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定律测试实验(发学生)

合集下载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19706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19706

验证表达式: m1.OP=m1.OM + m2O'N
保证“水平”和“正碰”及
正确测量三个落点的相对位置P、
M、2N02是1/11实/14 验成败的关键.
2
m1.OP=m1.OM+m2O' N
二、实验器材
斜槽,两个大小相等、质量不同的小球,重锤线,复写纸
白纸,__天___平___、__刻__度__尺___,游标卡尺、圆规等.
2021/11/14
3
四、实验操作
1.用天平测出两个小球的质量m1、m2. 选质量大的作为入射球m1. 2.按图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使斜槽
的末端_切__线__水__平__.把被碰球放在斜槽
前的支柱上,调节实验装置使两球处于
__同__一__高__度___.
3.在地上铺一张白纸,白纸上铺放复
写纸,当小球落在复写纸上时,便在
A、小球每次都能水平飞出槽口
B
B、小球每次都以相同的速度飞出槽口
C、小球在空中飞行的时间不变
D、小球每次都能对心碰撞
2021/11/14
14
4.在本实验中,安装斜槽轨道时,应让斜槽末 端点的切线保持水平,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
A、入射球得到较大的速度
B
B、入射球与被碰小球对心碰撞后的速度为水平 方向
(2)实验中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___A__F_____.
A.小球的质量m1和m2 C.小球半径R1和R2 E.桌面离地面的高度H
B.小球起始高度h D.小球起飞的时间t F.小球飞出的水平距离s
79.. 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打点计时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的实验,在小车 A 的前端粘有橡皮泥,设法使小车 A 做 匀速直线运动,然后与原来静止的小车 B 相碰并粘在一

动量守恒定律相关实验(解析版)

动量守恒定律相关实验(解析版)


。 (填落点位置的标记字母)
【答案】 10.5
A
M
P
【详解】(1) [1] 观察主尺的单位为 cm,读出主尺的读数是 10mm,游标尺上的第五条刻度线与主尺上
的刻度线对齐,其读数为 0.5mm,结合主尺及游标尺的读数得到被测直径为
D = 10mm + 0.1 × 5mm = 10.5mm
(2) [2]ABC.首先考查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小球 A 两次沿斜槽滚到末端时的速度都水平且大小相
mv21
v0= 2μgs0 (3) [3] 同理可得,碰撞后甲的速度和乙的速度分别为
v1= 2μgs1
·1·
若动量守恒,则满足
v2= 2μgs2
整理可得
m1v0= m1v1+m2v2
s0 - s1 = m2
s2
m1
(4) [4] 由于存在某种系统或偶然误差,计算得到碰撞前后甲动量变化量大小与乙动量变化量大小的
是 1,写出一条产生这种误差可能的原因

【答案】 一元
2μgs0
m2 m1
见解析
【详解】(1) [1] 根据题意可知,甲与乙碰撞后没有反弹,可知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甲选用的是一元
硬币;
(2) [2] 甲从 O 点到 P 点,根据动能定理
解得碰撞前,甲到 O 点时速度的大小
-μm1gs0= 0 -
1 2
比值不是 1,写出一条产生这种误差可能的原因有:
1.测量误差,因为无论是再精良的仪器总是会有误差的,不可能做到绝对准确;
2.碰撞过程中,我们认为内力远大于外力,动量守恒,实际上碰撞过程中,两个硬币组成的系统合外力 不为零。
2 (2022·天津·高考真题) 某同学验证两个小球在斜槽末端碰撞时的动量守恒,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A、B 为两个直径相同的小球。实验时,不放 B,让 A 从固定的斜槽上 E 点自由滚下,在水平面上得到一个 落点位置;将 B 放置在斜槽末端,让 A 再次从斜槽上 E 点自由滚下,与 B 发生正碰,在水平面上又得到两 个落点位置。三个落点位置标记为 M 、N 、P。

动量定理实验题

动量定理实验题

动量定理实验题
动量定理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它描述了一个物体所受的总动量变化等于作用在它上面的总外力的冲量。

实验题通常通过设计一些实验来验证动量定理。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动量定理实验题:
实验题目:动量定理验证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动量定理。

