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及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
2.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掌握原子的构成及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原子的构成及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如何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现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性质。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运动、相互作用。
3. 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现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蒸发、沸腾等,引导学生思考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2. 讲授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介绍分子的定义、性质,讲解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3.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异同,并掌握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 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现象:分析实例,如水的蒸发、酸碱中和反应等,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进行解释。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及在化学现象解释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1. 根据本节课所学,完成练习题,巩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性质。
2. 搜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尝试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进行解释。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分子和原子的运动、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1.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时,要清晰、简洁,便于学生理解。
2. 在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时,要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化学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4.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 合理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增强学生对微观粒子的直观认识。
分子和原子的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的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是化学学科中的基础概念,它们在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传授这些概念,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是一项挑战。
以下是我对分子和原子教学的一些反思。
教学目标的设定首先,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当明确。
在分子和原子的教学中,我意识到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这些概念的定义,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角色和功能。
因此,我设定了教学目标,包括让学生能够描述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理解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相互作用,以及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方法上,我发现传统的讲授法虽然能够快速传递信息,但学生往往难以深入理解。
因此,我尝试采用了更多的互动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
例如,通过实验演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共同寻找答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
学生参与度的提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参与度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如角色扮演、模拟实验和科学竞赛等。
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让学生在参与中加深了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
评估与反馈的实施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通过定期的测验、作业和小论文来评估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掌握情况。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估,并提供及时的反馈,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进。
跨学科的整合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化学学科,它们在物理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中都有应用。
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将化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分子和原子的重要性。
例如,通过生物学中的DNA结构来解释分子的多样性,或者通过物理学中的布朗运动来展示分子的动态性。
技术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工具。
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在线模拟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互动性。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四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我们都知道,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
教学中先出现分子,然后才陆续出现原子和离子。
当教学中出现了原子、离子之后,就必须向学生提出: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和离子这两种微粒。
而每当这时,学生就很容易将这三种微粒进行比较。
这对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微观想象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好多学生理解起来就产生了障碍。
例如:有的学生会问:“老师,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那原子呢?”这时,我就要用许多相关的内容去给他们解释。
可很多时候学生听后,从他们的表情中我就能看出来:他们并没有完全听懂。
因为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刚刚接触化学知识,所以想让他们理解透彻,那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况且现在的农村教学,还没有达到能把课件制作、网络教学带到课堂去帮助学生们“想象”的程度。
其实,我认为,对于分子、原子、离子这三种微粒,只有当它们直接构成物质时,才能保持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
根本不能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无关的大小比较,还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
因此,我仍赞同以前的旧教材(三年制初中教材)的说法: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这种说法最恰当不过了,因为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离子呢!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接受了。
“原子”的定义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我感觉这种说法欠妥。
因为当我给学生讲到“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对于水和NaCl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了形成共用电子对和电子的转移的情况。
结果,课后有的同学就问我:“老师,不是说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了吗?那2H2+O2=2H2O这个反应中,怎么从原子中分出了电子,而且还形成了共用电子对,在2Na+Cl2=2NaCl 中,也从原子中‘跑’出了电子的转移了呢?”我木然。
因为事实确实如此。
所以,我认为,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对于初级阶段、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而言,如何给“分子、原子”下一个更好的定义,能够帮助他们去更容易理解、接受这些微观粒子,是很必要的。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_2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 1、本节课的引入开场采用的是喷香水,让学生闻到香味,从而感受到香水成分在空气中的扩散。
在第一次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在物理上已经学过分子运动,很快就提出闻到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没有引起学生的积极考虑。
对此进展了一些改良:用两个实验“方糖在水中的溶解”、“冷水与热水的比照”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起学生考虑,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点进展铺垫。
