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

合集下载

论纳兰性德的词

论纳兰性德的词

山西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论纳兰性德的词姓名院系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答辩日期成绩论纳兰性德的词内容摘要纳兰性德,是清初极具盛名的一位青年才俊,纳兰性德以词闻名,现存349首,哀感顽艳,尤其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词惯用白描、直抒性灵,词风上承李煜,清新自然,不事雕琢,而且语言优美、形式和谐,不受格律的拘束,将词的文学成就提升到了更高的水平。

他哀婉忧郁的词风和他的身份背景极不相称,究其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与父亲的矛盾、个人理想与政治现实的矛盾和爱情的悲剧。

纳兰词之所以具有不朽的魅力,主要在于他的性格魅力,自由的天性给他的词形式方面的突破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纳兰性德词风性格爱情:Title:The study of Nanlanxingde’s poetriesAbstractNanlanxingde is a very prestigious young talent of the early Qing dynasty who famous for his poetries which now existing 349 songs and the style of them are gracefulness and subtleties .Especially those mourning poetries which including the sincere and the heart-broken feelings are really hard for us to read them without sadness. According to the comments of Wang Guowei, Nalan is the one who had got the great artistic achievement after the dynasty of the song of north. Nalan is Always use the techniques of Baimiao and express the feelings directly, and the style of his poetry is considered to be similar to the Li Yu. His poetry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beauty of words, the harmony of form and without the restriction of tradition rhyme requirements are fresh, delicate and poignant which made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 reached to a new level .There are three reasons to explain the contradiction which reflected in his poetry between the melancholy style of his poetry and the background of his life: the argument with his father,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ersonal ideal and political reality and the tragedy of his love story. The immortal value of his poetry mainly lies in the nature of his character which also injected the new blood into the form of his poetry. What’s role his poetry play in the times is a very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Key Words】Nalanxingde the style of poetry character love story.目录一、身平事迹 (1)二、纳兰词的特点 (2)(一)天然去雕饰 (2)(二)哀感顽艳 (3)三、纳兰词风的形成 (3)(一)和父亲的矛盾 (4)(二)个人理想和政治现实的矛盾 (4)(三)爱情的悲剧 (5)四、总结:纳兰的性格与文学风格的联系 (6)(一)性格影响文学风格 (6)(二)文学风格映射性格 (6)参考文献 (6)致谢 (7)论纳兰性德的词纳兰性德,是清初极具盛名的一位青年才俊,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性德少聪颖,十三通六艺,十九举进士,后为康熙年间伴驾三等带刀侍卫,再迁至一等,武官正三品。

浅谈纳兰词

浅谈纳兰词

浅谈纳兰词前人论词时曾说道:“主情之词,贵得其真。

”“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

”说到“真纯”,不能不提纳兰性德之词。

我国古代的词始兴于隋,经唐、五代,至宋代达于鼎盛,到元明时,小说、戏曲成为文学代表,词道衰微,词作庸繁平淡,直至清朝,文坛涌现出了纳兰性德、陈维崧、朱彝尊等杰出词人,词学方出现中兴气象。

其中,尤以纳兰性德的词令最为深婉、真纯,一扫元明以来浮艳颓靡之风,为沉落多年的词坛,注入了一股生气活力。

纳兰主张:“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

”正如王国维赞叹的那样,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笔写情……情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词的魅力在于“情真”,然而整部《纳兰词》所蕴含的凄美,却又令人不解:纳兰出身贵胄,其父纳兰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宰相,其本人二十二岁殿试二甲七名,赐进士出身,授一等侍卫,深得皇帝宠信隆遇——试问,以他这样的身世、地位,他还有什么不满足的,怎么竟吟出了那么多凄清断肠的愁曲呢?莫非是应了辛弃疾那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要了解纳兰词的真纯,就必须揭开纳兰性德的“哀戚之谜”。

不妨先举一首他的《长相思》为例: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按理,跟随天子出巡,那是人人求之不得的光宗耀祖之事,纳兰竟却只感到懊恼苦闷!更无奈的是,他既然厌倦这种生活,却又改变不得,实在是一个极大的矛盾。

事实上,纳兰的一生,正是处于许许多多的矛盾之中,诸般矛盾汇集一身,形成了他解不开的愁怨。

最令他刻骨铭心的是他的缱绻深情与无奈分手、生离死别之间的矛盾。

相传,纳兰有一令他钟情的才貌双全的表妹,与他情趣相投,并曾有婚约,不幸的是,那女子后来被选入宫中。

有缘无份,有情人被拆散,这创痛太深太重了,实是永远的隐恨。

尽管有过“旧事惊心,一双莲影藕丝断”(《台城路·上元》)的凄伤往事,他的婚姻总算是幸运的,他娶了一位娇柔多情的美丽妻子,两人情浓款款,幸福温馨。

论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

论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

论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纳兰性德的《饮水词》饮誉有清一代近三百年,为无数词家激赏。

其词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贵重”的美学风格;“入微”的言情词旨和“音调铿锵、自然协律”的词声观;二是张扬宋词“适用”的革新思想.它包括词体“心声”功能的“适用”性和词体艺术表现特质的“适用”性;三是强调清新自然的语言字句和深细幽微的无尽情思,从而构置一种“烟水迷离之致”的美学至境。

本文将从上述三个方面结合《饮水词》中的作品来论述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

【关键词】纳兰性德词学思想《饮水词》一、“花间”范式下的审慎思考“花间”范式指的是早期文人词集《花间集》中所传达出来的词学审美传统,主要指的是“花间派”词人创作中体现出来的审美情趣。

文人词自唐五代到宋、元、明、清的发展过程中,围绕词的正变、流派、风格、功用、创作技巧等理念众说纷纭,然而在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中,许多都涉及到早期传统婉约词的代表——“花间词”。

这是因为花间词虽然有香艳秾丽、言情雕琢狭隘等弊病,但也有一些被后世词家称道并且被保留保留下来的某些词体特性元素。

纳兰性德正是以审慎的目光,思考花间词所代表的早期词学审美传统中某些值得学习的因素。

“《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①。

“贵重”是纳兰性德认可花间词之美的一面。

此外,他还认为花间词还具有“言情入微”、“音调铿锵、自然协律”的美感:“仆少知操觚,即爱《花间》致语,以其言情入微,且音调铿锵、自然协律。

”②因此,纳兰性德对传统“花间”范式进行一番审慎思考后,将其某些元素纳入自己词学创作理论和实践,它主要包括为三方面:“贵重”的美学风格、“入微”的言情词旨和“音调铿锵、自然协律”的词声观。

