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登革热研究进展
登革热疫苗研究进展_郑晓燕
维持近 2 年。 随着交叉保护力的衰减, 二次感染异 种血清型病毒时,反而更易发生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等严重临床表现 [3],这一现象 被认为可能由抗体依赖增强效应(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ADE)或其他未知机制引起 [4, 5]。ADE 学说中最常见的机制为, 人体在初次感染某种血清 型 DENV 后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不足以对异种血清型 DENV 产生交叉保护作用, 该抗体 Fc 段与后继血 清型 DENV 结合后, 形成的病毒 - 抗体复合物同表 面具有 Fc 受体的细胞( 如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B 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 ) 结合, 协助继发感染的 DENV 黏附于此类细胞表面,穿入胞内后大量复制, 导致二次感染较初次感染更加严重 [6]。 然而, 感染 DENV 后一般无明显症状,即隐性感染,仅部分患者 出现程度不一的临床表现, 轻者可表现为发热、 呕 吐、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皮疹及白细胞减少等, 大多属于自限性,因 DENV 可引起骨痛等特殊症状, 登革热(dengue fever,DF) 又被称为骨痛热; 重度 患者可引发 DF、DHF、DSS、 器官衰竭、 血浆渗出 甚至死亡 [7]。 二次感染异种 DENV 后, 即使再感染 第三种甚至第四种血清型 DENV, 出现有症状登革 疾病的情况并不常见。 2 登革热疫苗的现状 2.1 研发 DF 疫苗的障碍 截至 2016 年 8 月, 仅有 法国赛诺菲·巴斯德公司(Sanofi Pasteur)研发的 DF
1 登革热 1.1 流行病学特点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 其流行区域广 泛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覆盖全球 120 余个国家 和地区, 每年均有大量的病例报告。1873 年, 厦门 发生登革热疫情,成为我国有记录以来的首次报道。 迄今为止, 我国华南大部分省市几乎每年均有数以 万 计 登 革 热 病 例 报 告主 [1]。 过去传统观念认为, 居住在登革疫 区的感染者主要为 15 岁以下的儿童,所以将登革疾 病归类于儿科疾病, 而近年来这样的观点已在逐渐 转变。 人口统计资料显示, 该病患者的年龄谱已扩 大到成人各个年龄阶段, 特别是免疫力偏低的老龄 人群 [2]。 在过去的 50 年, 由于全球日益频繁的贸易 往来及旅游业的兴盛, 使得人口流动加速, 全球登 革热的发病率迅速攀升了 30 倍,被世界卫生组织列 为传播最为迅速的虫媒病毒性疾病,随着全球变暖, 这一趋势还会愈加显著。 大多数 DENV 感染者并无 明显症状, 尽管这些隐性感染的病例不会造成直接 的医疗负担, 但其在一定程度上可有助于 DENV 的 传播, 所以管控隐性感染对遏制整体登革疫情起到 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临 床 表 现 在 初 次 感 染 某 一 种 血 清 型 DENV 后, 机体会产生持久或终身的抵抗力以阻止该种血 清型病毒的再次入侵, 并且会伴随产生针对其余 3 种血清型 DENV 的交叉保护抗体, 此类交叉保护可
登革热研究进展
休克的液体管理(婴儿、儿童和成人)
低血压休克(液体复苏前检查HCT)
给予晶体或胶体^
改 善*
静脉晶体或胶体 10ml/kg/h 1小时
逐渐减少经脉晶体输液 5-7ml/kg 1-2小时 3-5ml/kg 2-4小时 2-3ml/kg 2-4小时
(二)极期
– 极期:极期通常出现在病程的第 3 ~ 8 天
–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明显的血浆渗漏,可出现腹 部剧痛、持续呕吐、球结膜水肿、四肢渗漏征、胸腔 积液和腹水等,严重者可引起严重出血、休克和器官 功能衰竭。
–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减少、血小板计数迅速降低、红细 胞比容(HCT)升高以及白蛋白下降等
重症患者
生物标志物(pg/ml)
非严重程度标志物. 阳性标志物用数字表示(1-4)。1代表根据世卫组织1997年、世卫组织2009年或两者显示登革热和严重登革热感染(SDI) 水平显著差异的标志物(p<0.05);2代表血清和血浆样本中DF和SDI水平显著差异的标志物;3代表与严重程度相关的标志物水平;4代表与联 合结果一致的个体研究。不合格的标志物的阴性标志物用字母和符号表示。
登革热研究进展
概述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 (dengue virus)引起的传 染病。流行于东南亚、南美、非洲部分国家,我 国主要分布在广东等南部省份。主要表现为发热 、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极度疲乏, 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重症 患者可导致登革出血热和休克
登革热流行情况
不同年份登革热病例分布*
Akshatha et al.Dengue structural proteins as antiviral drug targets: Current status in the drug discovery & development.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221 (2021) 113527
登革热的研究进展
登革热的研究进展作者:郑秀君肖寒刘尹正泽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6年第02期【摘要】登革热是登革病毒引起的,由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性疾病,该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的特点,是蚊媒传染最为严重的疾病。
随着经济和旅游行业的发展,以及人口基数的不断增长,该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文就登革热的病原学、实验室检查、诊疗方案和预防控制措施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对登革热更好的防治提供借鉴。