2、由于品红有毒,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改为高锰酸钾分别在冷水和热水中的扩散,增强了比照性,学生更加清楚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3、当讲到“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假设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时,开场讲课只是表达给学生听,虽然学生都为之惊叹,但是没有亲身体会。
在接下来的班级授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了以下修改:在讲完“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之后,先给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心里默数,然后问他们在一分钟的时间里数了多少个数字,再告诉他们“假设10亿人来数一滴水中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这样,学生对一滴水中的水分子之多有了比拟明晰的认识。
活泼了课堂的气氛。
4、“活动与探究”局部,开场时采用课本上的组织形式,先做实验1〔即先将氨水滴入酚酞溶液〕,让学生知道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变为红色之后,再做实验2〔大烧杯罩两个分别盛有氨水和酚酞溶液的小烧杯〕。
由于产生了思维定势,学生一致答复酚酞变红是因为氨水的成分进入了酚酞溶液〔因为学生在物理课中已经学过分子的有关性质〕,然后得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的结论。
学生思维不够活泼。
对此,在接下来的班级授课时,将实验的顺序作了调整:方法一:直接做了实验2,并介绍氨水以及酚酞溶液的成分,让学生看到同样罩在大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和浓氨水,渐渐地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而氨水的颜色却没有变化。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在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意识到有必要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总结和思考,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探索出一些解决方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在教学准备方面,我意识到在传授知识之前,有必要让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因此,我引入了一些生活实例,通过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些抽象的概念。
例如,我会让学生想象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过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分子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往往感到抽象和困惑。
为了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我决定引入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和实验,使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到分子和原子的研究中。
例如,我组织了一个分子模型制作比赛,让学生用各种材料制作分子模型,以此加深对分子结构的理解。
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分子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分子的性质和行为。
另外,在教学方法上,我发现传统的讲授方式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因此,我尝试结合多媒体技术,运用图像、动画和视频等视听手段,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形式来理解和记忆分子和原子的相关知识。
例如,我使用了一些动画视频来展示分子的构成和运动方式,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了他们对分子和原子的好奇心。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设计,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和研究。
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最后,我认识到作为教师,我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因此,我会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备,学习新的教学技巧和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我也会积极参加教师培训,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通过对分子和原子教学的反思和总结,我意识到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本课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设计抽象的微观概念的教学活动过程。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易观察事物的转变事实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比较、分析、演绎、推理,再现科学探究“经历”,既培养抽象思维,又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形成由宏观到微观的抽象分析思维能力。
这个学习过程不能仅靠教师讲述就能得到较高课堂效率的,而要在学生“亲身经历”的思辨中,通过教师的“拉”与“推”——引导、点拨下逐步达成。
为此,对本课题的教学设计,做了如下的安排:1.本课题设计安排2课时完成,目的是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机,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将问题及疑虑在课堂中得到充分暴露,得到及时纠正并学到正确的描述、分析、推理的方式方法。
2.用足、用好教科书中的每一个信息资源。
让学生体会认真阅读教科书的重要性,同时明确教科书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首选资源。
3.认真总结以往教学积累的资料,更深刻的领悟,在第三单元组织进行物质结构知识启蒙教学的设计意图,以及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尺度。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2这节课从确定课题到讲虽然用了两周的时间,准备比较充分,但在教学后还是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1.上课时比较紧张,没有不错的心理素质,上课的经验依然缺乏。
2.整节课的设计比较守旧,没有创新,是一堂常规课3.实验方面不够开放,给学生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太少,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没有达到理想的实验探究目的。
4.从实验现象到得出结论太直接,没有引导和思考的环节。
5.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待加强,学生动手时有点怕,今后教学中要从第一章开始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3我们都知道,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
教学中先出现分子,然后才陆续出现原子和离子。
当教学中出现了原子、离子之后,就必须向学生明确提出: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和离子这两种微粒。
而每当这时,学生就很容易将这三种微粒进行比较。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范文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作为化学科目中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分子和原子》在化学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教授这个话题时,老师们需要通过清晰明了的讲解、引人入胜的实验和生动有趣的事例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构成和作用。
但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我的教学精益求精,并不如我所期望的那样有效。
通过反思和总结,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一、案例学习的引入在教授分子和原子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和概率性的知识应该很少。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化学现象,引入案例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实际案例的呈现,将抽象的概念引入到具体的环境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应用化学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介绍烤面包时面包的气味是如何扩散的,或者水在各种容器中的热扩散现象等。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当我教授分子和原子时,我发现授课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使用的教学工具。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个值得借鉴的例子。
学生可以通过PPT、视频、模拟器等形式的多媒体资料更好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构成和运动,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化学现象和化学变化的本质。
我还可以借助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疑问。
三、实验环节的重视在教授化学的任何一部分,实验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分子和原子时,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分子和原子运动的过程,可以从根本上理解化学现象和化学变化的本质。
比如,我将有机化学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们亲身体验Bunsen燃气灯的使用方法,获得对分子和原子的构成、运动以及化学反应的最初印象。
四、教师的角色我认为教师的角色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许多技能,比如说,掌握幽默、理智、耐心和有用的视觉语言技巧。
这种多边形的角色可以通过强大的定期培训和专业化课程来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教师应该确定自己的目标、任务和学习方式。
2023年《分子、原子》教学反思_1
