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_讲解

合集下载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内容简介:一、全书结构和第一卷第一章概况全书共分两卷.第一卷(序言、1—3章).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第二卷(序言、1—5章).批判“真正(de)社会主义”第一卷第一章中心内容: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唯物史观(de)基本原理,根据唯物史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de)重要论点.第一次使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术语.二、创作过程和出版情况写作:1845年11月——1846年8月.出版:马恩生前只出版了第二卷第四章1932年在苏联用德文出版,1933年用俄文出版.马克思:“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de)主要目(de)——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de)牙齿去批判了.”三、写作意图(一)彻底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de)社会主义”(二)彻底清算自己从前(de)哲学信仰(三)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四、写作背景: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de)神圣家族发表后,给了布·鲍威尔为代表(de)青年黑格尔派以致命打击.但是,他们并不甘心自己(de)失败,继续宣扬他们(de)思辨哲学理论,并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de)思想.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另一个代表人物,他在1844年11月,出版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在该书中,他把布·鲍威尔(de)主观唯心主义推向极端,鼓吹极端(de)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他和布·鲍威尔一样,是德国抽象哲学(de)最终结论(de)代表人物,也是在哲学上反对共产主义(de)头等重要(de)人物.1845年10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公开发表文章,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教条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他们(de)文章比做宗教徒对异教徒(de)审判,因此决定反击青年黑格尔派.他们认为在当时“发表一种反对(de)国哲学和那一时期产生(de)德国社会主义(de)论战性着作,是很重要(de).”“真正(de)社会主义”是小资产阶级(de)反动思潮和思想体系,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莫则斯·赫斯等人.1844年9月,莫则斯·赫斯等人在德国科伦建立了一个名叫“共产主义俱乐部”(de)组织,开始宣传他们(de)思想观点.这些人自命为共产主义者,并把自己(de)学说叫做“真正(de)社会主义”.他们把德国(de)思辨哲学同空想共产主义学说混杂在一起,以费尔巴哈(de)抽象人道主义观点作为理论(de)基础,打着社会主义(de)旗号,却主张小资产阶级所有制即一般(de)私有制,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和政治革命,妄图用爱(de)说教来实现人类(de)解放.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应是一种超阶级(de)理论,社会主义(de)承担者是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而不是无产阶级,甚至同无产阶级毫无联系.“真正(de)社会主义”像瘟疫一样,在德国“有教养”(de)人们中间传播开来.从1845年起,“真正(de)社会主义”思潮在法国和英国(de)正义者同盟中也开始泛滥,严重地危害着工人运动(de)发展.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给予全面批判.形态(de)写作,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发展(de)必然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德法年鉴时期,实现了“两个转变”.1844年,他们已经认识到费尔巴哈哲学(de)不彻底性和历史观(de)唯心主义.1845年春,马克思来到布鲁塞尔,写了关于费尔巴哈(de)提纲,这既是批判费尔巴哈(de)纲要,也是他们新世界观(de)萌芽(de)第一个天才文件.1845年4月,恩格斯也来到布鲁塞尔.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清算自己(de)哲学信仰,推进他们新(de)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观理论(de)制定,并完成批判德国思辨哲学(de)工作,从1845年9月到1845年8月,他们共同合作,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重要(de)着作.正如马克思所说:“恩格斯他从另一条道路得出同我一样(de)结果,当1845年春他来到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钻研我们(de)见解与德国哲学体系(de)见解之间(de)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de)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通过批判黑格尔以后(de)哲学(de)形式来实现(de).”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de)唯物主义(de)直观性和他(de)唯心史观,对青年黑格尔派布·鲍威尔、施蒂纳等作了彻底(de)清算,批判了当时(de)空想社会主义流派——“真正(de)社会主义”.在批判(de)过程中系统阐发了唯物主义历史观(de)一系列重要(de)基本思想.意识形态一词在当时有特殊含义,即用来指谎谬绝伦(de)诡辩术,是人们冥思苦想出来(de),没有任何根据、没有生动内容(de)理论和幻想.简言之,就是被歪曲了(de)意识.马克思恩格斯使用这一术语来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所代表(de)德国思辨哲学,以及各式各样(de)社会主义先知,是和这个流行(de)看法有关(de).本书主要贡献本书最伟大(de)贡献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次作了全面阐述,完成了第一个伟大发现,把社会主义学说奠定在科学理论(de)基础上.五、主要内容: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史进行科学论述.第 [Ⅰ] 部分1、对唯物史观前提(de)科学阐述人类历史(de)现实前提(基础)是:现实(de)个人;他们(de)物质生产活动;他们(de)物质生活条件.“我们开始要谈(de)前提不是任意提出(de),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避开(de)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de)个人,是他们(de)活动和他们(de)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de)和由他们自己(de)活动创造出来(de)物质生活条件.” p5这是对唯物史观前提(de)全面而完整(de)概括,包含三层意思:①唯物史观(de)前提是一些现实(de)个人.“全部人类历史(de)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de)个人(de)存在”(第5页),而不是“自我意识”、“类”、“唯一者”.“现实(de)个人”是针对“思辨(de)个人”(de).黑格尔把“绝对精神”当作自己哲学(de)前提和出发点,人被归结为“绝对精神”,人(de)创造活动和自主活动变成了“绝对精神”(de)自我发展,社会历史被看作是“绝对精神”(de)逐步实现.青年黑格尔派虽然不把社会历史归结为上帝或绝对精神之类(de)神秘(de)东西,而归结为人本身(de)活动.但是他们始终没有超出黑格尔历史哲学(de)范围.鲍威尔把人理解为“自我意识”施蒂纳认为人是“唯一者”他们都是以概念、范畴为出发点,更露骨地表现黑格尔思辨哲学(de)历史观.他们把“自我意识”当成社会历史发展(de)源泉和动力,世界上(de)一切都是“自我意识”(de)产物.他们反对一切现实(de)革命斗争,把改造世界归结为批判家(de)思维活动.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青年黑格尔派玄想家们尽管满口讲(de)都是所谓‘震撼世界(de)’词句,却是最大(de)保守派.”他们“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de)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de)批判和他们自身(de)物质环境之间(de)联系问题”.因此他们理解(de)人只能是无前提(de)“思辨(de)个人”.费尔巴哈:从孤立(de)、生物(de)意义上看待人,所以他所说(de)人始终是抽象(de)人.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批评(de)那样,费尔巴哈“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因为他在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论(de)领域内,没有从人们现有(de)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de)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这一点且不说,他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de)、活动(de)人,而是停留于抽象(de)‘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de)、单个(de)、肉体(de)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观念化了(de)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de)‘人(de)关系’”.②现实(de)个人是从事活动(de),首先是进行物质生产活动(de).人(de)本性是由物质生产(de)发展所决定(de).“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de)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de)生活资料(de)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de)肉体组织所决定(de),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de)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de)物质生活本身.”