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

合集下载

王昌龄《从军行》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赏析从军行其一从军行【唐】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

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

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

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

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

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

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十分委婉曲折。

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的心情。

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出,而是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

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能归的结果。

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

唐诗《从军行》王昌龄

唐诗《从军行》王昌龄

唐诗《从军行》王昌龄唐诗《从军行》王昌龄《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

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唐诗《从军行》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从军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前言】《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

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第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 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第二首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王昌龄《从军行》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原文及赏析

从军行[唐]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分类标签: 励志诗边塞诗高中作品赏析这是一首气魄宏伟的边塞诗。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皑皑雪山顿时变暗,战士在塞外孤城上还想望着遥远的玉门关。

在黄沙漫漫的战场上,他们虽然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但不打败敌人是决不回乡的。

第四首诗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是对整个西北边境广漠地域的典型概括,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参考!《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及注释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注释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西京:长安。

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

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

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显见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古诗、翻译及赏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古诗、翻译及赏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古诗、翻译及赏析《从军行》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写的描写戍边战士边塞生活的组诗,其中第四首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

下边整理分享这首诗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赏析】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从军行七首·其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无数的读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地解读这首诗,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深深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下诗的内容:“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一首描绘战争景象的诗,通过四个画面,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和坚毅决心。

“青海长云暗雪山”,这一句以宏大的自然景色为开篇,给人以震撼之感。

这里的“长云”,象征着战争的阴霾,而“暗雪山”则寓意着战争的严峻和残酷。

这样的开头,既揭示了主题,又为后面的描绘打下了基调。

“孤城遥望玉门关”,这句诗描绘了边塞孤城的凄凉景象。

这里的“孤城”,既是实指边塞的军事要塞,又是象征边塞将士孤独的处境。

而“玉门关”,则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象征着国家的边疆。

这一句,通过对边塞孤城和玉门关的描绘,展现了边塞将士孤独而坚定的形象。

“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以黄沙和金甲为对比,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这里的“黄沙”,象征着战争的艰难和困苦,而“金甲”,则是士兵们保护自己的装备。

这一句,通过对比,突出了士兵们在战争中坚韧不屈的精神。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表达了士兵们的决心和信念。

“不破楼兰”,意味着他们不会放弃战斗,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终不还”,则表达了他们的决心,即使牺牲生命,也要保卫国家,绝不后退。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从军行七首》王昌龄/唐代1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独上一作:独坐)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2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3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6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7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译文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沙海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

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王昌龄从军行翻译_王昌龄的出塞诗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翻译_王昌龄的出塞诗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翻译_王昌龄的出塞诗赏析王昌龄《从军行》原文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的下联“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是千古名句,表达了王昌龄离职要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决心。

《从军行》大意:“漂浮在青海上空的乌云,将雪山都给遮住了,我站在孤城当中,眺望着处于远方的玉门关。

在塞外所经历的诸多战争,已经磨穿了身上所穿戴的盔甲,如果不打败西部进犯的敌人,绝对不会回乡。

”王昌龄的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是我国青海湖地区的风景。

在我国的青海湖上空云雾弥漫。

而在青海湖的北面则有绵延千里的雪山。

在雪山的后面便是河西走廊,在河西走廊的大漠当中,伫立着一座孤独的城堡。

再往西边走,便是与这座城堡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在诗中,将这些事物全部的集中到了一起,描绘了一幅广阔壮丽,但是又有一些凄凉的画卷。

《从军行》王昌龄这一首诗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是王昌龄在赞美祖国的大好山河时,又表达出想要利用自己的才能,投身战场。

与身在塞外的战士们一同抵御外来的侵略者,收复国家的失地,保证国家领土的完整以及人民百姓的安居乐业。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的原文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而全诗译文则是:“在杨花已经落尽,子规正在啼叫的时节,我听到了你正路过五溪这一个地方。

我将自己的忧愁与苦闷的心情寄托给天上的明月,希望我的心情能够随着风,伴随着你一起去到夜郎以西。

”在唐朝天宝年间,王昌龄因为政治事件,被贬为县尉,而任职的地方就是龙标县。

在我国古代,都是以左为尊。

而王昌龄是被贬,所以称之为左迁。

在我国唐朝时期,有很多著名的诗人,而李白与王昌龄得到成就十分的高。

李白除了被人们称为“诗仙”之外,还与王昌龄一起被清朝沈德潜誉为唐朝七言绝句诗人当中成就最高的两人。

所以,王昌龄与李白之间的友谊十分的深厚。

当李白听说了王昌龄被贬为龙标知县之后,心中感到很难过,但是自己却有没有办法与王昌龄一起借酒浇愁,只能写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好友的遭遇而感到很悲伤,并且祝愿好友王昌龄可以在上任途中,一路平安。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原文翻译及赏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从军行七首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独上一作:独坐)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译文: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

