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方剂学第6讲---祛湿剂(1)教学讲义PPT课件
方剂学-祛湿剂139页PPT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15-祛湿剂PPT课件
-
20
• 君:藿香——解表化湿,升清降浊 外散风寒,内化湿邪,善治霍乱吐泻
臣: 白术、茯苓——健脾利湿止泻 半夏、陈皮——降逆和胃止呕
助藿香内化湿邪, 升清降浊, 以治吐泻
佐: 厚朴、腹皮——理气化湿 桔梗——宣利肺气
使气化湿亦化
紫苏、白芷——解表,助藿香祛外感之风寒
生姜、大枣 ——调和脾胃
使: 甘草——调和药性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同:均能芳香化湿,辟秽祛浊。用治湿阻 脾胃之脘腹痞满,吐泻食少,苔白腻等。
平胃散:功专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专治 湿困脾胃,气机受阻之脘腹账满,口淡 纳呆等,为化湿和胃的代表方。
藿香正气散:兼能外散风寒,主治外感风 寒,内伤湿滞之恶寒头痛,吐泻腹痛等, 为解表化湿并用之剂。
-
26
第二节 清热祛湿
-
27
-
15
临床应用
• 2、加减变化:
湿热困脾,见脘腹胀满,舌苔黄厚而腻,加黄芩 寒湿困脾,见脘腹胀痛,舌苔白腻而厚,加干姜、肉桂 湿邪困脾以呕吐为主者,加半夏、藿香 湿邪困脾以下利为主者,加二苓、泽泻 兼见饮食不消,加焦三仙
-
16
现代运用
慢性胃炎、消化道功能紊乱、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脂肪 肝、胃肠神经官能症、嗜睡症。
治法:燥湿健脾,行气和胃
-
12
方解
• 君:苍术——燥湿运脾
பைடு நூலகம்
• 臣:厚朴——行气化湿消胀
• 佐:橘红——理气,健脾和胃
•
生姜、大枣、盐——调和脾胃
• 使:甘草——既能调和药性,又能调和脾胃
•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
13
配伍特点 燥湿与行气并用,以燥湿为主。
祛湿剂(云南中医学院)PPT课件
臣 栀子:清火而通利三焦,引湿热
从小便出
佐 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
湿热从大便而下
茵陈蒿汤
配伍特点 利湿清热并重,通利二便,前后分消。
茵陈蒿汤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 其证属湿热并重。
临床应用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 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为辨证要点。
茵陈蒿汤
加减变化
➢ 湿重于热,+ 茯苓、泽泻、猪苓 ; ➢ 热重于湿,+ 黄柏、龙胆草; ➢ 胁痛明显,+ 柴胡、川楝子。
茵陈蒿汤
药理研究
➢ 利胆作用 ; ➢ 防治急性黄疸作用 ; ➢ 抗结石作用 ;
➢ 降血脂作用;
➢ 防治肝损伤作用 ;
➢ 抗菌作用。
茵陈蒿汤
剂型改造
茵栀黄注射液
现代运用
茵陈蒿汤
急性黄疸性传染性肝炎、胆 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 疟疾、肠伤寒等属于湿热内蕴。
证 舌脉: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主治分析
湿温初起之“三戒”
• 一者,不可见其头痛恶寒,以为伤寒而汗 之,汗伤心阳,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 欲言;
• 二者,不可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下 之,下伤脾胃,湿邪乘势下注,则为洞泄;
