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量(戴海琦版)课后习题标准答案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测验等值)
第9章测验等值9.1 复习笔记一、测验等值概述(一)测验等值来源于测量实践的需要在心理与教育测量实践中,经常遇到一个测验需要配备多个测验形式的情况,特别是那些测验内容易受记忆或针对性训练影响的测验,在测验之前需严格保密,测验之后不能再用,必须配备多个不同形式供不同次施测所用。
(二)测验等值的实质从本质上来讲,测验等值就是通过对考核同一种心理品质的多个测验形式做出测量分数系统的转换,进而使得这些不同测验形式的测验分数之间具有可比性。
在实际操作中,测验等值可使各个不同形式的测验分数均对应起来,测验主持者可以任意指定其中的一个分数形式作为基准,而使所有其他形式的分数都转化到这个基准形式上。
测验等值中所讲的测量分数系统的转换与测验原始分数与导出分数之间的转换是不同的。
寻找测验等值关系与寻找两测验之间预测关系也是不相同的。
(三)测验等值的条件测量学所提出的测验等值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同质性、等信度、公平性、可递推性、对称性、样本不变性。
(四)测验等值的一些基本概念1.经典理论等值与项目反应理论等值两种等值的区别在于等值时以何种测验理论作指导。
以经典理论为指导的等值称为经典理论等值,以项目反映理论为指导的等值称为项目反映理论等值。
2.测验分数等值与项目参数等值(1)这是根据测验等值的直接操作对象不同而构成的一对概念:①测验分数等值:如果等值的直接操作对象是测验的原始分数,结果是直接找到两测验分数的转换关系,称为测验分数等值。
②项目参数等值:如果等值的直接操作对象是测验项目参数,找到的等值转换关系是两测验项目参数之间的转换关系,则称其为项目参数等值。
项目参数等值可以是终极目的,但更多的是中间目的,在项目参数等值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找到测验分数的转换关系。
(2)项目参数等值特别适用于大型题库建设。
利用项目参数等值可以把不同批次采集计算的项目参数,确定在一个统一的度量系统上,所有项目合并成一个大型题库。
从这样的题库中抽题组成的不同试卷进行测试,可获得一致的评价结果,不必再进行等值计算。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目标参照测验)
第10章目标参照测验10.1 复习笔记一、目标参照测验概述(一)目标参照测验的产生从20世纪中期开始,随着常模参照测验模式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测验都只关心个体间的差异)逐渐被人们发觉,目标参照测验(亦称标准参照测验)应运而生。
1962年戈莱塞(R.Glaser)和克劳斯(D.Klaus)首先提出目标参照测验的概念。
(二)目标参照测验的定义目标参照测验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个体在所规定的测量内容上的行为水平,因此其出发点是个体本身的绝对水平,而不再是个体间的水平差异。
戈莱塞认为:“所谓目标参照测验,是根据某一明确界定的内容范围而缜密编制的测验,并且,被试在测验上所得结果,也是根据某一明确界定的行为标准直接进行解释的。
”二、目标参照测验的项目分析(一)内容范围的确定一个测验的内容范围包括所欲测量特质中蕴含的全部行为。
任何一个内容范围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内容范围具有边界;每一内容范围内容均可分为几类,每一类中又可分为更细更小的类,当每一类的内容及其在此内容范围内的相对重要性确定以后,内容范围就有了明确的结构。
(二)测验项目的内容效度分析目标参照测验的项目分析,首先要对构成测验的每一个题目是否合适以及有效进行分析,即检验题目与测验内容范围所要求的内容与目标的一致性。
这一过程一般缺乏客观的统计分析手段,通常采用专家评定的方法。
专家评定可以采取不同方式,其中比较直观和常用的一种方式是要求有关内容领域的专家填写项目内容评定表,在五级量表上对每个题目所测内容与项目编制者所欲测量的目标内容之间的一致性做出评定,通常情况下,需要同时邀请多位专家进行评定,以考察专家评定之间的一致性。
(三)测验项目的难度和区分度分析1.测验的预测测验编制完成后,须选取一定数量的被试进行预测,由此获得预测数据,然后才能在此数据基础上对项目的难度和区分度进行量化分析。
目标参照测验的预测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前测—后测方法:选取一组被试,在其接受与测验目标内容有关的教学过程前后各施测一次,取得前测和后测的结果,前者表示未掌握者在测验中的水平,后者表示已掌握者的水平。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1.掌握以下基本概念和术语:(1)测量答:测量是指依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尺对事物的属性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一定的法则”是指任何测量都要建立在某种科学规则和科学原理基础之上,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完成测量过程。
“事物的属性”是指所要测量的客体或事件的特定特征。
“量尺”是指测量中所使用的度量工具。
“定量描述”是指测量的结果总是对事物属性的量的确定。
(2)心理测量答:心理测量是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在测验上对人的心理特质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
心理测量依据的法则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理论,很难达到如同物理测量依据的法则那样普遍被研究者共同接受的科学水平。
心理测量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特质。
心理测量的量尺是由有关领域的专家经过长期的编制、试用、修订、完善而逐渐形成的标准化测验,它的编制是一项高度专门化的系统工作,要达到科学所要求的水平绝非易事。
心理测量的目标虽然是对人的心理特质进行定量分析,但这种定量分析的精确度远不及物理测量的精确度。
(3)绝对参照点答:测量的参照点是指在测量工作中,测量前测量对象的数量的固定原点。
参照点可分为绝对参照点和相对参照点。
绝对参照点以绝对的零点作为测量的起点。
绝对参照点是最为理想的测量参照点,因为它的意义最为明确。
(4)相对参照点答:测量的参照点是指在测量工作中,测量前测量对象的数量的固定原点。
参照点可分为绝对参照点和相对参照点。
相对参照点以人为确定的零点作为测量的起点。
最为理想的测量参照点当然是绝对参照点,因为它的意义最为明确。