【关键词】登革热;登革病毒;研究进展【Abstract】 Dengue fever is caused by the dengue virus and is an acute infectious diseases spread by mosquito-borne.It is widely popular around the world,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pid spread and high incidenc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ourism industry,as well as the growing population,dengue fever seriously threaten to human health and life safety.In this paper,we will review the etiology,laboratory examination,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lan and status i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engue fever.【Key words】 Dengue fever; Dengue viruses; Research advances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Zhuhai 519100,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2.039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主要经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1]。
我国登革热病例临床特征研究进展
我国登革热病例临床特征研究进展崔新国;郭晓芳;周红宁【摘要】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经蚊虫叮咬传播的一种虫媒病毒性疾病.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登革热临床症状、体征主要包括高热、全身肌肉关节痛、皮疹等,实验室生化检查指标主要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登革热重症病例救治不及时,死亡率较高,早期临床诊断登革热病例对于降低患者死亡率和防止登革热疫情暴发或扩散具有重要价值.登革热临床病例特征主要包括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生化检查,本文就登革热上述临床特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Dengue fever is an arbovirus disease caused by dengue virus and transmitted by mosquitoes.Dengue fever is widely distributed to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regions in the world.Human are generally susceptible to dengue virus,its clinical sign and symptom mainly include highfever,muscle and joints pain,and rash etc,and its main laboratory biochemical indicator is associated with leucopenia and thrombocytopenia.Severe dengue fever has a high mortality incidence without time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Therefore,it is important for early clinical diagnosis dengue virus infectious case and treatment to reduce mortality incidence and prevent from its epidemic outbreak and spread.Normally,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dengue patient mainly include symptom,sign and laboratory test.In this paper,commonly clinical feature of dengue patient was reviewed.【期刊名称】《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年(卷),期】2017(033)004【总页数】6页(P366-371)【关键词】登革热;临床病例;实验室生化检测;综述【作者】崔新国;郭晓芳;周红宁【作者单位】大理大学病原与媒介生物研究所(普洱分部),普洱665000;大理大学病原与媒介生物研究所(普洱分部),普洱665000;云南省虫媒传染病防控研究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公共卫生协同创新中心,普洱 665000;大理大学病原与媒介生物研究所(普洱分部),普洱665000;云南省虫媒传染病防控研究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公共卫生协同创新中心,普洱 66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3登革热(Dengue fever, DF)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感染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虫媒病毒性疾病,该病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约有39.7亿人感染,其中在东南亚和加勒比海地区最为严重[1]。
登革热血清学诊断研究进展
表位 , 以诱 导宿 主 产生 保 护 性 的 中和抗 体 以及 血 可 凝抑 制抗 体 。此 外 , 蛋 白还 可能 会 引 起 抗 体 依 ] 该
赖 的增 强感 染作 用 ( E , ADE可导 致 DHF和 AD ) 而 DS S的产 生 。M 蛋 白 ( mb a e M ) 成 病 毒 毒 me rn , 形
g a hcTetI T) 。这 些 方 法 主 要 就 是 对 抗 原 rp i s ,C 等 ( l S 斑 点 印 迹 、C 或 者 抗 体 ( 、 E A、 I I T) HI NT、I IF、
C 、 1 S I T、 点 印迹 ) 行检 测 。大量 的应 用 F E A、C 斑 ] 进 实践 发 现 , 目前 最 常 用 的 方 法 主 要 为 E S I T 1 A、C I