• 三者,不可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 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 两阴相合,则有锢结不解之势。
祛
湿
剂
-
1
概述
含义
凡以祛湿药物为主组成, 具有祛湿化浊,渗利水湿作用, 用于治疗水湿之邪为病的方剂, 统称祛湿剂。
概述
适应范围
湿邪疾患。
分类
燥湿和胃 清热祛湿 温化寒湿 祛风胜湿
方剂学-祛湿剂 ppt课件
甘草 炒,三十两
【用法】
苍
术
ppt课件
9
·平胃散·
【主治】湿滞脾胃证。
湿困脾胃
阻滞气机:脘腹胀满,食少 胃气上逆:呕吐恶心 湿性重滞:肢体倦怠,嗜卧 湿邪下注:常多自利或便溏 湿盛之象:苔白腻,脉缓
【病机】湿浊困阻脾胃,运化失常,
气机阻滞,胃失和降。 【治法】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ppt课件
10
【方解】
臣:白芷 辛散风寒以助君解表, 紫苏 芳化湿浊,和中止呕。
半夏曲 燥湿和胃止呕,
厚朴
行气化湿除满。
ppt课件
19
·藿香正气散·
佐:陈皮 — 理气化湿,和中止呕。 大腹皮 — 行气除满,利湿。 桔梗 — 宣肺宽胸利膈; 白术、茯苓 — 健脾祛湿。 生姜、大枣 — 调和脾胃,止呕。
使:炙甘草 — 调和胃证:脘腹胀满、疼痛,食少呕吐,泄泻。 ②湿热郁结证:湿温病、黄疸、泄泻、湿热淋浊。 ③寒湿内阻证:痰饮、水肿、痹证、脚气。 ④水湿内停证:蓄水、水肿、癃闭、淋浊、泄泻。
ppt课件
4
二、分类、适应证及代表方。 1、化湿和胃— 芳香化湿,辟秽化浊 — 适用于中焦湿浊内阻证。 — 代表方:平胃散、藿香正气散
【用法】
ppt课件
25
·三仁汤·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湿重于热之湿温病)。
湿热阻遏气分 三焦气机不利
湿邪阻遏,卫阳郁闭:头痛恶寒, 身重疼痛;
湿阻气机,湿困脾胃:胸闷不饥; 湿遏热伏:午后身热(身热不扬); 湿邪为患:口不渴,面色淡黄,舌白,
脉弦细而濡。
【病机】湿热阻滞三焦气机,湿遏热伏,湿重热轻。
7、衍化方: · 不换金正气散 · 柴平汤
8、病例分析: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祛湿剂
【病机】湿邪与瘀热蕴结肝胆(湿、热、瘀)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方解】
君: 茵陈蒿18g--清利湿热,利疸退黄
·祛湿剂·
茵臣: 栀子9g--清热利湿,通利三焦,导湿热自小便而出
陈佐:大黄6g--泄热破瘀,使湿热壅遏毒邪从二便而出
蒿
三药皆为苦寒,寒能清热,苦能除湿,泻热通腑, 通利二便,使湿热瘀毒之邪从前后二便分消而解。
藿 陈三农治制府王姓,感冒瘴气,寒热,胸膈饱闷, 香 头疼眩晕,恶心,脉数而洪。用藿香正气散加厚朴、 正 槟榔、羌活、防风、苏叶。一剂而寒热退,头不疼。 气 减去羌、苏、防风,加草豆蔻、半夏、枳壳,恶心胀 散 闷发热俱愈。
《续名医类案》卷6
【病例分析】
•李××,女,36岁。
藿•主诉:恶寒发热,头痛,呕吐,腹泻2天。
散
湿邪下注 常多自利或便溏
在·祛在湿剂· 体天 为为 阴湿 ,, 在在 脏地 为为 脾土 。;
【病机】湿滞脾胃,运化失常;气机阻滞,胃失和降
【治法】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方解】
·祛湿剂·
平 君: 苍术-- 辛苦温燥,尤善燥湿运脾 苦辛温燥 胃 臣: 厚朴-- 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二药相伍,燥湿以健脾,行气以化湿,湿化气行则
香正•病史:患痛回者散家素后(具有即体胃感用炎恶药,寒不时,详有发)腹热一胀,次,头,纳痛病差,未。周好昨身转天酸,外痛今出,晨应自并酬服见,头胸
气
腹痞满胀痛,恶心呕吐,吐出胃内容物,头痛加剧,
散
微恶风寒,大便二次,如水样,舌淡,苔白腻,脉
浮弦。
