对比分析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第2课时:4、理解中国城市化的特色发展之路。

5、难点剖析(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与练习评讲。

第1课时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一)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的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这一节我们将用两个课时来学习。

本课时的学习目标主要有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意义;2、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动力机制;3、对比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的差异;教学过程【问题导入】师:首先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

“走进城市化。

”视频(2分30秒)。

师:这段视频向我们展示了世界城市的起源、发展与壮大的历程。

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曾经预言,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是21世纪最重要的两件大事。

城市化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决定着我们的未来。

过度语句: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城市化吗?一、城市化师:同学们,什么是城市化呀?全体学生: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_______和_______活动在空间上集聚;_______ 地区转变为_______地区的过程。

师:很好。

那城市化有几个主要表现呢?全体学生:3个。

师:好,大家一起说有哪三个表现?全体学生:①_______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_______产业向第_______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_______不断扩大师:回答得很好。

我想追问大家,第一、二、三产业分别是什么呀?全体学生:农业、工业、服务业。

师:没错。

大家已经知道了城市化的概念与表现,那你知道怎么来衡量一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高低吗?我想请位同学来回答。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教学设计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教学设计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教材分析】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个必然过程。

是人口和产业活动集聚、乡村地区变为城市的变化过程。

他以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为动力,以社会经济水平为标准。

由时间进程带来地区和空间变化。

我们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发展重心是怎样由农村逐渐转向城市的。

由于它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学生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和学生一道分析、归纳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让学生间接地感受到这一变化过程及其由此带来的各种影响。

用对比的方法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以及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普遍不强。

对于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理解不深。

所以,我在教学中一方面教知识由浅入深,让学生学明白。

另一方面教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分析。

把学习方法渗透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中。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有关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和资料,了解城市的发展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2.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逆城市化的原因【教具准备】PPT课件、学案、图片、资料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 通过对比法掌握城市化进程各阶段的特点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溆浦圣达学校袁道满
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含义和标志以及意义;
2、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3、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3、解释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现象;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导入新课
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曾经预言,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是21世纪最重要的两件大事。

城市化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决定着我们的未来。

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城市化吗?城市化有一些什么样的表现呢?
展示图片: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
通过分析: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和上海城市人口的变化
思考:从上述两幅图中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一、城市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
1. 概念
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2. 标志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下图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t1到t4的历史发展过程,读图后完成下列要求:
(1)、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①、;
②、;
③、。

(2)、在这个过程中城乡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

(3)、此过程称为。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合作探究二: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的变化。

阅读P37教材图文,思考:
1. 是什么力量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2. 城市化还与哪些进程有关系?
3. 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何突出的特点?
总结出: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剩余劳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发展城市化
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服务业发展
三、城市化特点
2、区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四、课堂练习
1、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C、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大
D、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2、关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①城市化水平低,1990年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3% ②城市化起步晚,发展不合理
③城市化起步早④出现逆城市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



市城


镇城

(


4.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量引进外资,加强城市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B.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
C.发展中国家轻视农业的发展,重视城市的发展
D.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超过了发达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