鉴 定 , 该方 法 比较耗 时 , 且需 要一 定 的仪器 设备 但 而 和专 业 技 术 人 员 ; B n i i 期 报 道 的 巢 式 从 a dt 早 t
R — C 检测 到现 在 实 时 荧光 P R 检 测 的应 用 以 TP T C 及核 酸序 列扩 增技 术 , 子 生 物 学 检 测技 术 在 这 近 分 十 几年来 有 了较大 的发 展 , 敏感 性 、 其 特异性 和重 复
中 国 人 兽 共 患 病 学 报
C h ne e J r lof Zo no e i s Ou na o s s 6 7 5
文 章 编 号 :02 6 4 2 1 )7 6 7 3 1 0 —2 9 ( 0 1 0 —0 5 —0
登 革热 血 清 学 诊 断 研 究 进 展
纹伊 蚊叮 咬传播 引 起 的 一种 急 性 蚊 媒 传播 疾 病 , 现
老挝登革热流行特征研究进展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21年1月第16卷第1期Journal o f Pathogen Biology Jan. 2021, Vol. 16,No. 1• 105 •D()I:10. 13350/j.cjpb. 210123 •“一带一路”专题研究.老挝登革热流行特征研究进展Phinnakone La'ssachack1,周红宁 “2'(1•大理大学病原与媒介生物研究所(普洱分部),云南普洱665000;2. z c南省虫媒传染病防控研究重点实验室、面向南亚东南亚热带病国际科技人才交流与教育培训基地.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摘要】登革热是由携带登革病毒的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叮咬人类传播的一种重要虫媒传染病,主要流行在热带亚热带国家或地区。
老挝登革热流行较为严重.1979年旨次报道登革热病例.并自2008年起.建立丫国家登革热数据报告系统.近年来.通过大量的登革热疫情特点、登革热媒介调查、登革病毐血清裀监测及其防控措施等研究.基本弄清了老挝登革热流行特征,本文对老挝登革热流行特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老挝;登革热:流行特征;综述【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3-5234(2021)01-0105-04[^Journal o f Pathogen B io l o g y. 2021 J a n;16( 1) :105—108.]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engue fever in Lao PDRPhinnakone Lassachack .Z H O U Hong-ning1(1. Institute o j Pathogen a n d Vector B io lo g y( P uer D iv i-sio?t), D ali Utiiversity >,Pu'er-, Yunnan* China665000; 2. Yunnan Provincial K e y Laboratory o f Vectot—borne Disease Control0- Research a n d 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E xchanges T r a in in g o f Scientific &Technological Personnel in T ropical Diseases in South Asia&- Southeast Asia •,Yuniian Institute o f P arasitic Diseases)【Abstract】D e n g u e fever is a m a j o r arbovirus infectious diseavse. D e n g u e fever is m a i n l y transmitted w h e n A edes al-bopictus or A e. a e g y p t i carrying the d e n g u e virus bites h u m a n s,a n d the disease is m a i n l y concentrated in tropical a n d subtropical areas. D e n g u e fever is highly prevalent in the L a o P D R.T h e first case w a s reported in 1979. a n d a data reporting s y s t e m w a s created in 2008. In recent years,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 e n g u e fever h a v e b e e n revealed t h r o u g h l a r g e-s c a l e studies of d e n g u e outbreaks, studies of d e n g u e virus vectors* d e n g u e virus serotypes, a n d control efforts. T h i s pap e r r eviews a d v a n c e s in the s tudy of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 e n g u e fever.L a o P D R;d e n g u e fever;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review【Key words】登革热(D e n g u e fever,D F)是由携带登革病毒(D e n g u e vi- r u s,D E N V)的白纹伊蚊( a //w/wV/ w)或埃及伊蚊(A r此-/〇,声/)叮咬人类传播的一种重要虫媒传染病•全球每年病例超过1亿,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1。
登革热病的传播途径及其控制研究
登革热病的传播途径及其控制研究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威胁着全球范围内的人类健康。
虽然登革热在一些地区已有控制,但其传播和防治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登革热病毒的传播途径以及目前采取的控制研究措施。
一、登革热病毒传播途径登革热病毒主要通过两种蚊虫传播,分别是埃及伊蚊和亚洲虫媒蚊。
在病毒感染的患者体内,病毒会通过蚊子吸血,并在蚊子的体内进行繁殖。
当被感染的蚊子再次叮咬其他人时,病毒就会传播给新的宿主。
此外,登革热也可通过出生时由感染的母亲传给新生儿,或者在输血过程中由献血者传播给受血者。
然而,这些传播途径相对较少见,蚊虫传播仍然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二、控制登革热病毒传播的措施1. 蚊子控制由于登革热主要通过蚊子传播,蚊子的控制是防止疾病传播的关键。