•分析 辨证: 治法: 选方: 处方:
第二节 清热祛湿
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湿热下注,蕴结膀胱,气化不利 【治法】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方剂学最新讲义、课件WORD版本(新)---祛湿剂
第一章祛湿剂一、含义凡是利用祛湿药物为主,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泻浊作用,治疗湿邪为病的方剂,统称为祛湿剂。
湿的概念:两种:水湿病分类:外湿:①湿邪客于肌表(表证):头胀重痛,肢体沉重,恶寒发热,脉濡。
(解表剂)②风湿痹证: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
③湿温初起证。
内湿:①湿困脾胃证:脘腹胀满、疼痛,食少呕吐,泄泻。
②湿热郁结证:湿温病、黄疸、泄泻、湿热淋浊。
③寒湿内阻证:痰饮、水肿、痹证、脚气。
④水湿内停证:蓄水、水肿、癃闭、淋浊、泄泻。
内外湿多相因互见,不能截然划分,表湿重可以入侵脏腑,内湿重可影响肌表。
(如风湿性关节炎,久病当补气健脾)。
湿与水二者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二者实难截然划分。
湿的特点:1.湿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指外湿),湿为长夏之气,暑令湿盛,追加多兼感,说明与气候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暑湿、湿温、痢疾多见于夏季)。
2.发病的隐袭性。
湿邪伤人,其性粘腻,发病缓慢,初期不易察觉,其中人也缓。
外湿——久卧湿地,雾露水中作用渐积而成。
内湿——嗜酒饮食所伤,久之中阳不振,水湿不运。
“湿病不论内外,其重袭乎人,多有不觉”《沈氏尊生》。
3.致病的广泛性湿邪可侵袭人体很多部位而发病,可在肌表(风水),可在筋骨(关节炎),可在内脏(水肿),上中下均可发病(上则头重鼻塞,中则脘闷痞满,呕泄等,下则足跗水肿、淋浊带下)。
4.湿的重浊性(1)湿为阴邪,其重浊粘腻,能阻塞气机,能潴留成水。
(2)湿水同属一类,故疾病表现重浊性(头重如裹、四肢沉重,倦怠身重)。
(3)湿性下趋,多伤人体下部,“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爱之”。
5.病的难移性,湿邪留着,粘滞,难移,病程长,缠绵难速愈。
6.湿易与其它邪气相合。
湿病范围广泛,人体有异,证候多有兼挟,有寒化热化,有虚实之别,有挟风挟水的复杂变化,其性粘滞重浊,多易阻气机,导致气机不畅等情况。
人身中,主水在肾,,制水在脾,调水在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病与脏腑关系:与肺脾肾肝关系极为密切。
祛湿剂PPT幻灯片
.
8
本源讲堂
【组成】
苍术 四两
厚朴 三两
陈皮 二两 甘草 一两
生姜二片
大枣二枚
【歌括】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姜枣齐;
燥湿运脾除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
·平胃散·
苍 术
9 本源讲堂
【方解】
·平胃散·
君:苍术 — 芳化辛苦温燥,尤善燥湿运脾。
臣:厚朴 — 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臣:白芷 辛散风寒以助君解表, 紫苏 芳化湿浊,和中止呕。
半夏曲 燥湿和胃止呕, 厚朴 行气化湿除满。
.
15
本源讲堂
·藿香正气散·
佐:陈皮 — 理气化湿,和中止呕。 大腹皮 — 行气除满,利湿。 桔梗 — 宣肺宽胸利膈; 白术、茯苓 — 健脾祛湿。 生姜、大枣 — 调和脾胃,止呕。
使:炙甘草 — 调和药性。
胀除满,芳香化浊能醒脾和胃,温中燥湿能健
脾助运。
.
