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整理精校版)
冯友兰先生谈人生的四重境界
冯友兰先生谈人生的四重境界人所面对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人所面临的人生是同样的人生。
就人的“觉解”对象而言是公共的,同一的;但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是具体的,有区别的,这使得人的境界也不相同。
严格说来,各人有各人的境界,没有作为个体的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
冯友兰认为对人生境界的区别,只能略其小异,而取其大同。
在这种观念支配之下,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区别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种类型,并依照人生境界的差别,来论释他所理解的人生意义或人生价值。
“自然境界”是人生境界中一种层次最低的境界。
冯友兰认为。
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其行为特征是“顺才”和“顺习”。
冯友兰所说的“才”是人的生物学意义的“性”。
这样的“顺才而行”,亦即是所谓“率性而行”。
这样的生活行为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这样的生活完全是一种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活。
冯友兰所说的“习”,是指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的生活习俗。
“顺习而行”,是依照个人习惯和社会习俗生活,这样的生活不是自己的主动安排,而是“照例行事”。
所以冯友兰认为,“顺才而行”和“顺习而行”,都表明在这种境界中生活的人,对自身的生活和行为没有了解。
人生对于这种“顺才而行”和“顺习而行”的人来说,是一片混沌。
由于这种人对于自己生活的性质完全没有了解,他们虽然也有自己的人生,但人生对他们而言,并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由于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归之于人对于人生的“觉解”,所以在冯友兰看来,对于人生是一片混沌的人,并不仅指那些生活在尚未开化的社会中的人,也不限于那些从事简单工作的人。
在工业社会中,在学术工作者和艺术家中间,在道德事功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中,也可能有只具备“自然境界”的人。
因为这些人中,有的人的行为和生活,也只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也是“莫知其然而然”。
他们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他们虽然在事功方面可以取得很高的成就,但他们对于自身的生活和行为并没有自觉地了解,故他们的人生境界仍只能是“自然境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shur!关注阅读:522010-12-06 22:15标签:杂谈第一,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
这里的才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以区别于人的本质属性──即人性。
才是人之辅性即次要性质,性是人之正性即主要性质,顺才即按照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
顺习即不自觉地因袭传统、照章办事。
自然境界的人“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所以,冯友兰说,古诗中“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几句最能代表自然境界中的人的心理状态。
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动着,他们“少知寡欲,不著不察”,生活纯朴自然,常常得到道家的赞美。
其实,自然境界的人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都十分低下,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冯友兰指出,道家知道纯朴自然之可贵,以自然为美,这已经不是什么自然境界了。
自然境界的觉解程度最低,几乎到了没有觉解的程度。
而道家论自然已是有了很高的觉解,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自然境界的人是自然的必然性的奴隶,而道家已经认识到了这种必然性而去顺应它。
不得已而顺才顺习与自觉的顺才顺习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前者是被动之顺,后者是主动之顺。
冯友兰认为:照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说,自然境界不是人所应该有的。
在他看来,要追求理想的人格,就不能停留在混沌自然之乡,而要自觉认识自然,了解宇宙人生之真谛,冲破自然境界之樊篱,达到一个较高的精神境界。
冯友兰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觉解,无觉解的人生便无意义,强调了自我意识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很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哲学家对人生的深刻的领悟,也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不断觉醒的一种理论反映。
他把不著不察作为自然境界的基本特征,把自然境界作为人生境界的逻辑起点,并认为自然境界是人所不应当有的,这些都是正确的。
但是,冯友兰却只看到了人的觉解,只想靠人的精神改造精神。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是什么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是什么冯友兰先生的一生过得既平凡又伟大,他从哲学的观念,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分成了人生四境界,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冯友兰人生四境界,希望对你有帮助。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第一境界是自然境界,在自然境界中,冯友兰认为万事万物皆应该顺其自然,切不要因为自己的意念而刻意强求,那样很有可能将适得其反,与原定目标背道而驰,只有顺着万事万物自然的发展规律,反而能得到意料不到的收获。
