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力与运动的关系 公开课教案 (新版)苏科版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下册9.3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新版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9.3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新版苏科版

《9.3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的意义,知道并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怎样运动,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怎样运动..教学难点: 知道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怎样运动.三、教学设计自主空间(一)引入新课(交流与讨论)通过第八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那么力除了使物体发生形变,还能对物体产生什么效果呢? 请同学举例说明(二)新课教学1.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形变;(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物体运动状态的几种表现形式有:(1)速度的改变;(2)方向的改变.3.(师生活动)(1)把粉笔由空中静止地释放,则它受不受力?受的是不是平衡力?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改变?(2)把粉笔由静止弹向空中,离手后,它受不受力?受的是不是平衡力?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改变?(3)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一辆自行车,突然它的侧面受到了一个力的作用,则它还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吗?4.总结(1)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如果合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同,物体做;如果合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反,物体做,如果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物体将做 .(2)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是的;(3)力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不受力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力平衡力静止状态非平衡力运动状态是改变的5.完成“WWW”第1、2、3题.(三)发《巩固案》四、教学反思《10.2液体的压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观察实验,认识到液体内部与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与概括能力.(2)通过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应用,让学生体验STS精神.(2)通过观察和探究,激发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物理学习的兴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经历“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过程.教学难点:如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三、教学资源1.教师用:大试管、小试管、水、盐水各一筒、刻度尺、压强计、铁架台2.学生用:小木块、塑料袋、矿泉水瓶、气球膜、水、盐水各一筒、刻度尺、压强计、铁架台.四、教学设计(一)新课引入:老师:请同学们将塑料袋装水,用手指按压塑料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感到有压力老师:请同学们把小木块放入矿泉水瓶中.教师提问:1、在这里,谁对谁有压强?2、木块对矿泉水瓶的什么部位有压强?学生回答:1、木块对矿泉水瓶.2、底部.教师提问:虽然存在压强,但是我们并不能“看见”这种压强,能否想一个办法让大家“看见”这种压强?如何证明存在有压强?学生:用气球膜蒙住无底的矿泉水瓶底,然后放入小木块气球膜向下凸(形变).(二)新课教学:1.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如果向玻璃管中倒水,橡皮膜会形变吗实验演示.教师提问:(1)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2)是小木块或是水,为什么都会对容器底部产生压强?(1)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2)都受到重力的作用.2.液体对容器壁的压强:如果在玻璃管的侧壁开几个洞,蒙上橡皮膜,会怎样?实验演示.教师提问:(1)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2)如果放木块,橡皮膜会形变吗?固体对容器壁有压强吗?(3)为什么固体没有而液体有呢?学生回答:(1)液体对容器壁也有压强(2)没有.(3)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小结:固体有固定的形状,不能流动.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能流动.因此对阻碍它流散开的容器壁也有压强.由于液体的这种流动性使液体产生的压强具有什么特点呢?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实验演示:将两端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横放,竖放)教师提问: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橡皮膜向里凹.实验演示:将容器变换方向向各处移动.教师提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液体内部处处存在压强.向各个方向均有压强.各处压强不一定相等.小结:我们通过观察橡皮膜的凹陷程度可比较各点压强的大小.但这只是一种定性的方法.当需要定量测量各点的压强时,这种方法就不行了.3.压强计:那么要想测出液体内部的压强,我们需要一种仪器,你们想要什么呢?学生:(1)压强计构造①U形管:当不受到压强时,两边的液面是相平的.②金属盒:蒙有一层橡皮膜.当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中两边的液面就会出现高度差.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就越大.③刻度板:两侧液面读数相减即为高度差.④旋钮:可改变金属盒的方向,以测量各个方向的压强.(2)使用:教师演示,请学生读数.4.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教师提问:(1)请大家猜想一下,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学生:深度、密度、方向(2)什么是深度?学生:到液面的距离.(竖直方向上)师总结:某点到液体自由面的距离即为该点的深度.自由面指液体和大气接触的面.(1)与这些因素具体有什么关系?学生:深度越大,密度越大,压强越大.设计实验,准备器材:教师提问:需要哪些器材?学生回答:至少两种液体、压强计、刻度尺.为大家准备的两种液体是水和盐水.实验方法:教师提问:这么多因素,在实验中应注意什么?学生回答:控制变量法实验前交代:这个实验相对复杂,需要大家合作完成.学生分组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请学生说出得出的结论.打出几组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论:(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大而增大.(3)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4)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三)总结: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______(都有/都没有)压强.2.液体内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______.3.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增加而______.4.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液体的______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压强______.五、教学反思。

