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科学《火山》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科学《火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了解火山喷发的一些现象。
2.了解火山对人类的影响。
3.体会自然界的现象,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
能力培养:1.通过探究火山的喷发过程,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自然界的现象具有的两面性。
2.培养学生遇事沉着冷静、细心观察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能根据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原理。
2.能从正反两反面说明火山喷发造成的危害以及带来的好处。
3.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火山喷发。
教学准备: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学具准备:报纸、铝盘子、干净的窄口瓶、勺、纸漏斗、干苏打、洗涤灵、醋、红墨水、杯子、铝箔。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1、谈话:今天老师讲课之前,先给同学播放一段视频,(火山喷发的视频),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看到的现象?2、谈话:现在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是甚么?看来很多同学都想知道火山喷发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火山的成因。
(板书:火山的成因)二、探究新知1、认识火山的成因谈话:因为火山喷发我们都没有亲身履历过,因而请同学们来做一个模仿火山喷发的实验,同学们拿出教师让你们准备的实验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书上的实验步骤做实验,做实验时一定要小心不要把苏打水洒到衣服上,小心不要伤着手。
教师巡视小组做实验情形,个别小组进行指导。
1)、小组代表说一说看到的现象。
2)、思考:模仿火山喷发实验和视频中的现象有哪些类似的地方?3)、生活中有没有见过类似火山喷发的现象?4)、联想火山喷发视频,说一说模仿实验分别代表甚么?教师出示火山喷发剖面图:提问:(1)地球内部有甚么?(2)地球内部温度怎么样?(3)火山喷发物有甚么?它们是从那里喷出来的?(4)岩浆是一种什么东西?为什么会冲出地面?(5)火山喷发到底是怎么回事?(6)通过火山的喷发现象我们想象一下地球的内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小组讨论:火山是如何形成的?全班交流总结:火山形成的原因?地球内部温度很高,有些地方的岩石酿成了粥状的岩浆。
火山教学设计
火山教学设计《火山》设计《火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懂得交流和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继续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产生探究地球内部奥秘的欲望。
科学知识1.了解火山喷发现象。
2.知道火山的种类等常识。
3.认识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和自然环境带来灾难,但也可以被人类所利用。
教学准备火山喷发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土豆泥,番茄酱,石棉网, 酒精灯,三脚架等。
一.教学导入1.播放:火山喷发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看到火山喷发时的情形,感受到喷发的力量,看到喷发物。
2.提出问题:当这座火山停止喷发,冷却后的山体会是什么样的?二.活动画火山图1.学生独立思考:你认为火山山体外形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是这种模样?2.学生在自己的纸上画出草图。
3.组织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4.综合整理:由教师将交流中不同的火山山体外形画在黑板上。
并提出:到底火山喷发后形成什么样的地貌?三•活动“火山”喷发了 1 •阅读教材,了解模拟实验的过程。
明白:实验与火山喷发的共同之处。
2•教师演示实验。
3.观察喷发后的“火山”山体外形,验证各自的关于火山山体外形的推想,明了火山锥的形成过程。
4.比较分析模拟实验和火山喷发的异同,了解火山喷发的原因。
自然界的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的强烈运动而在地壳中某些部位发生断裂破碎、压力减低,岩浆就会向那里聚集,并有气体、水蒸气从中分离,致使体积膨胀,推动岩浆沿地壳中的断裂向地而运移,岩浆在地表较薄弱的地方攻破,从而形成火山喷发的现象。
本实验根据自然界火山的喷发原理设计,用煮熟的土豆泥堆出小山,从山顶往下挖出深坑,填入番茄酱,再用一点土豆泥封住洞口,然后用加热的方法致使番茄酱体积膨胀,直到番茄酱冲破山顶形成“火山” 喷发。
5.提供资料再次验证,加深学生对火山喷发的认识。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0页的指南车信箱资料,借助火山的图片和音像资料呈现喷发后的火山,锥形的火山地貌,碗口或漏斗状的火山口等等。
小学科学《火山爆发》2024年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火山爆发》2024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火山爆发的原因和过程。
(2)学生能够知道火山的类型和分布。
(3)学生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火山监测和预防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视频和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对地球的关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火山爆发的原因和过程。
(2)火山的类型和分布。
2、教学难点(1)理解火山爆发的内部机制。
(2)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火山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火山爆发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实验材料:小苏打、白醋、洗洁精、塑料瓶、勺子、色素、一次性杯子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 分钟)1、播放一段火山爆发的视频,让学生观察火山爆发时的壮观景象,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2、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火山爆发。
(二)讲授新课(20 分钟)1、火山的定义和类型(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火山的图片,讲解火山的定义:火山是由地下熔融物质及其携带的固体碎屑冲出地表后堆积形成的山体。
(2)介绍火山的类型,如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并举例说明。
2、火山爆发的原因(1)利用动画演示地球内部的结构,讲解火山爆发的原因是由于地球内部存在着高温高压的岩浆,当岩浆受到地壳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压力增大,突破地壳薄弱处喷发而出。
(2)结合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火山爆发的触发因素,如板块运动、地震等。
