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分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第三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3.1 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1)国际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衰弱,美国崛起,欧洲主宰世界的局面宣告结束;亚、非、拉美国家民族意识崛起,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新的启示。
(2)国内背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笼罩着中国,尊孔复古思潮甚嚣尘上。
2.新文化运动(1)开始的标志:1915.9,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2)性质:是一场由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3)主要阵地:北京大学(1917.1,蔡元培)和《新青年》;(4)主要内容:民主和科学(5)三个层面:提倡新民主,反对旧民主;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6)其他重要知识点A 1918.5 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B 文学革命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3.评价新文化运动历史意义:(1)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新文化和封建主义旧势力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2)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们的理智和民主主义觉悟,将人们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3)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上的准备。
局限性:(1)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根源;(2)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缺乏改造实践性;(3)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3.2 五四运动1.五四运动爆发的条件(1)新的时代条件: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2)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短暂又迅速的发展,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3)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第三章 辛亥革命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3)第三章辛亥革命本章重点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成立政党、宣传与辩论、组织武装起义等)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4、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本章提示注意比较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改良的区别,理解革命是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的最好途径和手段重要考点讲解一、基本概念和判断1、“回收利权”运动:20世纪初铁路和矿山的利权是列强掠夺的重点。
中国人民开展了回收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3、清末新政的部分内容: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
主要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颁布《商律》等。
4、“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6、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1904年后,华兴会(黄兴在长沙组建),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成立。
7、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8、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9、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10、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简答题-2020年《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本科第三章辛亥革命
简答题-2020年《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本科第三章辛亥革命给大家整理了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简答题-2020年《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本科第三章辛亥革命,科学宅家,高效备考!第三章辛亥革命1、简述晚清政府实施“新政”的背景答:《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着的念头,甘为“洋人的朝廷”。
清王朝为取得外国列强的信任,平息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怨,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拉拢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于1901年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2、简述革命派对中国民主革命认识的阶级和历史局限性。
答:(1)、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2)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形式的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
(3)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发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这些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3、1911年保路风潮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答:1911年5月,清政府皇族内阁为筹集借款,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粤汉、川汉铁路的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引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民众的强烈反对,一场事关民族权益和个人利益的保路运动随后兴起,四川省尤为强烈,最初,各省立宪派倡导文明保路,但遭清政府镇压,署理四川总督赵尔丰竟下令请愿群众开枪,打死30多人,造成成都血案。
广大群众忍无可忍,在同盟会会员的参与下,掀起了全川武装暴动。
