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米》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二年级认识米教学反思

二年级认识米教学反思

二年级认识米教学反思二年级认识米的教学反思教学背景: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程中,认识长度单位“米”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它不仅关系到学生对长度概念的理解,也是日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进行测量的基础。

因此,对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进行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米”作为长度单位的含义。

2. 学生能够掌握使用米尺进行基本的测量技能。

3. 学生能够将米与其他长度单位进行比较,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让学生感受长度的概念,然后引入米作为标准长度单位。

2. 讲解“米”的概念:解释米的定义,即一米等于一百厘米,并通过实物展示一米的长度。

3. 演示测量:使用米尺演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让学生观察测量过程。

4. 实践操作:让学生使用米尺进行实际测量,体验测量的过程,同时教师进行指导。

5. 巩固练习: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加深对米的认识和测量技能的掌握。

教学反思:1. 学生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和参与度,但在实际操作环节,部分学生显得有些手忙脚乱,可能是因为对米尺的使用不够熟练。

2.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演示和实践操作,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米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然而,教学中可能缺乏足够的互动和讨论,导致学生对米与其他长度单位关系的理解不够深入。

3. 教学资源:教学中使用了米尺作为教学工具,但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上,可以更加丰富,例如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长度单位的比较,或者使用不同材质的米尺,让学生感受不同测量工具的特点。

4. 学生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

有的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测量技能,而有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指导。

因此,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5. 教学效果:通过课后的测试和作业,发现学生对米的理解和测量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困难,需要在后续教学中进一步加强练习。

《认识米》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认识米》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认识米》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认识米》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认识米》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米》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学生对于厘米的的概念应该比较熟悉,如常见的学生尺,三角板等都带有厘米刻度,学生也用尺子量过简单的图形的长度。

所以刚开始学习厘米的认识看起来并不难。

而对于米的认识就有一定的困难,米虽然是基本的长度单位,但是学生接触的比较少,缺乏这方面的以验,尽管在课堂上我找了专门的米尺让学生反复认识,比一比,试一试,量一量,说一说等,了解一些简单的知识如:1米=()厘米,500厘米=()米等还行,遇到稍复杂的单位如:妈妈身高1(米)60(厘米)可以,妈妈身高160(),好多学生都填米,对于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还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

我认为要加强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必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对自己比较熟悉的物品的长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

如量自己的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铅笔盒面的长、宽,橡皮的一个面的长、宽,自己的身高、爹妈的身高,书包的边长,课桌面的长和宽,课桌的高,教室门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等,这样在学生经历了大量的感知之后,头脑中便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长度的表象,在使用这两个单位时就会正确无误。

尤其是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多动动手量,多动脑想,多估一估,一开始估学生都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计得不准,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地估,告诉他们生活用到估计的时候比测量还要多,明白估计的重要性,甚至还放宽了要求,要求估计的内容只要是估计的数字,不是测量的,误差大小都给算对!这对于帮助学生尽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的表象有很大帮助。

总之,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要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还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多估计丰富学生的实践以验,在积累中形成以长度单位的表象。

《认识米》教学反思10篇

《认识米》教学反思10篇

《认识米》教学反思(10篇)人教版数学上册(2024年新编)教学反思一在《认识米》的教学中,我通过实物展示和实地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米的长度。

然而,部分学生在将米与其他长度单位(如厘米)进行换算时仍存在困难。

未来教学中,我将增加更多换算练习,特别是结合实际情境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教学反思二本节课我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如让学生用卷尺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以及自己身高等。

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米这一长度单位的理解,还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测量时未能准确对齐起点或终点,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因此,我计划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对测量步骤的指导和监督,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正确掌握测量方法。

教学反思三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在讨论中加深了对米的认识。

然而,我也发现小组内部分成员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在理解上存在障碍,或者对测量活动不感兴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设计更多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测量任务,同时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个别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教学反思四在教授米的实际应用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购物、制作海报等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米这一长度单位。