3、火山爆发的过程(1)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讲解火山爆发的过程,包括岩浆上升、喷发、火山灰和气体的释放等阶段。
(2)引导学生思考火山爆发对周围环境和生物的影响。
《火山》优秀教案
2.火山【教学内容】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做合理解释。
2.愿意合作与交流;喜欢大胆想象;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意识到火山既可以带给人们好处,也会带给人类造成负面影响。
3.了解火山喷发现象;知道火山的利与弊。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火山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理解火山形成的原因。
【教具、学具】学生准备: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水槽、小玻璃瓶、线绳、红墨水、冷水、热水、三脚架。
教师准备:火山喷发的视频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视频激趣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火山喷发的视频),注意观察并思考,视频中发生的是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相关的问题要研究?2.引导学生提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火山是怎样爆发的?火山爆发与么有关?要解决大家所提出的问题,同学们认为应该先解决哪些最基本的问题呢?(火山的成因)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活动(一):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火山的资料。
思考:1.火山喷发前有什么现象?2.火山喷发物中有什么?它们是从那里喷发出来的?3.岩浆是什么样的?喷出后有什么变化?小组讨论后记录下来。
活动(二):研究火山的成因,做模拟实验。
1.教师发实验材料,出示活动要求:2.用番茄酱做岩浆,用土豆泥做地壳。
3.将盛有红色热水的玻璃瓶悬吊着放入水槽里的冷水中。
根据实验认真填写下表。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观察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根据学生的实验发现,在汇报交流中随机进行。
预设1. 我们用番茄酱做岩浆,用土豆泥做地壳,用酒精灯加热。
在加热土豆泥时看到番茄酱像岩浆样从土豆泥的裂缝中流出来。
讨论:这和火山的形成有什么关系?番茄酱从土豆泥的裂缝中流出来,像岩浆从地壳内部喷发出来,土豆泥被加热后温度高压力大,岩浆也是所以从地壳内部喷出。
小学科学《火山》优秀教案
火山【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的器材作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能从大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意识到火山既可以带给人类好处,也会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3.了解火山喷发现象;认识火山形成的原因;认识火山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火山的利弊。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火山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火山的形成原因及火山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具、学具】1.学生用:土豆泥、番茄酱、200ml烧杯、漏斗、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1980年5月18日,圣海伦斯火山爆发”视频资料、“火山形成原因”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1980年5月18日,圣海伦斯火山爆发现场),想不想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视频并思考,视频中发生的是什么现象?你看到了什么?(播放视频)通过这段视频学生可能看到:火山喷发时有红色的岩浆喷出,同时还有浓烟冒出、石块飞出;看到火山喷发时红色的岩浆像液体一样流出;火山喷发的烟灰给居民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和危害……大自然在赐予我们人类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如火山喷发时火山灰覆盖了城市,夺取了人们的生命。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火山、认识火山。
(师板书课题:火山),对于火山,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火山形成的原因)板书问题:火山是怎样形成的?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1.火山是怎样形成的?(1)谈话:同学们看图片,看完后,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2)播放课件。
(3)小组讨论:你认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根据火山喷发时的现象,要求学生猜想火山的喷发可能是什么原因?学生猜想火山形成的原因:看到火山口有红色的岩浆喷出来,同时有浓烟和石块飞出,可能是因为地球内部的压力很大;火山喷发时地壳下面可能有很大的压力;地球内部可能不光压力大,温度可能也很高。
12.火山(教案)-2023-2024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冀人版
-难点来源:学生可能缺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解决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重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难点来源:学生可能不太了解火山爆发对环境的影响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解决方法:通过讲解和讨论火山爆发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保行动的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火山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学生学习效果
1.理解火山爆发的原理和影响:学生将能够理解火山爆发的原因和过程,包括地壳运动、岩浆上升、火山喷发等基本概念。同时,学生将能够理解火山爆发对环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火山灰、熔岩流、火山气体的危害,以及火山爆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当堂检测:
1.请简述火山爆发的原理。
2.请列举三种不同的火山类型,并简要说明它们的特点。
3.请描述火山爆发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对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请解释地球内部构造的基本知识,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结构和成分。
5.请说明火山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如岩浆、火山岩、火山地貌等。