第二境界是功力境界,在功利境界中,人类有了初步的觉醒,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最终目标,那么这样他所有的一切皆是围绕着这个目标而展开进行。
如果失去了这个目标,就可能是出现了另外一个目标,在这个境界层面上,人类有了功利之心。
第三境界是道德境界,在道德境界中,它起到对第二个境界的约束作用,虽然有了功利之心,但他的意识中,仍然有对错之分,仍然有可为和不可为的区别,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道德尺度,人们会在道德的范围内去找寻目标,并且开展合乎道德的行为去完成目标。
第四境界是天地境界,这是最后的一个境界,也是最大的一个境界,除却对自身、对社会、对道德层面的认识,人类的视野将随之更为广阔,在这个境界中,人类将围绕着这个宇宙开展顺应宇宙的发展行为。
冯友兰先生的四个境界,是层层相扣,逐层递进的,只有完成了上一个境界,才能开展下一个境界,如果四个境界全都能达到,那么可称为圣贤之人也。
冯友兰的作品冯友兰大师的作品可以根据人生的不同阶段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冯友兰的少年时期,这个时期他刚从西南联大毕业,与好朋友一起创办了一个杂志,并在杂志中担任编辑一职。
从这个时间段开始,冯友兰开始正式进入人生哲学的浩瀚海洋,开始从事他哲学相关作品的创作之路。
在1924年,冯友兰的第一个较为有名的作品终于问世,那便是《人生理想之比较》,又被英国称为《天人损益论》。
在这本书中,冯友兰大师的哲学思想雏形基本成立,在这本书中,冯友兰大师首度提出了人生理想也是一种哲学,并最终做出了哲学就是让人们向好的一种学问。
人生的四个境界(作者——哲学家冯友兰
人生的四个境界(作者——哲学家冯友兰)作者:知足常乐的人生原文转载,好文共赏:人生的四个境界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那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象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是利己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自己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在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高是天地境界。
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指什么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指什么冯友兰,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那么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指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冯友兰人生四境界,希望对你有帮助!冯友兰人生四境界第一境界是自然境界,在自然境界中,冯友兰认为万事万物皆应该顺其自然,切不要因为自己的意念而刻意强求,那样很有可能将适得其反,与原定目标背道而驰,只有顺着万事万物自然的发展规律,反而能得到意料不到的收获。
第二境界是功力境界,在功利境界中,人类有了初步的觉醒,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最终目标,那么这样他所有的一切皆是围绕着这个目标而展开进行。
如果失去了这个目标,就可能是出现了另外一个目标,在这个境界层面上,人类有了功利之心。
第三境界是道德境界,在道德境界中,它起到对第二个境界的约束作用,虽然有了功利之心,但他的意识中,仍然有对错之分,仍然有可为和不可为的区别,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道德尺度,人们会在道德的范围内去找寻目标,并且开展合乎道德的行为去完成目标。
第四境界是天地境界,这是最后的一个境界,也是最大的一个境界,除却对自身、对社会、对道德层面的认识,人类的视野将随之更为广阔,在这个境界中,人类将围绕着这个宇宙开展顺应宇宙的发展行为。
梁漱溟与冯友兰关系梁漱溟和冯友兰都是中国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被称为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的双壁,而且二人的人生经历也有相似之处,也都是高寿之人,按说梁漱溟和冯友兰应该是学术上的好搭档,生活上的挚友。
然而可惜的是,梁漱溟却对冯友兰有些偏见,不知是文人相轻的缘故,还是梁漱溟过于孤傲,总之梁漱溟与冯友兰的关系并不融洽。
其实梁漱溟与冯友兰研究的领域相似,不过却没有听说他二人在学术上有什么纷争,倒是在生活上人格上,梁漱溟对冯友兰的意见颇多。
当年冯友兰办九十大寿,遍邀学术上的同行朋友,大家一起祝贺,梁漱溟也在邀请之列,但是梁漱溟一点不给面子,公然拒绝,理由是冯友兰在文革期间有献媚江青的行为,他深以为耻,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不会出席冯友兰的寿宴。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冯友兰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先生一生致力于哲学与哲学史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受到世界哲学家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赞誉。
关于人生境界,冯友兰提出了四种境界之说。
冯友兰说,人对宇宙人生的了解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人的不同的意义,即构成了人所处的不同境界。
人生境界可分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
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顺着他的自然天性、习惯或社会风俗去做事,既无明确目的,也不明了所做的意义,小孩吃奶和原始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属于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以追求个人利益为目的。