11
本源讲堂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12
本源讲堂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藿香正气散·
湿滞于中
风寒外束,卫阳被郁:恶寒发热,头痛。 升降失常:霍乱吐泻,脘腹疼痛,胸膈满闷。 湿浊之象:舌苔白腻。
【病机】湿滞内阻,复感风寒—外寒内湿。 【治法】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
可1治3山岚瘴疟 本源讲堂
【组成】
·藿香正气散·
藿香 去土,三两
白芷 一两
紫苏 一两
茯苓 去皮,一两
半夏曲 二两
白术 二两
厚朴 去粗皮,姜汁炙,二两
苦桔梗 二两
甘草 炙,二两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热祛湿·八正散
方歌:八正木通与车前,
萹蓄大黄滑石研; 草梢瞿麦兼栀子, 煎加灯草痛淋蠲(juan)。
趣味记忆:黄山边区等通滑草车
(大黄 山栀 萹蓄 瞿麦 灯心草 木通 滑石 甘草 车前子 )
清热祛湿·八正散
方解
木通、滑石、车前子、瞿麦、萹蓄
——清热利湿,利水通淋 栀子——清泻三焦湿热 大黄——泄热降火 灯芯草——导热下行 甘草——和药缓急
清热祛湿·茵陈蒿汤
如果患者无腹满、便秘,
是否可以用大黄? 证治要点:为治“阳黄”的常用方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 苔黄腻,脉沉数。
清热祛湿·茵陈蒿汤
使用注意:
▪大黄宜剂量稍大且后下; ▪不宜久服或大量应用; ▪阴黄及孕妇不宜应用
清热祛湿·茵陈蒿汤
加减变化:
•兼少阳证可加黄芩、柴胡、半夏、生姜; •胁痛甚者可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 •黄疸重者可加板兰根、黄芩、虎杖、郁金; •热毒内陷者可加牛黄、丹皮、羚羊角;
湿邪重浊粘腻,易阻碍气机,而气滞不行, 又使湿邪不得运化,故祛湿剂中常配行气 药,以求气化则湿化
概述·分类
✓化湿和胃剂——湿浊中阻 ✓清热祛湿剂——湿从热化 ✓利水渗湿剂——水湿壅盛 ✓温化水湿剂——湿从寒化 ✓祛风胜湿剂——外感风湿
概述·使用注意
(1)调治肺、脾、肾; (2)配伍行气药; (3)素体阴津亏虚,病后体弱及孕妇慎用 (芳香温燥及甘淡渗利药易耗津伤阴)
• 化湿和胃剂 • 清热祛湿剂 • 利水渗湿剂 • 温化水湿剂 • 祛风胜湿剂
分述·清热祛湿
适应证:
湿热外感、内盛,下注所致病证
配伍用药: 清热利湿或清热燥湿 药为主 配伍:宣畅三焦药、寒性泻下药、理气
药、 补气养血药
茵陈蒿汤
(《伤寒论》)
清热祛湿·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蒿六两(18g),栀子十四 枚(9g),大黄二两(6g)。
分述
• 化湿和胃剂 • 清热祛湿剂 • 利水渗湿剂 • 温化水湿剂 • 祛风胜湿剂
分述·化湿和胃
适应证 湿浊内阻,脾胃失和
配伍用药 苦温燥湿与芳香化湿药为主
配伍行气药;健脾药;解表药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化湿和胃·藿香正气散
组成:藿香10g 紫苏6g 白芷6g 茯苓10g
大腹皮10g 白术10g 陈皮6g 半夏10g 姜制厚朴6g 桔梗6g 炙甘草3g 生姜3片 大枣3枚
趣味记忆:二陈姐想找江苏白蜘蛛,补大腹皮。
(二陈桔香枣姜苏白芷术,朴大腹皮) 陈姐服下腹皮草后想找江苏白蜘蛛(陈皮 桔梗 茯苓
半夏 大腹皮 甘草 厚朴 藿香 大枣 生姜 紫苏 白芷 白术 )
化湿和胃·藿香正气散
主证病机分析:
内外 伤感 湿风 滞寒
外感风寒 卫阳被郁
湿浊内阻 脾胃失和 升降失常 气机不畅
发热恶寒 头痛
胸膈满闷 脘腹疼痛 恶心呕吐 肠鸣泄泻
湿浊内盛
舌苔白腻
化湿和胃·藿香正气散
方解
君:藿香——辛散风寒,芳香化湿,辟秽和中 臣:紫苏、白芷——发散风寒,芳化湿浊
半夏——燥湿和胃,降逆止呕 白术、茯苓——健脾燥湿,和中止泻 厚朴、大腹皮、陈皮
——行气化湿,畅中除湿 桔梗——宣肺利膈,利于解表与化湿 佐使:草、姜、枣——诸诸药,和营卫
清热祛湿·茵陈Leabharlann 汤主证病机分析:湿热内蕴 熏蒸肝胆 胆汁外溢