6.请描述火山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对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8.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火山相关的内容和活动,学生将能够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他们将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展示他们对火山主题的兴趣和热情。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火山的相关知识,包括火山爆发的原理、火山地理分布、火山类型、火山对环境的影响、火山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火山爆发的原因和过程,掌握火山地理分布和类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并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火山》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火山》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火山教学目标:1.了解火山的概念,掌握火山的特点及分类。
2.了解火山的喷发机制和危害,学习如何避免火山灾害。
3.通过课堂教学和观察康山火山模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火山的概念和特点,了解火山的分类。
教学难点:掌握火山的喷发机制和危害,学习如何避免火山灾害。
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实验法教学资源:1.书本2.多媒体课件3.科技馆或博物馆中的火山模型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关于火山的内容,唤起学生对于火山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第二步:讲授火山的概念和特点1.火山的概念:火山是指地球表面上喷出溶岩、火山灰、烟气、火山熔岩、火山英雄等物质的通道或裂口。
2.火山的特点:火山是由地壳内的岩浆活动所形成的地质体。
火山会不断喷发火山灰、熔岩、岩浆,同时火山的形迹在不停的更改。
第三步:分类介绍1.根据火山是否活动来分: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
2.根据火山的喷发类型来分:喷气型火山、斯特罗姆火山、火山弹型火山、和式火山、苏矿火山。
第四步:讲授火山的喷发机制和危害1.火山喷发机制: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
地球内部的岩石发生损耗,导致地壳产生大量的热量和压力。
当这些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将导致地壳塌陷和破裂,同时也会使得岩石在高压下被融化,形成一个巨大的火山喷发口。
2.火山的危害:火山的危害主要包括火山喷发、火山灰、火山熔岩、火山山体滑坡、火山陨石雨等。
火山喷发时伴随着大量的熔岩和热气,会对周围环境和人类造成严重影响,如导致自然灾害和生命财产的损失等。
第五步:实验说明根据教学资源给学生进行示范和实验展示。
让学生自主操作实验,了解火山喷发的机制和构造。
第六步:解决问题结合实验和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第七步: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火山带来的危害和如何避免火山灾害。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教案
科学《火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利用自己收集的有关火山的资料了解基本知识;能够模拟火山的形成。
2、知道火山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火山的形成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火山的形成原因。
难点:知道火山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三、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收集火山的有关资料,自己收集关于火山的影片和图像。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看影片和进行讨论交流手头资料。
1、提问:地球的构造分为哪几部分?地球内部有哪些特点?2、谈话:地球内部的温度很高、压力很大,地壳在不断的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呢?3、提问:刚才你看到的是什么自然现象?4、谈话:关于火山,你想知道哪些问题?请各组讨论后,提出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
5、全班交流: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多,不可能都研究,我们只能选择其中的几个问题来研究好吗?(二)探究新知1、火山是怎样形成的?(1)谈话:我们先来研究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你认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说说你的想法(学生试答)。
(2)谈话:下面请同学们看图片,看完后,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3)播放课件(4)小组讨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5)全班交流、小结(6)谈话: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见到过类似火山喷发的现象呢?讲解:地球内部温度很高,有些地方的岩石变成了粥状的岩浆。
灼热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裂缝或地壳薄弱的地方喷出地表,就是火山喷发。
从火山口喷出的物质堆积而成的高地,叫做火山。
高压锅的蒸汽喷发和汽水开瓶。
2、火山发生时的现象是什么?火山爆发时现象:响声(很大)大地(剧烈震动)浓烟(冲向高空)灰、石块(落下来)岩浆(火红)3、火山与人类的关系是什么?全班交流(然后出示课件)三:火山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1、好处:温泉、矿产、发电、肥料等。
2、坏处:地震、毒气、熔岩。
四、拓展活动了解世界著名的火山制作一起手抄报。
友情提示:范文可能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教案设计
《火山》教学设计设计教材分析:1、内容来源:《火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河北版五年级上册的第课,它与《地表探秘》、《地动》、《岩石》一同构成了该册教材的《地表强烈变化》单位,《火山》是本单位的第3课。
2、学情分析:因为火山是生活中不常有的自然现象,所以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真切的火山喷发,对于火山方面的知识也认识较少。
有的学生也许经过电视或网络对火山喷发成因、伤害等有必定的认识。
3、内容简析:本课设计了四个部分,火山喷发的微课程教育,辩解是模拟火山喷发的活动,对于火山喷发预告以及火山喷发利、害的有关知识〔以科学在线形式表现的〕,还有一个写科幻短文的拓展活动。
设计看法:1、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正的学习机遇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将各个维度的教育目标经过活动进行整合,使学生获取重要的基本的科学看法、科学研究的技术和形式、合作交往及语言表达的本事、勇于开辟的科学态度。
