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年份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比统计(1982-2019)
2019-2020学年新指导同步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练习:第一章测评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第一章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表为四个国家某一年的人口变动数据.据此完成第1~2题。
1。
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A。
甲 B.乙C。
丙 D.丁2。
四个国家中,最可能是发达国家的是( )A。
甲 B.乙C。
丙D。
丁1题,由表可知,甲国的人口增长率为0。
4%,乙国的人口增长率为1。
3%,丙国的人口增长率为1.5%,丁国的人口增长率为0。
4%。
因此四国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丙。
第2题,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且由于经济发达、教育水平高等因素,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四个国家中,最可能是发达国家的是丁。
2.D联合国历年发布的“人类发展程度指标(HDI)”,是以“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按照一定计算方法组成的综合指标,用来衡量各国的发展水平。
下表为四个国家2010年的统计资料,阅读分析表格,完成第3~4题。
3。
就人口增长模式而言,最可能已经进入现代型的国家是 ( )A 。
甲、乙B 。
甲、丁 C.乙、丙D.丙、丁4。
关于四个国家发展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甲国人口数量最多B 。
乙国老年人口数量比甲国多 C.丙国老年人口最多D.丁国最易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3题,丙、丁两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同时人口平均寿命高,说明是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第4题,丁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人口密度最小,属于典型的地广人稀国家类型,最易出现劳动力不足.因没有提供各国的面积,故从表格数据中不能确定各国人口数量。
4.D读2018年某国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完成第5~6题.5.该国人口增长模式最有可能是( )A.原始型B。
传统型C.过渡型D。
现代型6.下列关于该国的叙述,正确的是()A.劳动力比重上升B。
出生性别比失衡C.人口规模在膨胀D.人口老龄化严重5题,由图可知,该国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中60岁及其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较大,且该国人口金字塔呈现底部收缩、上部变宽的收缩型,因此该国人口增长模式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第6题,该国最有可能是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达,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短缺,且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由图可知,该国出生性别比没有出现明显失衡的状态;由于该国人口增长属于现代型,且人口可能出现负增长,所以人口规模不会膨胀.6.D下图是杭州市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数量及年龄构成统计图.读图,完成第7~8题。
人教A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25)(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25)一、综合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0分)1.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
据此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如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如表为我国八大经济区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单位:% )表。
地区东北地区北部沿海地区大西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大西南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2005年 6.9511.97 3.137.9810.989.7120.5828.70 2010年 6.2013.22 4.1311.1413.5311.0119.8620.91(1)根据材料一,分析1982-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的变化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出我国八大经济板块中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并分析该地区人口大量流人带来的影响。
(3)2005-2010 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增加,试分析原因。
2.读表,完成下列要求。
2010年和2014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变化(单位:万人)年份2010年2014年常住人口总数1961.22151.6其中户籍人口1256.71332.9外来常住人口704.5818.7(1)表中数据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长主要来自______ 增长。
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朝阳区和海淀区的常住外来人口超过百万,昌平区排在第三位,形成多个外来人口聚集区--“城中村”,如图所示。
(2)“城中村”一般具有交通______ ,租金______ 的特点,但由于人口高度集中容易出现______ ,______ 等城市问题。
(3)北京市提出2020年人口控制在2300万以下的目标,主要是考虑北京市的______ 和______ 条件,尤其是______ 资源的承载能力。
(4)在控制人口的同时,北京市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选择填空)。
A.实施南水北调--提高地域开放程度B.加强污水处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C.更多开辟农田--提高居民消费水平D.大力发展工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本延迟退休政策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延迟退休政策改革对中国的启示李毅,杨秀让(宿迁学院,江苏宿迁223800)摘要:伴随着经济与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国的老龄化问题也日益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延迟退休年龄势在必行。
本文梳理了日本退休政策改革的发展脉络与具体措施,提出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制度改革,阶段性地提升退休年龄,建立具有激励作用的弹性养老金制度和建立非盈利性的老年职业介绍所,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关键词:延迟退休;人口老龄化;渐进式退休;养老金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8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仅为4.9%。
而受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平均寿命上升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到了2000年,这一比重上升到了7%,这也标志我国正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到了2019年,这个数字又进一步上升为12.6%o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延迟退休年龄成为了当下广为讨论的议点。
目前我国退休机制依然沿用建国初期的老旧制度,即男性60岁,女性55岁为法定退休年龄。
但是这一套机制已经不适应于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
而日本的情况与我国当前现状十分相似,随着二战的结束,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逐步增长,劳动力不足成为了日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日本不断地对其雇佣政策与年金制度进行改草,渐进式地提升了退休年龄,最终有效缓解了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压力。
一、日本延迟退休政策出台背景(一)老龄化少子化程度加重日本作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其老龄化程度逐年呈上升趋势。
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2020年10月20日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5月1日,日本总人口为1亿2589万5千人,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3607万9千人,相比上年增加了30万4千人,所占比例上升了0.85%叫如表1所示,自1950年以来日本65岁及以上人数所占比例呈正向递增趋势,并且在1970年超过了国际标准所规定的7%,这也标志着日本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
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日本在2007年进入了超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1.引言中国正在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也是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的重大战略调整,其中内循环为主的经济就是以刺激国内消费作为主要拉动力的经济,国内消费就是这一阶段经济的顶梁柱,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据相关数据表明2010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7.3%, 2019年这一比重为57.8%,可见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近十年来,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平均值约为6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约75%,更低于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这说明我国消费水平有着很大的进步空间。
此外,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剧,消费结构需求也发生改变,这对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很大的机遇与挑战,所以有必要开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影响的研究,对于发掘我国消费市场的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2.1数量逐年增加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呈现不断加快的趋势,造成老龄化的主因是:人口出生率下降和死亡率下降。
据相关的文献表明:未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会更严重,据预测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约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中国在未来发展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2.2 老年抚养比高老年抚养比是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我国老年抚养比较大且增速快。
老年抚养比从1982年的8%增至2017年的15.9%,表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负担不断加重,尤其考虑到在计划生育的政策下,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这就造成平均一对夫妻要赡养两对父母,给他们造成巨大压力和生活负担,造成整体社会养老负担的形势加重。
2.3区域差异大虽然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整体老龄化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迁徙与流动,城市化水平不均匀等原因,造成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城乡和各地区差异也较为明显。
分析原因可知:造成全国人口老龄化城乡不均匀的最大的原因与人口的迁徙和人口流动有关。
家庭规划对储蓄的影响:“生命周期”效应还是“预防性储蓄”效应?
