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之知人论世
古诗鉴赏---知人论世
课堂活动 (1)“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李白在说梦话吗?
没有“以意逆志”,不了解诗人创作的目 的和表达的特点。由于诗人向黄河上游望 去,看到水天相接的磅礴气势,写出他真 实的内心感受和体验,也符合常人的感觉。 用意并不注重说明黄河的真正源头在那里。
(2)杜甫诗中的“朱门酒肉臭”一句,有人则 发出“肉可以臭,酒怎么会臭”的疑问。你认 为他的错误出在哪里? 没有“以意逆志”,而是死扣词句,以文 害辞。“酒肉”借代朱门富户的奢华生活, 不可硬拆来理解。
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 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当时,正 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 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 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 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 苦痛。
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 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 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 现在人们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 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 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 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
何文焕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他的批评,指 出了体现了对这种死扣词句的做法的否定,其 实也暗合了“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解的方法。
孟子在回答弟子的提问时,提出了理解作 品的方法:“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 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以,用;意, 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 作诗歌的本意 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 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 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 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 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 陈出新。)
(完整版)古诗词鉴赏之知人论世
古诗词鉴赏之知人论世近读苏樱女士的《一生最爱纳兰词》,感慨良多。
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三国时代的诸葛瑾和弟弟诸葛亮,堂弟诸葛诞都有很大的名望,各为一国效力,当时的人们都说这三兄弟就是龙—虎—狗,蜀国得的是龙——诸葛亮,吴国得的是虎—-诸葛瑾,魏国得的是狗--诸葛诞。
年仅十岁的纳兰容若以为,之所以贬低诸葛诞是狗,不过是以为诸葛诞以魏国元老-征东大将军的身份要去投降吴国做叛徒,没能坚守臣节。
其时,司马氏准备篡魏,对于忠于魏国的老臣连下毒手,还派出说客劝说诸葛诞投靠到司马氏的阵营,但诸葛诞怒斥说客,说自己身受魏恩,已经抱了决死之心,不容许有人篡权,结果司马氏反而以叛乱的罪名害死了诸葛诞。
少年纳兰容若因此写了一首咏史诗,为这位冤枉了一千多年的老英雄翻案:诸葛垂名各古今,三分鼎足势浸淫。
蜀龙吴虎真无愧,谁解公休事魏心。
十岁的小容若有如此见地,令四十岁的我钦佩不已。
然容若的表妹告诉容若,那个时候的人并不把狗当做骂人的话的。
《尔雅》里说,熊和虎是势均力敌的猛兽,人们把熊呵护的幼崽叫狗,那时的律法还规定,打到虎可以卖三千钱,达到老虎的“狗”可以卖一半的钱。
所以龙-虎—狗只是比喻诸葛三兄弟本领有别,并没有马诸葛诞.读完这一段话,我已是目瞪口呆了。
阅读鉴赏古诗词,除去扫清文字障碍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知人论世了,否则极易犯少年容若的错误。
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的原话如下: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万章下》)这话是孟子对他的学生万章讲的,主要是教他如何同古人交朋友,重点在“知人”,“诵其诗,读其书”和“论其世"均为“知人”.后世则将“知人论世"连缀,或将其视为诵读诗书的条件,或将其视为诵读诗书的目的。
作品-作家-时代,三者互为条件,既可由作家—时代了解作品,亦可由作家—作品了解时代,还可由作品—时代了解作家.凡此均属知人论世。
笔者以为,当代解词最好的当属苏樱女士和王步高教授.前者长在语言,娴熟练达个性飞扬的语言;后者则是典型的知人论世。
2016古诗鉴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全解
2021/2/16
三、通过诗中意象体味作者情感。
例1、福建卷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 年)。 指出这首诗中主要的意象,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情感? 细腻逼真地描写了燕子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 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 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 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 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 喜悦和悠闲之情。
2021/2/16
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主旨)
小结
2021/2/16
• 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 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 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 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 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 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 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 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 叹等。 2021/2/16