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9篇)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9篇)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9篇)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古诗简介《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是李白的作品,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

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翻译/译文将军戎马一生,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

这次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将军急中生智,下令突围,在突围的关键时刻,将军将敌方大将一击射杀。

敌军一时陷于慌乱,将军率残部乘机杀开重围,夺路而出,一骑绝尘,千余(虚数)共拼杀而回。

注释①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应该反映但是戍边抵抗匈奴的将领)。

②呼延:匈奴贵族,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赏析/鉴赏“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作为一首边塞诗,全篇四句,没有一句描写边地风情,也没有一个字的豪言壮语,从头到尾都是叙述事情,交待过程,却让人读完以后,忍不住要掩卷沉思,实在可说是难得的上乘之作。

《从军行》的主人公显然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但第一句却只写了他身上穿的铠甲,而且是一件"碎铁衣",他长期征战在祖国边陲,多年的风餐露宿,浴血厮杀,连身上的铠甲都已经碎了,身上留下了累累的枪伤箭痕,"百战沙场碎铁衣",这是一幅具有雕像性质的饱经血与火的洗礼的铁塔般的边将形象。

虽然写的是破碎的铁衣,其实是在讴歌其铮铮铁骨。

这一句先声夺人,为全诗罩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此人戎马一生,经历过无数的死亡与冷酷,而此时此刻,又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城南已合数重围",诗歌语言极为简练准确,字字千钧,容不得任何误解与猜疑,却又让人产生无尽联想,眼下,一个久经战阵的将军,被敌人团团包围,从他那残破的铁甲,我们当然知道他是绝不可能俯首待擒、坐以待毙的;但是身处数重的包围中,面对敌众我寡,天时、地利、人和全无的困境,他又该采取什么行动呢?就在大家为他及其全军将士捏着一把汗而焦急万分之际,将军没有犹豫迟疑,也没有一言片语,只是当机立断地采取了最有效也是最正确的行动,"突营射杀呼延将",突营,就是突围,呼延,是匈奴中地位仅次于左右贤王的四大贵族之一,诗中代指敌人的中军主将。

《从军行》唐王昌龄的意思

《从军行》唐王昌龄的意思

《从军行》唐王昌龄的意思
自古以来,边塞诗就是中国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雄浑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深受人们喜爱。

《从军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作品,描绘了壮士从军边疆的豪迈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深切同情和崇高敬意。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读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从军行》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的大意如下:
第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青海地区的天空常常被浓密的云层笼罩,使得远方的雪山显得更加阴沉。

这句话描绘了一幅辽阔、壮观的边塞自然景象,暗示了边塞环境的艰苦。

第二句“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孤城之中,远望着著名的关隘——玉门关。

玉门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象征着边塞与内地的联系。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边塞将士守卫边疆的敬意。

第三句“黄沙百战穿金甲”,形象地描绘了边塞将士在沙场上英勇作战的场面。

黄沙代表边塞地区的恶劣环境,百战穿金甲则意味着将士们身经百战,英勇顽强。

金甲是古代将士的防护装备,穿金甲意味着在战场上屡建战功。

第四句“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这里代指敌人。

这句话表达了边塞将士誓死保卫边疆的决心和信念,即使战斗再艰苦,也要坚持到底,打败敌人,保卫家园。

总的来说,《从军行》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壮丽景色和将士们的英勇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边塞将士为保家卫国而誓死拼搏的精神风貌。

从军行古诗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古诗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古诗王昌龄赏析从军行古诗王昌龄赏析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经典作品,全诗在诗中淋漓尽致的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原文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原文及赏析王昌龄《从军行二首》原文及赏析这组诗共两首,第一首诗表达了一位投笔从戎多年的老战士因功业志向难酬而产生的一时懊悔之情。