在人们难以找到绝对参照点的情况下,就必须改用相对参照点。
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
(5)称名量表答:量表是指能够使事物的特征数量化的数字连续体。
斯蒂文斯根据测量中使用的不同参照点和单位,区分出四种不同水平的测量量表:称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率量表。
其中称名量表只是用数字代表事物的成分或用数字对事物进行分类。
称名量表又可细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命名量表;二是类别量表。
戴海琦《心理与教育测量》习题答案之欧阳治创编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1.与物理测量相比较,阐明心理测量的特点。
3.如何才能证明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解答要点:1.(1)心理与教育测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
(2)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内容是复杂的,内隐的,其测量只能是间接的。
(3)心理与教育测量定量分析的精确度很低。
3.(1)从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来看,心理测量是可能的。
(2)人的心理现象和知识水平如同其他一切物理现象一样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既有质的方面,也有量的方面,因此有必要测定出这些差异的数量。
第三章经典测量理论的基本假设1.简述"心理特质"的含义。
2.心理测量的误差来源主要包括哪些?3.CTT模型及其假设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答案要点:1.心理特质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所特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就是人的心理特质。
(1)特质是一组具有内部相关的行为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2)特质是可以综合不同刺激,使人对这些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3)特质是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特点。
(4)特质分多个层次有机组合而成的。
(5)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某种预测。
2.心理测量的误差主要来自3个方面:测量工具、被测对象和施测过程。
3.CTT模型是:经典测验理论假定,观察分数(记为X)与真分数(T)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并只相差一个随机误差(记为E)。
即:X=T+E 其主要内容为:(1)若一个人的某种心理特质可以用平行的测验反复测量足够多次,则其观察分数的平均值会接近于真分数。
(2)真分数和误差分数之间的相关为零。
(3)各平行测验上的误差分数之间相关为零。
第四章测量信度1.指出各种信度系数所对应的误差来源。
3.已知某态度量表用道题,被试在各题上得分的方差分别是0.80,0.81,0.79,0.78,0.80,0.82,测验总分的方差为16.00,求α值。
4.怎样提高测量信度?解答要点:1.对重测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①所测量的心理特质不稳定;②遗忘和练习的效果没有相互抵消;③在两次施测的时间间隔里,所要测的被试的心理特质得到了学习和训练;④两次测查的时间间隔不同在信度不同。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3版)课后习题(第7章 测验常模——第9章 测验等值)【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①从测验的编制者来讲,确定常模团体的问题,变成确定所编制的测验将来用于什么总 体,所选定的常模团体必须能够代表该总体。大部分测验都有不止一个常模团体。
②对测验的使用者,要从不同角度来选定常模,选定一个与施测样本最适合的一个常模 团体。因为标准化测验通常提供许多原始分数与各种常模团体的比较转换表,被试的分数必 须与最合适的常模比较。
布仍然非正态。
c.任何一组原始分数经转换为 Z 分数以后均有 Z 0 、
数对不同测验分数进行比较。
,因此,可以利用 Z 分
②缺点:
Z 分数由于计算中经常出现负数和小数,且单位过大(一个标准差单位),所以,使用
起来不够方便。
(3)T 分数的优缺点
一种将 Z 分数作线性变换,使负号与小数消失,全部变为正数的转换方法。这种转换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7 章 测验常模
1.试比较各种导出分数的优缺点。 答:导出分数就是在原始分数转换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规则,经过统计处理后获得的 具有一定参照点和单位,且可以相互比较的分数。这种按某种规则将原始分数转化为导出分 数的过程称作分数的转换。常用的导出分数有百分等级、标准分数、T 分数等。 (1)百分等级的优缺点 百分等级是应用最广的导出分数。一个原始分数的百分等级是指在一个群体的测验分数 中,得分低于这个分数的人数的百分比。其优缺点为: ①优点: a.是一种相对位置量数,具有可比性,且具有易于计算、解释方便等优点,对一般教 师、学生和家长而言,均能了解百分等级的意义,所以它较适用于不同的对象和性质不同的 测验。 b.百分等级不受原始分数分布状态的影响,即使分数分配不是正态的,也不会改变百 分等级常模的解释能力。 ②缺点: a.单位不等,尤其在分配的两个极端。 b.百分等级只具有顺序性,而无法用它来说明不同被试之间分数差异的数量。 (2)标准分数的优缺点 标准分数是一种具有相等单位的量数,又称作 Z 分数,以 Z 表示。它是将原始分数与 团体的平均数之差除以标准差所得的商数,是以标准差为单位度量原始分数离开其平均数的 距离。其优缺点为: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能力测验(上))
第12章能力测验(上)12.1 复习笔记一、智力测验的一般问题(一)关于智力实质的理论研究1.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1)智力二因素论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首先利用因素分析方法,将心理能力测验之间普遍存在的相关归因于一种一般因素或共同因素的作用,他命名这种因素为G因素;后来,斯皮尔曼又提出还存在特殊因素(S因素),并由此构成他的智力二因素论,并始终强调G因素是智力的核心。