三、力与运动的关系-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三、力与运动的关系-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三、力与运动的关系-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一、课程目标1.学习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及其度量单位;2.了解牛顿三定律;3.掌握力的合成及分解;4.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2.学会如何求力的合成及分解;3.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三、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力的概念1.引入力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现象,感受力的存在,例如:拍打空气、摩擦、重力等;2.学生探讨并说明这些现象与力的关系;3.教师解释力的概念及其度量单位;4.利用课上和课后时间,完成弹簧测力计的使用、重物及具有一定摩擦效果的物体特征测量实验。

第二课时:牛顿第一定律1.引入牛顿第一定律,即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所受合力为零;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物体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状态,并进行总结;3.教师揭示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及应用。

第三课时:牛顿第二定律1.引入牛顿第二定律,即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其加速度的乘积;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物体在不同力下的运动状态,并进行总结;3.教师放映相关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第四课时:力的合成与分解1.引入力的合成与分解,即将多个力作用于物体时,可以将它们合成为一个较小的力或将一个力分解成多个正交力的叠加;2.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探究合力和分力的原理及计算方法;3.教师讲解合力与分力的意义和应用。

第五课时: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1.引入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数据,探究力的变化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2.教师讲解动量的概念、动能的概念和它们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的理解;3.鼓励学生自行探究模拟碰撞实验,并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总结出影响物体碰撞态的因素。

四、教学评估方法1.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的概念的情况;2.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测试等方式,来确定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需要帮助的方面;3.教师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实验,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进度。

八年级物理下册 9.3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 苏科版 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 9.3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 苏科版 教案
动力小于阻力时物体减速
(2)力和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在一直线上时,物体运动方向改变
学生理解,以车子为分例:
当牵引力大于阻力时,汽车加速行驶,当汽车受到的牵引力小于阻力时,汽车减速行驶
非平衡力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但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哪几种,要求学生能分析
例题
[例1]X老师用1N的力沿水平方向推一辆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小车以较慢的速度沿力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当他推着小车以较快的速度在水平桌面上沿力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所受的推力应该1N(大于、小于或等于)。当小车做加速运动时推力应该。
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验探究,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展示回顾内容:
1、力的两个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2、
(1)、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物体运动的改变和物体运动的改变。
3、结合牛顿第一定律和力的作用效果可以得出:
力是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学生完成:例1
注意,小车只要是作匀速直线运动,就受平衡力有作用,即推力等于摩擦力,由于摩擦力不变,二次所用的推力是一样的
巩固非平衡力的与物体运动状态知识的应用
课堂反馈:本章第二节教材P65页,小明和小华的问题:
学习新知识后再回到这问题中,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1)原来静止的小车不推他就不会运动,是因为它受到;小车运动后不继续推它就会在的作用下做运动最终停下来;
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时将怎样?
学生理解:
原来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
原来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将作匀速直线运动
与物体不受力时作比较,这一种更符合事实,因为平时所见的物体的这二种运动状态都是因为受了平衡力的作用

【公开课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

【公开课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三节《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运用探究到的规律理解现实世界中力与运动的关系;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观察能力、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难点】怎样由学生得出科学结论并用结论来解释现象.【器材】排球、磁铁、木块、小钢球、气垫导轨、钩码、细线、橡皮筋、刻度尺、玻璃板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活动1直接引入。

二、进行新课1.活动1:探究力的作用效果①有什么办法使桌面上的小车动起来?打出PPT1:教师拿起桌面上的小车,同时用激光笔指示PPT1“1.有什么办法使桌面上的小车动起来?”师:我们看哪一组同学的方法最多、最好。

