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浩 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至元十三年(1276年),外祖父许氏一家从济南迁徙至江南,7 岁的张养浩随母亲送行到城西。在路上捡到别人丢失的财物,失 主已经走远了,养浩又追上去交给失主。
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岁的张养浩,读书学习非常用功, 经常昼夜不辍,父母担心他太过用功累坏身体就制止他,而他白 天把书默默地背诵,晚上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读书。
出任堂邑
大德九年(1305年),张养浩由中书省掾,选授堂邑县尹,作 《初拜堂邑县尹》。在堂邑县张养浩带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毁各种滥设祠堂三十 余所,并惩处强盗,保境安民,受到人民的称颂。
尽职尽责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在张养浩等人的积极推动下,皇庆 二年11月,朝廷下诏将在皇庆四年(1315年)举行科举考试。
劳卒任上
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出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 粮补官的法令。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 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七 月二十七日,张养浩“得疾不起”,病逝于任上,享年60岁。
闲居故乡
至治二年,中书省大臣上书:“国学废弛,请令中书平章政事廉恂、参 议中书事张养浩、都事孛术鲁翀等官员监督恢复。"张养浩未从之。
至治三年,张养浩继续在家丁忧,未终丧,朝廷又以吏部尚书之职召其 任职,张养浩以能力不足请辞。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年),朝廷以太子詹事丞,兼经筵说书之职召 张养浩赴大都任职。张养浩准备赴任,到通州后又称病请辞。
劳卒任上
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
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 百姓换十贯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 非常困难。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 清的钞票,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 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 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奸商污 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
张养浩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张养浩(1269年-1329年) 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
唐朝名相张九龄之弟弟张九皋
第23代孙,元代著名散曲家 张养浩诗、文兼擅,而以散曲
著称。其作有《三事忠告》、 《归田类稿》、《山坡羊·潼关 怀古》等。
崭露头角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十七岁的张养浩游济南舜祠作《过 舜祠》一诗:"太古淳风叫不还,荒祠每过为愁颜。苍生有感歌谣 外,黄屋无心揖让间。一井尚存当日水,九嶷空忆旧时山。能令 子孝师千古,瞽叟元来不是顽。"
闲居故乡
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正月初七,适逢元宵节,皇帝打 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就上奏给左丞相拜住。 拜住将奏疏藏在袖子里入宫谏阻,奏疏说:“世祖执政三十多年, 每当元宵佳节,民间尚且禁灯;威严的宫廷中更应当谨慎。皇帝 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我认为玩乐事小,影响很大;快乐得 少,忧患很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 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英宗大怒,看过奏疏之后又高 兴地说:“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于是取消了点燃花灯的计 划。下令赐给张养浩钱财布匹,来表彰他的正直。六月,时任参 议中书省事的张养浩突然辞了,理由是父亲年迈,需要奉养,遂 还乡。后朝廷召出任礼部尚书,张养浩不拜。十二月二十八日, 张养浩父亲张郁去世,享年八十岁。张养浩在家丁忧守孝。
泰定二年(1325年),朝廷以淮东廉访使之职召张养浩,张养浩依旧不 赴。
至治元年至天历二年,居家八年间,朝廷七召不起。
劳卒任上
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陕西大旱,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 行台中丞。二月,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 分给村里的穷人,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 济,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三月,路过华山,到西岳庙去求雨, 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没有回到家里住 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 没有丝毫的懈怠。
延佑二年(1315),元朝举办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张养浩以礼 部侍郎的身份,与元明善、程钜夫等一起主持。为广纳人才,激 励后学,张养浩建议这次考试不宜过严,即使对落榜考生也应给 予一定照顾。他的主张得到了朝廷认可,由此网罗了诸如张起岩、 许有壬、欧阳玄、黄溍等许多元代名士。恢复科举开启了读书人 入仕的大门,登科的士子非常感激,纷纷要登门拜谢,却被张养 浩婉拒,只是告诫他们说:“只要想着怎么用才学报效国家就好 了,不必谢我,我也不敢受诸公之谢。”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十九岁的张养浩游济南白云楼,作 《白云楼赋》。这篇文章写成后,人们争相传抄,文章传到山东 按察使焦遂那里,他的眼睛为之一亮,破例接见了张养浩,并推 荐他做了东平学正。
幼学勤奋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寒食节前后,张养浩生于济南历城 县一户富裕人家。祖父张山曾经从戎,其父张郁弃儒从商,所以 积攒了一定的资产,为幼年张养浩的就学创造了经济基础。
大都求仕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二十三岁的张养浩遵从父亲的意愿 离开东平,到京城大都求仕。当时的平章政事不忽木看过张养浩 的文章后,大为欣赏,便力荐他做了礼部令史。后来又推举他进 了御史台。
至元三十年(1293年),张养浩经不忽木推荐为御史台掾吏。 有一次,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听说后前去探望他。当他看到这 位堂堂的御史台家中竟朴实无华,别无长物。禁不住脱口赞叹道: “此真台掾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