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一)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家庭是社会基本的又是最小的组织单位,是初级的社会群体。
家庭教育是家庭最基本的职能,而家长是家庭教育的是第一责任人。
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家庭教育是最早的教育,就整个教育系统来说,它又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是教育之源。
孩子是家长的希望,也是未来的家长。
家庭环境的好坏,家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孩子的健康成长。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妇联、市教委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计划得到全面实施,家庭教育工作运行机制不断健全,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指导队伍工作网络基本形成,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得以广泛传播,多元化的家长学校进一步巩固发展,广大家长的家教水平显著提高,儿童少年成长的家庭教育环境得到良好改善,家庭教育事业日益受到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广泛重视并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发展。
但全市家庭教育事业发展还不平衡,家庭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家长的科学教育理念、教育素养、教育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环境尤其是学习型家庭的创建机制极需健全,孩子的家庭课业负担过重,整个社会的家庭教育氛围还不够浓厚,家庭教育的研究和普及工作亟待加强。
为进一步巩固“十一五”期间全市家庭教育成果,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协助市妇联、市教委等职能部门做好“十二五”期间的家庭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全市家庭教育的研究、指导、培训、服务,推进市教科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健康发展,特制定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理念(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全面实施《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中的任务要求,不断创新和发展重庆市的家庭教育。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的五年,是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重要历史阶段。
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化解各种矛盾,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后十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腾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构筑起更加坚实的基础,并积蓄起强劲的动力。
一、重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形势“十五”计划提前完成,胜利实现重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我市紧紧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设立直辖市、三峡大移民等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发展主题和结构调整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开始形成投资、消费、进出口联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局面。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市委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各项政策措施中,作出了《关于加快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等重要决定,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负重自强、埋头苦干,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我市西部开发取得良好开局。
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取得重要进展,城市竞争力有新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完成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各项基础工作,经济和社会发展爬坡过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经济总量、质量、效益同步快速提升,国内生产总值五年接近翻一番;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就业结构等有所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快速推进;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广大农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事业发展明显加快,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三峡库区一、二期移民完成,三期移民和库区产业发展规划开始启动;国企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法制建设有了显著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条件正在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基本小康的目标。
预计2005年全市GDP可突破3000亿元,人均GDP超过1300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000元和2700元,城镇化率达到45%;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达86%以上,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达5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超过350亿元;森林覆盖率达到30%。
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重庆市“十一五”高技能人才规划》的通知
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重庆市“十一五”高技能人才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公布日期】2007.02.16•【字号】渝劳社办发[2007]48号•【施行日期】2007.02.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人力资源综合规定正文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重庆市“十一五”高技能人才规划》的通知(渝劳社办发〔2007〕48号)各区县(自治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北部新区产业促进局,市有关部门:《重庆市“十一五”高技能人才规划》已经重庆市“十一五”人才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家评审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七年二月十六日重庆市“十一五”高技能人才规划“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加快推进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艺精湛、作风过硬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稳步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全市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和谐重庆,打好“直辖牌”、“库区牌”,全面建设创新型城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根据国家“十一五”高技能人才工作要求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人才发展专项规划》,结合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时期高技能人才工作回顾(一)取得的主要成绩1.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形成。
