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预测题:(八) 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预测卷(含答案)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预测卷(含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语文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张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工智能安全性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它能否真正超越人类,而在于它是否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工具,人类是否对其拥有充分的控制权。

就像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那样,虽然它们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类,但人类拥有绝对控制权,所以人们相信它们是安全的。

为了实现对其控制的目标,首先需要对人工智能的自主程度进行限定。

虽然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但人类智能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目前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还远不如人类智能。

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信息存储、处理等方面的优势,让它在一些重大事件上做人类的高级智囊,但最终的决定权仍在人类。

比如,当我们把人工智能应用于军事领域时,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评估危险程度,以及可以采取的措施,但是否应该发动战争、如何作战等重大决策,还是需要掌握在人类自己手里。

正如霍金斯所说的那样:“对于智能机器我们也要谨慎,不要太过于依赖它们。

”与限定人工智能的自主程度类似,我们也需要对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进行某种程度的限定。

但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是有可能全面超越人类智能的。

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来看,尽管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短短六十年取得的巨大进步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将来它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从世界各国对人工智能高度重视的现实情况来看,想要阻止人工智能的发展步伐是不现实的,但为了安全起见,限定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我们应当成立“人工智能安全工程”学科或方向,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标准与规范,确保人工智能不能自我复制,以及在人工智能出现错误时能够有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保证安全。

人们对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的担忧的另一主要根源在于,人工智能的复制能力远胜于人类的繁衍速度,如果人工智能不断地复制自身,人类根本无法与其抗衡。

因此,在人工智能的安全标准中,对人工智能的复制权必须掌握在人类手中。

全国课标卷2019届高三摸底测试(八)(语文)

全国课标卷2019届高三摸底测试(八)(语文)

全国课标卷2019届高三摸底测试(八)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郭齐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出自于《礼记·中庸》意思是说,万物共同在一起生长而不互相残害,道在一起施行而不相违背。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哲学家曾将“和”与“同”加以比较,进而肯定“和”而否定“同”。

西周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国语·郑语》)这是说,不同性质的材质相和合,可以构成丰富多彩的万事万物。

“以他平他”,指对立事物的和谐统一。

“和”是什么呢?春秋时晏婴说,“和”就像羹汤,是五味的调和,“和”就像乐音,是八音的和谐。

总之,“和”就是有差别且包容着差别的多样性统一。

有差别、有对立、有矛盾才能产生新的事物,这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则,也是我国古代和谐辩证法的发端。

孔子则从人生实践的角度继承了史伯尚“和”去“同”的思想,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里的“和”与“同”指的是两种不同的为人风格。

君子用自己正确的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目附和;小人只是盲目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和”是万物生存发展的根据,对此,中国哲学家有很多说法。

如史伯的“和实生物”,《礼记·乐记》的“和,故百物皆化”,《荀子·乐论》的“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淮南子·汜论》的“阴阳和平”“天地之气,莫大于和”等。

到了张载,又把这种原初的“和”称为“太和”。

这种“太和”即是现实的“和”与“合”的基础与依据。

当代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晚年也有过一段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选练习题8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选练习题8含解析新人教版

最新中小学教学设计、试题、试卷人教语文 2019 高考一轮选练习题( 8)李仕才一、语言文字运用1.(成语)以下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①美联储官员群舌纷繁扬扬,加息与否与经济数占有关,所以接下来半个多月的经济数据将....对市场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也许比平常的影响更大。

②傅斯年提出的“历史研究应坚拥有一分资料说一分话”的见解精粹之至,实是不易之论....,已成为今世史家治史的共鸣。

③谣言之下的“跟风跑” 现象不容我们忽略。

我们一旦缺少理性的判断,就不免被传言裹挟,所谓三人成虎,大体就是这样吧。

....④争抢名人故乡,对历史名人捕风捉影,乱认祖宗,或许以文化为旗,圈地造景,等等,都....是名为发展文化,实为败坏文化之举。

⑤村里要评“五好家庭”,村民一致推选王志和家,他们一家,祖孙三代,十多年来友善相处,互敬互爱,素来未曾有过口舌,真堪称举案齐眉。

....⑥中国政府和军队及其有关人员不从事或参加经过网络盗取商业奥密的活动,美方对中方人员的谴责纯属横生枝节。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⑤⑥D.②⑤⑥答案C分析①纷繁扬扬: ( 雪、花、叶等) 飘洒得多而凌乱。