实验器材:
1.平滑的轨道或滑块;
2.弹簧测力计或力传感器;
3.物块(可以是小球或其他形状)。

实验步骤:
1.将轨道或滑块安放在水平台面上,确保平稳不摇晃。

2.将弹簧测力计或力传感器固定在轨道的一端。

3.将物块放置在轨道的另一端,并用手将其推动,让物块沿轨
道运动。

4.在物块运动的过程中,记录弹簧测力计或力传感器所测得的
外力大小和方向。

实验结果分析:
1.根据实验记录得到物块在不同时间点的速度和所受外力的大
小。

2.使用动量定理的公式:Δp =
FΔt,计算物块的动量变化(Δp),其中 F 为外力大小,Δt
为作用时间。

3.比较计算得到的动量变化与实际物块的动量变化是否一致,
验证动量定理的正确性。

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过程中要保证轨道或滑块平稳,减少摩擦的影响。

2.测力计或力传感器的读数要准确记录。

3.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避免物块和测力设备受到损坏。

请注意,动量定理的实验可能需要更为精确的仪器和控制,上述仅为简单演示的实验示例。

在实际的物理实验中,需要仔细设计实验方案,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物理【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物理【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物理【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1.实验原理在一维碰撞中,测出物体的质量m和碰撞前后物体的速度v、v′,找出碰撞前的动量p=m1v1+m2v2及碰撞后的动量p′=m1v1′+m2v2′,看碰撞前后动量是否守恒.2.实验器材方案一:气垫导轨、光电计时器、天平、滑块(两个)、重物、弹簧片、细绳、弹性碰撞架、胶布、撞针、橡皮泥等.方案二:带细线的摆球(两套)、铁架台、天平、量角器、坐标纸、胶布等.方案三:光滑长木板、打点计时器、纸带、小车(两个)、天平、撞针、橡皮泥.方案四:斜槽、小球(两个)、天平、复写纸、白纸等.3.实验步骤方案一:利用气垫导轨完成一维碰撞实验(如图所示)(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滑块质量.(2)安装:正确安装好气垫导轨.(3)实验:接通电源,利用配套的光电计时装置测出两滑块各种情况下碰撞前后的速度(①改变滑块的质量.②改变滑块的初速度大小和方向).(4)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方案二:利用等长悬线悬挂等大小球完成一维碰撞实验(如图所示)(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球的质量m1、m2.(2)安装:把两个等大小球用等长悬线悬挂起来.(3)实验:一个小球静止,拉起另一个小球,放下时它们相碰.(4)测速度:可以测量小球被拉起的角度,从而算出碰撞前对应小球的速度,测量碰撞后小球摆起的角度,算出碰撞后对应小球的速度.(5)改变条件:改变碰撞条件,重复实验.(6)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方案三:在光滑桌面上两车碰撞完成一维碰撞实验(如图所示)(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车的质量.(2)安装: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光滑长木板的一端,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的后面,在两小车的碰撞端分别装上撞针和橡皮泥.(3)实验:接通电源,让小车A运动,小车B静止,两车碰撞时撞针插入橡皮泥中,把两小车连接成一体运动.(4)测速度:通过纸带上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及时间由v=Δx/Δt 算出速度.(5)改变条件:改变碰撞条件,重复实验.(6)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方案四:利用斜槽上滚下的小球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如图所示)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球的质量,并选定质量大的小球为入射小球。

动量定律实验实验报告

动量定律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2. 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3. 掌握实验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动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它表明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如果没有外力作用,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动量是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用公式表示为P=mv。

本实验通过验证两个滑块碰撞前后动量的变化,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三、实验器材1. 气垫导轨;2. 滑块;3. 电子天平;4. 光电门;5. 数据采集器;6. 计算机;7. 软件分析系统。

四、实验步骤1. 将气垫导轨水平放置,调整滑块与光电门的位置,确保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速度可以测量;2. 使用电子天平称量滑块的质量,记录数据;3. 将滑块放置在气垫导轨上,利用数据采集器测量滑块通过光电门的速度;4. 重复步骤3,记录多次实验数据;5. 撞击滑块,观察滑块碰撞前后的运动情况,并记录数据;6.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实验中,我们测量了两个滑块的质量、碰撞前后的速度,以及碰撞前后的动量。

以下为部分实验数据:滑块1质量:m1 = 0.2 kg滑块2质量:m2 = 0.3 kg碰撞前滑块1速度:v1 = 2 m/s碰撞后滑块1速度:v1' = 1 m/s碰撞后滑块2速度:v2' = 3 m/s2. 数据分析根据动量守恒定律,碰撞前后系统的总动量应该保持不变。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验证:m1v1 + m2v2 = m1v1' + m2v2'将实验数据代入公式,得到:0.2 × 2 + 0.3 × 0 = 0.2 × 1 + 0.3 × 30.4 + 0 = 0.2 + 0.90.4 = 1.1由于实验数据存在误差,所以碰撞前后系统的总动量并不完全相等。

然而,从实验结果来看,动量守恒定律在本次实验中得到了较好的验证。

3. 实验误差分析本次实验存在以下误差:(1)实验器材的精度限制:电子天平、光电门等实验器材的精度有限,导致测量数据存在误差;(2)实验操作误差:实验操作过程中,滑块的放置、碰撞等环节可能存在误差;(3)实验环境误差:实验过程中,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动量定理实验实验报告