一是技工学校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全市技工学校由直辖时146所调整到72所,重点技工学校数量由15所发展到22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12所、市级重点技工学校10所),高级技工学校达到9所,办学规模和培训质量全面提高。
二是设立了7所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技师学院,技工教育基本形成了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完整培养体系。
三是依托高等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25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培训基地13个、市级培训基地12个),扩大了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纲要
群众 日益增长 的精神文化 生活 的需 要,是推进 富 务大局 、 面向 基层 、服 务群 众 ,针对 重 庆改 革 开展 了具 民兴渝 、构建 和谐重 庆的需要 。为切 实推进 重庆 和 发展的一 系列重大理 论和现 实问题 , 有 战略性前 瞻性开拓性 的应用 对策研究 , 得了 取 哲学 社 会科 学繁 荣和 发展 ,制 定本 规划 。
j 司 ・2 0 ・7 疆 06
会科 学服 务决 策 、服 务社 会的 功能 。 涌现出一批富有 创新精神的哲学社会科 学学 科带 头 人 。 目前 ,我 市社 科 院 、高 校 、党 校 、 部队院校 、党政机 关 以及图书馆 、出版 社等单位 聚集 了社 科理论研 究人员约 1 万人 ,其 中有 国务 院学位委 员会学科评 审组成 员 l人 , 6 国家 社科基 金项 目学科评审组 成员 4人,国家 “ 百千万人才 工程 ”人选 3 人 ,享受国 务院特殊津 贴专家 l 1 8 1 人,市级学 术技术带 头人 l 9 ,市级学 术技术 0人 带头 人后备 人选 l 0人 。 2 哲学 社会 科学 阵地建设 步伐加快 。目前我 市
义理 论研 究成 果
基础研究和优 良学科建设稳步推进 并形成一 些亮 点 已有 一批 国家级重 点学 科和 省级 重点学 科。 出版 了一批有较 高质量 的基础理 论及 优长 学 科研究 成果 。已建 立 2 国家 级人 文社会科学 重 个 点研究基 地及1 个 市级人文社会 科学重点研 究基 6 地, 实现 了国 家哲 学社会 科学 重大课 题和重 点课
一
会科学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哲学社会科学 事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经 费投入 有待进 一步增 加 。 “ 一 五 ”期 间 ,重庆 市 哲学 社 会科 学 要 十 切实打好 基础 ,抓住 重点 ,树立 品牌 ,深入 基 层 ,再上台阶 ,扎扎 实实地推进哲学社会科学 的 繁 荣 发展 。 二、 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指导思 想 、发展 目标 、基本 任务和 工作思 路
重庆市十五与十一五规划的简略比较
关于重庆市十五规划纲要与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简略比较綦星091099085 市场营销学系关于纲要序言。
相比于十五规划纲要开门见山地提出下阶段工作目标的方式,十一五计划纲要的思路显得更加科学与符合逻辑。
它首先分析了前段时期也就是十五时期我们所取得的阶段性成绩,有利于我们从过去的成功经验中学习进步,并且从心理层面坚定了我们实现十一五计划的信心;与此同时,十一五规划纲要也分析了“十一五”面临新机遇新挑战,为我们合理地规划和实践,提供了发展方向和提出了问题,便于我们放准工作重心,做好预防机制,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节省自然、经济、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和谐。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这一方面。
大致都从取得“四件大事(完成三峡工程,完成国有企业改革,建立有效地生态环保体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成果,提高经济规模、质量、效益,完善国民经济基础设施体系,充实社会公共服务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设置。
但十一五计划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现实,同时从更宏观的视角,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标进行测量,提出了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总体框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这无疑是对重庆的发展从更高的一个层次提出了要求。
针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
十一五规划明显给予了更大程度的关注。
从加强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社会组织结构,推动农村综合改革,强化农村扶贫开发等六大方面分别仔细地进行阐述。
而十五规划,虽然也谈到实现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农民素质,深化农村改革等一些相当重要的方面,但始终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也没有触及新农村建设最基本的方面,显然没有对农村建设予以足够重视。
基于重庆是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现实,城市经济要想得到真正的发展,农村经济是必须要同步发展的,否则只会滞后整个经济体的发展。
所以,鉴于此,十一五规划的提法显然经过了更多的实践与调查,更加符合重庆的社会经济现实,势必也会对其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更大更好的作用。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就业和社会保障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劳动工会综合规定【发文字号】渝府发[2006]72号【发布部门】重庆市政府【发布日期】2006.07.07【实施日期】2006.07.07【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XP10【失效依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第五批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决定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就业和社会保障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渝府发〔2006〕72号)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就业和社会保障重点专项规划》已经2006年6月12日市人民政府第7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就业和社会保障重点专项规划“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重庆市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
为了指导和推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时期主要成就“十五”时期,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就业规模稳步增长,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民心工程”和“党政一把手工程”来抓,将扩大就业和控制失业纳入宏观调控体系,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保持了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和就业局势稳定。