不合语境。

②不易之论:内容正确、不行改正的言论。

使用正确。

③三人成虎:市集里没有老虎,但只需有三个人谎称有,听者就会认为真有虎了。

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令人信认为真。

使用正确。

④疑神疑鬼:比喻说话或做事时用貌同实异的迹象做依据。

使用正确。

⑤举案齐眉:形容夫妇互敬互爱。

此处用错对象。

⑥横生枝节:比喻在问题以外又岔出了新的问题。

不合语境,应改为“惹是生非” 。

2.(病句)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一个播音员要想在直播中做到正确流利的表述,靠的不单是扎实的基本功,并且是丰厚的学养和多方面的人生累积才能做获得。

B. 5G时代将是物联网时代,而智能家居必定是重中之重。

毕竟,通讯技术发展的目的就是让人们能更为智能、便利地生活。

2019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八 含答案解析

2019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八 含答案解析

高考押题试卷八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一个重要蕴含就是从精神资源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再阐发、再挖掘和再转化,释放蕴藏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潜能,让文化遗产从典籍、考古、博物馆,从民间、大众以及历史中走出来,续写传统文化复兴的煌赫篇章。

文化生态是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关键要素。

文化生态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从长远着眼,遵循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重视文化的区域特征、民族差异、风俗信仰、地方传统等因素,同时不忽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社会生态的综合构建,建立良好的文化生态运行机制,这对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成长尤为重要。

加强传统熏染。

文化生态建设倚重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文化人、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农事节气到生态伦理,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无不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基因,蕴含着朴素的生活哲理与伦理观念。

要让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走入人们的精神世界。

注重经典滋养。

文化遗产在不同时代都被传承弘扬,并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化形态。

当下要加强精神产品与社会生产的对接,引导传统文化经典主动而有序、积极而稳妥地走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如农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等,透过物化载体窥见智者的思想、技艺和文化,通过展览欣赏文物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还原一段历史、一个事件甚或一种文化形态,让文化经典从文物中走出来,滋养心灵。

构建特色引领的机制。

区域文化生态建设突出区域文化特色,以地域文化为基础,设置规范实验区,对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

我们国家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形态多样,加强区域文化生态建设,既符合国情,也是激活跨地域、多民族文化遗产内生机制的有效措施。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区域文化生态建设在原有文化圈带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原生态文化,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并引入现代元素文化,如设立闽南、徽州、晋中、潍水等文化生态区;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如设立热贡、羌族、客家等文化生态区;还有突出艺术门类文化特色设立的宝丰说唱、果洛格萨尔等文化生态区,实施整体性保护理念。

2019届人教版高三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统训八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人教版高三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统训八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人教版高三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统训八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___________ )①奔涌的黄河水________兰州人民的热情,小小的漂流瓶代表锦州世园会向世界发出的邀请。

②今年1月至8月,我省居民生活________品价格涨幅总体回落。

③在微博中,大S变身警花,寄语司机朋友高速路上________车道时务必打方向灯。

A.包含必须变幻B.包含必需变换C.饱含必需变换D.饱含必须变幻2. 将下列选项中的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___________ )① 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② 医院作为特殊的公共,应该讲究语言得体,“欢迎你再来”这一类的语言是不宜随便使用的。

③ 人们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有的文明,首先放弃也最难放弃的就是母语。

④ 谈到决赛对手时,教练说:“这将是一场漂亮的比赛,在决赛中和他们会师是一次独一无二的机会。

”A.坦陈场所必须必然B.坦陈场合必需必定C.坦承场合必需必然D.坦承场所必须必定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___________ )①我国首个儿童家具强制性国家标准《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已于 8月1日起正式________。

