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word版本
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
![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39ef09f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34.png)
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有关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时间计算一般而言,凡涉及到日出时刻、日落时刻、正午时刻、昼长、夜长等则为地方时的计算;凡没有特别说明的都为计算区时。
北京所在的时区(东八区)、伦敦所在的时区(零时区或中时区)要当常数记忆。
北京时间是我国全国通用的时间标准。
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所以北京时间不等于北京(116°E)的地方时。
地方时计算中的时间早晚要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时间早晚区分开。
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早晚往往是针对同一地点来说的,因而时刻数值越小时间越早;而地方时计算中的时间早晚是针对不同的地点来说的,一般来说是根据同一纬线上看到日出的早晚来区分的,因而时刻数值越大地方时越早。
在进行新旧一天的计算时,新旧一天可结合地方时的早晚来判断,建议画出极点俯视图来辅助计算,以避免混乱。
在计算区时时,直接按照区时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不需要考虑日界线。
大气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
2)地球大气受热要经过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等环节大气才增温。
3)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是地球大气重要的能量****;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
4)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以逆辐射的方式把能量返回地面,从而起到保温作用;有云和湿度大时,大气逆辐射会增强。
5)大气保温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强烈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又将能量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传递给了地面。
傍晚太阳西落后,保存下来的这部分能量使地表气温平稳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精选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docx
![精选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docx](https://img.taocdn.com/s3/m/7717905cf8c75fbfc77db2bb.png)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分类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第二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层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太阳风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运动方式运动方向运动速度运动周期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极上空为顺时针。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近日点(每年 1 月初),速度快零。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042eed302d276a200292ec6.png)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
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所以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
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实例:气压值B=C=E气压值A>B,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气压值A>D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doc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doc](https://img.taocdn.com/s3/m/080d8a6476a20029bc642d47.png)
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分类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第二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层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太阳风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运动方式运动方向运动速度运动周期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极上空为顺时针。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近日点(每年 1 月初),速度快零。
远日点(每年7 月初),速度慢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 15°∕h)。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de8bb4c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e3.png)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①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①地面增温:大局部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大气增温:地面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提示:任何物体温度最高时,其辐射最强。
就某一地区而言,地方时12点时,太阳辐射最强;地方时13点时,地面温度最高,地面辐射最强;地方时14点时,大气温度最高,大气辐射(包括大气逆辐射)最强。
答题套路: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少的因素分析(1)纬度因素: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2)日照时数(白昼长短):一般地,白昼越长,日照时数越长,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反之,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少。
(3)海拔上下:一般地,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反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少。
(4)天气状况:阴天时(或有雾霾时),云层较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晴天时,云层较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思考:为什么“高处不胜寒〞?提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为地面辐射,海拔越低,距离地面越近,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多,气温越高;海拔越高,距离地面越远,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二)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3)季节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考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判读1.读纬线,辨气压带和风带(1)0°纬线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
人教版高一地理 必修1 第二章知识点复习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 必修1 第二章知识点复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6d7e56f5022aaea988f0f1f.png)
1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节1.大气的热量来源、受热过程)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1 地面辐射)地面((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保温作用(3)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受热过程(如图)(4“大地暖大气”“太阳暖大地”“大气还大地”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晴天云层较薄,特别注意:晴天昼夜温差大于阴雨天昼夜温差。