王昌龄诗《从军行》全文翻译赏析

王昌龄诗《从军行》全文翻译赏析

王昌龄诗《从军行》全文翻译赏析王昌龄诗《从军行》全文翻译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店铺整理的王昌龄诗《从军行》全文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诗鉴赏这首诗描写的是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歌颂了他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这首诗气魄宏大,热情洋溢,一扫边塞诗凄婉悲凉的一贯风格。

诗的一、二句“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采用倒装的句式,描绘了戍边部队奉命开拔及行军途中的情景。

“红旗”代指戍边部队;“半卷”既表现军旗的舞姿,又传达出了戍边壮士奔赴前线时斗志昂扬的高涨士气。

浩浩荡荡的部队如湍急的铁流挺进在无边的瀚海之中,使得征途上空烟尘滚滚,遮天蔽日,阳光也仿佛骤然变得昏暗。

“日色昏”三字,借光线之弱渲染出了千军万马急速突进时气宇轩昂的气概和景象。

从这人急马疾的后续部队脚下所溅起的“风尘”之中,我们是可以想象到前线敌人之强大和战斗之激烈、待援。

而将士的步伐愈快,就愈显示出他们那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三、四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是写急行军途中,忽然传来前方部队报捷的喜讯。

“夜战”二字含蕴无穷,它告诉我们:生擒敌酋的胜利来之不易。

沙漠中的夜战,既要克服瞬息万变的恶劣气候给将士带来的困难,又要不顾白天行军的鞍马劳顿,没有深广的谋略和敢于拼搏的精神,就难以克敌制胜。

从诗歌结尾的捷报中,我们可以听出后续部队将士乍闻喜讯、喜出望外的纵情欢呼声,敌酋垂头丧气的抽泣声,先头部队在浴血奋战时惊心动魄的呐喊声同时也更能体会出先头部队将士们大智大勇、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着特色是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诗的第一句写部队急行军时的情景,但诗人只写了漫漫政途上的滚滚风尘,并没有直接写人。

王昌龄《从军行》诗词鉴赏

王昌龄《从军行》诗词鉴赏

王昌龄《从军行》诗词鉴赏王昌龄《从军行》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王昌龄《从军行》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王昌龄《从军行》赏析王昌龄的诗,以七绝最佳。

明代王世贞认为盛唐七绝,只有他可与李白争胜,列为“神品”。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征戍之事。

王昌龄的《从军行》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前两句描写景物,交代背景。

上句点出地点“青海”,写出景物:万里浓云笼罩得雪山晦暗无光。

景物中透露出战云密布,战斗频繁而激烈。

下句写军队驻守的是一座远离祖国的孤城,将士时时回首远望玉门关,玉门关内就是祖国和家乡,写出将士爱国爱乡的思想情感。

这些描写都是为了烘托下面的抒情。

下面两句抒发将士的壮志情怀。

前句说在沙漠里已身经百战,磨破了身上的军衣;后句说不消灭敌人绝不生还。

“穿”,磨破的意思;“楼兰”,西域古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

汉武帝时,楼兰阻挡通往西域的道路,袭击汉朝使臣。

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遣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楼兰王。

这里借用典故,“破楼兰”即消灭敌人的意思。

全诗通过远征将士的抒情,表达了将士热爱祖国、奋不顾身的战斗精神。

诗中先写景物,暗喻战争的残酷频繁和将士的爱国爱乡,以烘托下文。

接着以直言抒情写出了将士英勇无畏,百战不疲,誓灭敌人的爱国豪壮情怀,把全诗推向高潮,唱出了爱国主义的战歌,给人们以鼓舞和力量。

王昌龄《从军行》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赏析从军行其一从军行【唐】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

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

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

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

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

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

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十分委婉曲折。

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的心情。

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出,而是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

