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度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_樊秀峰

合集下载

陕西装备制造业集中度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研究

陕西装备制造业集中度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研究
关 键 词 :装 备 制 造 业 ;行 业 集 中度 ;区位 优 势 ;技 术创 新 绩 效 中图分类号 :F 4 2 4 .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0— 7 6 9 5( 2 0 1 3 )0 2— 0 0 5 3— 0 5
The Re s e a r c h Co nc e n t r a t i o n o n t he Pe r f o r m an c e o f
n o l o g y i n n o v a t i o n pe r f o r ma n c e o f t he e q u i p n mnt ma n u f a c t ur in g i n Sh a a n x i ,a nd we di s c u s s t h e c o nc e nt r a t i o n o n t h e i n lu— f
t h e t o t a l f a c t o r p r o d u c t i v i t y, t e c h n i c a l e ic f i e n c y a n d t e c h n i c l a p r o g r e s s .T h e r e f o r e ,S h a a n x i s h o u l d b a s e o n t h e a c t u a l c o n — d i t i o n t o p r o mo t e t h e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t h e e q u i p me n t ma n u f a c t u r i n g i n d u s t y. r Ke y wo r d s :e q u i p me n t ma n u f a c t u r i n g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d e g r e e o f i n d u s t r y; l o c a t i o n a d v a n t a g e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p e r -

京津冀协同背景下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

京津冀协同背景下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

京津冀协同背景下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作者:刘宏曼郎郸妮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年第04期摘要:选取区位商作为衡量指标,从制造业整体及其具体行业分析京津冀地区制造业集聚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究影响该地区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技术要素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主要影响因素,而资本要素对产业集聚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

应从产业对接、配套服务体系和生产要素流动政策等方面探讨制造业产业集聚,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制造业;产业集聚;协同发展;产业转移;生产要素;产业对接;税收政策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6)04-0104-06一、问题的提出京津冀位于我国环渤海地区,是我国乃至东北亚重要战略区域,该区域常住人口约1.1亿,经济活动活跃,开放程度较高,吸纳了较多的就业人口,具有较强的创新和科研能力,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不断调整和优化,作为该地区的核心——北京承载了较多的非首都功能,导致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产业布局不合理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工作重点是疏解四类非首都功能,即将一般性产业、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服务行业,部分教育、医疗和一些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部分行政事业性服务机构转移出北京。

其中,一般性产业中的高能耗产业、非科技创新型企业和一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型企业,以及高端制造业中缺乏比较优势的生产加工环节等制造业是转移的重点。

现阶段,京津冀三地制造业均有自身的优势行业,例如,北京地区的汽车制造业产值在2013年达到了3 237.19亿元,占当地制造业总产值的27%,居三地之首;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产值也超过了2 000亿元。

然而作为全国政治中心,以上装备制造业是协同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求北京转移的行业。

作为北京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天津地区的汽车制造业一直是该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13年的销售产值达到3 013.76亿元,约是北京地区的1.4倍。

我国西部城市产业集聚经济效应实证分析——以西安市和成都市为例.

我国西部城市产业集聚经济效应实证分析——以西安市和成都市为例.

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西部城市产业集聚经济效应实证分析——以西安市和成都市为例姓名:杨粉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政治经济学指导教师:程建华20080401摘要集聚经济是指由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而产生的外部经济性对企业生产效率和产业竞争力的促进效应。

集聚经济效应是城市化过程的基础效应,强化城市集聚经济效应显然是提高我国尤其是西部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发展西部城市经济的有效途径。

本文拟对中国西部城市的产业集聚经济效应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

首先通过搜集数据对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素质现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素质总体偏低,企业之间存在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各自为政的问题,这说明在西部地区进行产业集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对西部地区12个代表性省会城市的产业集聚情况进行总括性的描述考察。

最后以区内两大中心城市西安市和成都市为例,利用我国著名学者唐杰、金相郁等所分析的可用于规模经济测度的CES的变式,对西部城市的产业集聚经济效应进行定量测算,并对集聚经济效应h值进行ISE、LOC、UBE的因素分解,这正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定量分析表明,西安市和成都市的产业集聚效果都比较差。

西安市的集聚经济效应h值历年均小于l,总体上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成都市的集聚经济效应水平先高后低且小于1的总体发展趋势,表明成都市实现的也是集聚不经济。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西安市的城市集聚经济UBE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西安市产业集聚体之间存在许多诸如缺乏专业化分工合作、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度低等问题,而对成都市的集聚效应进行因素分解分析的结果表明,成都市某些产业现有生产规模已超过最佳生产规模、一些集聚部门为非比较优势部门或已从比较优势部门转化为非比较优势部门,这说明成都市也存在产业集聚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从而本文从定量实证的角度说明西部地区城市产业集聚状况存在严重问题的事实,弥补了在西部地区进行产业集聚研究缺乏定量实证研究的不足,为西部产业集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关于影响西安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关于影响西安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关于影响西安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摘要】西安高新区产业发展受政策因素、人才因素、科技创新、资金支持和产业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影响。