2020年第8期家庭规划对储蓄的影响: 生命周期 效应还是 预防性储蓄 效应?*李婧 许晨辰摘要:本文建立三期世代交叠模型,通过比较 生命周期 效应和 预防性储蓄 效应来探究家庭规划对储蓄和消费的影响㊂家庭人口结构是影响家庭决策的核心要素,对储蓄水平有正㊁负的子效应㊂本文从家庭人口结构切入,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 H F S )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少儿人口占比下降和老年人口占比上升使家庭储蓄上升㊂其中,少儿人口占比对家庭储蓄影响的 生命周期 效应更显著,而老年人口占比的 预防性储蓄 效应更显著㊂具体机制如下:父母追求高质量教育,育儿教育支出增加导致家庭储蓄减少,提高孩子未来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使家庭规划中的预防性储蓄增加;老年人预期寿命增加㊁社会保障不完善和代际财产继承等使家庭预防性储蓄增加,老年人医疗支出增加使家庭储蓄减少;城乡育儿教育支出呈现均等化趋势,农村家庭医疗支出对储蓄影响更大,社会网络关系是导致教育支出均等化和购买医疗保健品的重要原因,并且家庭规划对储蓄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㊂因此,建议通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改善家庭规划减少消费约束,增加家庭合理支出,实现消费提质扩容,释放经济增长潜力㊂关键词:生命周期 预防性储蓄 家庭规划 人口结构 C H F S一㊁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储蓄水平一直处于高位, 高增长 ㊁ 高储蓄 和 低消费 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的结构性特征㊂近二十年来,中国居民储蓄率①一直处于20%~30%的较高水平,明显高于同时期其他国家储蓄水平(W a n g &We n ,2011)㊂从人均收入来看,2019年中国人均G D P 突破一万美元,居民储蓄率高达29.7%,比较同等收入的发达国家,美国1978年居民储蓄率为10.96%,法国1979年储蓄率为13.07%,日本㊁英国㊁德国等储蓄率均在10%左右②㊂从经济增长总量来看,当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4万亿美元时,美国居民储蓄率为3.88%(2007年),欧盟国家平均储蓄率为4.3%(2018年),远远低于中国储蓄率(29.7%)㊂2005年后中国居民储蓄率逐年攀升,至2018年已达30%,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较稳定,并有逐年缓慢下降的趋势,2017年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到56.3%(见图1)㊂2015年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增长动力不足,消费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㊂同时,受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出口不确定性增强,投资增长持续承压,必须释放居民消费潜力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促进消费体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㊂2018年9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促进消费机制体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2019年8月国务院印发并实施‘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㊂为了优化消费02 *①②李婧㊁许晨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100070,电子邮箱:l i j i n gc h i n a b l u e @163.c o m ,x u c h e n c h e n _18@163.c o m ㊂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新常态下人民币从外围货币向中心货币升级的路径研究 (17A J L 016)资助㊂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建议,文责自负㊂居民储蓄率是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性支出的净收入与可支配收入的比例㊂数据来源:O E C D 数据库㊂*环境,激发消费潜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政府采取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㊁降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㊁完善社保和医保体制㊁精准扶贫等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消费提质扩容,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居民消费潜力释放有限㊂因此,了解家庭消费行为和储蓄动机,预测储蓄趋势,刺激经济增长动力,对克服中国经济的 不稳定㊁不平衡㊁不协调㊁不可持续 的结构性问题,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㊂图11998 2019年居民储蓄率和边际消费倾向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 t t p://w w w.s t a t s.g o v.c n㊂图3与此相同㊂家庭规划是在预算约束下,家庭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而做出的涉及整个家庭生命周期的重要决定(即育儿㊁养老㊁医疗和住房)的规划㊂家庭观念影响家庭规划,进而影响家庭储蓄水平㊂家庭观念的形成不仅受到家庭代际观念的影响,还受到家庭所在社会网络的影响㊂家庭成员是家庭规划的制定者和实行者,家庭中少儿和老年人的数量明显影响家庭支出和储蓄,因此,家庭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占比,即家庭年龄结构,与家庭规划㊁家庭观念和家庭储蓄的选择和变化紧密相关,青木昌彦(2015)提出后人口转型的根本原因是收入的增加(寿命的延长),以及家庭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理性计算,这种理性计算即本文定义的家庭规划㊂家庭规划对家庭储蓄的影响机制如图2所示㊂图2家庭规划对家庭储蓄的影响机制家庭规划影响家庭消费和储蓄,例如育儿费用㊂据统计,2018年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11.2%,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微观调查数据显示①,中国城市家庭平均每年育儿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35.1%,高于全球平均水平(32%),并有59%的受访父母认为子女教育支出弹性很小㊂家庭代际观念影响家庭财产继承㊁养老方式和养儿观念,同时家庭也是社会网络的要素,家庭成员很容易受到邻里关系和家庭所在的社会网络关系的影响(晏艳阳等,2017;L i n g e t a l,2018),从而影响整体家庭规划和具体储蓄行为㊂家庭人口结构变化是家庭变化的重要方面,需要家庭做出具体12李婧许晨辰:家庭规划对储蓄的影响: 生命周期 效应还是 预防性储蓄 效应?