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某年一村一品工作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陵区2011年一村一品及休闲农业

工作总结 2011年,在省农业厅的精心指导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的重视支持下,我们紧紧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跟“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努力实现农民增收”这一主线。依托杨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确立了“依据市场、因地制宜、一村一品、产业富民,为西部地区做出示范”的工作思路,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杨凌区“一村一品”发展的新路子。

一、取得的成效

1、一村一品全面开花。全区已经形成了设施农业、良种繁育、畜牧养殖、优质杂果、铜鼓乐器、民俗接待等8类特色产业,“一村一品”示范村由最初的10个迅速发展到28个,遍布全区三镇二办,其中:设施农业村17个,生猪养殖村2个,奶牛养殖村3个,猕猴桃村2个,铜鼓乐器加工1个,农家乐村1

个,洋葱村2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占到全区总村数的33%。

2、一乡一业稳步推进。2011年杨凌示范区进一步实施

杨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积极扶持特色产业。全区按照园区建设规划,打破乡村界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规模发展。初步形成在大寨、五泉境内由三镇二办合力建设的设施农业产业圈。目前,已有5000多座大棚蔬菜产品陆续上市,销往上海、天津、西安等大中城市,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1亿多万元。

3、农业增长方式迅速转变。随着现代农业建设和“一村一品”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传统经营向集约经营、规模经营、一村一品产业化经营的转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实现了由农村传统型向城市化的转变,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仅设施农业一项,全区集中连片建成日光温室大棚5460余座,面积10000多亩;建成塑料大棚7300亩;建设育苗点9处,占地150多亩。全面超额完成了项目的各项指标任务。并配套建设了水电路等生产基础设施和蔬菜市场、农资超市、农民夜校等技术、市场配套设施。全区有超过一半的农民从粮食生产转变到集约化、高附加值的精细蔬菜生产产业上来,实现了快速增收。

二、具体做法

一)深入调研,进一步理清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思路。

我们先后组织相关部门多次赴北京、上海、山东等省区及延安、泾阳、兴平等地考察,学习借鉴外地及国内外的成

功经验和教训,邀请省发改委、省农业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有关专家老师深入调研论证,确立了以建设“五个万”工程为抓手(即万亩设施蔬菜、万亩粮食良种、万亩苗木花卉、万头奶肉牛和20万头生猪养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聘请了西农大5名专家教授为设施农业建设首席专家,按照集中连片、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原则和“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对设施大棚整体规划设计,编制了《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及控制性详规》,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碾压式日光温室施工图》、主栽蔬菜的《栽培模式和技术规程》等一系列建设标准,为设施农业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积极就发展现代农业进行了专题调研,及时完成了2篇调研报告。

二)广泛宣传动员,激发引导群众发展设施生产。

区委、区政府先后5次组织区乡干部群众100多人次赴山东、北京、上海等地参观学习设施农业发展情况,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组织区内典型户现身说法,对比算账,激发了干部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的热情。各镇办还通过召开动员会议、印发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使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通过宣传引导,规划区内群众建棚积极性高涨,规划区外的二办群众也积极响应,争相走出家门到园区发展设施农业,后稷大地再次迸发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巨大活力。

截止目前,全区共有3镇2办、38个村组、1000多户

群众参与了设施农业建设,其中户建大棚3座以上的达200多户,是我区设施农业发展史上成效最好的一年。

三)加强农民培训,确保设施蔬菜规模化发展。

区委、区政府制定了《促进标准化生产园设施农业发展办法(试行)》及相关配套文件,对入园发展设施农业的企业和农户,按照建棚规模给予一定资金补助,并在土地租用、基础设施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时制定了《关于农户建设日光温室大棚贷款贴息管理办法》,协调金融部门简化手续,降低门槛,解决农户建棚资金短缺难题,区上给予三年贴息,促进了设施农业建设快速推进。成立由区级有关领导任组长的3个包抓工作组,驻扎乡镇,深入一线,协调解决设施农业建设中的困难,有力推动了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在园区建设过程中,由政府出资聘请5名专家和65名农民技术员,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全程指导建设生产,提高作务管理水平。全年共完成农民培训5155人次,全区农民的技术水平和标准化意识大大加强。

四)推进机制创新,促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

一是积极推动土地流转。组建了7个土地银行,制定了土地流转相关政策,探索推行合并调整、反租倒包、企业租赁、自愿互换、入股合作等五种土地流转模式,顺利完成了设施农业用地流转任务,为园区建设项目实现规模化提供了保证。

二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指导成立设施蔬菜农民专业

合作社287个,带动农户1500多户,这些合作社在园区建设、群众发动、土地流转、生产管理、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整合项目,捆绑使用资金。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的前提下,将争取到的各级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捆绑使用,主要用于设施农业基地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既统筹了涉农项目的实施,也保证了设施农业建设资金需要。2011年捆绑使用涉农项目资金1500多万元。

四是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出资、农户自筹、银行贷款等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探索活体动物抵押反担保、集合担保等多种担保贷款方式,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五)科学管理,提高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

设施蔬菜大棚建设遵循“五统一”原则,即统一规划布局,对设施农业区域内涉及的3个镇5万多亩土地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大棚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设施大棚实现规模化发展。统一设计监管,由西农大园艺学院承担大棚整体设计,聘请监理公司实施工程质量监督,严格把好建棚质量关。统一施工指导和技术服务,制定了《日光温室建设施工管理办法》,大棚墙体全部采用机械碾压,由专家教授和区乡农技人员全程指导技术服务。统一农资供应,以乡镇或合作社为单位,统一提供大棚骨架、卷帘机及蔬菜用苗等,促进了设施大棚建设全面快速推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