常见的蚊子控制方法包括环境清洁、生物防治和化学控制。
环境清洁是指清除蚊子滋生的源头,如清理废弃容器、清除积水等。
这有助于减少蚊子的繁殖地点,从而降低病毒传播的机会。
生物防治是利用对蚊子有捕食作用的生物来控制蚊虫数量。
比如引入蚂蚁、蝌蚪和鱼类等物种来吞食蚊虫的卵和幼虫,以减少蚊虫的繁殖。
化学控制则是使用杀虫剂喷洒、熏蒸等方法来杀死蚊子。
这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控制方法,但需注意使用安全、环保的杀虫剂,以免对人体和其他生物造成危害。
2. 社区教育和宣传社区教育和宣传在控制登革热病毒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向民众普及登革热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可减少感染的风险。
宣传手段可以包括海报、宣传册、电视广告等等,传播途径多样化,以确保信息能够覆盖到不同的群体。
3. 疫苗研发与接种研发有效的疫苗是控制登革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已有一些登革热疫苗上市并用于防控工作,这些疫苗可提供一定的免疫保护,降低感染风险。
同时,推动公众接种疫苗也是重要的一环,可以通过政府的推广和相关机构的协助来完成。
三、结语登革热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蚊子传播,其中以埃及伊蚊和亚洲虫媒蚊为主要媒介。
全球登革热流行病学概况及防控研究进展
系统等 部位 大 出血 , 致 死 率高 , 同时在 亚洲 和拉 丁美
洲 一些 国家 , 该 病是 导 致 儿 童 严 重 患 病 与 死亡 的一
个 重要 原 因_ 4 J 。
个 主要 国际公 共 卫 生关 切 问题 。本 文 主 要 就 DF
的流行 概况 、 预 防控 制 策 略 和 措施 的研 究 进 展 作 一
D S S ) , 导致 呼 吸道 、 消化道 、 泌尿 生殖 道 和 中枢 神 经
约有 5 0 0 0万 ~ 1亿新 发 DF感 染 病 例 。2 0 1 3年 全 球 D F发 病估 计值 达 到 9 6 0 0万 例 , 较2 0 1 2年 增 长
了 3 倍_ 2 ] 。因此 , 该 传 染 病 的监 测 与 防控 已然 成 为
综述 。
DF主要 传染 媒 介 为 埃及 伊 蚊 或 白纹 伊 蚊 。登
革 病毒 通 常在 雌蚊 吸 食 被 感 染 的血 液 而获 得 , 经过
1 D F及 其传 播媒 介
4 ~1 0 d的潜 伏 期 后 , 由被 感 染 的 伊 蚊 传 染 给 健 康 人 群 。D F、 DHF病 人及 隐 性感 染 的病 人 , 在 潜伏 期
成 都 医 学 院 公共 卫 生 系 ( 成都 6 1 0 5 0 0 )
【 关键词】 登革热 ; 登革病毒 ; 流行状况 ; 媒 介 管 理 【 中图分类号】 R 5 l 2 . 8 【 文献 标 志 码 】 A
登 革热 ( d e n g u e f e v e r , D F ) 是 一 种 蚊 媒 病 毒 感 染, 多发 生在 全 球 热带 和 亚 热 带 气候 地带 。近几 十 年 DF发病 率大 幅度 上升 , 世界 卫生 组 织 ( WHO) 最 新 统计 资料 _ 】 显示 , 全世界 4 O 以上 的 人 口( 约 2 5 亿 )面 临 感 染 D F 及 登 革 出 血 热 ( d e n g u e h e mo r r h a g i c f e v e r , DHF ) ( 即重症 D F) 的危 险 , 每 年
重症登革热临床特征、预警指征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重症登革热临床特征、预警指征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12-16T10:37:08.419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9月17期作者:李春柱高磊陈绍源彭方国刘莉陈正贤通讯作者[导读]重症登革热临床特征、预警指征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李春柱高磊陈绍源彭方国刘莉陈正贤通讯作者(前海人寿广州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广东广州511300)【摘要】登革热作为一类急性发热性传染病,病原体主要为登革病毒,此种病毒存在4种血清型,关于登革热病人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不但能够出现普通发热,也会出现致死性重症,登革出血热以及登革休克综合征每年大概会引发2万例病人死亡,已经属于严重影响到发展中国家公共健康的重要疾病。
我们国家登革热疾病通常出现在沿海地区,其中最严重的省份为广东省,广东几乎每年都会报道登革热病人,重症登革热病人的死亡率非常高,因此临床中对于重症登革热病人需要及早发现,并且采取对症的治疗,从而下降病人的死亡率。
【关键词】登革热;临床特征;预警指征;危险因素;登革热作为一类蚊媒传播疾病,登革病毒是导致登革热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在我们国家白纹伊蚊属于登革病毒的重要传播媒介,携带登革病毒的雌性蚊虫利用对人类进行叮咬,能够使人感染登革病毒导致登革热疾病的出现,严重者会引发威胁人们生命安危的登革热休克综合征以及登革出血热。
现在关于登革热疾病缺乏有效的预防疫苗,人们对于登革病毒通常易感,依照世界卫生组织中的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中大概有大于120个国家的39亿人次面临出现登革热风险,我们国家在过去10年的统计资料中表明,登革热疾病的流行区域正在产生不断的扩大,其中广东省作为登革热疾病最为严重并且流行的区域。
广州属于广东省人口密度最高并且最大的城市之一,属于我们国家大陆出现登革热疾病的高发城市,根据资料中显示,大于50%的登革热病人出现在广州[1]。
在2014年广州再次出现登革热疾病爆发,一共统计登革热病人数量37,376例,其中属于本地病例人数有37,340例,根据上述资料可见登革热疾病已经属于世界性卫生问题。
中医对登革热的研究进展
中医对登革热的研究进展陈腾飞;刘清泉【摘要】中医参与登革热治疗研究历史悠久,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研究,从登革热的病名、病机演变、分期分型、治则治法、方药选用、护理、科研现状7个方面总结了登革热的研究成果,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单探讨.【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6(025)007【总页数】3页(P1345-1347)【关键词】中医;登革热;温病;研究进展【作者】陈腾飞;刘清泉【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100010;中医感染性疾病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100010;中医感染性疾病基础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8登革热的发现已有二百余年历史,我国于1873年在福建厦门首次发生登革热流行[1]。