活动过程中注意巡视,注意表扬做得既快且好的,激励做得慢的。

可用如下语言:“这组同学已经有×种方法了?其余组加油啊!”“这种方法不错!”“要快点了,争取超过那一组!”师:要求表现比较好的一组派代表说说有哪些方法刚才我发现这组同学方法较多,可以派个代表说说吗?生:推、拉、弹、滚等(学生每说一种方法,教师板书一个字)师:很好,请这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刚才你说的方法。

生:演示师:很好。

(可适当表扬)师:手指示板书“推、拉、弹、滚”,说:这些都是什么行为?(教师做相应的动作)学生若无反应,则问:要使小车动起来,必须对小车施加?生:力(教师板书“力”)师:必须要施力。

很好②小车动起来后怎样使它停下来下来?打出PP1上“2.小车动起来后怎样使它停下来下来?”,用激光笔指示。

师:下面我们稍微增大一些难度,小车动起来后怎样使它停下来下来(边说边用激光笔指示)。

生:活动.师:各组互相检查,看看谁的方法多。

生:检查。

师:教师注意巡视,要求活动积极稍微小组上讲台演示。

生:演示师:鼓励学生。

师:要使小车停下来,必须对小车?生:施力注意事项:推动小车,小车动起来后也会慢慢停下。

(不管学生是否想到这个方法,教师都演示)演示完毕后提问:什么原因使小车停下来?(总结完以后抛出该问题,教师边演示边说)生:摩擦力③如何让动起来的小车动得更快?打出“3、如何让动起来的小车动得更快?”。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3 力与运动的关系 精品教案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9.3 力与运动的关系 精品教案

9.3 力与运动的关系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初步认识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建立力和运动的基本关系;(2) 理解现实生活中力和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 主动参与实验活动并观察现象,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会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分析,初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2) 在解释生活中力和运动关系的现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激发学习与探究物理规律的欲望与动力;(2) 通过对力和运动关系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生活中力与运动状态变化关系的现象;2.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基本关系。

【教学用具】足球、木板、及每个小组自备:重物、小车、2个磁铁。

【教学过程】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作用(填“平衡力”或“非F>f时,船作什么运动?④船在竖直方向受不变,则受的力一定是物体受力【当堂训练】1.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 ( )A.速度大小的改变B.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的改变C.由静止变为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D.上述三种说法都正确2.对于“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历史上经历了漫长而又激烈的争论过程.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其核心含义是()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物体只要运动就需要力的作用C.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D.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会慢慢停下来3. 如图,在一辆表面光滑的小车上,有质量m1、m2的两个小球,且m1>m2,随车一起运动,当小车突然停止时,如不考虑其它阻力,则两个小球()A.一定相碰B.不一定相碰C.一定不相碰D.难以确定是否相碰4.在平直路面上匀速行驶的汽车,水平方向上受到__________力和__________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的作用相互抵消.汽车在关闭发动机后仍能继续前进一段距离,是因为汽车__________ ;汽车的速度越来越小,最后停下来,是因为汽车受到__________.5.质量为2kg的物体被150N的水平力压在竖直墙壁上静止不动,则此时物体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为 N;若将水平压力减小为100N时,物体刚好匀速下滑,则此时物体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为 N.【教学反思】。

物理初二下苏科版9.3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3

物理初二下苏科版9.3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3
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距离的远近
将观看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课本P92的表格中
小车受阻力的作用
小车受到的阻力大小不同
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大,滑行距离越长。
运动距离将变长
一直运动下去
观看课本P97
“伽利略理想实验”
物体可能运动方向也不改变
不改变
所有的物体在任何时候都遵循这一规律
不是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缘故
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其作用效果相互抵消
3、利用周围的文具设计实验,说明物体具有惯性,并解释
所看到的现象。
要求:设计合理、操作简单同时效果明显、
总结归纳: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性质。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物体具有的这种性质就要表现出来。
生活中的惯性:
在生活生产中,有许多与惯性有关的现象,分析这些事例中有哪些是利用惯性的?又有哪些是防止惯性的?
重点难点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简单的力和运动的关系、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教材分析
教材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和推理而建立的,对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要求较高,关于想象力差的学生学习起来会比较困难。
教学方法
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动身,提出问题激发矛盾,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力并不是物体运动的缘故,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一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演示实验为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助自主探究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
教具
斜面小车实验模型、惯性演示器、杯子、水、棋子、木块等
教学程序设计
学生活动