②为加快推进麻城市创新________先导区建设,该市着力破解阻碍创新发展的瓶颈。

③市财政局通过集中培训等措施,让操作人员理解和________财政业务,提高了操作技能。

A.施行试验熟习B.实行实验熟悉C.施行实验熟习D.实行试验熟悉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___________ )① 通过几代技师的努力,我厂终于生产出了有口皆碑的佳酿,它口感_________,气味芳香,成为我厂的"招牌酒"。

2019高考语文精准押题卷八含答案解析

2019高考语文精准押题卷八含答案解析

2019 高考语文精确押题卷八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 (此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一个重要包含就是从精神资源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再阐发、再发掘和再转变,开释储藏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潜能,让文化遗产从文籍、考古、博物馆,从民间、大众以及历史中走出来,续写传统文化中兴的煌赫篇章。

文化生态是文化遗产活起来的重点因素。

文化生态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从长久着眼,依照文化发展的自己规律,重视文化的地区特点、民族差别、风俗崇奉、地方传统等因素,同时不忽略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社会生态的综合建立,成立优秀的文化生态运转体制,这对文化遗产的生计发展成长尤其重要。

增强传统熏染。

文化生态建设倚重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以文化人、建立和睦的社会关系等方面发挥侧重要作用。

从农事节气到生态伦理,从乡老气味的节庆活动到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家传家训到邻居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风俗,无不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基因,包含着朴实的生活真理与伦理看法。

要让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平时生活,走入人们的精神世界。

侧重经典滋润。

文化遗产在不一样时代都被传承弘扬,其实不停衍生出新的文化形态。

当下要增强精神产品与社会生产的对接,指引传统文化经典主动而有序、踊跃而安妥地走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特别是乡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如乡村文化站、农家信屋等,透过物化载体窥见智者的思想、技艺和文化,经过展览赏识文物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复原一段历史、一个事件甚或一种文化形态,让文化经典从文物中走出来,滋润心灵。

建立特点引领的体制。

地区文化生态建设突出地区文化特点,以地区文化为基础,设置规范实验区,对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

我们国家领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形态多样,增强地区文化生态建设,既切合国情,也是激活跨地区、多民族文化遗产内活力制的有效举措。

2019高考语文精准押题卷八含答案解析.docx

2019高考语文精准押题卷八含答案解析.docx

2019 高考语文精准押题卷八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一个重要蕴含就是从精神资源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再阐发、再挖掘和再转化,释放蕴藏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潜能,让文化遗产从典籍、考古、博物馆,从民间、大众以及历史中走出来,续写传统文化复兴的煌赫篇章。

文化生态是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关键要素。

文化生态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从长远着眼,遵循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重视文化的区域特征、民族差异、风俗信仰、地方传统等因素,同时不忽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社会生态的综合构建,建立良好的文化生态运行机制,这对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成长尤为重要。

加强传统熏染。

文化生态建设倚重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文化人、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农事节气到生态伦理,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无不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基因,蕴含着朴素的生活哲理与伦理观念。

要让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走入人们的精神世界。

注重经典滋养。

文化遗产在不同时代都被传承弘扬,并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化形态。

当下要加强精神产品与社会生产的对接,引导传统文化经典主动而有序、积极而稳妥地走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如农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等,透过物化载体窥见智者的思想、技艺和文化,通过展览欣赏文物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还原一段历史、一个事件甚或一种文化形态,让文化经典从文物中走出来,滋养心灵。

构建特色引领的机制。

区域文化生态建设突出区域文化特色,以地域文化为基础,设置规范实验区,对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

我们国家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形态多样,加强区域文化生态建设,既符合国情,也是激活跨地域、多民族文化遗产内生机制的有效措施。

江苏专用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综合运用专项突破作业:(8)(含答案)

江苏专用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综合运用专项突破作业:(8)(含答案)