此后登革热每隔数年即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暴发流行一次。
2013年广州、西双版纳两地曾有登革热暴发流行,2014年再次出现登革热暴发流行,此与以往的发病间隔规律不同,而且发患者数达到了近十余年来的最高峰[2]。
目前西医学对于本病至今仍无特效疗法[3],而中医学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历史上历次瘟疫的流行都有中医药参与救治,故笔者搜集中医药治疗登革热相关报道汇总分析如下。
登革热在清代以前中医文献中无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多数医家认为其属中医温病学中的“瘟疫”范畴;何炎燊认为本病属疫病范畴,而未明确说明属温病学中之“瘟疫”,何氏云“按伤寒、温病治法皆效”[4];对于个别散发于秋季者,彭胜权认为可称为“伏暑秋发”[5]。
对于本病更具体的病名,有的医家根据临床症状特点将之归为“疫疹”[6-7];部分医家根据发病季节和证候特征,分属于“暑热疫”“湿热疫”“暑湿夹疠”“伏暑”等[4,8-9]。
当疫邪和湿热相互交织于中焦,热邪迫胆汁外溢肌肤而黄疸,则可称为肝瘟[10]。
徐家明认为中医学未提及此病名,而温病学专著中有“暑湿”“暑温”“暑疫”以及“疫疹”的论述,可能在一定程度是也包括登革热在内[11]。
登革热疫苗最新研究进展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9年12月第14卷第6期Chin Med Biotechnol, December 2019, V ol. 14, No. 6 545 DOI: 10.3969/j.issn.1673-713X.2019.06.012·综述·登革热疫苗最新研究进展刘明磊*,房恩岳*,李玉华目前,世界范围内登革热流行区在不断扩大,造成因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住院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加[1]。
研究估计每年约有5840 万人感染登革病毒,造成大约10 000 人死亡[2]。
据WHO 报道,登革病毒感染病例在过去 5 年内增加了30 倍[3]。
登革热病例的快速增长是由于全球运输、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气候变暖促进了伊蚊(登革病毒传播媒介)的传播[4]。
登革病毒有 4 个血清型(DENV1 ~ DENV4),不同血清型之间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65% ~ 70%。
感染某一种血清型的登革病毒引起的疾病严重程度不同,从无症状感染至症状较轻的登革热,还有严重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5]。
理论上,感染某种型别的登革病毒后,机体会产生对同型登革病毒的长期保护以及对异型登革病毒的短期保护作用。
但是,也有学说认为抗体和T 细胞产生的非保护性的免疫应答会加重另外一个型别的登革病毒的感染[6-8]。
通过控制登革病毒的传播媒介防控登革病毒传播的技术尚不成熟[9]。
研制和使用安全有效的疫苗是防控登革热最经济和有效的手段。
赛诺菲巴斯德公司研制的黄热/登革嵌合减毒活疫苗CYD-TDV[10]已在墨西哥、泰国、巴西、萨尔瓦多和哥斯达黎加等国家获批使用[11]。
III 期临床试验显示疫苗在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国家的整体保护效力分别为56.7% 和60.8%[12-13]。
但是,在评价疫苗对 2 ~ 5 岁受试者的长期保护作用试验中,与对照组相比,接种疫苗后的第 3 年,受试者有更高比例的风险发生严重的登革病毒感染和住院治疗[10]。
登革热归纳总结
登革热归纳总结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热带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并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对登革热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特征、预防措施以及全球对抗登革热的进展进行综述。
一、登革热的病因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病毒性感染病。
该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即DEN-1、DEN-2、DEN-3和DEN-4。
感染一种血清型后可获得相应的免疫力,但不具备交叉免疫力。
当人体再次感染其他血清型的登革热病毒时,可能出现更严重的症状,甚至引发登革热出血热和登革热伴重症(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and Dengue Shock Syndrome)。
二、传播途径登革热主要通过蚊子传播,主要是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这两种蚊子常集中繁殖在水的容器中,如花瓶、轮胎、瓶盖等。
当感染登革热病毒的人被蚊子叮咬后,蚊子会成为病毒的媒介,进一步传播给其他人。
三、临床特征登革热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通常持续2至7天)、头痛、眼结膜充血、皮疹、肌肉酸痛、关节痛等。
少数病例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在感染其他血清型病毒后,登革热可进一步发展为登革热出血热和登革热伴重症,表现为出血、血小板减少、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症状,并有生命危险。
四、预防措施预防登革热的关键措施主要包括减少蚊子滋生地以及个人防护措施。
减少蚊子滋生地的方法包括清除积水容器、戴蚊帽、使用蚊香等。
个人防护措施包括穿着长袖长裤,使用防蚊喷雾,睡在有蚊帐的床上等。
此外,科学家还在研究登革热的疫苗,以期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登革热的发生。
五、全球对抗登革热的进展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一直在致力于对抗登革热。
在病毒监测和防控方面,许多国家建立了登革热监测系统,并加强了蚊子的控制和灭蚊工作。
此外,科学家们也在不断研发新型的蚊子控制技术,如基因编辑等,以期更有效地控制蚊子数量。
登革热研究进展
