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地质实习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秦皇岛野外地质实习活动总结

秦皇岛野外地质实习活动总结

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0801班秦皇岛地质地貌野外长途实习总结毛永涛炎炎烈日,我们与老师一起分享;风雨交加,我们依然坚守课堂。

为期11天的实习,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也是一次难忘的人生经历。

在我们的脚下到处都是课堂,在我们的视线里,什么都是知识。

在与老师一起走过的那片土地上,有我们太多的回忆与难忘,有我们太多的收获与辛酸。

此次实习对于我们参加实习的全体学生而言,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学习过程。

它是将抽象的书本知识形象化的过程,也是将已有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

实习期间,学生们的心理变化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形容是再合适不过了。

面对一个新的地质地貌现象,多数同学开始时疑惑不解,答案也是五花八门,个个“愁上心头”;当通过回顾课本知识,聆听老师讲解后,同学们都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不禁“喜上眉梢”。

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与获得知识后的欣喜,竟然是如此的强烈!在此次实习中,同学们遇到了好多的不同类型的大大小小的断层。

当看到实习中的第一条断层—潮水峪断层时,多数同学感觉上知道它是断层,但不知道怎样判断,怎样去分析,不明白它的类型。

在老师的指引下,同学们走到断层前,近距离地仔细观察它的岩层变化,亲自用手抚摸岩石壁后,他们都笑了!笑得是那样的甜蜜,那样的自然!当老师再让一位同学分析时,他能够很好地结合书本知识,准确地描述所见的现象,正确地分析断层的基本要素及其成因。

后来他很高兴地说:“在这里学习我更加自信了,原来断层其实并不难,只是自己见的太少了”。

在以后的实习期间,同学们都主动上前去观察,去触摸,去思考,这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这次实习圆满完成的保证,也是这次实习的一大收获,是今后学习的一大法宝。

此次实习对于我们参加实习的全体学生而言,更是一次不同寻常的成长过程。

本次实习具有路途远、时间紧、任务重、条件艰苦的特点,但同学们最后用坚强的意志战胜了一切困难,用不争的事实证明了他们作为80后、甚至是90后也一样无坚不摧!尽管好多同学是女生、是独生子女;尽管好多同学脸晒黑了,脚磨破了;尽管好多同学也叫苦、叫累,但一种对知识的渴望与信仰让他们没有选择后退,他们没有当“逃兵”,他们是好样的!他们是一群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持续作战的好队伍!他们的这种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品格是保证这次实习圆满完成的神作支柱,也是我们在以后的人生海洋中继续翱翔的坚强臂膀!此次实习对于我们参加实习的全体学生而言,是一次增加了解,增强互信,严肃纪律,培养深厚友谊,加强内部团结的过程。

秦皇岛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质认识实习报告关键字:实习报告秦皇岛地质认识实习是对我们在第一学期所学《普通地质》课程的综合考查。

通过这次实习,我们学会了很多课外知识,也能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这次实习的目的是让我们以地质工作者的身份第一次比较全面的认识大自然;从大自然中理论联系实际,充实巩固基础知识,学习掌握野外工作方法;体验地质工作特点,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实习任务是根据秦皇岛地区实际地质概况,集中进行具有代表性的路线地质观测。

主要完成一下任务:第一,由老至新了解华北型沉积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岩性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和沉积矿产,建立地质发展的时﹑空概念。

第二,初步掌握工作区出露的主要岩石类型及其特征与区别标志,尤其是沉积岩与岩浆岩的野外判别。

第三,沿大石河和山海关~北戴河观察外动力地质作用,重点是河流和海洋的地质作用过程及其所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

通过观察分析,逐步确立海陆变迁﹑地壳演化及将今论古的基本概念和地质思维的独特方法。

第四,观察区内向斜构造和主要断裂构造及其鉴别特征和依据,弄清柳江向斜、柳江盆地及柳江向斜盆地的内涵。

最后,熟练掌握地形图的使用﹑路线地质剖面的测量,利用地质罗盘测量地层产状及野外地质记录等基本地质工作方法。

内容是:矿物的肉眼鉴定方法和常见矿物的识别;自然界三大岩石的鉴定和常见岩石的识别;新老地层的踏勘和正常层序的建立;地质构造的观察和判别;化石的意义和作用;各种地质作用现象的观察和成因探讨等。

地质罗盘的用途和使用方法;野外地质路线的选择和地质记录;基本地质图件的阅读;地质剖面素描图的绘制;地质摄影;标本的采集和编录;地质报告的编写等。

在业务方面有地质内容的观察﹑理解;具体问题的探讨﹑解答;总结工作的安排﹑变动;具体人物的协调﹑机动等。

在生活方面,衣食住行的选择﹑管理;实习时间和业余时间的调配;生活经验的摸索﹑积累等。

另外还有组织管理方面,实习准备、时间观念、集体荣誉、社会公德、安全教育等。

这次实习于2008年7月15日起截至7月23日,具体安排如下:7月16日:揣庄—288高地7月17日:潮水峪7月18日:山海关老龙头7月19日:鸡冠山7月20日:石门寨亮甲山7月21日:吴庄7月22日:北戴河鸽子窝、老虎石7月23日:就地放假秦皇岛实习地区自然地理概况:秦皇岛地处东北、华北交通要道,山、海相接,交通方便,气候宜人,降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400—1000mm,集中在7、8月份,平均气温在23﹒6℃。

地质实习报告收获及心得(通用10篇).doc

地质实习报告收获及心得(通用10篇).doc

地质实习报告收获及心得(通用10篇)地质实习报告收获及心得篇1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

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岗位工作实习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和心得: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

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

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

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

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

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

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

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

秦皇岛地质工程实习报告总结

秦皇岛地质工程实习报告总结

秦皇岛地质工程实习报告总结
一、前言
实习是地质工程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野外地质、地貌现象的观察、描述和分析,获得最基本的感性认识及整体规律认识,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地质学、地貌学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实习地点与时间
我于20xx年7月23日至28日,在秦皇岛柳江地区进行了为期六天的野外地质实习。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
实习以班级为单位,由一名指导教师带队,我们油工095班由戴春雷老师带领,并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天沿着既定的路线进行实习。