(第6页)他们还说:“这里所说(de)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de)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de)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de),进行物质生产(de),因而是在一定(de)物质(de)、不受他们任意支配(de)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de).”P7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阐明唯物史观(de)前提所指(de)“现实(de)个人”是在一定(de)历史条件下从事活动、进行物质生产(de),这样就同施蒂纳和费尔巴哈所讲(de)“人”从根本上划清了界限.③人(de)活动不能离开他们(de)物质生活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他们得到(de)现成(de)和由他们自己(de)活动所创造出来(de)”两个方面:“现成(de)”即自然基础,包括人(de)生理条件和各种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他们自己(de)活动所创造出来(de)”即历史基础,包括每一代人所必须面对(de)由前人所创造(de)历史遗产和历史起点等.现实(de)人与抽象(de)人(de)根本区别,就在于他们是在一定(de)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着创造历史(de)活动.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除了要有一定(de)自然条件外,还需要满足衣食住行(de)各种生活资料.因此人们(de)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de)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所以“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de)活动而发生(de)变更出发”P6,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de)基础.是否承认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de)决定作用,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de)根本区别.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唯物史观(de)前提时,强调了具有内在联系(de)三个方面.即现实(de)人、人(de)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de)统一.可以说,“现实(de)个人”是真正科学意义上(de)人,是人和自然、个人和类之间最基本、最本质关系(de)规定.因此,它是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de)有机统一.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物质生产活动和人们之间(de)物质(de)生产关系出发来考察人类社会(de)发展,这种考察方法既不同于黑格尔唯心主义(de)抽象思辨(de)方法,也有别于费尔巴哈(de)抽象(de)人本学(de)方法,而是通过经验可以观察到(de)方法.他们抛弃了以抽象(de)人为出发点,转而研究现实(de)人及其发展,确立了自己(de)历史观(de)新(de)出发点,正是在新(de)出发点(de)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才能创立唯物主义(de)历史观.2、阐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e)基本原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de)存在,而人们(de)存在就是他们(de)现实生活过程.”P7即使人们(de)观念是错误(de)、模糊(de),是同现实发生矛盾(de),它也是物质生活过程(de)产物.由此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de)任何意识现象都是在人们(de)现实生活中产生(de),人是自己(de)观念、思想(de)生产者,但是这里所说(de)人是现实(de)、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de)人,而不是孤立(de)、抽象(de)人,因而,他们(de)观念不是凭空臆造(de),不是“纯粹”(de)意识.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de)意识是随着物质生产(de)发展,随着分工和交往关系(de)发展而发展(de).随着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de)分离,意识获得了相对(de)独立性,并在社会生活中占有特殊(de)地位.正是在意识获得了相对独立性(de)基础上,统治阶级才有可能对现实作歪曲(de)反映.使人们相信并非存在决定意识,精神、观念成为独立(de)东西.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即使是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de)思想也是“占统治地位(de)物质关系在观念上(de)表现,不过是以思想(de)形式表现出来(de)占统治地位(de)物质关系”.P23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通过对意识(de)产生和发展,对唯心主义精神统治世界观念(de)考察和揭露,从而得出结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de)基本原理,也是历史唯物主义(de)实质和考察历史(de)基本方法.第 [Ⅱ] 部分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de)一些基本原理.进一步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de)唯心史观.1.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关于人(de)解放(de)错误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青年黑格尔派这些“聪明(de)哲学家们”没有认识到,要真正实现人(de)解放,必须改变现实(de)客观存在、改变现实(de)社会制度,“只有在现实(de)世界中并使用现实(de)手段才能实现真正(de)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de)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de)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de)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de)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de).”P92.批判费尔巴哈(de)唯物主义(de)直观性和不彻底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从抽象(de)人出发去考察社会历史,不可能唯物主义地揭示社会历史(de)本质和规律,只能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de)时候.历史在他(de)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de)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de).”P11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之所以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除了他(de)阶级局限性之外,从认识论来看,是他坚持消极直观反映论(de)必然结果,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de)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de)、始终如一(de)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de)产物,是历史(de)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de)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de)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de)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de)改变而改变它(de)社会制度.” P10-113.再次阐述人类历史(de)前提是物质资料生产,并考察了人类历史发展(de)四个方面(de)因素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包含着四个方面(de)因素:第一个因素是生活资料生产本身.这是一切历史(de)第一个前提;第二个因素是为满足新(de)需要而进行(de)物质资料(de)再生产;第三个因素是人口(de)生产活动,即人口(de)繁衍;第四个因素是社会关系(de)生产.历史活动(de)第一个基本方面,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de)生活资料(de)生产.因为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而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de)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P11任何历史观(de)第一件事情都必须首先注意这一基本事实(de)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历史活动(de)第二个基本方面,是满足新(de)需要而进行(de)生产.因此,已经得到满足(de)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de)活动和已经获得(de)为满足需要(de)工具又引起新(de)需要.正是由于“新(de)需要(de)继续”,历史(de)延续才成为可能.因此,为了满足新(de)需要进行(de)生产和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de)生活资料(de)生产共同构成“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它们是一切历史赖以存在和发展(de)首要(de)和基本(de)条件.历史活动(de)第三个基本方面,是人口(de)生产,即人(de)增殖.没有人,便没有历史.所以它同物质资料生产一样,是社会存在和发展(de)一个基本条件.人和动物不同,人(de)生产意味着夫妻之间(de)关系,夫妻与子女之间(de)关系,也就是家庭.在远古时代,家庭是唯一(de)社会关系,后来,当需要(de)增长产生了新(de)社会关系了.