(一)“贵重”的美学风格词这一文学体裁进入北宋中期以后逐渐为文人所重视。

尽管历代词人对婉约、豪放两大流派究竟谁为词体之正宗纷争不下,各执一词。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摒去花间词中过于浓腻香艳的女性身姿容貌服饰情态描写后,文人婉约词仍多将描写对象对准①[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四》,《通志堂集》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康熙刻本影印出版。

纳兰性德词学观探微

纳兰性德词学观探微

纳兰性德词学观探微摘要:纳兰性德被晚清词家周颐首推为”国初第一次手”,不仅是因为他的词具有哀感顽艳、凄婉处不忍卒读的艺术风格,而切他在词学理论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

对清初词学的中兴注入了新的活动。

本文将重点论述纳兰词学思想以及对词作风格的影响。

关键词:纳兰性德词学思想词学风格词学观词繁荣于两宋,元明呈衰落之势,但是在明清鼎革之际,词又再度中兴,走出俚俗,归于雅道。

词作数量也超过了任何一代,达到空前的程度。

纳兰性德不仅悉心感悟前代词人的写作技巧和艺术境界,而且亲身实践。

为后人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在流派众多的清代词坛可谓独树一帜。

纳兰踏上词坛的时候,正当清代“词学中兴”揭开帷幕。

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词派”推崇“婉畅浓逸”为宗开始,经过王士祯等人的提倡,清词的创作便出现了“家有其集”(朱彝尊语)的盛况。

而与此同时,这种词学弊端也显现了出来。

词学风格出现了听吟风弄月摹写声色为主的不良倾向,满人入关的特殊民族矛盾更加激化了矛盾的升华,彷徨苦闷的文人要求通过文学作品抒写无可附着的心曲,矛盾日渐加剧。

为了扭转这种颓变的词风,纳兰紧陈、朱二人“词非小道”的观点,从文学发展的角度肯定词体的地位,并且摒弃把填词作为茶余饭后的“余事”和“小道”的世俗之见。

强调词是诗的变体。

“诗变而为骚,骚变而为赋,赋变而为乐府,乐府之流浸而为词曲,而其变穷矣”(《赋论》见《通志堂集》卷十四)勾勒出了诗词演变的历史规律。

他把词放在诗、骚、赋、乐府同等的地位。

认为词是一种应运而生的文体,与这些文体有着相同的作用,否定了把词作为“诗之余”看待的观念,这就为他主张词要继续诗歌创作优良传统和具备自身特点的词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为词体的历史发展做了很好的补充。

下面以这首七古《填词》诗为例,对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做一阐述:诗亡词乃盛,比兴此焉托。

往往欢娱工,不如忧患作。

冬郎一生极憔悴,别于三闾共醒醉。

美人香草可怜春,风蜡红巾无限泪。

纳兰词 解读

纳兰词 解读

纳兰词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集,收录了纳兰性德创作的300多首词。

纳兰性德的词以清新脱俗、自然婉约著称,其作品多描绘爱情、友情、离别等情感主题,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解读纳兰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情感真挚:纳兰性德的词情感真挚,语言朴实,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题材,表达对爱情、友情、离别等情感的思考和感悟。

2.
意境深远:纳兰性德的词意境深远,常常以景入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其词中的景色描绘细腻入微,给人以美的享受。

3.
语言优美:纳兰性德的词语言优美,常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其词中的语言简洁明了,质朴自然,充满了诗意。

4.
主题多样:纳兰性德的词主题多样,涉及爱情、友情、离别、人生等多个方面。

其作品既反映了清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纳兰性德个人情感的抒发和思考。

在解读纳兰词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了解背景:在解读纳兰词之前,需要了解纳兰性德的生活背景、时代背景以及文学风格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作品。

2.
注重细节:在解读纳兰词时,需要注重细节,仔细品味其中的语言和意境,以便更好地领悟其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3.
尊重原作:在解读纳兰词时,需要尊重原作,不要随意修改或删减其中的内容。

同时,也要尊重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的不同解读和理解。

纳兰性德词的个人情感抒发

纳兰性德词的个人情感抒发

纳兰性德词的个人情感抒发纳兰性德,清代文人,词人,他的词作被誉为中国古代词坛的巅峰之作。

纳兰性德的词以其独特的情感抒发而闻名,他的词作中流淌着浓厚的个人情感,以及对人生、爱情、自然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和表达。

在纳兰性德的词作中,能够感受到他深情内敛、忧郁寂寞的心境,也能够感受到他对人世的冷暖自知、对命运的无奈与抗争。

纳兰性德的个人情感抒发表现在他的词中,有时是对爱情的深情表白。

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爱人的思念之情,比如《青玉案·元夕》中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以及《渔家傲·秋思》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些词作中体现出了他对于爱情的渴望和对爱人的眷恋之情。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情人离别的忧伤和痛苦,比如《浣溪沙·游蓬莱》中的“烟中君子攀仙桂,溪上美人树离忧”,以及《临江仙·金错缘》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些词作中流露出他对于分离的无奈和对爱人的留恋之情。

纳兰性德的个人情感抒发还表现在他对于人生的思考与追求。

在他的词作中,经常可以感受到他对于人世冷暖的感悟,比如《念奴娇·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以及《木兰花·咏蝉》中的“声随梦落,影逐情微”。

这些词作中展现出了他对于人生无常和转瞬即逝的洞察力,表达出了对于人世冷漠和孤独的感受。

同时,在他的词作中也可以看到他对于自我追求和内心解放的思考,比如《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塞上牵回玉辇来,对镜贴花黄泥细”,以及《临江仙·懒起画蛾眉》中的“对景愁心写愁肠,隔花愁杀酒难消”。

这些词作中彰显出了他对于自我价值和自由意志的追求,表达出了他对于人生真相的追寻与探求。

纳兰性德的个人情感抒发还表现在他对于自然的触动与赞美。

在他的词作中,他对于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感悟常常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虞美人·听雨》中的“Emmm...青石为径白沙为台,水声悠悠是船来”,以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略论纳兰性德词论文

略论纳兰性德词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略论纳兰性德词毕业论文(设计)略论纳兰性德词论文摘要:纳兰性德作为满族第一词人,生长在裘马清肥、钟鼎鸣食之家,自小锦衣玉食,甚至连家破人亡也是在他辞世以后才发生,他的一生有显赫高贵的家世、惊人的才气、刻骨铭心的初恋情人、美丽聪慧的红颜知己、贤惠大度的妻子,婉转温存的妾室,他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赋、词、杂识等作品,表现出多方面的文学才能。