政策因素包括政府支持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引导和规范产业发展起关键作用。

人才因素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人才培养和吸引成为关键。

科技创新作为引领产业发展的核心能力,直接影响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资金支持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开拓都至关重要。

产业生态环境包括产业集聚效应、创新环境等,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对于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至关重要。

综合分析各影响因素,提出增加政策支持、加强人才培养,加大科技投入、加强资金支持、优化产业生态环境等建议,推动西安高新区产业发展持续向前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西安高新区、产业发展、政策因素、人才因素、科技创新、资金支持、产业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对策建议。

1. 引言1.1 西安高新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西安高新区是陕西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形成了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目前,西安高新区已有多家知名科技企业入驻,如华为、中兴、海尔等,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产业结构方面,西安高新区具有一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产业集聚度还不够高,大型科技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差距较大,导致中小企业发展困难。

产业创新水平有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

人才短缺、资金紧缺等也制约了区域产业发展的进程。

西安高新区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区域产业发展水平。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西安高新区作为西安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科技创新源,其产业发展对于西安市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西安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探讨影响西安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和发展路径提供参考。

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绩效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陕西省高技术产业集群为例

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绩效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陕西省高技术产业集群为例

展中 , 政 府都是 一个 重要 的行为 主体 。金 煜等 利用 1 9 8 7 —
究提 出以下假设 : H : : 投 资水平 对产业集 群绩效有 显著 的正
向影响。 资源基础理论 认为 , 知识 和能力是 创新 的基 石 , 也是企
2 0 0 1 年 省 际面板 数据 对 中国工业 集 聚影 响 因素进 行 了实
增加值作 为本文对集群绩效的衡量变量。

府扶持性和产业集群本身 的地 理集 中特点 , 高技术产业集群 的投资主体主要 为政府 与集群 内企业 。 高技术产业本身 的高 投资 、 高风险特点 , 导致其 比传统产业需要更 高的投资水平 。
同时对于投入到高技术产业 中的科技经费 , 不 管是来 自政府 还是集群中金融机构 的贷款 , 或者是企业 直接用于创造价值

研 究假 设 的提 出
企业 知识理论认为 , 人类 生产需要 知识。企业运作过程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4 — 0 2
的投资 , 都将解决 高技术产业的高资金需求 问题 。因此投资
基 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项 目( 7 0 8 0 3 0 4 0 ) ; 教 育部人 文社科基金 资助项 目( 0 8 J C 6 3 0 0 6 5 ) ; 陕西省 自然科学基金资 助项 目( 2 0 1 I J M9 0 0 2 ) ; 西北工业大学人文社 科与管理振兴基金 资助项 目( R W2 0 1 0 0 4 )
产 出的影响高 了模型估 计效果 ; 二是 对绩效产 出的指标 采用产
业增加 的价值来 衡量 , 而不是像大多数学者采用的 区位商等 指标 。本文 强调绩效 指标对集群 绩效所产生 贡献 的直接衡 量, 因而决定用较接 近财务性 指标 的经 济性指标 , 采 用产业

制造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来自中国265个城市的经验证据

制造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来自中国265个城市的经验证据
1 . 2 基 于城 市 和 人 口因 素
1 期或 2 期, 本 文选择 的是更 长的时期 , 滞后 7 期, 即以 中的产业带来正外部性 。周 伟林 ( 2 0 0 4 ) 认 为城 市规模 2 0 0 4 年 各个城 市的制造业集 聚度为基 准。 的扩大为劳动力 提供 更 多 的就业 机会 , 使 得 劳动 力 的 C { t y s i z e 表示第 i 个 城市 的城市 规模 , 我们 人 口指 搜寻成本大 幅降低 , 同时 大城 市 良好 的公共 基础 服务 标来表示城市规模 , 用 i 市的人 口数量 和全 国城市 人 口 也将吸引大量人才涌人大城 市 。因此 , 在一定 范 围内 , 数量 的平均值 , 这两者 的比值来衡量城市规模 。 城市规模 的扩大能促进制造业集 聚 。 T r a n s p o r t 表示各市交通 运输 和基 础设施 建条 件 , 1 . 3 基 于 空 间 因素 这里采用各市 的人均城市道路面 积与全 国人 均城市 道 金煜 ( 2 0 0 6 ) 认 为区域间的运输 成本直 接决定这 区 路面积的 比值来衡量 。 域的集聚力和分散力 的大小 , 运输 成本越 小 , 集聚力 越 K n o wl e d g e 表示第 i 个城 市的知识密集 度。i 市 的 强 。因此 , 在一定范围内 , 交通运输条 件 的改善能促 进 每万人拥有 的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量 和全 国城 市每 万 制造 业集聚 。 人拥有的高等学校 专 任教师 数量 平均 水平 , 两者 的比
城市经济 学的理论 指出城市规模 的扩大会 为城 市
在滞后期 的选择上不 同于其 他学者所通 常采用 的滞后
2 模型设定 、 变量 设计 与 数 据 说 明
2 . 1 模 型 设 定