4、简述《中国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其意义答: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国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中国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主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为行政机关,行使政权;设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还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中国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民主权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辛亥革命前的国内客观形势是: 第一,民族危机的加深。 军事侵略: 1904——1905 年 在中国东北发生日俄战争,日本 战胜俄国,侵略势力趁机扩展到 南满。英国则趁日俄相斗这机, 派兵侵入中国西藏地区。
经济侵略:铁路和矿山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到19 14年,列强的铁路直接投资约2.92亿美元,筑成的铁路3772公里。 在矿山方面,到清政府灭亡时止,列强控制了中国全部铁矿的开 采,控制了煤矿机器开采量的90%以上。
袁世凯,河南项城人。早年被李鸿 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章派去过朝鲜。甲午后,他又受李 鸿章推荐,从小站练兵开始,逐渐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羽毛丰满,北洋六镇牢牢抓在他手 里。庚子事变后,受李推荐,他受 任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宰相当 国,权倾一时。直到 1908 年,光绪 帝与慈禧太后驾崩,溥仪登基,他 被摄政王载沣开缺回籍。 1911 年武 昌起义爆发,他被重新启用。
宣 布 “ 新 政 ”
1905
五大臣 出洋考 察宪政
1908 1908
《 钦 定 宪 法 大 纲 》 光 绪 和 慈 禧 死 溥 仪 上 台
1911
撤军机处, 设责任内阁
影视
革命形势高涨
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及随员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远尊戴。 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颁布者不 能见诸实行。 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 干涉。 ——《钦定宪法大纲》
在政治上,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北洋军阀 专制统治
在经济上,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 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在文化思想上,尊孔复古
2、挽救共和的努力
宋案和二次革命
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 中有关总统颁布命令须经内阁 同意副署的规定,迫使唐绍仪 和同盟会的几个阁员辞职。经 过频繁更换内阁,最后武力威 胁参议院任命其亲信赵秉钧为 内阁总理,达到了直接操纵国 务院的目的。
中国近现代史(第三章)简答、论述题
第三章辛亥革命简答题: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壮大,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广大人民再也无法照旧生活下去了。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没有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
统治阶级无法继续统治下去了。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阶级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二、清末“新政”实行的目的和内容是什么?1.目的:(1)取得外国列强的信任;(2)平息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怨;(3)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4)拉拢资产阶级改良派。
2.1901年4月,清政府设立督办政务处。
宣布实行“新政”。
主要内容有:(1)改革官制,整顿吏治;(2)改革兵制,训练新军;(3)改革学制,提倡新学;(4)奖励工商,兴办实业。
颁布《商律》。
三、中国同盟会的性质是什么?其纲领是什么?1.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
2.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四、简述三民主义及其评价。
1.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称为三民主义。
2.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3.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4.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平均地权”。
基本方案是:核定全国低价,按价收买,避免两级分化、贫富悬殊。
评价:进步性:(1)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它的提出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发展。
(2)它表达了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革命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迫切愿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电子版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本章重点:1、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在20世纪初爆发?2、如何正确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意义?3、如何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说明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高度评价辛亥革命。
1939年5月4日,他在延安举行的五四运动20周年纪念会上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辛亥革命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它的历史意义何在?它的失败又说明了什么?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民族危机加深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帝国主义列强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控制,多方扩展其在华势力。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了。
2.社会矛盾激化本来就十分沉重的税赋加上巨额的对外赔款,使广大劳动人民不堪重负,民不聊生。
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
例:抢米风潮:封建地主阶级和清政府的残酷压榨,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农村经济凋破,亿万农民赤贫化,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地主商人乘机囤积居奇,民众生活极为苦难。
从1906年到1911年,几乎每年都有抢米风潮的发生,且遍及南北各地城镇乡村。