(2)智力多因素论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利用多重因素分析方法首先提出:智力的核心不是单一的G因素,而是许多主要的、基本的、彼此相关的智力因素群。
经过多年研究,分析出语文理解、言语流畅性、推理、空间表象、数字、记忆和知觉速度等七种最主要、最基本的心理智力。
吉尔福特提出一个新的智力结构模型,主要包括三个维度:①内容因素,指引起心智活动的各类刺激,包括:视觉(F)、听觉(A)、符号(S)、语义(M)、行为(B)。
②操作因素,指由各种刺激引起的反应方式与心理过程,包括:认知(C)、记忆(M)、发散思维(D)、聚合思维(N)、评价(E)。
③结果因素,指心智活动的产物,亦即对各类刺激的反应结果,包括:单位(U)、类别(C)、关系(R)、系统(S)、转化(T)、涵义(I)。
(3)智力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弗农提出了智力三层次模型,认为G因素处于智力结构最高层,贯穿于其他所有智力因素之中;第二层是言语智力和操作智力两个因素,分别控制着第三层的主要心理智力,如数学、语文、空间知觉等。
2.智力的生物学理论詹森的振荡理论是生物学理论中最有代表性的,该理论假设:每个结点的激活水平是振荡的。
对结点的刺激若超过了其激活阈限,则将沿着结点链传递下去直至最后的反应通道。
因而,对刺激作出反应的时间量,实质上依赖于两个因素:激活传导所必需经过的链的水平数;结点的平均振荡周期。
个体在这两个因素上的差异,导致了个体的反应时差异,并最终反映了个体在智力上的差异。
3.智力的认知心理学理论智力认知成分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
戴海琦《心理与教育测量》习题答案之欧阳与创编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1.与物理测量相比较,阐明心理测量的特点。
3.如何才能证明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解答要点:1.(1)心理与教育测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
(2)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内容是复杂的,内隐的,其测量只能是间接的。
(3)心理与教育测量定量分析的精确度很低。
3.(1)从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来看,心理测量是可能的。
(2)人的心理现象和知识水平如同其他一切物理现象一样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既有质的方面,也有量的方面,因此有必要测定出这些差异的数量。
第三章经典测量理论的基本假设1.简述"心理特质"的含义。
2.心理测量的误差来源主要包括哪些?3.CTT模型及其假设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答案要点:1.心理特质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所特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就是人的心理特质。
(1)特质是一组具有内部相关的行为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2)特质是可以综合不同刺激,使人对这些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3)特质是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特点。
(4)特质分多个层次有机组合而成的。
(5)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某种预测。
2.心理测量的误差主要来自3个方面:测量工具、被测对象和施测过程。
3.CTT模型是:经典测验理论假定,观察分数(记为X)与真分数(T)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并只相差一个随机误差(记为E)。
即:X=T+E 其主要内容为:(1)若一个人的某种心理特质可以用平行的测验反复测量足够多次,则其观察分数的平均值会接近于真分数。
(2)真分数和误差分数之间的相关为零。
(3)各平行测验上的误差分数之间相关为零。
第四章测量信度1.指出各种信度系数所对应的误差来源。
3.已知某态度量表用道题,被试在各题上得分的方差分别是0.80,0.81,0.79,0.78,0.80,0.82,测验总分的方差为16.00,求α值。
4.怎样提高测量信度?解答要点:1.对重测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①所测量的心理特质不稳定;②遗忘和练习的效果没有相互抵消;③在两次施测的时间间隔里,所要测的被试的心理特质得到了学习和训练;④两次测查的时间间隔不同在信度不同。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3版)课后习题(第4章 测量信度——第6章 测验的项目分析)【圣才出品】
第4章测量信度1.各种信度系数所对应的误差来源是什么?答:信度主要包括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分半信度、同质性信度、评分者信度,各种信度系数所对应的误差来源分别简述如下:(1)重测信度系数对应的误差来源重测信度是指用同一个量表对同一组被试施测两次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其大小等于同一组被试在两次测验上所得分数的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
除去主试,施测环境和被试等方面的误差,它的独特误差来源主要有:①施测过程中所产生的遗忘和练习效应;②在两次施测的间隔时间内,被试在所要测查的心理特质方面获得了学习机会。
(2)复本信度系数对应的误差来源复本信度是指两个平行的测验测量同一批被试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其大小等于同一批被试在两个复本测验上所得分数的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
它的误差来源有:①不能获得严格意义上的平衡测验;②施测过程中产生的顺序效应和迁移效应;③在两次施测的间隔时间内,被试在所测量的心理特质上获得了学习机会。
(3)分半信度系数对应的误差来源分半信度是指将一个测验分成对等的两半后,所有被试在这两半上所得分数的一致性程度。
它的误差来源是:不同的分半方法的分半信度不同,可能是由于将测验分为相平行的两半的方法不同而产生误差。