动量定理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验证动量定理的正确性。

2. 掌握气垫导轨实验的基本操作。

3. 学习光电门测量速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动量定理表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量。

即:\[ F \cdot \Delta t = \Delta p \]其中,\( F \) 为合外力,\( \Delta t \) 为作用时间,\( \Delta p \) 为动量的变化量。

本实验通过测量滑块在气垫导轨上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和加速度,以及作用在滑块上的合外力,验证动量定理的正确性。

三、实验器材1. 气垫导轨2. 滑块(上方安装有宽度为 \( d \) 的遮光片)3. 光电门(两个)4. 砝码盘和砝码5. 计算机及数据采集软件6. 秒表四、实验步骤1. 将气垫导轨水平放置,确保导轨的直线度和稳定性。

2. 将滑块放在气垫导轨上,确保滑块与导轨接触良好。

3. 将两个光电门安装在导轨上,间距为 \( L \)。

4. 将光电门与计算机相连接,打开数据采集软件。

5. 将砝码放在砝码盘上,通过砝码盘对滑块施加合外力。

6. 开启气垫导轨,使滑块从光电门 1 处开始运动,通过光电门 2 时记录下时间\( t_1 \) 和 \( t_2 \)。

7. 重复步骤 6,记录多组数据。

8. 关闭气垫导轨,将砝码盘上的砝码质量增加,重复步骤 6 和 7。

9. 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五、数据处理1. 计算滑块通过光电门 1 和 2 的时间差 \( \Delta t \):\[ \Delta t = t_2 - t_1 \]2. 计算滑块在光电门 1 和 2 之间的平均速度 \( v \):\[ v = \frac{L}{\Delta t} \]3. 计算滑块所受合外力 \( F \):\[ F = m \cdot a \]其中,\( m \) 为滑块的质量,\( a \) 为滑块的加速度。

4. 计算滑块的动量变化量 \( \Delta p \):\[ \Delta p = m \cdot v \]5. 根据动量定理,计算合外力的冲量 \( I \):\[ I = F \cdot \Delta t \]6. 对比 \( I \) 和 \( \Delta p \) 的数值,验证动量定理的正确性。

动量定理实验报告

动量定理实验报告

动量定理实验报告一、引言在物理学中,动量定理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定律之一。

动量定理的基本思想是,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产生改变时,物体的动量也会发生改变。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验证动量定理,并探究动量与力的关系。

二、实验设备和方法•实验设备:–弹簧测力计–平滑桌面–弹簧驱动装置–轨道•实验方法:1.在轨道上设置一台弹簧驱动装置,并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装置上。

2.将待测物体放置在轨道上,并与弹簧测力计相连接。

3.利用弹簧驱动装置给物体一个初始冲击,记录下物体在冲击后的位移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4.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动量和受到的外力大小。

三、实验结果1. 实验数据下表为实验过程中测量的部分数据:实验次数初始冲量F (N) 位移dx (m) 弹簧测力计示数F’ (N)1 1.2 0.25 0.52 1.5 0.35 0.73 1.7 0.42 0.82. 数据分析与计算根据动量定理,动量的改变等于作用于物体的外力大小乘以时间。

在本实验中,我们可以利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计算作用于物体的外力大小。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每次实验的物体动量变化:•第1次实验的物体动量变化Δp = F’ * dt = 0.5 * 0.25 = 0.125 kg·m/s•第2次实验的物体动量变化Δp = F’ * dt = 0.7 * 0.35 = 0.245 kg·m/s•第3次实验的物体动量变化Δp = F’ * dt = 0.8 * 0.42 = 0.336 kg·m/s3. 结果分析根据动量定理,动量的改变等于作用于物体的外力大小乘以时间。

在本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物体的位移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来计算物体的动量变化,进而验证动量定理。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得到了每次实验的物体动量变化。

通过计算可以发现,物体的动量变化与作用于物体的外力大小成正比,且和位移的乘积成正比。

四、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验证了动量定理的有效性,并得出了物体动量变化与作用于物体的外力大小及位移的关系。

