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业水平测试看高中历史新课程中的教学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学业水平测试看高中历史新课程中的教学问题

姚锦祥(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

2007年江苏省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是我国新课程条件下检测高中历史学习状况的首次省级考试。其命题方式、特点和测试结果,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新教材的进一步完善和新课程的高考命题,都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据统计,整卷平均难度为0.76。全卷有四种题型组成,满分100。其中,60分的单项选择题30道,平均难度为0.88;10分的正误判断题5道,平均难度为0.78;每题10分的材料解析题2道,平均难度为0.77;10分的问答题1道,难度0.60。考生答题的典型失误,反映了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题教学成效不理想

试卷按照必修一、二、三模块的专题顺序选择和组织考试内容。试题的设计,注意考查学生对专题型历史现象的掌握情况与认识程度。测试结果显示,专题教学的成效不甚理想。

一是同一专题知识结构的不完整。第38题,要求从“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和“20世纪20年代末到90年代”三个历史阶段,对近代以来的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及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考查了专题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以及阶段特征的把握情况。考生不能完整地掌握纵向的专题知识,每个阶段的内容都有严重的缺失。第一问有关维新思想政治主张的问题,有近一半的考生答不到“变法图存”或“主权在民”的要点;第二问有关新文化运动影响的问题有三分之二的的考生缺少“民众觉悟提高”和“青年学生思想空前解放”的要点。这一情况在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中同样存在。

二是同一专题不同阶段历史现象的混淆。在选择题和判断题中,难度值在0.75以下的试题有7道,其失误大体上都是由于不能正确分辨同一专题中类似的历史现象造成的。第17题,要求考生从“创办深圳经济特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四个对外开放现象的选项中,选出符合20世纪90年代的内容。对此有三分之一的考生分不清不同历史阶段对外开放进程的不同表现。第20题也是如此。该题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辨别两次工业革命进程及其影响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结果,有相当多的学生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现象当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现象,难度为0.64。这种张冠李戴的答题失误在主观题中也较为常见。如有的考生在回答第36题图示的政治制度时,将郡县制由秦朝的写成了西周的、将废除丞相制度由明朝当成了清朝,第38题则将三个代表的理论也作为20世纪90年代的思想理论成果等等。

三是不同专题之间缺少联系。试题中有关原因与条件、意义与影响的试题,大都要求对同一历史阶段的不同历史现象进行联系。答题中,这部分内容得分较少。第37题,有关“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一趋势(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能力要求极低,但由于平时学习中缺少联系,有的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写成经济区域化的趋势,有的甚至写成政治多极化的趋势。第38题第二问,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考生能够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同一时期“对封建专制思想的批判”、“人们爱国热情的空前高涨”、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现象联系起来思考。

上述问题,反映出专题教学还不成熟,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新课程条件下的专题教学要根据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特点以及教学价值,注意从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两个方面完善其教学的思路与策略。尤其要改变以往通史教学中单一的以课文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探索以专题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加强整体教学,关注专题纵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横向知识结构的联系性。有效的专题教学,要求学生拥有专题知识结构的建构能力、历史阶段特点的概括能力以及不同专题之间的联系能力。

(二)问题解决能力偏低

江苏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有“小高考”之称,它兼有高考资格考试和高中会考的双重职能,成绩优异者还能获得高考加分的鼓励。为此,试卷对能力考查有一定的要求。试题的设计,尤其是主观题的设计,虽然难度不大,但已经注意到诸如历史学习方法和技能,特别是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但这部分的测试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没有掌握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方法。第36和37题中的第①问,文字不多、关键词信息明确,“古代中国中央行政机构”示意图和“当今世界区域经济集团示意图”学生比较熟悉。与此相关的问题不必依据材料就能够回答,得分普遍较高。另外一些需要依据材料回答的问题,学生的困难则较大。第36题的第③问“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一半以上的学生不会通过寻找关键词的方法,找到隐含其信息的“内阁”制度。第37题第②问“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能表明这一宗旨”一题,信息比较隐蔽,需要在理解材料和问题要求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结果,多数人要么大段抄写材料,要么错误回答,说明考生没有掌握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方法。

历史问题的认识水平有限。第36题有两问要求学生谈自己的认识。一为“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二是“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答题中学生一般都是重复教材的表述,很少有体现自己想法的内容。有些学生甚至弄不清楚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的区别。第37题,有关(经

济全球化)“这一趋势同时还存在哪些问题”、“你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建议”的提问,明显涉及到对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并渗透着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的情意目标的要求。在回答存在的问题时,学生除了陈述课文的表述以外,不会综合相关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在回答解决问题的建议时,也不会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要么泛泛而谈,要么提不出建议,说明学生缺乏问题探究的方法与策略。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第38题“概括指出它们(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主要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哪些重大问题”这一问,教材中没有这方面的表述,主要考查考生在理解相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答题的失误,反映出学生不会运用知识解决相关的历史问题。多数人只是凭常识罗列一些与解决重大问题有关的具体表现,如“武装割据”、“三大改造”和“改革开放政策”等等。并不理解问题的要求,也没有分析的思路和方法。他们一般不会以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为材料,在总结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分别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什么重大贡献的基础上作出判断,更不会对具体表现进行综合的概括。

上述现象说明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偏低。面对历史问题,考生没有敏感的问题意识、目标意识和质疑动力,也不具备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思路、方法和策略,问题解决过程显得力不从心、浅尝辄止。反映了以死记硬背为特征的历史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的条件下并没有多大的改善。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其紧要之处在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可以作为当前新课程教学中的切入点。其中,如何将历史现象作为问题探究的对象、如何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问题和表征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方法和策略,是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三)不同版本教材对答题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学业水平测试不仅能体现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也能反映出不同版本教材在实现相关考试目标中的不同效能。

今年江苏的历史学业水平测试,90%左右的考点以本省使用的人教版和人民版的共有部分为考查对象。共有部分不是都要有文字明确表述的内容,它是指不同版本教材在体现课程标准的专题目标及其要点目标中,选择相同知识内容的倾向性。只要教材中存在,不管以文字或非文字方式呈现,也不管是否出现在课文系统或辅助课文系统。换言之,它可以是文字部分明确表述的内容,也可以隐含在文字表述之中的内容。但从考查目标的实现程度而言,教材中有文字叙述的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