3、为学生成立学习科学的优异状况,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育学生优异的思想习惯和科学的实践本事。
4、以研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形式,指导少儿主动研究,亲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
5、科学研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形式,但不是独一的形式。
依据教育目标和内容采纳不一样的教育形式与策略,让学生将研究式的学习与其余形式的学习富饶联合起来,以获取最正确的学习结果。
改革之处:1、导入部分:将教材中从维苏威火山喷发的故事导入调理为观看火山喷发微课程教育,更为直观、形象,更简单引起学生提出问题。
2、模拟实验部分:将教材中供给步骤让学生操作,调理为由学生依据资料自主设计实验,并且增补了一组实验资料,学生的自主性更大。
3、科学在线部分:课前部署学生采集与火山喷发有关的资料,在教材设计基础上增加阅读内容,拓宽获守信息的渠道,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增大。
4、科幻短文部分:将表现形式拓宽,既能够写科幻短文,也可以用科幻画的形式表现。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教学设计
《火山喷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地壳运动是引发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的原因。
2.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模拟火山的实验,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火山成因的结论,并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探究火山的成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4.认识到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火山成因的结论。
教学难点: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模拟火山的实验。
【教具、学具】学生:番茄酱、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烧杯、地壳模型、漏斗、湿毛巾、蒸发皿、火柴、实验记录单、土豆泥、水槽、球里放番茄酱、一次性手套教师:火山石、课件【教学过程】(一)导课:1.师: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副美丽的图片。
出示长白山天池。
师:知道长白山这么美丽的景色是怎么形成的吗?生:师:这是一个火山口,积水成湖,就形成了这么美丽的景色,老师到这儿来旅游时,带来了一些长白山的火山石,你们想看看吗?(实物投影展示)教师讲解:火山石又称多孔玄武岩,孔隙比较多,是火山喷发后由火山玻璃、矿物与气泡形成的,是一种环保材料,火山石中含有钠、镁、铝、硅、钙、钛、锰、铁、镍、钴和钼等里面含有几十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2.谈话:你们见过火山喷发吗?师: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火山喷发的视频,大家在观看时一定要注意观察并思考:火山喷发时有什么现象发生。
播放火山喷发视频。
提问:谁来说说火山喷发时有什么现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汇报:3.师:想不想知道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出示:课件图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火山喷发(板书课题:14.火山喷发)(二)探究新知:猜测火山是怎样形成的?1.谈话: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和刚才看到的火山喷发时的现象,大胆的来推测一下,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生猜测火山形成的原因:师注重引导:岩浆、高温、地壳运动、高压等教师小结:根据所学知识和现象,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推测:认为地壳内部的岩浆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当压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岩浆就会沿着地壳薄弱的有裂缝的地带喷薄而出,形成火山。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火山》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火山》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火山的形成原因和构造特征;2.了解火山的分类、地理分布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3.掌握火山喷发的过程和危害,并明确自我保护和应急措施。
二、教学内容1.火山的构造特征;2.火山的分类和地理分布;3.火山的影响和危害;4.火山喷发的过程;5.自我保护和应急措施。
三、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运用图像、模型等实物来让学生深刻体会火山的建构;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方法来模拟火山喷发过程;3.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火山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防范措施;4.合作学习法:通过学生互相合作来解决问题,促进交流与协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课前铺垫:通过图片展示,引入学生对火山的认识。
2.导入新概念:通过实物,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火山的形成和构造特征。
3.课文内容讲解:教师介绍火山的分类和地理分布,以及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4.实验:让学生参与模拟火山喷发实验,体验火山喷发的过程。
5.总结课题:通过课题总结,让学生深入了解火山的构造特征和归类,同时了解火山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第二课时1.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知识。
2.导入新概念:从火山喷发的实验引入本节课的话题,带领学生进一步了解火山喷发的过程和类型。
3.课文内容讲解:通过故事、视频等多种形式,了解大型火山喷发的危害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4.合作学习: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形式,通过互相讨论和分享,共同找寻应对火山灾害的措施,并进行课堂讨论。
5.总结课题:通过该节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火山喷发的过程和类型,并形成防范措施的意识。
五、教学效果评估1.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2.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讨论表现等进行评估;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活动展现所掌握的知识,并得到教师的评价。