动量守恒定律实验

动量守恒定律实验

(3)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A 球为入射小球,B 球
为被碰小球,以下所列举的在实验过程中必须满
足的条件,正确的是
( D)
A.入射小球的质量 ma,可以小于被碰小球的质 量 mb
B.实验时需要测量斜槽末端到水平地面的高度
C.入射小球每次不必从斜槽上的同一位置由静
止释放
D.斜槽末端的切线必须水平,小球放在斜槽末
B
5.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请回答下 列问题. (1)实验记录如图 10 甲所示,则 A 球碰前做平抛 运动的水平位移是图中的 OP,B 球被碰后做平 抛运动的水平位移是图中的ON .(两空均选填 “OM”、“OP”或“ON”) (2)小球 A 下滑过程中与斜槽轨道间存在摩擦力, 这对实验结果 不会产生误差(选填“会”或“不 会”).
满足 m1>m2
.
3.该实验需要测量的数据有:
m1、 m2、OM、 OP、 ON
.
4.根据测量数据,验证动量守恒的关系式是:
m1·OP=m1·OM+m2·ON
.
实验器材
斜槽、两个大小相同但质量不同小 球、天平、刻度尺、白纸、复写纸、 游标卡尺。
实验步骤
①、先用天平测量出两个小球的质量mA、mB。 ②、安装好实验装置,注意使实验器的斜槽末端点的切 线水平。•把被碰球放在斜槽前的支柱上,调节实验装 置使两球处于同一高度,且两球的球心和槽轴线在一直 线上,两球心间的距离即为槽和支柱间的距离。垫木板 和白纸时,要使木板水平。
端处,应能静止
2.某同学把两个质量不同的木块用细线
连接,中间夹一个被压缩了的轻弹簧,
如图 7 所示,将此系统置于光滑水平
桌面上,烧断细线,观察两物体的运
图7

动量定律测试实验(发学生)

动量定律测试实验(发学生)

动量定律验证实验实验报告班级: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一、实验目的1、通过测定射流对平板的冲击作用力,验证定常流动的动量方程式。

2、了解活塞式动量定律实验仪原理、构造,进一步启发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实验装置与原理1、实验功能本试验台是一个验证性实验设备,即通过射流的反应作用力验证动量定律。

在实验过程中除能实测到一定的实验现象还可定量的测定参数,并记录数据,通过公式运算来验证。

本产品的具体教学实验可完成:1)、测定管嘴喷射水流对平板或曲面板所施加的冲击力。

2)、将测出的冲击力与用动量方程计算出的冲击力进行比较,加深对动量方程的理解。

通过以上的实验得到一些的测量数据,并可以此来验证恒定流动量方程,由此学生或直观确切的了解该实验的现象从而更好的理解动量定律。

2、实验装置实验装置简图如图所示力臂尺设备配置:恒稳水箱、蓄水箱、防腐水泵、自循环防腐蚀管道系统、阀门构配件、实验管嘴、平衡杠杆、平衡砝码、平衡锤、支点、实验计量水箱、实验平板组件、实验曲面板组件、实验桌等。

3、实验原理(1)、求水流对平板的作用力如图所示的水平方向射流,其平均速度为v ,流量为Q ,垂直射向平板。

求水流对平板的作用力。

取1-1(喷嘴出口)与2-2(平板)过流断面之间的流体为控制体,列出在水平方向(x 方向)的动量方程式为: )(1122x x x V V Q F ββρ-= (1)式中:F x — 平板对水流的作用力。

ρ — 水的密度ρ=1000(㎏/m ³); Q — 流量(m/s ³); β1、β2 — 动量修正系数;υ1x — 喷嘴出口平均流速在水平方向投影v v x =1(m/s ); υ2x — 2-2控制面平均流速在水平方向投影υ2x =0;若取动量修正系数β1=β2=1,则(1)式为x x QV F 1ρ-= ……(2)因为,水流对平板的作用力x R 与x F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动量定理实验报告

动量定理实验报告

动量定理实验报告引言:动量定理是经典力学中的重要定律之一,它描述了物体的动量与力的关系。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测量和数据分析,验证动量定理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通过实验过程的详细描述和结果的准确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动量定理的物理本质。

实验目的:验证动量定理,即物体的动量变化等于作用力对物体的冲量。

实验器材:1. 弹射器2. 弹簧秤3. 弹性小球4. 直尺5. 计时器实验步骤:1. 搭建弹射器实验装置:将弹射器固定在水平台上,并将弹簧秤固定在弹射器上。

2. 测量弹性小球的质量和直径,并记录下来。

3. 将弹性小球放在弹射器上,确保小球和弹射器的接触面光滑。

4. 将弹射器拉到一定位置,使小球受到一定的弹力作用。

5. 释放弹射器,使小球射出并飞行一段距离。

6. 使用直尺测量小球射出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7. 使用计时器测量小球射出的时间,并记录下来。

8. 重复上述实验步骤3-7,进行多次实验,以获得更加准确的数据。

数据处理与分析:1. 根据实验记录的小球质量、直径、射出距离和时间,计算小球的速度。

2. 根据动量定理公式,计算小球的动量变化和作用力对小球的冲量。

3. 比较实验测得的动量变化和冲量值,验证动量定理的可靠性。

4. 统计多次实验的数据,计算平均值,并进行误差分析。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多次实验测量与计算,得到的动量变化值和作用力对小球的冲量值非常接近,验证了动量定理的可靠性。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主要来自实验时的空气阻力、仪器的精度等因素,但这些误差对结果的影响较小。