“十五”期间,结合实际建立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再就业政策体系,促进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尤其是分类处理下岗职工经济补偿,鼓励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提前双解”,为大龄下岗职工提供社会保障“直通车”的特殊政策,推行再就业小额贷款,扶持再就业重点企业等政策措施,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对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庆市十一五发展规划
重庆市“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初稿)从现在到2020年期间,是我市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时期。
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产业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现。
发展旅游产业是体现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重庆的重要内容。
“十一五”时期,重庆旅游业要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家支持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等重要机遇,继续加快旅游业发展,努力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目标。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重庆市“十一五”规划体系设置及专项规划编制要求的通知》编制本规划,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决策,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最终建成长江上游综合性旅游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重庆市旅游业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一)重庆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评价近几年来,在重庆市委、市政府及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重庆市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
1、旅游业经济效益显着提高“十五”前四年,全市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144.3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6.97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3.0%和10.1%;累计接待国内旅游者1.8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803.0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3%和15.4%。
2004年,全市旅游总人数5279.04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者43.44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59.77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03亿美元),居全国第17位,相当于当年全市GDP 的10.3%。
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7.65万人。
预计2005年,全市入境旅游者4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3亿美元;国内旅游者5811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70亿元人民币。
将全面完成“十五”旅游规划目标。
旅游业已成为我市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2、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十五”期间,重庆市已基本形成了以“行、住、食、游、购、娱”等要素为主体,其它关联产业为支撑,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编制重庆市“十一五”规划的工作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编制重庆市“十一五”规划的工作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4.02.23•【字号】渝府发[2004]22号•【施行日期】2004.02.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编制重庆市“十一五”规划的工作意见(渝府发[2004]22号)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十一五”规划,是谋划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编制并实施好这一规划,对于实现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十一五”规划的编制要在规划理念、规划体系、规划内容和编制程序等方面体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要求,进一步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经2004年2月9日市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审议,现就编制重庆市“十一五”规划提出如下意见。
一、编制“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抓住21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树立和实现新的发展观,在“十一五”规划编制中遵循以下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编制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把握发展内涵。
规划目标与各项措施要更多地把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就业、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使广大人民群众分享发展和改革的成果要体现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要体现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注重做大总量,优化结构,增强竞争力;要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整不适宜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要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国内发展与扩大开放、区域之间、近期与长期之间的关系:要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编制规划中要把“五个统筹”作为基本原则,贯彻始终。
重庆市人事局关于印发重庆市人才市场“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重庆市人事局关于印发重庆市人才市场“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人事管理【发文字号】渝人发[2007]17号【发布部门】重庆市人事局【发布日期】2007.01.23【实施日期】2007.01.23【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XP10【失效依据】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废止第五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重庆市人事局关于印发重庆市人才市场“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渝人发[2007]17号)各区县(自治县)人事局,市级各部门人事(干部)处:现将《重庆市人才市场“十一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才市场“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年-2010年)发展人才市场,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人才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撑地位,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内容。