这六天的实习路线分别为:
7月23日:亮甲山—石门寨西门—四方台—瓦家山
7月24日:鸽子窝—北戴河海滨
7月25日:柳江小北山
7月26日:张燕子—东部落—潮水峪—沙锅店
7月27日:山羊寨——秋子峪—吴庄—大傍水—小傍水—上庄坨
7月28日:鸡冠山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
通过实习,我掌握了常见的矿物、岩石、水文、地貌等的野外鉴定测量和观察方法;掌握了地层层序及实习地区各时代地层的主要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沉积旋回特征、地层分界标志及接触关系;熟悉和掌握了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实践,理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同时,我也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五、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秦皇岛地质工程实习,我对地质学、地貌学野外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重要性。

我相信这次实习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秦皇岛地质实习报告个人心得

秦皇岛地质实习报告个人心得

秦皇岛地质实习报告个人心得在2023年的暑假,我有幸参加了秦皇岛地质实习活动。

这次实习让我收获颇丰,不仅提高了我的地质学知识,也锻炼了我的实践能力。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的个人心得。

首先,实习让我深刻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在实习之前,我对地质学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数是理论知识。

通过实习,我亲身体验了地质工作的艰辛和乐趣。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观察各种地质现象,还要进行实地测量和采集地质标本。

这些实践操作让我对地质学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我明白了理论知识是建立在实践之上的,只有通过实践,理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其次,实习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实习的,大家需要分工合作、相互帮助。

有时候,我们需要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如炎热的天气、险峻的地形等。

但是,我们没有人退缩,大家都坚持不懈地完成任务。

这种团队合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将对我的未来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再次,实习让我对秦皇岛的地质地貌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秦皇岛各个地区的地质景观,如柳江盆地、山海关、北戴河等。

这些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质地貌特征,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

同时,我也了解到秦皇岛地区丰富的地质历史和文化底蕴,激发了我对地质学的兴趣和热爱。

最后,实习让我明白了保护地质环境的重要性。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一些地质自然保护区和地质公园,看到了各种珍贵的地质现象。

然而,这些地质现象也面临着被破坏的风险。

实习让我认识到,作为地质学从业者,我们不仅要研究地质现象,还要积极参与地质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为保护地球资源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秦皇岛地质实习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通过实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地质学能力,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我相信,这次实习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为保护地球资源贡献自己的力量。

秦皇岛地质实习心得体会

秦皇岛地质实习心得体会

秦皇岛地质实习心得体会秦皇岛地质实习心得体会秦皇岛地质实习心得体会为了适应人才需求,即理论、实际结合型人才,我系组织了一次工程地质实习。

实习地点在秦皇岛市北二十八公里处的石门寨地区,实习时间为20xx年7月8日至7月12日。

此次实习的目的是掌握岩石基本类型及特征。

认识岩溶地形,了解滑坡、崩塌等重力地质作用和现象的形态特征等等。

一、实习基地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概况石门寨地区位于秦皇岛市北二十八公里,属河北省抚宁县石门寨地区,区内有公路,与秦皇岛相通,从秦皇岛市去北戴河,海滨、山海关等,又有公共汽车往返行使,所以交通极为方便。

工作区坐落在柳江盆地,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高山所包围。

贯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的最主要的水系,它流向东南,在山海关以南入渤海,盆地内最高的山峰为老君顶,海拔493.7m。

南部大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海拔70米左右,盆地的中西部的火山岩分布区是本山区山高陡峻的部分。

一般都在海拔200到500米左右。

本区年降水量为400---1000毫米,多集中于七、八月份,可为全年降水量对70%,山洪也主要集中在这个时期内。

二、地质概况本区地层属华北型,除较普遍缺失中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下中三叠统,白垩系、第三系外,就华北型地层而言,该区地层出露较全,化石较丰富。

各单位地层划分标志清楚,地层特征具一定代表性,全区范围内所出露的地层有元古界的青白口群,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奥陶统、上古生界的中石炭统至二叠系,中生界的上三叠至侏罗系,新生界的第四系,本区的地层顺序,地层单位的划分和各地层单位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间的接触关系,河北省抚宁县石门寨地区综合地层柱状图本区地层,自下至上简述如下:(一)元古界青白口群1)下马岭组下马岭组是区内出露最老的沉积岩,地层单位不整合于绥中花岗岩r2之上,在张崖子一带,发育良好,出露全,张崖子西剖面可作标中剖面本组厚91米,主要岩性为杂色页岩(包括紫红色,蛋青色、灰黑色,黄绿色等)。

秦皇岛地区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区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区野外地质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及背景秦皇岛地区位于河北省东部,地处渤海之滨,地质构造复杂,地貌多样。

作为地质学专业的学生,我们通过此次野外地质实习,旨在了解秦皇岛地区的地质特点、地貌演化过程、矿产资源情况等方面的情况,提高我们在实践中的地质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实习内容1. 地质构造实习我们首先进行了秦皇岛地区的地质构造实习。

我们走访了秦皇岛地区的多个地质剖面,观察了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特征。

通过观察实践,我们了解到秦皇岛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的东缘,这里的地质构造活动相对较强烈。

同时,通过观察断层和褶皱的延伸方向和形态,我们推测出了地壳的应力状况和地壳运动的方向。

2. 地貌演化实习在地质构造实习之后,我们进行了秦皇岛地区的地貌演化实习。

我们参观了秦皇岛的海岸线、河流等地貌特征,并根据地貌特征和地质构造分析了秦皇岛地区的地貌演化过程。

我们了解到,秦皇岛地区受到了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复杂的地貌特征。

海岸线的形成是由于海平面上升、地壳抬升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 矿产资源实习我们还进行了秦皇岛地区矿产资源的实地考察。

我们参观了秦皇岛地区的煤矿、铁矿等矿产资源开采现场,并学习了相关的矿产资源勘查和开采技术。

秦皇岛地区以煤炭资源为主,煤炭资源的开采对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们在实地考察中也了解到了煤炭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三、实习成果和收获通过此次野外地质实习,我们对秦皇岛地区的地质特点和地貌演化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我们的地质观察和分析能力。

我们学习了地质构造理论和矿产资源开采技术,并了解到煤炭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与地质学相关的专业同学进行了交流和合作,增进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实习总结通过此次野外地质实习,我们深入了解了秦皇岛地区的地质构造、地貌演化和矿产资源情况。