例2、全国II卷《春日即事》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 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 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2021/2/16
例3、《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 令人震惊。
②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建
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功 3、报国无门的悲伤
报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古诗鉴赏___知人论世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欣赏李清照的两首词: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 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 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Biblioteka 赏知人论世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 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 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 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思考: 李白的生平为人及作品特点? 杜甫的生平为人及作品特点? 王维生平为人及作品特点? ……
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 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当时,正 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 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 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 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 苦痛。
作业:请大家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 法自主赏析第一课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
注:①书愤:抒发义愤。 书:写 ②楼船:战舰 ③瓜洲渡:地名,今在镇江对岸。 ④大散关:地名,在陕西宝鸡县西南,为宋金交界处。 ⑤塞上长城:作者自比。 ⑥ 堪:可以。 ⑦伯仲间:兄弟之间。意为相差无几。
请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每首诗中作者表达的不同情感。
盛唐: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 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 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知人论世赏诗歌
山” 的 关 心 国家命 运 、 忧 国忧 民 的辛 弃疾 ; 有 了“ 落 日楼头 , 断 鸿声 里 , 江 南游子 , 把吴勾看 了, 栏 干拍 遍 , 无 人 会 ,登 临意 ” 的感 伤 自己生 不 逢
仕 的愿望 , 但 整首 诗 不露 干 乞之 痕 , 写作 技巧 确是 超人 一等 。 如果 不 注 重 “ 知人论世” , 妄 论 古人 之 文 ,文学 史上 也 闹 出不 少笑 话 。唐代 诗 人杜 牧 曾写 下咏 史 名作 《 赤壁》 : “ 折 戟 沉沙 铁未 销 , 自将 磨 洗认 前朝 。 东风不 与周 郎便 , 铜 雀春 深锁 二乔 。 ” 诗人 通过 二乔 的命 运喻 示 国家 安危 、 社 稷存 亡 , 表现 赤 壁之 战 的意 义 , 宋 人 许彦 周却 不 问这 些 , 在其 所 著诗 话 中讥讽 杜 牧 : “ 社 稷存 亡 ,生 灵涂 炭 却不 问 ,只恐 捉 了 二
读 、鉴 赏诗 歌 是 中学生 必备 的语 文 素质 , 也 是 提高 学生 审 美水 平 、 提升 学生语 文素养 的重 要环 节 。 那 么 ,如何 穿越 历 史 时空 理解 古 诗词 呢 ?两 千多 年前 孟 子 提 出的
知 人 论 世 就 是一 种 重 要 的 的方 法 。 “ 知 人 论世 ”最 早 出 自 《 孟子 ・ 万 章
“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运用分析一、本文概述“知人论世”法,源于中国古代文论,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和鉴赏方法。
其核心理念在于,要深入理解和鉴赏一部文学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运用,以期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艺术和人生智慧。
然而,由于古诗词的语言风格、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得中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常常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
因此,引入“知人论世”法,有助于学生从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角度去理解和鉴赏古诗词,从而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阐述“知人论世”法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分析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接着,探讨如何将“知人论世”法应用于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包括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总结“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诗词,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也期望能够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知人论世”法的理论框架“知人论世”法,源于中国古代文论,是诗词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
其核心理念在于,要真正理解一首诗或词,就必须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这种方法认为,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会深深地烙印在其作品中,因此,鉴赏者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作品。
“知人”是指对作者的了解,包括其生平、性格、思想、情感等方面。