这种方法虽然生动有趣,但也暴露出部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缺乏灵活性。

因此,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更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应用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米这一长度单位。

教学反思五本节课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有助于学生理清学习思路。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记笔记时存在困难,无法准确捕捉重点。

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采用更多样化的板书形式,如思维导图、图表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教学反思六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让学生想象不同长度的物体(如教室的长度、操场的宽度等),帮助他们建立对米的直观认识。

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空间想象方面存在困难。

二年级数学《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数学《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篇1这一节课最成功之处是导入“米的认识”。

在上节课认识厘米的基础上,本节课教学“认识米”。

复习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尺子量量黑板的长度,学生很积极,都愿意上台测量。

我每个组派一名代表来测量,当学生们测量时,我则拿着米尺站在一旁观看。

有的学生量得很认真,一看就知道这个学生做事很有耐心;有的学生一边量一边回头望望我,看起来是个急性子的孩子。

一个学生大约量到一半,就发现了我手上的长尺子,马上向我求助:“老师,能借您的尺子用用吗?”“为什么要用我的尺子?”“老师的尺子长,量得快些。

”“大家也认为量黑板的长度用老师的尺子量得快?”学生都做了肯定的回答。

我想,这一活动的足以学生都体会到:量较长的东西,用“长尺子”比较方便。

就这样,很自然导入了“米的认识”。

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我可是花了大工夫,我首先让学生观察米尺的长度,接着让学生伸出两手,看谁能用两手臂比划1米,学生一个个个站起来比划,我拿着米尺逐个检验,他们不停地修正。

经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看似已经初步建立了1米的长度观念,可当我让他们估计教室的长和宽是多少米,他们的回答与实际大相径庭,问问老师身高大约多少?有的说2米,有的说1米,有的说4米。

看来建立1米得长度观念比我想象的要难得多。

虽然1米的长度观念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但这节课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而且他们学得很开心。

二年级数学《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篇2《认识米,用米量》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重点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与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总结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总结

二年级数学教案: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总结教学反思总结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是关于认识米及用米量的课程,适用对象为二年级学生。

此课程为数学初级课程,在学生们的后续学习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了解米及如何用米量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旨在在课程中,提高学生们对米的认识,让他们对米的体积有一个更加明确的印象,并学会使用米量器进行测量。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准确地用米量器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2.学生能认识到米的定义及体积。

3.学生能够解决基本的米量计算问题。

4.学生认识到使用米的重要性,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观察及了解米的定义及体积。

教师先向学生们展示米,并询问学生们是否知道米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们聆听,然后通过对米的定义和使用范围进行介绍。

2.认识米量器具并练习测量物体。

教师展示使用米量器具的方法,并鼓励学生们亲自测量物体的长度。

老师提供一些小游戏,例如:测量课桌、测量椅子、测量自己的身高等练习。

3.练习用米量器计算长度学生通过练习使用米量器计算长度。

老师可选择一些长度不同的物品,让学生们通过用米量器进行计算来比较不同物品之间的长度。

4.开展小组讨论并解决问题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通过放一些问题进行引导,然后学生进行解答,老师解答问题思路时,要聆听每个小组的回答,然后指出错误之处进行修正,让学生们能够思考最终答案的正确性。

5.知识的拓展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测量长度时常用的工具来拓展学生的知识。

例如,使用卷尺、自制测量用的道具等。

四、教学评估1.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使用米器具进行测量的能力,来评估他们的理解力。

2.以问题和讨论的方式评估学生成长的能力,以及掌握的技巧。

五、教学总结通过授课,学生已经可以了解米和米量器的使用方法,并对这一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本次课程的授课内容较简单,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比较少。

学生们展示出了较高的参与度,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授课过程中来。

认识米的教学反思

认识米的教学反思

认识米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它能够帮助教师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篇教学反思聚焦于“认识米”这一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的设定在教学“认识米”之前,我首先明确了教学目标,即让学生理解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能够运用米进行实际测量。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包括直观演示、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