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综述

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综述

2015年5期总第780期一、引言产业集聚作为产业发展的一种区域性现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能够改善甚至消除产业在区域内的分散现象,进而达到规模经济,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聚是一种集聚行为,那么就存在一个集聚程度的问题,即产业集聚度。

产业集聚度能够反映产业的竞争力和一个区域的经济实力。

对于产业集聚度,早期主要侧重于关于集聚理论的定性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产业集聚程度定量研究成为了区域经济学家们关注的重点,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创造和发展了多种产业集聚程度的测量方法。

二、产业集聚的测度方法随着产业集聚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衍生出了多种用于评价产业集聚程度的方法,并随着研究的深入而更加具有实用性。

比较常用的测度指标有行业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熵指数、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EG 指数等。

下面将对各个测度方法进行系统的介绍。

1.行业集中度指数行业集中度是衡量某产业内各企业竞争程度的重要标志。

公式如下:CR n=其中,X i 表示在X 产业中第i 位企业的产值,n 表示X 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几个企业的数目,N 表示该产业所有企业的数目。

CRn 指数取值在0到1之间,其值越接近1,表明产业集中度越高;反之,亦然。

CR n 指数的计算简便易行,但也有它不足之处。

因为CR n 指数随着n 的取值不同而不同,结果不唯一,而且它只计算了前n 家规模最大的企业市场份额,不能反映产业集聚的所有信息,因此通常不单独使用。

2.赫芬达尔指数赫芬达尔指数由赫希曼率先提出,后由赫芬达尔在1950年发表的《钢铁业的集中》一文中进一步阐释,用来测量行业集中度。

赫芬达尔指数也是衡量市场结构的一个主要指标。

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产业集聚测度指数之一。

公式如下:X 表示产业总产值,X i 表示企业i 的产值,z i 表示企业i 在整个产业内所占的比重,N 表示该产业内企业个数。

当某产业完全集中在某一地区时,赫芬达尔指数H 等于1,当某产业呈均衡分布时,H 等于1/n,故而H 的取值在1/n~1之间。

陕西省制造业集聚水平测度及决定因素分析

陕西省制造业集聚水平测度及决定因素分析

研 究方 法 ・
d o i : 1 0. 3 9 6 9 / j . i s s n. 1 0 0 5—8 1 4 1 . 2 0 1 3. 0 4. 0 1 2
资源开发 与市场 R e s o u r c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M a r k e t 2 0 1 3 2 9 ( 4 )
中 图分 类 号 : F 4 2 4 .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8 1 4 1 ( 2 0 1 3 ) 4 —0 0 3 7 6 —0 4
Me a s ur e s a n d De t e r mi n a nt s o n Le v e l 0 f Ma nu f a c t ur i n g I nd us t r y Ag g l o me r a t i o n i n S ha n x i Pr o v i nc e
动 密 集 型 产 业 集 聚 特 征 较其 他 产 业 更 明 显 ; 行 业集中度呈现 出关中地 区高 , 陕南 、 陕北低 “ 中 心一 外 围” 的空 间 特 征 。研 究 认 为 , 资 源禀赋差异 、 规 模 经 济 效 应 和政 策 因 素 对 陕 西 省 产 业 集 聚 度 尼系数 ; 集 聚度 ; 陕 西 省
Z HA NG J i a —q i , L I U Ke —we i , T U C h u n
( C o l l e g e o f Ur b a n a n d E n v i r o n me n t , N o r t h w e s t U n i v e r s i t y , Xi a n 7 1 0 1 2 7, C h i n a )
陕西省制造业集聚水平测度及决定因素分析

