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必背的知识精华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绪论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容主要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个方面(琦、儒德);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教育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指导;三大功能:描述与测量;解释与说明;预测与控制;
(三)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近代思想发展:17世纪,洛克提出白板说;17世纪,夸美纽斯首次提出儿童学习能力存在年龄差异和量力性原则;18世纪中叶,卢梭出版《爱弥尔》,提倡自然教育;18、19世纪,裴斯塔洛齐倡导教育的心理学化,赫尔巴特首次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艾宾浩斯研究学习与记忆;
2.现代思想发展:
(1)作为独立学科的初创时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教育心理学领域中逐步形成了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流派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学派;(2)发展时期(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末),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同时出现了折衷主义的学习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3)成熟时期(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认知学习理论逐渐进入了发展与兴盛的时期,发展起了认知结构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心理学中出现了另一种思潮人本主义;(4)深化拓展时期(八十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研究越来越深入,视角越来越综合;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概括为四个方面①主动性研究②反思性研究③合作性研究④社会文化研究;
(四)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引入和早期研究(20世纪上半叶):第一本在我国出现的著作是房东岳译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廖世承编写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2.改造发展和曲折时期:开始了以马克思主义改造教育心理学、学习联的时期;
3.恢复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第一本发展教育学著作菽的《教育心理学》;
(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①研究容和研究领域纵深化;②研究方法多元化;③学科体系系统化、完善化;④研究视角综合化、跨学科化;⑤研究问题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⑥在学习观上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社会文化互动;
二、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认知发展与教育:教育的发展应遵循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既要看到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注重选择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教学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也要考虑认知发展的连续性,教育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水平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重所教容之间的联系,增强教学效果;
2.人格发展与教育:教育要注意根据个体人格发展阶段的特点,为个体解决心理危机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个体的人格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认知发展观: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图式是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同化是主体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顺应就是用改造的图式或是形成的新图式来适应刺激的过程,是图式的质变过程;平衡就是同化和顺应的均衡;
2.认知发展阶段论:①感觉运动阶段(0-2岁)。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语言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已有客体永恒性和目标定向行为;②前运算阶段(2-7岁)。具有具体形象性、思维不可逆性;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语言迅猛发展,动作图示符号化,自我中心主义;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能够进行逻辑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具有守恒性,去自我中心主义;④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拒绝规则或违抗师长。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教师和家长不宜采用过多的命令和强制性的教育,而应鼓励和指导他们自己作决定,同时对他们考虑不全面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
3.影响发展的因素:成熟、练习与习得经验、社会性经验和平衡,其中平衡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
(三)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文化历史发展观:认为人有两种工具,即物质工具和精神工具(语言和符号);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化的结果;心理发展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源于社会的交互作用;
2.化学说: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化”,转为部活动;具体地说,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化过程中,语言符号系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3.“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四)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认知发展对教育的制约,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针对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来安排教学;②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知识是原有图式与新刺激之间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经验体系,故需要树立新型的学习观、知识观,精心选择教学容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③学生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只有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兴趣时,知识才有可能被最大的同化;④教学应引导并促进学生的发展;⑤教育教学应该适应个体的差异性;
(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1.主要观点: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而又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2.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说:①出生-18个月,信任对不信任②18个月-3岁,自主对羞怯③3-6岁,主动感对疚感④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⑤12-18岁,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⑥成年初期,亲密感对孤独感⑦成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⑧成年后期,完善感对绝望感;
(六)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道德两难故事”法;
1.主要观点:承认道德发展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程序,都是从特殊到一般,从自我中心和关心直接的事物到基于一般原则关心他人的利益,肯定道德判断要以一定的认知发展为基础,强调社会交往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2.道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具有是非善恶的观念,但纯粹是外在的,基于行为结果和自身利益关系来进行道德判断;分为①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②朴素的功利或享乐主义定向阶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