其中,词作尤为出色。

其《纳兰词》共收词作342首。

他的词作从写作题材的角度有“爱情篇”“友情篇”“杂感篇”等类别。

本文从生平经历、爱情史、词作艺术风格等分别系统研究这几类词作。

关键词:纳兰性德爱情篇友情篇杂感篇塞上篇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他的词作品数量多,风格独特(凄美动人)其父明珠曾是清廷大员,其家族为清朝贵族,故纳兰性德有着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纳兰性德从小学习骑马射箭、和武术;同时也由名师指导学习汉族文化,并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

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

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晚清著名词人陈廷焯言,“词兴于唐,盛于宋,衰于元,亡于明,而再振于我国初”。

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上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代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为“清词三大家”。

王国维誉其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况周颐认为“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人”。

纳兰性德有词集《饮水词》,作词主情致,现存三百多首词中多凄婉之作,被陈维崧评为“哀感顽艳”。

他生前其刻本就出现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身后更是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

词作大致分为爱情篇、友情篇、杂感篇,另外还根据他一生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经历——随驾出行专门分出了“塞上作品”这一类别。

纳兰词词意解析

纳兰词词意解析

纳兰词词意解析纳兰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形式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表现力和深度的诗歌体裁之一。

纳兰词以其典雅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对纳兰词的词意进行解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纳兰词是纳兰性德创作的作品,他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

通过对纳兰词中的多个词句进行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感受到纳兰词的独特韵味和情感表达。

首先,纳兰词的词意深沉,常常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痛苦和无奈。

例如《虞美人·听雨》一词中的“如此良辰美景,难得与君同看”表达了作者对幸福时刻的珍惜,同时又有别离之感。

这种深刻的词意使得纳兰词充满了触动人心的力量。

其次,纳兰词的词意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意象,使得其更有意境和艺术性。

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词中,“月照花林皆似霰,穿针引线雨纤纤”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纷繁的情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这种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使得纳兰词更加富有魅力。

此外,纳兰词的词意也常常与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批判性。

在《玉楼春·昨夜雨疏风骤》一词中,“短歌楼堕,春草年年绿”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岁月易逝的悲伤,同时也隐含对社会变迁和个人境遇的思考。

纳兰词的词意解析还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描绘自然景物、表达社会现实等多个方面展开。

每一首词都蕴含着作者独特的情感和思考,如《木兰花慢·风回小院庭芜绿》中展现了作者对家园温暖的回忆,而《浣溪沙·疏影横斜水清浅》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总之,纳兰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词意的丰富和深刻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通过对纳兰词的词意解析,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形式的诗歌,并欣赏到其中蕴含的深情和审美价值。

纳兰词的词意解析是一项挑战性的任务,但同时也是一次领略中国古代文学魅力的旅程。

让我们一同沉浸于纳兰词的世界,感受其中的美妙与情感。

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及其词赏析

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及其词赏析

清词之盛,史称中兴,在芸芸优秀词人当中,人们把纳兰容若、朱竹诧、陈其年并列为三大词人。

纳兰容若本名性德,容若是他的字,出身名门,其父是康朝名臣纳兰明珠。

纳兰容若天资过人,精通经史,擅书道,工丹青,又善骑射,文武全才。

纳兰容若十七岁入太学读书,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进殿考进士,成绩优异,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官职,后升为二等,最后升为一等。

在当时,纳兰容若是人人羡慕的旷世奇才。

作为当时康熙身边的御前侍卫,随康熙游历四方,和唱诗词,深得皇上器重。

不过,在纳兰容若心中却厌倦庸俗的官场生活,无意功名富贵。

人无完人,纳兰容若的一生得到了常人所没有的富贵与地位,但他失去的远远比他所得到的来得重要。

纳兰容若少年之时恋上了某位女子,可惜后来这位女子被诏入宫中作康熙妃嫔,天子夺了心中所爱,作为殿下之臣又能如何?古代婚姻大事乃父母之命,纳兰容若在十七岁时与卢氏成亲,刚开始的时候还没走出恋人入宫的阴影,后来相处之下渐生情愫,少年夫妻恩爱不在话下。

无奈天意弄人,结发之妻却在她双十年华时病逝而去。

自古诗人、词人俱是风流不羁,至情至性,受到如此沉重的精神打击,纳兰容若对名气、地位、富贵更无心一顾。

续弦,却难圆旧梦,若不是对那份感情的执著,那些哀婉凄伤的词句便不会出现了。

纳兰容若始终无法忘记与亡妻共同度过的美好日子,他的内心充斥着矛盾、压抑、痛苦、悲观,一天天憔悴消瘦,在康熙二十四年暮春,他一病不起,溘然长逝,终年三十一岁。

纳兰容若博学多才,尤以词著称于世。

传世的《纳兰词》是纳兰容若毕生词创作的总集,当时的文人学士俱有高度评价,在民间“家家争唱”,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在当代,有不少评论指纳兰词“思想境界不高”之类的话,纳兰容若的词多以抒发友情与爱情,没有描写祖国河山如何美好,也没有描写民间百姓如何疾苦。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人间词话》),文人雅士写诗写词最重要的是发乎自然,情感真切,人类之间的情感是最为微妙的,能够在情感上有此境界的史上不多。

纳兰性德词的解析

纳兰性德词的解析

纳兰性德词的解析第一篇:纳兰性德词的解析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是那样地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

但你我本应当相亲相爱,却为何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如今轻易地变了心,你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

我与你就像唐明皇与杨玉环那样,在长生殿起过生死不相离的誓言,却又最终作决绝之别,即使如此,也不生怨。

但你又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用“决绝”这个标题,很可能就是写与初恋情人的绝交这样一个场景的。

这首词确实也是模拟被抛弃的女性的口吻来写的。

第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是整首词里最平淡又是感情最强烈的一句,一段感情,如果在人的心里分量足够重的话,那么无论他以后经历了哪些变故,初见的一刹那,永远是清晰难以忘怀的。

而这个初见,词情一下子就拽回到初恋的美好记忆中去了。

“何事秋风悲画扇”一句用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

扇子是夏天用来趋走炎热,到了秋天就没人理睬了,古典诗词多用扇子的来比喻被冷落的女性。

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相离相弃。

又将词情从美好的回忆一下子拽到了残酷的现实当中。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二句:因为此词是模拟女性的口吻写的,所以从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深深地自责与悔恨。

纳兰不是一个负心汉,只是当时十多岁的少年还没主宰自己的命运。

其实像李隆基这样的大唐皇帝都保不住心爱的恋人,更何况是纳兰。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二句用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典故。

七夕的时候,唐杨二人在华清宫里山盟海誓。

山盟海誓言犹在,马嵬坡事变一爆发,杨贵妃就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据说后来唐明皇从四川回长安的路上,在栈道上听到雨中的铃声,又勾起了他对杨贵妃的思恋,就写了著名的曲子《雨霖铃》。