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陕西省的实证

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陕西省的实证

中图分 类号 : F 4 2 6 . 4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 4 9 9 8 ( 2 0 1 4 ) 0 2 — 0 0 0 1 — 0 4
Ab s t r a c t :E q u i p me n t ma n u f a c t u in r g i n d u s t r y i s t h e l e a d i n g i n d u s t r y i n S h a a n x i p r o v i n c e ,S h a a n x i p r o v i n c e wi l t t a k e a s t r a t e g i c me a s u r e t o r e v i t a l i z e t h e e q u i p me n t ma n u f a c t u in r g i n d u s t r y i n t h e f u t u r e t o p r o mo t e t h e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制 造 业 的 战 略措 施 。 构 建 了影 响 因素 概 念模 型 。 采 用 主成 分分 析 和 多元 线 性 回 归 分析 方 法 研 究 了陕 西 省 装 备 制 造 业 产 业 结 构 升 级 的 影 响 因素 作 用 机 理 , 得 出 了 影 响其 升 级 的关 键 因素 并提 出 了相 应 的 对 策 和 建 议 。 关键词 : 装备制造业 产 业 结 构 升 级 的机 理 影 响 因 素 实证 分析
装 备 制 造 业 产 业 结 构 升 级 影 响 因 素 分 析
基 于 陕 西 省 的 实证

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程度的实证分析

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程度的实证分析
中 图分 类 号 : 27 文献 标 识 码 : F 0 A
1 制造 业区域集聚程度 的测算和度量
1 1 产 业区域集 聚程 度的测 算指标 .

C n为集 中度 ,表 示某 产业规 模在前 n 的地 R 位
区员工总数 占该产业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 ,n 在本 文取 1 4 X 代表 x产业第 i 和 ,i 位省区的从业人数 ;
及纸 制品业 、 2 油加工 及炼焦 业 、 2 化 学燃料 C 5石 C6 及化 学制 品制造 业 、 2 医 药制造 业 、 2 化 学纤维 C7 C8 制造业 、 3 非 金属 矿物制 品业 、 3 C 1 C 2黑色金 属冶炼 及压 延 加 工 业 、C 3有 色金 属 冶 炼及 压 延 加工 业 、 3
通过 计 算表 明 :
( )制造业行业的分布呈现 出显著的空间集聚 1 现 象 ( 表 1。表 1 明 :0 3年至 20 在一 个 见 ) 说 20 06年
省份 集聚 程度 最强 (C 。的行 业都是 电子及 通信 设 R)
(59 % ,粤苏 沪浙 ) 7 .0 、电气机 械及 器材 制造 业
2 0 年制造业 2 个行业的数据进行分析。 06 O
基金项 目: 陕西省软科学项 目“ 陕西 区域特色高新技术创新集群培育策略研究”2 0 K 2 ) (08 R 3。 收稿 日期 : 0 8 1 0 2 0 —1 —1 作者简介: 郑耀群 (9 8 , , 17 一)女 陕西礼泉人 , 西安 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 院博士生 ; 究方向: 研 产业经济学。
第 2期 (09 2 ) 20 年 月
中 国科 技 论坛
1 3 制造 业 2 . O个 行 业 区域 集 聚 程 度 的计 算 结 果

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

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

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于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经济效益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经济发展的主要依靠点便是产业的集聚。

因此,经济发达的地方在不断地发展产业聚集区以期通过聚集效应带动经济发展,在西部地区也出现了许多该类型的区域合力整合,产业集聚已经成为长期的发展战略。

因此本文就着重探讨一下如何拓展产业集群优势,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战略。

二、研究内容1、分析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的现状:本文首先通过对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现状进行分析,探寻西部地区产业中存在哪些行业可以进行集聚。

2、分析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发展瓶颈:从市场、政府、企业等方面分析影响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发展的因素,为如何拓展产业集群优势到研究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的战略提供了数据基础。

3、探究如何拓展产业集聚优势:了解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的基础上,本文分析如何更好地拓展产业集群优势,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战略。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资料分析法、实证研究法、专家访谈法等多种方法,对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的总体情况、市场、政府、企业等多个层面进行研究,快速获得数量庞大的数据,并且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情况,为研究结果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

四、预期目标1、揭示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的现状,分析现有可能存在的行业形成集聚效应;2、分析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困境及其原因,寻求突破之路;3、提出西部地区产业集聚战略实施路径,为长期可持续的区域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五、论文的创新点1、研究定位,针对西部地区产业集聚效应问题展开广泛的探究;2、研究思路,采取多维度认识宏观大局,微观把握实践落地;3、研究内容,结合实证研究法,科学客观评估了产业集聚的效应。

六、提纲1.绪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1.2.研究目的和意义1.3.研究方法和设计2. 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现状2.1 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现状2.2 各省产业集聚状况2.3 西部地区产业集聚现状分析研究3. 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发展瓶颈3.1 市场发展情况对产业发展的影响3.2 政府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3.3 企业运营管理的影响3.4 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发展瓶颈分析研究4. 如何拓展产业集聚优势4.1 西部地区的拓展产业集聚优势措施4.2 联动发展的方式4.3 发展新兴产业的方式4.4 建设公共服务体系4.5 整合上下游产业4.6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5. 结果分析和对策建议5.1 结果分析5.2 对策建议。

