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肌肉

合集下载

肌学

肌学

粘液囊
腱鞘
1.骨 2.腱 3.纤维膜 4.滑膜 5.滑膜壁层 6.滑膜腱层 7.腱系膜
3.滑车与籽骨 (1)滑车: 多位于骨的突出部,为具有沟的滑车状
突起;腱与滑车之间常垫有黏液囊;表面覆有软骨。 (2)籽骨:位于关节角顶部的小骨:近籽骨、远籽骨、
髌骨;籽骨有关节面与相邻骨成关节,腱通过籽骨 时附着于籽骨。
2.静力肌 肌腹中肌纤维很少,甚至消失,而由腱纤维所代 替,无收缩能力;只起连结等机械作用;静止时 起维持身体姿势的作用,如马的骨间中肌。
3.动静力肌 肌腹中含有或多或少的腱质,构造复杂;根据肌腹 中腱的分布和肌纤维的方向,又可分为:
半羽状肌、羽状肌和复羽状肌。 肌腹的收缩力,而且不易疲劳;收缩幅度较小 动静力肌在维持身体姿势和运动均起着重要作用
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的腱膜自髋结节至 耻骨前缘处,加厚形成腹股沟韧带。
耻前腱:腹直肌以非常发达、强厚的腱止 于耻骨前缘,此腱称为耻前腱。
乳 井:在剑状软骨的外侧,腹直肌表面, 在第2或第3腱划处,有供腹壁皮下静脉通 过的孔。乳井的大小可以判断奶牛的产奶 能力。
起于第5至最 后肋骨的外 面,止于腹 白线。肌纤 维斜向后下 方。
A.半羽状肌 B.羽状肌 C.复羽状肌
肌腹内部结构示意图
四、肌肉的起止点和作用
肌肉一般都以两端附着于骨或软骨,中间越过 一个或多关节。当肌肉收缩时,以关节为运 动轴,牵引骨发生位移而产生运动。
起点:肌肉收缩时,固定不动的一端称为起点. 止点:肌肉收缩时,活动的一端称为止点。 通常近端为起点,远端为止点。但随运动状况
前部位于臂头肌的深层,后部位于颈斜方肌和 臂头肌之间。马无此肌。
位于胸侧壁的上部,三角形的大板状肌。
宽大的扇形肌,下缘呈锯齿状,位于颈、胸 的外侧面。分颈、胸两部。形成一弹性吊带,将 躯干悬吊在前肢之间。

第二章 肌肉活动

第二章 肌肉活动

• 神经肌肉接点的兴奋传递特点: ①化学传递 • 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传递。 ②兴奋传递节律是一对一的 • 每次神经纤维兴奋都可引起一次肌肉细胞兴奋。 ③单向传递 • 兴奋只能由神经末梢传向肌肉,而不能相反。 ④时间延搁 • 兴奋的传递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和作用等多个环节,
因而传递速度缓慢。 ⑤高敏感性 • 易受化学和其它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易疲劳。
(二)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 • 三个主要环节: (1)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 (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3)终池中的Ca2+释放和再聚积
• 运动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运动终板→产生动作电位, 并沿肌膜传导→通过横管系统传导到肌纤维内部→深入 到三联管的终池→使终池释放Ca2+ →触发肌丝滑行。
• 分类:非等动收缩和等动收缩
• 非等动收缩(等张收缩)
• 特点:在整个收缩过程中负荷是恒定的;但在不 同的关节角度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收缩速度不 相同。
• 在非等动收缩中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是张力最小 的关节角度所能承受的最大重量。
• 非等动收缩发展力量只有关节力量最弱点得到最 大锻练。
• 等动收缩 • 特点:在整个关节范围内肌肉产生的张力始终与
Ach → Ach进入突触间隙→
扩散到达突触后膜(运动终
板) → Ach与突触后膜的受
体结合→引起运动终板对钠
离子的通透性改变→导致运
动终板去极化,形成终板电
位→终板电位通过局部电流
作用,使邻近肌细胞膜去极
化产生动作电位→实现兴奋
由神经传递给肌肉。
胆碱酯酶:2ms内将Ach水解失活,维 持神经—肌肉接头正常的传递功能。
(化学递质)。
• 接点间隙:宽50nm,与细胞 外液相沟通。

运动生理学 第2章肌肉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与训练

运动生理学 第2章肌肉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与训练
优点:简单明了 缺点:不能体现不同人之间的体能差异
• 相对强度:根据个人最大摄氧量百分数或最大心率 百分值等生理指标来反映某一负荷量对身体的刺激 程度。 优点:能反映运动者的个人体能水平 • 运动生理学中通常采用生理负荷强度衡量运动强度
最大重复次数(RM) :
• 概念: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 应用: 5RM→肌肉粗大、力量↑、速度↑
• 普通人:60%-70%的肌纤维同时参与收缩 原因:一般人的运动中枢兴奋性难以达到足 够高的水平,所发出的神经冲动不能使更多 的运动单位参与兴奋收缩过程。 • 运动员: 80%-90%甚至更高肌纤维收缩 原因:运动中枢同步放电的程度将大大提 高,最大肌力自然大大增加。
(三)肌纤维类型
• 早期研究:无论是速度训练还是耐力训练都 不会引起肌纤维类型的改变。 • 近期有研究表明:肌纤维间通过亚型的形式 有可能出现相互转化。
(六)合理训练间隔原则
• 概念:是寻求两次训练课之间的 适宜间隔时间,使下次力量训练 在上次训练出现的超量恢复期内 进行,从而使运动训练效果得以 积累。
五、力量训练要素
(一)运动强度 • 分类: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 绝对强度:指机体所承受的物理负荷量(如做了多少 功等),所以又叫做物理负荷强度。
6.年龄与性别
• • • • 20-30岁时达最大 青春发育期前:男肌力>女肌力(不显著) 青春发育期后:男肌力>女肌力(显著) 原因:①雄性激素 ②男子经常参加一些能发展力量 和爆发力的体育活动
成年男子和女子的绝对 与相对力量的比较
7.体重 • 体重大→绝对力量较大
• 体重较轻→较大的相对力量 • 体重的增加→绝对力量直线增加 相对力量 下降 • 肌糖原和肌红蛋白含量和毛细血管分布密 度也会影响肌肉力量。