有时候,他们亦为社会服务,但服务的动机,是想换取更高的价值。
他们虽在服务,但其最后的目的,还是为着小我。
自然境界与功利境界,都是普通一般人所有的。
道德境界: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行义。
所谓义与利的真正分别,应该是求个人之利者为利,求社会之利者为义。
亦即义与利之别,即公与私之别。
道德境界的人,其所作皆能为社会谋利益,古今贤人及英雄便是已达道德境界的人。
天地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事天地。
即,我的身躯虽不过七尺,但其精神却充塞天地之间,事事以不仅贡献社会,更能贡献于宇宙,而“与天地比寿,与日月同光”。
唯大圣大贤才能达到此境界。
人生四种境界,某种境界需要的知识程度越高,则境界越高;所需知识越低,则境界越低。
故四种境界由低到高依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境界有高低,人所享受的世界也有大小,境界越高,享受的世界越大。
人生四种境界,不仅有高低之分,还有久暂之别。
有人已达到某种境界,但因心理变化,不能常驻此境界。
作恶的人属于功利境界,有时良心发现,做一点儿好事,在良心发现的一刹那,他就入了道德境界。
过了一会,他或许又会回到功利境界。
若人能常驻于道德境界,便是贤人;能常驻于天地境界,便是圣人。
人生四种境界,由低到高,是一种发展。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展开全文文丨冯友兰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的程度,可有不同。
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亦有不同。
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的某种不同的意义,即构成人所有的某种境界。
佛家说,每人各有其自己的世界。
在表面上,似乎是诸人共有一世界;实际上,各人的世界,是各人的世界。
“如众灯明,各遍似一。
”一室中有众灯,各有其所发出的光。
本来是多光,不过因其各遍于室中,所以似乎只有一光了。
说各人各有其世界,是根据于佛家的形上学说的。
但说在一公共的世界中,各人各有其境界,则不必根据于佛家的形上学。
照我们的说法,就存在说,有一公共的世界。
但因人对之有不同的觉解,所以此公共的世界,对于各个人亦有不同的意义,因此,在此公共的世界中,各个人各有一不同的境界。
例如有二人游一名山,其一是地质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些地质的构造等;其一是历史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些历史的遗迹等。
因此,同是一山,而对于二人的意义不同。
有许多事物,有些人视同瑰宝,有些人视同粪土。
有些人求之不得,有些人,虽有人送他,他亦不要。
这正因为这些事物,对于他们的意义不同。
事物虽同是此事物,但其对于各人的意义,则可有不同。
世界是同此世界,人生是同样的人生,但其对于各个人的意义,则可有不同。
我们的这种说法,是介乎上所说的佛家的说法与常识之间。
佛家以为在各个人中,无公共的世界。
常识则以为各个人都在一公共的世界中,其所见的世界,及其间的事物,对于各个人的意义,亦都是相同的。
照我们的说法,人所见的世界及其间的事物,虽是公共的,但它们对于各个人的意义,则不必是相同的。
我们可以说,就存在说,各个人所见的世界及其间的事物,是公共的;但就意义说,则随各个人的觉解的程度的不同,而世界及其间的事物,对于各人的意义,亦不相同。
我们可以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我们不能说,这些意义的不同,纯是由于人之知识的主观成分。
一个地质学家所看见的,某山中的地质的构造,本来都在那里。
冯友兰的“人生四个境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个境界”冯友兰的“人生四个境界”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过,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1.自然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2.功利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3.道德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4.天地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中国现代新儒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分为四个境界:第一境是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此境界之人以本我为中心,以本能的生物形式存在,他的存在对他人和社会没有实际意义;第二境是讲求实际的“功利境界”,此境界之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取舍,他的存在和作为,对自身有着实际意义,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也是相对于自我意义而言;第三境是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此境界之人的一切存在和作为,皆以他人和社会为中心,对社会伦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第四境是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此境界之人的一切存在和作为,以大自然和宇宙为中心,对宇宙万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他所描述的四种境界之人分别为:生物的人,现实的人,道德的人,宇宙的人,他们由低级向高级渐次而成,前一个境界是后一个境界之基础。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是什么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是什么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一生过得既平凡又伟大,他从哲学的观念,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分成了人生四境界,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希望对你有帮助。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第一境界是自然境界,在自然境界中,冯友兰认为万事万物皆应该顺其自然,切不要因为自己的意念而刻意强求,那样很有可能将适得其反,与原定目标背道而驰,只有顺着万事万物自然的发展规律,反而能得到意料不到的收获。