产业分布、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

产业分布、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

产业分布、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产业分布、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以中国制造业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集聚现象日益显著,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的角度出发,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式,揭示中国制造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政策制定和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对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的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它们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分析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本文将利用中国制造业的相关数据,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检验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具体而言,将选取适当的指标,构建计量模型,并运用面板数据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揭示中国制造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实际作用及其差异。

本文将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的深入研究,为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推动地区经济增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的研究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产业分布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产业分布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

产业分布指的是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集聚情况,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资源禀赋、政策环境、市场需求等。

而地区经济增长则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通常通过GDP增长率等指标来衡量。

从理论上看,产业分布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产业分布的优化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当某一地区能够吸引和集聚优势产业时,这些产业会带动当地就业、投资和消费的增加,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也会反过来影响产业分布。

随着经济的增长,地区的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等条件会得到改善,进一步吸引更多产业入驻,形成良性循环。

制造业集聚经济测度及异质性分析

制造业集聚经济测度及异质性分析
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经济效益
通过分析区域内制造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指 标,如产值利润率、成本利润率等来衡量 ,反映该区域制造业的经济效益水平。
制造业集聚经济测度的实证分析
数据收集
收集相关统计数据,包括企业数据、产业数 据和宏观经济数据等。
指标计算
根据指标体系计算各项指标的具体数值。
综合评价
将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制造业集聚 经济的状况和发展趋势。
,推动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制造业集聚经济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集聚程度越高,促 进作用越强。
02
不同地区制造业集聚经济的贡献程度存在差异,东部地区贡献最大, 中部次之,西部最小。
03
制造业集聚经济的异质性主要表现在产业类型、企业规模和创新能力 等方面。
结合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研究制造业集聚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和 方向。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总结词
政策引导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 产品质量。
详细描述
政府应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制造业向高端 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同时,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企业创新活 力,提高制造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
总结词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有助于提高制造业的市场份额和盈利 能力。
详细描述
政府应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提高企业的 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应建立健全创新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技术转移转化、知识产权 保护等服务,促进企业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此外,还应加强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

我国工业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研究

我国工业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研究

我国工业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研究马文霞【摘要】产业集聚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产业集聚也引起了环境污染问题.利用2014年我国31个省的工业总产值及二氧化硫排放量等相关数据,以区位熵法对我国工业产业的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再利用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了我国工业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工业产业集聚使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却有利于缓解环境污染.最后提出了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引进环保技术以及提高环保意识等措施以解决我国工业产业集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26)001【总页数】7页(P35-41)【关键词】产业集聚;环境污染;区位熵;陕西省;参数估计【作者】马文霞【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03.3产业的空间集聚既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又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同时也是经济活动向心力和离心力相互作用的均衡结果,由此,在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推动集聚区域的经济增长。

我国的产业集聚活动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从最初建立沿海经济特区到实施西部大开发,再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所形成的工业集聚地不仅越来越多,而且形式和内涵也越来越广泛,这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但伴随着我国产业集聚程度的加剧,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据有关部门报道,2014年,我国氨氮排放总量为238.5万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 974.4万吨,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为2 078万吨,此外,酸雨、雾霾等恶劣天气的出现也越来越频繁。

因此,在未来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如何处理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就成为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于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研究近年来已经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和专家关注的焦点,具体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产业集聚将加剧地区环境污染。

陕西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陕西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陕西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作者:王芹来源:《价值工程》2011年第11期摘要:随着东部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条件的逐步形成,陕西省必须加强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提高工业化水平;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加快城市化进程。

为此,有必要对陕西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进一步对产业集群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互动进行实证。

Abstract: With the industrial cluster conditions in developed eastern region gradually formed, Shaanxi province must strengthen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cluster, improve the level of industrialization, play the advantage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speed up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of industry clusters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aanxi and further conduct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关键词:陕西省;产业集群;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经济发展Key words: Shaanxi Province;industrial clusters;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143-010引言国内外实践证明,培育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