这对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在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为地质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地质地貌实习心得

地质地貌实习心得

地质地貌实习心得第一篇:地质地貌实习心得地质地貌实习心得在2014年6月16日至6月26日期间,我们全体地理系2013级学生到了秦皇岛国家地质公园,进行了地质地貌野外实习。

这次实习我们学会了阅读并使用地质图,地形图;学会了使用地质罗盘确定测方位,测岩石产状要素,在地形图上定位等;学会了使用地质锤制作岩石标本;认识了野外地质地貌类型,岩石类型及矿物成分,地质地貌特征;了解了秦皇岛地区地质构成历史;让同学们学会了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掌握根据野外观测资料和收集的前人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学会了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研究精神,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大财富。

此次实习学队伍由康春国老师,孙雅萍老师,邱红老师带领;13级地理系全体同学组成,主要以康老师和孙老师的讲解和同学们的记录实践为主进行野外实习。

这十天的野外实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毋庸置疑,这几天劳累而充实,艰险而团结,是人生一段非常难忘的经历。

通过此次的秦皇岛野外实习,它使我有了野外地质实习工作的经历,也从中总结出了野外地质实习的经验。

使我极大地丰富了专业基础知识,为以后的专业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实习过程中通过讲解我们主要了解了三大岩石类型及其成分、结构和构造等知识;对断层的形成的研究以及地层的类别划分;地质构造例如断层、褶皱等;了解了许多地貌类型,如海岸地貌、风成地貌、坡地重力地貌等,抛开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终于可以亲眼观察到这些构造,而这些是从书本上永远也看不到摸不到的,这是实习的收获之一。

我们还学会了罗盘的使用,并且通过罗盘测方位、岩层产状要素、在地形图上进行定位等。

而且,我认为在实习过程中应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这次秦皇岛野外实习使我们巩固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同时为我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次野外实习绝对是一次精神与意志的双重较量。

如果意志不坚定,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次实习是很难从头到尾彻彻底底坚持下来的。

秦皇岛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doc

秦皇岛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doc

秦皇岛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doc秦皇岛地质地貌野外实习报告摘要:本次实习活动在秦皇岛进行,旨在深入了解该地区的地质地貌特征与形成机制。

通过实地考察和野外实习,我们对秦皇岛的地貌类型、地质构造和地质演化过程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本报告从海岸地貌、山地地貌以及平原地貌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描述和分析,并深入研究了地质演化过程,以期为该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与参考。

一、引言秦皇岛位于河北省东部沿海,处于渤海湾东南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该地区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地质遗迹,因此对该地的地质地貌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意义。

本次实习活动通过实地考察和野外实习,对秦皇岛的地质地貌特征与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

二、海岸地貌秦皇岛的海岸地貌主要分为海滩、海蚀崖和海堤三种类型。

海滩是由海浪和洋流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平缓沙质地带,具有丰富的各种沉积物。

海蚀崖则是由于海浪的冲击和潮汐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悬崖,常常呈现出壮观的景象。

海堤是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海岸保护构造,对于维护海岸线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三、山地地貌秦皇岛的山地地貌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包括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

太行山脉北段为断裂岩性山脉,主要由片麻岩、石英岩和片岩组成。

燕山山脉则主要由变质岩和火山岩构成,其中燕山脉南段的小秦岭是典型的活动构造带,地震活动频繁。

四、平原地貌秦皇岛的平原地貌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是由河流和海洋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该地区的平原地貌特点明显,地势平缓,土地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主要的地貌类型有冲积平原、湖泊平原和海岸平原。

五、地质演化过程秦皇岛地区的地质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主要阶段。

古生代时期,该地区经历了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形成了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

中生代时期,该地区处于陆陆碰撞的复杂构造环境下,进一步发育了断裂带和活动构造。

新生代时期,受到海洋沉积和河流冲积的影响,秦皇岛的平原地貌进一步发展。

秦皇岛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秦皇岛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摘要:通过对秦皇岛地区的地质地貌实习,本文对秦皇岛地区的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地貌形成机制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分析。

实习过程中,我们采取了野外考察、采样分析、实地测量等方法,结合现场观察和实验室分析,揭示了秦皇岛地区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对该地区的地质地貌发展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一、引言秦皇岛是位于中国河北省东部的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地理位置优越,拥有独特的地质地貌特征。

此次实习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和研究秦皇岛地区的地质地貌,了解其地质演化过程和构造特点,进一步探索地球科学的奥秘。

二、实习过程1. 野外考察:我们选择了秦皇岛地区的几个重要的地质地貌景点进行实地考察。

首先,我们前往北戴河海滨,观察了沙滩、海蚀崖等典型的海滨地貌现象。

其次,我们参观了位于海城镇的千里草原,仰望着壮丽的黄花草海洋,感受到了草原地貌的独特魅力。

最后,我们来到北戴河山海相对比的地区,观察了冲积平原、河流谷地等特殊的地质地貌。

2. 采样分析:我们在实习过程中进行了一些采样工作,收集了一些岩石和土壤的样品。

通过实验室的分析测试,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样品的岩性和成分,从而进一步了解地层的特点和地质的演化。

3. 实地测量:我们采用了GPS定位和测量仪器,对实习过程中观察到的地貌特征进行了测量和记录。

通过实地测量,我们可以得到更准确的数据,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三、实习结果与分析1. 地质构造特点:秦皇岛地区位于山海相对比地带,地壳构造复杂多样。

经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了由古老的地壳构造活动形成的一系列构造线aments,如断裂、褶皱等。

这些构造线aments影响着地层的堆积和地质演化过程。

2. 地貌特征:秦皇岛地区的地貌形态多样,有海滨地貌、山地地貌、冲积平原等。

其中,海滨地貌是最为典型的景象,由于海蚀作用和泥沙运动,形成了美丽的海滩、风化崖等景观。

山地地貌则主要分布在秦皇岛东部的连山地区,山体陡峭,河流纵横交错。

地质实习心得600字(精选5篇)

地质实习心得600字(精选5篇)

地质实习心得600字(精选5篇)地质实习心得600字(篇1)一、前言经过这六天的实习,加深了我对工程地质这门课的认识,让我从书本中走了出来,亲眼见到了真实的地质现象,了解了断层、背斜和滑坡等重要的地质现象,亲自观察了和体验了各种岩石的分布和形态,让我从本质上对三大岩石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实习让我们在自然中更好的理解了原先抽象的概念,使知识具体化,印象更深刻。