这些事实说明:人民群众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3.清末“新政”为了缓和国内人民的反抗情绪,1901年初,慈禧太后刚到西安,就发布“变法”命令,假惺惺地表示要力图振作,推行“新政”,加强“改革”。
主要内容有:(1)编练新军: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广西按察使奉命用西法编练“定武军”﹐共4700人﹐驻天津附近马厂﹐袁世凯此基础上,增募2000余人,聘德国教官,在小站成立新建陆军督练处,设立步队、马队、炮队。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笔记一、开篇印象哇塞,中国近代史纲要的第三章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神秘盒子。
这一章里可藏着好多重大的事儿呢!你就想啊,这就好比我们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迷宫,每一个转角都有惊喜或者惊吓在等着我们。
比如说,太平天国运动就像一场巨大的风暴,一下子席卷了当时的社会。
那洪秀全就像是一个带着特殊使命的人,站出来振臂高呼,带着一群对生活不满的老百姓,想要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闯出一片新天地。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太平天国运动为啥会兴起呢?这就跟当时的老百姓生活苦得像黄连似的有关啊。
那时候,清政府腐败得不像话,苛捐杂税就像吸血虫一样,把老百姓的血汗都吸干了。
老百姓能咋办呢?就像被逼到墙角的小老鼠,只能奋起反抗啊。
洪秀全就瞅准了这个时机,他说他做了个梦,梦见上帝让他拯救苍生。
这事儿听着有点玄乎,可在当时的老百姓眼里,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
他们觉得,终于有个希望了。
于是,大家纷纷响应,太平天国运动就这么轰轰烈烈地搞起来了。
我就想啊,要是我当时也是个苦哈哈的老百姓,说不定也跟着洪秀全干了呢。
三、太平天国的理想蓝图太平天国提出了好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想法。
他们弄出了个,这制度可不得了,就像是给老百姓画了一张超级美好的大饼。
在这个蓝图里,人人都能分到土地,就像把一块大蛋糕平均分给每一个人一样。
大家都不用再为了一点土地争得头破血流了。
而且啊,男女平等的观念也冒头了。
这在当时的社会,就像在一潭死水里扔进了一颗大石头,惊起了千层浪。
女人们心里肯定想:“哎呀妈呀,终于有出头之日了。
”这可和以前的社会大不一样,以前女的就像附属品一样,啥都得听男的。
太平天国这么一搞,可把那些保守的人吓得够呛。
四、运动中的问题可是呢,这太平天国运动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就像一艘刚开始航行得还不错的船,慢慢地也出现了漏洞。
他们内部开始争权夺利,那些个领导人就像一群饿狼,都盯着最高的权力。
杨秀清还老是装神弄鬼的,想把洪秀全的权力给架空。
这洪秀全能乐意吗?就像两个小孩子抢玩具一样,他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三]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袁世凯出山武昌起义后,清政府惊恐万状,立即派陆军大臣荫昌赶赴武昌前线,调兵镇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三。
然而,因为北洋军大部分将领为袁世凯的心腹爪牙,所以荫昌指挥失灵。
10月14日,在列强的压力下,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
但袁世凯为了逼迫清政府交出更多的权力,一面借口“足疾”尚未痊愈留在河南彰德,继而提出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授予他军事全权等条件;一面指使冯国璋、段祺瑞等北洋军将领暂取观望态度,致使清军进攻武汉受挫。
27日,清政府被迫召荫昌回京,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湖北水陆各军。
当时,北洋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正秘密组织燕晋联军直捣北京,而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则联合第三镇协统卢永祥等发动“兵谏”,于10月29日在滦州联名电奏清政府速开国会,改定宪法,组织责任内阁,特赦“国事犯”。
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
11月1日,在北洋军攻克汉口的当天,皇族内阁被迫辞职,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来京组织责任内阁。
袁世凯取得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后,立即派人刺杀了吴禄贞,同时进京组阁。
可是袁世凯并不打算立即攻占武昌,而企图利用南北对峙的局面夺取全国政权。
11月26日,经过袁世凯和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密谋,英国驻汉口领事出面向湖北军政府提议南北停战议和。
为了创造议和的有利条件,27日,北洋军攻陷汉阳,威胁武昌。
2、南北议和12月初,南北双方达成协议,开始停战。
18日,各省军政府议和代表伍廷芳和袁世凯派出的议和全权大臣总代表唐绍仪在上海开始和谈。
南北代表除讨论军队停战的具体措施外,主要就实行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展开争论。
袁世凯在议和期间一面以倡言君主立宪要挟革命党,一面以革命党要求共和立宪来逼迫清政府。
20日,当南北议和代表举行第二次会议时,英、美、俄、法、日、德六国驻上海总领事同时向双方代表提出照会,表面上要他们“尽速达成协议,使目前的冲突归于停止”,实际上是压迫南方革命势力尽快向袁世凯妥协。
2019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象;只重视 国家政权形 式,忽视人 民在国家中 的地位;没 有彻底的土 地革命纲领。
(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 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各自分别以《民 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1、内容: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三、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反对北洋 军阀的斗争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的终结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北洋军阀:1912--1928
百年心事总悠悠, 壮志当时苦未酬。 野老胸中负兵甲, 钓翁眼底小王侯。
1.袁世凯军阀统治建立的原因
(1)帝国主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2)国内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支持 (3)立宪派的大力支持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和妥协 (5)袁世凯的军事实力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沉重打击 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36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 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第三,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 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 放。
37
第四,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社 会变革,推动了民族酱主义经济的 发展,促进了社会风气了改变和人 们精神上的解放。