2023年《分子、原子》教学反思2023年《分子、原子》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2、学会应用分子的观点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本课题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探究、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认识物质的可分性的观点。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分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认识分子的特征。
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设疑激思,发现问题:1、香水为什么会散发出怡人的香味?2、湿衣服为什么在阳光下干的比较快?3、白糖放在水里为什么不一会就没了,而水变甜了?发现问题。
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提出研究主题。
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富有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激起学生寻求变化本质和内在原因的欲望。
新课学习: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1、【教师讲解】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发展简史。
【得出结论】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2、【出示图片】a、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b、通过移动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得出结论】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3、【教师举例】说明微观的粒子聚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
边听、边看得出结论: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微观的粒子聚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
活动与探究二:分子的特征1、【思考问题】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分子看不见,水却能看见?【得出结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演示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思考问题】水为什么能变红?【出示图片】不同温度下水分子的运动【得出结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着。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的速度加快。
3、【思考问题】50ml水+50ml酒精=100ml液体,正确吗?等式“1+1=2”成立吗?【演示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得出结论】分子间有间隔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范文(二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范文在本次分子和原子教学中,我担任了教师的角色,我主要使用了讲述、示范、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
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可改进的地方,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与总结。
首先,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我过于依赖了讲述的教学方法。
尽管我通过丰富的图示、图表和实例来讲述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但我没有充分利用其他的互动性教学方法,如让学生参与讨论、进行小组活动等。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听课兴趣和参与度下降,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我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
尽管我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但学生并没有亲自参与其中,他们只是通过观察我的演示来了解实验过程和结果。
这可能会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从而限制了他们对分子和原子的深入理解。
另外,我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虽然我通过问题的提出和回答来促进学生的思考,但我并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可能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阻碍他们深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属性和作用机制。
此外,在时间管理方面,我没有很好地掌握教学进度。
有时候我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在一些基础概念的讲解上,导致后续内容的讲述变得匆忙,无法详细解释。
这可能会使学生在后续学习中遇到困难,阻碍他们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深入理解。
综上所述,我在分子和原子教学中发现了一些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应该多样化教学方法,增加互动性教学环节,如讨论、小组活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其次,我应该增加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以加深他们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的理解。
同时,我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最后,我应该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
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和总结,我相信我能够在下一次教学中做得更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范文
本人作为一名物理老师,在进行《分子、原子》的教学过程中,深深地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年轻的学生们需要更具有启发性的教育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本身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在这里,我将以我的教学经验为基础,分享我对《分子、原子》课程的教学反思。
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化学知识时,需要更多的实践。
在教学中我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例如,当我介绍电子运动时,我会让学生们通过实验了解电荷、电压和电流的概念。
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更细致地理解化学理论,并且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意识到学生们在学习化学时需要更多的互动和实际操作。
在我发现学生们在某些理论概念上产生困惑时,我安排他们小组进行相关实验让他们亲自操作,这可以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某些化学实验和应用。
在实验中,学生们互相协作,交流思路,发扬团队精神,增强自己的沟通能力,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非常有益。
与此同时,我也注意到学生们在学习化学时需要一个清晰的理解框架。
在教学中,我使用草图和实例来解释复杂的概念,帮助学生们建立起自己的理解框架。
例如,在介绍原子结构时,我会先让学生看图解原子的构成,再让他们分组去设计自己的模型来构建一个模拟原子的研究实验,这种互动性更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我认为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需求和反馈。
在课堂中,我经常通过教学问答的方式,了解学生们在学习上的困惑,在给他们提供解答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课堂的互动。
我会在课后进行教学评估,根据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来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和改进。
在进行《分子、原子》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们需要更加实践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而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需求和反馈,不断地完善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希望我的教学反思能够给大家带来一点启示和帮助。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引入微观粒子―― 份子、原子的真实存在,上课前我采用向教室中喷洒花露水,学生都能够从物理的角度解释香水挥发了,我们能够感受到凉意、闻到香味,却看不到,这是为什么?并且制作了课件动画。
由这个问题引出物质都是由一些弱小的粒子份子、原子等构成,份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这样处理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了铺垫。
二: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
本课是学生从宏观世界第一次接触微观粒子的开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感悟微观粒子的特性,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
三:演示实验的直观性。
本课我准备了几个演示实验,几个演示实验都以学生做为主体展开,有学生操作。
比如:品红的扩散、浓氨水遇酚酞变红。
品红扩散我做了改动,补充为热水和冷水中的对照实验,学生明显看到品红在热水比在冷水中扩散快,由此得出温度升高份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结论。
浓氨水滴入酚酞变红,实验现象明显,由这个实验引起学生思量:浓氨水与酚酞不接触是否能变红?总之,本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
自己在一些方面还有不少不足,今后要注重查漏补缺,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大提高。