语言综合运用专项突破作业(8)一语言文字运用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把诗歌、绘画、书法、篆刻完美________起来,一幅传统的文人画才算完备。

诗、书、画、印________又互相映衬,令人回味无穷。

从唐宋开始,这种创作特色为画家和欣赏者所普遍接受,其对中国画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当代水墨写意画正是与传统文人画________的。

A.结合相辅相成一以贯之B.融合各得其所一以贯之C.结合各得其所一脉相承D.融合相辅相成一脉相承答案 C解析结合: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

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

文段中说的是一幅画中含有诗歌、绘画、书法、篆刻,用“结合”恰当。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文段中说的是“诗、书、画、印”互相映衬,用“各得其所”恰当。

一以贯之: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

一脉相承: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

文段中说的是当代画与传统画之间的关系,用“一脉相承”恰当。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在《人间草木》这部作品中,汪曾祺先生得意而平和的人生在三个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写文、绘画、做菜。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这种“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共济局面,又何尝不是个人的欢乐和社会的福祉呢?①其绘画如竹,筛风弄月②其做菜如梅,剪风裁月③其写文如兰,空谷幽兰④而其为人,则如时下深秋之菊,恬然自处、清淡疏朗⑤他在将个人价值充分展现、平和表达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人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需求⑥这三种人生爱好,我倒是觉得神似花中“四君子”A.⑤③①②④⑥B.⑥①③②⑤④C.⑤④②③①⑥D.⑥③①②④⑤解析解答本题,不仅要注意关联词的搭配,还要注意前后内容的连贯,根据前文提示“汪曾祺先生得意而平和的人生在三个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可知:⑥作为总结,而依据照应,③句表述的是“写文”,①句表述的是“绘画”,②句表述的是“做菜”,④句递进一层,顺理成章,故选择D项。

2019年高考语文【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考前冲刺练八附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考前冲刺练八附答案解析

2019 年高考语文【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考前强化练八附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题。

当一种美 , 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 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

“山阴道上,”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心智的渺小与感官的有限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 , 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 有时只好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

除此 , 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 , 意出尘外 , 鬼话连篇 , 奇怪迭出。

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 而等我们, 便会发现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是朝暾夕月 , 落崖惊风。

() 同时 , 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 山重水复 , 柳暗花明 ; 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 , , 钻之弥坚。

“造化钟神秀” , 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 最温柔的心灵 , 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 肃然起敬 , 油然生爱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 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我们不就能发现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感官的有限无福承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B. 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感官的有限与我们渺小的心智无福感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C.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D.不就能发现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我们有限的感官无福接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 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 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

B. 我们的视界为之一扫, 我们的俗情为之一开。

C.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 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

D.我们的俗情为之一开, 我们的视界为之一扫。

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 , 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应接不暇无所适从惊魂甫定高山仰止B. 摩肩接踵无所适从惊魂不定仰之弥高C.目不暇接手足无措惊魂甫定仰之弥高D.目不暇接手足无措惊魂不定高山仰止2、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各题。

(完整版)2019年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含答案和解析

(完整版)2019年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含答案和解析

注意事项:2019 年高考语文押题试卷的实践活动当然也有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对业已出现的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和维护。

就是说,人类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把握与确认,人类共同利益是我们提出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支点,世界各国人民对人类共同利益的珍视、维护和争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动力。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笞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巻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客观现实,是一个实然性的存在,这一客观现实正日益清晰地出现在人类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活动中。

从空间上看,当人类实践活动进入到全球范围,在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浪潮推动下逐步形成了具有客观现实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客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又呼唤着主观的或精神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这样,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基础上,自然生成了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这种认识的结果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的提出。

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就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以及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的理论阐释,是对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相互影响空前强烈的客观现实的观念反映。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展变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会随着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效果是检验或衡量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2019高考语文精准押题卷八含答案解析