根据人事部《关于加快发展人才市场的意见》(国人部发[2004]12号)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人才发展专项规划》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人才市场发展的现实基础与面临形势㈠现实基础“十五”期间,我市人才市场发展围绕“构建西部一流人才市场”战略命题,紧扣“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战略定位,通过创新观念、政策、机制、服务四项战略举措,较好地完成了四项发展战略任务。
1、市场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
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人才中介机构96家,人才网站7个,从业人员800余人,形成了以重庆人才大市场为龙头,区县人才市场(22家)为主导,民营、合资、行业人才中介机构(73家)竞相发展,区域性人才市场与专业性人才市场协调推进,政府宏观调控、中介提供服务、主体双向选择、市场调节供求的多层次、多种类的人才市场格局。
2、市场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
各类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广泛开展人才招聘、人才推荐、人才培训、人事代理、人才测评、人才引进和就业指导等服务,完善了以市场化人才配置、社会化人才管理、网络化信息服务和专业化人才开发为主的服务功能。
重庆市南山旅游市场分析
目录第一部分:宏观旅游市场分析 (3)一、重庆旅游市场现状 (3)二、旅游业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3)1. 全市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4)2. “十一五”面临的形势 (5)三、入境旅游市场 (6)四、出游人数 (10)五、星级饭店 (10)六、旅行社 (11)七、旅游市场细分 (11)八、旅游投资 (12)第二部分:旅游者组成 (13)九、基本情况分析 (13)十、旅游地点选择 (14)十一、旅游时间选择 (15)十二、消费者收入水平 (16)十三、消费者文化程度 (17)第三部:消费者行为数据 (18)十四、旅游消费概述: (18)十五、消费者出游类型及分类 (18)十六、获取旅游信息的媒介类型 (18)十七、出游方式 (20)十八、购买欲望的分析 (21)十九、购买方式 (22)二十、购买行为 (24)二十一、旅游者最先考虑的因素 (25)二十二、旅游者出游住宿安排 (26)二十三、旅游者消费内容调查 (26)二十四、消费者对旅游价格的偏好程度 (27)二十五、当今旅游市场上所提供旅游产品价格所占比例 (27)二十六、旅游服务的态度调查 (28)二十七、旅游相关专业从事旅游行业人数调查 (29)第四部分:重庆市旅游竞争环境分析 (29)二十八、产业的发展情况 (30)3. 市旅游饭店业的发展情况 (30)4.农业发展情况 (30)5. 交通运输业 (31)6. 旅游文化业 (33)二十九、竞争情况 (35)三十、分销渠道 (37)7. 旅游分销渠道的层级划分 (37)8. 以下以几个实例来说明几个层级的旅游分销渠道: (38)三十一、重庆市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的具体意见: (40)第五部分:总结 (42)三十二、发展旅游产业对重庆的特殊意义: (42)三十三、现阶段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 (42)9. 部分旅游资源优势不能形成旅游经济优势 (42)10. 旅游客源地、旅游集散地、旅游目的地之间规划定位不明确 (43)11. 旅游项目低档次重复建设 (43)12. 旅游市场秩序规范度不够 (44)13. 旅游企业资产整合的并购工作力度不大、成效不显示著。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摘要)
r 雨宫j 聚焦
20 年《 06 政府工作辗告》 中网於《十一五_ 厂 J 规割 纲要( 草案 )的 明( 》 摘要 )
黛的十六届五 中全舍通遇的《 中共中央龋於制定国民 怒涛和社台骚展第十一佃五年规割的建蕺》 ,提 出了未来 五年国民缝涪和社舍赣展的啻 一目檫 、 指尊方针和主要任 磅。 根掾《 建畿》 精神 , 圆磅院制定了《 圆民短漓和社亩髅展 力, 必须促造城绑匾域协调骚展 , 必须加强和揩社舍建彀 , 必须不断深化改革 嗣放。贯微这些原剐 , 就要蒋燮骚展觐 念、 创新髅展模式 、 提高黉展赏量 , 切寅把徭涪社亩骚展耱 入以人属本、 全面协嗣可持艚骚展的轨道。 《 绸要 ( 草案 )提出了r 》 十一五J 晴期徭涪社舍鼗展 的 主要 目檩。逭袒 , 馑就其中雨佃方面的重要 目檩作筒要巍 明。 一是丽於缨清增畏速度阴题。 纲要( 《 草案)提出 , 》 今後
型社台的要求 , 是现寅和辰速利益的需要 , 明碓的政 具有
策尊向。 四、十一五J r 畴期的戟略重黠和主要任j 务
性指棵 , 是必须寅现的 目檩 , 主要通遇依法加强管理和提 供服旃束寅现 。在规割形式上 ,绸要 ( 《 草案 )探取正文加 》 尊棚的形式,在事棚中列睾了有阴髅 展指檩和重黠工程 , 使规剖内容更加直靓 、 清晰。《 纲要 ( 草案)的制定以第一 》 次全圆短清普查敷掾焉基磋。 依操新 的徭清普查敷掾制定 r 十一五J 规割, 更符合寅降隋况, 更具有科罩性。 二、十五J r 期同圜民怒涛和社畲髓展主要情沉 五年束, 我圆徭涪寅力颗著增强。0 5 2 0 年舆 20 0 0年相 比, 国内生麈德值增畏 5 . 年均增辰 9 %; 7 %, 3 . 财政收入增 5 畏 16 , . 倍 年均增加 34 值元。五年来 , 朗放成果鳖 3 67 改革 硕。雇村 、 国有企桨 、 金融 、 财税 、 投资等改革和市埸髓系 、
十一五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我们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从容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变化,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
更为重要的是,党中央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
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专栏1 “十五”计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指标2000年“十五”计划目标2005年“十五”年均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价格总水平货物进出口总额(亿美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3.147430.911.542.888.67[4000][4000]5基本稳定68001.51560904.2142211.32153959.5[4200][4000]1.424.66.3‰全国总人口(万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12674320.3133000[10]552213075626<[10]9.65.35.1注: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按经济普查前数据2005年为1.55%;带[ ]的为五年累计数。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废止第五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废止第五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日期】2014.03.10•【字号】渝人社发[2014]47号•【施行日期】2014.03.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废止第五批规范性文件的通知(渝人社发〔2014〕47号)各区县(自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两江新区人力资源局、北部新区人事局、北部新区社会保障局、万盛经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机关各处室,市公务员局,局属各事业单位,有关单位:按照市政府法制办《关于做好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通知》(渝府法制发〔2013〕25号)要求,我局对截至2014年12月31日施行满5年的原市人事局、原市劳动保障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
经市人力社保局2014年第2次局务会审议通过,决定自公布之日起,失效或废止120件规范性文件(具体文件目录见附件1)。
凡未列入失效或废止目录的规范性文件,继续有效,有效期届满的,从2014年1月1日重新起算(具体文件目录见附件2、3)。
附件:1.2014年底前施行满5年失效或废止的规范性文件目录2.2014年底前施行满5年继续适用的规范性文件目录3.2014年底前施行满5年需修订的规范性文件目录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4年3月10日附件12014年底前施行满5年失效或废止的规范性文件目录(共120件)附件22014年底前施行满5年继续适用的规范性文件目录(共650件)1.继续适用的人事人才工作类规范性文件(266件)。