家畜解剖生理 第二章肌肉

家畜解剖生理 第二章肌肉

背腰最长肌与髂肋肌
夹肌
胸头肌
头半棘肌
背颈棘肌 半棘肌
头寰最长肌
2、颈腹侧肌:分布于气管周围,包括如下几块肌:胸 头肌,胸骨甲状舌骨肌
胸头肌
胸骨甲状肌
胸骨舌骨肌
3、胸壁肌 主要有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和膈
肋间外肌
4、腹壁肌:在家畜的软腹壁有四层板状肌: 由外向内依次是: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直肌,腹 横肌。
斜方肌
背阔肌
肩胛横突肌
胸深后肌
胸腹侧锯肌
肩胛横突肌
菱形肌 颈腹侧锯肌
胸深前肌
菱形肌
背腰最长肌
颈腹侧锯肌 胸深前肌
胸深后肌 胸腹侧锯肌
胸降肌 胸横肌
二、肩部肌
定义:分布于肩胛骨周围,跨越肩关节,作用于肩关节。包 括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 肩胛下肌、大圆肌,喙臂肌,
大圆肌 脚肌 定义:肌腹分布于小腿骨周围,分为两群,一 群分布于胫骨前外侧,称为小腿背外侧肌群,另一部分在胫骨后 方,称为小腿跖侧肌群。
第六节 头部肌
头部存在许多肌系,在此我们仅介绍面肌系和咀嚼 肌系。
一、面肌:包括鼻唇提肌、上唇固有提肌、鼻侧 开肌、上唇降肌、颧肌、颊肌、下唇降肌 下睑降肌
2、肌腱:位于肌腹两端,附着于不同的骨,色白,
由致密结组织构成,一般呈索状或板状、膜状,
也称腱膜。腱的作用:附着,传递肌腹产生的收
缩力。
在多种情况下,肌腱往往插入腹内,形成肌 腹内含腱的状态,因此,可分为根据肌腹内腱的
多少分类为:
(1)动力肌(2)静力肌(3)动静力肌,又分 为半羽状肌,羽状肌和复羽状肌。
四、肌肉的命名原则:
1、依据位置:如臀肌,颞肌,肋间肌
2、依据作用:如咬肌,上唇固有提肌,肋退肌。

运动生理 第二章肌肉活动

运动生理  第二章肌肉活动

第二章肌肉活动一、是非题:()1、肌肉收缩需要有ATP的分解,而肌肉舒张即无需ATP的参与。

()2、肌肉舒张也需要ATP,是因为钙泵将Ca2+泵回肌浆网需要ATP。

()3、等速收缩的特点是收缩过程中阻力改变,而速度不变。

()4、ATP不仅是肌肉活动的直接能源,也是腺体分泌、神经传导、合成代谢等各种生理活动的直接能源。

()5、在等长收缩时,肌肉收缩成分的长度完全不变。

()6、短跑时,要求尽量抬高大腿(屈髋)其作用之一是利用弹性贮能。

()7、剧烈运动时,肌肉中CP含量下降很多,而ATP的含量变化不大。

()8、快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大于慢肌纤维,主要原因之一是快肌纤维的氧化生能速度快。

()9、要使ST优先发生适应性变化,训练时强度要小,时间要短。

()10、快肌纤维百分比高的人适合于长跑运动。

()11、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当膜电位降低到阈电位水平时,膜对Na+、K+的通透性突然增大而触发的。

