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经济改革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7-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课件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7-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课件

)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赫鲁晓夫改革的思想前提是打 破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为此 1956 年 2 月赫鲁晓夫主持召开了苏 共“二十大”。B 与题干无关,C、D 说法不合史实。
答案:A
4.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最能直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的措施是( )
A.大规模的垦荒运动 B.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 C.改变过去过于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 D.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民 收入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基础自测
课后作业
作业 目标 作业 设计
1.了解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 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限时:40 分钟 满分:100 分
(Ⅰ)基础自测——第一时间反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反馈点1 赫鲁晓夫改革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道路表明在不发达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照样行得通, ① 不正确。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失 败。 这给社会主义带来的教训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 指导,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逐步提高人民生 活水平,才能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故正确答案为 A 项。
答案:D
反馈点2
勃列日涅夫改革
5.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 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 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这种情况出现在 ( ) A.1925-1953 年 C.1965-1982 年 B.1954-1964 年 D.1982-1991 年

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二人教版课件: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二人教版课件: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提示:(1)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 食作物减产;玉米歉收;苏联被迫增加粮食的进口。原 因: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
(2)原因:勃列日涅夫的保守导致改革的停滞,苏联 经济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全面滑坡,作为领导人的勃列日 涅夫却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因此被苏联人民讥 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思考: (1)戈尔巴乔夫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 影响? (2)有人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 的失败。”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提示:(1)措施: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用经 济方法管理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等。影响:经济改革 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 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在经济改革受挫后把改革重 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失控,1991 年苏联解体。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1)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 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2)1985 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在经济、政治领域进 行改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内容 (1)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 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 标。 (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了所有制结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 营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4)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 业部门。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课件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课件
复习回顾: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有哪些? 2、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表 现有哪些? 4、应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的历史 作用?
项目
农业政策 工业政策 贸易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新经济政策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解除部分中小企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业国有化 恢复货币流通,允许 取消自由贸易 商品交换 实行实物配给制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 改革内容:重点放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方面 2. 结果
(1)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政局稳定,军备 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 所改善; (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
3. 改革失败原因: (1)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2)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 (3)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阻碍经济改革的深入 根本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限 制
B
A
3、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4、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 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 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案 D、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发生
市Hale Waihona Puke 对经济的调节 济 作用) 4、结果:失败;苏联解体 政 治 作为改革的重点 2.继续优先发展重 工业
局势失控 苏联解体
比较: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改革的重点 成果(后果)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农业 重工业 国防工业 经济领域 转向 政治领域 一度促进 农业发展 成为超级大国 苏联剧变并 最终解体 问题 未能从根本上 突破斯大林 模式限制 放弃了 社会主 义和苏共领导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

苏共二十大
• 斯大林逝世后的1956年,苏联共 产党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大 会结束时,赫鲁晓夫作了《关于 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揭露由 此造成的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 会后,苏联陆续为在个人崇拜时 期遭受迫害的人平反。苏公“二 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 信,有助于摆脱教条僵化思想的 束缚和健全民主。但秘密报告把 个人崇拜归咎于斯大林个人的原 因,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分 析,引起了思想的混乱。
7 6 5 4 3 2 1 0 1961—1965 1966—1970
国民收入年增长率(%)
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原因是什么?
愈演愈烈的军备竞赛
•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 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 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 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 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 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 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 得不到较大的提高。80年代 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 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 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 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 声日益高涨。
第21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任期:1953—1964) (任期:1964—1982)(任期:1985—1991)
知识聚焦
•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 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赫鲁晓夫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 3.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整理: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原因): 1)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2)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的提高。 2.内容(措施): 1)农业改革: 养牲畜,自留地;种谷物,开荒地;种玉米,卖农机。 2)工业改革: “下放两个权力”——企业管理权,调整工资权; “遵循一个原则”——“物质利益原则”。 3.评价: 1)作用: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 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2)局限(失败原因):①在维持原有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②缺乏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③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苏联经济PPT优秀课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苏联经济PPT优秀课件
苏联的的公有制 列宁时期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1870-19245Biblioteka 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
推进工业化
1879-1953
6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苏维埃政权时期
新经济政策时期:托拉斯制
斯大林时期:工业企业方面
农业方面
7
托拉斯制
托拉斯(trust) ,是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一种形式。 生产同类商品或在生产上有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 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从生产到销售全面合 作组成的垄断联合。十九世纪末以来,美国的托 拉斯迅速发展。西欧国家托拉斯出现稍晚,但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也有了迅速发展。目前,托拉 斯在美国最发达。托拉斯本身是法人,由托拉斯 董事会集中掌握全部业务和财务活动,原来的企 业成为托拉斯的股东,按股权分配利润,参加者 在法律上和产销上失去独立性。
8
党领导并决定国家的经济政策
马克思和恩格斯:‘‘助产婆“
9
政治体制
1.高度集权 2.行政强制
10
文化管理体制
1.重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 2.注重科技,加强文化教育
11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 特点
1
社会主义社会的两重含义
1.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2.社会主义社会具体的政治
经济运行体制
2
苏联模式的特点 1.经济体制 2.政治体制 3.文化管理体制
3
经济体制 1.生产资料上的公有制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党领导国家并决定一切经济政策
4
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PPT课件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PPT课件