结论:本实验通过测量和计算,验证了动量定理的正确性。

实验结果表明,物体的动量变化等于作用力对物体的冲量,进一步说明了力和动量的密切关系。

动量定理在经典力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解释和预测物体运动的规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动量定理的物理本质,并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验证了动量定理的可靠性。

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使用实验器材和测量工具,掌握了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方法。

实验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一、实验目的: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二、实验原理: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方案
三、实验器材:
气垫导轨、光电计时器、天平、滑块(两个)、重物、弹簧片、细绳、弹性碰撞架、胶布、撞针、橡皮泥等。

四、实验步骤:
(一)安装器材
1.正确安装好气垫导轨。

(二)进行实验
2.用天平测出滑块质量m1、m2。

3.接通电源,利用配套的光电计时装置测出两滑块各种情况下碰撞前、后的速度v1、v2和v1′、v2′
4.①改变滑块的质量,重复步骤3。

②改变滑块的初速度,重复步骤3。

(三)数据处理
5.滑块速度的测量:v=Δx
Δt,式中Δx为滑块挡光片的宽度(仪器说明书上给出,也
可直接测量),Δt为数字计时器显示的滑块(挡光片)经过光电门的时间。

计算两滑块各种情况下碰撞前、后的速度v1、v2和v1′、v2′
6.比较两滑块碰撞前后的动量之和
碰前:p = m1 v1+m2v2
碰后:p′= m1 v1′+ m2 v2′
(四)得出结论
比较p与p′,在误差允许范围内,两滑块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

(五)分析误差
系统误差:
偶然误差:
参考方案
实验器材
斜槽、小球(两个)m1、m2,且m1>m2、天平、三角板、带线重锤、直尺、复写纸、白纸、圆规等。

实验步骤
(二)进行实验
不放被撞小球,让入射小球从斜槽上某固定高度处自由滚下,重复10次。

用圆规画尽量小的圆把小球所有的落点都圈在里面。

圆心P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如图乙所示
……。

测量动量定律实验报告

测量动量定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动量定律的基本原理;2. 通过实验验证动量定律的正确性;3. 学会使用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操作技能;4.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动量定律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它表明物体动量的变化率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即:F = Δp / Δt其中,F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Δp为物体动量的变化量,Δt为时间变化量。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测量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合外力作用时的动量变化,来验证动量定律的正确性。

三、实验器材1. 水平桌面;2. 弹簧测力计;3. 小车;4. 纸带;5. 纸带计时器;6. 刻度尺;7. 计算器。

四、实验步骤1. 将水平桌面放置在平稳的地面上,确保桌面平整;2. 将小车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并确保小车与桌面接触良好;3. 将纸带固定在小车的前端,使纸带能够记录小车运动过程中的位移;4. 将纸带计时器固定在桌面上,确保纸带计时器与桌面接触良好;5. 使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对小车施加合外力,使小车在水平桌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6. 观察纸带计时器记录小车运动过程中的位移,并记录小车在纸带上的位移距离;7. 记录小车在实验过程中的时间,使用秒表计时;8.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小车动量的变化量以及时间变化量;9. 将实验数据代入动量定律公式,验证动量定律的正确性。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 小车受到的合外力F =2.5 N;2. 小车在纸带上的位移距离x = 0.5 m;3. 小车运动时间t = 0.1 s;4. 小车动量的变化量Δp = 2.5 N × 0.5 m = 1.25 N·s;5. 时间变化量Δt = 0.1 s。

根据动量定律公式,计算小车受到的合外力F:F = Δp / Δt = 1.25 N·s / 0.1 s = 12.5 N将实验数据代入动量定律公式,验证动量定律的正确性:F = 12.5 N ≈ 2.5 N(实验误差)六、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动量定律得到了验证。

动量定律实验报告

动量定律实验报告

动量定律实验报告动量定律实验报告引言:动量定律是物理学中的一条基本定律,它描述了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力的作用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验证动量定律的有效性,并进一步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并计算其动量的变化,验证动量定律的正确性。

实验器材:1. 弹簧测力计2. 弹簧挂钩3. 运动轨道4. 物体(如小车)实验步骤:1. 将运动轨道放置在水平平稳的桌面上,并固定好。

2. 将弹簧挂钩挂在运动轨道的一端,并调整其位置,使其与弹簧测力计连接。

3. 将物体(小车)放置在运动轨道上,并用弹簧挂钩将其与测力计连接。

4. 将物体推动一段距离,使其获得一定的速度。

5. 记录物体的质量、速度和测力计的示数。

6. 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一系列物体的质量、速度和测力计的示数数据。

根据动量定律的公式,动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的动量。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当物体的质量增加时,其动量也随之增加。

这与动量定律的预期结果相符合。

此外,当物体的速度增加时,其动量也相应增加。

这进一步验证了动量定律的正确性。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物体的动量变化与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呈线性关系。