教学内容的组织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我采用了由浅入深的方法。

首先,通过展示米尺,让学生直观感受1米的长度;然后,通过比较不同长度的物体,引导学生理解米与厘米的关系;最后,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例如,利用多媒体展示米尺的图片,使用实物米尺进行现场演示,以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测量。

这些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并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学生参与度的提高在提高学生参与度方面,我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合作,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探究,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效果的评估在教学效果的评估上,我采用了多种方式。

包括课堂观察、学生提问、小组讨论的反馈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通过这些评估方式,我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

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学生对米与厘米的换算关系理解不够深刻,导致在实际测量时出现错误。

此外,一些学生在小组合作时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教学策略的调整针对这些问题,我采取了一些策略进行调整。

例如,通过更多的实例演示和反复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米与厘米换算关系的理解。

同时,我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提高他们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教学反思的总结通过这次“认识米”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通用16篇)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通用16篇)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通用16篇)《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篇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上册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

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涉及数、数数、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实践技能等,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来说,也可以说难点了。

知识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一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一、从实际需要出发,让学生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欲望教学时,我创设了“我想给同学们配桌布”的情景,配桌布必须知道桌子的长和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实际中测量长度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实物作测量标准去量桌子的长,结果量得的数量不一样,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体会到,要想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

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欲望。

二、向学生提供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这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课,当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后,设计了一系列活动。

如:设计了观察直尺,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认识1厘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让他们对比,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

《认识米》教学反思-(2)

《认识米》教学反思-(2)

《认识米》教学反思《认识米》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一、成功之处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展示一些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麻烦的物体,如教室的长、操场的长等,引发学生对新的长度单位的需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直观教学,建立观念利用米尺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观察米尺的长度、刻度和数字等特点,帮助学生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

通过让学生用手比划 1 米的长度、找身边大约 1 米长的物体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 1 米的认识。

3. 实践操作,掌握方法在教学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我先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实际测量,学生掌握了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提高了动手能力。

4. 联系生活,感受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用性。

二、不足之处1. 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关注不够,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帮助。

2. 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在认识 1 米和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环节,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的时间比较紧张,没有充分发挥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的作用。

3. 评价方式不够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缺乏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评。

三、改进措施1. 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2. 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把握好教学节奏。

在重点和难点内容上,可以适当放慢教学速度,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在简单内容上,可以加快教学速度,提高教学效率。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米的认识_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米的认识_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米的认识_人教新课标《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米的认识》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一、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动机导入新课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在这个基础上,我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测量黑板的长,在学生的操作中,因测量的物体较长,用20厘米长的学生用尺进行测量,比较麻烦,学生产生了换个比较长的尺子做测量工具或用比厘米大的单位米来进行测量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的新知识。

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在学生解决问题中遇到问题而产生求知的动力,激起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

除此之外,我还想通过这个设计想向学生们渗透:在今后遇到困难时,没什么好怕的,可以通过学习新知加以解决,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精心设计,采用多种途径理解和区分单位:厘米和米孩子们两天内一下子学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些孩子容易混淆,其原因是对1米和1厘米的实际长度认识不够,以至于在后面的学习中造用错单位的错误。

这了让孩子们充分认识,我先让孩子们用米量:(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2)再次体验。

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再让孩子们区别厘米和米:(1)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用两手比一下1米有多长。

通过孩子们的动手比较感知厘米是比较小的单位,米比厘米要大得多。

(2)用学生用尺量一量;数一数;看一看等方法了解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

认识米教学反思5篇

认识米教学反思5篇

认识米教学反思5篇认识米教学反思1(一)、情景导入,学读、写分数。

课始从本班学生人数入手(48),以增加的一点(4和8之间加上小数点)为突破口,明确新产生的数与以前学的整数的区别,问学生认不认识这样的数,以唤起学生对小数的感知,让学生说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小数,以及读情景图,不但使学习素材变得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效的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读数和写数的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本着学生已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的原则,顺利完成小数的读法和写法的教学。