通过对作者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品中的意象、情感、主题等。
例如,了解杜甫的生平,我们就能理解他为何在诗中常表现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论世”两种诗歌鉴赏的方法,先认真全面地了解作者生活的时
代背景和人生境遇,再置身其中,仔细揣摩、体会作者的感受, 辅以一定的文、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
背景知识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 深度和广度。比如,同为离别诗,汉末文人诗中流露出的多是 一种离别的哀怨,而初盛唐则普遍呈现出乐观基调。
王国维说:“是故由其事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 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掌握了“以意逆志”和“知人
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
却投闲置散,做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只好在登临 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了解了这些,才可以真正 体会词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包含的 那种有志难伸的彻骨愁闷。
1.阶段不同,情感悬殊 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
作品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
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境 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表达了诗人少女时期的那种天真、 率直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再如其《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 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文词清丽,意象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创作诗歌,工夫在诗外;欣赏诗歌,工夫同样在诗外。本 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 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基本方法是“以意逆志”和 “知人论世”。
一、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 以“己意”去“逆”作品之“志”
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应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 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作者:吴静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30期摘要:本文先是简单介绍了“知人论世”,然后提出了“知人论世”的几点局限性,最后详细分析了“知人论世”在古诗词鉴赏中的作用。
关键词:知人论世古诗词鉴赏引言“知人论世”是一种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我们在阅读古代诗人的作品时,不仅要通过诗词的内容来认识他们,更要研究他们的生活经历、性格气质、时代背景等,进而了解诗人想要通过诗词来表达的深层含义,这就是“知人论世”鉴赏古诗词的具体应用。
但是,“知人论世”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使我们对古诗词鉴赏出现失误,因此,我们要灵活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更好地鉴赏出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学之美。
一、“知人论世”的概述“知人论世”最早出现是在孟子的《孟子·万章下》,是孟子讲述的与古人交朋友的方法。
但是,后人经过深入探究,发现了“知人论世”可以作为一种古诗词的鉴赏方法,渐渐发展成了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手段。
作者、作品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三者的关系密切,作者在进行诗词创作时会受到时代的影响,而作者又会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产生出不同的感情,作者的这些真情实感又会对作者的作品产生印象,因此,在鉴赏古诗词时,要将“知人”和“论世”有机结合。
“知人”就是要了解古诗词的作者。
这里的“人”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作为古代社会中的人,作者的籍贯、家世、生活经历及其政治背景等;其二是作为诗人,作者的创作才能、文学素养、审美情趣以及性格气质等。
在使用“知人”的方法对古诗词进行鉴赏时,要注意对这两层含义的全面研究。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所在的时代背景是作者创作诗词的重要因素,很多作者都是通过诗词来影射自己所处的时代[1]。
二、“知人论世”有一定的局限性1.缩小了诗歌的意蕴很多的古诗词所蕴含的意义深远,有着巨大的信息量和艺术力,但是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很容易将诗词中涉及到的人和事落实到具体的历史人物或者事件中,这样会将诗词中深厚的意蕴狭隘化。
浅析“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运用作者:陈秋霞来源:《新课程·上旬》2014年第06期摘要:古诗词鉴赏的教学是中学语文中很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
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却在客观上给古诗词的鉴赏提供了一种方法,而这种方法也在古诗词鉴赏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
可是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教学方法的使用也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在教学中的作用也还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就这些问题,针对“知人论世”法在古诗词鉴赏中的运用进行分析研究,并试图提出一些方法,希望能够丰富诗歌鉴赏教学方法。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中学教学;“知人论世”一、“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运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
”对于古诗词文化营养的汲取,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