九龙坡区荒沟旧城改造及土地整治建设项目可研报告
九龙坡区荒沟旧城改造及土地整治建设项目可研报告目录1总论 (1)1.1差不多情形 (1)1.2项目业主简介 (2)1.3编制依据 (3)1.4要紧研究结论 (4)1.5要紧技术经济指标 (4)2九龙坡区经济社会现状及进展战略 (6)2.1地区经济社会进展现状 (6)2.2九龙坡区“十一五”规划纲要(节选) (7)3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19)3.1项目建设背景 (19)3.2项目建设必要性 (26)4土地市场分析推测 (29)4.1重庆市房地产业进展现状 (29)4.2九龙坡区房地产业进展现状 (32)4.3重庆市房地产业进展前景分析 (34)4.4重庆市主城区土地市场推测 (36)4.5项目土地开发的优势 (38)5建设内容及建设规模 (39)5.1建设规模 (39)5.2建设内容 (39)6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 (40)6.1建设地址 (40)6.2建设条件 (40)7土地整治方案 (42)7.1现状概述 (42)7.2场地平坦原则 (42)7.3整治方案 (43)7.4旧房拆除 (44)7.5管网工程 (46)8环境爱护 (47)8.1施工对环境的阻碍 (47)8.2运营对环境的阻碍 (47)8.3环境爱护措施 (48)9征地拆迁及安置 (49)9.1差不多情形 (49)9.2征地拆迁费用测算执行的文件标准 (49)9.3补偿安置方案 (50)9.4拆迁安置费用测算 (52)10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54)10.1组织机构 (54)10.2人力资源配置 (54)11实施进度及招标方案 (56)11.1实施进度 (56)11.2招标方案 (56)12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58)12.1投资估算 (58)12.2资金筹措 (59)13经济效益评判 (61)13.1评判依据和原则 (61)13.2评判假设 (61)13.3基础数据 (61)13.4成本估算 (62)13.5开发收入测算 (62)13.6财务评判报表 (71)13.7盈利能力分析 (71)13.8贷款偿还能力分析 (71)13.9不确定性分析 (72)13.10评判结论 (73)14社会评判 (75)14.1社会阻碍分析 (75)14.2互适性分析 (76)14.3社会风险分析 (77)14.4评判结论 (77)15风险分析 (79)15.1要紧风险因素 (79)15.2防范和降低风险的计策 (79)16结论与建议 (81)16.1结论 (81)16.2建议 (82)1总论1.1差不多情形1.1.1项目名称:九龙坡区荒沟旧城改造及土地整治建设项目1.1.2项目性质:旧城改造1.1.3建设地址:九龙坡区荒沟-石坪桥-水碾片区1.1.4项目业主:重庆市九龙坡区土地整治储备中心1.1.5注册地点:九龙坡区直港大道17号1.1.6注册资金:23550万元1.1.7法定代表人:陈德源1.1.8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依照重庆市人民政府渝府地[2003]15号文关于九龙坡区土地储备中心进行土地整治储备的批复,本项目涉及的旧城改造区域包括荒沟—石坪桥—水碾片区N29-3、N30-1、N31-1、N31-2、F9-1、F9-3、F9-4、F9-5、F9-6和F9-8十个地块。
十五计划的圆满完成和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的提前实现
序“十五”计划的圆满完成和“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的提前实现,标志着涪陵经济社会发展跨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今后五年,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们解决各种凸现矛盾和突破体制障碍的重要关口时期。
《重庆市涪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出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战略思想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纲要》按照正确把握形势、符合区情实际、激励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要求,主要阐述未来五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与主要任务,明确政策取向,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是我区在新的历史时期赢得主动,实现既快又好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也是制定其他各项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把握关键时期明确发展目标第一节新世纪初极不平凡的五年一、开局良好的五年“十五”时期,是涪陵新世纪初极不平凡并取得良好开局的五年。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结合涪陵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机遇,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进一步确立了“加快工业化,建设大城市,全面奔小康”的发展路子,攻坚克难,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全区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结构有所优化、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发展活力得到增强、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提前实现总体小康,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现“十五”计划和“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35.08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6%,高于“十五”计划预期,人均GDP 达到13431元(按常住人口计算)。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126.45亿元,年均增长16.8%;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21亿元,比“九五”时期翻一番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27亿元,年均增长15.4%;地方财政收入6.79亿元,年均增长12.4%。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2.26•【字号】渝办发[2011]370号•【施行日期】2011.12.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渝办发〔2011〕370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以及混合经济中的非国有成分和非集体成分,是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市场繁荣和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在解决城乡就业、促进技术创新、吸引民间投资和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庆市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等文件精神,科学编制本规划,以促进“十二五”期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一)“十一五”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成绩显著。
全市50%以上的财税收入、60%以上的经济贡献率、70%以上技术创新和70%以上的外贸进出口总额、80%以上的就业岗位来自于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1.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连续8年保持17.0%以上的增速,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重庆十一五规划