这说明动量定律适用于各种物体的运动状态,无论其质量和速度的变化。

实验的局限性与改进: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实验器材和测量仪器的限制,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 使用更精确的测力计和测量仪器,以减小误差。

2. 增加实验数据的采集次数,取更多的平均值,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3. 保持实验环境的稳定性,避免外部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动量定律的正确性。

物体的动量与其质量和速度成正比,且动量的变化与测力计的示数变化呈线性关系。

这一实验结果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动量定律的理解,并为我们研究物体的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动量定理实验

动量定理实验

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流动量定律实验一、实验目的要求1.验证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流的动量方程;2.通过对动量与流速、流量、出射角度、动量矩等因素间相关性的分析研讨,进一步掌握流体动力学的动量守恒定理;3.了解活塞式动量定律实验仪原理、构造,进一步启发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实验装置动量定理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图6.1动量定律实验装置图1.自循环供水器;2.实验台;3.可控硅无级调速器;4.水位调节阀;5.恒压水箱;6.管嘴;7.集水箱;8.带活塞的测压管;9.带活塞和翼片的抗冲平板;10.上回水管、自循环供水器1由离心式水泵和蓄水箱组合而成。

水泵的开启、流量大小的调节均由调速器3控制。

水流经供水管供给恒压水箱5,溢流水经回水管流回蓄水箱。

流经管嘴6的水流形成射流,冲击带活塞和翼片的抗冲平板9,并以与入射角成90°的方向离开抗冲平板。

抗冲平板在射流冲力和测压管8中的水压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

活塞形心水h可由测压管8测得,由此可求得射流的冲力,即动量力F。

冲击后的弃水经集水箱深c7汇集后,再经上回水管10流出,最后经漏斗和下回水管流回蓄水箱。

为了自动调节测压管内的水位,以使带活塞的平板受力平衡并减小摩擦阻力对活塞的影响,本实验装置应用了自动控制的反馈原理和动摩擦减阻技术,其构造如下:带活塞和翼片的平板9和带活塞套的测压管8如图6.2所示,该图是活塞退出活塞套时的分部件示意图。

活塞中心设有一细导水管a,进口端位于平板中心,出口端伸出活塞头部,出口方向与轴向垂直。

在平板上设有翼片b,活塞套上设有窄槽c。

图 6.2 活塞式动量定律装置原理示意图工作时,在射流冲击力作用下,水流经导水管a 向测压管内加水。

当射流冲击力大于测压管内水柱对活塞的压力时,活塞内移,窄槽c 关小,水流外溢减少,使测压管内水位升高,水压力增大。

反之,活塞外移,窄槽开大,水流外溢增多,测管内水位降低,水压力减小。

在恒定射流冲击下,经短时段的自动调整,即可达到射流冲击力和水压力的平衡状态,参见6.2图。

动量实验 高中物理题 - 学生版

动量实验  高中物理题 - 学生版

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1.如图所示,用“碰撞实验器”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即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①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入射小球的质量应比被碰小球质量大B.小球与斜槽间的摩擦对实验没有影响C.入射球必须从同一高度释放D.斜槽一定要固定好,末端切线不需要调节水平②图中O点是小球抛出点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实验时,先让入射球m1多次从斜轨上S位置静止释放,找到其平均落地点的位置P,测量平抛射程OP.然后,把被碰小球m2静置于轨道的水平部分,再将入射球m1从斜轨S位置静止释放,与小球m2相撞,并多次重复.接下来要完成的必要步骤是______.(填选项的符号)A.用天平测量两个小球的质量m1、m2B.测量小球m1开始释放高度h C.测量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D.分别找到m1、m2相碰后平均落地点的位置M、NE.测量平抛射程OM、ON③若两球相碰前后的动量守恒,其表达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②中测量的量表示);④经测定,m1=45.0g,m2=7.5g,小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距O点的距离分别为35.20cm、44.80cm、55.68cm如图所示.实验结果说明,碰撞前、后总动量的比值为________.⑤有同学认为,在上述实验中仅更换两个小球的材质,其他条件不变,可以使被碰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射程增大.请你用④中已知的数据,分析和计算出被碰小球m2平抛运动射程ON的最大值为________cm.2.如图所示,用“碰撞实验器”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即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先安装好实验装置,在地上铺一张白纸,白纸上铺放复写纸,记下重垂线所指的位置O.接下来的实验步骤如下:步骤1:不放小球2,让小球1从斜槽上A点由静止滚下,并落在地面上.重复多次,用尽可能小的圆,把小球的所有落点圈在里面,其圆心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步骤2:把小球2放在斜槽前端边缘位置B,让小球1从A 点由静止滚下,使它们碰撞.重复多次,并使用与步骤1同样的方法分别标出碰撞后两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步骤3: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三个落地点的平均位置M、P、N 离O 点的距离,即线段OM、OP、ON 的长度.(1)上述实验除需测量线段OM、OP、ON 的长度外,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A.A、B 两点间的高度差B.B 点离地面的高度h 2C.小球1和小球2的质量m 1、m 2D.小球1和小球2的半径r (2)当所测物理量满足表达式(用所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时,即说明两球碰撞遵守动量守恒定律.(3)若改变小球1和小球2的材质(两球半径仍相同),两球碰撞时不仅得到(2)的结论即碰撞遵守动量守恒定律而且满足机械能守恒定律,则根据上述信息可以推断_____.A.ON OP 不可能超过2B.ON OM可能超过3C.MN 与OP 大小关系不确定D.MN 与OP 大小关系确定,且MN=OP(4)调节小球1自由释放的高度,让小球1以一定速度v 与静止的小球2发生正碰,碰后两球动量正好相等,则两小球的质量之比12m m 应满足。