(4)同质性信度系数对应的误差来源同质性信度也称内部一致性系数,它是指测验内部所有题目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克龙巴赫α值还是所有可能的分半信度的平均值,它只是测量信度的下界的一个估计值。
即,α值大,必有测量信度高;但α值小时,却不能断定测量信度不高。
它的误差来源产生于题目是否同质,这包括两个方面:①所有题目都测的是同一种心理特质;②所有题目得分之间都具有较高的正相关。
(5)评分者信度系数对应的误差来源评分者信度是指多个评分者给同一批人的答卷进行评分的一致性程度。
在心理与教育测量工作中,客观题的评分很少出现误差,但主观题的评分常常会造成误差。
它的误差来源主要是多个评分者之间的个体差异,对相同答案的不同评定,这种个体差异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最大程度低依赖正规的测查程序和统计方法来减小它。
戴海琦《心理与教育测量》习题答案之欧阳总创编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1.与物理测量相比较,阐明心理测量的特点。
3.如何才能证明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解答要点:1.(1)心理与教育测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
(2)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内容是复杂的,内隐的,其测量只能是间接的。
(3)心理与教育测量定量分析的精确度很低。
3.(1)从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来看,心理测量是可能的。
(2)人的心理现象和知识水平如同其他一切物理现象一样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既有质的方面,也有量的方面,因此有必要测定出这些差异的数量。
第三章经典测量理论的基本假设1.简述"心理特质"的含义。
2.心理测量的误差来源主要包括哪些?3.CTT模型及其假设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答案要点:1.心理特质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所特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就是人的心理特质。
(1)特质是一组具有内部相关的行为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2)特质是可以综合不同刺激,使人对这些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3)特质是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特点。
(4)特质分多个层次有机组合而成的。
(5)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某种预测。
2.心理测量的误差主要来自3个方面:测量工具、被测对象和施测过程。
3.CTT模型是:经典测验理论假定,观察分数(记为X)与真分数(T)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并只相差一个随机误差(记为E)。
即:X=T+E 其主要内容为:(1)若一个人的某种心理特质可以用平行的测验反复测量足够多次,则其观察分数的平均值会接近于真分数。
(2)真分数和误差分数之间的相关为零。
(3)各平行测验上的误差分数之间相关为零。
第四章测量信度1.指出各种信度系数所对应的误差来源。
3.已知某态度量表用道题,被试在各题上得分的方差分别是0.80,0.81,0.79,0.78,0.80,0.82,测验总分的方差为16.00,求α值。
4.怎样提高测量信度?解答要点:1.对重测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①所测量的心理特质不稳定;②遗忘和练习的效果没有相互抵消;③在两次施测的时间间隔里,所要测的被试的心理特质得到了学习和训练;④两次测查的时间间隔不同在信度不同。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测验的项目分析)
第6章测验的项目分析6.1 复习笔记一、测验的难度(一)难度的定义难度是指测验项目的难易程度。
(二)难度的计算测验的计分方法不同,项目难度的计算方法也有所不同。
1.二分法记分项目的难度(1)通过率如果不考虑被试作答是猜测成功的机遇,二分法记分测验项目的难度通常以通过率来表示,即以答对或通过该项目的人数的百分比来表示:。
式中,P代表项目难度,N为全体被试数,R为答对通过该项目的人数。
以通过率表示项目的难度时,通过人数越多,P值越大,其难度越小;通过人数越少,P值越小,难度越大,题目越难。
(2)极端分组法当被试人数较多时,则可以先将被试依照测验总分从高到低排列,分成三组,总分最高的27%被试称为高分组(),总分最低的27%被试为低分组(),分别计算高分组和低分组的通过率,然后求项目的难度。
式中分别表示高分组和低分组的通过率;表示高分组和低分组通过该项目的人数;分别代表高分组和低分组的人数。
2.非二分法记分项目的难度对于论述题,每个项目不只有答对和答错两种可能结果,而是从满分至零分之间有多种可能结果。
对这类项目,常常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其难度。
式中x为被试在某一项目上的平均得分,为该项目的满分。
(三)测验难度水平的确定进行难度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筛选项目,项目的难度水平取决于测验的目的、项目形式以及测验的性质。
(1)如果测验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被试在某方面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不必过多地考虑难度,只要教育者认为重要的内容就可以选用,甚至那些100%通过或通过率为0的项目都可以采用。
(2)如果测验的目的是用于选拔录用人员,就应该将项目的难度控制在接近录取率左右,即较多地采用那些难度值接近录取率的项目。
(四)难度的等距变换通过率P无法指出难度之间差异的大小,对于作进一步的难度分析带来了困难,必须设法将它转换成等距量表。
(1)当样本容量很大时,测验分数将接近正态分布。
此时,可以根据正态分布曲线表,将试题的难度P作为正态曲线下的面积,转换成具有相等单位的等距量数,即Z分数。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人格测量)
第14章人格测量14.1 复习笔记一、人格测量的一般问题(一)人格与人格测量1.人格(1)人格在心理学上是指一个人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