①数据来源:h t t p s://w w w.s o h u.c o m/a/168356095_99894613㊂2020年第8期规划㊂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少儿抚养比大幅下降,由1991年的41.8%下降到2011年22.1%(见图3),这对中国家庭结构产生重大影响㊂但是,2011年后,少儿抚养比缓慢增加,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抚养比也由降转升,家庭结构随之呈现新特征㊂图31991—2019年中国人口结构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消费能力不足的新常态下,需要深入了解家庭储蓄和消费动机,分析时代变迁背景下家庭规划对储蓄的影响,探索家庭储蓄动机 生命周期 效应和 预防性储蓄 效应的动态变化㊂本文从家庭人口结构切入,试图回答家庭规划影响居民储蓄的机制;储蓄的 生命周期 效应和 预防性储蓄 效应孰轻孰重;收入和区域差异对居民储蓄和消费的影响,并为宏观经济部门制定相关措施㊁促进合理消费水平和提高消费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㊂二、文献综述凯恩斯提出绝对收入假说,阐述了实际消费支出与绝对收入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该假说对后来的相对收入假说㊁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㊂学术界通常把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合称为 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 (L C-P I H),阐述了在新古典主义框架下微观主体即期消费的跨期决策,通过规划一生的收入消费来实现效用最大化㊂当家庭预期未来收入存在不确定性时,居民通过储蓄平滑未来消费抵御不确定风险,可见,预防性储蓄假说(L e l a n d,1968)为研究居民消费储蓄行为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㊂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和预防性储蓄假说是当前研究家庭消费-储蓄的基本理论框架,因此,本文将在两个假说发展脉络的指引下,梳理家庭规划对储蓄影响的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设计㊂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证明了长期边际消费倾向的稳定性,理性的消费者估算一生的稳定收入,据此来安排消费和储蓄,以平滑消费波动,实现一生的消费效应最大化㊂现代消费函数理论把持久收入假说所强调的预期形成与生命周期假说所强调的财产和人口变量相结合,本文基于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从家庭人口结构切入研究家庭储蓄行为㊂生命周期-持久收入理论假设成年人工作获得工资收入,而少儿和老年人没有收入来源,因此,少儿抚养比和老人抚养比上升时,家庭储蓄率下降㊂国内外学者基于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的大量研究中,得出与假说一致的结论㊂L e f f (1969)最早基于74个国家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口抚养比上升会导致储蓄率下降㊂H i g g i n s&W i l l a m s o n(1997)和D e a t o n&P a x s o n(2000)的实证结果均支持生命周期理论㊂国内人口结构与居民储蓄研究中,实证结果表明少儿抚养比与储蓄率显著负相关,老人抚养比与储蓄率显著负相关(王德文等,2004;汪伟,2017;董丽霞㊁赵文哲,2013)㊂但是也有研究不支持生命周期假说,部分学者发现人口结构与储蓄水平关系不显著(R a m,1982;W i l s o n,2000;R a m a j oe t a l,2006;徐升艳等,2013)㊂还有大量实证文献表明中国老人抚养比上升会使居民储蓄显著增加(郑长德,2007)㊂当生命周期假说不能充分解释家庭储蓄行为时,研究者们尝试将预防性储蓄假说纳入研究储蓄水平的框架之中㊂预防性储蓄假说认为预防性储蓄是风险厌恶型消费者在未来收入不确定时进行22的额外储蓄,建立了预防性储蓄动机模型,提出消费者的储蓄动机是为了预防未来收入不确定和平滑跨期消费㊂有文献对家庭预防性储蓄规模进行测算,C a b a l l e r o (1991)和S k i n n e r (1988)分别测算出美国家庭预防性储蓄占比为56%和60%,而D y n a n (1993)和L u s a r d i (1998)测算美国20世纪90年代消费者支出不确定性时,发现预防性储蓄动机较小,不能解释美国老年人大量的财富积累㊂在中国居民预防性储蓄研究中,孙凤(2002)测算预防性储蓄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影响为27.6%,对农村居民影响为31.6%,雷震㊁张安全(2013)使用2005 200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得出预防性储蓄是居民财富积累的重要原因,至少能解释人均财富积累的20%~30%㊂C h o i e t a l (2017)使用微观数据库,测算出中国居民储蓄中预防性储蓄占比高达80%㊂不少学者的研究聚焦影响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因素㊂家庭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家庭的预防性储蓄(王策㊁周博,2016)㊂首先,预期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是居民预防性储蓄的主要动机,这一结果在很多研究中得到印证(龙志和㊁周浩明,2000;万广华等,2003)㊂其次,家庭重大支出的不确定主要来源于育儿㊁养老㊁医疗和住房四方面的变化,这些因素影响预防性储蓄(李勇辉㊁温娇秀,2005)㊂W e i&Z h a n g(2011)研究中提出了 竞争性储蓄 的概念,认为性别比例失衡是影响家庭储蓄行为的重要结构因素,有男孩的家庭为了提高在婚姻市场的竞争力而增加储蓄,即预防性储蓄,同时有女孩的家庭为了提高未来在婚姻市场的议价能力,也会增加储蓄㊂余丽甜㊁詹宇波(2018)提出邻里效应在家庭育儿教育支出中的重要性㊂汪伟等(2018)讨论了老年人的长寿效应,预期寿命延长会显著增加预防性储蓄㊂马光荣㊁周广肃(2014)运用家庭微观数据发现新农合显著降低了60岁以上居民的储蓄率,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居民消费;朱波㊁杭斌(2015)发现医疗支出的不确定性在统计意义上显著增强了城乡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㊂李雪松㊁黄彦彦(2015)使用家庭微观数据实证研究,得出房价上涨和多套房的家庭决策对城镇居民储蓄有显著正效应;王策㊁周博(2016)实证表明房价波动能显著推高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㊂由此可见,中国家庭规划涉及育儿㊁养老㊁医疗和住房四大重要支出决策,这都与家庭人口结构密切相连㊂综上所述,学术界关于家庭人口结构㊁家庭重要决策对储蓄影响的研究已经很充分,但大多数文献仅限于单一的家庭储蓄动机,基于宏观数据的实证分析居多㊂与已有文献相比,本文的边际贡献如下:(1)综合考虑了与家庭储蓄相关的家庭规划,将 生命周期 和 预防性储蓄 的双重效应纳入研究框架,把当前中国社会变迁下人口结构变化等体现在理论模型中,综合探讨了具有中国家庭特色的家庭规划对储蓄的影响机制;(2)通过对微观家庭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厘清了两种储蓄效应在中国家庭的大小,丰富了相关文献,研究发现,家庭规划对储蓄有显著影响,少儿人口占比的 生命周期 效应较大,老年人口占比的 预防性储蓄 效应较大㊂本文对城乡㊁区域间家庭规划对储蓄影响机制及结果进行了比较,探索家庭储蓄动机,为理解当前制约家庭消费升级扩容,释放消费潜力提供了解释㊂三㊁理论模型本文在双缺口模型㊁世代交叠模型的基础上,参考汪伟(2012,2015)构建的理论模型,从理论上分析家庭规划对储蓄的影响㊂将家庭人口结构㊁人力资本积累㊁工资水平㊁父母重视育儿教育程度㊁预期寿命㊁赡养父母支出和代际财产继承等变量引入三期世代交叠模型,探讨在预算约束下,家庭达到效用最大化时,家庭规划对储蓄的影响机制㊂基于世代交叠模型,本文将人的一生划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少儿时期(N o t )㊁成年时期(N 1t)和老年时期(N 2t)㊂假设人在少儿时期没有经济来源,依靠父母养育,在t 时期内平均每个成年人养育孩子数量为F t ,即少儿抚养比,并且孩子都能存活到成年㊂假设只有成年人工作,工作无弹性,获得工资收入W t ,取决于人力资本,假设t 时期成年人存活到老年人的概率为P t ,且存活概率在短期内不变,老年人退休后没有收入来源,只能依靠年轻时的储蓄㊁利息及投资收益和子女的赡养费用㊂t时期的少儿㊁成年㊁老年人口数表示如下:32 李婧许晨辰:家庭规划对储蓄的影响: 生命周期 效应还是 预防性储蓄 效应?2020年第8期N0t=F t N1tN1t=N0t-1N2t=P t N1t-1(1)假设工资收入W t取决于工人的人力资本(H t):W t=g(H t)(2)人力资本取决于少年时父母投入的人力资本投资,即:H t=h(F t-1)ϕW t-1(3)H函数表示人力资本投资的质量,当期的人力资本积累取决于上一期人力资本投入,与家庭孩子的数量㊁父母重视育儿教育程度及其工资水平有关,其中ϕ(0<ϕ<1)表示育儿教育投入占父母工资的比重,即父母注重教育的程度㊂父母工资一定时,家庭孩子数量和质量存在替代关系(贝克尔, 1987),家庭孩子数量越少,每个孩子得到的人力资本投资就越多;当家庭孩子数量一定时,父母工资越高,每个孩子得到的人力资本投资越多;当家庭孩子数量越少,父母工资越高时,孩子的人力资本投资就越多㊂根据式(2)(3)可得:W t=g[h(F t-1)ϕW t-1](4)为了更详细的动态分析,本文设h和g函数如下:h(F t)=θFεt其中,ε<0(5) g(H t+1)=γHδt+1其中,δ>0(6)根据计算可以得出工资增长率:W t+1W t=(θδγϕ)Fεδt Wδ-1t(7)由式(7)可知,随着少儿人口减少,下一期的工资水平会上升㊂当出生率一定时,工资增长变化率为:^W=1θδγϕδæèçöø÷1δ-1Fεδ/(1-δ)t(8)因为εδ<0,所以式(8)表示,当少儿人口减少时,代际之间的工资增长率会提高㊂在模型假设中工资是储蓄来源,由此少儿人口减少,工资增长率上升,储蓄增加㊂基于生命周期假设,t时期成年人收入主要来源工资收入W t和代际财产继承μW t(μȡ0),模型的财产继承设定与经济现实相符;消费支出主要用于自身消费C1t,抚养孩子的消费C0t,赡养父母的费用C2t即λW t,以及用于当期投资和未来养老的储蓄S t,该模型设定参考了汪伟(2012)的做法㊂在t+1期,存活概率P t下的成年人(N1t)退休成为老年人(N2t+1),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于t时期的储蓄㊁利息和投资收益,以及子女支付的父母赡养费用λW t+1,假设储蓄全部用于投资,投资产品收益及利息的平均收益率为R t+1,则储蓄和投资及其收益总和为S t㊃R t+1;消费支出主要是老年人自身消费C2t+1和遗留代际财产μW t+1㊂一般来说,代际遗留财产是满足当期消费后的剩余,不考虑特殊继承财产(如房产)的升值,家庭用于赡养老人的支出比重大于遗留财产的比重,即λ>μ,由以上假设可知,全社会第一期预算约束为:N1t(1+μ)W t=N0t C0t+N1t C1t+N2t C2t+N1t S t(9)全社会第二期预算约束为:42N 1t S t R t +1+N 0t λW t +1=N 2t +1C 2t +1+N 0t μW t +1(10)将式(9)(10)的人口数量化简可得:(1+μ)W t =F t C 0t +C 1t +λW t +S t(11)1P t +1S t R t +1+F t P t +1λW t +1=C 2t +1+F t P t +1μW t +1(12)因此,总体跨期约束条件为:R t +1P t +1[(1-μ)W t -F t C 0t -C 1t -λW t ]+(λ-μ)F t P t +1W t +1-C 2t +1=0(13)中国有抚育子女㊁孝敬父母的代际观念,假设成年人通过消费㊁育儿和赡养父母继承道德文化获得满足感(效用),则家庭成年人的效用函数为:U =l n C 1t +βP t l n C 2t +1+φF t l n C 0t (14)其中,β表示时间贴现因子,P t 是t 时期的成年人存活到老年人的概率,φ表示父母对子女效用的贴现率,F t 是每个成年人抚养的孩子数量㊂在约束条件下,得到成年人效用最大化的解:M a x U =l n C 1t +βP t l n C 2t +1+φF t l n C 0t s .t .R t +1P t +1[(1-μ)W t -F t C 0t -C 1t -λW t ]+(λ-μ)F t P t +1W t +1-C 2t +1=0(15)由此得到各时期的最优解:φC 1t =C 0t (16)C 2t +1=βP t R t +1P t +1C 1t (17)C 2t =1R t +1(βP t +1+φF t +1)[(1-μ-λ)R t +1W t +(λ-μ)F t W t +1](18)S t =1R t +1(βP t +1+φF t +1)[(1-μ-λ)βP t +1R t +1W t +2μR t +1(φF t +1)W t -(φF t +1)F t (λ-μ)W t +1](19)将式(7)代入式(19)可得家庭储蓄水平:S t =1R t +1(βP t +1+φF t +1)[(1+μ-λ)βP t +1R t +1W t +2μR t +1(φF t +1)W t -(φF t +1)(λ-μ)θδγϕF εδ+1t W δt ](20)式(20)表示了家庭部门达到均衡时的最优储蓄水平,由此可得家庭规划与家庭储蓄的关系如下:(1)∂S t∂F t<0,即在生命周期假说下,少儿抚养比对储蓄有负的子效应㊂少儿抚养比下降,用于少儿的消费减少,储蓄增加,少儿抚养比上升,储蓄水平下降㊂(2)若父母追求高质量育儿,少儿抚养比对储蓄有正的子效应㊂∂St ∂ϕ<0,即随着孩子数量的减少,育儿质量提高,即ϕ越大,家庭当期育儿支出占比越大,储蓄相应减少;同时,父母为了长期高质量教育做出规划,家庭有动机增加预防性储蓄㊂(3)∂S t ∂λ<0,即生命周期假说下,老人抚养比对储蓄有负的子效应㊂老人抚养比越高,赡养老人支出越高,储蓄越低㊂(4)∂S t ∂μ>0,∂S t∂P t >0,即预防性储蓄假说下,老人抚养比对储蓄有正的子效应㊂一方52 李婧许晨辰:家庭规划对储蓄的影响: 生命周期 效应还是 预防性储蓄 效应?2020年第8期面,大部分中国老年人不会将其全部收入平滑一生消费,而是选择为子女遗留财产,老年人越多,为子女留下的代际财产越多,家庭储蓄率越高;另一方面,老年人预期寿命越长,未来养老的储蓄需求越强,预防性储蓄水平越高㊂综上所述,通过理论模型推导,当正负效应叠加时,家庭人口结构对储蓄的影响不确定(见表1)㊂因此,家庭规划对储蓄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实证检验㊂表1 人口结构对储蓄影响的效应抚养比变化储蓄增加储蓄减少少儿抚养比下降生命周期效应重视育儿质量少儿抚养比上升预防性储蓄效应生命周期效应老人抚养比上升预防性储蓄效应生命周期效应通过以上理论模型推导,本文提出以下三个假说:假说1:假设生命周期假说成立,少儿抚养比下降,消费减少,储蓄增加;老人抚养比增加,赡养老人支出增加,储蓄水平下降㊂假说2:假设父母重视育儿质量,虽然少儿抚养比下降,但是家庭育儿支出增加,储蓄水平下降㊂假说3:假设预防性储蓄假说成立,父母育儿质量追求提高,未来育儿支出增加,预防性储蓄增加;老人抚养比上升,预期寿命增加,代际财产增加,储蓄增加㊂四、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本文采用了家庭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选取2011年㊁2013年和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 h i n aH o u s e h o l dF i n a n c eS u r v e y,C H F S )数据,数据展示了在时代变迁背景下,中国家庭规划对储蓄的影响㊂C H F S 数据来自西南财经大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包含除新疆㊁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全国29个省㊁363个县和1439个村委会,共计37289个家庭的样本数据,数据采用科学㊁随机的抽样方式,具有良好的代表性(甘犁等,2013)㊂家庭微观数据全面涵盖了家庭重要支出行为,包括家庭储蓄-消费水平㊁人口年龄结构特征㊁家庭观念㊁家庭规划等信息,能很好地验证本文提出的理论假说㊂主要的变量说明如下:1.被解释变量是家庭储蓄率㊂根据已有文献做法(C h a m o n &P r a s a d ,2010;李雪松等,2015),家庭储蓄率表示为家庭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性支出的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㊂家庭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收入㊁农业经营收入㊁工商业经营收入㊁转移性收入和投资性收入,家庭消费支出包括食品支出㊁衣着支出㊁居住支出㊁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㊁教育娱乐支出㊁交通通信支出㊁医疗保健支出和其他支出㊂在稳健性检验中,本文还选取储蓄额的对数和净资产比作为被解释变量,储蓄额是家庭可支配收入与家庭消费支出的差额,净资产比是家庭资产减负债的净资产与总资产的比重㊂本文对家庭数据进行了筛选,删除了储蓄率为负和净资产率小于-200%的家庭样本㊂2.