()12、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结束。

()13、运动电位又称Na+平衡电位,它是不能传播的。

()14、肌肉收缩时,细肌丝向粗肌丝中部滑行,肌丝本身的长度不变,肌节缩短。

()15、等动收缩时在关节运动的整个范围内肌肉都能产生最有效的收缩,这是因为负荷能随关节运动的进程而减少。

()16、骨骼肌的张力-速度曲线表明,肌肉作等张收缩时,其产生的张力和收缩的初速度之间呈正变关系。

()17、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和速度的变化,都取决于活化的横桥数目。

()18、肌肉在最适初长度时,粗肌丝和细肌丝处于最理想的重迭状态,因而能取得最好的收缩效果。

()19、肌肉收缩的力量与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成正比。

()20、在不同强度运动中肌纤维募集程序的差异,主要由两类肌纤维兴奋阈的不同所决定。

()21、力量训练能使肌纤维运动性肥大,有氧氧化能力提高。

()22、快肌百分比占优势的人,通过训练也能获得很高的有氧氧化能力。

二、选择题:()1、在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中起关键作用的离子是:A、Na+B、K+C、Mg2+D、Ca2+ E 、Cl-()2、吊环十字支撑是:A、向心收缩B、等长收缩C、等张收缩D、离心收缩E、等速收缩()3、快肌纤维75%以上的人,较为适宜于A、800M跑B、1500M跑C、100M跑D、1万米跑E、1500M游泳()4、在下楼梯时,股四头肌做:A、向心收缩B、等动收缩C、离心收缩D、等长收缩E、等张收缩()5、骨骼肌中的收缩蛋白是指A、肌动蛋白B、肌动蛋白和原肌球蛋白C、肌球蛋白D、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E、原肌球蛋白()6、骨骼肌中的调节蛋白是指A、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B、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C、肌钙蛋白和肌动蛋白D、肌球蛋白和原肌球蛋白E、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 )7、安静时,阻止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的结构是A、肌钙蛋白B、原肌球蛋白C、肌钙蛋白I单位D、肌球蛋白E、以上都不是()8、肌肉中的弹性成份是A、肌动蛋白丝B、肌球蛋白丝C、肌中结缔组织、肌腱、Z线D、肌原纤维E、肌动-球蛋白复合体()9、在等张收缩时,负荷与速度的关系是A、负荷恒定,速度恒定B、负荷改变,速度改变C、负荷恒定,速度改变D、速度恒定,负荷改变E、二者同步变化()10、按照物理学定律,等长收缩时肌肉A、做正功B、做负功C、先做正功后做负功D、未做功E、做外功()11、慢肌纤维在80%以上的人,较为适宜于A、掷标枪B、举重C、跳高D、马拉松跑E、100m自由泳()12、训练对肌纤维直径的影响表现为A、可使两类肌纤维均肥大B、对肌纤维直径大上无影响C、使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D、举重训练可使慢肌纤维肥大E、长跑可使快肌纤维肥大()13、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膜两侧的A、电位的绝对值B、电位差C、平衡电位D、比值E、负后电位()14、下列有关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特征的错误叙述是A.电传递;B.单向性;C.时间延搁;D.易受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第二章 第2节 肌

第二章 第2节  肌

2.口周围肌下组: ⑴降口角肌: 起自下颌骨外斜线 止于口角皮肤,另一部分 参与口轮匝肌的组成。 ⑵降下唇肌: 起自下颌骨外斜线 止于下唇皮肤和粘膜。 ⑶颏肌:位于降下唇肌深面 起自下颌骨侧切牙根尖处骨面 止于颏部皮肤。

★ ★
功能:降口角肌、降下 唇肌的主要作用是降口 角和下唇。 颏肌使下唇靠近 牙龈以及使下唇前伸。
1.二腹肌
后腹起自颞骨乳突切迹,向前下外止于中间腱。 前腹起自下颌骨二腹肌窝,向后下止于中间腱。
2.下颌舌骨 肌 起点:下颌舌骨线
止点:舌骨体的前面
3.颏舌骨肌:位于中线两侧,舌的下方
和下颌舌骨肌的上方
起点:颏棘
止点:舌骨体
4.茎突舌骨肌:二腹肌后腹的上方
起点:茎突 止点:舌骨体与舌骨大角的连接处
上部有颏舌骨肌附着,下部有下颌舌骨肌、胸骨舌骨肌 和肩胛舌骨肌附着。
舌骨大角:舌骨体的外侧端延伸向后上方,上缘一般与 舌动脉起始部在同一水平,为舌骨舌肌的起始处。是寻 找或结扎舌动脉的重要标志。 舌骨小角:起于舌骨体和大角的连接处,有茎突舌骨韧 带附着。
(五)舌骨上肌群
位于舌骨到下颌骨、颅底之间。包括二腹肌、 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茎突舌骨肌。
(二)颞肌 :扇形
起点:颞窝及颞深筋膜 止点:喙突及下颌支前缘
作用:闭口运动
单侧后束纤维运动→侧方运动(同侧) 双侧后束纤维运动→后退运动
(三)翼内肌
浅头:腭骨锥突和上颌结节 起点: 深头:翼外板的内面和腭骨锥突 止点:下颌角内侧面和翼肌粗隆。 作用:闭口运动、侧方运动 单侧收缩 → 下颌向对侧运动
二、咀嚼肌
狭义的咀嚼肌 指咬肌、颞肌、翼 内肌和翼外肌。广 义的咀嚼肌包括舌 骨上肌群。咀嚼肌 均为左右成对。

人体生理学体育专业课件_02_肌肉的工作_

人体生理学体育专业课件_02_肌肉的工作_

第二章肌肉的工作[内容提要]本章主要阐述肌肉收缩的形式、力学分析及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第一节肌肉收缩的形式和力学分析一、肌肉收缩的形式(一)缩短收缩(二)拉长收缩(三)等长收缩缩短收缩和等长收缩(一)缩短收缩(向心收缩):定义:当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负荷时,肌肉缩短,牵拉它附着的骨杠杆做向心运动。

作用:缩短收缩是人体得以实现各种加速度的基础。

特点:缩短收缩时,因负荷移动方向和肌肉用力的方向一致,肌肉做正功。

形式:缩短收缩分为等张收缩和等动收缩。

1.等张收缩等张收缩时,其负荷即外加阻力在整个收缩过程中是恒定的。

在肌肉收缩进程中,由于关节角度发生变化,肌肉发挥的力量大小有所不同。

用等张收缩发展力量只有关节力量最弱点能得到最大锻炼。

利用肌力计检测等张收缩等张收缩时,肌肉产生的张力随关节角度而变化 2.等动收缩等动收缩通过专门的等动负荷器械来实现的。

该器械使负荷随关节运动进程得到精确调整,在关节角度张力最弱点负荷最小,在关节角度张力的最强点负荷最大。

采用等动收缩形式发展力量,使肌肉在关节整个运动范围内都得到最大锻炼。

等动收缩时,在整个关节范围都能产生同等的张力等动肌力计曲线(二)拉长收缩(离心收缩):定义: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阻力时,肌肉虽积极收缩但仍被拉长。