现代西方心理学家对人格本质的理解至少在四个方面是一致的或基本一致的:①绝大多数心理学家都强调或事实上承认人格的整体性;②所有心理学家都承认人格的独特性;③绝大多数心理学家都承认人格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功能;④所有的心理学家都主张人格的相对稳定性。
(2)本书把人格理解为个人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质和行为倾向的整体组织,它决定着个人行为的独特性。
2.人格测量人格测量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在人的行为中起稳定的调节作用的心理特质和行为倾向进行定量分析,以便进一步预测个人未来的行为。
(1)在心理与教育测量史上,首先提倡用科学方法测量人格的是英国学者高尔顿。
(2)1892年,克雷普林将联想测验用于临床诊断。
(3)1919年,美国武德沃斯发表了第一个自陈人格量表——个人资料调查表,从而打开了人格问卷测量之先河。
(4)1920年,罗夏克墨迹测验问世,投射测验由此诞生。
(5)目前,人格测量技术的主要种类有自陈问卷法、投射法、评定法、情境法、行为观察法、晤谈法等。
(二)人格测量的真实性问题1.人格测量的真实性问题相对于智力测量来说,人格测量的信度和效度更低一些,这就使得人们有理由提出人格测量的真实性问题,影响人格测量的真实性的因素除了编写测验项目的技术外,受测者是否真实地回答测验所提出的各种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2.解决对策(1)为了防止受测者回答问题时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防卫性反应,有的问卷插入了一个说谎量表,假如受测者在该量表上的得分过高,则说明受测者没有真实回答,所以其它方面的分数也就不能作为评价他的人格特征的依据。
(2)防止人格测量不真实的另一个办法是采用投射测验。
投射测验的一个优点是可以让受测者在不知不觉中将他的无意识心理投射到他对测验项目的反应之中。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网>无偿试用20%资料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资料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第1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1.1复习笔记1.2课后习题详解1.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心理与教育测量简史2.1复习笔记2.2课后习题详解2.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经典测验理论的基本假设3.1复习笔记3.2课后习题详解3.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测量信度4.1复习笔记4.2课后习题详解4.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测量效度5.1复习笔记5.2课后习题详解5.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测验的项目分析6.1复习笔记6.2课后习题详解6.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7章心理与教育测验的编制与实施7.1复习笔记7.2课后习题详解7.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8章常模参照测验8.1复习笔记8.2课后习题详解8.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目标参照测验9.1复习笔记9.2课后习题详解9.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测验等值10.1复习笔记10.2课后习题详解10.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1章学绩测验11.1复习笔记11.2课后习题详解11.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2章能力测验(上)12.1复习笔记12.2课后习题详解12.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能力测验(下)13.1复习笔记13.2课后习题详解13.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人格测量14.1复习笔记14.2课后习题详解14.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5章其他心理与教育测验15.1复习笔记15.2课后习题详解15.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6章测量应用实务16.1复习笔记16.2课后习题详解16.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7章测量理论与应用的新发展17.1复习笔记17.2课后习题详解17.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测量效度)
第5章测量效度5.1 复习笔记一、效度概述(一)效度的概念(1)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或量表实际能测出其所要测的心理特质的程度。
关于效度的概念,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效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这种相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效度是相对于一定的测量目的而言的;心理特质是较隐蔽的特性。
②效度是测量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综合反映。
③判断一个测量是否有效要从多方面收集证据。
(2)一组测验分数的总变异包括三部分:真实的(稳定的)、与测量目的有关的变异;真实的、但出自无关来源的变异;随机误差的变异。
在测量理论中,效度被定义为:在一列测量中,与测量目的有关的真实变异数(由所要测量的变因引起的有效变异)与总变异数(实得变异数)的比率,即:这里单位代表测量的效度系数,代表有效变异数,代表总变异数。
(二)效度与信度的关系信度高是效度高的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测验的效度受它的信度制约。