第二境界是功力境界,在功利境界中,人类有了初步的觉醒,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最终目标,那么这样他所有的一切皆是围绕着这个目标而展开进行。
如果失去了这个目标,就可能是出现了另外一个目标,在这个境界层面上,人类有了功利之心。
第三境界是道德境界,在道德境界中,它起到对第二个境界的约束作用,虽然有了功利之心,但他的意识中,仍然有对错之分,仍然有可为和不可为的区别,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道德尺度,人们会在道德的范围内去找寻目标,并且开展合乎道德的行为去完成目标。
第四境界是天地境界,这是最后的一个境界,也是最大的一个境界,除却对自身、对社会、对道德层面的认识,人类的视野将随之更为广阔,在这个境界中,人类将围绕着这个宇宙开展顺应宇宙的发展行为。
冯友兰先生的四个境界,是层层相扣,逐层递进的,只有完成了上一个境界,才能开展下一个境界,如果四个境界全都能达到,那么可称为圣贤之人也。
冯友兰作品第一类,是冯友兰的少年时期,这个时期他刚从西南联大毕业,与好朋友一起创办了一个杂志,并在杂志中担任编辑一职。
从这个时间段开始,冯友兰开始正式进入人生哲学的浩瀚海洋,开始从事他哲学相关作品的创作之路。
在1924年,冯友兰的第一个较为有名的作品终于问世,那便是《人生理想之比较》,又被英国称为《天人损益论》。
在这本书中,冯友兰大师的哲学思想雏形基本成立,在这本书中,冯友兰大师首度提出了人生理想也是一种哲学,并最终做出了哲学就是让人们向好的一种学问。
冯友兰先生的境界学说包含四个层次
冯友兰先生的境界学说包含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他对于其所行的事的性质没有清楚的了解;同样,他所行的事,对于他也没有清晰的意义。
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求利的,他所求的是自己的利益。
不过,这层境界中的人,对于自己及他的利益,都有清楚的觉解。
道德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行义的,这层境界中的人,对于人的本性已有一定的觉解,他的行为是以贡献为目的的。
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事天的,他已经明晓在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全;可以说,处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对于人生和宇宙有完全的觉解,他不仅知性,而且也知天。
自然境界与功利境界是自然的产物,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是精神的创造;人要进入精神创造的境界并不容易,这要求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要有杰出的修养。
对于当今中国人来说,虽然人还不能摆脱才与命、死与生的限制,但是人通过自身的修养,致知用敬,便能贯通天道而超越这些界限,达到顺化的天地境界。
在这里,我们来论述一些冯友兰人生境界学说对于当代道德问题的影响。
更多还原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好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冯友兰先生的境界学说包含四个层次
冯友兰先生的境界学说包含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他对于其所行的事的性质没有清楚的了解;同样,他所行的事,对于他也没有清晰的意义。
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求利的,他所求的是自己的利益。
不过,这层境界中的人,对于自己及他的利益,都有清楚的觉解.道德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行义的,这层境界中的人,对于人的本性已有一定的觉解,他的行为是以贡献为目的的。
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事天的,他已经明晓在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全;可以说,处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对于人生和宇宙有完全的觉解,他不仅知性,而且也知天.自然境界与功利境界是自然的产物,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是精神的创造;人要进入精神创造的境界并不容易,这要求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要有杰出的修养。
对于当今中国人来说,虽然人还不能摆脱才与命、死与生的限制,但是人通过自身的修养,致知用敬,便能贯通天道而超越这些界限,达到顺化的天地境界。
在这里,我们来论述一些冯友兰人生境界学说对于当代道德问题的影响. 更多还原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好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冯友兰先生的境界学说包含四个层次
冯友兰先生的境界学说包含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他对于其所行的事的性质没有清楚的了解;同样,他所行的事,对于他也没有清晰的意义。
功利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求利的,他所求的是自己的利益。
不过,这层境界中的人,对于自己及他的利益,都有清楚的觉解。
道德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行义的,这层境界中的人,对于人的本性已有一定的觉解,他的行为是以贡献为目的的。
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事天的,他已经明晓在社会的全之外还有宇宙的全;可以说,处在天地境界中的人对于人生和宇宙有完全的觉解,他不仅知性,而且也知天。
自然境界与功利境界是自然的产物,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是精神的创造;人要进入精神创造的境界并不容易,这要求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要有杰出的修养。