第十二章 构建和谐重庆 第五十二节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五十三节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第五十四节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第五十五节 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 第五十六节 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第五十七节 大力发展公共文化 第五十八节 强化社会公共安全 第五十九节 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 第六十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十一节 完善社会管理体系 第十三章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第六十二节 发挥规划导向调控作用 第六十三节 建立统筹协调分类实施机制 第六十四节 立足自力更生努力争取国家支持 第六十五节 健全规划衔接协调和评估调整机制
第六节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逐步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走农业生产标准化、 农业模式生态化、农业主体组织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 业耕作机械化的现代农业道路。 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 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 变。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田水 利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防灾抗灾能 力,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全市基本口粮自给。推行标 准化生产,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推广测土配方、 平衡施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农业技 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大力推广优质高产良种和良种繁育技 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开发推广适合丘陵山区的中小型 农业机械,维护、改造和建设农村机电提灌设施,综合农 机化水平提高到16%以上。
第七章 完善基础设施体系 第三十三节 加快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第三十四节 提升能源保障能力 第三十五节 构建水利保障体系 第三十六节 加快市政设施建设 第三十七节 优化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第八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三十八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三十九节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第四十节 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
重庆市城乡规划村庄规划导则
渝规发〔2008〕17号重庆市规划局关于发布《重庆市城乡规划村庄规划导则(试行)》的通知各处室、分局,局属各事业单位,各区县建委(规划局),各规划设计单位:《重庆市城乡规划村庄规划导则(试行)》已经审查通过,现予以发布,请参照执行,并请将执行应用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到市局总规处。
(注:本导则已同时在局内网和外网上发布,请自行下载。
)特此通知附件1:《重庆市城乡规划村庄规划导则(试行)》二OO八年一月二十八日主题词:城乡规划规划导则通知重庆市规划局办公室2008年1月31日印发(共印100份)重庆市城乡规划村庄规划导则(试行)重庆市规划局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前言为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编制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根据《重庆市城乡规划事业“十一五”规划行动方案》的统一部署,《村庄规划导则》编制组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借鉴了国家和其它省市的相关规划标准,通过组织专家论证,在广泛征求规划设计、科研、管理等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订本导则。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有:1. 总则;2. 村庄建设用地选择与新建村庄选址:3. 村庄建设用地标准;4. 村庄规划布局;5. 村庄公共建筑用地规划;6. 村庄道路和竖向规划;7. 村庄给水规划;8. 村庄排水规划;9. 村庄供电规划;10. 村庄电信规划;11. 村庄燃料规划;12. 村庄环卫设施规划;13. 村容村貌规划;14. 村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15. 村庄防灾减灾规划;16. 名词解释。
根据建设部建标[2000]87号文《关于印发〈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的要求,正文中用黑体字注明了本导则中涉及相关国家标准强制性条款内容。
本导则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提供给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单位地址:渝北区新牌坊新南路9号;邮编:401147),以便在今后修改时参考和吸纳。
本导则主编单位: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本导则主要起草人:彭瑶玲、孟庆、刘亚丽目录1.总则12.村庄建设用地选择与新建村庄选址22.1 村庄建设用地选择 (2)2.2 新建村庄选址 (2)3.村庄建设用地标准43.1 一般规定 (4)3.2 村庄宅基地标准 (4)3.3 村庄建设用地标准 (4)3.4 村庄建设用地构成 (4)4.村庄规划布局64.1 村庄规划区范围 (6)4.2 布局原则 (6)4.3 居住建筑用地布局 (6)4.4 生产建筑和仓储用地布局 (7)4.5 绿化规划 (7)5.村庄公共建筑用地规划95.1 布局原则 (9)5.2 配置标准 (9)6.村庄道路和竖向规划116.1 规划原则 (11)6.2 规划技术指标和等级 (11)6.3 建设用地的竖向规划 (11)7.村庄给水规划137.1 一般原则 (13)7.2 集中供水量的预测标准 (13)7.3 水源的选择 (14)7.4 水源保护区范围和卫生防护要求 (14)7.5 集中给水系统的布置 (15)7.6 分散式给水系统的布置 (15)8.村庄排水规划178.1 排水量预测标准 (17)8.2 排水体制规划 (17)8.3 污水处理设施规划 (17)8.4 排水管网规划 (18)9.村庄供电规划199.1 规划原则 (19)9.2 电量预测标准 (19)9.3 线路布置 (19)10.村庄电信规划2010.1 规划原则 (20)10.2 需求预测标准 (20)10.3 电信设施的布置 (20)11.村庄燃料规划2111.1 规划原则 (21)11.2 需求预测标准 (21)11.3 供应设施布置 (21)12.村庄环卫设施规划2212.1 规划原则 (22)12.2 布置原则 (22)12.3 规划标准 (22)13.村容村貌规划2413.1 规划原则 (24)13.2 规划要求 (24)14.村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2514.1 规划原则 (25)14.2 规划要求 (25)15.村庄防灾减灾规划2715.1 消防 (27)15.2 地质灾害防治 (28)15.3 防洪 (28)15.4 抗震和防气象灾害 (28)16.名词解释29附录A 村庄用地汇总表31本导则用词说明32附:补充说明与参考文献331.总则1.0.1 为了加强对重庆市村庄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技术指导,根据国家和重庆市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结合重庆市的实际,制订本导则。
负重自强 走科学发展之路——学习重庆市“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几点体会
院士及各方面专家、学者、国际知名城市设计大师
等来渝参与各种 国际性 、全 国性或 区域性 的研讨
发点.能使我们更深刻地总结历史。展望未来。
19 年3 .经全 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批准设 97 月 立重庆直辖市 .标志着重庆进入 了全新的发展时 期。重庆 ,不仅要走过由与 “ 、一地” ( 两市 万县 市 、涪陵市 、黔江地区)合并向省级区域迈进的历
政策导向明确而有力 提出了立足不断增强城
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至5%. 1 城镇化率达到4. 5 %. 2 城乡居民 收入分别达到120 04元和28元 75
五”乃至前八年的发展 .是一个奋发创业 ,奠定初 2至2位徘徊 .全市城乡 、区域之间发展还很不平 1 4
然而.我们必须冷静、客观地看到,重庆 “ 十 “ 四件大事”取得新的重大成果.基本建成长江上
店考 追 I20 ・ { 06 1 。