作用:在人体运动中拉长收缩起着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等作用。

特点:拉长收缩时,肌肉做负功。

牵张-缩短环肌肉在缩短收缩前先进行拉长收缩,使肌肉被牵拉伸长,在紧接着的缩短收缩,便可产生更大的力量或输出功率。

(三)等长收缩定义:当肌肉收缩产生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虽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

作用:运动中等长收缩起着支持、固定、保持某一姿势的作用。

特点:肌肉的张力可发展到最大,但由于未发生位移,肌肉没有做外功,消耗能量。

利用绳索张力计检测等长收缩肌肉三种收缩形式的比较工作形式肌肉状况外力与张力对比作用做功缩短收缩缩短小于肌张力加速正拉长收缩拉长大于肌张力减速负等长收缩不变等于肌张力固定未二、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一)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关系定义:指负荷对肌肉收缩速度的影响张力-速度关系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关系机制:肌肉收缩时产生张力的大小,取决于活化的横桥数目。

运动生理学2第二章 肌肉活动

运动生理学2第二章 肌肉活动

第二节 肌肉收缩与舒张原理
一、 肌纤维的微细结构
肌细胞(肌纤维)的组成:
细胞膜(肌膜 )
细胞核(多个)
细胞质(肌浆):肌原纤维、肌管 系统、线粒体、糖原、脂滴等
1、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呈长纤维状,纵贯于肌纤维全长,直径约为1-2微米。由若干 个肌小节构成。肌小节又是由更微细的肌丝构成。肌丝及其支持结构是肌 原纤维的结构基础。
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强度 时间 强度-时间变化率
2、强度-时间曲线
3、兴奋性的评价指标
阈强度
时值: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时, 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作 用时间。
2、兴奋本质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返回
时值的应用:项目不同,肌肉不同,训练水平不同,
时值不同。
速度练习者<力量练习者 屈肌<伸肌 训练水平提高,时值缩短,且拮抗肌之间的比例 缩小,说明协调性提高了。 疲劳后、肌肉损伤或萎缩后时值延长
(A带)
(I带)
返回
粗肌丝和细肌丝
粗肌丝直径约10纳米,其长度与暗带相同,M线则把成束 的粗肌丝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 细肌丝直径约5纳米,由Z线结构向两侧明带伸出,有一段 插入粗肌丝之间(或暗带中)。
肌丝的分子组成
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myosin,又称肌凝蛋白)分子组成。每条 粗肌丝大约含有200-300个肌球蛋白分子,每个肌球蛋白由两条相同的 重链和四条轻链组成,分子量约为500kD。
机能、代谢特征
收缩速度快 收缩力量大(较慢肌)
易疲劳 无氧代谢为主
与运动的关系
较大强度运动 速度、爆发力训练 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发展无氧代谢
慢肌纤维:毛细血管丰富,
肌红蛋白、线粒体较多

运动生理第二章

运动生理第二章

49
(二)生理学特征
1.肌纤维类型与收缩速度 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慢
肌纤维收缩速度慢。
2.肌纤维类型与肌肉力量 快肌运动单位的收缩力量
明显大于慢肌运动单位。 3.肌纤维类型与疲劳 不同类型的肌纤维抗疲劳能 力不同。
50
(三)代谢特征
51
三、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分布
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在肌肉中所占的百分比, 称为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这种百分组成与 动物种属、肌肉的神经支配特点、肌肉功能、 个体的年龄、性别以及遗传等因素有关,有较 大的个体差异。 人类骨骼肌均由不同类型的肌纤维混合而成, 各类肌纤维的分布是混杂的,但受同一运动神 经元支配的所有肌纤维具有相同的类型。
52
上肢肌的II型肌纤维比率介于40-67%,且浅部与深部 的差异不明显; 下肢肌的II型肌纤维比率介于35-82%,波动较大,且 浅、深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 以维持身体姿势为主的骨骼肌, I型肌纤维比率较高。 如: 肌肉 臀大肌、股中肌、股二头肌、比目鱼肌、胫骨前肌
百分比

60%
66%
32
非等动收缩
33
2)等动收缩 肌肉能以 恒定的速度或 等同的强度收 缩,张力与负 荷是等同的, 肌肉在整个关 节运动范围内 得到最大锻炼。
34
(二)拉长收缩(离心收缩)
1.概念:肌肉收缩的张力<外加阻力,肌肉 被拉长。 2.在运动中的作用: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
35
(三)等长收缩

1.概念:肌肉收缩的张力=外加阻力,肌 肉长度不变。 2.在运动中的作用:支持、固定和保持 身体某种姿势 。
48
二、两类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
(一)不同肌纤维的形态特征