〔活动1〕手推小车使车由静止到运动,撤掉推力,小车马上停止运动
①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相似的现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i下册第九章三、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i下册第九章三、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I下册第九章三、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2.掌握描述力和运动之间关系的基本物理量;3.能够根据力和运动的关系解答相关问题;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力的概念和力量的表示方法;2.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力的概念;2.力的表示方法;3.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入本章内容,提问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2.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力的存在和作用。

步骤二:讲解力的概念(10分钟)1.通过示意图和具体实例,讲解力的概念;2.引导学生描述力的来源和作用。

步骤三:讲解力的表示方法(15分钟)1.介绍力的基本物理量——牛顿(N);2.讲解用箭头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3.引导学生运用箭头图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

步骤四: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2.讲解力对物体运动的三种基本影响方式,即改变物体的速度、方向和形状;3.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说明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步骤五:实验设计与实验(30分钟)1.分组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3.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规律。

步骤六:归纳总结(10分钟)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步骤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答几个与力与运动关系相关的问题,并要求学生用箭头图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直观的实验结果,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合理的练习题设计使学生能够进行知识运用和思维拓展。

整堂课设计紧凑,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

未来可以在实验设计的环节中增加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和表达能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9.3力与运动的关系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9.3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9.3力与运动的关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章节为9.3力与运动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2. 掌握力与运动的关系,理解物体在平衡力和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3. 学会运用力的概念和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描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2. 能够运用力与运动的关系,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如何运用力的概念和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学具:课本、练习册、草稿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滑板车在斜坡上滑行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滑板车在斜坡上滑行时,速度逐渐变慢,这是为什么?2. 知识讲解:(1)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讲解力与运动的关系: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一个物体在平地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力为10N,向东;另一个力为15N,向北。

求物体的运动状态。

讲解步骤:(1)分析受力情况,确定平衡力。

(2)根据平衡力的大小和方向,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3)解释为什么物体不会发生运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力与运动的关系:1. 平衡力: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非平衡力: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放在桌面上的书本,不会自己掉下来。

(2)一辆停在平坡上的汽车,不会自己滑下来。

2020八年级物理下册 9.3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 (新版)苏科版

2020八年级物理下册 9.3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 (新版)苏科版

力与运动的关系
课题三.力与运动的关系执教
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实验、讨论、归纳
教学目标通过实践、观察、分析、思考,感悟到生活中力与运动关系的存在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重点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难点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教学
用具
小车、木块、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
活动

学过程
设计一.复习:
力与物体的运动的几种情况:
1.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情况
2.不受力作用物体的运动情况
是否有第3种情况
二.新课教学:
非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情况
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演示实验:在桌面上推动物体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物体立
即停止.
演示实验:在桌面上再推动物体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撤掉推力物体向前运
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
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产生运动或继续保持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
不动或就要停下来.”即:物体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
为什么?(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
分析:物体就不动或就要停下来的原因?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结论:在非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复习
实验
学生
回答
分析
现象
归纳
总结
课堂
练习
三.知识总结与巩固练习

在非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书

思。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9-3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9-3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93 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牛顿第一定律的描述及其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 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

3. 物体受平衡力时的运动状态不变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认识到力与运动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提升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其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以及物体受平衡力时的运动状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小车、滑轮、弹簧测力计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乘坐地铁时感受到的加速和减速,引导学生思考力和运动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3. 课堂实验(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受到不同力时的运动状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 力的作用效果。

3. 物体受平衡力时的运动状态。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2.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物体在受到不同力时的运动状态变化。

3. 解答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力与运动的关系。

同时,可以布置一些拓展延伸的任务,如让学生探究其他物理定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3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3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

教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3力与运动的关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9章第3节,主要内容包括:1.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3. 力的运动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受力则运动状态改变,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则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了解惯性的概念。