维普资讯
峡 、振兴重庆” “ : 十五”计划进一步明确 , “ 抓
有专家 、 学者说 ,全会通过的 《 中央关于制定 中共
住机遇,埋头苦干,加速推进市场化、信息化、工
业化 、城镇化” “ : 十一五”规划更使重庆开始转 入全面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是奋发前行迈大步。直辖八年来 .重庆一步
一
“ 牌子” 上坐享其成. 而是发掘了具有崇高的思想境
界, 坚定的理想信念, 巨大的人格力量, 浩然的革命 正气的“ 红岩精神”宁愿苦干, : 不愿苦熬的 “ 黔江精
神” .全市万众一心走上了有 为才有位的康庄大道 二是奋发创新出思路。重庆直辖后 ,在发动本
其方法特征已由中期计划转变为中期规划.而其内
了一个新的历史起跑线上 20年 .全市地区生产 05 在确立 “ 十一 五”发展途径上 .我 市 “ 十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一)目录第一章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节“十五”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第二节“十一五”面临新机遇新挑战第三节“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第四节“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五节加强农村基本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第六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七节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第八节改善农村社会组织结构第九节强化农村扶贫开发第十节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第三章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第十一节提升壮大汽车摩托车产业第十二节构建装备制造业基地第十三节构建资源加工业基地第十四节构建高技术产业基地第十五节优化发展建筑业第十六节依托产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第四章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七节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第十八节提升商贸业发展水平第十九节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第二十节积极发展金融业第二十一节优化发展房地产业第二十二节大力发展信息和中介服务业第二十三节加快发展旅游和文化业第五章构建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格局第二十四节鼓励都市发达经济圈做大做强第二十五节支持渝西经济走廊发展更快更好第二十六节帮助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发展提速提档第二十七节健全三大经济区协调互动机制第二十八节加快集约型城镇化进程第六章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和安稳致富第二十九节全面完成移民迁建任务第三十节促进移民安居乐业第三十一节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第三十二节保障库区生态安全第七章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第三十三节加快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第三十四节提升能源保障能力第三十五节构建水利保障体系第三十六节加快市政设施建设第三十七节优化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第八章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三十八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三十九节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第四十节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第九章深化体制改革第四十一节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四十二节着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三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第四十四节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四十五节加强市场机制建设第十章扩大开放与区域合作第四十六节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第四十七节加强双边多边区域合作第十一章实施科教兴渝和人才强市战略第四十八节优先发展教育第四十九节注重自主创新发展科技第五十节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第五十一节培养造就大量人才第十二章构建和谐重庆第五十二节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五十三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第五十四节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第五十五节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第五十六节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第五十七节大力发展公共文化第五十八节强化社会公共安全第五十九节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第六十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第六十一节完善社会管理体系第十三章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六十二节发挥规划导向调控作用第六十三节建立统筹协调分类实施机制第六十四节立足自力更生努力争取国家支持第六十五节健全规划衔接协调和评估调整机制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1月16日重庆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述规划期内政府的战略意图及政策取向,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我市“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深刻分析重庆特殊市情,客观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未来潜力,准确把握国内外、市内外发展形势,着眼于依靠人民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人民不断分享发展和改革成果的基本点,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十五”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是我市发展快、人民得实惠多、发生显著变化的五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紧紧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设立直辖市、三峡工程移民等历史机遇,围绕发展主题和结构调整主线,全面深化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并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克服煤电油运紧张、重大疫情和灾害等不利因素,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局良好,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取得重要进展,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跨进基本小康门槛,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各项工作顺利完成,胜利实现重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目标。
五年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总量、质量、效益同步提高。