主要解释变量体现了家庭规划的变化㊂本文从家庭人口结构切入,包括少儿人口占比和老年人口占比,即1~14岁少儿人口㊁65岁以上和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家庭成员的比例;家庭规划包括:育儿支出和医疗支出㊁家庭是否打算送孩子出国留学㊁家庭是否有购房计划㊁家中是否有男孩㊁2015年各省商品房每平方米价格㊁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省级人口预期寿命㊁家庭每月领取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险账户余额①等;家庭观念选取了家庭孝敬长辈程度(上一年是否参加祭祖或扫墓)㊁社会网络关系等变量㊂3.控制变量㊂参考尹志超等(2014),本文加入的控制变量包括家庭特征变量(家庭收入㊁家里62 ①为保证样本数量,这里将养老金和医疗保险账户余额加1取对数进行实证检验㊂有几套房产㊁家庭风险系数)㊁户主特征变量(性别㊁受教育年限㊁是否结婚㊁是否有工作)和地区特征变量(所在省份人均G D P )㊂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㊂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变量名变量解释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观测值s a v i n g _r a t e 储蓄率(%)0.4550.23700.99517401s a v i n g 储蓄额(元)738510.2390497106217401s a v i n g _r a t e 1净资产比(%)0.9340.202-1.932117400y o u n g 1~14岁少儿人口占比(%)0.0910.13900.7517085o l d 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0.2450.3430117085o l d 60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0.3250.3640117085l n h o u s e p r i c e 商品房每平方米价格取对数8.8560.4478.35310.02717401l n pe n s i o n 每月领取养老金加1取对数3.1113.67809.99917085l n m e d i c a l 医疗保险账户余额加1取对数2.0453.315011.22617085l n e d u c o s t 家庭教育支出取对数8.4171.2552.07912.2065488l n m e d c o s t 家庭医疗支出取对数7.6421.4840.69313.21813615b u y h o u s e 是否有购房计划(是=1,否=0)0.2130.410018020f o r e i gn s t 是否打算送孩子出国(是=1,否=0)0.2430.429017637b o y 家中是否有男孩(是=1,否=0)0.2340.4230117401a n c e s t o r 上一年是否祭祖或扫墓(是=1,否=0)0.7770.4160117385l i fe 预期寿命(岁)75.8992.16369.5480.2617401l n i n c o m e家庭收入取对数11.2410.8806.98515.42517401r i s k 是否是风险厌恶家庭(是=1,否=0)0.7570.4290116175s e x户主性别(男=1,女=0)0.5350.4990117085e d u c a t i o n 户主受教育年限10.0444.30502317032m a r r i a g e 户主是否结婚(是=1,否=0)0.9360.2440117062w o r k 户主是否有工作(是=1,否=0)0.6180.4860117059h o u s e家庭有几套房子1.2370.57101517401l n p g d p所在省份人均G D P 取对数10.9270.38610.17211.59017401对家庭数据进行筛选,删除缺失值和异常值,最终包含17401个家庭,所有包含价格的变量进行了物价平减处理㊂从表2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中可以得出,样本家庭平均储蓄率为45.5%,与宏观数据统计的居民储蓄率46.4%相当,少儿和老年人占家庭成员比重分别为9%和24.5%㊂五㊁实证结果分析(一)基础回归分析家庭规划涉及育儿㊁养老㊁医疗和住房等重大决策,家庭重大消费支出主要是围绕四大重要决策产生的支出㊂本文以家庭人口结构为切入点,来检验现代家庭规划下居民储蓄的变化,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借鉴了汪伟㊁艾春荣(2015),构建的回归模型如下:s a v i n g _r a t e i t =β0+β1y o u n g i t +β2o l d i t +β3X i t +μi +εi t (21)其中,i 表示家庭,t 表示时间,μi 代表不可观测的固定效应,εi t 是随机扰动项㊂方程中被解释变量s a v i n g _r a t e 是居民储蓄率,y o u n g 表示少儿人口占比,即0~14岁少儿占家庭成员的比重,o l d 表示老年人口占比,即65岁以上老年人占家庭成员的比重,X 是一组影响居民储蓄率的控制变量,参考文献中普遍关注储蓄率的决定因素,控制变量包括家庭特征变量(家庭收入㊁家里有几套房产㊁家庭风险系数)㊁户主特征变量(性别㊁受教育年限㊁是否结婚㊁是否有工作)和地区特征变量(所在省份人均G D P )㊂参照马光荣㊁周广肃(2014)和汪伟㊁艾春荣(2015)的研究,分别采用O L S 和固定效应模72 李婧许晨辰:家庭规划对储蓄的影响: 生命周期 效应还是 预防性储蓄 效应?。
浅析我国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
浅析我国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上升,高龄老人持续增长;劳动年龄人口逐步老化;失能半失能、空巢、独居等高风险老年家庭迅速增加。
未来人口老龄化加剧趋势不可逆转。
因此,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
客观、准确地把握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是做到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的基本前提。
下面将结合最新相关数据,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发展趋势,并提出应对建议。
关键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上升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4.12亿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比2010年“六普”时上升5.4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5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亿人,占总人口的13.5%,比2010年“六普”时上升4.6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45个百分点。
过去30多年来,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持续上升。
1982年老年人口抚养比为8.0%,到1999年上升至10.2%,上升了2.2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13个百分点;到2010年上升至11.9%,比1999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15个百分点;到2016年上升至15.0%,比2010年上升了3.1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52个百分点。
