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资格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知识点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节律异常,包括心率过快、过慢或不规则。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非常重要,护士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的护理要点来提供恰当的护理。
以下是一些心律失常病人护理的关键要点。
1.观察病人的心律和心率:监测病人的心率和心律是护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通过连续监测心电图、脉搏或血压,了解病人的心率和心律是否正常,并及时发现可能的异常情况。
2.观察病人的症状:心律失常可能导致病人出现不适或明显的症状,如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
护理人员需要仔细询问病人的症状,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3.确定病人的病因:针对心律失常病人,护理人员需要了解病人的病因。
一些常见的病因包括冠心病、心肌病、电解质紊乱等。
了解病因可以帮助护理人员针对性地制定护理计划。
4.给予药物治疗:药物是心律失常病人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护理人员需要仔细了解病人所使用的药物,包括药物的名称、用法、剂量和作用。
同时,护理人员需要严格遵守用药的时间规定,并定期观察病人的治疗效果和药物副作用。
5.提供体位调整:有些心律失常病人可能会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包括低血压和晕厥。
在这些情况下,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进行体位调整,如平卧位或半卧位,以帮助维持血流动力学平衡。
6.提供心理支持:心律失常可以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护理人员需要与病人进行积极的沟通,提供心理支持和鼓励。
同时,护理人员还可以向病人提供相关的心理疏导和调适技巧,帮助病人积极应对心律失常带来的压力。
7.教育病人及家属:护理人员应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
包括告知病人其心律失常的病因和相关的风险因素,帮助他们了解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治疗效果,引导他们掌握一些自我监测和处理相关紧急情况的方法。
8.定期复查和进展记录:护理人员需要定期复查病人的心电图、心率等指标,并及时记录和报告情况。
根据病人的进展和变化,适时调整护理措施,确保病人获得最佳的康复效果。
护士资格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知识点
护士资格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知识点心律失常指心脏电活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的2018护士资格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心脏的传导系统由产生和传导冲动的特殊分化的传导组织构成。
在正常情况下,由窦房结产生冲动,沿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普肯耶纤维网传导最终到达心房与心室而产生一次完整的心动周期。
各种原因引起心脏冲动起源或冲动传导的异常均可引起心脏活动的规律发生紊乱,称为心律失常。
临床上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按其发生原理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1.冲动形成异常(1)由窦房结发出的冲动频率过快、过慢或有明显不规则形成的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
(2)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异位)的冲动,则形成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颤动以及逸搏心律等心律失常。
2冲动传导异常(1)传导阻滞常见的有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左、右束支及左束支分支传导阻滞)。
(2)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如预激综合征。
一、窦性心律失常心脏的正常起搏点位于窦房结,其冲动产生的频率是60~100次/分,产生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
窦性心律的频率因年龄、性别、体力活动等不同有显著的差异。
心电图特征P波在I、Ⅱ、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PR间期0 12~O.20秒(图2—1)。
图2·1窦性心律(一)窦性心动过速成人窦性心律频率在100~150次/分,偶有高达200次/分,称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速通常逐渐开始并逐渐终止。
1.病因多数属生理现象,健康人常在吸烟,饮茶、咖啡、酒,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发生。
在某些疾病时也可发生,如发热、甲亢、贫血、心肌缺血、心力衰竭、休克等。
应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亦常引起窦性心动过速。
2020初级护师《内科护理学》知识归纳: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初级护师考试.doc
点击查看:2020年初级护师考试《内科护理学》知识归纳汇总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三节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是指心脏冲动的起源部位、频率、节律、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
主要内容有1.窦性:心动过速、过缓、窦性心律不齐。
2.房—房搏、房颤。
3.室—室早、室颤。
最常见:室性早搏;最严重:室颤。