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69.1亿元,比2000年接近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94.96亿元,比2000年接近翻两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060元,比2000年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2006.3亿元和1215.8亿元,进出口总值接近43亿美元,非公有制经济比重51%,城镇化率45.2%,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84.9%,非农产业就业比重50.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超过138%。
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企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三峡工程二期移民任务圆满完成,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60万人,减少绝对贫困人口84万人。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0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0244元和2785元,住房条件加速改善,人民生活总体水平显著提高。
民主法制建设加快,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取得新的成果,广大干部群众满怀求发展、图振兴的愿望和信心。
这些都为“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重庆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第二节“十一五”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十一五”发展面临良好机遇。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国际环境总体有利于发展。
科学发展观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并重的新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必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三峡工程竣工将促进长江流域的合作发展,东西互动合作共赢形成共识。
我市行政体制日渐完善,主城区辐射集聚功能有条件进一步增强,渝西地区在成渝城市群的协调发展中将赢得新的发展契机,中央对三峡库区的有力支持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以及渝东北、渝东南等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将有利于这些地区的发展。
前进道路仍然存在着不少困难。
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地区之间对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日渐激烈,对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很不平衡,城乡区域差距很大,二元结构特征仍很明显;大城市带大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十分繁重;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偏远地区和农村公共服务极不健全。
二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工业支撑单一,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技术水平不高,粗放型增长方式尚待转变。
三是科技发展水平较低,更新改造和研发投入长期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
四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人均占地少,土地可利用性差,矿产资源具有突出优势的不多,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基础设施的“瓶颈”仍未完全打破。
五是库区产业发展困难较多,移民安稳致富任务艰巨,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城镇就业压力大,收入分配矛盾增多,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增加。
六是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体制性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现。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市仍处在“爬坡上坎、负重前进”的发展阶段。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进一步“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关键时期,是突破发展“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的关口时期。
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各种挑战,在发展与改革中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在各项工作中,逐步步入科学发展轨道和构建和谐社会之路,努力开创我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第三节“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推动“十一五”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和“六个必须”,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为此,要坚持把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重要基础,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把改变城乡区域二元结构作为建设新兴直辖市的基本任务,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
“十一五”要调整推动发展的思路,转变推动发展的方式,实施以下政策导向:——立足不断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发展。
城市综合竞争力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是实现大城市带大农村任务的关键;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
“十一五”要把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立足扩大内需和提升消费推动发展。
把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点,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共同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立足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推动发展。
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产品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生产力布局,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更多依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立足缓解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约束推动发展。
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要求,加快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搭建起经济起飞的基础平台。
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形成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更多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立足人力资源开发和优势资源转化推动发展。
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努力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更多依靠劳动力素质提高推动经济增长。
加大特色资源的开发、深加工力度,通过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