六、课后延伸1.自主学习,了解全球著名的火山;2.展开社会调查,了解人们对火山的认识及其对火山应对措施的建议;3.利用多种图像资料、实物模型制作装置、视频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火山喷发等现象,并与课堂所学知识相结合完善所学;七、教学反思通过实验、案例、合作等多种方法,我们帮助学生了解火山的危害和应对措施,同时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火山的构造、分类等知识,教学目标得以达成。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
-按喷发方式:火山喷发可分为宁静式、爆发式、中间式和混合式。
3.火山的分布
-火山主要分布在板块边缘、板块交界处和地幔热点地区。
-世界著名的火山带包括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等。
4.火山喷发的成因
-地壳运动:板块间的相互挤压、拉伸导致地壳薄弱处形成火山通道。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火山喷发案例进行分析,如我国的长白山火山、世界著名的维苏威火山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火山喷发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火山喷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火山喷发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2.简述火山喷发的过程及特点。
答案:火山喷发分为预喷发、主喷发和后喷发三个阶段。预喷发阶段,火山活动增强,出现地震、地面变形等现象。主喷发阶段,火山口喷出岩浆、火山灰、气体等物质,可能伴随爆炸声、烟雾、闪电等。后喷发阶段,火山活动逐渐减弱,喷发物逐渐减少,火山进入休眠或死火山状态。
3.简述火山喷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实验演示:设计火山喷发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火山喷发过程的理解。
5.知识拓展:利用教学软件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火山喷发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6.案例分析:介绍我国及世界著名的火山喷发事件,让学生了解火山喷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7.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强调火山喷发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火山喷发的知识。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运动和地震一样威力巨大它的名字 叫做火山, 接下来让我们观看一段视 频,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讲解同时播放视频):1000 多年 前,“轰隆”一声巨响,古意大利的 维苏威火山突然喷发。 猛烈喷射的气 体冲出火山口, 连同喷发的熔岩一起 冲上云霄, 然后向地面倾泻。 一夜间, 火山脚下繁华的庞贝古城就被火山 喷发物掩埋了。 提出问题:对于火山喷发,同学们已 经知道了这么多知识, 你还想知道关 于火山喷发的哪些知识? 学生能回答出对于火山喷发的简单 知识: 比如喷发出火山灰、 流出熔岩, 喷发出大量的气体,有巨大的响声, 火山发生的地点等。 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比如:熔化的 岩石是怎样从地球的内部来到地球 表面的?火山喷发怎样预报?火山 喷发能不能控制? 讲解:学习火山之前,我们必须先了 解我们生活的地球的内部构造, 地球 就像一个煮熟的鸡蛋, 我们像剥开鸡 蛋一样解开地区构造的秘密。 (手里 拿一个煮熟的鸡蛋),地球的最外层 这个环节我设计的用煮熟的鸡蛋类 比地球的内部构造, 比较用挂图和模 型更为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 关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起探究疑问;
5.思考讨论并形成实验结论: 根 据模拟实验的结果,结合挂图,思考 火山是怎样喷发的?火山喷发出的 岩浆是如何运动的? 6.表达与交流:通过本次实验你还 有哪些收获?在日常生活中你还知 道哪些现象与火山喷发相似?
学生可能回答出对实验材料与用品 认识。 学生能回答出打开啤酒出的现象。
教师用 PPT 课件出示 P75 科学在线内
探究新知
就像整个鸡蛋的蛋壳, 她是有一层层 坚硬的岩石构成叫做地壳。 我们剥开 蛋壳后看到了蛋白, 地球的中间层叫 做地幔, 地球最里层就像蛋黄一样叫 做地核。地球就是由地壳、地幔、地 核三部分组成。 地球内部是很热的地 学生观看 PPT 课件,听教师讲解。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20 火山丨冀教版 (1)
《火山》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火山》与《地表探秘》、《地震》、《岩石》共同组成了该册教材的《地表剧烈变化》单元,《火山》是本单元的第3课。
本课设计了三个部分,分别是模拟火山喷发的活动,关于火山喷发预报以火山喷发利、害的相关知识(以科学在线形式呈现的),还有一个写科幻短文的拓展活动。
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火山喷发的原因。
2、能初步推测地球内部存在什么物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初步根据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
2、能用简单器材设计实验,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情感与态度目标:1、乐于把自己知道的火山的知识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2、能大胆推测地球内部的情况。
3、能产生探究地球内部秘密的欲望。
STSE目标:1、能够体会科学技术发展在火山喷发预报方面的作用。
2、能够知道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由于火山是生活中不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真实的火山喷发,关于火山方面的知识也了解较少。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大小及表面地貌有了初步的了解,有的学生可能通过电视或网络对火山喷发成因、危害等有一定的了解。
四、设计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将各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通过活动进行整合,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合作交往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勇于开拓的科学态度。
3、为学生创造学习科学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的实践能力。
4、以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
5、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火山喷发的原因。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酒精灯、三脚架、烧杯、烧瓶、火柴、红墨水、胶塞、玻璃管、水槽、冷水、热水、课件等。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教案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研究哪个呢?
