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浪漫讲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法国人喜欢故事性的东西,如小说等特别丰富。19世纪的法国是西欧音乐的中心,充满活力和多变丰富,法国的歌剧受法国大革命影响。
* 十九世纪法国歌剧发展主要线索:
—轻喜歌剧(60年代)
——法国大歌剧(30年代)——比才《卡门》(70年代)
—抒情歌剧(60年代)
(一)、法国大歌剧:
特点:(1)常为历史题材;
(2)注重舞台效果;(3)一般为五幕;
代表人物:契贝尔《波蒂契的哑女》(1828);
G.梅耶贝尔《胡格诺教徒》、《预言者》、《恶魔罗勃》
(二)、轻喜歌剧(operetta):
喜歌剧:opera comique(法式)、opera buffa(意式)
特点:
代表人物:奥芬巴赫(J.offenbach,1819~1880)
代表作品:《美丽的海伦娜》、《天堂与地狱》、《霍夫曼的故事》
(三)、抒情歌剧(lyric opera):
▪特点: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古诺(C.F.Gounod,1818~1893)《浮士德》、《罗蜜欧与朱丽叶》;
▪托玛斯(A.Thomas,1811~1896)《迷娘》;
▪马斯内(J.Massenet,1842~);
(四)、比才(et,1838~1875)
▪其人:
▪《卡门》(四幕)的艺术特色:(1)现实主义题材;
▪(2)浓郁的东方风情;
▪(3)优美的歌唱段落;
名词与思考:
▪名词:大歌剧、抒情歌剧、轻喜歌剧、古诺、梅耶贝尔、奥芬巴赫、比才。
▪思考:法国19世纪歌剧的主要线索?
第二节:十九世纪意大利歌剧
一、概况:
▪意大利歌剧的复兴;
▪19世纪意大利歌剧发展主要线索;
多尼采蒂
—罗西尼(30年代以前)——威尔第(中下半叶)—真实主义歌剧—普契尼(世
纪之
交);
贝里尼(世纪末)
二、从罗西尼到唐尼采蒂:
1、罗西尼(Rossini,1792~1868)
生平简介:风光盖过晚期的贝多芬。
主要作品:
* A:喜歌剧—《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尔》、《塞尔维亚理发师》(博马舍)、《费加罗三部曲》(之一)、《灰姑娘》。
B:严肃歌剧—《威廉.退尔》(席勒诗歌改编)
2、盖塔塔.唐尼采蒂(Donizetti,1797~1848):
代表作:喜歌剧—《爱之甘醇---偷撒一滴泪》、《军中女郎》;
正歌剧—《拉米莫尔的露齐亚》、《宠姬》;
▪3、温琴佐.贝里尼(Vincenzo Bellini,1801~1835)
▪正歌剧:
▪代表作:《梦游女》、《诺尔玛》(简介)
三、威尔第(Verdi,1813~1901):
▪生平:意大利歌剧三百年总结性人物,将意歌剧推到顶蜂的人物。
▪1、早期创作:历史题材—《纳布科》、《仑巴底人》;
▪50年代成熟时期作品(三部成名作):
▪——《弄臣》(“黎戈莱托”)、《游吟诗人》、《茶花女》;
▪2、中期创作:《唐.卡洛斯》、《阿伊达》、
▪3、晚期创作:《奥塞罗》、《法尔斯塔夫》、
四、真实主义歌剧(verismo opera ):
▪简况: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彼得罗.马斯卡尼(Pietro mascagni,1863~1945):
作品:《乡村骑士》(1890)
列昂卡瓦罗(Ruggiero Leoncavallo,1857~1919):
作品:《丑角》
五、普契尼(Puccini,1858~1924)
▪代表作品:《艺术家生涯》(1896);又名《波西米亚人》
《托斯卡》(1900);
《蝴蝶夫人》(1904);
《图兰朵》(1924年未完成);
▪特点:1、题材广泛,追求异国情调。
2、突出女性形象描写。
3、突出强烈的气氛,某些作品有真实主义歌剧特点。
4、音乐创作手法受20世纪影响。
名词与思考:
名词:
《塞尔维亚理发师》、《威廉.退尔》、唐尼采蒂、贝里尼、普契尼、《爱之甘醇》、《梦游女》、《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阿伊达》、《奥塞罗》、《法尔斯塔夫》、《托斯卡》、《蝴蝶夫人》、《图兰朵》;
▪思考:1、什么是真实主义歌剧?有一些什么人物和代表作品?
2、简述威尔第的歌剧创作?
▪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
▪一、生平简况:1813年—出生在德国莱比锡;
▪1833年—乌兹堡任合唱指挥,并开始早期歌剧和器
乐创作;
▪1839年—《黎恩济》获得成功;
▪1849年—逃亡生活;
▪1870年—与柯西玛结合;
▪1876年—拜罗伊特剧院落成并上演乐剧《尼伯龙根指环》;
▪1883年—去世于威尼斯;
▪二、音乐活动分期:
▪1、浪漫主义歌剧创作阶段(40~50年代):
代表作品:《黎恩济》、《漂泊的荷兰人》、《汤豪塞》、《罗恩格林》;
▪2、流亡时期(50~60年代):
理论著作:
《艺术与革命》(49年)、《未来的艺术作品》(50年)、《歌剧与戏剧》(51年)。
▪3、歌剧改革时期:
三、歌剧改革的主要观点:
▪(1)综合艺术品;
▪(2)戏剧第一,音乐第二(或音乐是手段,戏剧是目的);
▪(3)提出“乐剧”(music drama)概念;
▪乐剧的几个形式特点:(与传统歌剧的区别)
▪a、无终旋律。
▪b、无终和声—高度转调的半音化和声。
▪c、主导动机。
▪(4)取消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差别以及歌唱为主乐队伴奏的传统概念。
▪(5)改革传统的编码(分曲)歌剧结构;
▪(6)歌剧成为一个有舞台布景的,有声乐的,综合性的交响乐。
▪重要乐剧作品: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1859);
▪《尼伯龙根指环》(76年上演于拜洛伊特剧院)包括四部剧:
[《莱茵河上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 ▪《纽仑堡的名歌手》、《帕西法尔》、《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简介)
四、歌剧改革的历史意义:
▪提出新的音乐观念,影响到20世纪音乐创作的新思维。
约翰尼斯.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1833~1897)
▪一、生平简介:
▪二、主要创作倾向和创作领域:
▪1、反潮流,与主流的标题音乐倾向格格不入。
▪2、坚持德国音乐的古典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