(1)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加深
(2)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 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改革兵制,训练新军。 三,改革学制,提倡新学。 四,奖励工商,举办实业。
预备仿行宪政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 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分析
资产阶级革命派对革命果实的捍卫
• (1)发动“二次革命”和组建中华革命党,反对袁世凯对民主制 度的摧残。 • (2)发动护国战争,反对袁世凯称帝。 • (3)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拒 绝恢复国会。 • (4)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 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第三章 辛亥革命
内容要点
时代背景 革命前的准备
对辛亥革命的客观评价
北洋军阀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的形成
“新政”内容:
• 一是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撤销总理衙门,改设外务部 • 二是改革兵制:裁汰绿营,编练新兵
• 三是改革学制:停止科举
• 四是奖励工商:颁布法律法规,奖励实业
假立宪,真集权
• “预备立宪”
• 1911年,在立宪派的一再要求下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 立责任内阁,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
载沣
溥仪
陈天华
抨击了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罪恶图谋
邹容
《革命军》号召起来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独立、民主、 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檀香山
黄兴
太 平 洋
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
时间:1905年8月20日 地点:日本东京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 机关报:《民报》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黄花岗起义(1911.4.27)
四 百 兆 国 子 愁 看 秋 雨 湿 黄 花 七 十 二 健 儿 酣 战 春 云 湛 碧 血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 1、要不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焦点) •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第三章民族复兴的准备一、教学目的:通过这一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中国的各个阶级和阶层都进行了反抗和斗争,但是无一能够取得胜利,这样就为认识到只有中国的工人阶级才能担负起领导革命的重任打下了基础。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运动能够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而有的运动却只能遏制中国的近代化。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甲午战争都对中国历史的进程有重大影响。
空前的民族危机是戊戌变法发生的基本原因,也是中国近代化由技术层面发展到政治层面的主要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残局”的出现是此后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的主要原因。
辛亥革命的昙花一现再次表明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和曲折。
二、重点和难点:1.评价太平天国的纲领和其失败;2.百日维新述评?3.分析比较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
4.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5.你怎样评价太平天国的纲领和其失败?三、计划课时:4课时第一节太平天国运动一、农村社会变动与太平军起义(一)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动1. 农村经济更加残破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它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统一的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开始被割裂,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已经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战前,中国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传统手工业。
(1)鸦片输入的激增引起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小民重困"等问题更加严重就缴纳的田赋而论,"东南产米之区,大率石米卖钱三千,自古迄今,不甚悬远。
昔日两银换钱一千,则石米得银三两;今日两银换钱两千,则石迷仅得银一两五钱。
中国近现代纲要第三章
革命派与改良派关于革命的论战:
“革命不免于杀人流血固矣,然不革命则杀人流血 之祸可以免乎?革命之时,杀人流血于双方争 斗见之。若夫不革命之杀人流血,则一方鼓刀 • 革命是 而屠,一方觳觫而就死耳。为国而死,则吝惜 “杀人流 之;为野蛮异族政府所蹂躏而死字则忍受之, 血” 何死之不择也。”(精卫:《驳革命可以生内 乱说》(民报)第9号。)他们还指出:革命可 以“救人救世”,“无革命,则亦无平和,腐 败而已,苦痛而已”。( 思黄:《中国革命史 论》,《民报》第1号。)革命战争杀人流血是 不可避免的。革命正是要以流血换来不流血, 换来广大人民群众免受反动统治阶级的蹂躏、 屠杀,免受帝国主义的蹂躏 、屠杀。
• 1911年底,全国17省
代表在南京选举孙 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 1912年1月1日 晚,时年46岁的 孙中山宣誓就任第 一任临时大总统, 改国号“中华民国”, 定1912年为民国 元年,并成立中华 民国临时政府。在 就职仪式上,孙中 山宣读了大总统誓 词。
主 持 第年 一 次月 内日 阁, 会孙 议中 。 山 1911 1 5 统中 办华 公民 旧国 址临 时 大 总
【重点和难点】
•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充分认识 (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 2、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案的基本内容、 意义与局限。 • 3、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 4、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一、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列宁:“要使革命到来,单是‘下层不愿’照旧生 活下去通常是不够的,还需要‘上层不能’照旧 生活下去。” 辛亥革命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族危机严重和社 会矛盾尖锐的产物,是十分腐朽的清政府不愿意 或没有能力抵御外国侵略和领导国内变革的结果。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
不久冯被捕,洪秀全赴广州找美国传教士交
涉让耆英放人。杨秀清与萧朝贵乘机“天父” 下凡,带天父安定人心.