“知人论世”从古典文学的批评方法演变而来,在客观上给了我们一种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它在古诗词鉴赏的课堂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指导着教师们的古诗词鉴赏教学,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也是如此,只是在这种方法的运用上却一直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1.使用方法上过于简单很多教师对于古诗词的背景知识以及作者的相关信息介绍不够重视,告诉学生要“知人论世”,而却不把这当成重要讲解,以至于学生根本不知什么是“知人论世”。
2.使用方法上过于单一在古诗词鉴赏课堂中,有很多教师使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古诗词鉴赏,但是教学方法上的过于单一,最终导致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同样的教学效率也会低下。
3.过于死板地使用归根结底,“知人论世”法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方法的一种,它不能代替对于文本的学习,在这种方法的应用过程中,每个学生也都会有自己的理解,理解中可能也会有偏差,所以,对于“知人论世”,教师不应说得太死板,也不能过于深究,达到古诗词鉴赏的最终目的就好。
4.过于广泛地使用虽然“知人论世”法对于古诗词的鉴赏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也要根据古诗词的具体情况来看,有的需侧重“知人”,有的则需侧重“论世”,而有的则需两者并重,也有的需要一语带过。
知人论世在古诗词鉴赏的运用策略
知人论世在古诗词鉴赏的运用策略摘要:知人论世是指通过描绘人物的志趣情感以及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看法,来表达个人的人生哲学,抒发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在古诗词鉴赏中,运用知人论世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人心灵的世界,把握作品的主旨思想,从而更好地欣赏和体验诗词之美。
本文将从古诗词鉴赏的角度,探讨如何运用知人论世的策略,提高诗词欣赏的水平。
关键词:知人论世;古诗词鉴赏;策略;思想情感正文:一、深入分析人物知人论世在古诗词中往往以对人物的深入分析作为途径,通过对人物的性格、心理、阅历、起伏和经历的描述,来表达诗人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感。
在鉴赏古诗词时,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握人物形象的各个方面,包括外貌、相貌、言谈举止、行为习惯、性格倾向,以及生命历程中的磨难、喜怒哀乐等等。
只有深入解读人物的内在世界,才能真正领略到诗人的思想和情感的深度和广度。
二、注意情感表达知人论世是一种表达情感和哲理思想的方式,所以在古诗词鉴赏中,我们更要注重作品中情感的表达。
在鉴赏时,需要从诗人的选材、表述方式、表情、情感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把握作品情感的主次分布、情感氛围的渲染、情感表现的技巧和手法等,这样才能真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领悟其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主题。
三、理解哲理思想在古诗词中,知人论世往往是通过表述人物的命运、感受、思想等重要方面,来反映诗人自身的价值观和哲学思想。
因此,在鉴赏时,我们应该着重理解作品中的哲理思想,寻找作品中的启示和感悟,力图领会诗人的思想深意,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
四、对比异同之处古诗词中的知人论世常常需要通过对比异同之处来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在鉴赏时,我们应该注意寻找作品中的对比点,并从中领会诗人的思想和感悟。
例如,在《滕王阁序》中,通过对善良的朱熹和残忍的秦桧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道德准则和政治理念的思考和探索。
总之,知人论世是古诗词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欣赏诗词之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浅谈文学鉴赏中的“知人论世”
《浅谈文学鉴赏中的“知人论世”》摘要:在文学鉴赏过程中,“知人论世”是非常重要的方法,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文学中所想要表达的情感,以一个全方面的姿态来帮助读者正确认识,“知人论世”这个理念是由孟子所提出,其本意是想要表达“尚友”,但是还是能够在文学鉴赏上发挥作用,在“知人论世”的知人就是对文学作品的作者思想、生活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来思考作品,体会文章中作者的情感王美龄摘要:在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学内涵时,文学鉴赏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文学鉴赏过程中,“知人论世”是非常重要的方法,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文学中所想要表达的情感,以一个全方面的姿态来帮助读者正确认识。
关键词:文学鉴赏;知人论世;作用“知人论世”这个理念是由孟子所提出,其本意是想要表达“尚友”,但是还是能够在文学鉴赏上发挥作用。
在“知人论世”的知人就是对文学作品的作者思想、生活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来思考作品,体会文章中作者的情感。
但是,“知人论世”也有着一定的问题,比如说如果文学含义和人自身的品行不一致,那么就无法保证文学鉴赏质量。
另外,还有一些人容易误解作品自身所表达的含义,这些都会影响到文学鉴赏的质量。
本文就对“知人论世”对文学鉴赏的作用进行分析,为文学鉴赏提供相应参考。
一、文学鉴赏中“知人论世”的作用(一)有利于让读者认识作者对于生活来说,相同遭遇的人对于生活的感慨各不相应,处理的方法也不相同。
就以我国古代苏轼和柳宗元来说,都有着远大的志向,但是同样在仕途上都遭受打击。
而这两位诗人都利用山水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想要在自然环境中找到发泄口,慰藉自己的心灵[1]。
纵观苏轼和柳宗元的山水诗词,《赤壁赋》和《永州八记》来看,苏轼更想表达的是豁达、乐观的情感,而柳宗元想要表达的是孤单、失落的情感。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两位作者的家庭、社会、遭遇都有所不同。
从家庭方面来看,柳宗元的家庭并不美满,自己并没有留下子嗣,而且配偶很早就去世,没有家人的柳宗元显得格外凄凉。
论“知人论世”在古典文学鉴赏中的运用
国之 善 士 。 斯友一国之善 士。天下之 善士 , 斯 友 天 下 之 善 士。 以 友 天 下 于咏物 。 表达出的思想内蕴也 不只是在赞颂石灰 。“ 粉 身碎骨浑不怕 , 要留
之善 士为未足 , 又 尚论古之人。颂 其诗 、 读 其书 。 不 知其人 . 可乎是 以论其 清白在人间”, 恰恰 是借石灰的特 点来表 明作 者 自身 的清 白。作者 于谦 一
虽然孟子提 出的“ 知人论世” 与修身交友关系密切 , 但也 不能完全否定 与文 人间正 是作者 自己真实心境 的写照 , 他 的洁傲精 神让人 肃然起 敬 , 也不 禁