第二章 肌肉生理学

第二章 肌肉生理学

第七节 根据对动作所起的作用的肌肉分类
• 1.原动肌:直接负责完成动作的肌群称原动肌。如屈肘-肱二头肌、肱肌。 • 2.拮抗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称拮抗肌或对抗肌。如屈肘-肱三头肌、肘肌。 • 3.固定肌:为了发挥原动肌对肢体运动的动力作用,必须将肌肉固定其近端所附着的骨骼或更近的一连串
骨骼作充分固定,参与这种固定作用的肌群即为固定肌。如屈肘-肩关节、肩胛带和躯干固定肌群。
四.长度—张力曲线对关节活动的应用.
• 在关节允许的范围内,肌肉拉长比缩短的生理效益更大. • →为达到最佳效果,肌肉在收缩前应该拉长。 • →无力肌训练时应该拉长。 • →跨多关节的肌肉易拉伤 , 如步行 ,举重。
• 五.肌肉的肌腱作用:


肌肉的肌腱作用指肌肉在两个以上关节同时被拉长,不伴有肌肉收缩的被动张力,也可以产生关
第四节 收缩速度对张力的影响
• 1.向心性收缩:速度↑→张力↓,负载↑→速度↓。
• 2.等长收缩:负载过大→等长收缩,Po张力片
• 3.离心性收缩:牵拉速度↑→张力↑→ 离心性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性收缩
• 有利于产生张力:①离心性收缩

②慢速度向心性收缩
第五节 正功和负功
• 功是指肌肉收缩时所完成的工作量。 • 不能单纯用肌横切面的大小衡量。 • 功=力×距离(W=F×D) • ①肌肉做正功:将物体举起 • ②肌肉不做功(化学能→保持肌张力):搬过重物 • ③肌肉做负功(肌肉收缩力仅在于防止物体突然下落):制动试验
一点。
复习题
• 选择题: • 1.下列有关肌肉分类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 • A.骨骼肌和心肌都是横纹肌 • B.平滑肌是随意肌 • C.平滑肌属体神经支配 • D.骨骼肌是不随意肌 • 2.下列有关运动单位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 #A.运动单位是指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树突所支配肌纤维, • B.大运动神经细胞位于脊髓前角灰质 • C.神经细胞兴奋时,引起运动单位内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收缩 • D.当肌肉由起不同作用的几个部分组成时,肌肉一部分收缩而其余部分不收缩

第二章 肌肉骨骼功能学概述

第二章 肌肉骨骼功能学概述
的肌肉 2. 拮抗肌(antagonistic muscles ) 指那些与运动方向完全相反或发
动和维持相反运动的肌肉 3. 固定肌(fixation muscles) 为发挥原动肌对肢体的动力作用,对
肌肉近端附着的骨骼作固定作用的肌肉
第四节 肌肉的力学原理
二、肌肉收缩形式
1. 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 肌肉收缩时,整个肌纤维 的长度发生改变,张力基本不变,可产生关节的运动。
第二章 肌肉骨骼功能学概述
张杨 岳寿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目录
Contents Page
第一节:基本概念

第二节:骨骼的力学和功能学 第三节:关节的力学和功能学
第四节:肌肉的力学原理
重点难点
掌 握: 人体力学杠杆,运动对骨骼、软骨和肌肉的影响 熟 悉: 骨骼、软骨和肌肉的力学和功能 了 解: 生物力学基本概念
3. 腰椎 背部肌肉可分为整体运动肌群和局部稳定肌群。 整体运动肌群系统中包括大块的可以产生转矩的肌肉,作用于
2. 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肌肉收缩时,整个肌纤维 的长度基本不变,所做功表现为肌张力,不产生关节的运动 增高。
3. 等速收缩(isokinetic contraction)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可 变,关节的运动速度是不变的。
第四节 肌肉的力学原理
三、四肢肌肉的力学特征
(一)四肢近侧端肌肉的力学特征
1. 肌肉形态扁阔,多呈扇形或三角形,其起始部宽广,终止部 集中,且整块肌肉可以分为若干部段。
2. 近侧支撑时,肌力可以集中施于动点,且具有向多控制性。 3. 远侧支撑时,躯干整体性运动加强,且具有保护性。
第四节 肌肉的力学原理

《运动解剖学》一、肌肉总论

《运动解剖学》一、肌肉总论
肌 作用:旋后肌,大收肌 位置和肌的方向:腹外斜肌,
腹横肌
命名:
形状:斜方肌,三角肌 位置:冈上肌,骨间肌 形态结构和部位:肱三
头肌 大小和位置:腰大肌 起点:胸锁乳突肌,胸骨
舌骨肌 作用:旋后肌,大收肌 位置和肌的方向:腹外
斜肌,腹横肌
(四)肌肉的物理特性
1. 伸展性 肌肉在外力的作用下,能可被拉长的特性叫伸展性。
肱三头肌
命名:
形状:斜方肌,三角肌 位置:冈上肌,骨间肌 形态结构和部位:肱三头肌 大小和位置:腰大肌 起点:胸锁乳突肌,胸骨舌骨
肌 作用:旋后肌,大收肌 位置和肌的方向:腹外斜肌,
腹横肌
命名:
形状:斜方肌,三角肌 位置:冈上肌,骨间肌 形态结构和部位:肱三头肌 大小和位置:腰大肌 起点:胸锁乳突肌,胸骨舌骨
(八)研究肌肉功能的术语
1、根据肌肉的固定情况进行分析:
(1)起点 、止点:肌肉一般以两端固定于相应的骨上, 其靠近身体正中面或颅侧的一端为起点,另一端为止 点。
(2)定点、动点:肌肉工作时,在活动骨 附着点为动点,在相对固定骨的附着点为定点。
(3)近固定、远固定 :肌肉收缩时,定点在近侧端-近 固定;定点在远侧端-远固定;
结构。
肌原纤维的结构示意图 肌原纤维的结构示意图
(二)肌肉的辅助结构
(1)筋膜:浅筋膜、深筋膜 (2)腱鞘:纤维鞘 滑膜鞘(脏层、壁层) (3)滑膜囊 (4)籽骨 (5)滑车
肌的辅助结构
肌束膜
(1)筋膜 浅筋膜(皮下筋膜) 腱 深筋膜(固有筋膜)
(2)腱鞘 纤维鞘(纤维腱鞘) 脏层
滑膜鞘 壁层
(4)上固定、下固定:肌肉收缩时,定点在上-上固定; 定点在下-下固定;