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晚上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也小,温差大;阴雨天云层较厚,小,晚上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也大,温差小。
热力环流2.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1 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热力环流过程(如图)3(.常见热力环流海陆1山谷2等压面:受热的地方,高空上凸,近地面下凹;冷却的地方,高空下凹,近地面上凸。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3.(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 2)赤道高空风向(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沿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与等压线平行;)高空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砖偏向力)(3 4()近地面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砖偏向力和摩擦力)与等压线斜交。
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节 1.气压带和风带(如图)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2.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以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为例)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3.4.季风环流(1)季风:随季节的变化风向会发生改变的风(2)东亚、南亚季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5.)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天气特征:(1信风一般情况下:高气压带控制干燥少雨,低气压带控制湿润多雨;西风带控制湿润多雨,上升湿润下沉干,西风湿润信风干(总结:)和东风带控制干燥少雨。
2)典型气候:(冬季温和少雨夏季炎热干燥,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地中海气候纬度30°- 40°大陆西岸冬季温和多雨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纬度40°- 60°大陆西岸全年温和多雨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1.锋与天气(1)冷暖气团性质比较温度湿度大气密度气压单一气团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天气晴朗,气压高,气温低小高大冷气团低天气晴朗,气压低,气温高大低高小暖气团(2)冷锋和暖锋天气系统符号气团移动方向过境前天气过境时天气过境后天气典型实例冬半年的寒潮、我冷气团向暖气阴雨,天气晴朗,气温大风,天气转晴,气温冷锋降温团移动国北方夏季暴雨高,气压低下降,气压升高天气晴朗,天气转晴,阴雨,连续气温暖气团向冷气暖锋团移动气压降低性降水升高,气压高气温低,(3)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来回摆动符号:天气:持续性降水实例:江淮准静止锋(夏季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华南准静止锋(持续性降水)、昆明准静止锋(贵阳冬季天无三日晴)、天山准静止锋(持续性降水)注意:①无论哪种锋,降水都在冷气团一侧;无论哪种锋,都是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word版本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word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0ae85dbe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37.png)
煤矿调度员竞聘演讲稿篇一:煤矿调度员竞聘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天我十分感谢我矿能提供这么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聘平台,给我提供这次宝贵机会,让我站在这里,我今天竞聘的是调度员一职,我的报告共分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个人简历。
我叫xxx,今年 26 岁。
毕业于内蒙古科技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
XX年7月到XX年8月在包头奥特莱自动控制有限公司实习,XX年十月进入我公司,培训了三个月,随后分到后勤保障部至今。
第二部分:自己的优势:3吃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敢于吃苦和面对困难永不服输的精神。
第三部分:工作计划。
1、合格的调调度员、2、并时刻监督其执行情况。
不了时,我会先报告给领导,等领导裁决3、现场卫生的管理,我感觉好的现场卫生管理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流程的顺畅,设备要摆放整齐、打扫干净,严格杜绝杂脏乱的情况出现在生产现场。
4、安全方面的预防,在这个问题是,我认为作为调度员更不能松懈。
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调度员,除了在自己执行领导下达任务之余吧,不间断的深入生产线,时刻提醒和要求员工正确的操作设备,严禁杜绝刀挑肉和刀扎肉等野蛮操作和违规操作的情况发生。
这样才能提高和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以上几点是我对调度员这一工作的认识和想法,有什么不对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不管竞聘结果成功与否,我都会对以后的工作尽职尽责兢兢业业。
竞聘人:xxx篇二:煤矿调度员工作总结工姓名:作总结杨小龙工作总结岁月如梭,时光飞逝,转眼间从事调度员工作已经一年时间,在这一年工作里既尝到了硕果累累后的喜悦又经历了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的惆怅、迷茫与彷徨,但在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帮助以及自己不懈的学习与锻炼中,克服种种困难,从而已逐渐认识并熟练掌握了调度员的工作。
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想更好的做好调度工作,当一名合格优秀的调度员,就要不断地去总结工作中的不足与差距,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完成工作,现将一年内的个人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一、虚心学习,努力工作做好调度工作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好好学习每个调度员的长处,取长补短尽量完善自己,认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工艺流程,要做到“四勤”,腿勤、嘴勤、手勤、眼勤,养成不懂就问,不懂就学的优良精神。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梳理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b7cc658d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bf.png)
地貌类型侵蚀地貌名称峡谷阶地河流弯曲牛轭湖流水地貌分布地区河流上游河流中上游河流中下游地区形成过程落差大,水流急,下切作用为主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地壳稳定时期,河流侧蚀。
河流一开始流动,便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偏转的河流便会冲蚀河岸,使之慢慢凹进去,变为凹岸。
同时在另一岸河水流速较慢,发生沉积,变为凸岸。
应用:凹岸流速快,侵蚀作用,河岸陡,适合港口建设;凸岸流速慢,堆积作用,河岸缓,适合聚落建设。
平原地区蜿蜒曲折的河流,受到河岸的限制较少,可以侧向自由发展。
当河床弯曲愈来愈大时,河流的上下河段愈来愈接近,曲流呈“Ω”形,出现狭窄的曲流颈。
洪水期,曲流颈可能被冲开,河流不经过曲流而直接进入下一河段,这种现象称为裁弯取直。
裁弯取直后,弯曲河道被废弃,形如牛轭,称为牛轭湖。
特点V形河谷,两壁陡峭,谷底狭窄阶梯状地形;地面平坦,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较为肥沃;地势越高,阶地越老。
图示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地貌类型沉积地貌名称冲积扇(洪积扇)冲积平原沙洲(江心洲)三角洲流水地貌分布地区河流出山口处河流中下游河流中下游河流入海口形成过程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剧减,所携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而形成的扇子状堆积体。
河流流经地势平坦的地区常形成曲流,尤以中下游地区常见。