这里借用此典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二句化用唐李商隐《马嵬》诗句,承接前二句句意,从另一面说明主人公情感之坚贞。

全词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

“一往情深深几许”――浅谈纳兰性德及其词

“一往情深深几许”――浅谈纳兰性德及其词

“一往情深深几许”――浅谈纳兰性德及其词“一往情深深几许”――浅谈纳兰性德及其词“一往情深深几许”――浅谈纳兰性德及其词论文导读:纳兰性德(1654-1685) 初名成德,因避太子讳,而改今名,字容若,别号楞枷山人。

作为入主中原的满族人,纳兰性德喜写古诗文词,学习汉字,并与汉族文人常往来,如顾贞观、梁佩兰、陈其年都与之关系甚密。

而他自己的个性,才气也与李煜很相近,所以在词风上,纳兰词作也有李后主凄怨的特点。

关键词:纳兰性德,词,特点一、纳兰性德其人纳兰性德(1654-1685) 初名成德,因避太子讳,而改今名,字容若,别号楞枷山人。

在其手简和所藏书画印文中有长白山人松华江渔等代称。

纳兰性德为太傅明珠之长子,然而他并未靠其父的官权而力求自官。

十八岁时顺天乡试中举人,次年会试中因病告殿,二十三岁中进士,选授宫廷三等侍卫,后依次晋升为一等,一直在康熙帝身边宿卫扈从,执事当差。

作为入主中原的满族人,纳兰性德喜写古诗文词,学习汉字,并与汉族文人常往来,如顾贞观、梁佩兰、陈其年都与之关系甚密。

同时他仍深留着开化不久民族的精神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用一颗赤诚之心,毫无掩饰地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最真切的情感,这也是我认为他情深的最主要的原因。

生于华阀,位居清要,但情思抑郁并常怀惴惴有临履之忧,加之爱妻卢氏的早逝,使得纳兰性德从早年的经世转向后来的出世,从热心于儒家转向于佛教,并开始恼悔青年时期那种追求功名利禄的孟浪行为,希望能从佛教的哲学中找到灵魂的安所和心灵的栖处。

他之所以涉猎佛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从现实的遭遇中发现,个人的力量无法使不合理的现实变为合理,却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儒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尽量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调和的思想无法解脱他内心的苦恼烦忧。

而恰巧佛教中把世界推向空无,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充满痛苦的,宣说世界万物为心所造,认识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的主张,使他暂时求得了精神的安慰和心理的平衡。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创作风格分析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创作风格分析

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创作风格分析1. 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清代诗人纳兰性德被誉为才子佳人之首。

他的诗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

本文旨在对纳兰性德的创作风格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他在清代诗坛中的重要地位。

2. 淡泊明志的主题纳兰性德的诗作中,常常展现出一种淡泊明志、随遇而安的态度。

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意境描绘,表达了追求内心自由与真实,并超越尘世繁华的信念。

3. 对景抒怀的技巧纳兰性德善于借助具体景物描述来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他以别样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细致的描写,将自然景色与个人体验融为一体,给读者带来强烈而真实的感受。

4. 婉约诗风下情感表达婉约是纳兰性德诗歌的主要风格之一。

他以细腻、温婉、含蓄的语言,将伤感、离愁和爱情等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通过巧妙运用意境和修辞手法,他能够把读者引入一种寂静清幽的氛围中。

5. 音乐性与节奏感纳兰性德的诗作在音乐性和节奏感方面也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他善于使用平仄、韵律等技巧,使诗句流动自然而优雅。

这种音乐般的抑扬顿挫,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美感,也更好地传达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6. 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纳兰性德的诗作中常常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他通过自省和艺术创作,探讨了人生苦短、荣辱浮华以及存在与虚无等深层次问题。

这些思考让我们对生命有更多的思考和体悟。

7. 影响及评价纳兰性德作为清代文坛的瑰宝,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作风格被广泛传承并影响了后来诗人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

他以其独特而真实的艺术魅力,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8. 结论本文通过对纳兰性德创作风格的分析,可以看出他在清代诗歌中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

他淡泊明志、借景抒怀、婉约诗风等特点使其诗歌作品至今仍然富有活力和感染力。

纳兰性德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真挚的情感赢得了读者们的喜爱和钦佩,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纳兰性德词的浪漫主义之美

纳兰性德词的浪漫主义之美

纳兰性德词的浪漫主义之美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以浪漫主义著称。

在纳兰性德的词作中,浪漫主义的美无处不在,从他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爱情、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与追求。

首先,纳兰性德的词作充满了浪漫的爱情之美。

在他的词中,爱情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力量,可以让人沉醉其中。

他将爱情描绘得如此美妙动人,使读者感受到了爱情的浪漫与温暖。

比如他在《浣溪沙·别君多恨只思君》中写道:“世路如今尽草草,一生事业都东窗。

沉酣兰亭卧复醒,隔梅如君万事空。

”这句词表达了他对别离之苦的思念,以及对爱人的一片深情,读者在阅读时不禁感到了他内心的柔软和深情。

其次,纳兰性德的词作中也展现了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他用娓娓动听的词句描绘了四季变化中的美景,展示了自然的壮丽和绚烂。

比如他在《木兰花·疏影横斜水清浅》中写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这句词将秋天的景色生动地展现出来,读者仿佛可以看到秋天的明月和飞舞的蝴蝶,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

最后,纳兰性德的词作也探索了人生的美好与哲理。

他以深邃的思考和哲学的眼光描绘了人生的起伏和辛酸,展示了对生命的思考和追求。

比如他在《长相思·汴水流巨石激湍湍》中写道:“亭亭楚梦,宜醒遗忘。

腿跛心瘦,怨不早登。

”这句词意味深长,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岁月不停流逝的反思,读者在阅读时仿佛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深沉和忧伤。

纳兰性德的词作中的浪漫主义之美,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从他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浪漫之美的深沉体悟和追求。

他的词作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艺术,更是对人生和情感的一种诠释。

他以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感悟描绘了爱情、自然和人生的美妙之处,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了心灵的愉悦和满足。

总的来说,纳兰性德的词作展现了浪漫主义的美,他的词中融入了对爱情、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与追求。

他以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感悟,将美妙之处诠释得淋漓尽致,给读者带来了情感上的共鸣和思考上的启示。