实习丰富了我们的学习生活,为我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必须的帮忙,同时实习的过程激发了我在将来学习的热情。

所以,实习对我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我们对这次实习也做了缜密的部署:1.时间:_年5月4日—_年5月9日2.地点:河北省秦皇岛市柳江盆地国家地质公园3.路线:1).秦皇岛市石门寨镇2).秦皇岛市祖山东门3).秦皇岛市北戴河区鸽子窝公园海滩4.目的:1).使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和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在野外识别各种地质现象的本事同时增加感性认识,扩大视野,培养提高观察本事,动手操作本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2).鉴别和观察常见的岩石,矿物特征及工程性质;3).了解三大岩石的构成过程,产生年代、结构、产状、构成原因及现象以及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和冲刷成河谷的过程;4).学习运用罗盘仪器测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二、实习地区概况1.柳江盆地地质概况柳江盆地为我们在秦皇岛地区野外地质实习的主要区域。

它位于秦皇岛市区北侧,其中心距秦皇岛市28km,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管辖。

区内有纵贯南北的公路及地方窄铁路与秦皇岛市区相通,交通极为方便。

该盆地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其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高山所包围。

贯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自西北流向东南,出盆地后在山海关的南侧入渤海。

盆地内丘陵一般海拔200—300m,的山为老君顶,海拔493.7m。

本区年降水量为400—1000mm,其中70%集中于7、8月份,所以山洪也主要集中在这个时期。

秦皇岛地区地质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区地质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区地质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与任务本次秦皇岛地区地质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实地操作中全面认识工程地质条件,学习和掌握工程地质工作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习任务包括掌握岩石、构造的描述以及采集地质标本等基本功,观察认识地球内、外力地质作用及相应地貌表现形式,熟悉实习地区流水地貌、山地丘陵和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发育过程和改造利用的途径,以及参观不同旅游景点,理解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二、实习地点与时间实习地点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实习时间为2021年5月24日至2021年5月31日。

三、实习路线与内容实习期间,我们沿着预设的路线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学习。

具体路线和内容如下:5月25日:大石河柳江向斜小傍水崖离堆山吴庄背斜5月26日:砂锅店潮水峪5月29日:山海关老龙头5月30日:北戴河——老虎石海滨浴场四、实习地区地质环境特征1. 地形地貌:秦皇岛地区地势较为复杂,有山地、丘陵、平原等地貌类型。

山地和丘陵地区地质构造活跃,地貌变化丰富,有利于地质实习的观察和研究。

2. 地层岩性:秦皇岛地区地层发育较全,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

主要岩性有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等。

3. 地质构造:秦皇岛地区位于华北地台燕山台褶皱带,地质构造复杂。

实习地区主要处于山海关隆起东南缘的柳江盆地,构造活动较为频繁。

4. 水文地质特征:秦皇岛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主要表现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和碳酸盐岩岩溶水。

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地质有重要影响。

五、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实习,我们对秦皇岛地区的地质环境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掌握了地质实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在实地观察和测量过程中,我们认识了许多常见的矿物、岩石、水文和地貌等地质现象,加深了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

同时,实习也锻炼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的能力。

六、总结秦皇岛地区地质实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实践机会,使我们在野外实地操作中掌握了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对工程地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地质工作反思心得(精选10篇)

地质工作反思心得(精选10篇)

地质工作反思心得(精选10篇)地质工作反思心得篇1秦皇岛地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119°50′,北纬39°50′~40°10′,包括三区四县,三区为海港区、北戴河区和山海关区,四县为昌黎县、抚宁县、芦龙县和青龙县,总面积约7812.4km2。

市区长50 km,宽6 km,是一个狭长带状滨海城市。

北倚燕山,南临渤海,东越长城与辽宁省绥中县毗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积平原。

鸟瞰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

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低山区以东、以南为丘陵地区,山体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线性山脊。

柳江盆地南北长约20km,东西宽约12km,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丛山所包围,仅南面向渤海开口。

贯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

盆地内以低山、丘陵地形为主,最高山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m,最低处为东南部大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海拔为70m左右。

盆地中西部的火山岩分布区为山高坡陡的地形,海拔多在200~300m之间,山峰多在400m以上;东部山区山峰海拔高度一般为160~300m。

在低山和丘陵之间,多发育有小盆地和河流,河流短小,河床全是砾石堆积,河床、河漫滩和阶地等河流地貌发育。

总的地貌特征与全区相同,亦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

实习区内的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戴河和洋河等,均系入海河流,为临海小型水系,都是明显的季节性河流。

我们重点实习的是大石河。

大石河发源于青龙县黄前山附近,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由西北向东南流经柳江盆地后在山海关西侧老龙头注入渤海。

全长约70km,其中近60km河段流经山区,并有9条小河汇入,仅下游12km河段流经向海倾斜的平原。

该河流域面积约为600多平方公里,其中560km2以上为山区,故为山区性河流。

秦皇岛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质认识实习报告(3)剪节理,又称剪切节理,是岩石在剪切应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节理,它一般产生于压应力成45° 角左右的平面上,即最大剪切应力面上其特征为:产状比较稳定,在平面中沿走向延伸较远,在剖面上,向下延伸较深,常具紧闭的裂口,节理面平直而光滑,沿节理面可有轻微位移,因此在面上常有擦痕、镜面等。

在碎屑岩中的剪节理常切开较大的碎屑颗粒或砾石。

或切开结核岩脉等。

节理间距小,常呈等间距均匀分布、密集分布、密集成带,常平行排列、雁形排列、成群出现或两相交叉,称“X节理”,或称“共轭节理”,两组节理有时一组发育较好,一组发育较差。

解理为较弱面。

因此解理统计是判断岩体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包括解理的数量、宽度、产状、发育程度、有无填充物。