第2章肌肉适能及其评价定稿教材

第2章肌肉适能及其评价定稿教材

第二章肌肉适能及其肌肉适能训练关键术语肌肉适能(muscular fitness):是指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维持身体运动的能力。

肌肉力量(muscle strength):又称最大肌肉力量或者绝对肌肉力量,是肌肉收缩产生最大收缩力的能力。

肌肉耐力(muscle endurance):是肌肉持续收缩对抗疲劳的能力。

肌肉功率(muscle power):又称快速力量,是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其收缩力量的能力。

中枢激活(central activation):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

肌肉适能训练(Muscular Fitness Training):遵照一定的规则和要求,运用相应的方法和手段,有计划和有目的的发展人体神经-肌肉系统的过程。

训练方法(Training Methods):为达到训练目的采取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方法和手段。

训练计划(Training Planning):根据训练目标和训练的条件预先制定的训练计划,是对训练全过程的设计,包括训练目标、任务、方法与手段、负荷和检测等内容。

肌协调性(Muscular Cooperation):肌肉收缩时,不同肌肉之间的协作能力。

一般被分为肌内协调(一块肌肉中不同肌纤维之间的协作)和肌外协调(不同肌肉之间的协作)。

抗阻力训练(Resistance Training):最常用的力量训练形式,通过给肌肉施加外部阻力以提高肌肉适能水平。

第一部分肌肉适能骨骼肌是由具有收缩功能的肌细胞构成的人体最大的组织,占体重约40%左右。

骨骼肌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维持身体姿势和运动是骨骼肌的基本功能,人体各种形式的体力活动如劳动、体育运动和日常生活中的身体活动等都是通过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实现的。

第一节肌肉适能概述一、肌肉适能的概念肌肉适能(muscular fitness)是指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维持身体运动的能力,通常表现为肌肉力量(muscle strength)、肌肉耐力(muscle endurance)和肌肉功率(muscle power)等方面。