纳兰性德豪放词词风特色及成因探究

纳兰性德豪放词词风特色及成因探究

纳兰性德豪放词词风特色及成因探究许威摘要纳兰性德的豪放词作虽然数量不是很大,但是却有着独特的格调,以其真切的情愫和篇完意佳的特点取胜。

本文通过对纳兰性德部分豪放词的赏析,分析其豪放词的艺术特色及其豪放词风的成因,体现了对纳兰性德豪放词的认识和见解。

关键词:纳兰性德(容若);豪放词;真切;词风纳兰性德是清初成绩卓异的词人,他的词给清初词苑平添了一支奇葩。

纳兰性德一生淡泊名利,著有《通志堂集》,并且有纂刻《经解》。

但是他成就最高的是词,词集初名《侧帽》,后来增补为《饮水词》,后人增汇其全部作品,题称《纳兰词》。

他主张填词须有比兴,反对模仿。

他的词全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

纳兰性德今存词总共可达三百五十首左右,属于婉约风格的约有三百余首。

但是纳兰的占其词约十分之一的豪放词,成就很高,也很有特色。

徐轨佳云:“词旨嵌崎磊落,不啻坡老、稼轩”,是对纳兰的豪放词的极高评价。

《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评价纳兰:“纳兰侍卫以天赋之才,崛起于方兴之族。

其所为词,悲凉顽艳,独有得于意境之深,可谓豪然之士,奋乎百世之下者也”。

纳兰的豪放词多处于其塞外、赠友词作之中,而尤以塞外词作为甚。

这类词殊有风鸣万窍,怒涛狂卷的气韵,决不是南唐一家者所能出手的,至于神虚情匮的匠工们更是难以问津(严迪昌,1998,8)。

一、纳兰性德豪放词词风及艺术特色纳兰词清新婉丽,直指本心,其豪放词的特色就是写真情、抒真意,因此有其自身独特的格调。

王国维评价纳兰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可以说,纳兰的词的特色可以用“真切”二字来描绘。

其豪放词亦是如此。

对这一点,后人多有论述,如唐圭璋认为纳兰词“全以真胜”、“情真景真”。

叶佳莹也认为“纳兰词之清新自然自有其胜过于知解与诠释的另一种境界”。

纳兰无论是写景言情,都有其所独有的一份敏锐真切的感受,而且能不因袭模仿前人,而全以他活泼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很有自己的特色。

《纳兰词》中的生活哲学与情感表达

《纳兰词》中的生活哲学与情感表达

纳兰词中的生活哲学与情感表达1.引言《纳兰词》是清代文人纳兰性德所创作的一部杰作,被誉为中国古代词坛的巅峰之作。

这些词作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细腻的情感而闻名,展现了作者对生活与情感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探讨纳兰词中所体现的生活哲学和情感表达,带领读者领略其中蕴含的智慧与美丽。

2.生活哲学2.1 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纳兰词中常常反映出对人生意义和价值观念的思考。

作者通过描绘琐碎凡尘、离愁别绪等时刻,传递出对短暂幸福、命运无常的洞察力。

这种深度思考使读者不仅能够从自身经历中找到共鸣,也能够唤起对生命意义和价值追求的思考。

2.2 忧患意识与人生境界在纳兰词中,抒发忧伤和苦闷成为常见的主题。

作者通过表达内心的痛苦和忧虑,凸显了对生活困境的敏感与体悟。

这种忧患意识使得纳兰词中的人物形象虽然置身于纷扰世事之中,却能保持超脱和高贵的心态,展现了一种宽广、豁达的人生境界。

2.3 对自然与宇宙的思考纳兰词中常常运用自然、宇宙等元素来反衬出人生沉浮。

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天地间变化,表达了对无常与变化性质的认知。

这种对自然界法则的观察与领悟,赋予了纳兰词一种超越尘世纷扰、呼应宇宙律动的特殊魅力。

3.情感表达3.1 爱与离别爱情和离别是纳兰词中最为突出而动人的主题之一。

作者通常以淡泊、流转之笔,描摹出复杂而真挚的爱情关系,并通过描述离别之痛来传递出浓郁而真实的情感。

这种情感表达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纳兰词中所蕴含的爱情的苦与乐、忧与欢。

3.2 心灵抚慰纳兰词中还常常表达对心灵的抚慰和寻求安慰的渴望。

作者通过词语和意象上的柔美描绘,传递出内心追求宁静与喜悦的愿望。

这种情感表达使得纳兰词备受喜爱,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疗愈和放松的效果。

3.3 历史与人生在纳兰词中,历史和人生经验常常成为情感表达的媒介。

通过对历史事件、英雄人物等元素进行借用和幻化,作者借以表达自身对于命运和人生轨迹的思考与体验。

这种情感表达使得纳兰词具备了更为深厚且持久的内涵,给予读者更多启迪与警示。

论纳兰性德的词学观

论纳兰性德的词学观

谈纳兰性德的词学观湖北孝感高级中学周雁纳兰性德的词,因其真切自然地风格和悲凄哀婉的情调,一直受人关注,在清代词坛乃至中国词史上都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不同时代的读者都能从他的词中找到感情的共鸣,获得清幽纯粹的心灵感受。

纳兰的一生是一个充满怪异的矛盾体,与出生不相称的行径及伤感,引起无数人研究追问的兴趣。

他充满哀伤的行吟动人心弦,凄楚悱恻。

纳兰像长于汉学土壤之上的异域之花,清香素雅,以其不是雕琢、自然纯粹的美独自绽放三百多年,“别样清幽自然标格”呈献给读者无数美好的美感享受。

淡妆素裹的风格,“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不尽深情,赋予了纳兰词独特的魅力,使其在词史不断闪耀着夺目的光华。

纳兰性德生于1655年,当时满族入关君临天下仅十一年,满族作为一个马上民族,骑射为其根本。

入关前,汉文化对“后金”的影响渗透微乎甚微,满族奠基人努尔哈赤能读汉文小说,努尔哈赤的近臣子侄中惟皇太极略通文字,同族中甚少有人识字。

自建立清朝后,出于政治及社会发展需要,清统治者开始重视学习博大精深的汉族文化。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满族文化的建设是从清朝建立之初逐渐起步的。

如此文化背景下,纳兰性德无疑是“满族中一位最早笃好汉学而卓有成就的文人”。

满清子弟中,性德为其间翘首,“八旗词家,首推纳兰容若《饮水》《侧帽》二词,清微淡远”。

在清代词史里,纳兰之成就也举足轻重,“依声之学,国朝为盛,竹、其年、容若鼎足词坛”,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说“叙述清代词人,当以纳兰性德为始,词最有名,为清代词人之冠”。

纳兰词的文学地位已是毋庸置疑,以一初入中原的满族贵胄公子,能在名家辈出的词坛占得一席之地,除去天赋禀性——即诗人气质,顾贞观曾说他“非文人不能多情,非才子并不能善怨……容若天资超逸,攸然尘外”,也有时代大背景的原因,康熙重视学习汉文化,并且当时满汉之防有所松动,而汉族文人对纳兰性德创作成就及词风形成更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纳兰是一位早慧词人,“自幼聪明,读书过目不忘”。