2019高考语文精准押题卷八含答案解析

2019高考语文精准押题卷八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一个重要蕴含就是从精神资源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再阐发、再挖掘和再转化,释放蕴藏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潜能,让文化遗产从典籍、考古、博物馆,从民间、大众以及历史中走出来,续写传统文化复兴的煌赫篇章。

文化生态是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关键要素。

文化生态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从长远着眼,遵循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重视文化的区域特征、民族差异、风俗信仰、地方传统等因素,同时不忽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社会生态的综合构建,建立良好的文化生态运行机制,这对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成长尤为重要。

加强传统熏染。

文化生态建设倚重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文化人、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农事节气到生态伦理,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无不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基因,蕴含着朴素的生活哲理与伦理观念。

要让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走入人们的精神世界。

注重经典滋养。

文化遗产在不同时代都被传承弘扬,并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化形态。

当下要加强精神产品与社会生产的对接,引导传统文化经典主动而有序、积极而稳妥地走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如农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等,透过物化载体窥见智者的思想、技艺和文化,通过展览欣赏文物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还原一段历史、一个事件甚或一种文化形态,让文化经典从文物中走出来,滋养心灵。

构建特色引领的机制。

区域文化生态建设突出区域文化特色,以地域文化为基础,设置规范实验区,对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

我们国家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形态多样,加强区域文化生态建设,既符合国情,也是激活跨地域、多民族文化遗产内生机制的有效措施。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区域文化生态建设在原有文化圈带链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原生态文化,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并引入现代元素文化,如设立闽南、徽州、晋中、潍水等文化生态区;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如设立热贡、羌族、客家等文化生态区;还有突出艺术门类文化特色设立的宝丰说唱、果洛格萨尔等文化生态区,实施整体性保护理念。

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八(PDF版含解析)

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八(PDF版含解析)
������������������������������������������������������������������������������������������������������������������������������������������������������������������������������������������������������������������������������������������������������������������������������������������������������������������
解析
D . 买椟还珠 异曲同工 如坐针毡 ( 买椟还珠:意思为买下木匣, 退还了珍珠, 比喻没有眼力, 取舍不当; 南 B
B . 买椟还珠
③ 人与人之间要交往和相处必须建立各种规则体系 ⑤ 它凝聚和体现着社会共同体成员的道德共识 它被称为伦理规则 ⑥ 从人与人交往关系的视角看,
④ 伦理和道德就是人类为了和谐共处而建立的最一般的规则体系
A . ③④⑥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⑤
答案
A
B . ⑥③①②⑤④
C . ⑥①③②⑤④
D . ③⑥④②①⑤
9 2
������������������������������������������������������������������������������������������������������������������������������������������������������������������������������������������������������������������������������������������������������������������������������������������������������������������

北京专家2019届高考模拟押题试卷(八)语文参考答案

北京专家2019届高考模拟押题试卷(八)语文参考答案

北京专家2019届高考模拟押题试卷(八)语文参考答案1.答案:A 解析:B项,原因归纳错误。

根据原文第二自然段“在新媒体时代,每一个人都是评论者,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声音能够被人听见”可知,网络评论被大众喜爱的原因是满足了大众的表达欲,同时消解精英知识分子表达权威的也不是大众评论者,而是“网络的超高自由度和信息开放性”。

C项,“前者过于晦涩,显得不合时宜”表述错误,根据原文“过去文化学者们在专栏和电视上死板、晦涩的学理化读解,在网络时代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专家推荐不一定就是死板晦涩的学理化读解。

D项,“就需要兼顾个性表达和引导交流”张冠李戴,根据原文第五自然段,“引导交流”是网络评论平台相关阵地应该具备的功能。

2.答案:C 解析:C项“文章着重论述了商业利益对自媒体的影响”表述错误,文章论述“大众评论者的情感宣泄”和“商业利益对自媒体的影响”并未在主观上区分详略主次,所以“着重论述”不成立。