学鉴 赏就 毫 无 干 系 。 在 现 今 社 会 中 , 如果我 们想 要对古人 加 以了解 , 不 仅 让人 哀 叹 他 的悲 凉 命 运 。
要“ 诵其诗”、 读其书” , 还要对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 、 文化背景 、 人生经历 加 以了解和揣摩。即所谓的 “ 知其人 ” “ 论 其世 ” 。只有这样 , 才可 以正确理 解与评价古人 的作 品。
第三, 可 以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作者 。
整个 世 界 是 不 断 变 化 发 展 的 , 而 人 是 时代 的 产 物 。 随 着 时 代 的 变 迁 ,
【 关键词】知人论世
鉴赏
起源
作用
“ 知人论世” 是鉴 赏古典文学作品 的重要方法之 一。 它最早 出 白干《 孟 其世 以知其人 , 由其人以逆其志 。 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
子・ 万章下》 。孟子曾对其 弟子万 章说 : “ 一 乡之善 士, 斯友 一 乡之 善士 。
一
于谦的《 石灰吟》 对石灰的性能特点进行描写, 但这首 诗的侧重点不 在
人也会 随之而 改变。要想更加全面地去 了解作者 , 就要学会用 “ 知人 论世”
最新 知人论世赏诗歌-精品
知人论世赏诗歌内容摘要:“知人论世”是鉴赏古典诗歌常用的一种方法,在诗歌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和创作本意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健词:古诗词知人论世情感主旨诗是中华民族灿烂之瑰宝,数千年间,它犹如飞流,穿越历史的尘埃,奔腾不息。
古诗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阅读、鉴赏诗歌是中学生必备的语文素质,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水平、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那么,如何穿越历史时空理解古诗词呢?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就是一种重要的的方法。
“知人论世”最早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对照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知人论世”的方法在理解作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本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知人论世”有助于体会作品寄托的情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处时代有密切的关系,阅读一篇作品,要是不知道它的时代背景,孤立地看,往往很难深刻认识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知人论世”能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较为客观的理解作者寄托在作品中的情感。
例如,在教王安石《泊船瓜洲》时,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真正感受作者的情感呢?“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是王安石脍炙人口的诗句,大多数人都注意到了王安石锤字、炼字,“绿”字如何用得巧妙,如果只看到这一点,并未真正悟得王安石当时之情感。
当时诗人第二次被起用为相,离开江宁时,内心十分喜悦,希望凭借皇帝的重用即所谓温暖的春风来开创变法的新局面,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既写了生机盎然的春景,又洋溢着奉召回京的喜悦之情。
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和王安石创作此诗的时代,以及“绿”的深意,从而也就准确解读作者的情感。
“知人论世”鉴赏古诗词
“知人论世”鉴赏古诗词作者:李弗不来源:《新高考·高三语文》2013年第02期鉴赏古诗词有很多种方法,比如诵读法、意境法、意象法、落差法、谜语法、比较法、厘清表现手法法、紧抠修辞法、托物言志法等等,不一而足。
而我要说,还有一种比较好的鉴赏古诗词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论世”法。
何谓“知人论世”呢?简单地说,就是读一首诗或词,想透彻地理解其主旨内蕴,就首先要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身世、思想变化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等等。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鲁迅先生也说过:“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编年有利于明白时势,倘要知人论世,是非看编年的文集不可的,现在新作的古人年谱的流行,即证明着已经有许多人省悟了此中的消息。
”(《且介亭杂文》)可见“知人论世”之必要。
例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要透彻地理解王安石的这首小诗,不了解王安石当时所进行的政治改革以及他改革失败的经历,恐怕是很难悟透诗的内涵了。
《梅花》一诗是一首自勉诗,完全可以看做是改革家王安石的自我写照。
首联“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数枝梅”于“墙角”已显孤立,可这“梅”却不以为意,仍然开放,而且是迎着寒霜开放。
梅花的这种不畏恶劣环境和挫折、磨难、打击的形象和精神,不正是作者顶住各种反对、阻挠甚至打击报复,艰苦卓绝地进行“变法”的自我精神和形象的写照么。
作者借梅来影射自己改革受阻,被迫辞职的遭遇,可谓悲壮而又凄婉,忠心耿耿,天日可鉴。
顶霜傲雪的梅啊,但愿借你的灵魂来抚慰我这颗寂寞的心!这两旬诗好,还在于手法上的婉达。
我认为,委婉、含蓄永远是诗的技巧和生命。
假如直来直去,露肌露骨地写成“我不怕打击呵,我定坚持变法”这样的句子,那我看还有几人欣赏?次联“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為有”可理解为“因为有”的意思。
“暗香”可理解为“梅花的那种能散发得很远很远的清淡的香味”。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谈古诗词鉴赏技巧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谈古诗词鉴赏技巧————————————————————————————————作者:————————————————————————————————日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谈古诗词鉴赏技巧-中学语文论文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谈古诗词鉴赏技巧徐敏丹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更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种有效途径。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思想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古诗词鉴赏习惯,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做出正确而全面的评价。