纳兰性德的诗作风格与艺术创作思维

纳兰性德的诗作风格与艺术创作思维

纳兰性德的诗作风格与艺术创作思维1. 引言1.1 概述纳兰性德,清代著名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作风格深受后世推崇。

本文旨在探讨纳兰性德的诗作风格与艺术创作思维,并分析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与地位。

通过研究纳兰性德的作品,可以理解他豪放真挚的情感表达、细腻独特的意象描绘以及对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的抒发。

此外,还将探讨纳兰性德借鉴传统诗歌形式与语言技巧、追求自我表达与创新精神相结合以及处理琐碎生活与哲思之间关系等艺术创作思维。

最后,将总结纳兰性德的诗歌特点,引发读者对其作品的深入思考和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意义与地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是引言,在这一部分我们提供了文章的概述,介绍了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并阐明研究目的。

第二部分将详细讨论纳兰性德的诗作风格,分别探讨他豪放真挚的情感表达、细腻独特的意象描绘以及对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的抒发。

第三部分聚焦于纳兰性德的艺术创作思维,涵盖了他借鉴传统诗歌形式与语言技巧、追求自我表达与创新精神相结合以及处理琐碎生活与哲思之间关系等方面。

第四部分探讨纳兰性德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与地位,包括为后世文人带来启示和借鉴价值、成为文化符号和流行元素被广泛应用以及其作品成为文学经典,影响后世诗人的创作方向和表达方式。

最后,在结论中总结纳兰性德的诗作风格和艺术创作思维,并强调引发读者对其诗歌深入思考与探讨,同时也提及纳兰性德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意义与地位。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研究纳兰性德的诗作风格与艺术创作思维,以期深入地理解他的诗歌作品和文学思想,并探究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通过对纳兰性德的作品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他写作风格的独特之处,并探讨艺术创作思维所体现的个性和创新。

此外,本文还旨在引发读者对纳兰性德诗歌的深入思考与探讨,进一步认识纳兰性德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这篇文章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增加人们对于纳兰性德及其作品的了解,并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向。

从诗词文札看纳兰性德的思想和情感

从诗词文札看纳兰性德的思想和情感

从诗词文札看纳兰性德的思想和情感纳兰性德在清代文学史上具有特出的重要地位,他出身满洲贵族家庭,却一生致力于汉文化,在他三十年的短暂生命中,曾为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作出过卓越的贡献。

可以说,没有他,就难有清初词的中兴,没有他,满族作家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探索和成就上就会缺失最有力的一笔。

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历1655年1月19日),为清初宰辅明珠长子,初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康熙十四年(1675),皇二子保成被立为太子,成德为避东宫嫌名改称性德,然不久后保成更名胤礽,是故成德、性德二名皆行于世,但容若生平自署俱为成德。

纳兰性德的词作最为世人推崇,周之琦评他是“南唐李重光后身也”,况周颐《蕙风词话》曰:“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手。

”彊村先生朱祖谋也曾云:“容若小词,直逼北宋,八百年来,无此作者。

”王国维在著名的《人间词话》中说:“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纵观性德一生,倾注心血最多,成就也最大的自然是词,他自己在弥留之际也对其师徐乾学坦言自己“性喜作诗余,禁之难止”①但纳兰性德同时也是一位兴趣广泛、兼备众长的作家,他在诗赋上有相当深厚的造诣,而且通过《通志堂集》及他的手简资料,足可见出他在书画、篆刻、音乐等方面的素养,甚至对天文、地理、历算、西方科学等都有所涉猎,梁启超推之为“清初学人第一”。

纳兰性德的诗词文札不仅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而且对研究他的生平与思想也有重大意义,本文试从他的诗词文札分析他的思想和情感。

仕与隐纳兰性德身处华阀而独被悲凉之雾,他的思想轨迹与所处的环境有鲜明的反差,仕与隐构成了纳兰性德人生中的一大思想矛盾。

需要指出的是:性德并非生而淡泊功名,追求超脱,作为一位才兼文武的有识青年,他曾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在国家政事、功业上曾有过一番宏大的抱负。

康熙十一年(1672)八月,性德参加乡试中举,主考官是后来与他建立了深厚情谊的经学家兼史学家徐乾学,性德“谈经史源委及文体正变,老师宿儒有所不及”②,徐氏大为惊叹,青眼相向。

浅析纳兰性德个性词学之魅力

浅析纳兰性德个性词学之魅力

浅析纳兰性德个性词学之魅力摘要清初词学复兴, 词人辈出, 陈维楼、朱彝尊之流亚俱以词名家, 然皆学步前人, 乏于独创唯有纳兰容若的词“ 别样清幽, 自然标格” , 其言情之作至今仍感人至深。

纳兰词何以具有不朽的魅力?蓦然回首,才发现这原来是由纳兰容若本人的个性气质所决定的。

纳兰性德,以心写词,魅力无穷。

一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只为情痴,只为真纳兰词之所以具有不朽的魅力, 首先在于它情感真挚, 以情动人。

这与纳兰容若的个性密切相关纳兰容若是一个极重感情的词人。

他执著人生却并不善处人生。

据传记, 他“ 至性固结, 无事不真” 。

这表现在爱情、友情方面极其明显。

纳兰容若和前妻卢氏伉俪情深, 夫妻相得, 惜乎时日不长, 仅结婚三年卢氏便不幸夭亡, 是年纳兰二十三岁。

纳兰容若对卢氏情真意笃, 一旦永诀, 摧肝裂胆, 痛何如之纳兰悲愁的情怀无以自遣, 便发之于词。

自卢氏卒后半月作第一首悼亡词《青衫湿遍》后, 纳兰词中悼亡之吟不绝, 至终身如是厂张仁政曰“ 先生弱冠时, 已赋悼亡, 缝络哀感之作, 居词集之半, 声泪俱随, 今人不能卒读。

” ①这些悼亡之词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纳兰对爱情之忠贞于此可见一斑, 纳兰天年不永, 亦或由于此。

