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视野中的大学语文学习思维模式重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卷第3期Vol.19No.3

2019年6月

Jun.2019潍坊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 eifang University

"慕课”视野中的大学语文学习思维模式重构

韩彬

(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摘要:近年来,“慕课”作为一种大规模的线上教学模式逐渐得到教育界的认可。慕课的应用对大学语文的教学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带来了学生学习和思维模式的全方位的变革。它使学习资源由封闭转向开放,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实现分层制学习。另外“慕课”的应用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调动学生的思维潜能,使学生的思维模式由被动思维变为主动思维,由单一思维变为发散思维,由知识思维到情感思维。

关键词:慕课;大学语文;学习模式;思维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288(2019)03-0103-05

互联网在现代教育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种在线教育网站随处可见,网络公开课也成为了传统教学的重要补充。2012年之后,“慕课”作为一种大规模的线上教学模式逐渐得到教育界的认可。“慕课”(M00CS)指的是一种大规模的在线网络开放课程。它标志着现代化网络教学模式的质的飞跃。“慕课”被称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界最大的革新”叫它不仅带来授课模式的改变,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模式。“慕课”的应用对大学语文等公共课的教学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语文等公共课教学由于受大班额授课的限制,教学中的“满堂灌”式的教学现状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缺乏逻辑性,课程间的沟通衔接不利,教师很难在30个课时中呈现大学语文课程的完整性,也很难实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目标。而“慕课”教学“可以节约更多的教育资源,使'大课堂'有机会变为'小课堂’,可有效地解决公共基础课程课堂人数太多,尾大不掉的情形。”即‘慕课”为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契机,它可以使课程从单一转向互动,可以利用“慕课”资源实现多个老师的联合授课,打造课程教学团队,同时还可以实现校校联合,实现课程“教学共同体”。而就学习者本身而言“慕课”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学习模式的重构,甚至可以实现思维模式的重构。

一、学习模式的重构

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它一般安排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通常是一个学期30个学时。由于大学语文教材中与中学语文内容设计的重复性以及本身教学内容的繁杂性,使得大学语文的学习往往只能触之皮毛,浅尝辄止。而作为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人文情操的深层目标难以触及。徐中玉先生在2007年时曾提出:“当前大学语文课改革,最迫切的问题不是教材改革,而是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咱探索新授课模式是每一个大学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但是由于受课时、学生规模、学生的知识前构及专业层次所限,探索的步伐极尽艰难。而“慕课”的引入则为大学语文学习模式的探索开辟了新的视域。因为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情感体验性所决定,“慕课”尚无法完全代替课堂学习,课堂学习可作为“慕课”线上学习的有效补充。在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模式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首先是学习资源由封闭转向开放。目前大学语文的主要教材还是一篇篇独立的文章组成的,教学的内容主要以散文和诗歌为主。以高等教育出版社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为例,教材主要分成四大部分:现代文、古代文、诗歌和西文汉译。其中现代文24篇、古文16篇、诗歌21篇和西文汉译4篇,共65篇。而在实际教学中除却绪论,实际授课大约28学时,要在28学时中讲完65篇文章是

收稿日期:2018-08-21

作者简介:韩彬(1979-),女,山东潍坊人,潍坊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传记研究。

潍坊学院.学报2019年6月

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在实际授课中大致只能选择20篇进行选讲。以现代文王蒙的《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为例,在传统的2学时授课模式中,作者介绍只能略讲,重点讲述语言的功能和语言的陷阱,八个功能四个陷阱如果展开来讲的话,2个学时刚刚好。而关于作家王蒙本身以及演讲本身则没有时间来讲,而这种授课模式与中学语文无异。而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则是由于教学时长所导致的学习资源的封闭性和有限性。而“慕课”教学的引入则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授课教师可以将作家王蒙及其作品的介绍放到“慕课”中,比如说王蒙的三部自传、王蒙的重要小说都可以在课程录制中完成。关于演讲以及如何撰写演讲稿也都可以通过“慕课”来完成。而课程大纲中要求的重点内容则可以让学生先通过“慕课”进行学习,而在课上教学中则可以以讨论和交流的方式来完成。通过“慕课”的介入,使得学生的学习资源具有了空前的开放性。学生可以通过在课前学习“慕课”最大程度地了解作家,以《语言的功能和陷阱》为例,在“慕课”中教师可以将王蒙的经历、王蒙的主要著作如他的自传三部曲、季节三部曲、《活动变人形》以及刚刚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这边风景》等代表作介绍给学生,可以将他作品的片段展示出来,借以让学生明白王蒙为什么会作这样一篇演讲?这样的教学环节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即时性和趣味性。另外在“慕课'冲还可以各篇演讲为例,教会学生赏析演讲,写作演讲。因为语文课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阅读和写作。而在传统的大学语文授课模式中,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只能以大纲规定的知识点为主要授课内容,语文学习更多的变为了一种知识学习,这就有悖于语文课程所蕴含的情感性和趣味性。“慕课”授课方式的引入,能充分发挥中文系教师的授课专长,如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这篇课文,学生在中学时都已学过,但是作为写人散文的典范,通常又会选讲这篇文章。如果用传统教学方式,1个课时50分钟的时间,也就仅够将课文的主要知识点讲授一遍,这就无异于对中学语文的重复。而“慕课”的介入,则可以使得这些过程都在课下完成。在“慕课”的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古今中外经典之作人物描写片段的展示,让学生对写人艺术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我在这篇的讲述中,通常在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时候会选择《红楼梦》中对林黛玉、贾宝玉和王熙凤出场时的描写,细节描写则会选择《红楼梦》中刘姥姥参加贾府宴会的一段描写以及《世说新语》中的一些片段。这样学生在课下就对此知识点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上课时则重点将汪曾祺对金岳霖的描写和我们补充的片段加以赏析,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了解这些写人的精华所在。语文课的两大目的:一是会赏析,二是会写作。通过线上线下授课的结合,学生学习资源获得了空前的开放性,而学生在课下有了知识前构后也有利于课上学生的发散式思维。“慕课”意味着学生学习模式的一场彻底的革命。在这场变革中真正完成了教师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学生则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也同时是以人为本教育模式的最好体现。

其次,“慕课”的引入可以实现大学语文学习模式的分层制。大学语文是面向全校非汉语言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它关涉到文理不同的学科以及各个不同的专业,因此对大学语文实现分层制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难以真正实现分层制教学。每周两节课基本上只能按照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对一些文科专业的学生则存在“吃不饱”的现象。而且如前所述,教学时长的限制,既限制了我们每次课的教学内容,同时也限制了我们整个教学的篇幅。65篇文章,我们只能选择20篇左右。以现代文为例,为了统一全校各专业大学语文教学的统一性,我们选择了其中的6篇散文,但是其他未入选的文章如《秦腔》《天才梦》《鸭窠围的夜》也都是非常优美的散文。“慕课”的介入则可以使大学语文的学习实现分层制学习。比如在讲到周作人《我学国文的经验》时,我会将周作人散文的名篇以及其他名人谈读书的文章制作到“慕课”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和时间自由选择。如果是仅仅需要完成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那么学生可以选择观看与《我学国文的经验》这篇文章本身相关的知识点的讲解,但是如果是学有余力或者对文学有兴趣的学生,则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同时可以选择周作人的散文以及名家谈读书的散文来进行赏析,这既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基本任务的要求,也可以解决少量同学“吃不饱”的问题。再比如在讲授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时,传统授课过程中一个学时基本职能讲完课文的内容。而加入“慕课”后,授课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