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内涵解析古诗词是我国所独有的文化形式,通过特殊的格式和韵律进行记载,抒发着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下人们的心境。
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由孟子提出并逐渐应用于各类文学作品点评的过程当中。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中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都是经典名家之作,也可以说是大家们的代表作,是其思想和创作特色的集中体现。
我们在古代诗歌教学中,要为高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古诗词学习平台,不断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为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创建良好的条件,真正展现古诗词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运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诗歌学习和鉴赏方法,能让学生获古诗词鉴赏的方法,获得思想和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的应用意义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方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古诗词掌握水平,对于高中学生古诗词的学习和古诗词的理解具有积极影响。
1.激发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的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够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学生行为及学习习惯的培养均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学习和古诗词鉴赏的乐趣,在“学”中“思”,在思考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和鉴赏水平。
知人论世在古诗词鉴赏中的运用策略
知人论世在古诗词鉴赏中的运用策略摘要:古诗词鉴赏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中考语文的难点所在。
在语文授课过程中,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往往相对浅显,更遑论鉴赏。
鉴赏是一种高级认知和理解,对语文基础不够扎实、文化素养不够深刻的初中生而言存在一定的难度。
本文梳理了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重要价值,提出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出“知人论世”在古诗词鉴赏中灵活、适时、自主的运用策略,帮助学生感受古诗词意境,激发古诗词学习兴趣,提升语文学习核心素养。
关键词:知人论世;古诗词;鉴赏引言古诗词的美在于它能够以精练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含义,意味深远、隽永,在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后,学生会产生较强的心灵触动,并学会欣赏古诗词。
但因为古诗词的内容过于简洁,又与当前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所以,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古诗词的真实含义,甚至对古诗词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因此,教师需要将古诗词的内容结合古诗词的创作者、创作背景、创作技巧等内容进行分析,以此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深度内涵,让学生懂得如何鉴赏古诗词,体会古诗词的美。
1古诗词鉴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1.1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量,提升文学素养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并感悟诗词中的思想感情,不仅能够有效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备,还能够为今后更加深入地学习语文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进行初步了解。
之后,再引导学生对作者创作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进行了解。
利用诗作中的重点词句,利用诗句引出当时的故事,通过对这些历史故事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诗作中的思想感情,进而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知识储备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思维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写作能力和语文思维能力是非常关键的能力。
古诗词鉴赏教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语文思维能力。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生活背景及成长经历,进而对诗作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内容进行讲解,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诗人的创作手法。
“知人论世”法与古诗词鉴赏
158I方法#索I“知人论世&法与古诗词鉴赏◎罗慧霞孟子的“知人论世”提法被后人接受,并运用到文章阅读中,到今天被我们广泛运用到古诗词鉴赏中后,确实产生了很大的功效和价值Q在语文古诗词鉴赏过程当中,由于众多优秀著名、流传于世的古诗词都是作者在一定时代特征和环境特点里的有感而发,所以“知人论世”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积多有古诗词作者的所时代特征,时了用时代特征诗词感和内容含义的方式Q孔子曾说过「不学诗,以J'学生过古诗词的鉴赏实和提的能力Q古诗词容,文,所以一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不仅仅是学生学能力的一个提,是对我优秀传文的一个传Q一、“知人论世''法在古诗词鉴赏中所存在的问题“知人论世”是一种由古文学而:的对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在,给学习古诗词的学者提了一诗词鉴赏的方法,学生者在学者过程中都能够接、效古诗词内容和,而在其的语文学中的用。