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喷洒空气清新剂,闻到花香,让学生用手对着脸扇风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认识到物质由粒子构成,只要细心观察,就能感知到它的存在。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识,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引导学生根据现象斗胆猜想,并进行实验探索份子的性质。
以苯份子的图示和水份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份子数目让学生直观的感到份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以品红的扩散为演示实验和氨份子扩散实验为例,指出份子是不断运动的。
用“1+1”是否等于注射器抽压实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份子间有间隙。
成功之处:1、学生试验现象明显,非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示学生的思量,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2、这一课题中由于声画、型、文并茂,形象活泼,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学生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份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资份子的过程,为深入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份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3、最后设计的习题,为学生理顺了用份子原子观点说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差别,也理顺了份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差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2023年《分子、原子》教学反思_2
2023年《分子、原子》教学反思2023年《分子、原子》教学反思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要同学们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以及分子的基本性质,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有所涉及。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比较抽象,所以初三学生要真正理解的分子、原子的性质是较为困难的。
于是本节课,通过探究实验,微观动画,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象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分析,确定以下三维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②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③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即宏观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②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探究活动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②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五、教学程序: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证实分子的存在: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我用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梅花》并引发学生思考“为有暗香来”是何故?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中,获得情感的激发,使之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
学生在感知这一自然现象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模拟出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
然后再展示出我们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这样用事实来说话,让学生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2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是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学生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忽略了学生对分子和原子这一概念的前期知识和理解。
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常常被书面化的定义所代替,这样会使得学生很难理解和消化这一概念。
因此,我认为应该在教学中增加一些前期知识的铺垫,例如通过展示实际的分子和原子模型,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它们的结构和组成。
其次,我觉得在教学中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分子和原子作为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其结构和性质直接影响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只停留在抽象的定义和公式层面,缺乏具体的例子和实际应用的讲解。
我认为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实际的例子和实验,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例如,可以通过展示水的分子模型和氢氧化钠溶解在水中的实验来说明溶解现象的原理。
此外,我也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和实践能力。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虽然抽象,但却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和观察。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只局限于让学生背诵定义和公式,忽略了实验的重要性。
我认为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验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发现和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的实验思维和观察力。
最后,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分子和原子作为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与化学、物理、生物等科学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只关注化学领域内的知识和概念,忽略了其他学科的应用和交叉。
我认为可以通过引入一些跨学科的例子和实际问题,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
综上所述,分子和原子的教学反思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强调前期知识的铺垫,增加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实验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强调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改进,我相信可以提高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使化学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价值。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范本(六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范本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喷洒空气清新剂,闻到花香,让学生用手对着脸扇风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着手,认识到物质由粒子构成,只要细心观察,就能感知到它的存在。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识,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大胆猜想,并进行实验探索分子的性质。
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学生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以品红的扩散为演示实验和氨分子扩散实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用“1+1”是否等于注射器抽压实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最后,选择六位同学表演,分别扮演氢原子、氧原子,演绎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使得变抽象的微观知识更为形象,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化学变化的实质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
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成功之处:1、学生试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2、这一课题中由于声画、型、文并茂,形象活泼,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学生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资分子的过程,为深入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3、最后设计的习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说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差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差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适当的语言去描写。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写问题,培育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过程方法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二、学生认知分析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你能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吗?(投影图片)(1)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2)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教师:那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学生观看,思考,并作出猜想:“花香”、水、糖块可能都是由看不见的更小的东西构成的。