(二)、操作感知,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尽管学生在此前研究的数学知识中的数据均为整数,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0.5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1米的一半就是0.5或0.5米是50厘米。

在研究一位小数时,就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平均分成10份的1米长的纸条为工具,以0.5米的理解为基点和突破口,再去解决0.3米、0.4米等多长,从而使整个探究过程显得顺畅、自然、扎实、有效。

认识一位小数之后,让学生继续利用纸条进行实际测量两根毛线的长度(一根长0.2米,另一根长0.7米),方式是先估后量,然后再来测量课本的宽度(0.17米,用纸条不能直接量出)。

这样做既巩固了对一位小数的理解和运用,还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又为两位小数的探究埋下伏笔,让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切实感受探究两位小数甚至多位小数的必要性。

本环节的教学注重了实践操作,学生的手、口、耳、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在“经历、体验、探索”过程中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这里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之所在,备课时我精心设计,授课时灵活运用,使学生在思考、讨论、观察、操作、交流活动中自然而然的收获知识。

(三)、实践应用,巩固认识教育学认为,适度的练习是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认识米》教学反思(含试卷)

《认识米》教学反思(含试卷)

《认识米》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厘米”的表象后,又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厘米的认识对米的表象的形成构成了一种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厘米和米在测量物体时的区别。

但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是完全没有感觉的。

以此为教学的切入口,同时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活动一:安排学生小组合作用厘米做单位的学生尺测量黑板的长度,组织交流所用方法和对测量方法的感受。

结合学生的感受,教师引出米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测量大物体时厘米不足够,从而产生新的更高级的长度单位的内需,同时初步感受到了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区别。

活动二:找身边的“1米”。

利用1米的绳子、小棒,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在交流的过程,有些描述可能是稚嫩的,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表象资料。

活动三:感受身体上的“1米”。

借助课前学生准备的长度1米的绳子、小棒,让学生张开两臂比划着1米大约的长度;再与同桌合作,拉一拉一米,感受1米在自己身高的哪个位置,在操作过程中亲自体验一米的长度。

活动四:从以往的教学来看,学生对于米和厘米的关系是不太容易理解的。

针对这个难点,组织了学生用学生尺来合成米尺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测量工具作用的不同,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活动五:利用教室黑板长度4米、教室长度9米的有利条件,组织学生边数数边走一走,体会几米长的长度。

存在不足:1、学生准备的1米绳子较多,因为比较软的关系,在操作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妨碍了学生对1米的精确感受。

2、由于年龄的关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仍不够。

在操作过程中,会不自觉的或偷偷的玩,不能做到认真听讲。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推导圆面积公式时,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比圆周长大()。

A.πrB.dC.rD.πd2.等底等高的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相比较,()A.正方体体积大B.长方体体积大C.圆柱体体积大D.一样大3.a的倒数大于1,那么a是()A.真分数 B.假分数 C.非0的整数4.鸡兔同笼,上有21头,下有66足,有()只鸡.A.9B.48C.185.游泳馆收取门票,一次30元。

《认识米》教学反思

《认识米》教学反思

《认识米》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厘米”的表象后,又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厘米的认识对米的表象的形成构成为了一种对照,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厘米和米在测量物体时的区别。

但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是彻底没有感觉的。

以此为教学的切入口,同时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活动一:安排学生小组合作用厘米做单位的学生尺测量黑板的长度,组织交流所用方法和对测量方法的感受。

结合学生的感受,教师引出米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测量大物体时厘米不足够,从而产生新的更高级的长度单位的内需,同时初步感受到了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区别。

活动二:找身边的“1米”。

利用1米的绳子、小棒,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在交流的过程,有些描述可能是幼稚的,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表象资料。

活动三:感受身体上的“1米”。

借助课前学生准备的长度1米的绳子、小棒,让学生张开两臂比画着1米大约的长度;再与同桌合作,拉一拉一米,感受1米在自己身高的哪个位置,在操作过程中亲自体验一米的长度。