陕西产业结构的分析及优化研究——兼论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

陕西产业结构的分析及优化研究——兼论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

陕西产业结构的分析及优化研究——兼论产业投资基金的设

牛婷;窦玲
【期刊名称】《技术与创新管理》
【年(卷),期】2010(031)005
【摘要】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产业结构不仅反映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同时也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因此,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对陕西省的产业结构现状及优化升级这一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在借鏊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陕西省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和优化对策研究.通过分析陕西省三次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主要问题,为陕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总页数】6页(P580-585)
【作者】牛婷;窦玲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9;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2.9
【相关文献】
1.陕西省入境旅游产业结构分析与优化研究 [J], 潘宇;马耀峰;白凯
2.陕西省多目标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J], 雷社平;李想;牛嘉悦;王璐芸
3.新形势下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探新——兼论内蒙古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的构想 [J], 邸胜宝
4.基于SSM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J], 李国平;彭冀洲
5.东北老工业基地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的思考——兼论完善振兴东北的金融支持体系[J], 王刚;梁立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陕西省的分析研究

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陕西省的分析研究

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陕西省的分析研究巩前胜;吴丹凤【摘要】从理论上分析了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陕西省相关资料对此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基础设施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装备制造业能源消费总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大中型企业占所有装备制造业企业数的比重等因素对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影响显著.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0)003【总页数】5页(P20-24)【关键词】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影响因素;陕西省【作者】巩前胜;吴丹凤【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5;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采油一厂,黑龙江,大庆,1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0 引言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产业集群作为常见的产业组织形态,以其特有的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和知识溢出等效应,对于加快企业成长、推动工业化进程以及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陕西省政府为了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也培育了一批装备制造业集群。

然而,装备制造业集群的产生并不意味着能够发挥巨大的集群效应。

为此,本文以陕西省装备制造业集群为例,具体分析了影响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具体因素,以填补现有文献对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的空白。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1.1 理论分析产业集群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受资源的制约。

资源是社会财富的来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资源之间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之间、社会资源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替代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资源对自然资源的替代,以及可再生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作用会越来越大。

马歇尔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到,“导致工业地区性分布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自然条件,如气候和土壤的性质,附近有矿山和采石场,或是水陆交通便利”。

西安制造业集聚效应研究

西安制造业集聚效应研究

西安制造业集聚效应研究杨嵘;刘睿【摘要】对西安市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算,发现西安市轻工纺织和资源加工制造业集聚水平较低,机械电子制造业集聚水平最高.通过对西安市制造业部门历年来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西安市制造业整体集聚效应不明显.对西安市制造业在合理配置生产要素、选择产业升级所需驱动力、发挥集聚效应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27)006【总页数】8页(P1-8)【关键词】集聚效应;制造业;回归分析【作者】杨嵘;刘睿【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5;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270 引言全球工业化浪潮一再证明:工业是城市兴盛的引擎,工业强则城市强。

而大工业生产中的制造业更是支撑一座城市发展的筋骨。

西安制造业发展不仅有以往的辉煌,同时作为国家“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重点布局的工业基地,还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工业体系完整、科教资源、军工科技等位居全国前列,航空航天、新材料、新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目前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

西安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辉煌的历史,但西安制造业却存在着工业不大不强、工业短板补不上的问题。

西安制造业的经济贡献率与东、中部城市相比差距甚远。

在20世纪90年代初,Krugman构建的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产业集聚能够产生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而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知识的溢出促进经济增长,因此,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之间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1]483-499产业集聚的水平、集聚效应的发挥将直接影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目前,西安制造业的集聚水平究竟处于何种地位?集聚效应的发挥如何?下面将对西安市制造业集聚水平现状及产业集聚效应进行分析。

1 相关文献综述自2015年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以来,制造业成为许多专家的研究热点,就近几年的研究来看,对制造业集聚效应的研究多是从全国的层面进行分析。

高技术产业集聚、创新与制造业高水平“走出去”--基于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视角

高技术产业集聚、创新与制造业高水平“走出去”--基于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视角

高技术产业集聚、创新与制造业高水平“走出去”--基于出口
技术复杂度提升视角
余姗;樊秀峰
【期刊名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年(卷),期】2022()2
【摘要】文章利用2009—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出口技术复杂度来表征制造业高水平“走出去”,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及门槛效应模型,对高技术产业集聚及其创新影响制造业高水平“走出去”的独立效应和协同效应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发现高技术产业集聚与高技术产业创新对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均具有提升作用;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创新的协同作用对出口复杂度提升产生正向影响;以高技术产业集聚度作为门槛变量进行实证检验发现,高技术产业创新与出口技术复杂度存在非线性门槛效应。