取1m3的岩石判断以上各项数据,解理的程度发育越好,说明岩石越脆弱。

因此在工程中的隧道工程边坡稳定等应注意解理的统计。

岩石与沥青的粘附性取决于岩石的酸碱性。

酸性岩石粘性大,如花岗岩。

碱性岩石粘性小,但可加入物质改变其粘性。

2. 7月9日晴大石河西上庄坨沙锅店大石河全长70多公里,发源于河北省青陇县自西向东,注入山海关附近的雁塞湖,最后汇入渤海。

该河流从山区逐渐过渡到平原,属于半小区,河流季节性强,上游多侵蚀,下游多堆积,并在侵蚀与堆积作用下形成了阶地与河漫滩,上庄坨就是在阶地上建立的一个村庄,在196高地上可明显的看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

此处出现了泥包砾现象。

是洪积现象或冰水堆积而成。

在侵入岩的作用下形成了以花岗岩斑岩为主的岩墙。

岩墙右侧的灰岩与亮甲山的岩石的产状一致,形成于浅海环境,产生了石崖、溶沟。

从动力学观点看,水流作用于河床、岩土上的推移力及上托力大于岩土的强度时,将发生侵蚀河搬运作用,否则河床不会遭受侵蚀而产生淤积。

河流中流线位置发生摆动,桥墩的修建应考虑到这个因素,以半山区和平原区影响最为明显。

山区河流以侵蚀为主,河床相对稳定,河谷宽度小,摆动小,半山区河流、水流在河床内部有动荡性。

秦皇岛实习报告总结

秦皇岛实习报告总结

秦皇岛实习报告总结实习期间,我有幸参加了秦皇岛的实习活动。

这次实习让我收获颇丰,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还让我对地质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实习,我认识到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习期间,我们首先参观了秦皇岛市北戴河区的石门寨地区。

这个地区位于秦皇岛市北二十八公里处,交通十分便利。

工作区坐落在柳江盆地,被高山包围,地势较为险峻。

这里的地层属华北型,化石丰富,具有代表性。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主要进行了野外地质、地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通过实地考察,我深刻认识到地层层序、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等地质要素的重要性。

在实习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地质工具,掌握了常见的矿物、岩石、水文、地貌等的野外鉴定测量和观察方法。

实习期间,我们还参观了秦皇岛市的工程地质实习基地。

这个基地位于秦皇岛市(海港区)北28km处,总面积较大。

在这里,我们了解了工程地质测绘的基础知识,学习了如何对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初步评价。

通过实习,我明白了工程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除了实地考察,实习期间我们还进行了许多实际操作。

例如,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水准仪、经纬仪等测量工具,掌握了地质测量方法。

此外,我们还学会了如何整理和分析地质数据,撰写实习报告。

这些实际操作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还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实习期间,我们班级的同学们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共同完成了各项实习任务。

在团队合作中,我们学会了倾听、沟通、协调,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总之,秦皇岛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实习,我不仅拓宽了视野,还加深了对地质学的理解。

实习过程中的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让我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为我国地质事业做出贡献。

秦皇岛地质实习报告总结

秦皇岛地质实习报告总结

秦皇岛地质实习报告总结一、前言2023年6月10日至6月20日,我在秦皇岛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地质实习。

此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深入了解地质现象,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地质实践能力。

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秦皇岛地区的多个地质景点,进行了实地测量和地质标本采集,对地层、构造、地貌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二、实习内容1. 地层: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主要观察了秦皇岛地区的地层结构,了解了不同地层的分布、岩性和特征。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对地层的形成、变化和分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 构造:实习期间,我们重点观察了秦皇岛地区的构造现象,了解了断层、褶皱等构造形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对构造运动的特点和地质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地貌: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秦皇岛地区的 various landforms,如valleys, mountains, cliffs 等。

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了解了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发育过程和特点。

4. 地质标本采集:实习期间,我们进行了多次地质标本采集活动。

通过亲自挑选、切割和整理标本,我们对各类岩石、矿物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习,我们将所学的地质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同时,实习过程中的观察和分析,使我们对地质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 团队协作:实习期间,我们与同学们共同面对各种地质问题,共同完成实地测量和标本采集任务。

在团队合作中,我们学会了沟通、协调和合作,锻炼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吃苦耐劳:实习过程中,我们顶着炎炎烈日,穿梭于山野之间,亲身感受到了地质工作的艰辛。

在实践中,我们学会了坚持、克服困难,培养了自己的吃苦耐劳精神。

4. 环保意识: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在实地考察和标本采集过程中,我们遵循环保原则,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工程地质学习心得优秀8篇

工程地质学习心得优秀8篇

工程地质学习心得优秀8篇工程地质学习心得优秀8篇工程地质学习心得篇一一、实习的目的与任务目的:为更好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得到第一手野外资料,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以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系统地了解秦皇岛柳江盆地的地质地貌概况,学会野外实习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掌握必须的野外工作技能。

主要任务有:1、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识别2、河流阶地、海岸地貌等的识别3、野外地貌素描的练习4、学会野外实习报告的编写二、实习区地理概况实习基地—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上庄坨村,位于秦皇岛市北部,其中心距秦皇岛市区28km,地理纬度1193445e-1193650e,40745n-40950n,位于燕山山脉东段。

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管辖。

鸟瞰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

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低山区以东、以南为丘陵地区,山体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线性山脊。

柳江盆地地处燕山山脉东段,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

北、东、南三面为燕山期花岗岩构成的陡峻山岭所包围,东南面多为丘陵。

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米,最低处为东南部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村,海拔70米左右。

盆地中西部火山岩分布区山高坡陡,多在海拔400米以上,东部山丘的海拔高度一般为160—300米。

总的地貌特征与全区相同,亦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

整体构造为一复向斜,东翼宽浅,西翼较陡。

断层有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

可根据统一岩层的高度比较来确定断层的类型。

该地区的地貌类型有河流地貌、海岸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等。

整个柳江盆地是个不对称的复向斜,褶曲核部新,两翼老,为向斜,西翼东倾,动翼西倾;且西翼窄,东翼宽,即西翼倾角大,东翼倾角小,两翼不对称,且西翼上有多个小背斜。

综上可得:柳江盆地是一个两翼不对称的复向斜。

秦皇岛地质实习区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质实习区实习报告

秦皇岛地质实习区实习报告一、前言秦皇岛地质实习区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本次实习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相结合,提高我们在野外识别各种地质现象的能力,锻炼我们的实践操作技能。

在实习期间,我们参观了实习区的各个地质景点,进行了实地测量和观察,收获颇丰。

二、实习区地理概况秦皇岛地质实习区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119°50',北纬39°50'~40°10'。