3.答案:B 解析:B项“专业理论知识是普通大众和公众号公正客观对待作品的支撑,是自由表达的准则要义。

”错误,根据原文“网络上的大众批评在反权威中获得了战胜的快感,却逐渐失去了公平客观地对待一部作品的尊重和耐心。

”可知,对于大众而言,能否客观评价作品的关键是对作品的尊重和耐心,专业理论知识不是必备的支撑。

并且,根据原文“评论者的独立精神、对文化艺术的赤诚之心、对自由意志的表达渴望,始终是撰写文化评论乃至一切文化生活中,不可忽视的要义和准则”可知,自由表达的准则要义并不是专业理论知识。

4.答案:D 解析:“如果某领域获得的直接融资明显下降,那么该领域经济总量就会出现下降趋势”错,从表格看,我国共享经济各领域的发展情况与各领域获得的直接融资之间的关联主要表现在各领域的发展速度上面,而不是体现在经济总量方面。

5.答案:A 解析:B项,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并不完全是因为受到共享经济的冲击,主要与我国当下经济发展特点和需求有关,并且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并不一定会被替代,材料中提到有分析人士认为“传统企业在共享经济领域也可大有作为”;C项,“共享经济也会让技术受益,为技术的发展创新提供动力支撑”于文无据;D项,“需要相关平台及企业根据政府现有规定不断完善”错,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政府相关部门对共享经济的监管面临挑战主要源于政府现行的监管理念及法规无法适应共享经济发展,需要政府部门主动改变和完善。

最新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八)(含附加题)Word版附答案及解析

最新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八)(含附加题)Word版附答案及解析

绝密★启用前最新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八)语文★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暴等一切与生命作对的怪物之地。

(2)每个人的心情会通过他的穿着打扮泄露,而时尚其实说的就是这种沟通的技巧。

(3)中国宫殿式建筑、新民族形式建筑、西方古典式和现代派建筑在这里和谐相处,体现了这个城市的气度。

A. 盘踞千头万绪博大精深B. 盘踞蛛丝马迹兼收并蓄C. 占据蛛丝马迹博大精深D. 占据千头万绪兼收并蓄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2017年中国工程院的新晋外籍院士,除比尔·盖茨外,还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长安道琳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咖”也获此殊荣。

B. 经历了三个月在中日韩各地打三十场正式比赛,柯洁熬了过来,最终夺得了第21届“三星车险杯”冠军。

C. 调查结果显示,八成德国人认为“中国制造”是“德国制造”的对手,但仅有11%的德国消费者拒绝中国产品。

D. 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在中华民族复兴过程中真正起到促进作用,是确定某种传统文化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

3. 下列诗句中,与“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 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B.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C.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D.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4. 依次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血红的夕阳隐去山后,天空纯金一般烁亮,眼前一片混沌的金黄。

2019年高考高三最新信息卷语文(八)(含解析)

2019年高考高三最新信息卷语文(八)(含解析)

考生姓名座位号(在此卷上答题无效)绝密★启用前2019年高考高三最新信息卷语文(八)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

与前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

《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

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

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

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②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

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

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

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

2019届高三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预测题(含解析)(打包9套)

2019届高三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预测题(含解析)(打包9套)

语言文字运用预测题一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阳关之所以闻名遐迩,是因为它曾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

阳关与玉门关成犄角之势,就像西域交通线上的一对雄狮,扼踞要地,虎视眈眈。

古阳关①。

走在去阳关的路上。

沿途景色瞬息万变。

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偶然)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

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原是一条林带。

车轮飞转,我们汽车驶进林带,就好象突然从沙漠里(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虽然昨日的阳关城早已被历史(淹没/湮没),但它当年的雄姿似乎仍历历在目,使人总有无限的感慨。

阳关,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

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非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他们来说。