通过学生熟悉的宏观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感悟“宏观的物质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并带着困惑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
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观察实验,交流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入的品红,在水中慢慢的扩散。
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实验继续让学生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课题二《分子和原子》教学需要2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存在;重点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并能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本节课堂教学主要体现以下的设计思路:这节课是关于微观粒子的纯理论知识,不比以往研究物质的性质,学生比较感兴趣,本节课如果按照正常的理论性的讲解,会让学生产生枯燥的感觉,而且难以理解所学的知识,因此我将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增加了趣味性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粒子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粒子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讲授完本节课以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了反思,下面重点谈一下我的点滴体会:一、成功之处:1、趣味演示实验的设计——“盛开的桃花”,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产生了疑问,从而激发起了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四个学生分组实验,逐步深入,环环相扣,步步设疑,现象明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
在教学中对“分子基本性质”的学习,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探讨,自己动手去参与实验得出结论,我感觉到了比老师直接讲解和演示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因为学生的实验和讨论发自自己的努力和发现而得到的。
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能亲身体验并学会方法,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才是所谓的“素质”。
以上两点成功之处,很好的体现了课题内涵——“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观察生动、有趣的化学反应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科学习惯。
”3、在课下,我向部分学生进行了沟通与调查,有些学生说出了肺腑之言:“老师,以后这样的实验课,多用我们班讲几次吧!太有意思了,我们很喜欢!”从学生的话语中,我感觉到了课题实施的必要性,同时也体现了本节课实验设计的正确性,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确是成功的。
《分子和原子》教案与教学反思
一、教案内容1.1 课程背景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元,而分子和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学生可以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本质。
1.2 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的定义和特点;(2)了解原子的定义和特点;(3)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关系;(4)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分子的定义和特点,原子的定义和特点,分子和原子的关系;(2)难点:分子和原子的运动规律,分子间的作用力。
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
1.5 教学准备(1)教材或教学资源;(2)多媒体设备;(3)实验器材。
1.6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水的沸腾、气体的扩散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微观结构;(2)讲解:介绍分子的定义、特点以及分子间的运动规律;讲解原子的定义、特点以及原子间的结构;(3)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如分子间的吸引作用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间的相互作用;(4)讨论:分组讨论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化学、药品制造等;(5)总结:概括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强调其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1.7 作业布置(1)复习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总结其特点;(2)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来解释。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但在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方面,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引导。
2.2 教学改进(1)在实验环节,增加实验教师的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来;(2)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3)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应用。
三、教学评价3.1 学生评价3.2 教师评价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有了加深。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1、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感觉最难的就是举例子,既要举能够反映微观世界的还要保证这个例子能使同学对于微观世界的特征长期有印象。
2、由于本课属于微观世界,所以对同学来说特别抽象,同学难以懂得分子和原子真正的涵义,如何激发他们的爱好是我在进行这堂课之前必需好好思考的。
当然经过实际教学,仍有一部分同学还是不能理解物质的宏观和微观。
3、在教授本课时,我觉得还应加大试验力度,让同学们通过试验大胆猜测。
例如除了书上品红的试验外,还可以做红墨水在水中运动的试验、蔗糖溶解的试验、将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的试验。
4、在本课的教学中,还应当化难为易,让同学们喜爱化学,懂得如何学习化学。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2《分子和原子》一课是学校化学进入微观物质世界的第一课。
从本课开头,同学将对微观物质世界有所了解。
而微观物质世界是肉眼所观看不到的。
这就需要老师充分利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利用同学已有的学问和身边的实例引导同学寻求科学答案,促使同学由感性熟悉过渡到理论熟悉,从宏观现象透析出微观改变。
从现象到本质,使同学初步了解这些改变的微观实质。
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互相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同学抽象思维力量,激发同学深厚的探究欲望。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上,有以下几处是在教材的基础上稍加改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品红扩大试验的改良在教材上品红扩大试验的基础上,我又增加了一个对比试验热水中品红扩大的试验。
当观看到热水中品红快速扩大的现象时,同学忍不住地惊呼。
通过对比试验,同学不仅能体会到分子不断运动,并且为后面的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内容埋下伏笔,可谓一举两得。
2、氨分子扩大试验的改良书本上的氨分子扩大试验是在烧杯中完成的。
我们将此试验稍加改良后命名为“铁树开花”。
在能得出相同的结论的基础上,铁树开花的奇妙现象带给了同学视觉上的冲击。
同学对此印象深刻,记忆也肯定会长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2017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600字
篇一: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是初中化学进入微观世界的第一节课,也是最难理解的一节课。
今天第一节课顺利讲解了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及化
学变化的实质,感觉效果较好,特记录如下:
多媒体教学给我们传统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好处,但是有的时候很多老师往往局限于多媒体而忽视清晰条理板书所带来的效果。
分
子与原子很多老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感觉效
果不错。
课之前,我也做了非常好的课件,但是上课前,我准备还
是不用课件讲了,因为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我们的学生
上课时走神的较多。
完全集中精力去听课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我
用板书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把水的蒸发和水的电解讲解的淋漓尽致,同时我也把以后要用的C60分子模型在这里分析了“分子是由原子
构成的”,学生也听得非常入神,能够完全配合老师的讲解内容,
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习“分子是保持
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明白“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构成的,分
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通过画出来的分子和原子能够很好的分析了物质
化学变化的实质,这样一总结,学生完全掌握和理解了,整体效果
很好!