2. 使学生掌握力的运动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惯性的概念、力的运动关系。

难点:惯性的理解和应用、力的运动关系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弹簧、小车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抛物线运动的篮球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篮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2. 知识讲解:(1)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惯性的概念:介绍惯性的定义,解释物体受力时运动状态改变,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的原因。

3. 实验演示:(1)力的作用效果实验:用弹簧拉动物体,观察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变化。

(2)惯性实验:让一个小车在桌面上运动,突然刹车,观察小车停止运动前的情况。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例题,如:一个足球在草地上滚动,受到草地的摩擦力,最终会停止,说明什么?5.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问题,如:为什么抛出去的物体最终会落地?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力的运动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受力则运动状态改变,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则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i下册第九章三、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i下册第九章三、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三、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方向的改变。

3. 力与运动的关系: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如何判断物体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拍打篮球时手的感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2. 讲解: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的关系。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 互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讨论力与运动的关系。

4. 练习:学生完成课本上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运动状态的改变:速度大小,方向的改变。

3. 力与运动的关系: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物体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并说明理由。

例题:一个静止在桌面上的书本,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平衡力吗?答案:是平衡力。

因为书本处于静止状态,受力平衡。

2. 题目:一个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哪种情况可能发生?A.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相等。

B.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拉力的两倍。

C.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方向相同。

D.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方向相反。

答案:A、B、C、D都可能发生。

因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 三、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    三、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案

三、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由“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与运动的关系”两个部分组成。

前者包含两个知识点: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后者是着重研究物体在受力平衡和受力不平衡两种情况下将如何运动。

教材设计本节的目的是对《力和运动》章节内容的整体总结。

9.1《二力平衡》,解决了平衡状态、二力平衡的问题;9.2《牛顿第一定律》,通过探究进一步说明了,不受力的物体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本节在解决了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来研究物体是如何在力的作用下从运动到静止、从静止到运动、物体为何会做加速直线运动、减速直线运动以及物体运动方向是如何改变的问题。

本节内容短小精悍,知识点集中,能起到总结、归纳本章所学知识的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②了解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了解物体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时运动状态要发生改变。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观察和对事例的分析,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②通过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运用知识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不同的运动现象,初步领略人与自然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以及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解非平衡条件3、知道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难点]什么是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教学过程]一、复习并引入新课复习:什么是平衡状态?什么是平衡力?什么是二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有哪些?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引入:提出问题:力看不见,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观察:气球被压扁,它说明了什么?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它还有哪些作用效果?二、力的作用效果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分析讨论课本P69图9-7学生:图9-7a火箭发射时,在推力作用下由静止变为运动,而且越来越快;图9-7b列车进站时,在阻力作用下由快变慢,最后停下来;图9-7c足球在运动员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这些变化都是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9.3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9.3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 9.3力与运动的关系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深认识到,孩子们的认知发展需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来促进。

因此,我设计了一堂有趣的物理课程,旨在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操作和互动探究的方式,让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能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是让孩子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活动过程1.引入:通过让孩子们观察一辆小车在斜面上下滑动的视频,引入力与运动的关系的话题。

2.实践操作: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使用小车、滑轮、绳子、重物等教具,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与运动的关系。

4.随堂练习: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进行了随堂练习,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与运动的关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让孩子们填写了课后反思表,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收获。

同时,我也在课后进行了自我反思,认为本节课的实践操作和互动探究环节非常成功,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了知识。

但是,我也发现有些孩子们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与运动的关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

拓展延伸: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我布置了一些家庭作业,让孩子们在家中进行实践操作和观察,加深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与运动的关系的理解。

同时,我也建议家长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思考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与运动的关系,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三、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三、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三、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的概念;2.了解力量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3.理解力的效果: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4.能够解释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原因;5.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与力和运动有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的概念;2.理解力的效果: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3.能够解释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原因;三、教学准备1.教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2.教学工具:教师课件、投影仪、绳索、小车等实验器材;3.预先准备好相关实验和示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和概念讲解首先,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几章关于力和运动的知识点,强调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并介绍力量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动手实验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将一个小车放在桌面上,用绳子拴住小车的一端,学生利用绳子拉动小车。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小车受力的情况,体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合成力和分解力在实验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的概念。