好,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火山形成的原因。
2.推测火山成因。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火山喷发时的录像,仔细看火山喷发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播放课件:火山喷发时的情景。课件内容突出火山喷发时岩浆喷出高度、岩浆的温度)
火山喷发是一种什么样的自然景象?
(引导学生说出火山喷发时岩浆很热、喷出的高度很高)
看到这些情景,你能不能推想地球内部的情况呢?
(教师板书:高温 高压)
好,依据以上我们掌握的信息,小组内同学商量商量,推测一下火山是怎么形成的。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组关于火山形成原因的资料?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引导交流火山的分布、利弊、种类,并根据学生的交流内容适时播放课件)
学生欣赏课件。
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发言描述
学生自由回答,学生说出地球内部高温、高压
学生交流
学生自由回答
生交流,需要提醒大家泡沫板上的小孔要穿透,提醒大家注意实验安全,介绍隔热手套和湿抹布的用处。
推测是科学的天梯,依据已有知识和自然现象推测火山的成因使本课教学设计更具思维深度。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在以往的科学学习和其他学习中已经对火山形成的原因有了了解,但是那些了解比较散乱,案例设计着重突出让学生进行有条理的推测。
对实验材料的改进可以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经过学生设计、制作的模拟火山可以喷出岩浆,可以增加学生对科学学习的乐趣。相信可以丰富他们的童年经历,甚至会令他们终生难忘。
案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和交流资料的能力,利用多媒体交流展示对学生来说不一定是多么难的事情,正如科学课程标准所说的那样,“低估儿童比高估更可
最新小学科学《火山》教学设计精品版
2020年小学科学《火山》教学设计精品版2 火山一、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器材设计火山形成的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和网络以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2.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意识到火山既可以给人类带来好处,也会给人来带来负面影响。
3.认识火山的成因;认识地球内部的构造及变化;了解火山的利与弊。
二、教学重点:模拟火山喷发。
三、教学难点:根据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
四、教学准备:报纸、盘子、红墨水、杯子、三角架、酒精灯、火柴、易拉罐盒、土豆泥(番茄酱、水、小勺、烧杯。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火山喷发的图片,同学们,你看到的什么场景?见过火山喷发吗?你对火山喷发都有哪些了解。
?2、学生自由回答。
探知学生知识前概念。
3、播放火山喷发视频,进一步认识火山。
火山喷发的场面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注意观察并思考,视频中发生的是什么现象?4、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现象。
5、引导学生针对火山提出问题:你有什么相关的问题要研究?6、师生共同提取出有价值,可探究的问题。
同学们,对于火山你们肯定有很多的疑问,谁来说一说你想研究有关火山的哪些问题?(二)、研究火山形成的原因1、分析现象,引导猜想。
刚才,我们看了一段火山喷发时的录像,通过刚才观察到的现象,推想岩浆从哪里来?)看到这些情景,猜想一下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情况呢?依据以上猜想,小组内交流、推测一下火山是怎么形成的?2、小组汇报猜想。
3、依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现在我们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猜想了,能不能依据老师提供的材料(番茄酱、土豆泥、、酒精灯、三脚架、浅铁盒)来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火山的成因?3、小组交流,汇报实验方案。
5、交流实验注意事项,出示实验提示。
6、领取器材,小组实验。
7、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呢?8、师生总结火山成因。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教案(定稿)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教案(定稿)第一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教案(定稿)《火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火山喷发现象;能初步根据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
(2)认识火山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辨证的说明火山喷发造成的危害以及带来的好处。
2、过程与方法:(1)学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流意见。
(2)能用简单器材做火山喷发模拟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火山的知识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秘密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火山的形成原因。
难点:知道火山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几张火山喷发的新闻图片学生观看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师:这节课我们就一块来学习《火山》一课二、进行新课1、观看视频,提出问题师:,我们先来看一段火山喷发的视频资料。
看的时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看一看火山喷发时的场景是什么样的?播放火山的资料片2、讨论:观看视频,你发现了什么? A.火山喷发前有什么现象?B.火山喷发物有什么,喷多高?它们是从哪里喷出来的?C.岩浆是什么样的?喷出后有什么变化3、认识地球的构造谈话:学习火山,我们必须先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就像一个煮熟的鸡蛋,地球的最外层就像整个鸡蛋的蛋壳,她是有一层层坚硬的岩石构成叫做地壳。
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地球最里层就像蛋黄一样叫做地核。
地球就是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
地幔温度大致在1000~3000℃之间,地核的温度约为4700℃。
地球内部的岩石被高温融化为粘稠的像粥一样的物质叫做岩浆,岩浆在高温高压下会怎样呢?我们先做个游戏来说明。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地球内部构造知识,更有助于学生思考火山的喷发的原因)4、游戏:吹气球比赛规则:找两个同学吹,看谁吹得更大,直至将气球吹爆为止。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火山》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火山》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火山的定义和形成过程。
2.掌握火山喷发的原理和影响。
3.观察、比较不同地质构造下火山喷发的差异。
4.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火山的定义、形成过程、喷发原理和分类;•教学难点:人们对于火山的认知误区与真实情况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3.1 活动1:观察比较火山喷发视频1.教师通过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火山喷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喷发情况,了解火山的基本形态和特点。
2.学生在观察视频时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包括火山类型、喷发形态、喷发频率等等,以便后续讨论交流。
3.2 活动2:组织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任务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一个探究任务开展工作。