社会历史活动(de)上述三个方面,就是社会存在和发展(de)三个基本条件,这三者在历史上同时存在,而且在始终历史上起着作用.因此,不应把这三个方面看作历史(de)三个不同阶段.历史活动(de)第四个基本方面,是社会关系(de)生产.因为,生活(de)生产——无论是自己生活(de)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生活(de)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de)含义是指许多个人(de)合作,至于这种合作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de)进行(de),则是无关紧要(de).这就是说,一当进行生产,必然同时产生人与人(de)社会关系,没有这种社会关系,生产便无法进行.因此,被社会关系所确定(de)人(de)物质关系和人(de)历史是一样长久(de).人们之间(de)物质关系,不断采取新(de)形式,就呈现出“历史”,它完全不需要任何政治(de)或宗教(de)呓语存在.研究人类历史(de)唯一正确(de)途径,是研究生产和由生产决定(de)社会状况(de)发展,把人类历史同工业和交换(de)历史联系起来.4.阐述关于意识(de)产生和本质(de)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思想、观念、意识(de)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de)物质生产活动、人们(de)物质交往以及现实生活(de)语言交织在一起(de),是人们(de)物质关系(de)直接产物.“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de)’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de)‘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振动着(de)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de)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de)、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己而存在(de)、现实(de)意识.”P13-14任何思想、观念、意识(de)生产者都是人,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这里(de)人是现实(de)、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de)人,而不是孤立(de)、抽象(de)人,因而,他们(de)思想、观念、意识不是凭空臆造(de),是人们客观物质关系(de)产物,是人们社会实践(de)产物.“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de)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de);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de)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de).因而.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de)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P145.分析社会分工及其后果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社会分工与私有制(de)关系.他们认为,由于社会分工和与之同时出现(de)劳动及其产品(de)不平等(de)分配,产生了所有制,因此“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de)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de)产品而言.”P16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社会分工与国家产生(de)关系.他们指出:“随着分工(de)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de)利益或单个家庭(de)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de)个人(de)共同利益之间(de)矛盾;……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de)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de)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de)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de)共同体(de)形式.”P16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们正是在社会分工(de)基础上产生了不同(de)利益集团,即产生了不同(de)阶级,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de)利益,对其他阶级实行统治,而采取一种“虚幻(de)共同体(de)形式”,即国家(de)形式.再次,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社会分工引起社会活动(de)异化.他们指出,只要私有制还存在,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就会处于分裂状态,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分工对于人来说就是一种强制,“那么人本身(de)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de)、同他对立(de)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P17这就是说,私有制条件下(de)社会分工,造成了人(de)活动(de)异化,亦即人(de)本质(de)异化.6、关于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阶级(de)产生、划分以及各个阶级(de)状况,都是由生产决定(de).阶级是同分工直接相联系(de).由于分工使人们与劳动材料、工具和产品(de)关系不同,把人们分成不同(de)阶级.在一个阶级内部,个人必然屈从于阶级整体,这同个人屈从于分工是同类现象.社会分裂为阶级只是和生产(de)一定阶段相联系,因而不是永恒(de).在交往和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这样普遍(de)时候,以至私有制变成了它们(de)桎梏而要消灭之时,阶级就会消灭.国家是随着分工、私有制和阶级(de)产生而产生(de).分工(de)出现产生了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de)矛盾,由于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de)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de)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de)共同体(de)形式.”第16页然而这始终是在各阶级利益对立(de)基础上发生(de).由于私有制和对抗阶级(de)存在,被统治阶级感到自己(de)利益和社会利益是矛盾(de),统治阶级则力图把自己(de)利益说成是社会(de)利益,于是国家以公共(de)全社会利益(de)代表(de)身份出现.在阶级对抗(de)社会里,国家只是在表面上为整个社会(de)利益服务,而实质上,它是为一定阶级(de)利益服务(de).国家始终是阶级(de)国家,它所代表(de)利益始终是统治阶级(de)利益.因此,国家不能解决某一社会集团(de)利益和整个社会利益之间(de)矛盾.国家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de)统治,因此,“国家内部(de)一切斗争——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君主政体相互之间(de)斗争,争取选举权(de)斗争等等,不过是一些虚幻(de)形式——普遍(de)东西一般说来是一种虚幻(de)共同体(de)形式——,在这些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de)真正(de)斗争.”第16页下“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de)办法能够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de)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de)一切陈旧(de)肮脏东西,才能成为社会(de)新基础.”第20页下“历史(de)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de)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第22页社会革命(de)根源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de)矛盾.“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de)这种矛盾——正如我们所见到(de),它在迄今为止(de)历史中曾多次发生过,然而并没有威胁交往形式(de)基础,——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同时也采取各种附带形式,如冲突(de)总和,不同阶级之间(de)冲突,意识(de)矛盾,思想斗争,政治斗争,等等.”P257、关于“世界历史”(de)理论生产力越发展,各民族(de)原始封闭状态被日益完善(de)生产方式、交往和民族间(de)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越成为世界历史.历史向世界历史(de)转变,是物质(de)、可以通过经验证明(de)活动.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de)存在才有可能实现.每个个人(de)解放程度是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de)程度一致(de).8.论证生产力(de)高度发展是共产主义(de)物质前提,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de)必然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了私有制条件下(de)社会分工造成了人(de)本质(de)异化(de)观点之后,提出要消灭这种异化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这种‘异化’当然只有在具备了两个实际前提之后才会消灭.要使这种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de)’力量,即成为革命所要反对(de)力量,就必须让它把人类(de)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de)’人,同时这些人又同。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_讲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_讲解