1.2 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持续增长2020年80岁及以上人口为358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4%,较2010年增加1485万人,比重提高了0.98个百分点。
就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年龄构成来看,2020年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55.83%;70—79岁老年人口占30.61%;80岁及以上的占13.56%。
与2010年相比,2020年60—69岁老年人口的比例下降了0.35个百分点,而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上升了1.74个百分点。
1949-2018我国历年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比、平均预期寿命
25166 25660
18.95 19.42
96680 95833
72.80 72.53
2006年 2005年
131448 130756
25961 26504
19.75 20.27
95068 94197
72.32 72.04
2004年
129988
27947
21.50
92184
70.92
2003年 2002年
34146
0.00 33.59
62517
0.00 61.50
1981年
100072
0.00
0.00
1980年 1979年
98705 97542
0.00 0.00
0.00 0.00
1978年Βιβλιοθήκη 962590.00
0.00
1977年 1976年
94974 93717
0.00 0.00
0.00 0.00
1975年 1974年
据为当年人口普查数据推算数;其余年份数据为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据。总人口和
135404
22287
16.46
100403
74.15
2011年 2010年
134735 134091
22164 22259
16.45 16.60
100283 99938
74.43 74.53
2009年
133450
24659
18.48
97484
73.05
2008年 2007年
132802 132129
26 26.8 27.3 28.1 30.3 31.4 31.9
32 32.6 37.5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摘要】我国自2000年进入老龄化时代以来,经历近20年的发展,即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向中度老齡化,这使得应对老齡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方位采取对策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当务之急是尽快走出“未富先老”、被动等待的认识误区,切实解决好“未备先老”的问题,而“十四五”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窗口期。
应当进一步转变思维定势、完善顶层设计、加快促使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走向成熟、优化养老服务布局并提升其质量、构建各方积极参与应对的动力机制、推进徤康产业与适老产业全面发展并大力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社会保障制度健康中国【中图分类号】D669.6【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20.22.00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 略,这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与人民世代福祉的战略举措,必将全面、深刻地影响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制度建设。
本文旨在客观描述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效应,评估现行相关制度安排的不足,提出更好地实施这一国家战略的建议。
我国即将从轻度老龄化进人中度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均寿命延长和生育率降低导致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人口结构变化动 态。
国际上通常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 7%视为跨入老龄化社会(Aging Society)的门槛;当上述指标分别超过20%或14%时,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当65岁以上人口超过20%时为超老龄化社会(Hyper-aged society)。
还有一种提法是,当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时,进入轻度老龄化社会,超过20%为中度老龄化,超过30%为重度老龄化,超过35%为深度老龄化,本文采用这种更为简洁的提法。
历年来中国各年龄段人口比例_数量_中国人口
0.35
0.13
1130
366
764
279
75
204
注:由于各地区数据采用加权汇总的方法,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合计与各分项相加略有误差(以下表同)。
3-7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 (2007年)
本表是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900‰。
年龄
人口数 (人)
男
占总人口
40440
6.35
3.13
88490
43530
44959
7.06
3.47
117954
59010
58944
9.41
4.71
122574
61490
61084
9.78
4.91
100595
50558
50038
8.03
4.03
89609
45320
44289
7.15
3.62
86438
43875
42563
6.90
本表是2003年人 口变动情况抽样
4-6 按年龄和性别分人口数
年
龄
人口数(人)
合计
男
女
合计
占总人口比重(%) 男
总计
1260498
643400
617098
100.00
51.05
0-4 5-9 10-14 15-19 20-24 25-29 30-34 35-39 40-44 45-49 50-54 55-59 60-64 65-69 70-74 75-79 80-84 85-89 90-94 95+
573115 27018 28296 33610 39345 43636 37803 39901 53461
人口数据分析报告及预测(3篇)
第1篇一、引言人口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科学地分析人口数据,准确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对于制定合理的政策、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对我国人口数据进行分析,并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
二、我国人口现状分析1. 人口总量截至2020年底,我国总人口为14.1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8.1%。
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2. 人口结构(1)年龄结构: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8.1%,比2018年提高0.6个百分点。
预计未来老龄化程度将不断加深。
(2)性别结构:我国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突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男性人口为7.23亿,女性人口为6.88亿,性别比为104.6。