诊断心律失常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心电图。
补充:心电图(ECG)波形命名、意义、时间、振幅两个纵向线之间的距离代表0.04s。
两个横线之间的距离代表0.1mV。
(1)P波:最早出现幅度较小的波。
代表心房除极过程。
(2)P-R间期:心房除极开始到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P-R间期:0.12~0.20秒。
(3)QRS波:心室除极(收缩)。
(4)T波:心室复极(舒张)。
(5)ST段。
一、窦性心律失常正常窦性心律的冲动起源于窦房结,其频率为60~100次/分。
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的P 波在Ⅰ、Ⅱ、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PR间期0.12~0.20秒。
1.窦性心动过速(1)特点:窦性P波。
频率:成人100次/分。
一般100~150次/分。
(2)治疗:针对病因和去除诱发因素。
必要时可应用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心得安)减慢心率。
2.窦房性心动过缓: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
无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通常不必治疗。
如因心率过慢而出现症状者则可用阿托品、麻黄碱或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症状不能缓解者可考虑心脏起搏治疗。
3.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频率在60~100次/分,快慢不规则称之为窦性心律不齐。
心电图特征:窦性P 波P-P或R-R间隔长短不一,相差0.12秒以上。
二、期前收缩(早搏)(一)概述早搏是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过早发出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
根据异位起搏点部位不同,分为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和室性期前收缩。
期前收缩起源于一个异位起搏点称为单源性,起源于多个异位起搏点称为多源性。
临床上将偶尔出现期前收缩称偶发性期前收缩,但期前收缩5个/分称频发性期前收缩。
护理学基础知识:心律失常知识总结
护理学基础知识:心律失常知识总结心律失常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它可单独发病,亦可与其他心血管病伴发,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也是历年护士资格考试中的重难点。
相信大部分同学对这部分知识点也很是困扰,那么中公教育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以下内容:一、窦性心律窦性心动过速:成人窦性心率频率100次/分。
窦性心动过缓:成人窦性心率频率60次/分。
二、心电图波段对应意义P波代表心房除极(心房病变,一般P波异常)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心室病变,一般QRS波群异常)T波代表心室复极化(心室病变,一般T波异常)PR间期代表房室传导时间(房室传导阻滞)ST段代表心室除极完成QT间期代表心室除极到完全复极的时间三、期前收缩1.房性期前收缩:(1)P波提前出现(2)常选用维拉帕米、阻滞剂2.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1)QRS波群提前出现,宽大畸形,T波与QRS波群方向相反(2)常选用利多卡因、美西律、胺碘酮(3)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3.二联律:指每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期前收缩。
4.三联律:指每两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期前收缩。
四、颤动1.心房颤动(房颤):(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规律不一的f波,QRS波群正常;(2)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 同房快速记忆)(3)脉搏短绌2.心室颤动(室颤):(1)QRS波群和T波消失;(2)非同步电复律治疗;(3)临床上最严重的心律失常;(4)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最重要的死亡的原因;(5)脉搏、心音消失摸不到五、传导阻滞和心动过速1.二度型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延长,RR间期缩短。
2.室性心动过速:QRS波群宽大畸形,ST T与主波方向相反,多见于冠心病。
六、心律失常护理重点1.胺碘酮心外毒性最严重的是:肺纤维化。
2.房颤最常见的原因是:风湿性瓣膜病。
3.心律失常发作时避免左侧卧位。
4.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绝对卧床1~3天,取平卧位或半卧位,6周内限制体力活动。
护士资格考试复习资料(第三节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
20XX年护士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全面,高效的复习应考要求,针对性极强护士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大纲阐释精炼,条理性强,重点突出,归纳总结护士执业考试重点/难点和考点。
窦性心律失常:1.窦性心动过速2.窦性心动过缓期前收缩:1)分类:根据异位起搏点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房性交界区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最常见种类:单源性——期前收缩起源于一个异位起搏点多源性——起源于多个异位起搏点频发性——频繁出现(超过5次/min)二联律——每一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期前收缩三联律——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期前收缩成对期前收缩——每一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两个期前收缩(一)病因(二)心电图主要特征(三)临床表现(四)治疗频发房性、交界区性期前收缩常选用维拉帕米(异搏定)、胺碘酮等;室性期前收缩常选用利多卡因、美西律(慢心律)等。