河流在凸岸堆积,枯水季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河流改道或下切侵蚀,河漫滩废弃。
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接起来,形成河漫滩平原(冲积平原)。
泥沙淤积河流中上游泥沙来源丰富;河流入海(湖)口处地形坡度变缓,加上海(湖)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特点外形似张开的折扇,自扇顶至扇缘,地面逐渐降低,堆积物由粗到细(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流水具有较好的分选性地形平坦四面环水,长条形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
沉积物颗粒由河口向海变细。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doc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doc](https://img.taocdn.com/s3/m/4d217edf5727a5e9846a6148.png)
第一章 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基本的天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③距离遥远。
彗星 哈雷彗星 76周年 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犬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 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氨,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2. 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 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② 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 宜接、间接地为地球上提供了能源4. 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5. 太阳的结构:由内向外,分別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6. 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一一光球层;耀斑一-色球层一-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
周期约为11年天体: 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恒星、 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屮恒星和星云是最河外星系3.天体系统:火星 f 地球 I 月球其他行星系4.八大行星名称:水、 天干-、海干-星(距日远近)5.厂类地行星分类< 巨行星 -远口行星6. 共同特征:同向性、水星、金星、地球、 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共面性、近圆性r LI 地距离适屮,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厂内部条件Y 7.存在主誠的条亦体积和质量适屮,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 大气地球上有液态水乜卜部条件产全的宇宙环境 I 稳定的光照条件1. 总星脅金、地、火、木、十、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牛“磁眾”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类型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角速度线速度白转地轴H北西逆向南东顺除南、北极点为零外, X他各地均相等(15° /时)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南北极点为零恒星日(真正)(23时56分4秒)太阳日(常用)(24 时)公转太阳近似正圆的椭圆,速度人小不等近LI点(1月初),角速度、线速度快(1近快)远FI点(7月初),角速度、线速度慢(7远慢)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备注:(1)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7k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3bc79798bd63186bdebbc33.png)
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作者:日期: 23学号 ______ 姓名1.1宇宙中的地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 3.天体系统的层次如右图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课本P4图1.4) 1. 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 天王星、海王星。
2. 八大行星分类(课本 P5图1.5)班级第一章行星地球基础知识梳理' 上那S務 ..........特点编制:任永良使用时间:5.14同向性、共面性、 近圆性P6)★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1.3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4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依据:看日地的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一一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 ' N,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 °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一一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a6e6a91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81.png)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知识概述地球的大气①基本定义:地球的大气就是包围在地球周围的空气,像地球的一件大外套一样。
它是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对地球来说超级重要。
②重要程度:地球大气相关知识在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里那是相当核心的内容。
它能帮我们解释很多天气、气候现象,对理解地球的生态系统、人类的生存环境等有着极为关键的意义。
③前置知识:需要先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比如地球是个球体这些简单概念,还得有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概念,像重力这些概念在理解大气分布时能用到。
④应用价值:搞懂它能更好地预测天气,比如咱们看天气预报知道什么时候下雨下雪。
而且在规划旅行、农业生产还有一些环境问题的研究上都有用,比如说农作物种植得考虑当地气候,而气候就和大气相关。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高中地理必修一这整个体系里,第二章地球的大气是对地球系统中大气组成、垂直分层以及热力环流等内容的深入学习。
它和前面的地球在宇宙中的相关内容有点联系,比如说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影响大气得到的热量。
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天气系统和气候类型打基础。
②关联知识:和地球的公转自转有联系,地球的运动影响大气的热量分配。
还和地球的地形地貌相关,山谷风就是地形影响大气运动的典型例子。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重难点在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原理。
这两个概念听起来就有点复杂,有很多细节要理清楚。
- 关键点:对于大气受热过程,关键是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热力环流得搞清楚高低压区的形成以及空气的流动方向。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的重要性:挺重要的,特别是在气候相关的题里经常出现,像解释为什么某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这种问题。
- 考查方式:可能让你画图解释大气受热过程,或者分析某个地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还可能结合地图考查不同地区的气候现象。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 大气受热过程:其实就是太阳的能量通过辐射传递到地球,一部分被大气反射散射掉,绝大部分被地面吸收,地面接受热量就开始辐射,这个地面辐射又被大气吸收一部分,大气再辐射,其中有个大气逆辐射是指向地面的,就像地球的一层保暖衣一样给地面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2c244b5a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c3.png)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本文旨在总结和概述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知识点。