登革热研究进展张守平;汪明【期刊名称】《中国兽医杂志》【年(卷),期】2012(048)010【总页数】3页(P61-63)【作者】张守平;汪明【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国家动物原虫实验室,北京海淀 100193;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国家动物原虫实验室,北京海淀 1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5+9.6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DV)引起的人和动物的一类以发热,关节疼痛,红疹为特征的虫媒性疾病,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其主要的传播媒介。
病毒感染后可引起登革热(dengue fever,DF)、登革出血热(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
登革热广泛的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近几十年来,随着旅游和经济的发展,登革热患者不断增加。
据WHO估计,目前全球2/5的人口受到登革热感染的威胁,每年约有亿计的人感染该病毒。
我国广东,云南,台湾等省份亦有病例报道出现[1,9]。
1 病原学1.1 病毒特征和理化特性 DENV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有囊膜,单股正链不分节段的RNA病毒。
病毒粒子直径约为40~50nm,20面体对称。
病毒基因组长约11kb,共编码10个蛋白,即3个结构蛋白(C-prM-E),和7个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NS5)。
其中E蛋白为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决定着病毒的组织亲嗜性,介导病毒与细胞受体的结合,同时它还是影响病毒毒力,引起保护性免疫反应及免疫病理损伤的重要成分[2]。
病毒对热敏感,56℃30 min即可以灭活。
氯仿、丙酮等脂溶剂、脂酶或去氧胆酸钠可以通过破坏病毒包膜而灭活病毒。
病毒对胃酸、胆汁和蛋白酶均敏感,对紫外线、γ射线亦敏感。
酒精、1%碘酊、2%戊二醛、2%~3%过氧化氢、3%~8%甲醛等消毒剂也可以灭活病毒。
登革热诊治研究进展
登革热诊治研究进展
孙宁泽;郑晓燕
【期刊名称】《中国医刊》
【年(卷),期】2024(59)1
【摘要】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感染引起,以蚊虫为媒介的传染病。
近50年来,登革热的发病率增长了近30倍,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并造成了重大的社会经济损失。
通过文献检索,了解到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诊断、治疗及预防等研究进展情况,并对其进行了概述。
【总页数】4页(P22-25)
【作者】孙宁泽;郑晓燕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热带病防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83.5
【相关文献】
1.68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诊治特点分析
2.登革热10例临床诊治分析
3.浅谈登革热的中医诊治
4.登革热6例临床诊治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登革病毒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_王立军
文章编号:1002-2694(2004)02-0156-03登革病毒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王立军,赵 卫,曹 虹,龙北国中图分类号:R373.3 文献标识码:A 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DV)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是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长约11kb,整个基因的编码顺序为:5'Ⅰ型帽子结构、非编码区、AU C蛋白(核衣壳蛋白)基因、M蛋白(膜蛋白)基因、E蛋白(包膜蛋白)基因、NS1-2a-2b-3-4a-4b-5基因、非编码区3'〔1〕。
DV 分为4个血清型(1~4),可引起隐性感染、登革热(dengue fever,DF)和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 rrhagic fever,DHF),严重的还可导致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 DSS)。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登革热病例正在迅速增加,已威胁到全球三分之一人口的健康安全。
为了有效控制登革热的传播和流行,需要建立适应不同情况的检测技术,本文将对此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病毒分离法病毒分离法是一种传统的检测技术,常用的分离方法有白纹伊蚊C6/36细胞培养分离、乳鼠脑内接种分离和蚊虫接种法。
基本过程是将病人标本经适当处理后接种到C6/36细胞、1~3日龄乳鼠脑内或蚊虫体内,其中最敏感的是C6/ 36细胞培养法。
登革病毒1~4型均可使C6/36细胞形成融合病变,阳性率达44.95%~71.8%,其中以2型病毒出现病变最早,发展最快,其次是3型病毒,1和4型出现病变时间较晚。
值得注意的是,少数毒株不能引起细胞病变,此类病例就不能通过细胞接种的方法检出。
病毒分离法的优点是可靠,适用于感染早期的疾病检测;缺点是操作繁琐,部分标本中病毒量少或活性低,产生细胞病变慢,常需盲传2~3代,若作病毒型别鉴定,实验周期更长,平均检出率只有56.1%,现已极少用于临床。
2 常规血清学方法常用的血清学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和凝集试验。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临床研究现状
The c ur r e n t c l i n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s i t u a t i o n o n De n g ue Fe v e r a nd De ng ue
登革 热 ( d e n g u e f e v e r ,D F) 和 登 革 出 血 热
1 . 2 发 病机 理
登 革病 毒 的 发病 机 理 目前 尚不完 全