一身面目俱黄, 黄色鲜明
湿阻气机
腹微满
湿热内郁
小便不利,口中渴, 苔黄腻,脉沉数(滑)
清热祛湿·茵陈蒿汤
方解 君:茵陈——清热利湿退黄 臣:栀子——清热利湿,通利三焦,
引湿热自小便而出。 佐: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
导瘀热由大便而出。
中医方剂学第6讲---祛湿剂(1)
概述·定义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 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作用, 以治疗水湿为病的方剂, 统称为祛湿剂
概述
湿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湿:外感湿邪,多伤肌表经络 内湿:内生湿邪,多致脾失健运
外湿与内湿常相因为见
概述
湿邪:
湿性重浊、粘腻,易阻滞气机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祛湿剂中为什么经常配伍行气药?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 湿热黄疸(阳黄)。一身面目俱黄,黄色
鲜明,腹微满,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数 等。 湿热交蒸,热不得外越,黄疸的发生、消退与小 便通利与否密切相关。
清热祛湿·茵陈蒿汤
方歌:茵陈蒿汤治阳黄,
栀子大黄组成方; 栀子柏皮加甘草, 茵陈四逆治阴黄。
趣味记忆:茵陈治黄。
(茵陈蒿 栀子 大黄)
八正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清热祛湿·八正散
组成:木通6g 瞿麦10g 车前子10g
萹扁蓄10g 滑石18g 炙甘草3g 栀子9g 熟大黄9g
功效: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淋漓不畅,尿色浑赤,
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湿热下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邪热内蕴化毒,挟 湿热上蒸,津液被灼蒸,津液被灼。
化湿和胃·藿香正气散
加减变化: ▪表邪偏重加香薷或重用紫苏叶; ▪兼食滞去甘草、大枣,加神曲、莱菔子; ▪偏湿重者易白术为苍术; ▪气滞甚者加木香、延胡索
化湿和胃·藿香正气散
证治要点: 恶寒发热,上吐下泻, 舌苔白腻
使用注意: o 湿热霍乱忌用; o 作汤剂时,须武火急煎
化湿和胃·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散与平胃散比较:
清热祛湿·八正散
证治要点: 尿频、尿急、尿痛,淋沥不畅,
舌红苔黄,脉滑数 使用注意:
▪淋证日久,虚弱者,不宜用 ▪孕妇慎用
清热祛湿·八正散
加减变化:
o血淋可加大蓟、小蓟、白茅根、石苇; o石淋可加金钱草、海金沙、琥珀、冬葵子; o膏淋可加萆薢、石菖蒲; o热毒炽盛可加金银花、蒲公英; o腰痛可加牛膝;
都用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皆具有芳香化湿,理气和中的作用, 均能治疗湿邪困阻中焦的病证。 平胃散以辛温香燥的苍术为君药, 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作用, 主治湿困中焦,脾胃不和之病证, 藿香正气散以辛温芳香的藿香为君药, 具有外散风寒,内化湿浊,理气和中之效, 主治外有风寒、内有湿滞之证。
分述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或乱吐泻,恶寒发
热,头痛,脘腹疼痛,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
解析:表里双解,长于治里:化湿治里――大腹皮、厚朴,
下气除满,降;桔梗宣肺利膈,升;半夏曲、陈皮,燥湿 和胃,降逆止呕;茯苓、白术,健脾运湿;
方歌: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