活动四:从以往的教学来看,学生对于米和厘米的关系是不太容易理解的。

针对这个难点,组织了学生用学生尺来合成米尺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测量工具作用的不同,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活动五:利用教室黑板长度4米、教室长度9米的有利条件,组织学生边数数边走一走,体味几米长的长度。

存在不足:1、学生准备的1米绳子较多,因为比较软的关系,在操作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妨碍了学生对1米的精确感受。

2、由于年龄的关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仍不够。

在操作过程中,会不自觉的或者偷偷的玩,不能做到认真听讲。

小升初数学摹拟试卷一、选择题)。

1.推导圆面积公式时,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比圆周长大(πdA.πrB.dC.rD.2.五一假期快到了,小明准备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北京旅游。

认识米教学反思

认识米教学反思

认识米教学反思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认识米”是长度单位认识的重要一课。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了许多深刻的反思。

首先,在课程导入环节,我采用了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物体长度的方式,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准确地描述这些长度。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观察物体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导致导入效果没有达到预期。

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导入设计中,需要更加生动有趣、具有吸引力,比如可以结合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者小游戏,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米”的概念时,我通过展示米尺,并让学生亲自用米尺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来帮助他们理解。

但我发现,有些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操作不够规范,对于米尺的使用方法掌握得不够熟练。

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测量工具使用方法的详细讲解和示范,并且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同时加强巡视和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在课堂提问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有些过于简单,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层次和差异。

这使得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挑战,而学习稍差的学生可能又感到有些吃力。

今后我应该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信心。

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虽然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但在小组汇报时,部分小组的分工不够明确,导致汇报内容不够清晰和完整。

这让我明白,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更加明确小组内每个成员的职责,并且加强对小组汇报的指导和训练,提高他们的合作效率和表达能力。

对于教学内容的拓展,我觉得还不够充分。

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认识了米这个长度单位,以及它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没有深入到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引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建筑施工、体育比赛等场景中对长度单位的运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时间的把控上,我也存在一些不足。

认识米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

认识米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

认识米的教学反思认识米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米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米的教学反思篇1这个模块的内容是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具体的长度,米和厘米的关系,知道在量什么物体时用米做单位,什么物体时用厘米做单位。

首先,通过对上节课厘米的复习让学生知道厘米是在量一些较短的物体时所用的长度单位,那么在量一些较长的一些物体时该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呢,这时,学生会对课堂知识产生兴趣。

进而引入长度单位米,并出示1米的具体长度,让学生对1米有多长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再让学生自己比划比划,更进一步的理解1米的具体的长度。

1米和1厘米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通过对米尺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米尺一共是100厘米,就得出1米等于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这时再进行一些简单的米和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加深对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的理解。

最后举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判断选择用什么做单位。

如教室的长,杯子的高,电线杆的长,道路的长,铅笔的长等,由学生来集体讨论,通过讨论能够实际应用这两个长度单位。

长度单位的认识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在课堂上结合实际来学习,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并运用到生活中。

认识米的教学反思篇2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

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教学时,我以提问的方式引入:你想知道你的身高吗?要知道你的身高,必须要用到什么?从而引出尺子。

然后介绍尺子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认识1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米的长度,体会尺子的长是1米——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五块瓷砖的长度﹑窗子的宽度、从脚到身子某部位的高度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比划出1米的长度。

《认识米》教学反思

《认识米》教学反思

《认识米》教学反思第一篇:《认识米》教学反思《认识米》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

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1)让学生用厘米去量黑板的长度,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感觉。

接着老师出示一把米尺,问用这把尺量感觉怎么样?再告诉学生这就是1米,并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张开两臂比划着1米大约的长度,亲自体验一米的长度。

(2)小组合作,用米尺量出1米长的线。

每个学生都拉一拉线的长度,感受一下一米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再张开两臂比一比。

让学生然后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在用米尺量的过程中体会米与厘米的关系,再通过比较1厘米和1米的长度,进一步的使学生认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长度,通常用米作单位。