你怎样看待赫鲁 赫鲁晓夫秘密报 晓夫批判个人崇拜? 告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改革的背景 2.改革的内容 ①政治上 ②经济上 赫鲁晓夫经济领域的改革在哪些 部门展开?分别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成效如何?为什么?
赫鲁晓夫试图 改革农业,1954 年开始在西伯利亚 等自然条件恶劣的 地区开垦荒地,建 立大量的集体农庄。 这幅航空照片拍摄 的就是这样一个集 体农庄。
第12课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二、匈牙利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改革的背景
赫鲁晓夫 是在什么背景 下开始改革的?
赫鲁晓夫 (1894—1971年)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改革的背景 2.改革的内容 ①政治上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政治上 的弊端主要有哪些?对此,赫鲁晓夫进 行了怎样的改革?
1968年苏军坦克驶上布拉格街头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戈尔巴乔夫上台 夫对内改革时 背景下开始改 首先重点在哪 革的? 方面?效果如 何?为什么会 这样? 戈尔巴乔夫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戈尔巴乔夫上台及改革背景 2.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3.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谁能说说 戈尔巴乔 戈尔巴乔夫的 夫 在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根 改革上提出了 本变革”的含 什么“新思 意?这意味着 维”? 什么?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戈尔巴乔夫上台及改革背景 2.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3.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4.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
你如何看待 所谓 “新思 戈尔巴乔夫的 维外交”的主要 “新思维外交” ? 内容是什么? 如此下去,苏联 会是什么情况呢?
戈尔巴乔夫
里根和戈尔巴乔夫于1987年签 订《华盛顿条约》,结束了双方在 中程导弹上的军备竞赛。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PPT课件 人教版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PPT课件 人教版

苏联的解体
1、苏联是怎样解体的?
①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仓促 转向政治改革,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 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 随之增强。
② 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试图通过政变 来摆脱危机,结果失败。戈尔巴乔夫实际上 失去了领导者的威望和权力。 ③ 同年底,叶利钦等人策划成立“独联体”,苏 联解体。
3、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为什么会导致 不同的结果?
① 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 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我们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 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具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 我们在改革中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有效 地发挥了国家职能。
苏联的解体
2、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 在下去?
男生说的有道理。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 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 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否定历 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 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 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而 “八一九事件”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 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 解体的。
一、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在冬夜的火堆旁,在阴天的雨雾中,梦想着未来。有些人让梦想悄然绝灭,有些人则细心培育维护,直到它安然度过困境,迎来光明和希望,而光明和希望 总是降临在那些真心相信梦想一定会成真的人身上。——威尔逊
二、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林语堂 三、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课件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课件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工业 中央放权,企业小权
承认职企,调动生产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 年的430万顷扩大到1962年 的3700万顷。扩种玉米对畜 牧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 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 米,产量很低。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 米结不了穗。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 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
2、内容: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内容 问 题

济 政 治
重点:用经济 管理方法代替行政 命令(实质:承认 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作用)
1.缺少宏观决策和 相应的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 工业 局势失控 苏联解体
作为改革的重点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1991年)
1、背景:
2、内容: 3、结果及影响:失败苏联解体
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
• 1、根本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正确认识苏联 的国情,斯大林模式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相适应的客观规律; • 2、重要原因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突出, 领导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斯大林模式进 行根本改革,只是修修补补; • 3、重要原因2:没有进行高度的理论创新,建 设社会主义时犯了“左倾”冒进的错误; • 4、重要原因3:苏联没有正确处理经济比例关 系,美苏军备竞赛更极大消耗了苏联薄弱的经 济实力; • 5、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颠覆;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
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过渡人物(1982-1985年)
1、安德罗波夫(1982年11月13日-1984年 2月9日)
2、契尔年科(1984年2月13日-1985年 3月10日)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1991年)
1、背景: 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水平