篇二: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我们都知道,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
教学中先出现分子,然后才陆续出现原子和离子。
当教
学中出现了原子、离子之后,就必须向学生提出:保持物质化学性
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和离子这两种微粒。
而每当这时,学生就很容易将这三种微粒进行比较。
这对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
微观想象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好多学生理解起来就产生了障碍。
例如:有的学生会问:“老师,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那原子呢?”这时,我就要用许多相关的内容去给他们解释。
可很多
时候学生听后,从他们的表情中我就能看出来:他们并没有完全听懂。
因为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刚刚接触化学知识,所以想让他
们理解透彻,那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况且现在的农村教学,还没
有达到能把课件制作、网络教学带到课堂去帮助学生们“想象”的
程度。
其实,我认为,对于分子、原子、离子这三种微粒,只有当它们直接构成物质时,才能保持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
根本不能把它们
放在一起进行无关的大小比较,还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解
上的障碍。
因此,我仍赞同以前的旧教材(三年制初中教材)的说法: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这种说法最恰当不过了,因
为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微粒除了分子之外,还有原子、离子呢!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接受了。
“原子”的定义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我感觉这种说法欠妥。
因为当我给学生讲到“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时,对于水和NaCl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了形成共用电子对
和电子的转移的情况。
结果,课后有的同学就问我:“老师,不是
说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了吗?那2H2+O2=2H2O这个反应中,怎
么从原子中分出了电子,而且还形成了共用电子对,在
2Na+Cl2=2NaCl中,也从原子中‘跑’出了电子的转移了呢?”我木然。
因为事实确实如此。
所以,我认为,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对于初级阶段、启蒙阶
段的初中学生而言,如何给“分子、原子”下一个更好的定义,能
够帮助他们去更容易理解、接受这些微观粒子,是很必要的。
篇三: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1、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感觉最难的就是举例子,既要举能够
反映微观世界的还要保证这个例子能使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特征长
期有印象。
2、由于本课属于微观世界,所以对学生来说非常抽象,学生难
以懂得分子和原子真正的涵义,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是我在进行这
堂课之前必须好好思量的。
当然经过实际教学,仍有一部分同学还
是不能理解物质的宏观和微观。
3、在教授本课时,我觉得还应加大实验力度,让同学们通过实
验大胆猜想。
例如除了书上品红的实验外,还可以做红墨水在水中
运动的实验、蔗糖溶解的实验、将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的实验。
4、在本课的教学中,还应该化难为易,让学生们热爱化学,懂
得如何学习化学。
篇四: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喷洒空气清新剂,闻到花香,让学生用手对着脸扇风的感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
事例着手,认识到物质由粒子构成,只要细心观察,就能感知到它
的存在。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识,并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大胆猜想,并进行实验探索分子的性质。
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学生直观
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以品红的扩散为演示实验和氨分
子扩散实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用“1+1”是否等于注射
器抽压实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最后,选择六位同学表演,分别扮演氢原子、氧原子,演绎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使得变抽象的微观知识更为形象,让学生更加深刻
体会,化学变化的实质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
发展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
为易。
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学生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
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进
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成功之处:
1、学生试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
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
2、这一课题中由于声画、型、文并茂,形象活泼,使抽象知识
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学生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分
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资分子的过程,为深入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
3、最后设计的习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说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差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
本差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
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适当的语言去描写。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
虑问题、描写问题,培育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
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感受到:
1.我们的概念教学一定要遵照学生的认知习惯。
2.我们的讲解一定要从生活中来,向生活中去。
3.把握大纲,统览教材一定要心中有数。
具体来说就是:
1、学生的认知习惯是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不能空想一口吃个
大胖子,一步到位的想法在中学教学中不可能实现的。
2、学生接受知识的道路是“先建模,再抽象,最后才运用,而
且运用的时候一定要小步走,逐渐提高”。
3、化学学习不能脱离生活,要多举例子,从中找到规律,切记
不可过于抽象。
4、还要适当进行知识融合,到了一个阶段,就要利用近期所学的新知识对旧知识进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