二、效度的估计(一)内容效度1.内容效度的含义内容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的内容与所要测量的内容之间的吻合程度。
估计一个测验的内容效度就是去确定该测验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所要测量的行为领域。
2.内容效度的应用范围内容效度主要应用于成就测验,用来测量被试掌握某种技能或学习某门课程所达到的程度。
在这种测验中,题目取样的代表性问题是内容效度的主要考察方面。
内容效度也适合于某些用于选拔和分类的职业测验。
这种测验所要测的内容就是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编制这种测验应首先对实际工作做较细的分析。
内容效度不适合用于能力倾向测验和人格测验。
3.内容效度的确定方法(1)逻辑分析法内容效度的确定方法主要是逻辑分析法,其工作思路是请有关专家对测验题目与原定内容范围的吻合程度做出判断。
其具体步骤是:①明确欲测内容的范围,包括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两个方面。
②确定每个题目所测的内容,并与测验编制者所列的双向细目表(考试蓝图)对照,逐题比较自己的分类与制卷者的分类,并做记录。
③制定评定量表,考察题目对所定义的内容范围的覆盖率、判断题目难度与能力要求之间的差异,还要考察各种题目数量和分数的比例以及题目形式对内容的适当性,等等,对整个测验的有效性作出总的评价。
心理与教育测量戴版课后习题及解答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练习与思考练习与思考:1.与物理测量相比较,阐明心理测量的特点。
解答要点:答:(1)从依据的法则来说,心理与教育测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
(2)从测量的内容来说,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内容是复杂的,内隐的,其测量只能是间接的。
(3)相对与物理测量的定量分析的精确度而言,心理与教育测量定量分析的精确度很低。
2.标准化的含义及提高标准化的方法。
答:测验的标准化就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量分数的解释的程序的一致性。
提高标准化测验需要注意标准化测验所具备的条件:①测验的内容标准化。
②施测条件的标准化。
③评分规则的标准化。
④测验常模的标准化。
3.什么是最轻烙印标签,说明它在心理解释中的意义。
答:在报告可能存在心理障碍或状况,报告消极结果尽可能避免或少用任何带个人歧视的语句给被试造成伤害,应当尽量用建设性的术语报告结果。
意义在于保护被测者的个人隐私,尊重他们的人格,不对他们造成伤害,这是施测者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准则。
第二章心理与教育测量的产生与发展>>练习与思考1.简述古代中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特点。
答:在古代中国,在测验实践和测验理论方面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作出了贡献并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心理与教育测量思想都是描述性的,而非定量的;第二、中国古代社会的心理与教育测量是分类式的;第三、注重对人作整体的鉴定和评价,并倾向于和人的道德品质联系起来。
第四、是与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及人才使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应用性质。
2.简述当代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特点。
答:一是由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兴起,测量学界倾向于将试验方法和测验法结合起来,产生信息加工测验;二是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纸笔测验逐渐被电脑程序测验所代替,从而大大提高了测验的效率;三是针对经典测量理论的某些缺陷,提出了一些新的测验理论,尤其是在项目反应理论和概化理论,不仅在理论上取得巨大成就,而且在应用上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戴海琦《心理与教育测量》(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琦(第三版)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1.与物理测量相比较,阐明心理测量的特点。
(1)从依据的法则来说,心理与教育测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
(2)从测量的内容来说,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内容是复杂的、内隐的,其测量只能是间接的。
(3)相对与物理测量的定量分析的精确度而言,心理与教育测量定量分析的精确度很低。
2.为什么人们不能象对物理测量那样容易接受心理测量?(此题为思考题)3.如何才能证明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从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来看,心理测量是可能的。
(2)人的心理现象和知识水平如同其他一切物理现象一样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既有质的方面,也有量的方面,因此有必要测定出这些差异的数量。
第二章心理与教育测量的产生与发展1.简述古代中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的贡献及其特点。
古代中国,在测验实践和测验理论方面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作出了贡献并具有自己的特点。
(1)在测验实践方面的贡献。
(1)在能力测量方面。
早在2500年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凭自己的经验观察,首先评定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并将人的智力分成中上之人、中人和中下之人三个等级。
董仲舒已论及到注意测验。
刘邵把人的才能划分为12种类型。
6世纪中叶,中国江南出现了类似现在的婴儿发展测验的“周岁试儿”习俗。
出现于清代的益智图、九连环可以认为是最早的创造力测验。