历史: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1(岳麓版必修二)

历史:第17课_《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1(岳麓版必修二)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评价。
体会改革的内容是如何调整斯大林模式的?
内容:
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
中央 地方
权力_________ ,排斥市场 高度集中 给地方部分管理权 的指令性______ 经济 计划 积极性 压抑地方_______
给企业部分 权力
工业
集体农庄
积极性 1、压抑企业______ 重工业 2、片面发展_______ ,农业轻 工业长期落后。侧重改革农业、 公有 发展农业 3、单一的_______ 制 压抑工人、农民的 _______ 积极性
工人
农民拥有一定数量 自留地和牲畜:物 质利益原则;
农民
根据下列材料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表
引自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1953年—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 %,是美国的2倍。——岳麓版必修2 积极: 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取得一定成效。
根据下列材料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2 苏联解体说明了
A B C D 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十月革命的失败 国际共产主义的失败
( B )
3、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B、对斯大林的崇拜有增无减
C、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A
D、农业全盘集体化,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 有提高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 的主要原因是( )
农产品价格
工人
农民
压抑工人、农民的 _______ 积极性
根据下列材料评价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总利润由1965年的225亿卢布提高到
1970年的560亿卢布;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高自身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
02
苏联经济改革的历程
赫鲁晓夫改革
01
02
03
农业改革
推行农业集体化,提高农 业生产效率。
工业改革
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经 济核算制,提高经济效益 。
政治改革
推行干部任期制,加强党 的集体领导。
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改革
实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 业自主权,加强经济核算 。
农业改革
改革也促进了东西方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在科技、文化等领 域。
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矛盾
改革引发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不满和矛盾,导致了一些社会主义 国家的分裂和动荡。
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1 2 3
世界两极格局
苏联的经济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美苏两极格局,使 得世界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对立态势。
推动全球化进程
改革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推动了全 球化的趋势,使得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 起。
二战后苏 • 经济改革的影响 • 经济改革的教训与启示 • 结论
01
引言
二战后苏联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成为世界上 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在经济、政治 和社会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为了恢复经济和提升国家实力,苏联 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
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探索
苏联的经济改革是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一次重 要探索,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04
经济改革的教训与启示
改革的教训
缺乏市场机制
苏联的经济改革过程中,未能充分利 用市场机制来调节经济,导致资源配 置效率低下,企业缺乏活力。
对农业的忽视
苏联在改革过程中,对农业的重视程 度不够,导致农业发展滞后,影响了 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