纳兰容若也极重友情。

纳兰喜欢结交困顿守志、不肯悦俗的汉族文人, 如陈维换、严绳孙、顾贞观、秦松龄、姜震英等, 与他们过从甚密, 特别是与顾贞观结成了生死之交。

纳兰对朋友总是鼎力相助, “ 黄金如土, 淮义是位, 见才必怜, 见贤必慕” ②。

三百年传诵不绝的纳兰搭救吴兆鸯之事即是一例。

纳兰之重友谊仅次于他对卢氏的爱情。

卢氏天逝后, 纳兰容若所以能生活下去就有赖于友情的寄托,纳兰容若自始至终与朋友真诚相待, 极其珍视纯洁的友谊。

康熙二十三年十月, 即纳兰卒年前几个月, 他从无锡寄颐贞观的书简上说“ 金间锡岭, 兰揖可通。

侍绛帐于昆冈, 结芳邻于吾子。

平生师友, 尽在兹邦。

此仆来生之夙愿, 昔梦所长依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纳兰性德的《饮水词》饮誉有清一代近三百年,为无数词家激赏。

其词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贵重”的美学风格;“入微”的言情词旨和“音调铿锵、自然协律”的词声观;二是张扬宋词“适用”的革新思想.它包括词体“心声”功能的“适用”性和词体艺术表现特质的“适用”性;三是强调清新自然的语言字句和深细幽微的无尽情思,从而构置一种“烟水迷离之致”的美学至境。

本文将从上述三个方面结合《饮水词》中的作品来论述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

【关键词】纳兰性德词学思想《饮水词》一、“花间”范式下的审慎思考“花间”范式指的是早期文人词集《花间集》中所传达出来的词学审美传统,主要指的是“花间派”词人创作中体现出来的审美情趣。

文人词自唐五代到宋、元、明、清的发展过程中,围绕词的正变、流派、风格、功用、创作技巧等理念众说纷纭,然而在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中,许多都涉及到早期传统婉约词的代表——“花间词”。

这是因为花间词虽然有香艳秾丽、言情雕琢狭隘等弊病,但也有一些被后世词家称道并且被保留保留下来的某些词体特性元素。

纳兰性德正是以审慎的目光,思考花间词所代表的早期词学审美传统中某些值得学习的因素。

“《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①。

“贵重”是纳兰性德认可花间词之美的一面。

此外,他还认为花间词还具有“言情入微”、“音调铿锵、自然协律”的美感:“仆少知操觚,即爱《花间》致语,以其言情入微,且音调铿锵、自然协律。

”②因此,纳兰性德对传统“花间”范式进行一番审慎思考后,将其某些元素纳入自己词学创作理论和实践,它主要包括为三方面:“贵重”的美学风格、“入微”的言情词旨和“音调铿锵、自然协律”的词声观。

(一)“贵重”的美学风格词这一文学体裁进入北宋中期以后逐渐为文人所重视。

尽管历代词人对婉约、豪放两大流派究竟谁为词体之正宗纷争不下,各执一词。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摒去花间词中过于浓腻香艳的女性身姿容貌服饰情态描写后,文人婉约词仍多将描写对象对准①[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四》,《通志堂集》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据康熙刻本影印出版。

以下文中所引《通志堂集》皆出此版。

女性,词中人物容貌服饰、行为举止、心理活动和生活场景,或雍容典丽,或娴雅缠绵。

词风以婉约为主的纳兰性德推崇花间词的“贵重”,正是肯定了传统婉约词的这种富丽精工的华贵之气。

“贵重”是花间词的一个重要特点,主要表现为词中女性人物外貌描写的富贵华丽、男性人物心态品尚的富贵风雅和语言字句的富丽精工。

就词中女性形象之华贵而言,花间词人的鼻祖——温庭筠的词作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其《菩萨蛮》十四首中女主人公皆为贵妇形象,如“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玉钗头上凤”、“翠钗金作股”、“翠佃金压脸”;她们所居之处是“玉楼”、“画楼”、“金堂”;香闺中悬挂着“水精帘”、“珠帘”、“绣帘”、“翠幕”、“画罗”的帘幕;卧具是“绿檀金凤凰”的“山枕”、“玻璃枕”、“锦衾”。

其中遣词造句,充斥金玉朱翠,富丽堂皇。

她们的情态行为也无不带有贵妇的特征:如“金雁双飞,泪痕沾绣衣”,“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深处麝烟长,卧时留薄妆”。

同样,其他绝大多数花间词人的词中也具有这种艳丽华贵的气息,就连颇具清丽风格的作者韦庄也不能免俗。

他的《菩萨蛮》中的美人居所是“香灯半卷流苏帐”,弹奏的是“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薛昭蕴描写美女的妆束是“叠损罗衣金线,睡觉水精帘未卷”(《谒金门》(春满院));牛峤词中的女性“舞裙香暖金泥凤,画梁语燕惊残梦”(《菩萨蛮》(舞裙香暖金泥凤)------。

这样的例子在《花间集》中俯拾皆是,正好应合了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作出的“文抽丽锦”之意。

然而,还需说明的是,花间词的贵重不仅仅体现在大量词中女性人物穿着、情态、居所陈设的华贵,还隐隐流露出文人士大夫人物对富贵娴雅的闺阁淑女的一种玩赏心态。

如顾夐《河传》春景的描写:“曲槛,春晚。

碧流纹细,绿杨丝软。

露华鲜,杏枝繁。

莺啭,野芜平似剪,人间到天上,堪游赏,醉眼疑屏障。

对池塘,惜韶光,断肠,为花须尽狂。

”这种流连春光、为花醉狂的心态正是典型的文人士大夫游冶恣乐的心态。

江南春日,偕遇佳人,令无数文人士大夫醉心玩味。

作为深受汉文化熏陶的贵胄公子纳兰性德,自然也喜爱汉族知识分子这种恣乐旖旎的行为心态。

纳兰性德的《剪梧桐》吟道:“忆少日清狂,花间马上,软风斜照。

”可见,少年的纳兰性德曾耽于花间、樽前的绮丽生活,相同的红袖依傍诗酒恣乐生活浸染出相似的文化审美趣味。

如他在《与梁药亭书》中说:“仆少知操觚,即爱《花间》致语。

”《花间集》是引领纳兰性德走入词学创作的典范,并在他后来的创作中发生着持续的影响,以至纳兰性德虽然认为花间词不如北宋词适用,但自有一种雍容华贵之美。

夏敬观曾论道:“寒酸语,不可作,即愁苦之音,亦以华贵出之,饮水词人,所以为李重光后身也。

”①此语道出了纳兰性德与李后主相似的“华贵”出身,揭示出其词“华贵”面貌的深层原因。

《饮水词》中的“华贵”之语比比皆是,主要表现为情词中女性的传统贵妇形象。

如“桦烛影微红玉软,燕钗垂。

”(《山花子》(昨夜浓香分外宜)),“越罗裙飏缕金衣。

”(《山花子》(小立红桥柳半垂))“珠衱佩囊三合字,宝钗拢髻两分心。

”(《浣溪纱》(十二红帘窣地深))“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笑卷轻衫鱼子缬。

”(《蝶恋花》(露下庭柯蝉响歇))她们的居所陈设有“红帘”、“画屏”、“绣屏”、“玉帘钩”、“山枕”、“熏笼”、“博山炉”、“绣床”、“香篝”、“翠被”、“金碧画”、“金屈戌”、“金缕绣”、“银灯”等,出入的场景可以看到“玉阑”、“红桥”、“雕梁”、“银墙”、“园花”等。