第一章大地构造
1.1 地球的形状
1.2 地球的内部结构
1.3 潮汐和地球自转
1.4 地球的外部环境
1.5 地形的分类和特征
1.6 大地构造运动
1.7 大地构造与地震地质灾害
在本章节,我们学会了地球形状、内部结构,以及大地构造运动和地震地质灾害等相关知识点。
第二章气候与水文
2.1 气候要素和气候类型
2.2 气候变化和影响
2.3 降水形式及其分布特征
2.4 地表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本章节,我们研究了气候要素和气候类型,并了解了气候变
化带来的影响。
我们还了解了降水形式及其分布特征和地表水循环,以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内容。
第三章生态环境
3.1 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3.2 湿地及其生态保护
3.3 森林及其生态保护
3.4 草地及其生态保护
3.5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6 环境问题与生态建设
在本章节,我们学会了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并了解了湿地、
森林、草地及其生态保护相关的知识点。
我们还了解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问题与生态建设等内容。
通过阅读本文,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汇总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bd3de3f279563c1ec4da717b.png)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汇总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1.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1)干洁空气①氧气,约占21%,氧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②氮气,约占78%,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③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④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2)水汽:水的相变,产生了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3)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
(1)大气污染: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全球变暖: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是毁林)。
(3)臭氧层空洞:大量使用氯氟碳化物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对流层(1)高度: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2)特点及成因: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对流层的大气上部冷、下部热。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集中在该层。
2.平流层(1)高度:对流层顶部至50-55千米高空。
(2)特点及成因: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增温。
②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平流层的大气上部热、下部冷。
③天气晴朗,无云无雨,能见度好。
—水汽、杂质少。
④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大气稳定,利于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1)高度:平流层顶部到2000-3000千米的高空。
(2)特点及成因:①气温随高度先降低后增加。
②空气密度很小。
③在80-120千米的高空,有流星现象。
在8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重要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4f08a2f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37.png)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重要知识点总结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2)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
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地壳物质的循环沉积岩2.2地球表面形态一:地质作用:按能量****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 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 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2.3 大气环境一、大气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注意记实例)
吸收: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浮尘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
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
散射: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波长越短,越易被散射。
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其能量集中在可见光,
因为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能量集中在红外光,绝大部分可被对流层大气中的CO2、水汽和浮尘所吸收。
故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2、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进行保温。
{实例}①夏季的白天阴天的气温会比晴天低?---反射
②晴朗的夜晚,朝霞或晚霞,黎明前东方天际先泛起“鱼肚白”,红色交
通信号灯,
阴天房间里、教室里没有阳光也是明亮的----散射
③有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度高----大气逆辐射强
④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云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
⑤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二氧化碳,浮尘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
二、大气运动
一、热力环流------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
注意:气压大小比较方法:
(1)“高高低低”:如图所示,同一水平面上,附近的等压面向高处凸的是高压区,附近的等压面向低处凹的是低压区。
(①>②, ③>④);
(2)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等,介于高压区和低压区之间。
(①>⑤=⑥>②,③>⑦>④)
(3)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②>③, ①>④)。
综上, ①>⑤=⑥>②>③>⑦>④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力大小:风力取决于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取决于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大小
故同一幅图,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2.两种主要风向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3.风向的判断与画法:
①绘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 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根据“南左北右”画出风向: 高空:平行于等压线;近地面:斜交等压线(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的右边,南半球在左边;摩擦力始终和风向相反。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2)地转偏向力:不改变风速,只改变方向。
摩擦力可以减小风速。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与季风环流
(一)气压带和风带形成与移动(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由热力因素形成的: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由动力因素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北移;
北半球冬季,全球气压带南移.
