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实施的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新课程实施的策略
地理科黄沛沾
一、新、旧课程的对比
1.课程的功能发生了转变
以往的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师教的功能,而忽略了学生学的功能。新课程则强调学生学习的功能,如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把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新课程还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地理素养由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四个方面组成)。
2.课程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新课程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组成。必修课程由“地理1”“地理2”“地理3”三大模块组成,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个模块组成。学校还可以设置校本课程和开展各种各样的地理实践活动。这种课程的设置,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的需要,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专长,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更大的提升空间。
3.课程的教材观念发生了变化
过去实施“一纲一本”制度,认为教材就是教学的依据,过于强调教材的功能和地位。新课程强调课程标准才是教和学的依据,而教材只是学和教的材料,是知识的载体,是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正是如此才出现了“一个标准,多个版本”的局面。教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层面,还包括地理图册、地理练习册、教师指导用书、地理读物、教学挂图、教学工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网络信息等等,只要是适用于学生、使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的都是教学的材料。
4.教材的栏目设置发生了变化
人教版的过渡教材栏目设置比较单一,主要是学习内容和课后的一小部分活动等组成,这种设置唯一的好处只是利于教师的教学,但绝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以及各种能力的
提高。新教材的栏目设置则丰富多样,新增“思考或读图思考”、“活动”、“阅读”、“案例”、“问题研究”等,这种设置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过程与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二、立足本校,稳步推进新课程实施
1.深入学习和研究课标精神,是新课程实施的前提
新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也是考试命题的依据,我们只有深入学习和研究,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实施新课程。
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其中“知识与技能”是课程的基础目标,“过程与方法”是课程的关键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的终极目标。
我们可以把课程标准分解为“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认知内容”三大部分。如下:
我们可以依据行为动词确定学生的学习水平。如下:
课程标准行为动词与水平要求
我们依据“行为条件”确定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或基本技能。如课程标准“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可知,“运用简易天气图”这一“行为条件”要求学生具备读图分析能力。因此,我们在实施这一课程标准时,可以通过运用简易天气图引导学生分析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学习过程如下:
学生活动:
2006年1月15日,一锋面自西向东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向B 城市推进。根据下图,分析B 城市在未来24小时内的天气是如何变化的。
(1)图中A
(2)目前B ; 小时后该
锋移至B 城市上空,B 城市的天气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完成上述活动,即达成课标的要求,也体现过程与方法,又能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深入研究和分析教材,是新课程实施的基础
2.1 新课程教科书的一些特征
(1)教科书以课程标准为编写的依据
教科书为体现“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基本理念,编写时就大量采用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并且具有极强的时代性特征。为体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和“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教科书编排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增加了“思考或读图思考”、“活动”、“阅读”、“案例”、“问题研究”等栏目,也适当的安排一定数量的选学、自学和阅读内容。这种设计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2)内容的呈现形式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
城市 720千米 A 360
0 B
教科书中的很多素材都是取自现实中的素材,如必修二第一章中的问题探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内容如下:
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在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源源不断的农民工。大批农民离开家乡,来到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成为城市经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那么,这么庞大的一支农民工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了什么作用呢?怎样看待农民工现象?可以采用下面的思路来探究这个问题。
“季风环流”这一专题,教材就采用以下即直观又主题鲜明的《东亚季风环流图》。
教科书还引用地理实验,帮助学生透过地理现象上升到地理原理归纳。如在“热力环流”这一专题,教科书就采用了地理实验活动。活动内容如下:
请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做一个实验。
材料: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厘米左右,宽30厘米左右,高40厘米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实验步骤
图2.15 东亚季风
(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在玻璃缸的两端;
(2)用平整的胶合板或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的开口处盖严;
(3)胶合板或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3)注重引导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
教科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以利于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人地协调与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