实习区包括海港区、北戴河区、山海关区和昌黎县、抚宁县、卢龙县、青龙县等三区四县,总面积约为7812.4平方公里。

市区长50公里,宽6公里,是一个狭长的带状海滨城市。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路线实习期间,我们按照预定的路线参观了实习区的各个地质景点,包括亮甲山、石门寨西门、四方台、瓦家山、鸽子窝、北戴河海滨、柳江村小北山、张岩子、东部落、潮水峪、砂锅店、山羊寨、秋子峪、吴庄、大傍水、小傍水、上庄坨鸡冠山等。

2. 实习内容(1)地层岩性观察:我们观察了实习区的地层岩性,包括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等地层,了解了不同地层的分布特征和岩石类型。

(2)地质构造观察:我们观察了实习区的地质构造,了解了断裂、褶皱等构造现象,分析了实习区的构造发展史。

(3)地貌观察:我们观察了实习区的地貌现象,包括流水地貌、山地丘陵和喀斯特地貌等,了解了各种地貌的形成原因、发育过程和改造利用的途径。

(4)水文地质观察:我们了解了实习区的水文地质特征,观察了地下水位、泉水、岩溶地貌等水文地质现象。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实习,我们深入了解了秦皇岛地质实习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和水文地质特征,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相结合,提高了我们在野外识别各种地质现象的能力。

同时,实习过程中我们也锻炼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五、总结秦皇岛地质实习让我们对地质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使我们更好地掌握了工程地质工作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地质野外实习体会

地质野外实习体会

地质野外实习体会地质野外实习体会篇1 实习时间:20xx年4月20日4月28日实习地点: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地质实习基地实习班级:20xx级地理科学 20xx级水文与水资源带队教师:张威、尹善君、刘集伟、单良、孙云笑一.实习区域概括(一)实习区位置及交通秦皇岛市石门寨北方地质实习基地位于秦皇岛市北28KM。

该区自然地理位于燕山山脉东段,南临华北平原和渤海湾,行政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乡管辖。

实习区交通十分方便,(北)京沈(阳)铁路贯穿实习区南部,并有地方铁路秦(皇岛)青(龙)线,能通往山区。

公路以秦皇岛市为中心,四通八达,客运可通省内的青龙、承德、平泉、滦县、迁安、抚宁、兴隆、昌黎、卢龙等地,省外可达辽宁绥中、建昌、咯左、凌源朝阳和天津等地。

海运目前尚无客运,但新建的油港及煤港货运从秦皇岛港可同我国沿海各纲和世界各地。

(二)实习区地形、气候、水文1、实习区地形:实习区南邻渤海,北依燕山、东接辽宁绥中、西与昌黎接壤,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北、东、西三面群山怀抱,山脉接近南北走向延伸,地势由北向南渐低,属冀东北的中底山区和低山区,最高点为石湖山,海拔926米,最低点南部沿海地区,海拔仅0。

8-5米。

2、实习区气候:实习区属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0。

1℃,一月份平均气温为-5℃,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4。

5℃,年平均降水量769mm,多集中在7-8月份,达全年降水量70%左右。

全年无霜期179天。

实习区因受海洋影响较大,气候比较湿润温和,海滨海滨地带夏季凉爽宜人,古为避暑胜地。

3、实习区水文情况:实习区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北戴河,除大石河发源于青龙县牛心山区以外,其他均源于抚宁县北部山区,各河均为独流水域,河源短、流急,流量随季节变化教大,平均水深0.5米左右,洪期水深可达2-3米。

燕山塞湖位于山海关城西北6KM山口处,在燕山脚下,是一个人工湖,于1994年建成,蓄水量为7000万立方米。

地质的实习心得体会(10篇汇总)

地质的实习心得体会(10篇汇总)

地质的实习心得体会(10篇汇总)地质的实习心得体会篇1一实习目的和任务1.目的是使学生通过野外实践,进一步巩固、充实地质学基础知识,开阔眼界,了解野外地质工作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实践基础。

.2.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以地球科学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各种地质作用和地质现象,加深理解地学知识,启迪科学思维。

3.初步培养学生在野外实践中准确、全面的获取第一手地质资料,以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4.体验煤矿地质工作的特点,了解煤矿地质工作的内容,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对工作的事业心,树立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

二实习内容1.观察基础地质现象,如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地下水作用及褶曲、断裂、陷落柱等现象;2.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观测、描述岩层露头;3.认识地层的新老关系、层序、地层的接触关系;认识主要煤层和煤系主要标志层;4.学会采集岩石和化石标本三实习队建制队长:樊行昭徐平副队长:汪振宇冀相宇韦振超付伟队员:采矿09级全体同学四实习地太原西山西铭矿(6月27日雨)踏勘路线:学校南寒斜坡西铭矿七里沟骆驼脖沟原路返回观测内容:太原西山月门沟煤系。

No.1点位:西铭矿食堂大烟囱以北50米,电车道旁。

点性:C2b/O2f接触关系以及C2b第一段的岩性、岩相特征。

内容:回顾华北古生代地层特征。

中奥陶世后,华北地区地壳整体抬升,成为陆地,遭受剥蚀,历经大约1.5亿年,致使缺失地层O3、S、D、C1,直到中石炭世才又复下沉,再度接受新的沉积。

O2主要为灰色、深灰色厚层致密状石灰岩夹白云岩和薄层泥灰岩,顶部夹有两层石膏层,含动物化石头足类珠角石。

由于长期风化剥蚀,顶面形成凹凸不平的剥蚀面,非常明显,与上覆地层C2b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特征:新老地层平行接触产状一致,但其间存在明显的剥蚀面,表明沉积或长或短有间断,地层或多或少有缺失,剥蚀面上有底砾岩。

它表明地壳发生了上升(剥蚀)、下降(沉积)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皇岛地质实习心得体会秦皇岛地质实习心得体会为了适应人才需求,即理论、实际结合型人才,我系组织了一次工程地质实习。

实习地点在秦皇岛市北二十八公里处的石门寨地区,实习时间为20xx年7月8日至7月12日。

此次实习的目的是掌握岩石基本类型及特征。

认识岩溶地形,了解滑坡、崩塌等重力地质作用和现象的形态特征等等。

一、实习基地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概况石门寨地区位于秦皇岛市北二十八公里,属河北省抚宁县石门寨地区,区内有公路,与秦皇岛相通,从秦皇岛市去北戴河,海滨、山海关等,又有公共汽车往返行使,所以交通极为方便。