幻灯片1《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幻灯片2《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系统阐述幻灯片3一、写作、出版背景●(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意图● 1.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 2.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 3.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幻灯片4(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过程和出版情况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这部著作,写于1845—1846年。

共分两卷。

第一卷(序言、1-3章),第二卷(序言、1-5章)。

他们生前仅发表第2卷第4章。

1932年在苏联用德文出版,1933年用俄文出版。

幻灯片5(三)《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文本概况●第一卷第一章中心内容: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根据唯物史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论点。

第一次使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术语。

幻灯片6(四)写作背景:《形态》写于1845年11月——1846年8月。

写作这部著作是为了彻底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的社会主义”,并清算他们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

幻灯片7青年黑格尔派青年黑格尔派是德国激进的资产阶级思想流派,高举批判的大旗,在哲学上力图从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中引出革命的和无神论的结论;在政治上抨击封建制度,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改革;但对反动势力的斗争仅停留在对宗教和基督教义的批判上,因此,青年黑格尔运动虽然在德国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其哲学批判却严重脱离现实,将改造社会的事业等同于理论斗争,日益蜕化为革命运动的羁绊。

他们认为,思想、概念是世界的本原,世界受观念的支配,现实世界是观念世界的产物,故而从观念、思想出发就可以理解物质世界。

要改变现实只需进行思想上的革命即可。

对于如何进行思想革命,费尔巴哈提出用抽象的人及人与人的相互需要代替现存的宗教观念,鲍威尔将理论家的批判视为历史前进的唯一动力,而施蒂纳则以为宣称某些思想观念为“怪影”并予以抛弃就可以摧毁现存的世界。

幻灯片8青年黑格尔派在言辞上非常激进,其哲学著作对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影响极大,但其所谓的斗争实际上却是虚假的.实际上并未超越黑格尔,如果对这种空洞的革命词句下的虚伪斗争和保守本质不予揭露,科学共产主义运动就不能在群众中健康地展开。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2页至第135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I]正如德国的玄想家们所宣告的,德国在最近几年里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

从施特劳斯开始的黑格尔体系的解体过程发展为一种席卷一切“过去的力量”的世界性骚动。

在普遍的混乱中,一些强大的王国产生了,又匆匆消逝了,瞬息之间出现了许多英雄,但是马上又因为出现了更勇敢更强悍的对手而销声匿迹。

这是一次革命,法国革命同它相比只不过是儿戏;这是一次世界斗争,狄亚多希的斗争在它面前简直微不足道。

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代替,一些思想勇士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闻的。

在1842—1845年这三年中间,在德国进行的清洗比过去三个世纪都要彻底得多。

据说这一切都是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发生的。

62然而,不管怎么样,我们涉及的是一个有意义的事件:绝对精神的瓦解过程。

当它的生命的最后一个火星熄灭时,这个无用的残渣的各个组成部分就分解了,它们重新化合,构成新的物质。

那些以哲学为业,一直以经营绝对精神为生的人们,现在都扑向这种新的化合物。

每个人都不辞劳苦地兜售他所得到的那一份。

竞争在所不免。

起初这种竞争还相当体面,具有市民的循规蹈矩的性质。

后来,当商品充斥德国市场,而在世界市场上尽管竭尽全力也无法找到销路的时候,按照通常的德国方式,生意都因搞批量的和虚假的生产,因质量降低、原料掺假、伪造商标、买空卖空、空头支票以及没有任何现实基础的信用制度而搞糟了。

竞争变成了激烈的斗争,而这个斗争现在却被吹嘘和构想成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变革,一种产生了十分重大的结果和成就的因素。

为了正确地评价这种甚至在可敬的德国市民心中唤起怡然自得的民族感情的哲学叫卖,为了清楚地表明这整个青年黑格尔派运动的渺小卑微、地域局限性,特别是为了揭示这些英雄们的真正业绩和关于这些业绩的幻想之间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显著差异,就必须站在德国以外的立场上来考察一下这些喧嚣吵嚷。

《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内容的阐释

《德意志意识形态》主要内容的阐释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I]第1卷第1章《费尔巴哈》是未完成的手稿,写于第1卷成书过程中的不同时间。

就其理论内容来说,该章在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并根据自己的历史观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

《费尔巴哈》章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未能发表,直到1924年才第一次由前苏联发表俄文版,1926年由前苏联发表德文版。

《费尔巴哈》章的中文单行本于1988年编译出版。

正如德国的玄想家/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所宣告的,德当时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主要代表的德国哲学,颠倒意识与存在、思想与现实的关系,以纯思想批判代替反对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这种哲学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把鼓吹这种哲学的人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家”。

国在最近几年里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

从施特劳斯开始的黑格尔体系的解体过程发展为一种席卷一切“过去的力大·弗·斯特劳斯的主要著作《耶稣传》(1835-1836)开创了对宗教的哲学批判,并且使黑格尔学派开始分裂为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

量”的世界性骚动。

在普遍的混乱中,一些强大的王国产生了,又匆匆消逝了,瞬息之间出现了许多英雄,但是马上又因为出现了更勇敢更强悍的对手而销声匿迹。

这是一次革命,法国革命同它相比只不过是儿戏;这是一次世界斗争,狄亚多希的斗争在它面前简直微不足道。

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代替,一些思想勇士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闻的。