( d e n ue g h e m o r h a g i c f e v e r ,D H F) 是 由 登 革 病 毒 ( d e n g u e v i r u s ,D E N) 引起 的经 伊 蚊 传播 的一 种 急 性 传染 病 。 临 床 主 要 表 现 为 高 热 、头 痛 、肌 肉和 关 节 痛 、皮疹 、淋 巴结 肿 大及 白细胞减 少 ;严重 者 出现 高
He mo r r h a g i c Fe v e r
HAN Xue—l i n g,LI Li — l i ,HU S h u—f a n g
T h e T h i r d H o s p i t a l o fP ,S h a n n x i B a o j i 7 2 1 0 0 4,C h i n a
a n d d e ng u e h e mo r r h a g i c f e v e r . Ke y wo r d s : De n g u e f e v e r ; De n g u e h e mo r r h a g i c f e v e r ; Cl i n i c a l f e a t u r e s; T r e a t me n t
登革热的研究进展
登革热的研究进展登革热是登革病毒引起的,由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性疾病,该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的特点,是蚊媒传染最为严重的疾病。
随着经济和旅游行业的发展,以及人口基数的不断增长,该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文就登革热的病原学、实验室检查、诊疗方案和预防控制措施研究现状进行綜述,以期对登革热更好的防治提供借鉴。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主要经蚊媒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1]。
自1779年首次发现登革热以来,世界各地陆续有登革热的流行。
近年来,登革热病例正在迅猛增加,这种致命的传染病已威胁到全球1/3人口的健康安全。
据WHO估计,目前全球2/5的人口受到登革热感染的威胁,每年约有亿计的人感染该病毒[2]。
我国最早在1873年厦门首次报道了登革热病例[3]。
1995年以来,我国除台湾有流行外,登革热疫情主要集中在广东省,多呈爆发、输入性流行的特征[4]。
已知的4个血清型登革病毒均已在我国发现。
本文对登革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登革热防治提供借鉴。
1 病原学研究进展登革病毒(DENV)是有脂质包膜的球形病毒,属于单股正链RNA病毒,依抗原性不同分Ⅰ、Ⅱ、Ⅲ、Ⅳ四个血清型。
病毒基因组全长约11 kb,编码3个结构蛋白(C蛋白、prM蛋白、E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NS1~NS5)。
其中E蛋白是登革病毒最主要的结构蛋白,全长500氨基酸左右,编码位置为936~2420,包含促进病毒结合和进入易感细胞的位点,其突变可能会影响病毒介导的膜融合和病毒毒力,可诱导保护性中和抗体。
NS1蛋白编码位置为2421~3476,为1056个碱基,位于非结构蛋白2A(NS2A)和包膜蛋白之间,具有高度的亲水性和强烈的免疫原性,其蛋白二硫键分别以C1/C2、C3/C4、C5/C6、C7/C12、C8/C9和C10/C1的顺序构成[5]。
NS1高水平存在于患者感染急性期血液中,刺激机体产生高滴度保护性抗体。
登革热疾病研究报告
登革热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波尔加热,古典登革热,五天热所属部位:全身就诊科室:传染科病症体征:肌肉酸痛,淋巴结肿大,高热,头痛疾病介绍:登革热是怎么回事?登革热是由伊蚊传播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为媒介进行传播,其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血液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症状体征:登革热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登革热的症状介绍:登革热临床表现主要以出血倾向和皮疹为其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全身疼痛、发热、乏力症状。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的严重程度不同,一般分为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三型。
临床上将登革热分为典型、轻型与重型。
登革出血热分为无休克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潜伏期通常为5~8天。
1、典型(普通型)登革热(1)发热:通常起病迅速,患者有畏寒或寒战症状,高热,24~36H内体温升高达39~40℃,多数患者表现为稽留热或弛张热。
大部分患者经治疗5~7天后,体温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
少数患者于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
发热时常伴较剧烈眼眶痛,肌肉、头痛、骨及关节疼痛,极度乏力,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
患者于发热期的呼吸、脉搏加快。
早期体征有颜面、颈、胸皮肤潮红,眼结合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
恢复期常因显著衰弱而需数周后才能完全恢复正常。
儿童病例起病可较缓慢,毒血症状较轻,恢复亦常较快。
(2)出血:出血多发生于病程的第5~8天。
25%~5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牙龈出血、皮下出血、鼻出血等。
皮肤、黏膜下出血等,出血范围的大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关系。
皮肤或黏膜下出血范围的直径不超过2MM者称为出血点,直径为3~5MM者称为紫癜,直径为5MM以上者称为瘀斑。
当出血灶的皮肤明显隆起时称为血肿,可见于严重出血的病例。
束臂试验亦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可用于疑似本病病例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纹伊蚊则为以陶瓷类(41. 9%)、塑胶类(19. 4%)、水 泥类(8. 6%) 和金属类(8. 6%) 为主
•台湾研究结果
媒介控制研究
存在问题
埃及伊蚊的重新扩散-经费不足Insufficient resources 杀虫剂耐药Resistance to vertical disease
有学者借鉴艾滋病行为危险因素的研究方法 在个人、群体、机构三个层面,在登革热流行