通过图示和实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合成力和分解力的概念并掌握相关计算方法。

4.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原因解释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原因。

通过分析实例和图示,让学生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背后的力的作用和变化。

5. 练习和巩固为了巩固学生对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力和运动有关的问题。

6. 拓展延伸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以进行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实验视频、参观科学展览等。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力与运动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明白了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掌握了力量的三要素以及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的概念。

同时,他们能够解释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原因,并且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与力和运动有关的问题。

《力与运动的关系》word教案 (公开课专用)2022年苏科版教案 (3)

《力与运动的关系》word教案 (公开课专用)2022年苏科版教案 (3)

9.3 力与运动的关系学点1 力的作用效果观察1:如图9-3-2甲所示,用力将拉力器拉长。

观察2:如图乙所示,用力踢静止在地面上的足球。

图9-3-2分析与论证:用力将拉力器拉长,力作用在拉力器上改变了拉力器的形状;用力将足球踢出时,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踢球的力改变了足球的运动状态。

问题1: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用物体运动的__速度__和__方向__来描述的。

问题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形状__,也可以改变物体的__运动__状态,反过来,只要物体的__运动__状态或__形状__发生改变,那么这个物体一定受到了__力__的作用。

在力的作用效果的描述中,应注意是“可以〞,而不是“一定〞。

也就是说,一个物体假设受到了力的作用,物体可能改变了__运动__状态,也可能改变了__形状__,也可能两者都发生了改变。

学点2 力与运动的关系思考1:静止在桌上的课本受几个力的作用?思考2:用手推桌上的课本,会出现什么现象?思考3:当课本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水平方向上受几个力的作用?分析:(1)桌上的课本在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课本处于静止状态。

(2)当用手推课本时,在水平方向上,课本所受的推力大于摩擦力,由静止到运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当课本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推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问题1: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一定会处于__静止__或__匀速直线运动__状态;当物体既不静止又不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一定受__非平衡__力的作用。

问题2:力是改变物体__运动状态__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__运动状态__的原因。

(__惯性__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电功率教教学目标:1、理解电功率的概念。

〔A〕2、理解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概念。

〔B〕3、会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等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

〔B〕重点: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功率教学难点: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一、知识回忆1、电功率是描述电流_________的物理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变化。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
3、知道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将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教学设想
重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难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教法:实验探究式
教学准备
扣子,卡片,瓶子,小铁球,强磁铁等
(7)抛出的物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在空中做曲线运动;
(8)运动员用力拉住链球,链球沿圆周运动,运动方向不断变化。
(一)问题与探究
利用一个小铁球、一块磁铁,在光滑的桌面上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怎样的操作,才能使小铁球的运动发生如下变化?
1、由静到动;2.由慢到快;3.由快到慢;4.改变了运动方向。
(二)结论
1.静止的物体要想运动,必须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并且运动方向和和外力的方向相同。
2.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同的合外力的作用,它将由慢到快。
3.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合外力的作用,它将由快到慢。
4.运动的物体,若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将发生改变。
三小结
通过一系列运动的事例,和我们的探究实验,得出了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的结论。
四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学习指导用书
家庭作业: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力与运动的关系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教后感: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课题引入
提问:什么叫二力平衡?
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提问:什么是平衡状态,平衡状态有什么特点?
(1)手停了下来,纸飞机向前飞了出去,这是为什么?
(2)星际探测仪,一经脱离地球引力范围,为什么不需要发动机就可以保持飞行?
(3)汽车突然启动,为什么乘客向后倾?
(4)汽车突然停止,为什么乘客向前倾?
二讲授新课
举几组例子,要求学生判断各组运动的特点。
(1)熟透的苹果由静止开始下落;
(2)静止的小车因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开始运动。
(3)竖直下落的苹果,在重力的作用下,越落越快;
(4)水平向右运动的小车,由于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越来越快。
(5)水平滚动的小球,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越来越慢;
(6)关闭发动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