在1842—1845年这三年中间,在德国进行的清洗比过去三个世纪都要彻底得多。

据说这一切都是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发生的。

然而,不管怎么样,我们涉及的是一个有意义的事件:绝对精神的瓦解过程。

当它的生命的最后一个火星熄灭时,这具骷髅的各个组成部分就分解了,它们重新化合,构成新的物质。

那些以哲学为业,一直以经营绝对精神为生的人们,现在都扑向这种新的化合物。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_(原文)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_(原文)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_(原文).txt48微笑,是春天里的一丝新绿,是骄阳下的饿一抹浓荫,是初秋的一缕清风,是严冬的一堆篝火。

微笑着去面对吧,你会感到人生是那样温馨。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①]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目录)[Ⅰ] 1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31.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 6[Ⅱ] 15[Ⅲ] 42[IV] 48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83注释:90[Ⅰ]正如德国的玄想家们所宣告的,德国在最近几年里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

从施特劳斯开始的黑格尔体系的解体过程发展为一种席卷一切“过去的力量”的世界性骚动。

在普遍的混乱中,一些强大的王国产生了,又匆匆消逝了,瞬息之间出现了许多英雄,但是马上又因为出现了更勇敢更强悍的对手而销声匿迹。

这是一次革命,法国革命同它相比只不过是儿戏;这是一次世界斗争,狄亚多希的斗争在它面前简直微不足道。

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代替,一些思想勇士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闻的。

在1842-1845年这三年中间,在德国进行的清洗比过去三个世纪都要彻底得多。

据说这一切都是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发生的。

然而,不管怎么样,我们涉及的是一个有意义的事件:绝对精神的瓦解过程。

当它的生命的最后一个火星熄灭时,这个caput mortuum[②]的各个组成部分就分解了,它们重新化合,构成新的物质。

那些以哲学为业,一直以经营绝对精神为生的人们,现在都扑向这种新的化合物。

每个人都不辞劳苦地兜售他所得到的那一份。

竞争在所不免。

起初这种竞争还相当体面,具有市民的循规蹈矩的性质。

后来,当商品充斥德国市场,而在世界市场上尽管竭尽全力也无法找到销路的时候,按照通常的德国方式,生意都因搞批量的和虚假的生产,因质量降低、原料掺假、伪造商标、买空卖空、空头支票以及没有任何现实基础的信用制度而搞糟了。

竞争变成了激烈的斗争,而这个斗争现在却被吹嘘和构想成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变革,一种产生了十分重大的结果和成就的因素。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讲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讲解

3.再次阐述人类历史的前提是物质资料 生产,并考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四个方面 的因素
•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包含着四个方面的因素: • 第一个因素是生活资料生产本身。这是一切历 史的第一个前提; • 第二个因素是为满足新的需要而进行的物质资 料的再生产; • 第三个因素是人口的生产活动,即人口的繁衍; • 第四个因素是社会关系的生产。
青年黑格尔派
青年黑格尔派是德国激进的资产阶级思想流派,高举批判 的大旗,在哲学上力图从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中引出革命的和无神 论的结论;在政治上抨击封建制度,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改革;但 对反动势力的斗争仅停留在对宗教和基督教义的批判上,因此, 青年黑格尔运动虽然在德国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其哲学 批判却严重脱离现实,将改造社会的事业等同于理论斗争,日益 蜕化为革命运动的羁绊。 他们认为,思想、概念是世界的本原,世界受观念的支配, 现实世界是观念世界的产物,故而从观念、思想出发就可以理解 物质世界。要改变现实只需进行思想上的革命即可。对于如何进 行思想革命,费尔巴哈提出用抽象的人及人与人的相互需要代替 现存的宗教观念,鲍威尔将理论家的批判视为历史前进的唯一动 力,而施蒂纳则以为宣称某些思想观念为“怪影”并予以抛弃就 可以摧毁现存的世界。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18世纪末以后时代的特殊产物 当时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以人道主义、自由主义为旗 帜,取得了统治,而40年代的德国还是个农业国,工场手工 业和机器工厂的工人只占15%,而且当大资产阶级同封建阶 级争夺统治时,已经面临着无产阶级的严重威胁。软弱的德 国资产阶级只能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所谓的革命变革,他们 接过人道主义、自由主义的理论,却将其与它所反映的物质 利益和社会关系割裂开来。黑格尔把它变为“绝对精神”, 青年黑格尔派鼓吹自己超越了黑格尔,但实际上却只是抓住 黑格尔体系中的某一个方面,来反对整个黑格尔体系或反对 别人抓住的其他方面,既没有跳出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也没 有改变问题的实质。“德意志意识形态”概括的是当时德国 以思辨的方式使实在神秘化的哲学体系和观念形态,与“科 学的世界观”相对立。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讲解内容简介:一、全书结构和第一卷第一章概况全书共分两卷。

第一卷(序言、1—3章)。

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第二卷(序言、1—5章)。

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第一卷第一章中心内容: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根据唯物史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论点。

第一次使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术语。

二、创作过程和出版情况写作:1845年11月——1846年8月。

出版:马恩生前只出版了第二卷第四章1932年在苏联用德文出版,1933年用俄文出版。

马克思:“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三、写作意图(一)彻底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的社会主义”(二)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三)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四、写作背景: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神圣家族》发表后,给了布·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以致命打击。

但是,他们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继续宣扬他们的思辨哲学理论,并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

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另一个代表人物,他在1844年11月,出版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

在该书中,他把布·鲍威尔的主观唯心主义推向极端,鼓吹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

他和布·鲍威尔一样,是德国抽象哲学的最终结论的代表人物,也是在哲学上反对共产主义的头等重要的人物。

1845年10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公开发表文章,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教条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他们的文章比做宗教徒对异教徒的审判,因此决定反击青年黑格尔派。