工作区坐落在柳江盆地,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北、东、西三面为陡峻的高山所包围。

贯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的最主要的水系,它流向东南,在山海关以南入渤海,盆地内最高的山峰为老君顶,海拔。

南部大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海拔70米左右,盆地的中西部的火山岩分布区是本山区山高陡峻的部分。

一般都在海拔200到500米左右。

本区年降水量为400---1000毫米,多集中于七、八月份,可为全年降水量对70%,山洪也主要集中在这个时期内。

二、地质概况本区地层属华北型,除较普遍缺失中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下中三叠统,白垩系、第三系外,就华北型地层而言,该区地层出露较全,化石较丰富。

各单位地层划分标志清楚,地层特征具一定代表性,全区范围内所出露的地层有元古界的青白口群,下古生界的寒武系,下奥陶统、上古生界的中石炭统至二叠系,中生界的上三叠至侏罗系,新生界的第四系,本区的地层顺序,地层单位的划分和各地层单位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间的接触关系,河北省抚宁县石门寨地区综合地层柱状图本区地层,自下至上简述如下:(一)元古界青白口群1)下马岭组下马岭组是区内出露最老的沉积岩,地层单位不整合于绥中花岗岩r2之上,在张崖子一带,发育良好,出露全,张崖子西剖面可作标中剖面本组厚91米,主要岩性为杂色页岩(包括紫红色,蛋青色、灰黑色,黄绿色等)。

下马岭组的层型剖面,在北京西北昌平县境内,最早的称为下马岭页岩,后又称下马岭页岩组等。

其实下马岭组的岩性不都是页岩,与本区一样还有部分砂岩,区内本组地层有两个韵律组成,第一韵律的底部是灰白色粗粒长石石英净砂岩可作玻璃原料。

本组除主要在东部落近南北向分布外,在西南部的鸡冠山一带也有分布,其与绥中花岗岩的沉积接触关系,在鸡冠山和张崖子西一样明显,波痕、泥裂等现象亦易见到。

2) 景儿峪组本组主要分布在区内的东部地区,出露的最好剖面在李庄儿沟,厚约28米,岩性由粗至细,由碎屑岩至粘土岩,至石炭酸岩,构成一个完整的韵律,与下马岭组整合接触,与上覆下寒武统府君山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上下界限明显,岩性标志石以其中上部分的粉红色薄层状的泥灰岩为主要特征,与下伏下马岭组的分层标志,则以本组底部的砂岩作为分界,此岩的特征石颜色黄褐色和带铁锈色,粒度较细,含铁质及海绿石较多。

(二)古生界1.寒武系1) 府君山组府君山组是区内寒武系最下部的地层,在东部发育良好,东部落北剖面,可作为标准,剖面厚146米,岩性主要为灰绿色豹皮状含沥青质白云质灰岩,含较多的莱得利基虫化石,顶部含核形石化石,本组属浅海相沉积,其与下伏景儿峪组,上伏馒头组均为平行不整合接触,,顶底界限和分层标志都十分清楚,底部为暗灰色,含沥青质白云质结晶灰岩,局部含砾屑,并产三叶虫化石,与景儿峪组顶部地层相差悬殊,与馒头组得分界则以本组顶部暗灰色含核形石得白云质灰岩或以馒头组底部的红色碎屑岩和泥岩。

2) 馒头组馒头组由于岩体侵入,构造破坏和风化剥蚀产生出零心,出露较好的地层是在温庄以北一带,但距离较远,东部落北出露也较好且完整。

可作本区的标准剖面,本组厚71米,岩性特征是鲜红色泥岩、页岩为主,底部具有角砾岩和砾岩,页岩中含石盐假晶,并加少量白云质灰盐,本组与下府君山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上覆毛庄组为整合接触,本组上、下界限均明显,与毛庄组的分界是以本组顶部的鲜红色泥岩层作为标志层,泥岩的特点是颜色鲜红,成块状、无层理。

这一分层标志在整个华北地区都相当稳定,是典型的标志层,本组没有发现可靠的化石依据,但从岩石地层特征,尤其是顶部分层标志,结合层位来考虑本区下寒武统馒头组的存在是无疑的。

3) 毛庄组本组的分布特点是与馒头组相仿,但后者稍广,在沙河寨的西,毛庄组出露较好,化石也较丰富,可作为本区毛庄组标准剖面,本组厚约112米,岩性特征以紫红色页岩为主,页岩含少量白云母小片,就其颜色而言,比馒头组要暗一些,俗称猪肝色,与徐庄组相比,则又鲜艳一些,以褶颊虫类三叶虫为主。

4) 徐庄组本组的分布比毛庄组更为广泛,比较好的剖面是东部落西剖面,此剖面不但出露全,而且化石十分丰富,上下界限也十分清楚,可作本区徐庄组标准剖面,本组厚101米,岩性为浅海相的黄绿色,含云母质粉砂岩,夹暗紫色粉砂岩,细砂岩和少量鲕状会岩透镜体或扁豆体,与下伏毛庄组分界,是以黄绿色粉砂岩互层为标志,而毛庄组顶部则是比较单一的紫红色页岩。

3) 张夏组张夏组受到破坏和覆盖较少,是寒武纪地层,在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之一,几乎盆地周围都有分布,在揣庄北288高地以东的山脊上出露良好,是区内很好的标准剖面,本组厚130米,属浅海相沉积,按岩性特征可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为鲕状会灰岩,夹黄绿色页岩,上部以鲕状灰岩为主,夹藻灰岩泥质条带灰岩。

本组与下伏地层徐庄组为整合接触,两者的分界是以层状的鲕状灰岩为张夏组的底部,徐庄组的顶部很少有灰岩或少量很少的扁豆体,从三叶虫化石来看,张夏组底部常见有叉尾虫,小裂头虫等。