这一现象对婚姻、生育、教育等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
(3)城乡结构:我国城乡人口差距较大。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8.48亿,占总人口的59.6%;农村常住人口为5.62亿,占总人口的40.4%。
城乡人口结构不合理,导致城市人口压力增大,农村人口流失严重。
3. 人口素质我国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77年,比2018年提高0.16年。
然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人口素质差距仍然较大。
三、我国人口发展趋势预测1. 人口总量根据联合国人口预测数据,我国人口总量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约为14.8亿。
此后,人口总量将逐渐下降,预计2050年左右降至14亿以下。
2. 人口结构(1)年龄结构: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和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将呈现“老龄化、少子化”趋势。
预计2030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20%。
山东省人口年龄结构特征分析
山东省人口年龄结构特征分析作者:隋云云胡江山来源:《商情》2019年第16期【摘要】本文重点对山东省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具体而言,首先,介绍了人口年龄结构的意义,进而对山东省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特点进行了研究。
其次,研究了山东省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以及空间分布,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从时间上来说,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程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在不断加剧,从空间而言,山东省的人口老龄化从东部沿海向内陆地区不断扩展。
最后,给出结论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山东省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老龄化0引言人类社会最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口问题,国内外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
他们大都是使用不同的模型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经济增长效应来进行分析,Mason(1997年)采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对韩国、日本、台湾三个地区1960-199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快速下降的人口生育率和合理的人口年龄结构是促进这些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
贺菊煌(2004年)基于戴蒙德模型,构建了一个包含人口的动态经济模型。
游士兵,蔡远飞(2017)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在居民消费和国民储蓄路径下,分别动态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濟增长的影响。
王文敏等(2015年)分别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使用OLS回归分析,来分析山东省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张晓青和李玉江(2005年)从时空角度探讨山东省人口老龄化进程,利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揭示了山东省老龄化程度区域差异扩大的动力机制。
孙昌盛和陈建玲(1996年),利用福建省4次人口普查数据的人口年龄金字塔来具体分析福建省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并进一步的预测了福建省2000年的人口。
曹莉霞(2013年),对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含义进行了具体的解释。
本文将利用山东省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对山东省的人口年龄结构进行分析。
具体地,首先对山东省的人口转变特点进行分析;其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别分析山东省的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特点,对山东省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进行分析;最后,给出结论和政策建议。
中国出生人口、人口老龄化率、育龄妇女情况及各年龄段人口分析
中国出生人口、人口老龄化率、城乡常住人口、大陆男女人口、总人口性别比、育龄妇女情况及各年龄段人口分析中国大陆人口首次突破14亿人,继续坐稳全球人口第一大国之位。
70年前,中国总人口仅有5.4亿人,经济总量仅有358亿人民币。
到2019年,我国大陆总人口增加到14亿,GDP攀升到99万亿,这无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奇迹。
1949-2019年中国大陆总人口走势分析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中国国家统计局17日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400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7万人。
2010-2016年我国每年出生人口从1592 万增长到1786 万,特别是受2013 年11 月起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的影响,2014 年出生人口数量较2013 年增长47 万人,人口出生率提高2.87 个百分点,2016年全面二胎放开以来,国内新生人口数激增,较2015年度增加131万人。
2018年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
2019年全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2018 年末,我国总人口比上年末增加 530 万人、达到 13.95亿,需注意的是新出生人口却出现了下降,全年共出生 1523 万人,较上年减少 200 万人,2019年全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2018年人口出生率下降至10.94‰,2019年人口出生率下降到10.48‰。
2019年中国死亡人口998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4‰;201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1‰,2019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至3.34‰。
2011-2019年中国出生人口走势分析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9年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情况分析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而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
总人口首次突破14亿人,而出生人口和出生率却创出新低,老龄化率创出新高。