【总页数】6页(P110-115)
【作者】余姗;樊秀峰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西部能源经济与区域发展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0
【相关文献】
1.基于技术创新的出口技术复杂度对制造业出口竞争力提升效应研究
2.基于技术创新的出口技术复杂度对制造业出口竞争力提升效应研究
3.制造业服务化视角下的服务业\r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r——基于技术出口复杂度的分析
4.人力资本、协同集聚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基于有调节的中介效应视角
5.数字经济对我国制造业高质量走出去的影响——基于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视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j
式中: θ ij 表示地区 j 行业 i 的产值; ∑θij 表示地区 j
i=1
nபைடு நூலகம்
的总产值; ∑θij 则 表 示 行 业 i 全 国 的 总 产 值 ;
n
∑ ∑θ
i j
j=1
ij
是全国总产值。
1 陕西省制造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与评价
对产业集聚的测算有很多种方法, 如 HHI 指 数、 基尼系数、 EG 指数、 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和区 位熵 (β 指数) 等, 但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分析问 题的重点不同, 本文选用区位熵 (β 指数) 和空间基 尼系数来分析。 文中样本选用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制造 业的 28 个行业, 区位熵指数计算的数据来源于历 年 《陕西省统计年鉴》 及 《中国统计年鉴》 。 陕西省空 间基尼系数则运用 2010 年陕西 10 个地市级规模以 上工业企业分行业数据来计算, 相关数据来源于陕 西省各市 2011 年统计年鉴及各市统计局; 全国空 间基尼系数运用 30 个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 数据来计算, 所用数据来源于 《2011 中国统计年鉴》 和 2011 年全国各省统计年鉴。 1.1 区位熵指数 区位熵指数是表明某地区某个产业发展的专
表 1 给出了陕西省 2006—2011 年制造业分行 业区位熵指数及其变化趋势。 其中区位熵值大于 1 的行业只有 9 个, 这些行业中多数是高度资源依赖 性的, 其投入主要是原始自然资源, 属于初级产业。 它们具有比较优势原因是陕西省自然资源相对充 裕, 尤其是陕北有着丰富的煤、 石油、 天然气等, 陕 南有发达的烟草种植业, 而秦岭山脉又是一个天然 的药材宝库。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集聚度高则 是由于陕西发达的教育事业。 此外, 装备制造业作 为陕西省主导产业, 交通运输设备和专用设备制造 业也相对具有比较优势。 除了这 9 个行业, 其余 21 个产业的区位熵值是小于 1 的, 即与全国相比没有 比较优势。 由此可见, 陕西省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 较低, 而且发展比较好的行业都是资源依赖型的。 从行业的变化趋势来看, 区位熵值大于 1 的比 较优势行业中, 其集聚度几乎都呈下降趋势, 说明 资源依赖性有一定的时限度, 随着技术的发展, 物 流水平的提升, 靠近原始生产材料地的区位选择将 变得不重要, 这些行业的集聚度及比较优势会日益 下降。 1.2 空间基尼系数 区位熵指数能够反映出陕西省制造业分行业 的专业化水平及其集中程度, 但是不能反映出制造 业整体分布的均匀程度, 而空间基尼系数可以完善 这一问题。 Krugman 等人用来测定美国制造业集聚 程度的度量方法就是空间基尼系数, 其公式为:
业化程度, 即集聚水平, 它是与全国平均水平来比 较的, 若区位熵大于 1, 说明该地区该产业相对于全 国具有比较优势, 若区位熵小于 1, 说明该地区该产 业与全国相比较不具有专业化发展优势。 区位熵 (β) 指数用公式表示为:
β ij = θ ij
n ij
∑θ
i=1 i
n
ij
∑θ ∑ ∑θ
j=1 j
收稿时间: 2013 - 04 - 02; 修回时间: 2013 - 06 - 07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08BJY087); 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12J102) ;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 (2013JK0125) 作者简介: 樊秀峰 (1955—) , 女, 陕西镇安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家产业安全、 跨国公司理论与实践。 E-mail: fxf@mail. 。
116