对于当今中国人来说,虽然人还不能摆脱才与命、死与生的限制,但是人通过自身的修养,致知用敬,便能贯通天道而超越这些界限,达到顺化的天地境界。
在这里,我们来论述一些冯友兰人生境界学说对于当代道德问题的影响。
更多还原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好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冯友兰四个境界
国现代新儒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分为四个境界:第一境是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此境界之人以本我为中心,以本能的生物形式存在,他的存在对他人和社会没有实际意义;第二境是讲求实际的“功利境界”,此境界之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取舍,他的存在和作为,对自身有着实际意义,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也是相对于自我意义而言;第三境是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此境界之人的一切存在和作为,皆以他人和社会为中心,对社会伦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第四境是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此境界之人的一切存在和作为,以大自然和宇宙为中心,对宇宙万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他所描述的四种境界之人分别为:生物的人,现实的人,道德的人,宇宙的人,他们由低级向高级渐次而成,前一个境界是后一个境界之基础。
生物的人追求的是吃饱穿暖喝足,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用,满足的是最基本的物质需要;现实的人则在生物的人基础上,追求自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急功近利,唯我独尊,惟利是图,以自我的实用和提升为中心,表现为自私自利自立;道德的人,自我要服从社会的需要道德的需要和伦理的需要,自我以行义为目的,行侠仗义,惩恶扬善,我的所作所为应是道德的组成部分,此时的自我与道德的关系,就好象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地球的自转是紧紧围绕太阳的公转的,如果没有公转,那么自转也就失去了意义;宇宙的人,以事天为宗旨,人不仅是社会的人,还是宇宙的人,人是宇宙的一分子,人与天地寿,人与天地参,表现为自在自为自适,以天地为旨归,天人合一,“物物而不物与物”。
冯友兰讲人的四重境界
•冯友兰讲人的四重境界
•1、自然境界
•一般世俗人的境界,绝大多数人的低层级境界;满足生理生活需要层级,为人处事本能反应。
生活在社会底层或低层次的社会群体中。
•2、功利境界
•一切以功利为目的,衡量什么事情以功利为目的。
有的形式上大公无私但骨子里还是功利标准;
•3、道德境界
•以利他为原则,做人做事以帮助人为出发点,接近儒家的“仁”的标准;讲究社会道德,凡事能替别人着想。
不为私利冒天下之大不韦(违反公德)
•4、天地境界
•为人处事,顺乎自然成事悯人,超脱人生。
冯友兰的“人生四个境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个境界”
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过,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1.自然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2.功利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3.道德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4.天地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四种人生境界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讲,人生有四种境界:一是自然境界,二是功利境界,三是道德境界,四是天地境界(也称哲学境界)。
处于自然境界的人,顺着自己的本能或社会风俗习惯做事,不知道或不大知道自己所做事情的意义,活得浑浑噩噩;处于功利境界的人,一切从满足个人的欲望出发做事,活得自私自利;处于道德境界的人,为他人、为社会的利益而做事,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处于天地境界的人,为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奋斗终身。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精神的创造。
冯友兰先生对人生境界的深刻领悟,对我们提升精神境界很有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
走在天上
0416 22:03
::
上大学时,选修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感觉冯友兰确实是个伟人,将人生分成四个境界,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有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天人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
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道德境界有,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
这四种境界可以说将所有人概况了,单纯的人就是自然界的产物,没有精神的依托,而要想具有更高的品质,更好的道德,那就要达到道德境界,拥有道德观,天人境界一般人也许很难达到,但可以把天人境界理解为道德境界的目标追求,只有达到了道德境界,才会有更高的追求,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多么高尚的行为啊。
人生在世,屈指一算,也不过几十年,现在正值大好青春,此时不搏何时搏,要趁着年轻,好好干,努力干,人生就像冯先生所说,自然产物要远远低于精神产物,只有从精神上改造自己,充实自己,那才会有更大的进步,我想我也在不断充实自己中,要进步,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