动量定律实验

动量定律实验

不可压缩流体定常流动量定律实验班级学号⎽⎽⎽⎽⎽⎽⎽⎽⎽⎽⎽⎽⎽⎽姓名⎽⎽⎽⎽⎽⎽⎽⎽⎽⎽⎽⎽⎽⎽实验日期⎽⎽⎽⎽⎽⎽⎽⎽⎽⎽⎽⎽⎽⎽指导教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所不可压缩流体定常流动量定律实验一、实验目的要求1.验证不可压缩流体定常流的动量方程;2.通过对动量与流速、流量、出射角度、动量矩等因素间相关性的分析研讨,进一步掌握流体动力学的动量守恒定理;3.了解活塞式动量定律实验仪原理、构造,进一步启发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实验装置本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动量定律实验装置图1 自循环供水器2 实验台3 可控硅无级调速器4 水位调节阀5 恒压水箱6 管嘴7 集水箱8 带活塞的测压管9 带活塞和翼片的抗冲平板10 上回水管自循环供水装置1由离心式水泵和蓄水箱组合而成。

水泵的开启、流量大小的调节均由调速器3控制。

水流经供水管供给恒压水箱5,溢流水经回水管流回蓄水箱。

流经管嘴6的水流形成射流,冲击带活塞和翼片的抗冲平板9,并以与入射角成90°的方向离开抗冲平板。

抗冲平板在射流冲力和测压管8中的水压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

活塞形心水深h c可由测压管8测得。

由此可求得射流的冲力,即动量力F。

冲击后的弃水经集水箱7汇集后,再经上回水管10流出,最后经漏斗和下回水管流回蓄水箱。

为了自动调节测压管内的水位,以使带活塞的平板受力平衡并减小摩擦阻力对活塞的影响,实验装置应用了自动控制的反馈原理和动摩擦减阻技术。

其构造如下:带活塞和翼片的抗冲平板9和带活塞套的测压管8如下左图所示。

该图是活塞退出活塞套时的分部件示意图。

活塞中心设有一细导水管a,进口端位于平板中心,出口端伸出活塞头部,出口方向与轴向垂直。

在平板上设有翼片b,活塞套上设有窄槽c。

工作时,在射流冲击力作用下,水流经导水管a向测压管内加水。

当射流冲击力大于测压管内水柱对活塞的压力时,活塞内移,窄槽c关小,水流外溢减少,使测压管内水位升高,水压力增大。

物理小测- 45分钟(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验证动量守恒)含答案+答题卡

物理小测- 45分钟(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验证动量守恒)含答案+答题卡

物理小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验证动量守恒)1.[2019·全国卷Ⅰ] 最近,我国为“长征九号”研制的大推力新型火箭发动机联试成功,这标志着我国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若某次实验中该发动机向后喷射的气体速度约为 3 km/s,产生的推力约为4.8×106 N,则它在1 s时间内喷射的气体质量约为 ( )A.1.6×102 kgB.1.6×103 kgC.1.6×105 kgD.1.6×106 kg2.如图所示,竖直平面内有一半圆槽,A、C等高,B为半圆槽最低点,小球从A点正上方O点由静止释放,从A点切入半圆槽,刚好能运动至C点.设小球在AB段和BC段运动的时间分别为t1、t2,合力的冲量大小分别为I1、I2,则 ( )A.t1>t2B.t1=t2C.I1>I2D.I1=I23.(多选)子弹水平射入一个置于光滑水平面上静止的木块并留在其中,则( )A.子弹对木块的冲量大小一定大于木块对子弹的冲量大小B.子弹与木块的动量变化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C.子弹与木块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D.子弹减少的动能大于木块增加的动能4.(多选)在冰壶比赛中,某队员利用红壶去碰撞对方的蓝壶,两者在大本营中心发生对心碰撞,如图甲所示,碰后运动员用冰壶刷摩擦蓝壶前进方向的冰面来减小阻力,碰撞前后两壶运动的v-t图线如图乙中实线所示,其中红壶碰撞前后的图线平行.已知两冰壶质量均为19 kg,则( )A.碰后蓝壶的速度为0.8 m/sB.碰后蓝壶滑过的距离为2.4 mC.碰撞过程两壶损失的动能为7.22 JD.碰后红、蓝两壶滑过的距离之比为1∶205.如图所示,一个下面装有轮子的贮气瓶停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底端与竖直墙壁接触。