肌肉收缩

肌肉收缩
第二章 肌肉收缩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掌握运动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掌握运动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了解肌电图在体育科学中的应用。 了解肌电图在体育科学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机制。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机制。 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区分方法。 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区分方法。 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特征以及 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9
(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 ,
1.概念: 1.概念:是指各种可 概念 兴奋细胞受刺激后, 兴奋细胞受刺激后, RP的基础上 的基础上, 在RP的基础上,膜 内外电位发生的快 速倒转和复原的过 程。 2.波形 2.波形
Ap分期(以神经细胞为例) 分期(以神经细胞为例) 分期
二、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一)后负荷对肌肉收缩 的影响—— ——张力与速度 的影响——张力与速度 关系 后负荷: 后负荷:后负荷是 肌肉收缩开始之后所遇 到的负荷 。 速度曲线: 力-速度曲线:固定 前负荷不变, 前负荷不变,让肌肉在不 同的后负荷条件下进行 等张收缩。 等张收缩。把肌肉所产 生的张力和缩短初速度 绘成坐标曲线。 绘成坐标曲线。
St.
V ( 0.01 ) …… ( ) ( ) …… ( ) ( ) ( ) threshold intensity max. intensity
2、强度-时间曲线 强度强度-时间曲线: 强度 时间曲线: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阈强度和刺激的作 时间曲线 用时间呈反变关系。如果以刺激强度变化为纵坐标, 用时间呈反变关系。如果以刺激强度变化为纵坐标,刺 激的作用时间为横坐标, 激的作用时间为横坐标,将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刺激强 度和时间的上述关系,描绘在直角坐标系中, 度和时间的上述关系,描绘在直角坐标系中,可得到一 条曲线,称强度-时间曲线。 条曲线,称强度 时间曲线。 时间曲线 基强度: 基强度:刺激的强度低于某 一强度时, 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 时间怎样延长, 时间怎样延长,都不能引起 组织兴奋, 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者 最基本的阈强度,称为基强 最基本的阈强度, 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 肉
红 肌
白 肌
第二节 骨骼肌的收缩 一、收缩的形式
(一)负荷大小对收缩的影响 1.等张收缩:长度变化而张力保持一定的收缩形式。 进行大幅度运动的四肢伸肌群和屈肌群在收缩 时都以长度变化为主。
2.等长收缩:张力变化而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 担负重量的肩带部和腰带部的 肌肉群在收缩时以张力 变化 为主。
2.白肌:完成快速和短暂的收缩活动。
※红肉和白肉
那些在做熟前是红色的肉就属于“红肉”, 包括我们经常吃的猪、牛、羊肉等哺乳 动物的肉;而那些在做熟前是浅颜色的 肉类就属于“白肉”,包括我们平常吃 的鸡、鸭、鹅、鱼、虾、蟹、牡蛎、蛤 蜊等非哺乳动物的肉。 和白肉相比,红肉中含的脂肪多,并且 其中的饱和脂肪酸多。摄入过多会增加 肥胖和得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
特点:
1.收缩活动几乎全是由神经电信号控制,如同骨骼肌一样,
很少有自发的收缩活动。
2.一般不因牵伸而产生张力。
三、平滑肌的动作电位
1.锋电位
电刺激、激素、神经 递质以及肌纤维自发 的作用都可以激发出 这类动作电位。持续 时间大约10-50毫秒。
三、平滑肌的动作电位 2.平台电位
某些长期收缩的平 滑肌(如输尿管和 某些血管的平滑肌) 上可以记录到这种 平台电位。
3.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结合的 抑制作用以及ATP酶的抑制作用 被解除,肌球蛋白分子的横桥 与激动蛋白分子的活性部位结 合,ATP酶被镁离子激活,分解 ATP释放能量。
肌 肉
5.其余的ATP继续结合到肌球蛋 白头部。
4.ATP提供的能量使横桥向M线 扭动,细肌丝向粗肌丝滑动, 整个肌小节缩短;ADP 被释放。 6.一次动作电位过后,肌浆网 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恢复正常。 钙泵的作用使得肌浆内钙离子 的浓度降低,A型肌钙蛋白中的 钙离子解离出来,B型肌钙蛋白 与原肌球蛋白结合。肌动球蛋 白复合物分解。
特点 1.在没有神经冲动和化学物质 影响下,许多肌纤维能自发地、 有节律地同步收缩。2.牵伸是 一单位平滑肌的最有效刺激。
原因
相邻的平滑肌细胞之间有缝隙连接;
基本电节律(BER)
有节律地反复进行的去极 化和复极化活动叫基本电 节律。
(二)多单位平滑肌
由分散的肌纤维组成,每个肌纤 维的活动不依赖相邻的肌纤维。 支配多单位平滑肌的神经元发出 的传出纤维释放神经递质影响周 围的肌纤维,形成一个运动单位。 但一个平滑肌纤维可以接受不止 一个神经元的影响,所以这种 “运动单位”可以相互重叠。多 单位平滑肌一般有多个这样的 “运动单位”,因而得到“多单 位”一称呼。如睫状肌、竖毛肌、 以及大血管和大气管上的平滑肌 都是多单位平滑肌。
肌 肉
(四)肌肉的能量代谢
1.肌肉代谢能量来源 能量-ATP(ADP+P)-线粒体中氧化磷酸化-脂肪酸、 葡萄糖、糖元在肌纤维内分解所释放的化学能来供给。 2.贮备能量
CP+ADP≒ATP+C
第三节平滑肌的结构与机能特点
一、平滑肌的结构
平滑肌(smooth muscle)即无 纹肌的通称。被视为较 横纹肌原始的一种肌肉。平滑 肌除作为无脊椎动物的躯 体肌而有广泛分布外,在脊椎 动物中广泛分布于血管壁 和许多内脏器官,又称内脏肌。 平滑肌的收缩较为缓慢 和持久 。