他们认为在当时“发表一种反对的国哲学和那一时期产生的德国社会主义的论战性著作,是很重要的。

”“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小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潮和思想体系,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莫则斯·赫斯等人。

1844年9月,莫则斯·赫斯等人在德国科伦建立了一个名叫“共产主义俱乐部”的组织,开始宣传他们的思想观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doc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doc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①]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Ⅰ]正如德国的玄想家们所宣告的,德国在最近几年里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

从施特劳斯开始的黑格尔体系的解体过程发展为一种席卷一切“过去的力量”的世界性骚动。

在普遍的混乱中,一些强大的王国产生了,又匆匆消逝了,瞬息之间出现了许多英雄,但是马上又因为出现了更勇敢更强悍的对手而销声匿迹。

这是一次革命,法国革命同它相比只不过是儿戏;这是一次世界斗争,狄亚多希的斗争在它面前简直微不足道。

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代替,一些思想勇士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闻的。

在1842-1845年这三年中间,在德国进行的清洗比过去三个世纪都要彻底得多。

据说这一切都是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发生的。

然而,不管怎么样,我们涉及的是一个有意义的事件:绝对精神的瓦解过程。

当它的生命的最后一个火星熄灭时,这个caput mortuum[②]的各个组成部分就分解了,它们重新化合,构成新的物质。

那些以哲学为业,一直以经营绝对精神为生的人们,现在都扑向这种新的化合物。

每个人都不辞劳苦地兜售他所得到的那一份。

竞争在所不免。

起初这种竞争还相当体面,具有市民的循规蹈矩的性质。

后来,当商品充斥德国市场,而在世界市场上尽管竭尽全力也无法找到销路的时候,按照通常的德国方式,生意都因搞批量的和虚假的生产,因质量降低、原料掺假、伪造商标、买空卖空、空头支票以及没有任何现实基础的信用制度而搞糟了。

竞争变成了激烈的斗争,而这个斗争现在却被吹嘘和构想成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变革,一种产生了十分重大的结果和成就的因素。

为了正确地评价这种甚至在可敬的德国市民心中唤起怡然自得的民族感情的哲学叫卖,为了清楚地表明这整个青年黑格尔派运动的渺小卑微、地域局限性,特别是为了揭示这些英雄们的真正业绩和关于这些业绩的幻想之间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显著差异,就必须站在德国以外的立场上来考察一下这些喧嚣吵嚷。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一、费尔巴哈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

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

当然,我们在这里既不能深入研究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也不能深入研究人们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山岳水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

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

这种生产方式不应当只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

更确切地说,它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命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这种生产第一次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开始的。

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Verkehr]为前提的。

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

[……]由此可见,事情是这样的: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

第二讲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二讲德意志意识形态


列宁曾指出:“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或更 确切地说,彻底发挥唯物主义,即把唯物主 义运用于社会现象,就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 论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 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 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 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 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 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 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 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 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列宁选集(第2卷) 586 〕


青年黑格尔派:是黑格尔哲学解体过程中产生 的一个哲学派别。黑格尔于1831年逝世后,黑 格尔学派开始解体,分裂为相互对立的两派, 即以辛利克斯为代表的老年黑格尔派和以布鲁 诺•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老年黑格尔 派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青年黑格尔派注重黑格 尔的辩证法,力图从中得出无神论和革命的结 论,对基督教和普鲁士国家持批判态度。青年 黑格尔运动在一段时间内作为一个进步的社会 思潮,批判政治和宗教,对德国政治生活发生 了积极的影响,为1848年的德国资产阶级革命 作了舆论准备。但是,从1842年以后,走向保 守和反动。

在唯物史观创立以前,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 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这种历史观的根本特点 是,在考察社会历史现象和事件时,仅仅注 意到产生这些现象和事件的思想动机,而未 能发现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因;这样就把思想、 意识当作第一位的、决定性的因素,认为社 会是由观念建立起来的;而人们的生活和生 产反倒成了被决定的东西。因此,他们认为, 社会的改变取决于思想观念的改变;或者说, 要变革社会先变革思想,思想变了社会也就 会跟着改变。这个思想一直统治着包括空想 共产主义者在内的所以的思想家、哲学家和 社会历史学家。

马克思和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马克思和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意图(一)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二)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三)革命实践的需要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过程和出版情况写作:1845年11月——1846年8月出版:马恩生前只出版了第二卷第四章,20世纪20、30年代用德文、俄文出版了全书。

马克思:“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全书结构和第一卷第一章概况《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序言、1—3章)第二卷(序言、1—5章)第一卷第一章中心内容: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根据唯物史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论点。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释义♦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

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第5页)♦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第5页)♦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第6页)♦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第6页)♦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

……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第一次读书:《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一次读书:《德意志意识形态》
上层建筑,指的是由市民社会决定的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他们强调,市民社会“在一切时代都构
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 上层建筑的基础。” 同时,他们也肯 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资产阶级国家“不外是资产者为了在国 内外相互保障各自的财产和利益所必 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
第一卷 第一章 费尔巴哈
一、时代背景及其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简称《形态》)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神圣家族》之 后的第二部合作著作, 写于1845年9月到 1846年5月。他们写作这部论著有四个 方面的原因。
(一)《形态》的写作是为了清算他们以前的 哲学信仰。
(一)唯物史观的前提(第1思、恩格斯认为,历史观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 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 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 活条件。现实的个人与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 活条件是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
他们通过考察现实个人的活动和物质生 活条件,提出历史发展的四个因素, 即:
(二)《形态》的写作是为了揭露当时德国各 种意识形态观点的实质, 系统地制定唯物史观, 以指导当时的工人运动。
(三)当时德国思想界关于“现实的人道主义” 的争论促使马克思和恩格斯重新认识费尔巴哈。
(四)《形态》中的基本思想是《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阐述的新世界观原理。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义:
3.他们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 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六)《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形态》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起构成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