的不同时期调查其3方面的行为
➢ 蚊虫繁殖的预防 ➢ 蚊虫暴露的预防 ➢ 就医
行为促进
对公众进行登革热预防行为的提示
用信号来提醒人们做期望的行为 信号1-信号2-信号3-信号4--
1988年,海南—社区防控研究
健康教育的“三句话”
诱蚊产卵器指数(香港)-诱蚊诱卵器指数
广东省诱蚊诱卵器的应用推广
伊蚊生态研究
伊蚊户内外孳生习性的研究
伊蚊共生区
➢ 埃及伊蚊户内孳生和户外孳生之比为33. 3∶66. 7 ➢ 白纹伊蚊户内、户外孳生之比为18. 8∶81. 2
单一白纹伊蚊分布区
➢ 白纹伊蚊户内、户外比值则为5. 6∶94. 4
孳生容器材质的嗜好性研究
要为户主提供反映登革热流行真实水平和防治 效果的指标
媒介监测
“布雷图指数”(幼蚊监测指标)
在评价登革热传播的危险性大小、成蚊密度方面作用 有限,该指标经常与实际登革热流行情况矛盾
以家庭为基础的容器检查在城市家庭中开展困难
“关键容器”的检查技术及关键容器指数
重点检查可能产生较多成蚊的容器。这种方法能够充 分利用人力、物力,被认为具有较好的成本效益。但 是缺点是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乘飞机旅行的人增加Increased air travel 全球气温变暖,媒介大量滋生,媒介控制
不力Extensive vector infestation, with declining vector control
政府过度重视突发疫情处理而未形成系统
性防治计划
全球登革热防治策略
The Global Strategy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engue fever DHF
促进政府官员和大众重视登革热Need to promote dengue as a priority among health official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行为监测
市民的行为方式
是影响蚊媒控制、疫情处理的重要因素 大部分的登革热监测系统缺少对市民行为方式
的监测
开展登革热传播有关行为研究
全球登革热防控研究现况
疫情监测系统 媒介监测 伊蚊生态研究 媒介控制 行家都非常重视登革热的监测和防控
被动监测系统:超过50 个国家 主动监测系统: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巴西、古
巴、波多黎各等--
➢ 结合临床、实验室和虫媒监测 ➢ 提供早期准确的情报
时间 地区 病毒血清型 疾病的严重程度
立法控制蚊媒
美国的登革热监测系统
强调在流行季节对登革热疑似病人进行血清学监测
➢ 发现发生登革热传播的地点 ➢ 根据本次流行的血清学类型及与登革热感染的相关疾病 ➢ 及时的采取行动
WHO 认为,目前世界各国的登革热监测系
统有4 个方面需要改善
报告病例的标准要保持一致性
监测系统需要有实验室的支持
监测数据要完整、及时,并要将统计分析的结 果提供给决策者
control programs and use of insecticides 缺乏有效的杀虫剂Lack of effective
insecticides 不重视,缺乏连续性Low priority, lack of
sustainability
媒介控制问题
提倡
环境控制胜于根除伊蚊Efforts should focus on 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 control rather than eradication
全球有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曾发生流行
。目前主要流行地为拉美、东南亚、西地 中海和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亚洲地区受害较多的国家和地区是马来西
亚、老挝、柬埔寨、泰国、越南、菲律宾 、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
目前地理分布有扩大的趋势,流行频率也
在增加,疫情从城市传播到农村地区,不 仅影响儿童外,而且影响成人--
应该采取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控制措施,不能仅仅依 靠杀虫剂或者大量的资金投入Control programs should be community-based and -integrated. They cannot rely solely on insecticides nor require large budgets
国内外登革热研究进展
全球登革热流行态势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是一种正在向全球迅
速蔓延的急性蚊媒传染病
传播迅速,发病率高,可在一个地区引起较大规 模的流行
在世界各地的流行已经有200多年,历史上曾有 过多次大流行,累计患者达千万以上
世界卫生组织警告
登革热病例正在迅猛增加 已威胁到全球三分之一人口的健康安全--
应急准备 emergency preparedness 能力建设与培训 capacity building and training 蚊媒控制研究 vector control research
登革热区域策略(WHO)
完善国家监测计划 及时发现和确认暴发 良好的监测和应急系统 标准的病例定义和报告系统 多部门合作 社会动员 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参与
➢ 预测流行并提供控制措施落实的指南
我国
2005年起,建立全国监测点 蚊媒监测与疾病监测相结合
新加坡的登革热监测和防控系统
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系统之一
非常重视蚊媒的主动监测和控制,有一套成熟的、社 区基础上的蚊媒监控系统,一直将本地区的蚊媒密度 控制在较低水平
非常重视暴发疫情(14 天以内、150 米范围发生2 例 以上病例)的监测和处理,能够将88%的暴发疫情发 生时间控制在14 天以内
➢ 登革热是由埃及伊蚊传播的; ➢ 埃及伊蚊幼虫孳生在水缸及盆、罐、坛等积水容器里; ➢ 3-5天刷洗水缸,翻盆倒罐,或者水缸养鱼,可以控制埃及伊
蚊,预防登革热
•登革热防控的关键环节
媒介的综合管理 有效的社会动员
---
登革热的研究热点及方向
WHO 1995
疫情的主动监测与应对 active disease surveillance
based on a strong health information system
选择性的综合蚊媒控制 selective integrated vector
control, with community and intersectoral participation
•造成登革热问题日益恶化的原 因
城市人口密度增加Increasing population
density in urban areas
非生物降解的容器增加和固体废弃物处理
能力差Increasing non-biodegradable containers and poor solid waste dispos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