是在过用方法学者的过程中是在一的Q一用方法过于,在和古诗词的知和作者的容时,并有够的Q 大是于作者的“人”和“世”的,v知人论世”,有将联系起来,由“人”去论“世”,时有有很详细和独特的,以至于很多学生是了了作者的一基本容,法将所鉴赏的诗词联系,而且对于“知人论世”的真正作用价值知之甚少叫(二用方法上过于一在古诗词鉴赏的过程中,是会优先选择和应用“知人论世”,大在用“知人论世”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仅仅是通过一基础知识进行口,而在用“知人论世”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学生是课堂的体地位,所以过于一和形式的古诗词鉴赏课往往有把“知人论世”的重要作用体现,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Q(三)过于死板用“知人论世”虽然是一特别有效的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是由于仅仅是帮助理古诗词容的一分析理方法,并不能完全代替于古诗词的学,而方法不该被学生和当做一种快捷学习方法,因为有的时候作者的感情色彩会有不于学生记忆里的感特征,所以在实际古诗词鉴赏的时候,还是需学生启考模式,有一于的考过程;时在用“知人论世”古诗词的时候不太过死板和深究,应该点到为止,发挥身价值Q二、“知人论世''法在古诗词鉴赏中的意义在古诗词鉴赏过程当中「知人论世”法被一沿用至今,而源却是孟子在章讨论交友之道时所提,孟子认为,跨越历史古之圣贤交友不能仅仅是阅读他们所留下的佳作,了他们的为人,就是“知人”,而了一个人就了他所的时代即“论世”,而这一点则在后续的变中成为了我们熟知的“知人论世”古代诗词鉴赏法Q 所以被老师和学生所接受、所喜欢,是因为在了了作者的生和所的时代特点之后0于诗词所的感和容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即能够到诗词的当中。
追根溯源寻真意,知人论世赏诗词——浅谈知人论世在古诗词鉴赏中的作用
追根溯源寻真意,知人论世赏诗词——浅谈知人论世在古诗词鉴赏中的作用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先民的歌唱《诗经》,一路奔腾不息,诗歌已经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
圣人孔子都说“不学诗,无以言”,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下,诗歌教会了我们如何言语,更丰富了我们的语言。
古诗词是高中语文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
从全国卷到各省命题,古诗词鉴赏都必占有一席之地。
如此,要学好古诗词,会做古诗词鉴赏,就必须要掌握一些必要的鉴赏方法,而知人论世就是开启古诗词鉴赏的一把钥匙。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所谓“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认为,如果想要颂读古人的作品,和古人交朋友,就要“知其人”“论其世”。
也就是要了解古人的身世、经历以及其所处的社会背景。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把“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作为鉴赏古诗词的重要方法放在了开篇第一单元,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知其人”,就是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深入探究诗人的生平和为人,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论其世”,就是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并弄清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
知人论世在鉴赏古诗词中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借助时代特征把握古诗词整体风格人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孕育了不同风格的诗人,不同风格诗人的作品又必然有不同时代的烙印。
李白和李商隐同为唐代诗人,可是诗歌风格却迥然不同。
我们读李白的诗,总是感到华丽、豪迈、宏阔。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种大气魄洋溢在李白的世界中。
这不只是个人的气度,也包含了一个时代的气度。
“知人论世”在古诗词情感领悟中的运用
研科研笔记“知人论世”在古诗词情感领悟中的运用O 马玲君 张家川县第一中学【关键词】古诗词;“知人论世”;情感领悟;运用【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20)14—0150—01“知人论世”是鉴赏古诗词、领悟思想情感的一种很好 的方法;知人就是要不但知道作者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生平遭遇和境况等,还要知道作品中主人公生 平及为人;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和作品主人公生活的环境、 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及时代特征;如何“知人论世”?笔者认为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 依据作品主人公的生平及为人去对照作者的生平及 为人,揣测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主旨人为 , 人 况; 人,之块垒。
古诗词常采用这种手法;鉴赏这类作品,必须要将 作品中的人物与作者 ,方 作者 的情、目的;的 和 的为。
彳葛亮“三 ,两朝 ”,为的开创与了不 ,但 是“上,”,了世的; ,一生国,但生 , u, 风 ”的政治理想,了的;诗 精通,才华 众,很想建一番不世之功,但 得不到 王的赏识,又处在了政 斗争的风口浪 尖,一生仕途坎坷,命运多舛, 年已半百,“华发早生”,武 地, 去羡慕深得君王信任,可以“雄姿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的周瑜;如2018全国卷三《精卫词》,亦可 精卫与作者王建比对来揣测诗意;王 虽 寒微,仕途不畅,但 欲建功立志的 不灭,这不正是现实中活着的“精卫”吗?该诗通 过对精卫填海的动机、填海的艰辛、填海的愿望的叙述,表达了作者精卫坚韧不拔精神的崇 不息的精神 ;类推,可领悟到此类诗词情感大致相同,要么仰慕他人 业绩,慨叹 壮志难;要 崇 人之精神,表达 ;二、 依据对作者的了解,揣测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主旨“文章合为时 ,歌诗为作;”人具有性,文必时代的 ,只是有显隐之区别而已;2018年全国卷的《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为例。
陆游生存的 是一 的年代,因』国文人之诗词,多表希望驰骋疆场, ,收复中原之想;多 不遇、壮志难、国;多 发对者一隅、不思慨;知 诗人 国情怀,论 朝代时世特征,可知该诗首联“胸中,欲试无路空峥喋” 表达了 华 , 华处,实现;u 酒为 笔 ,势;作,飞 ”则表了,好作。
古诗词鉴赏之知人论世
古诗词鉴赏之知人论世
朱荣华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09(0)A11
【摘要】古典诗词是汉语言文学的精华,是数千年来民族情感和语言艺术的积淀。
近几年来,随着汉文化的普及推广和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古诗词的学习成了高中