200%; 土地:1661-1850,从5.49亿亩增加到7.37亿亩,增长 35%; 以上的不平衡导致人均耕地面积急剧下降。人地矛盾因 为官府的盘剥更加显现,如果政府税赋不重,人均1.86亩 足可以养活一个人,但土地并不集中,无事可干的流民 越来越多,得不到政府的社会保障,自然容易一呼百应, 走上造反道路。
曾能训练出一支组织性、战斗性极强的军队,
政治腐败
3000两可捐得一知县之职,为了捞回这笔投资,
如何搜刮呢?
武备松驰
旗人已颓废不堪;绿营兵丧失斗志;鸦片战争没
有让清政府重振军威。
自然灾害
1849年广西饥荒。1851年金田大起义。
客家人与基督教
客家人与“本地人”之间的矛盾。语言、习俗不
同以及客家信仰基督教与“本地人”信仰偶像、 神灵之间,使矛盾激化。
鸦片战争的影响
白银大量外流,恶化了经济,铜钱贬值。18世纪
一石米3000文铜钱,而当时一两白银兑换1000 文铜钱,故一石米能换3两白银;鸦片走私泛滥 使中国白银大量流失,银价急剧上升,一两白银 换2000文铜钱,因此鸦片战争前后的一石米只能 兑换1.5 两白银,农民地租负担增加一倍。广州 受鸦片贸易影响很重。自给自足农业遇到瓦解。
洪、冯商议承认杨、萧代天父、天兄传言附
身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1851.1.11在金四村正式宣布革命以庆祝洪秀 全37岁生日(虚岁38岁)。 永安建制:东、南、西、北、翼。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精心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精⼼总结第三章:⾟亥⾰命第⼀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命的旗帜⼀⾟亥⾰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亥⾰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盾激化。
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盾的激化,⼀⽅⾯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益扩⼤,民族危机加深,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铁路、矿⼭的利权成为列强掠夺的重要⽬标;另⼀⽅⾯,社会⽭盾激化,民变四起,发⽣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
全国性的民变和爱国运动,反映⼴⼤⼈民再也⽆法照旧⽣活下去了。
(⼆)、清未“新政”及其破产《⾟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为“洋⼈的朝廷”1901年4⽉设⽴督办政务处,宣布实⾏“新政”。
1、“新政”的内容:⼀、改⾰官制,整顿吏治,1901年7⽉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
⼆、改⾰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三、改⾰学制,提倡新学,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四、奖励⼯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奖励。
2、清政府的预备⽴宪及其破产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宪政”,1908年颁《钦定宪法⼤纲》。
预备⽴宪的根本⽬的是为了延续清王朝封建统治,借⽴宪之名加强皇权,并⾮真正向资本主义迈进的⽴宪,不仅引起⽴宪派不满,⽽且加剧了统治集团内的⽭盾。
清政府陷⼊⽆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
(三)、资产阶级⾰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量的形成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命是由孙中⼭为⾸的资产阶级⾰命派⾸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量是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知识分⼦。
⼆、资产阶级⾰命派的活动(⼀)、孙中⼭与资产阶级民主⾰命的开始1894年下半年,孙中⼭在檀⾹⼭组织中国第⼀个资产阶级⾰命组织——兴中会。
(标志资产阶级民主⾰命的开始)1895年春,在⾹港成⽴兴中会总部,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合众政府”为誓词,决⼼推翻清政府,建⽴资产阶级政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3章简答题和论述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3章简答题和论述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1、如何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答:民族、民权、民生被称为三民主义。
①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味独立的中国。
但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的对象。
②民权主义的内容“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但民权主义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也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③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
基本方案是:核定低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但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难以成为群众的理论武器。
2、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答:内容:①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改良派为清政府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政策辩护;革命派控诉清政府卖国媚外,强调救国必先推翻清王朝。
②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改良派认为中国国民“民智未开”,没有当“共和国民”的资格;革命派指出当代中国“政府恶劣”,“民智未开,即以革命开之”。
③要不要社会革命:改良派美化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派主张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意义:①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②论战使资本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的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论战的胜利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3、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意义)?(或者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变?)答: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三)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 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 革命。孙中山主张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 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 民共享。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901年4月,清政府成
1905年赴欧考察各国宪政的 五大臣及其随员在罗马合影
立督办政务处,实行“新政”
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
立宪”
1908年颁布《钦定宪 法大纲》
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
!