第 33 卷
下形成的结果[10]; Amiti 发现生产要素的成本差异促 使厂商根据比较优势来选择生产区位, 而产业间垂 直的投入产出联系则诱使上下游企业集聚在一起[11]。 国内对产业集聚的研究始于 1990 年代, 主要 是借鉴和运用国外的产业集聚理论来分析我国发 生的典型产业集聚现象。 在产业集聚趋势研究上, 武前波等通过对 1990 年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 500 强的数据分析, 揭示出中国制造业企业整体处于行 业不断集中的趋势[12]; 路江涌等同样认为中国的行 业区域集聚程度处在一个上升阶段[13]。 在产业集聚 原因的研究上, 赵伟等基于中国制造业 20 个分行 业研究了 FDI 与产业集聚度的关系, 发现 FDI 与产 [14] 业集聚度呈正相关关系 ; 文玫认为交易和运输费 用的下降可能会促进制造业地域上的聚集[15]; 刘修 研等利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 发现地区产 业专业化水平、 市场潜能和地区要素禀赋等对产业 动态集聚有显著的正影响[16]。 可以看出, 现有的文献主要是对全国性的产业 集聚问题进行分析, 很少研究具体某一特定区域特 别是省份的产业集聚变动规律, 但我国地区间及省 份间产业结构特征的较大差异, 导致各地区集聚程 度、 集聚原因不同, 使得研究特定地区的产业集聚 更有现实意义。 因此, 本文选择陕西省作为研究对 象, 从行业层面出发研究其制造产业集聚的程度及 其影响因素, 对提高制造业产业集聚度, 发展优势 产业, 提高西部地区竞争力提供政策建议。
究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Marshall 首次使用 “集 聚” 的概念来描述地域相近的企业或产业的集中现 象, 认为劳动力市场共享、 中间产品投入和技术外溢 这三个要素是产业地区性聚集的主要原因[6]; 韦伯认 为工业所在的空间位置由成本因素决定, 成本优势 [7] 可吸引企业的选址 ; 克鲁格曼用规模收益递增理 论, 结合新贸易理论, 证实低的运输成本、 高制造业 [8] 比例和规模有利于区域集聚的形成 。 Storper 等分析 了工业化的地理过程, 认为集聚是工业增长的一种 [9] 基本空间结构模式 。 Arthue 认为产业集聚的产生是 产业在递增收益、 路径依赖、 历史积累和区位 “锁定”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 内高度集中, 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 的一个过程。 在 20 世纪末, 产业集聚现象在发达国 家大量出现, Krugman、 Ellision 研究显示美国存在 典型的制造业集聚现象, 并且成为他们工业发展的 [1-2] 重要战略方式 ; 在近年的研究中, Guimaraes、 Clancy 等发现发展中国家也同样普遍存在产业集 聚现象 [3-4]。 目前, 产业集聚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 [5] 点和焦点问题 。 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 产业集聚是产业活 动在地理空间的集聚现象, 国外对于产业集聚的研
G =∑(s i - x i)2
i
式中: G 是空间基尼系数; Si 表示 i 地区某行业就业 人数占全省该行业就业人数的比重; Xi 为该地区就
第9期
樊秀峰, 康晓琴: 陕西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度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117
表 1 2006—2011 陕西省制造业各行业集聚度变化趋势 Tab.1 Changes of agglomeration level in Shaanxi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OI:10.15957/ki.jjdl.2013.09.018
第 33 卷第 9 期 2013 年 9 月
经 济 地 理 ECONOMIC GEOGRAPHY
Vol.33, No. 9 Sep., 2013
陕西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度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樊秀峰, 康晓琴
(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 中国陕西 西安 710061) 摘 要: 选用 2006—2011 年陕西省制造业 28 个行业为样本, 用区位熵指数和空间基尼系数对陕西省制造业集聚度 进行测算, 研究发现集聚度高的行业多数是资源依赖性的, 并且这些行业的产业集聚度整体呈下降趋势, 而陕西省 的主导产业装备制造业集聚度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并不高; 同时制造业主要集中于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然 后运用 Panel-data 模型对制造业集聚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显示行业劳动力密集度, 行业增长水平, 规 模经济,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运输成本降低能促进产业的集聚, 同时政府干预不利于产业的集聚, 而外商直接投资 水平 (FDI) 的提高对产业集聚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区位熵指数; 空间基尼系数; 制造业; 陕西 中图分类号: F41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8462 (2013) 09 - 0115 - 05
Agglomeration Level Measurement of Manufacturing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Empirical Analysis
FAN Xiu - feng, KANG Xiao - q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Xi’ 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 an 710061, Shaanxi, China)
行业 石油加工、 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饮料制造业 烟草制品业 医药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食品制造业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 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塑料制品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橡胶制品业 纺织业 通信设备、 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金属制品业 木材加工及木、 竹、 藤、 棕、 草制品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纺织服装、 鞋、 帽制造业 家具制造业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皮革、 毛皮、 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2006 2.897 1.440 0.943 1.617 1.465 1.900 1.258 1.080 1.081 0.595 0.917 0.628 0.703 0.628 0.519 0.176 0.616 0.423 0.166 0.359 0.308 0.220 0.100 0.027 0.066 0.091 0.011 0.023 2009 2.803 1.472 1.308 1.497 1.385 1.360 1.143 1.065 0.955 0.818 0.944 0.723 0.581 0.665 0.578 0.275 0.439 0.438 0.296 0.258 0.248 0.294 0.175 0.186 0.107 0.102 0.034 0.020 2011 2.657 1.280 1.514 1.292 1.323 1.098 0.910 1.131 0.847 0.793 0.911 0.719 0.567 0.465 0.630 0.501 0.460 0.389 0.360 0.268 0.281 0.423 0.169 0.104 0.102 0.134 0.167 0.022 趋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