4) 崮山组崮山组与张夏组在区内的分布相仿,比较好的剖面也以288高地东山脊上的剖面标准剖面,本组厚102米,属浅海相沉积,据岩性特征,可分下、中、上部分,下部和上部都以紫色砾屑灰岩及紫色粉砂岩为主,中部则是灰色的灰岩,与下伏张夏组间有明显的水下冲刷面,界限明显,接触部位,两者岩性差别很大,颜色和结构,成分变化明显,张夏组的顶部是灰色藻灰岩,而崮山组的底部是紫色砾屑灰岩或紫色粉砂岩互层,三叶虫化石也不同,张夏组藻灰岩中产德氏虫,在崮山组底部见有蝴蝶虫,崮山组化石丰富,几乎每层都可采到,主要为三叶虫,其次是腕足类及迭迭层石,主要都是三叶虫种类。

5) 长山组长山组分布与崮山组相同,出露好的剖面也是揣庄北288高地东山脊为标准剖面,本组在区内出露厚度很小,只有18米左右,属浅海相沉积,岩性为紫色,砾屑灰岩分砂岩与页岩互层,夹有藻类岩及上午屑灰岩,与下伏地层崮山组为整合接触,二者分界清楚,崮山组顶部与本组接触部位是灰色厚层状藻灰岩含三叶虫、蝙蝠虫和蝴蝶虫等化石,长山组的底部为紫色,生物砾屑灰岩含海绿石,组成生物砾屑灰岩的化石是腕足类和三叶虫、庄氏虫等,本组中的藻灰岩为柱状藻,紫色氧化圈,非常明显,与崮山组有所不同。

7) 凤山组凤山组的分布同长山组出露好的一面是揣庄一带,揣庄北288高地东坡可作凤山组的标准剖面,本组厚92米,属浅海相沉积,主要岩性为黄灰色泥灰岩夹砾屑泥灰岩,黄绿色钙质页岩及薄层状泥质条带状灰岩,特点是泥质成分增多,容易被风化,风化后往往成黄色土状砾屑成为小团块状,本组与下伏长山组为整合接触,与常长山组的分界是以底部的青灰色砾屑泥灰岩为标志层,此层含有三叶虫化石,长山组顶部的紫色粉砂岩紧伏于其下。

1.奥陶系1) 冶里组下奥陶统冶里组的分布大体上与凤山组一致,区内东、西部都有,但主要部分在东部区,出露较好的是在潮水峪至揣庄一带,揣庄北288高地西的剖面,可作区内冶里组的标准剖面。

该剖面冶里组厚米,属浅海较深水沉积,岩性可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为灰色微晶质纯灰岩夹少量里屑及虫孔状灰岩,上部微灰色砾屑灰岩,夹黄绿色页岩,与下伏凤山组为整合接触,其分层标志是以灰色砾砾屑灰岩作为冶里组的底界,此里屑灰岩很薄,厚不到米,其上便是质纯灰岩,纯灰岩在揣庄一带形成陡砑子,地形标志特别明显,冶里组化石有三叶虫、笔石腕足类,腹足类、介形类等。

2)亮甲山组亮甲山组的层型剖面在石门寨的亮甲山,在亮甲山剖面测得亮甲山组厚118米,茶庄北山剖面厚128米,均属浅海相沉积,主要岩性是中厚层状豹皮灰岩,下部夹少量砾屑灰岩和钙质页岩,与下伏冶里组为整合接触,分界是以亮甲山组底部的中层状豹皮灰岩为标志,风化后呈泥质条带状,局部含燧石纯核,此层开始便见到头足类化石“房角石”。

3)马家沟组本组分布很广,东西部都有,地层发育最好,化石较多的石茶庄北山一带,该剖面可作为区内马家沟组的标准剖面,出露厚101米,属浅海相沉积,主要岩性为暗灰色白云质灰岩夹部分白云质含燧石结核,豹皮状白云质灰岩,顶部具少量灰岩,化石多产于顶部本组与下伏亮甲山组为整合接触,但二者界线十分明显,分层标志是以马家沟组底部的黄灰色,具微层理,含砾屑燧石结合的白云质灰岩,此层分布稳定,在整个华北地区都可见。

3.石炭系1)本溪组中石炭统本溪组东、西部都很广,发育和出露最好的是半壁店东191高地和小王山一带,小王山剖面可作标准剖面,本组厚82米,横向上本组厚度有所变化,在石门寨西门处,测得厚度约米,本组的岩性特征与华北地区一致,是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下部为铁质砂岩和褐铁矿,粘土岩,平行不整合于马家沟组之上,上部为细砂粉砂岩及页岩,夹3—5层泥灰岩透镜体,透镜体中含海相化石筵珊瑚,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苔藓类、棘皮动物类、粉砂岩及页岩中含植物化石。

1) 太原组上石炭统太原组得分布与中石炭组本溪组相同,区内研究最早得剖面是在付水寨得老柳江,初称为云山组,本组岩性较稳定,以灰黑色粉砂岩,含铁质结核为主要特征,夹少量煤线及灰岩透镜体,有两个韵律组成,也含海相化石腕足类、双壳类,是海陆交互相沉积,与本溪组分界明显,本部底部青灰色含铁质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风化后具小孔,特征显著,分布稳定,过去称做云山砂岩,在辽宁太子河区则称黄旗砂岩或小孔砂岩,此砂岩均可对比。

4二叠系1) 山西组山西组主要分布在东部黑山窑至曹山一带,西部也有出露,本组是区内重要含煤层位,属于近海沼泽沉积,研究和开采煤矿最早是在付水寨老柳江,因此本组以前称柳江组,本组可以石门寨西剖面作为标准剖面厚米,主要沿线为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粘土岩,构成两个韵律。

第一个韵律含煤层,第二个韵律的顶部含铝土矿,本组厚度变化较大,约在35—60米左右,发育较好是老柳江、夏家峪、石门寨西一带,往北至半壁店曹山长城区有变薄趋势,与下伏太原组为整合接触,其分层标志可以本组底部的灰色、灰白色长石岩屑杂砂岩为界,这些砂岩在走向上有些变化,有时粒粗,并含砾石,有时变成中细粒结构,颜色可由灰白色变黄灰色,但结合地层层斜,上、下联系,以及注意山西组含可采煤的分布特征,便可加以区别。

2) 下石盒子组下石盒子组主要分布在黑山窑至石岭一带西部,有零星分布,发育较好的剖面是牛毛岭一带,石门寨西门西侧的剖面可作为区内下石盒子的标准剖面,此剖面上本组出露完全,并产植物化石,厚115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