现打开右端阀门,气体向外喷出,设喷口的面积为S,气体的密度为ρ,气体向外喷出的速度为v,则气体刚喷出时钢瓶底端对竖直墙面的作用力大小是()A.ρv S B.ρv2S C.12ρv2S D.ρv2S6.为了“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图甲所示的气垫导轨上放着两个滑块,滑块A的质量为500 g,滑块B的质量为200 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量定律验证实验




班级: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测定射流对平板的冲击作用力,验证定常流动的动量方程式。

2、了解活塞式动量定律实验仪原理、构造,进一步启发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实验装置与原理
1、实验功能
本试验台是一个验证性实验设备,即通过射流的反应作用力验证动量定律。

在实验过程中除能实测到一定的实验现象还可定量的测定参数,并记录数据,通过公式运算来验证。

本产品的具体教学实验可完成:
1)、测定管嘴喷射水流对平板或曲面板所施加的冲击力。

2)、将测出的冲击力与用动量方程计算出的冲击力进行比较,加深对动量方程的理解。

通过以上的实验得到一些的测量数据,并可以此来验证恒定流动量方程,由此学生或直观确切的了解该实验的现象从而更好的理解动量定律。

2、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简图如图所示
力臂尺
设备配置:恒稳水箱、蓄水箱、防腐水泵、自循环防腐蚀管道系统、阀门构配件、实验管嘴、平衡杠杆、平衡砝码、平衡锤、支点、实验计量水箱、实验平板组件、实验曲面板组件、实验桌等。

3、实验原理
(1)、求水流对平板的作用力
如图所示的水平方向射流,其平均速度为v ,流量为Q ,垂直射向平板。

求水流对平板的作用力。

取1-1(喷嘴出口)与2-2(平板)过流断面之间的流体为控制体,列出在水平方向(x 方向)的动量方程式为: )(1122x x x V V Q F ββρ-=
(1)
式中:F x — 平板对水流的作用力。

ρ — 水的密度ρ=1000(㎏/m ³); Q — 流量(m/s ³); β1、β2 — 动量修正系数;
υ1x — 喷嘴出口平均流速在水平方向投影v v x =1(m/s ); υ2x — 2-2控制面平均流速在水平方向投影υ2x =0;
若取动量修正系数β1=β2=1,则(1)式为
x x QV F 1ρ-= ……
(2)
因为,水流对平板的作用力x R 与x F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因此,平板所受的作用力 QV QV F R x x x ρρ==-=1 (3)
(2)、验证动量定理
根据平衡力矩原理验证动量定理。

在没有水击冲力对平板作用力的情况下(即为初始状态),调节平衡锤和平衡砝码,使得平衡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平衡砝码到转轴的距离为L 1;打开水泵,使得水流通过喷嘴冲击平板,对平板有一定的作用力,调节平衡砝码,使得平衡杠杆在此条件下保持平衡,此时测得平衡砝码到转轴的距离为L 2,冲击点到转轴的垂直距离为h 。

初始状态下:杠杆平衡,其对转轴取矩,得力矩为:
11mgL M =
有水流冲击的状态下:水流对平板的作用力为x R ,其对转轴取矩,得力矩:
Qvh h R M x ρ==0
有水流冲击的状态下:平衡砝码到转轴的力矩M 2: 22mgL M = 如果使201M M M =+,则说明测试得出的水对平板的作用力x R 是正确的。

但是由于对力臂测试的误差以及仪器本身带来的误差,会导致201M M M ≠+,只要误差在20%以内就认为其是正确的。

三、实验步骤
1、调节平衡锤和平衡砝码,使得平衡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平衡砝码到转轴
的距离为L 1;
2、接通电机电源
3、缓慢开启控制阀门,使水流射向平板,移动平衡砝码,使平板处于垂直位置,记录平衡砝码到转轴的距离为L 2,冲击点到转轴的垂直距离为h ;
4、调节阀门,重复步骤(3);
5、用体积流量法测流量值;
6、依次测得几点流量与力矩值;
7、由测得的力矩值换算成力的值。

四、实验记录与计算结果
1、已知数据:
喷嘴管径m mm d 015.015==, m mm h 23.0230==, 平衡砝码质量 kg g m 1.0100==,水的密度3/1000m kg =ρ 2、测量数据
3、计算数据
4、计算过程(任举一例,画出力矩图示,并说明误差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