(2)在人格测量方面。
孔子把人分为狂者、狷者和中行3种。
刘邵根据阴阳、五行和形体的关系及其人的行为表现,把人的性格划分成12种类型。
(3)在教育测量方面。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测量出现于中国西周奴隶时期。
据记载,在西周的“国学”中已经建立具有相当系统性的教育测量制度。
在汉代,考试制度、考试类型和考试功能方面都作了重要的发展。
除了学校内部测量的自身发展以外,取士制度自汉以来的发展,客观上也对我国的古代乃至西方的教育测量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2)在测验理论方面的贡献。
孔子后约150年,大思想家孟子就指出了测量人类心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心理与教育测量学-戴海琦-第三版-重点问答题及答案
第一章、心理测量概述1、心理测量的含义、特点;测量的含义;要素;以及测量的量表(1)心理测量的含义:依据一定的法则,对人的心理特质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2)心理测量的特点–间接性:与物理的直接测量不同,从外显行为推测,以间接了解人的心理属性;–相对性:测量的结果是与其所属团体比较而言。
–客观性:即测验的标准化,是对一切测量的基本要求。
(3)什么是测量:测量是根据法则给事物分派数字(S。
S。
Stevens)事物:测量对象,在心理测量中,想测量的当然是心理能力和人格特点;数字:代表某一事物或事物某一属性的量;法则:测量所依据的规则和方法.(4)测量的要素:参照点:①测量工作中测量对象的数量的固定原点②绝对参照点:以绝对的零点作为测量起点,如长度/高度③相对参照点:相对零点,如温度[水冰点]、海拔[海平面]单位①理想的单位一是要有确定的意义,不能有不同解释②其次应有相同的价值,即两个单位点之间差异相等。
(5)测量的量表:量表:任何可以使事物数量化的值或量的渐进系列.①命名量表:数字仅仅代表分类,无任何意义;不可比较,如男女②顺序量表:可比较,没有相同单位和零点,不能加减;如名次③等距量表:可比较,有相同单位无绝对零点,可加减,不可乘除;适用多种统计方法:平均数、标准差等,如温度④比例量表:最理想的量表,有等距的的单位和绝对零点,有倍数关系;如年龄.2、什么是心理测验,如何理解心理测验?心理测验的类型;心理测量的功能;(1)什么是心理测验:心理测验实质上是行为样本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①行为样本:有代表性的题目②标准化:测验的编制、实施、计分和分数解释的一致性。
③难度的客观测量:测验的编制、实施等过程中减少主试和被试的随意性程度即标准化,测验的难度水平应确定④信度:测验结果的一致性⑤效度:测验结果的有效性和正确性.(2)、心理测验的类型:①测验对象分: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②按测量方式分: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③按测验材料性质分: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④按测验功能分:成就测验与预测测验,难度测验与速度测验,描述测验与诊断测验。
戴海琦《心理与教育测量》习题答案之欧阳化创编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1.与物理测量相比较,阐明心理测量的特点。
3.如何才能证明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解答要点:1.(1)心理与教育测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
(2)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内容是复杂的,内隐的,其测量只能是间接的。
(3)心理与教育测量定量分析的精确度很低。
3.(1)从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来看,心理测量是可能的。
(2)人的心理现象和知识水平如同其他一切物理现象一样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既有质的方面,也有量的方面,因此有必要测定出这些差异的数量。
第三章经典测量理论的基本假设1.简述"心理特质"的含义。
2.心理测量的误差来源主要包括哪些?3.CTT模型及其假设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答案要点:1.心理特质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所特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就是人的心理特质。
(1)特质是一组具有内部相关的行为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2)特质是可以综合不同刺激,使人对这些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3)特质是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特点。
(4)特质分多个层次有机组合而成的。
(5)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某种预测。
2.心理测量的误差主要来自3个方面:测量工具、被测对象和施测过程。
3.CTT模型是:经典测验理论假定,观察分数(记为X)与真分数(T)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并只相差一个随机误差(记为E)。
即:X=T+E 其主要内容为:(1)若一个人的某种心理特质可以用平行的测验反复测量足够多次,则其观察分数的平均值会接近于真分数。
(2)真分数和误差分数之间的相关为零。
(3)各平行测验上的误差分数之间相关为零。
第四章测量信度1.指出各种信度系数所对应的误差来源。
3.已知某态度量表用道题,被试在各题上得分的方差分别是0.80,0.81,0.79,0.78,0.80,0.82,测验总分的方差为16.00,求α值。
4.怎样提高测量信度?解答要点:1.对重测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①所测量的心理特质不稳定;②遗忘和练习的效果没有相互抵消;③在两次施测的时间间隔里,所要测的被试的心理特质得到了学习和训练;④两次测查的时间间隔不同在信度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测量(戴海琦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
练习与思考ﻫﻫ练习与思考:1ﻫ.与物理测量相比较,阐明心理测量的特点。