(4)在地上画出3米、5米的长度,让学生亲自走一走,体会几米长的长度。

教学存在不足:米尺、1米长的线应该多准备几份,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常常感受一米的长度,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米的认识。

第二篇:认识米教学反思《认识米》教学反思在教学认知米这一节课时,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活动:让两人为一个小组,互相量一量彼此的身高并记录。

但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学生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甚至出现了一团糟的情况。

这便引发了我对小组合作的深思。

小组合作是各个国家在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策略,它具有独特性、创新性和实效性等特点。

它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被人们美誉为“近几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小组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有如下优势:一、可以促进整体发展,缩小个体差异。

小组合作的实质就是将学生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分组,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互相交流和帮助,解决各成员存在的问题,最终实现小组的共同目标,达成课堂的教学目标。

小组合作能够帮助小组内各成员解决数学学习上的困难,从而促进整体的发展,逐步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

“认识米”教学反思

“认识米”教学反思

“认识米”教学反思“认识米”教学反思(精选21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米”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米”教学反思 1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

我在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方案时,尽可能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编教材,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本节数学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在教学中不同层次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整体性的发展原则,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

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具体体现在: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教学情境。

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理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做,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获取知识,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学校、生活的道外区的变化,感到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美好,无形中达到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2023年“认识米”教学反思

2023年“认识米”教学反思

2023年“认识米”教学反思“相识米”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教材78~80页,信息窗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学问与实力:相识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相识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洁的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提高学生的操作实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体会1米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量一量将1米转化为详细的长度。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相识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相识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洁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

难点: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突破:接着创设阿福做新衣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出米和厘米的关系;通过实际测量1米有多长和找寻长度是1米的物体,建立1米长度的表象。

教学打算老师打算:米尺、主题图。

学生打算:米尺。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老师:上节课我们知道,因为老裁缝和小裁缝一拃的长度不一样,所以给阿福做出来的新衣服不合身。

老裁缝确定为阿福重新做一件新衣服。

这一次,老裁缝吸取了教训,不再用拃来量了。

他找来一根尺子,用尺子为阿福重新测量。

但是,在测量时,老裁缝和小裁缝出现了分歧。

他们为什么出现分歧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设计意图:创设连续的情境,以出现分歧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相识1米。

(1)出示米尺。

老师:故事中的老裁缝就是用这样的尺子为阿福量新衣服的。

(让学生也拿出打算的米尺)大家视察这根尺子,每一个大格是多长?学生:1厘米。

老师:老裁缝从0刻度起先量,量到衣服的另一端对齐了“100”这个刻度,小裁缝说是100厘米,可老裁缝说是1米。

他俩谁说的.是对的呢?(老师板书:1米=100厘米)学生争论。

学生:1米就是100厘米。

老师:对,1米=100厘米。

“米”也是一个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m”表示。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利用两个裁缝的分歧引出米和厘米的关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2)1米有多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米》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认识米》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
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

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
概念:
(1)让学生用厘米去量黑板的长度,让学生说说有什麽感觉。

接着老师出示一把米尺,问用这把尺量感觉怎么样?再告诉学生这
就是1米,并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张开两臂比划着1米大约的长度,亲自体验一米的长度。

(2)小组合作,用米尺量出1米长线。

每个学生都拉一拉线的
长度,感受一下一米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再张开两臂比一比。

让学
生然后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概是1米。

(3)在用米尺量的过程中体会米与厘米的关系,再通过比较1
厘米和1米的长度,进一步的使学生认识到,用米做单位是量比较
长的物体。

(4)在地上画出3米、5米的长度,让学生亲自走一走,体会
几米长的长度。

存在不足:
1、米尺、1米长的线应该多准备几份,这样学生就可以常常感
受一米的长度,也加深了学生对米的认识。

2、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不自觉的或偷偷的玩,不能做到认真
听讲。

对于这种情况,我觉得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加强理论学习,
学习一些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让学具在课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