第二章 肌 肉
(Muscle)
概 述 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骨骼肌的特性 骨骼肌的作功
骨骼肌的类型和生长发育
肌 肉
一、概 述
1、肌肉的生理功能: 运动、交换、平衡、产热
平滑肌
2、肌肉的功能分类 心 肌
骨骼肌
肌 肉
平滑肌
肌 肉
心肌
肌 肉
骨骼肌
肌 肉
肌 肉
第一节 骨骼肌的特性
一、骨骼肌的结构特征
※抑制镁离子的活性 ※使肌球蛋白中的ATP酶保持不动的状态 ※抑制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结合
肌 肉
肌丝滑动学说 ——由Huxley等50年代提出 (二)收缩的机理: 肌纤维收缩时,肌节 的缩短并不是因为肌丝本 身的长度发生了变化,而 是由于两种穿插排列的肌 丝之间发生了滑行运动, 即肌动蛋白的细丝向“刀 入鞘”一样向肌球蛋白 微丝之间滑进,结果使明带缩短,H带变窄,Z线被牵引向A带 靠拢,于是肌纤维的长度缩短。
⑴完全强直收缩 新刺激引起的收缩落在前一个收缩期的缩短期内形 成的。实质是各单收缩的总和。
⑵不完全强直收缩 新刺激引起的收缩落在前一个收缩期的舒张期内 形成的。
※收缩的空间总和效应
肌肉收缩的幅度同刺激强度有关,由阈上刺激增 强到最大刺激,肌肉收缩也逐步增高到最大收 缩。阈刺激只能引起少数阈值最低的运动单位 兴奋,随着刺激增强,引起较多的,以致全部 运动单位兴奋,这可以理解为是收缩的空间总 和效应。(一个运动神经细胞和它所支配的全 部骨骼肌纤维 叫一个运动单位。)
肌 肉
1.静息时,肌球蛋白与肌动蛋 白之间受肌钙蛋白-原肌球蛋 白的抑制不能结合。
2.动作电位产生并传入肌细 胞后,终池的膜因去极化而 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增加,终 池内的钙离子被释放出来, 这时A型肌钙蛋白就迅速与钙 离子结合,引起分子构型的 变化,接着又引起B型肌钙蛋 白和原肌球蛋白的分子构型 发生改变。
※收缩的时间总和效应
肌肉收缩还同多个刺激 的频率有关。相继两 次超最大刺激如间隔 时间短,则先后两次 收缩可呈现重叠甚至 变成一次更大的收缩, 这一现象称为时间的 总和效应。
二、收缩的机理
(一)收缩蛋白 1.肌球蛋白
2.肌动蛋白
3.肌钙蛋白
A型肌钙蛋白:与钙离子有很强的亲和力。 B型肌钙蛋白: 与原肌球蛋白结合。
六、平滑肌收缩的力学特点
1.紧张性收缩 ;
2.可以大幅度缩短; 3.收缩时不出现明显的张力变化 。
五、平滑肌的收缩过程
近年来,用特殊的染色体技术观察到平 滑肌纤维内的一些精细结构,许多蛋白 微丝连接到致密体上,而这些致密体又 相互连接,有的固着在肌细胞膜上,有 的分散在胞浆中,它们在肌纤维中的位 置相对固定,在肌动蛋白丝之间分布着 少量的肌球蛋白粗丝,在某些情况下还 可以观察到粗肌丝与细肌丝之间的横桥, 因此,可以推测,平滑肌的缩短也是通 过粗肌丝与细肌丝之间的相对滑行所引 起的。平滑肌中的粗肌丝和细肌丝没有 一定秩序的重叠排列可以部分解释为什 么平滑肌被拉伸到相当大的长度还有主 动的紧张,无序排列使肌丝之间几乎总 有某些重叠。
腹部和胸部的肌肉群在收缩时, 两种变化的比例不明显。
(二)刺激的方式
1.单收缩:肌肉受到一个直接或 间接单电震刺激时所引起的一 次收缩。 潜伏期——从刺激开始到肌肉收缩所经
历的一段时间。
缩短期——从开始缩短到产生最大收缩
的时间间隔。
舒张期——从肌肉最大缩短到恢复原来
初长的一段时间。
2.强直收缩:肌肉受到连续有效刺激时出现的强而持久的收缩。
肌球蛋白的外形 为一根主干,头部有 两个圆球,似“豆芽 形”。 组成粗肌丝的肌球蛋白杆状部分与纤维长轴平行排列, 形成主干,而头部膨大部暴露在外,形成横桥。横桥上含有 ATP酶,在肌肉收缩时能与肌动蛋白结合。
细肌丝
长链状的螺旋结构。 静息时,阻碍肌动蛋 白与肌球蛋白横桥的 结合。
覆于原肌球蛋白 上的球形蛋白质 (C、T和I亚基) 球形大分子物质。 在肌浆中无数肌动 蛋白聚合呈串球状 双螺旋结构。
肌 肉
兴奋—收缩耦联:※ 把从骨骼肌接受神经 冲动、肌膜发生兴奋,与 肌原纤维中的肌丝活动联 系起来的中介过程,叫兴 奋-收缩耦联
肌 肉
三、骨骼肌的做功
(一)肌肉作功
(二)影响肌肉作功的因素 (三)肌肉收缩时的产热
肌 肉
(一)肌肉作功:
肌肉收缩时,能完成
一定的机械工作,这种工
作称为肌肉所做的功。
四、兴奋收缩偶联
1.钙离子 2.调钙素目前还没有证明平滑肌纤维中存在肌钙蛋白,
却有一种与A型肌钙蛋白相似的调节分子-调钙素。 钙离子与调钙素结合生成钙-调钙素并与一种蛋白质 激酶形成复合体使之活化,这种激酶使肌球蛋白头 部的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磷酸化的肌球蛋白以某 种尚未了解的方式与肌球蛋白相互作用,引起收缩。
3.收缩性:能够在外型上表现出明显 的缩短现象。
四、骨骼肌的类型
骨骼肌中一般包括两种肌纤维:红纤维、白纤维。
1.红肌:参与缓慢而持久的收缩活动。
维持机体的正常姿势。
红肌的颜色是由于肌纤维内存在肌红 蛋白和丰富的线粒体,线粒体内含有 带红色的细胞色素。肌红蛋白能促进 氧从肌纤维的表面向内扩散,并能与 氧迅速结合生成氧合肌红蛋白,起着 储备氧的作用。含有线粒体,意味着 红肌在有氧条件下能够迅速地产生ATP。
T管; L管 终末池 三联管结构
二、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展性: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或其他外力作用时,会被拉长。
弹性:当外力解除后,被拉长的骨骼肌会缓慢地恢复原状。 粘性:肌肉变形缓慢而不完全的特性。
三、骨骼肌的生理特性
1.兴奋性:具有很高的兴奋性,只能接受 躯体运动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2.传导性:肌纤维上任何一点的兴奋都 能沿着肌纤维传播,但只局限在同一条 肌纤维内。
平滑肌纤维呈长梭形,无横纹。 细胞核一个,呈长椭圆形或 杆状,位于中央。平滑肌纤 维可单独存在,绝大部分是 成束或成层分布的。平滑肌 中的肌球蛋白粗丝和肌动蛋 白细肌丝分散在整个细胞质 中,与肌纤维的方向基本平 行,不组成肌小节和肌原纤 维。
二、平滑肌的类型
(一)一单位平滑肌
又叫内脏平滑肌,分布在消化管道、胆管 输尿管和子宫等器官上。由于这类平滑肌 许多细胞同时发生电活动和收缩活动,所 以叫一单位平滑肌。
肌管系统
肌红蛋白
骨骼肌类型相关
肌原纤维—— 横纹 细胞核(多核)
骨骼肌细胞
肌 肉
肌丝的分子结构:
每条肌原纤维由 许多肌丝组成。 粗肌丝 肌丝 细肌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