历年生育人数统计
历年生育人数统计一、前言生育人数是一个国家人口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历年生育人数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人口发展的趋势,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本文将对历年生育人数进行统计分析。
二、历年生育人数概述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生育人口数量经历了多次波动和变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总人口数量为14.91亿,其中出生人口数量为1.41亿。
下面是我国近几十年来的生育人数情况:1. 1950-1960年代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战争和内部问题等原因,我国出生率一度较低。
但随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到了1950-1960年代,出生率开始逐渐上升。
其中,在1955年至1957年期间达到高峰,每年出生率超过33‰。
2. 1970-198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我国出生率受到了较大影响。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1970-1980年代,出生率开始逐渐下降。
其中,在1971年至1973年期间达到低谷,每年出生率不足20‰。
3. 1990-2000年代在1990-2000年代,我国出生率一度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其中,在1995年至2002年期间,每年出生率均在18‰左右。
4. 2010年代至今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出生率开始逐渐下降。
其中,在2019年,我国出生率为10.48‰,创下历史新低。
这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于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的担忧。
三、历年生育人数分析1. 总体趋势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生育人数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
在1955-1957年期间和1987-1991年期间达到高峰,每年出生人数超过2000万;而在2018-2020年期间达到低谷,每年出生人数不足1500万。
2. 地区差异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出生率较低;而在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出生率较高。
这与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民族差异有关。
3. 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人口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调查报告-2019年文档
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调查报告人口老龄化 (aging of population)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个时期内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现象或过程。
下面是为您准备的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噢! 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后续精彩不断,敬请关注!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
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
2019 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
为了摸清中国老年人口及老龄化发展的基本态势,掌握未来中国老龄问题的基本国情,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专题预测研究,基本情况如下。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已经开始显现目前,中国已有 21 个省 ( 区、市) 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
自 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19 年的 22 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 302 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2.85%,高于 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
2019 年底,中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 1.43 亿,占总人口的 10.97%。
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8.48%) 、天津 (13.75%) 、江苏 (13.75%) 、北京 (13.66%) 、浙江(13.18%) 、重庆 (12.84%) 、辽宁 (12.59%) 、山东 (12.31%) 、四川(11.59%) 、湖南 (11.51%) 和安徽 (11.18%) 等 11 个省市。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养老保障的负担正日益沉重。
2019 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总额达到3502 亿元,比 2000 年增加了 65.5%,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贴支出攀升到522 亿元。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处理:2-12 分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全国与各省级,2002-2018,缺2010)_
22.60 32.09 26.42
24.68 23.84 33.49 24.99 33.23
19.31 24.74 26.83 28.29 32.22
23.39
14.25 14.59 25.57 20.69 17.91
13.39 16.51 12.76
13.12
11.04 14.72 11.30
21.09 21.83 17.08 13.24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2016 全国
北京
66100 46573 51658 32221 38163 82502
79005 48684 56647 91922 40385
7640
25337 68609 29612 39709
全国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1144648
17673 12794 61907 30481 20781
35744 22173 30946
19877 65996 47034 51812 32309 38080 82408
78679 48498 56516
192963
1850 1314 11440 4753 2759
3628 2725 3267
1955 9061 6441 9631 5402 7725 14842
16761 7445
11013
815039
13834 10083 42612 22580 15976
26763 16705 23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