一句话,居所陈设,处处“华贵”之极。

女性如此,男主人公也处处沉浸在“华贵”之中:衣着穿戴是“人拥缑笙氅。

”(《清平乐》(麝烟深漾))居所里有“双鱼洗”、“铜瓶小注”、“麝炉”、“金鸭消香”、“银虬泻水”、“银灯”;主人公出入皇家宫苑,目及“鸳甃”、“香车”、“瑶华映阙”,居处日常生活用品有压帘的“银蒜”、敲竹的“玉钗”、“莲漏”、“九枝灯”、“玉鸦叉”、“青缣被”、“红蕤枕”,出行“雕鞍斑骓”;其生活方式也是贵族化的:春日家中禄水亭则“看白袷、亲调马”、“教费尽、莺儿语”,“十里湖光载酒游,青帘低映白蘋洲,西风听彻采菱讴。

”(《浣溪纱》(十里湖光载酒游))从遣词造句看:词人有意识的将一些名词物事典雅化贵族化。

如将室内焚香用的“熏笼”雅称为“香篝”,有双鱼形象的盥洗器称为“双鱼洗”,盛水的铜器皿称为“铜瓶小注”,鸭形香炉称为“金鸭”,漏刻上的播水壶龙口称为“银虬”,门窗上的铜钮环称为“金屈戌”等,字句的精工锤炼处处显露富丽的韵味。

但纳兰性德毕竟与温庭筠的家世出身不同,前者的“贵重”可谓是大家闺秀;因而显出某种“清丽”;后者只能是小家碧玉,因而“绮丽”。

富贵风流的生活方式、精工雅丽的语言字句使《饮水词》于清丽自然中亦透露出“贵重”的气息,这正是自花间词以来传统文人词带给纳兰性德词的一个重要特色。

(二)“入微”的言情词旨作为文人词的“鼻祖”,花间词所唱之“情”主要是男女之情。

《饮水词》也不例外。

我们来纳兰性德的一首《虞美人》:“凭君料理花间课,莫负当初我。

眼看鸡犬上天梯,黄九自招秦七共泥犁。

瘦狂哪似痴肥好,判任痴肥笑。

笑他多病与长贫,不及诸公衮衮向风尘。

”黄庭坚、秦观向以擅写情词著称,黄庭坚还被法秀道人叱为“作艳词当坠犁舌地狱”,纳兰性德自喻“黄九自招秦七共泥犁”,表明词人喜爱“情词”和宁遭叱骂亦无怨无悔的决心。

花间词的“言情入微”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表现女性神态举止、心理活动细节的细腻描写。

《饮水词》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传统花间式的艳词情语,借鉴了花间词人言情细腻的特点,如下面这首《浣溪沙》:“睡起惺忪强自支,绿倾蝉鬓下帘时,夜来愁损小腰肢。

远信不归空伫望,幽期细数却参差,更兼何事耐寻思?”这首词从题材到语言具有明显的花间风味。

词中写思妇睡后新起的慵懒娇柔,通过刻画她的慵柔、发髻、腰肢、空望以及细数、寻思等细节,细致地表现了一位忧思怀人的闺中少妇的风姿,与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何其相似。

其次,花间词的“言情入微”还表现为爱情心理的隐微曲折和层层深入。

而这点在纳兰性德词中更占主导地位,例如《秋千索》:“游丝断续东风弱,浑无语,半垂帘幕。

茜袖谁招曲栏边,弄一缕、秋千索。

惜花人共残春薄,春欲尽、纤腰如削。

新月才堪照独愁,却又照、梨花落。

”词中上阕用“游丝断续”、“东风弱”、“半垂帘幕”、“曲栏”、“秋千索”等意象传递出词中女子悒悒无奈的心情。

下阕开头用“惜花人共残春薄、春欲尽、纤腰如削”,道出她惜春逝去的惆怅。

结尾却用新月“却又照、梨花落”的写景之语,将前面刚要说出的“独愁”悄悄隐去。

全词词情幽微曲折,耐人寻味。

再如《生查子》:“惆怅彩云飞,碧落知何许。

不见合欢花,空倚相思树。

总是别时情,那得分明语。

判得最长宵,数尽厌厌雨。

”词的上阕写一位女子见彩云惆怅,念合欢花而空倚相思树;下阕则将这种惆怅空倚之情更深入一步,由回想离别场景和昔日誓言愈生缱倦之情,以致愿甘守“最长宵”,听任空雨连绵的折磨,这种由景及情,由表及里的表现方式,使得表情达意更深入了一层。

言情的细腻与隐微深入赋予了纳兰性德词婉丽缠绵的情致。

(三)“音调铿锵、自然协律”的词声观纳兰性德指出花间词“音调铿锵、自然协律”,这是就词的音乐美感而言。

词乃音乐文学,不仅讲究平仄格律,还要求声律和谐之美。

除了平仄格式不同外,词与诗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合乐歌唱。

“倚声填词”的“倚声”,是对词中句度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差以及腔调、格式等规定,都必须以乐曲的音声变化为标准。

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明确提出了词要声律和谐的原则:“名高白雪,声声而自合鸾歌;响遏行云,字字而偏协凤律。

”①《花间集序》的声律和谐思想可谓是词学本体论发展过程里音律观的发轫之说。

继《花间集序》后,历代词家都不同程度的提到了词要合音律的问题。

如李清照在《词论》中批评苏轼某些词是“句读不葺之诗尔”①。

但实际上苏词“不豪放处,未尝不叶律。

”②这些都证明词要协律乃历代词家必须遵守的不二法门。

词至清代已实际更多表现为一种专供吟诵的案头文学。

词要合音协律俨然成为体现词体自身文体特质的一个重要特征。

纳兰性德认为花间词的典范之处在于“音调铿锵、自然协律”正是从维护词体文体特质而言,即词要体现区别于诗歌、文赋等文体的音律特性。

词要在吟诵中体现出音乐美感,基于此,《饮水词》在创作实践中表现出一种在继承基础上的积极创新意识。

首先,纳兰性德词以小令为主,亦以小令见长。

其词字法精严,音调畅美,向为后世所称:“容若《饮水》一卷,《侧帽》数章,为词家正声。

散壁零玑,字字可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