语文教材中的重头戏,而古诗词的鉴赏在高考里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难度也越来越大。
那么怎么样进行古诗词鉴赏呢?本文主要以具体例子浅析古代诗歌鉴赏如何做到知
人论世,以引导刚步入高中的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学习。
【总页数】1页(P2-2)
【关键词】诗词鉴赏;古诗词;古典诗词;高中语文教材;考里;沉郁顿挫;情郁于中;靖康之耻;山水田园诗;人生遭际
【作者】朱荣华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周庄高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知人论世”理论如何融入中学古诗词鉴赏 [J], 花宜修
2."知人论世"——关于古诗词的鉴赏探析 [J], 吴静
3.知人论世,鉴赏古诗词的起点 [J], 张雪华
4."知人论世"法与古诗词鉴赏 [J], 罗慧霞
5.“知人论世”法与古诗词鉴赏 [J], 罗慧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之知人论世
近读苏樱女士的《一生最爱纳兰词》,感慨良多。
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三国时代的诸葛瑾和弟弟诸葛亮,堂弟诸葛诞都有很大的名望,各为一国效力,当时的人们都说这三兄弟就是龙-虎-狗,蜀国得的
是龙——诸葛亮,吴国得的是虎——诸葛瑾,魏国得的是狗——诸葛诞。
年仅
十岁的纳兰容若以为,之所以贬低诸葛诞是狗,不过是以为诸葛诞以魏国元老-
征东大将军的身份要去投降吴国做叛徒,没能坚守臣节。
其时,司马氏准备篡魏,对于忠于魏国的老臣连下毒手,还派出说客劝说诸葛诞投靠到司马氏的阵营,但诸葛诞怒斥说客,说自己身受魏恩,已经抱了决死之心,不容许有人篡权,结果司马氏反而以叛乱的罪名害死了诸葛诞。
少年纳兰容若因此写了一首
咏史诗,为这位冤枉了一千多年的老英雄翻案:
诸葛垂名各古今,三分鼎足势浸淫。
蜀龙吴虎真无愧,谁解公休事魏心。
十岁的小容若有如此见地,令四十岁的我钦佩不已。
然容若的表妹告诉容若,
那个时候的人并不把狗当做骂人的话的。
《尔雅》里说,熊和虎是势均力敌的猛兽,人们把熊呵护的幼崽叫狗,那时的律法还规定,打到虎可以卖三千钱,达
到老虎的“狗”可以卖一半的钱。
所以龙-虎-狗只是比喻诸葛三兄弟本领有别,并没有马诸葛诞。
读完这一段话,我已是目瞪口呆了。
阅读鉴赏古诗词,除去扫清文字障碍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知人论世了,否则极易犯少年容若的错误。
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的原话如下: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万章下》)
这话是孟子对他的学生万章讲的,主要是教他如何同古人交朋友,重点在“知人”,“诵其诗,读其书”和“论其世”均为“知人”。
后世则将“知人论世”连缀,或将其视为诵读诗书的条件,或将其视为诵读诗书的目的。
作品-作家-时代,三者互为条件,既可由作家-时代了解作品,亦可由作家-作品了解时代,
还可由作品-时代了解作家。
凡此均属知人论世。
笔者以为,当代解词最好的当属苏樱女士和王步高教授。
前者长在语言,
娴熟练达个性飞扬的语言;后者则是典型的知人论世。
譬如王教授解读冯延巳时:冯延巳,又名延嗣,字正中。
经常有些词话里都提冯正中,广陵人,南唐
著名词人,深得李璟信任,曾经两度做宰相。
我们看这首词:谁道闲情抛却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有人说,很多书
上也都讲,冯延巳贵为宰相,即使有时候有人诋毁他或者攻击他,有一段时间
罢官,当不上宰相,也仍然居高位,还担任节度使之位。
大家知道,唐朝和五
代时期的节度使是极有权利的,唐朝时节度使的工资是宰相的两倍,加上他还
有兵权,管理几个州,这几个州官员的任命以及军队都是他管。
所以到中晚唐
时期,很多节度使可以形成藩镇割据,在这一个小的范围之内,他是王,就是
皇帝,甚至还有子孙相袭。
节度使死了,儿子宣布自己留后,这就是等着皇帝
重新任命,你不任命我就自己任命。
所以按道理,冯延巳的词里不应该有这么
多哀伤。
有很多人不解。
其实很好解。
南唐只是一个割据的小朝廷,赵匡胤篡
位之前北周一直大兵压境,一直等打到扬州、泰州这里,跟南京隔江相望,这
时候你做皇帝也罢,做宰相也罢,你能够安安稳稳吗?夜里睡觉能安乐和美吗?
一旦醒过来,你能不战战兢兢吗?北周、北汉,或者后来的北宋,什么时候一打过长江来,你马上皇帝都做不成了。
这个时候李璟、冯延巳在位的期间,政治情势已经非常严峻。
所以这首词里叙述的是一个大兵压境、朝不保夕的小朝廷领导人的这种战战兢兢的心理。
于此基础上解析,冯词的微言大义自然豁然开朗。
知人论世重点在知人,即了解作家的思想性格和社会经历,了解了他的社会经历也就大体了解了他活动的环境。
我们不能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去要求作家,而只能从作家经历的生活去理解他的作品。
问题是,任何人都是有局限的,都要受到时代-阶级和自身个性的制约,因而看问题总是有一定倾向的。
认识到局限的存在,知人论世就既要有现实感,又要有历史感。
对待古人要有现实感,对待今人则要有历史感。
对待古人要有历史感,就不能将我们的观点强加于古人。
比如有人指责李白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不连结有志之士和人民大众一道抗敌,却向南逃跑,说这是万万不能使人谅解的。
这就是把他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古人,就是缺乏历史感。
反过来,我们不能无原则的接受古人的观点,否则就是缺乏现实感。
因为时过境迁,许多在当时社会里天经地义的事,现在看来却有些不可理喻了。
对待今人贵在历史感。
比如所谓新诗,曾一度主张打破传统格律,形式上自由化。
孰不知诗词本就是带着镣铐的舞蹈,镣铐之于诗词既是一种束缚,也是一种成就。
历史已经证明,没有格律就没有诗,所谓自由诗不过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妄想罢了。
现在大多中学的诗词教学中,于词句主题上用力较多,而在知人论世上用力较少,不论是作为教学条件还是作为教学目的。
个人以为,这种做法于诗词教学而言是事倍功半的。
附带说明一点,诗词教学中,用典也需引起足够的重视,毕竟知晓诗文典故也属知人论世的范畴。
川大王红教授认为:
典故凝聚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哲理性美感内涵,在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形式构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能使诗歌在简练的形式中包含丰富的、多层次的内涵,使诗歌显得典雅,富于书卷气,精致含蓄,意味深远。
中国古代诗人,只有用典多寡精粗的不同,而罕有全然不用典者。
典故不是外在于诗意的辞藻与学问,而是负载着诗意的具有多重美感内涵
的符号。
如使用得好,能够产生丰富的审美效果。
如李商隐《锦瑟》诗向称难解,“难”并非难在用典用事,而是难在典故负载了太多的内涵,给联想提供了太多的可能性。
不知典故的读者可以体味到诗之形象、意境、语言的美感,而不觉隔膜;了解典故的读者则可能通过联想更深地体会到其中的象征意义和感情色彩。
作家王蒙说得好:“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回忆之中产生了类似庄生化蝶不知己身何物的迷惑,回忆之中又萌发了类似化为杜鹃的望帝的春心。
作者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失落感与困惑感,更是一种幻化感:庄生化蝶,望帝化鸟,幻化不已。
失什么惑什么化什么?诗人没有说,一般读者亦不必强为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