主 观 目 的 客 观 措 施
预备仿行
皇位永固 外患渐轻 内乱可弭
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
“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我 中国今日欲脱满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 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 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 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 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 人翁,不可不革命。” ——邹容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 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 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 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 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革命者, 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 ——邹容
新照片——当代中国人抵制日货和法货
小组讨论 你是如何看待在今天中国人 抵制日货或者法货一事?
我们中国人特别需要的,是这样一种 爱国主义:它的前提是清醒;清醒地知道 自己的缺陷和弊端;清醒地明了自己落后 在哪里、已经落后到何种程度;清醒地了 解强敌的优势和实力。爱自己的祖国不爱 到无知和热昏的地步,恨敌人恨对手不恨 到拒绝学习对方长处的地步。处于优势时 不乐观。处于劣势时不绝望。 ——丁学良
秘密传阅的革命报刊
蔡 元 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纽约时报》评价
当慈禧在世时,清国有领袖。那时人人都清
楚谁是国家之舟的舵手,她统治整个民族, 再精明的男人也要按她的吩咐去做。当她一 旦离开人世,尽管是个女人,清国也马上感 到自身缺乏强大的领袖。在慈禧有生之年, 她为女性参政树立了榜样,她创造了全世界 女性的巅峰之作。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 而变色,全国久蜇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 排壑,不可遏止,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 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
二、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1、武昌起义
1911年8、9月间,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决
民国军阀图
北洋系 袁世凯 皖系 段祺瑞
直系 冯国璋
保定系 曹锟 洛阳系 吴佩孚
奉系 张作霖 张学良 晋系 阎锡山
滇系 唐继尧
桂系 陆荣廷 李宗仁 白崇禧
孙传芳 龙云
三、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行不通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的局限性 第一,革命纲领上,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 革命纲领。
孙中山( 1866-1925 )名文,字逸仙。
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
1878年,赴檀香山接受西式教育。
1886年,香港西医书院学医。
1894 年,上书李鸿章:“人尽其才、地
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1894年冬,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青年时代的孙中山
民主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出现
上海、日本东京的知识分子和留学生创办了一系列
武昌起义雕塑
黎元洪
2、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第 一任临时大总统,改国号“中华民国”, 定 1912 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 时政府。
(完整版)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3章)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陈天华 (1875~1905),字星台,亦字过庭,别号思黄,湖南 新化人,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出色的宣传家
1904年写成《猛回头》 、《警世钟》两本著 作。
《猛回头》和《警世钟》指出: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齐把刀子磨快,子药上足”,“万众直前”,驱除外国侵 略者,恢复民族主权,推翻清政府。这两本书重印了十多次, 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
A.要不要变法
B.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
C.要不要社会革命
D.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三)组织武装起义
1911年4月27日革命党人再次发动广州起义,起 义失败后,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 黄花岗,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
图示本章逻辑关系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 浙江余杭人,是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
1902年,康有为发表 《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 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 革命》一文,鼓吹保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点
革命主张
鞑:古代汉族对北方各游 牧民族的统称。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 合众政府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虏:古代对敌方的蔑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其他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团体)
成立时间 1904年 1904年 1904年
名 称 华兴会 科学补习所 日知会 光复会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新政”的实施及内容
清末“新政”涉及: 一是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1年7月改总理各 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 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部门) 二是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建武备学堂, 裁汰绿营和防勇) 三是改革学制(提倡新学,从1906年起废除科 举考试) 四是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对 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
内容
平均地权
内容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核定全国地价,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由国家收买地主 土地,避免社会 共和国。 贫富分化。
前提
核心
补充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对三民主主义的评价