上图为北半球冬季情况,因为气压带、风带均偏南。
注意看课本P45全球大气环流和地面气压带的分布图(根据图会判断风带及风向,气压带及形成原因,以及各个气压带的干湿性质)
(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1、对气压带的影响
2、对风带的影响---季风(记P53图)
季节风向成因性质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是大陆西部和热带地区)
1、单一的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P41)
例:(1)热带雨林气候:位于10°S和10°N之间
成因: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2)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南北纬40°-60 °大陆西岸
成因:全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特点:全年温和多雨(3)热带沙漠气候:位于南北回归线至纬度30 °之间
成因: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特点:全年炎热干燥2、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1)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 °大陆西岸
成因:副热带高压带(夏季)和盛行西风带(冬季)交替控制
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 °
成因: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特点: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
▲气候小结:中纬度的四种气候类型的分布与判断(以亚欧大陆为例):在中纬度地区,除全年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外,如图中所示:只有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气温低于0度;只有地中海气候降水集中在冬季。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冷锋暖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晴朗气温低、气压高、晴朗
过境时阴雨(雪)、大风、降
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晴
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寒潮,沙
尘暴
春雨绵绵
降水始终发生在冷气团一侧
当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时,形成准静止锋,会带来连续的阴雨天气,如受江淮准静止锋的影响,6、7月份,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梅雨天气。
2.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流状况气旋反气旋
气压状况低气压高气压
水平运动四周流向中心中心流向四周
垂直运动上升下沉
天气阴雨晴朗
举例台风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3、锋面气旋:
不管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面向地图,左边一定是冷锋,右边是暖锋。
降水均在冷气团那一侧,又因为北半球冷气团在北,南半球冷气团在南,所以北半球锋面气旋雨区在北侧,南半球锋面气旋雨区在南侧。
五、水循环和洋流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⑦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⑧蒸发(蒸腾)
人类影响:修建水库和跨流域引水主要是影响地表径流。
水循环的意义:使陆地水得到更新;使物质和能量得到交换;影响全球气候,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二、洋流
1、概念: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
2、分类:
风海流:北太平洋暖流(盛行西风—西南风引起)、北大西洋暖流(盛行西风—西南风引起)、北赤道暖流(东北信风引起)、南赤道暖流(东南信风引起)和西风漂流(盛行西风—西北风引起)所以洋流的主要动力:盛行风。
补偿流:一般是南北向流动的。
3、分布
要求:对照书本P48-50,将各洋流名称和世界四大渔场的位置标注在图上相应位置。
4、注意:分布规律及图示
1)北半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反气旋型洋流------顺时针南半球中低纬度 ------逆时针。
2)北半球中高纬度气旋型-----逆时针;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是典型的西风漂流顺时针。
3)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盛行西南风,所以是顺时针的大洋环流;冬季盛行东北风,是逆时针的大洋环流。
5.北大西洋暖流:使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
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影响的西风漂流有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暖流)南半球是西风漂流属于寒流
5、洋流的影响
(1)气候:
①暖流:增温增湿
例: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摩尔曼斯克港全年可通航也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②寒流:降温减湿,使沿岸形成荒漠环境
(2)渔场(要求在P50中明确位置)
①寒暖流交汇形成: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和北海道渔场
②上升流形成:秘鲁渔场
(3)航海:顺洋流航行速度快,节省燃料;逆洋流航行速度慢,耗燃料多。
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水雾,不益航行。
(4)洋流可加快海洋污染的净化速度,但同时也扩大了污染范围
6.厄尔尼诺现象:东太平洋(来自秘鲁附近的海区),是赤道暖流向南流动,引起秘鲁沿岸水温升高。
引起秘鲁、厄瓜多尔形成洪涝灾害;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旱灾。
六、地壳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