例如:•请你调查一下美国国家公园中黄石公园和十字盘山国家公园的火山类型和喷发频率,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请你选择一个国内外的著名火山,分析它的火山喷发历史、喷发强度,找寻影响周边环境的例证;•请你针对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火山分别探究其火山类型、喷发频率以及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2.学生尝试搜集相关资料,整理数据,加工呈现火山的特点和影响,最后向全体学生汇报结果。
3.3 活动3:合作设计模拟喷火实验1.教师根据学生年龄和能力要求,准备好直径约为30cm的尺寸适中的塑料球或百叶窗等物品,以模拟火山口喷发过程。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火山溶岩、火山烟雾、爆炸冲击波等”等多个元素组合,并在实验开始前进行展示解释,最后进行模拟实验。
3.4 活动4:总结和交流1.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课程内容,回答学生在观察视频、探究任务和实验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开展课堂讨论。
2.学生在总结和交流环节,互相交流彼此的探究结果和体验感受,提升自身探究能力。
四、教学评价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实验和讨论交流等方式,逐渐掌握了火山的基本知识和影响,并提高了自身探究能力。
教师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观察比较、探究任务、实验设计等内容质量的评价;2.学生讨论交流和提问的参与情况;3.学生问题解答和回答问题的和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3火山》教案
《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3 火山》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火山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以及火山的类型。
•学生能够知道火山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了解火山活动的特点和过程。
•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尝试解释火山现象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火山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及类型。
•火山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理解火山形成的复杂过程。
•认识到火山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四、教学资源•火山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火山模型或模拟实验材料。
•火山科学书籍或网站链接。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火山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及类型。
•演示法:展示火山模型或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了解火山活动的过程。
•探究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讨论火山活动的特点和影响。
六、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展示火山相关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见过火山吗?知道火山是怎么形成的吗?火山活动会给地表带来哪些变化?1.新课学习•火山的基本概念(5分钟)•介绍火山是地球内部岩浆等物质冲破地壳喷发到地表的自然现象。
•展示不同类型的火山图片,让学生了解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的区别。
•火山的形成原因(10分钟)•讲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物质循环,引出火山形成的原因。
•利用模型或模拟实验,演示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岩浆的上升过程。
•火山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0分钟)•介绍火山喷发时岩浆、火山灰等物质对地表的影响。
•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火山地貌的形成和特征。
•学生探究(10分钟)•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知识,尝试解释某个火山现象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小组汇报: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1.整理•总结火山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十二课《火山》教学设计
(2)温馨提示:
A.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玻璃物品要轻拿轻放。
B.实验观察时要注意安全,防止溶液溅落到身体
C.实验完毕后,将仪器整理好。
2.实验观察。
学生分组实验,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生活动手册》第17页中,
教师巡视指导。
(三)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4.能用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方法得出活动结论。
5.能对探究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
1.能表现出对火山喷发成因进行探究的兴趣。
2.能与他人合作探究、沟通交流,综合考虑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STSE)
能说出人类的好奇心是推动探究火山喷发现象的动力。
教学重难点
(四)查阅资料,拓展延伸
1.谈话:我们知道了火山是怎样形成的,那么火山喷发给我们带来的除了危害,还有好处吗?
2.阅读:“科学在线”。
3.交流:与同学交流从资料中获取的信息,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7页中。
(五)发挥想象,撰写短文
1.讲述: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的内容梗概。
2.任务:撰写-篇关于地球内部的科幻小短文。
1.汇报:说一说你们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2.出示:火山喷发示意图。
3.讨论:根据模拟实验的结果,结合火山喷发示意图,推想自然界中的火山是怎样喷发的?火山喷发出的岩浆是如何运动的?学生分组讨论,将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7页中。
4.小结:地球内部的
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会沿着裂缝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有的会冷却下来形成岩石,有的会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
重难点:能说出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提出的问题。
推荐自主学习的方法:阅读课文搜集资料实验研究……(最好通过专题网站学习)
2、集体交流,逐个自主解决问题
A、指导学生认识地震的原因。
(1)讨论:你推测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2)讲解:从地震的现象我们可以知道,地震时大地在剧烈地震动,有很大的破坏力。地下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
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渗透科学的自然观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
教学难点:
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有关火山和地震的教学录像片。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地球上的板块、现代地震仪的挂图或投影片。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
第四课 火山和地震
设计人: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学生掌握避震的技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
2、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拓展信息的能力
(二)科学知识:
地震和火山喷发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危害?