德意志意识形态段落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段落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部重要的哲学和政治学著作,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以下是对该著作中一些重要段落的解读:1.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gegenständliche〕活动。

所以,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这段话表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他们认为,费尔巴哈虽然强调了感性客体的作用,但他忽略了人的实践活动本身的作用。

与此相反,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了人的实践活动的积极意义,认为实践才是真正人的活动。

2. “意识形态本身只不过是这一世界的一个“观念”而已。

……德国的批判,直到它的最后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都没有离开过哲学的基地。

这种批判虽然在研究实际的历史,但是并没有用具体的历史来证实它,因而看起来好像是纯粹的抽象。

”这段话强调了德国批判的哲学性质。

虽然德国批判试图研究实际的历史,但它并没有真正深入到具体的现实中去研究,因此,这种批判只是一种纯粹的抽象。

这也可以理解为,德国批判只是停留在了意识形态层面,而没有深入到实践层面。

3. “如果说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一定要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以前对理论有所触动的话,那么这种必要性在它本身的理论形态上对无产阶级说来则随同资产阶级赖以存在的那些形式进入资本主义的。

”这段话强调了无产阶级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重要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才能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获得胜利。

此外,他们还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因此,无产阶级在革命中需要推翻这些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以实现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以上是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些重要段落的解读。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_(原文)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_(原文)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_(原文).txt48微笑,是春天里的一丝新绿,是骄阳下的饿一抹浓荫,是初秋的一缕清风,是严冬的一堆篝火。

微笑着去面对吧,你会感到人生是那样温馨。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①]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目录)[Ⅰ] 1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31.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 6[Ⅱ] 15[Ⅲ] 42[IV] 48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83注释:90[Ⅰ]正如德国的玄想家们所宣告的,德国在最近几年里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

从施特劳斯开始的黑格尔体系的解体过程发展为一种席卷一切“过去的力量”的世界性骚动。

在普遍的混乱中,一些强大的王国产生了,又匆匆消逝了,瞬息之间出现了许多英雄,但是马上又因为出现了更勇敢更强悍的对手而销声匿迹。

这是一次革命,法国革命同它相比只不过是儿戏;这是一次世界斗争,狄亚多希的斗争在它面前简直微不足道。

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代替,一些思想勇士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其速度之快是前所未闻的。

在1842-1845年这三年中间,在德国进行的清洗比过去三个世纪都要彻底得多。

据说这一切都是在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发生的。

然而,不管怎么样,我们涉及的是一个有意义的事件:绝对精神的瓦解过程。

当它的生命的最后一个火星熄灭时,这个caput mortuum[②]的各个组成部分就分解了,它们重新化合,构成新的物质。

那些以哲学为业,一直以经营绝对精神为生的人们,现在都扑向这种新的化合物。

每个人都不辞劳苦地兜售他所得到的那一份。

竞争在所不免。

起初这种竞争还相当体面,具有市民的循规蹈矩的性质。

后来,当商品充斥德国市场,而在世界市场上尽管竭尽全力也无法找到销路的时候,按照通常的德国方式,生意都因搞批量的和虚假的生产,因质量降低、原料掺假、伪造商标、买空卖空、空头支票以及没有任何现实基础的信用制度而搞糟了。