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能归的结果。

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
他在边塞从军的时候,骑马巡边,满目苍凉,心中烦闷,就信马由缰,走了 不知多久,离开唐军驻地已经十分遥远,他正要回转马头,忽然看见在一片广漠 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
2/8
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唐军戍卒孤独地走上了望台。从青海 湖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王昌龄猜想,此时此刻,戍卒的思 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王昌龄素知此 地已无唐军,《军事报》上说前段时间有一队唐军在此地全军覆没,唐军就放弃 了此地,现在却有唐兵守着,不禁心中大奇,走近去看个究竟。却见戍卒走上高 台,坐下了。此时寒风瑟瑟,本就让人愁思不已,那戍卒更用羌笛吹起了主题为 “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只听得笛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如亲人在 呼唤,似征人在叹息。五昌龄想到,这笛声就如同一缕情思,飘向万里之遥的故 乡,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但是战事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 遥无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等待。王昌龄思绪纷乱,走上前去,却见此兵甲胄破 了一个小洞,便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此兵见到问自己,忙一手掩住甲上的 破洞,单手行礼,答道:“我叫闾丘晓。”
开元十四年丙寅(726 年),二十九岁。隐居于京兆府蓝田县石门谷。是年 有《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之作。“山阴崔少府”即崔国辅。
进士及弟
开元十五年(727 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 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十九年辛末(731 年),三十四岁。在长安,以博学宏词登科,再迁河 南汜水县尉。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事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 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 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事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 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 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 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诗歌鉴赏】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原文及翻译赏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原文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翻译待更新王昌龄《从军行七首》赏析《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词作品,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

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

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

王昌龄的诗词全集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王昌龄的从军行赏析分享

王昌龄的从军行赏析分享

王昌龄的从军行赏析分享王昌龄的从军行赏析分享《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大家是否阅读过这首诗呢?以下是店铺精心准备的王昌龄的从军行赏析分享,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王昌龄的从军行赏析分享【1】从军行作者: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昌龄《从军行》全文赏析 《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 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边塞诗人王 昌龄《从军行》赏析及阅读答案 ,希望对你有帮助。

边塞诗人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其五)》赏析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

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

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 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 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 失惊。

正欲探听, 鸾铃响处, 马到中军, 云长提华雄之头, 掷于地上, 其酒尚温。

这段文学 ,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

论其 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

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 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 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这首《从军 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词 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 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 起时, 飞沙走石。

因此, “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 并不是指天色已晚, 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

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 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

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 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

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 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

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 支劲旅,好象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




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 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

这支横行大漠的 健儿, 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 再读后两句: “前 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

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 刚才那支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

就在中途, 捷报传来,前锋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

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 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 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

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既衬托出 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从描写看, 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 而对战果辉煌的 “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

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

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 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

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 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

它让读者从“大漠 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

从 “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

一场激战, 不是写得声嘶 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

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超 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 故事 的。

这首诗描写的是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 情,歌颂了他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这首诗气魄宏大,热情洋 溢,一扫边塞诗凄婉悲凉的一贯风格。

诗的一、二句“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采用倒装的句式, 描绘了戍边奉命开拔及行军途中的情景。

“红旗”代指戍边; “半卷”既表现军 旗的舞姿, 又传达出了戍边壮士奔赴前线时斗志昂扬的高涨士气。

浩浩荡荡的如 湍急的铁流挺进在无边的瀚海之中,使得征途上空烟尘滚滚,遮天蔽日,阳光也 仿佛骤然变得昏暗。

“日色昏”三字, 借光线之弱渲染出了千军万马急速突进时 气宇轩昂的气概和景象。

从这人急马疾的后续脚下所溅起的“风尘”之中, 我们 是可以想象到前线敌人之强大和战斗之激烈、待援。

而将士的步伐愈快,就愈显 示出他们那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三、四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是写急行军途中,忽然传 来前方报捷的喜讯。

“夜战”二字含蕴无穷,它告诉我们:生擒敌酋的胜利来之 不易。

沙漠中的夜战,既要克服瞬息万变的恶劣气候给将士带来的困难,又要不 顾白天行军的鞍马劳顿,没有深广的谋略和敢于拼搏的精神,就难以克敌制胜。

从诗歌


结尾的捷报中,我们可以听出后续将士乍闻喜讯、喜出望外的纵情欢呼声, 敌酋垂头丧气的抽泣声,先头在浴血奋战时惊心动魄的呐喊声 同时也更能体会出先头将士们大智大勇、 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在 艺术上的显着特色是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诗的第一句写急行军时的情景,但诗 人只写了漫漫政途上的滚滚风尘, 并没有直接写人。

诗的第二句也没有直接写戍 边将士如何开拔出征, 而是写“红旗半卷出辕门”, 以红旗来喻指。

这两句都写 行动的情景,似乎都没提到人,但画面上人的活动不但自见,且是画面的主体。

从而使诗句 显得分外含蓄、深沉。

诗的结句也颇见功力,它虽然不说前军获胜,但是胜 利的氛围却充溢于字里行间。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敌酋被擒, 敌兵这些乌合之众岂不如鸟兽散? 正因为诗句充满较大的想象空间,使诗歌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