进步性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 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 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 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它的 提出,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 命运动的发展。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三方面条件促成辛亥革命爆发: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即被统治者无法 照旧生活下去)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 去了)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的形成(“ 推翻清朝旧房子”的主观力量)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秋瑾
吴玉章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一)建立革命组织(团体)并组建全国性政党
1.孙中山与兴中会的建立
少年孙中山
中年孙中山
老年孙中山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1.几个主要的思想宣传家和代表作
1903年,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驳斥康 有为的保皇观点,强调中国人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 制度; 1903年,邹容的《革命军》,阐述了在中国进行民 主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 ,建立“中华共和国”; 1903年,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抨击 了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罪恶图谋,揭露了清政府的 卖国行径,号召人民推翻这个“洋人的朝廷 ”。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及其破产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两年后又颁布《钦定 宪法大纲》,规定“预备立宪”期为九年。
口头宣传立宪, 实际包藏专制 祸心 1908年,光绪和慈禧先后死去,由两岁的溥仪继位, 改年号为宣统。由载沣监国摄政。载沣继续玩弄 “立宪”编局。
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局限性
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帝国主义的口号;
其一,主张民族主义,却不敢明确提出反对
其二,主张民权主义,却又不敢依靠广大的 工农群众; 其三,主张民生主义,却又缺乏使农民获得 土地的办法。
结论
同盟会纲领中的这些弱点反映了中国资 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结果:革命派取胜
胡汉民
汪精卫
梁启超
朱执信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革命派——孙中山
改良派——康有为
辩论内容:
激烈辩论
①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焦点) ②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③要不要社会革命。
意义:(见教材46页)
例题: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 ( D )(11年4月) A.要不要变法 B.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 C.要不要社会革命 D.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邹容( 1885~1905) ,重庆巴县人,民主革命家。 1903年撰成《革命军》一书,印 成单行本后,畅销100多万册,轰 动了知识界和海外华侨。后在狱 中被折磨致死,年仅20岁。
《革命军》号召起来推翻清 政府,建立一个独立、民 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
唯一一位在海峡两岸都受到尊重的革命家
(1866 -1925 )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 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 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毛泽东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 体——兴中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具体知识讲解
• 知识讲解 • 真题分析 • 课堂练习
第三章 辛亥革命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辛亥革命 对辛亥革 命的正确 认识 对辛亥革 命的客观 评价 北洋军阀的 统治和反对 北洋军阀的 斗争
时代背景
革命前的 准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陈天华 (1875~1905),字星台,亦字过庭,别号思黄,湖南 新化人,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出色的宣传家
1904年写成《猛回头》 、《警世钟》两本著 作。
《猛回头》和《警世钟》指出: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齐把刀子磨快,子药上足”,“万众直前”,驱除外国侵 略者,恢复民族主权,推翻清政府。这两本书重印了十多次, 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
溥仪
1911年,在立宪派的一再要求下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立 责任内阁,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皇族内阁” 的成立揭穿了“预备立宪”的骗局。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的发展
(1)阶级基础: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 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 阶级。 (2)骨干力量 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革命与改良的论战及其意义
时间:1905—1907年。 阵地:《民报》与《新民丛报》
革命派:《民报》
改良派:《新民丛报》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辩论双方:资产阶级革命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即被统治者无
法照旧生活下去)
辛亥革命是与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密切相关的。
(1)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 深。其特点是:在政治控制前提下,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
张,铁路、矿山的利权成为列强掠夺的重要目标。1904年至 1905年,“日俄战争”,清政府却宣布“局外中立”,结果俄 国在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权益“转让”日本。同时,英国侵 入西藏地区。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 建立 二、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其 局限性
二、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反对北洋军 阀的斗争
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保路风潮(识记1)(按选择题理解)
1911年5月,清政府皇族内 阁为筹集借款,宣布“铁路 干线收归国有”,并将粤汉 、川汉铁路的路权出卖给帝 国主义,引起湖北、湖南、 广东、四川四省民众的强烈 反对,一场事关民族权益和 个人利益的保路运动就这样 兴起了,四川省尤其强烈( 造成成都血案),掀起了全 川的武装暴动。成为引发武 昌起义的导火索。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 浙江余杭人,是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 1902年,康有为发表 《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 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 革命》一文,鼓吹保皇。 1903年,章炳麟在上海 《苏报》上发表《驳康 有为论革命书》。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三)组织武装起义
1911年4月27日革命党人再次发动广州起义,起 义失败后,因七十二烈士遗骸(实数是86人)葬于 黄花岗,故称此役为“黄花岗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