竞争变成了激烈的斗争,而这个斗争现在却被吹嘘和构想成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变革,一种产生了十分重大的结果和成就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青年黑格尔派在言辞上非常激进,其哲学著作对 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影响极大,但其所谓的斗争 实际上却是虚假的.实际上并未超越黑格尔,如 果对这种空洞的革命词句下的虚伪斗争和保守本 质不予揭露,科学共产主义运动就不能在群众中 健康地展开。因此,揭露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唯心 主义的错误理论就是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 首要目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
•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18世纪末以后时代的特殊产物 当时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以人道主义、自由主义为旗 帜,取得了统治,而40年代的德国还是个农业国,工场手工 业和机器工厂的工人只占15%,而且当大资产阶级同封建阶 级争夺统治时,已经面临着无产阶级的严重威胁。软弱的德 国资产阶级只能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所谓的革命变革,他们 接过人道主义、自由主义的理论,却将其与它所反映的物质 利益和社会关系割裂开来。黑格尔把它变为“绝对精神”, 青年黑格尔派鼓吹自己超越了黑格尔,但实际上却只是抓住 黑格尔体系中的某一个方面,来反对整个黑格尔体系或反对 别人抓住的其他方面,既没有跳出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也没 有改变问题的实质。“德意志意识形态”概括的是当时德国 以思辨的方式使实在神秘化的哲学体系和观念形态,是虚假 的观念体系,与“科学的世界观”相对立。
•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之所以在社会 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除了他的阶级局限性 之外,从认识论来看,是他坚持消极直观反映 论的必然结果,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 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 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 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 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 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
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神圣家族》发 表后,给了布•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以致命打 击。但是,他们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继续宣扬他们 的思辨哲学理论,并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施 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另一个代表人物,他在1844年11 月,出版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在该书中,他把 布•鲍威尔的主观唯心主义推向极端,鼓吹极端的个人 主义、利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他和布•鲍威尔一样, 是德国抽象哲学的最终结论的代表人物,也是在哲学 上反对共产主义的头等重要的人物。
4.阐述关于意识的产生和本质的思想
“‘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 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 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 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 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 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与他 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P21
1845年4月,恩格斯也来到布鲁塞尔。马克思和恩 格斯为了清算自己的哲学信仰,推进他们新的唯物主义 世界观、历史观理论的制定,并完成批判德国思辨哲学 的工作,从1845年9月到1845年8月,他们共同合作,写 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重要的著作。正如马克思所 说:“恩格斯他从另一条道路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 1845年春他来到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 见解与德国哲学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 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通过批判黑 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1845年10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 公开发表文章,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 是教条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他们 的文章比做宗教徒对异教徒的审判, 因此决定反击青年黑格尔派。他们认 为在当时“发表一种反对德国哲学和 那一时期产生的德国社会主义的论战 性著作,是很重要的。”
“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小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潮 和思想体系,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莫则斯•赫斯等人。 1844年9月,莫则斯•赫斯等人在德国科伦建立了一个 名叫“共产主义俱乐部”的组织,开始宣传他们的思 想观点。这些人自命为共产主义者,并把自己的学说 叫做“真正的社会主义”。他们把德国的思辨哲学同 空想共产主义学说混杂在一起,以费尔巴哈的抽象人 道主义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 却主张小资产阶级所有制即一般的私有制,主张阶级 调和,反对阶级斗争和政治革命,妄图用爱的说教来 实现人类的解放。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应是一种超阶级 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承担者是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 而不是无产阶级,甚至同无产阶级毫无联系。
《形态》的写作,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 想发展的必然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德 法年鉴》时期,实现了“两个转变”。1844年, 他们已经认识到费尔巴哈哲学的不彻底性和历 史观的唯心主义。1845年春,马克思来到布鲁 塞尔,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既是 批判费尔巴哈的纲要,也是他们新世界观的萌 芽的第一个天才文件。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 第一章文本概况
• 第一卷第一章中心内容:第一次系统地叙述 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根据唯物史观阐明了马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论点。 第一次使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术语。
(四)写作背景:
《形态》写于1845年11月—— 1846年8月。 写作这部著作是为了彻底批判 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的社会主 义”,并清算他们自己从前的哲学 信仰。
老年黑格尔派
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产生的右翼思想 家集团、德国资产阶级保守派的思想代表。主要成员 有:加布勒、辛里克斯、罗生克兰兹等。在哲学上, 他们坚持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继续用黑格尔的 “绝对精神”解释一切,认为“绝对精神”是一切事 物存在的根据;而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则加以贬低、 抹煞。在宗教问题上,宣扬有神论,鼓吹宗教信仰, 支持教会,甚至用基督教的正统思想解释黑格尔哲学。 在政治上,代表封建贵族和与封建势力妥协的资产阶 级保守集团的利益,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为普鲁士专 制政权作辩护,对酝酿中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持 反对态度。他们整理出版了黑格尔生前未能出版的重 要著作,如《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讲演录》、 《宗教哲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等,为使黑 格尔的生平与著作传世作出了贡献。
• “······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 部问题都在亍使现存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 现存的事物”。P17
2.批判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直 观性和不彻底性
•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从抽象的人出发 去考察社会历史,不可能唯物主义地揭示社会历 史的本质和规律,只能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当 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 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 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 完全脱离的。”P19
• 这是对唯物史观前提的全面而完整的概括,包 含三层意思:第一、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一些现 实的个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 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不是“自我意 识”、“类”、“唯一者”。
• 第二,这些现实的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 生产的。人的本性是由物质生产的发展所决定的。 “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戒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 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 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 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 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 身。”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 斯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他的 唯心史观,对青年黑格尔派布•鲍威尔、施蒂 纳等作了彻底的清算,批判了当时的空想社会 主义流派——“真正的社会主义”。在批判的 过程中系统阐发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系列重 要的基本思想。
“意识形态”
• 19世纪初,法国哲学和经济学家D.特拉西在《意识形态 概论》中首先使用了“意识形态”这个概念,认为意识 形态是考察观念的普遍原则和发生规律的学说,并无褒 贬之意。但特拉西与当时的一批理论家都是自由资产阶 级的代表,并极力反对拿破仑建立君主专政政治,这激 怒了拿破仑,拿破仑就以轻蔑的口吻称这批理论家为 “意识形态家”。从此,“意识形态”就有了特殊的含 义,指一种荒谬绝伦的诡辩术,是人们冥思苦想、瞎编 乱造出来的东西,是脱离实际、没有任何生动内容的幻 想。 • 对“意识形态”作这样贬义的解释,在马克思和恩格斯 合作这部著作时是很流行的,他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使 用这个词的。
第三,人的活动不能离开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这些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 他们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人们是在一定的物 质生活条件下从事着创造历史的活动的。所以 “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 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亍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 出发。” 总乊,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人, 他们的活动及其物质生活条件三者的统一。
2、阐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 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 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 过程”。P15
这是说,意识、思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不能把意识、思维与社会生活割裂开来。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 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 ,不 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 地位的物质关系”。 P34
青年黑格尔派
青年黑格尔派是德国激进的资产阶级思想流派,高举批判的 大旗,在哲学上力图从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中引出革命的和无神论 的结论;在政治上抨击封建制度,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改革;但对 反动势力的斗争仅停留在对宗教和基督教义的批判上,因此,青 年黑格尔运动虽然在德国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其哲学批 判却严重脱离现实,将改造社会的事业等同于理论斗争,日益蜕 化为革命运动的羁绊。 他们认为,思想、概念是世界的本原,世界受观念的支配, 现实世界是观念世界的产物,故而从观念、思想出发就可以理解 物质世界。要改变现实只需进行思想上的革命即可。对于如何进 行思想革命,费尔巴哈提出用抽象的人及人与人的相互需要代替 现存的宗教观念,鲍威尔将理论家的批判视为历史前进的唯一动 力,而施蒂纳则以为宣称某些思想观念为“怪影”并予以抛弃就 可以摧毁现存的世界。
二、主要内容: 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对人类社会 发展史进行科学论述
[Ⅰ] 1.对唯物史观前提的科学阐述
• 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基础)是:现实的个人; 他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 “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 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避开的现实前 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 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 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