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
地震发生前,可能会出现什么异常的现象?
如果地震发生了,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世界上什么地方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
4、导入探究:
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多!下面就让我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亲临”地震、火山喷发的模拟现场,去探究一下地震和火山的奥秘,你们想不想去?那就欢迎你进入火山和地震网站来探究。
谈话:同学们了解的真多!那么对于这种会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的自然灾害,你有什么想法呢?还有什么新的问题想提出来继续研究呢?
二次备课:
限时作业:
1、我会填:
(1)、( )是由于地下熔融的( )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2)、1991年,法国火山学家( )夫妇在考察日本云仙岳火山爆发时不幸遇难。
(3)、地壳的( ),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严重破坏,这就是( )。
C、讨论:为什么说我国台湾省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频繁地区?
小结:在板块的边缘,由于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作用,岩层受到压力较大,这往往是火山和地震的多发地带。
D、指导学生了解地震的前兆。
(1)讨论:地震前兆有哪些?你们已经知道有哪些地震前兆?
(2)讲述:地震前兆还有:泉水或河水突然干涸断流;气候出现冷热骤变;地光与地声等。由于动物感觉器官特别灵敏,被人们称为一部监测地震的“活仪器”。为了便于大家观察动物的地震前兆,老师介绍一首歌谣给大家:
震前动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牛马骡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痴呆搬家逃。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E、引导学生了解人们对地震的研究。
(1)(出示张衡像及地动仪挂图)张衡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科学家。在1800多年前,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监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这是我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震了解得越来越多,发明了各种仪器监测地球内部的变化。例如地震仪(出示地震仪挂图)就是通过监测地球内部的变化来记录和预报地震的。
3、为每小组配备一根长约30厘米、直径1~1.5厘米、学生用力能折断的干木棍,一条毛巾。
4、教师:构建“火山和地震”网站主页。
5、铁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
预习活动设计:
收集资料:有关火山和地震方面的各种信息(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地震前的征兆、火山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等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假如这根木棍是我们想象中的地下的岩层,当岩层受到挤压的力越来越大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木棍在力的作用下被折断,想象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地壳内部压力时发生的断裂,木棍折断时发出的声响,想象到地震时发出的巨大声响;木棍被折断后产生的震动,想象到地震引起的大地剧烈的震动)
(5)组织学生讨论: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2、揭题:火山和地震
谈话:是呀!火山喷发和强烈的地震都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3、提出探究问题:
(1)提问:
A、你有没有亲身经历过地震或火山喷发呀?如果有,当时你的感觉怎么样?
B、那对于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来研究呢?可以先相互讨论讨论。
(2)根据学生问题板书研究项目:(学生可能涉及的研究项目有:)
F、指导学生在遇到地震时,如何保护自己。
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人要立即离开房屋,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去,以免被倒塌的房屋砸死、砸伤。如果来得及,最好在离开房屋前,拉断电闸,熄灭炉火,以免造成火灾。
三、总结巩固
1、学生概述本课内容
谈话:同学们,到现在为止,你们对火山和地震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提出再研究的问题:
(3)模拟岩层褶皱的实验。
讨论:假如我们想象这一层一层的毛巾就是地层,地层也受到巨大的挤压,你认为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毛巾在力的作用下向上供,想象地壳中的岩石受到地壳内部压力也会发生褶皱变动)
(4)模拟岩层断裂的实验。
每个小组的桌上有一根小木棍,用手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折断。当木棍被折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
(6)讲述: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每年地球上都要发生几百次;只是有的地震较弱,人们感觉不出来;只有强烈的地震才会带来灾害,但一般一年不过只有几次。
B、引导学生认识火山喷发的成因。
(1)学生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
(2)用土豆泥和番茄酱模拟火山的喷发。你认为哪些现象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
(3)小结火山喷发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提出探究问题
1、观察录像,了解自然现象。
(1)让学生看一小段录像,用感官来认识地震和火山喷发对人类带来的影响,从而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关键性的一步,学生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来进行研究是科学探究的起始。
(2)提问:你刚才看到的录像中,哪种自然现象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