2.为什么人们不能象对物理测量那样容易接受心理测量?(此题为思考题)ﻫ3.如何才能证明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ﻫ
解答要点:1ﻫ.(1)从依据的法则来说,心理与教育测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
(2)从测量的内容来说,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内容是复杂的,内隐的,其测量只能是间接的。
(3) 相对与物理测量的定量分析的精确度而言,心理与教育测量定量分析的精确度很低。
ﻫ3.(1) 从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来看,心理测量是可能的。
(2) 人的心理现象和知识水平如同其他一切物理现象一样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既有质的方面,也有量的方面,因此有必要测定出这些差异的数量。
ﻫ第二章心理与教育测量的产生与发展>>练习与思考
ﻫ练习与思考
ﻫ1.简述古代中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的贡献及其特点。
2ﻫ.心理与教育测量从卡特尔到比内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什么特点?(此题为思考题)3ﻫ.推孟和韦克斯勒在智力测验发展过程中各有什么贡献?ﻫ解答要点:ﻫ
1.在古代中国,在测验实践和测验理论方面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作出了贡献并具有自己的
特点。
一、在测验实践方面的贡献。
1、在能力测量方面。
早在2500年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凭自己的经验观察,首先评定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并将人的智力分成中上之人、中人和中下之人三个等级。
董仲舒已论及到注意测验。
刘邵把人的才能划分为12种类型。
6世纪中叶,中国江南出现了类似现在的婴儿发展测验的"周岁试儿"习俗。
出现于清代的益智图、九连环可以认为是最早的创造力测验。
2、在人格测量方面。
孔子把人分为狂者、狷者和中行3种。
刘邵根据阴阳、五行和形体的关系及其人的行为表现,把人的性格划分成12种类型。
3、在教育测量方面。
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测量出现于中国西周奴隶时期。
据记载,在西周的"国学"中已经建立具有相当系统性的教育测量制度。
在汉代,考试制度、考试类型和考试功能方面都作了重要的发展。
除了学校内部测量的自身发展以外,取士制度自汉以来的发展,
客观上也对我国的古代乃至西方的教育测量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ﻫ二、在测验理论方面的贡献。
孔子后约150年,大思想家孟子就指出了测量人类心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他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刘邵认为,人才鉴定对于知人善任、振兴国家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他说:"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
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ﻫ三、古代中国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特点。
第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心理与教育测量思想都是描述性的,而非定量的;第二、中国古代社会的心理与教育测量是分类式的;第三、注重对人作整体的鉴定和评价,并倾向于和人的道德品质联系起来。
第四、是与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及人才使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应用性质。
ﻫﻫ3.①推孟在智力测验发展过程中的贡献是他采用了比率智商的概念来表示智力水平
的高低。
ﻫ②韦克斯勒在智力测验发展过程中的贡献是:第一,他用离差智商代替比率智商,克服了比率智商的局限;第二,他编制的智力量表分为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两部分,不仅能够获得总体智力水平的信息,而且可以获得手测者智力优势的信息。
第三章经典测量理论的基本假设>>练习与思考ﻫ
ﻫﻫ练习与思考:ﻫ1.简述"心理特质"的含义。
2.心理测量的误差来源主要包括哪些?ﻫ3.CTT模型及其假设的重要内容是什么?ﻫ
ﻫ答案要点:
ﻫ1.心理特质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所特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就是人的心理特质。
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ﻫ(1)特质是一组具有内部相关的行为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2)特质是"一种一般的神经心理系统,……它可以综合不同刺激,使人对这些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3)特质是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特点。
ﻫ(4)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人格)是由多种特质分多个层次有机组合而成的。
(5)特质可以决定一个人对特定刺激的反应倾向,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某种预测。
2ﻫﻫﻫ.心理测量的误差主要来自3个方面:测量工具、被测对象和施测过程。
3ﻫﻫﻫ.CTT模型是:经典测验理论假定,观察分数(记为X)与真分数(T)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并只相差一个随机误差(记为E)。
即:X=T+E
其主要内容为:ﻫ(1)若一个人的某种心理特质可以用平行的测验反复测量足够多次,则其观察分数的平均值会接近于真分数。
ﻫ即:E(X)=T或E(E)=0ﻫ(2)真分数和误差分数之间的相关为零。
ﻫ即:ρ(T,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