这里无异于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 ②。

1.文中加粗字的注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关隘(ài)闻名遐迩B.对峙(zhì)犄角之势C.广袤(mào)虎视眈眈D.戍(shù)守历历在目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偶尔驶淹没B.偶然闯淹没C.偶然驶湮没D.偶尔闯湮没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三面沙丘,沙梁环抱,流沙茫茫,一望无际②像是阳关上那弯清冷而高远的月B.①三面沙丘,流沙茫茫,沙梁环抱,一望无际②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远C.①三面沙丘,沙梁环抱,流沙茫茫,望无际②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D.①三面沙丘,流沙茫茫,沙梁环抱,一望无际②像是阳关上那弯清冷而高远的月。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如今人的“网行”和文的“网行”都是“无人驾驶”般潜行,心下感慨不知不觉换了人间。

鄙人虽廉颇老矣,好在尚能饭,弄微信不亦乐乎。

B.春阳和煦,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有机茶基地,头茶终于开摘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高三语文语言文字运用预测题八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代的理性概念强调每个人都优先考虑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这一假设表面上是理性的,但其中的利益概念却是非理性的,结果严重误导了理性。

【甲】他们所理解的“利益”一般指个人可以独占的利益,往往没有把对个人甚至更有利的共享利益计算在内,或者至少默认独占利益优于共享利益。

这是一种自绝于他人的非理性。

【乙】较大利益优于较小利益,这个判断是理性的;可是独占利益优于共享利益,这个判断就不是理性的了。

事实上每个人可指望获得的大多数最大利益,都属于只能存在于相互关系之中的共享利益。

【丙】一旦试图独占,那些利益就涣然冰释了,例如亲情、爱情、友情,互相理解、互相承认、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等等:都是无法独占的共享利益。

可见,利益不能理解为“独占利益”而应该理解为“可及利益”;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应该重新定义为追求自己可及的最大利益,这才是符合理性精神的选择。

1.文段中的加粗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误导
B.至少
C.自绝于
D.涣然冰释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2、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甲:小河上的薄冰融化了,小草从暖湿的泥土中苏醒,__________________,造化的神功又一次使人们惊异了。

乙:阳光融化了河冰,细雨润泽了山色,__________________,造化的神功又一次使人们惊异了。

①春风吹绿了柳枝②春风把柳枝吹绿了③柳枝被春风吹绿
A.甲②乙③
B.甲③乙①
C.甲①乙②
D.甲③乙②
3、李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讲话时,他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同学张华要到外地去上大学,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
B.同学刘欣写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太美了!”
D.李明的同桌张海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而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4、2016年11月30日,一份古老的历法“二十四节气”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许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阅读下面诗句,完成题目。

①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②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③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④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⑤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请根据诗歌描写的内容,推断诗歌对应的分别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⑤_ _____________
5、这是某报“庆祝改革开放40年·数说”系列报道的开栏语,在标点、字形、数字规范使用、语言得体等方面存在六处问题,请找出并作修改。

时间是最真实的记录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

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来,中国人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这说明“改革开放为世界造就了一个‘中国奇迹’。

”敝报从今天起推出“数说”系列报道,通过数据和图表,全面反应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以逢山开路、遇水驾桥的开拓精神,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务必关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答案:1.D; 2.C
解析:1.涣然冰释:表示“ 消失”,其对象一般是“嫌隙、疑虑、误会”等,而烟消云散:表示“消失”,其对象一般是“事物” 。

2.A. “利益”为本句中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故用引号标示;
B.“可是”前用分号,表示转折关系(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
C.“亲情”“爱情”“友情”“互相理解”“互相承认”“互相尊重”“互相帮助”,都是无法独占的共享利益,中间用顿号即可;“都是无法独占的共享利益”前应为逗号,因为它不是整个句子的总括性语句。

2答案:B
3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文学常识题。

A选项诗句主要是在外为官的人之间用的,
B选项意为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不能表现出读书乐趣。

C选项诗句多用于比喻某样事物出现的非常迅速。

只有D选项才是恰当的应用。

故答案为D。

4答案:①惊蛰②霜降③立夏④立冬⑤白露
5答案:(1)“18年”改为“2018年”(2)“‘中国奇迹’。

”中的句号应放在双引号外(3)“敝报”改为“本
报”(4)“反应”改为“反映”(5)“驾桥”改为“架桥”(6)“务必”改为“敬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