【高中历史】苏联的经济改革ppt15

【高中历史】苏联的经济改革ppt15

美国
1054 1054 656 656 545 432 4300 11000 350 210
苏联
858 1400 121 1015 155 135 1300 4500 340 440
洲际导弹 潜射导弹
战略轰炸机
核弹头 现役武装队
坦克
战术飞机 水面战舰
1968
1978 1968 1978 1978
8500
浓厚的勋章情结
安德罗波夫
契尔年科
戈 尔 巴 乔 夫 改 革
框架
评价
戈尔巴乔夫改革改革
背景
参半的改革。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 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 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掘墓)敢于向斯大林模式挑战。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勃 列 日 涅 夫 改 革
评价
内容
勃列日涅夫改革
背景 农业 工业 积极 评 价 纠正赫氏改革混乱 ①扩大农场和农庄自主权; ②降低农产品收购指标,提高价格; ③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前期取得一些成就,军事实力增强 没有突破斯大林经济体制;后期趋于保 守,改革陷于停滞;军备竞赛导致经济 发展速度放缓,甚至滑坡。
第19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 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 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内容
评价
赫鲁晓夫改革
①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给予 农业 一定生产资料;②开垦荒地;③种植玉米 内 运动;④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容 ①企业管理权下放; 工业 ②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农业虽有较大进步,但农业落后的问 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苏联农业是粗放经 营,劳动生产率很低。由于受气候影响, 产量波动很大。 1962 年,谷物产量达到 1.402亿吨,但第二年就陡降为1.075亿吨, 减少3270万吨。其次,1953~1958年期间, 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6.8 %。而 后期出现不少问题,效果明显减弱。 1958~1964年期间,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 长率只有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农业(统计资料汇编)》第76页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许多畜牧业发达的国家都广泛地利用玉蜀黍作饲料,这并不是偶 然的。而在苏联,即使是在最适于种植玉蜀黍的地方,玉蜀黍也只占极 少的面积。”“必须采取坚决的措施来扩大粮食玉米的生产,并大大扩 大种植青饲料玉米的地区”。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产量也极少,1950年产电视机约1.19万台, 电冰箱0.12万台,洗衣机0.03万台。农业的情况则更为严重。若按人口平 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0 年为447.1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 1940年为24.2公斤,1950年为27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
——《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第148—149页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为了在东部地区开垦荒地,“更充分地利用西伯利亚的农业潜力”,仅1954 年上半年的时间里就有40000人去了西伯利亚的垦荒区。国家在1955—1956年间 调往东部地区的拖拉机(以15匹马力计算)达20多万台。此数约为全国提供给农 业的机器总数的三分之一。在哈萨克斯坦、乌拉尔、阿尔泰和克拉斯诺雅尔斯克 边区、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萨拉托夫和斯大林格勒州,以及北高加索的部分 地区,总计开垦出约3600万公顷的荒地。开垦荒地的最初成效是明显的,并且在 1954年就表现了出来。1954年的春播面积一下子就增加了945万多公顷,其中粮 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增加了近640万公顷(其中,小麦播种面积增加了358万多公 顷)。
——赫鲁晓夫:《在苏联建设共产主义和发展农业》,第1卷, 第27页,第28页
缩短工人工作时间,某些部门的工人每天工作时间改为7小时,井 下、地下施工工人及从事某些特别危险的工作的工人改为每天6个小时; 提高工资,全国产业工人年平均收入由1953年的925卢布到1959年上升 到1160卢布;
——《1958年苏联国民经济》第127页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1894—1971)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1913—1955年俄国和苏联全部工业总产值中生产 资料(甲类)和消费资料(乙类)所占比例:
——《苏联国民经济》第52页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从 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 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9 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 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 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的农业(统计资料集)》第90—91页
第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从1958年春天开始将机器拖拉机站的农机具及其他装备出售给集体 农庄,到1959年初,就全国范围而言,农业机器拖拉机站的改组工作就大 体完成了。到1959年1月1日,98.5%的集体农庄(76791个)买进了机器 拖拉机站的技术装备,其中拖拉机482000台,联合收割机214500台(为农 业机器拖拉机站在1958年初所拥有的拖拉机总数的4/5,联合收割机总数 的2/3)。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导入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苏联的经济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经历了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时期。
斯大林逝世翻开了苏联历史新的一页。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
乔夫执政时期,苏联先后几次进行经济改革,但是由于积重难返,改革步履艰 难,效果不大。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这些问题 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赫鲁晓夫:《在苏联建设共产主义和发展农业》第1卷第337页、第306页
1954年的粮食总产量达到8560万吨,其中来自开垦地的产量为 3720万吨, 约为总产量的 43%。新垦区的谷物生产增加得尤为显著。这一年,西伯利亚西部 各区的谷物产量比1953年增加了一倍。哈萨克斯坦地区的谷物产量比1953年增 加了35%。而阿尔泰地区则几乎增加了三倍。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第100、116页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1956年11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信中描述了当时农村的实 际情况和农民的迫切期望。信中写道:“……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 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 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 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 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 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 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 我们,俄罗斯,从新西兰搞肉!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员的庭 院吧——一无所有。个别的成就不能改变这种景象。历史上就出现过人们跑离 土地的事!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我们的人民为报刊上公布的有关收获 庄稼进程的数字感到高兴。但我们以什么样的努力代价才取得这些成绩的!这 些成就并不来自组织生产的集体农庄。”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在农场视察
苏联农业获得丰收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参观肉联厂
第18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1961年10月,在苏共召开的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新的《苏共纲 领》。“二十二大”决议和苏共新纲领提出了以扩大企业权限、加强经济刺 激、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各种经济杠杆以及加强经济核算为中心的比较 完整的改革思想和方向。《纲领》强调指出:“为了动员内部潜力,更有效 地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 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在采用先进技术和更充分地利用 生产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兴趣”;“根据商品货币关系在社会主义时期所特有 的新内容,对商品货币关系充分加以利用”;“经济领导将依靠对高生产指 标的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对劳动的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是争取共产主义斗 争中的伟大的创造力量。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