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性期前收缩应立即停用洋地黄,并给予钾盐和苯妥英钠治疗颤动:可分为: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心室扑动(简称室扑)、心室颤动(简称室颤)。
(一)心房颤动1.病因:房颤最常见于风湿性心瓣膜病尤其是二尖瓣狭窄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甲亢、心肌病、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肺源性心脏病、健康人情绪激动、手术后、急性酒精中毒、运动后出现房颤2.心电图主要特征3.临床表现4.治疗要点:(1)治疗原发病及诱发原因(2)急性期应首选电复律治疗(二)心室颤动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相当于心室停搏。
1.病因最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洋地黄中毒、严重低血钾、心脏手术、电击伤等也可引起。
2.临床表现:室颤一旦发生,表现为:(1)突然意识丧失、昏迷或抽搐;(2)大动脉搏动消化(颈动脉、肱动脉、股动脉);(3)心音消失,血压测不到(4)呼吸停止(5)瞳孔放大3.心电图改变4.治疗要点护理问题:1.焦虑:与严重心律失常导致的躯体及心理不适有关2.活动无耐力:与严重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排出量减少有关3.有受伤的危险:与心律失常导致的晕厥有关4.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心跳骤停护理措施:1.休息和活动。
心律失常护理要点解析
心律失常护理要点解析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异常,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等病症。
心律失常的护理工作对于病人的康复非常重要。
本文将就心律失常护理的要点进行详细解析。
1. 心律失常的监测与评估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心律失常进行定期监测与评估。
通过监测心电图、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等手段,可以了解患者的心脏节律是否正常。
同时,还需要注意患者的心率、心律的间歇时间、稳定性等指标的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变化。
2. 保持患者的安静与休息心律失常患者通常面临着心慌气短、心悸等不适症状,因此,我们需要保持患者的安静与休息,减少患者的精神和体力负担。
合理的休息有助于缓解心律失常症状,维持心脏的稳定状态。
3.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患者的常见治疗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医生会开具适当的药物用于调节心律。
护理人员需要熟悉常见的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方法和不良反应,掌握正确的给药途径和剂量,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4. 心律失常的心理护理心律失常的患者常常会因为症状的不适而带来情绪上的困扰,例如焦虑、抑郁等。
在护理过程中,我们需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体验,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音乐疗法、放松训练等方法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康复。
5. 心律失常的饮食与生活方式控制良好的饮食与生活方式对于心律失常的护理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需要向患者宣传心脏健康的饮食原则,例如减少盐分摄入、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等。
此外,提醒患者注意避免摄入咖啡因、可可碱等刺激性食物和饮料,以防止心律失常加重。
6. 心律失常的体位护理心律失常的患者在平卧位或改变体位时可能会出现心律失常的加重或诱发,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合理的体位护理。
推荐患者采取适合自己的舒适体位,例如半卧位或坐位,以减少症状的发生。
7. 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在一些突发的心律失常情况下,我们需要迅速采取紧急的处理措施。
心律失常急性发作的护理要点
心律失常急性发作的护理要点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异常,包括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心跳不齐等症状。
在心律失常急性发作时,正确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稳定心脏功能。
本文将介绍心律失常急性发作的护理要点。
一、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心律失常急性发作时,患者的生命体征会发生变化。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变化。
同时,保持患者的供氧通畅,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以提高氧饱和度,维持组织氧供。
二、心电监护及紧急处理心律失常急性发作时,心电监护是十分关键的。
护理人员需要及时为患者进行心电图监测,了解患者的实时心电情况。
根据心电图的结果,及时判断心电失常的类型,采取相应措施,如使用除颤仪对心律失常进行紧急处理,或者给予药物治疗。
三、安抚患者情绪,缓解焦虑心律失常急性发作时,患者常会出现焦虑、害怕等情绪反应,这可能会加重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和程度。
护理人员应当采取积极的沟通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解释心律失常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情绪。
同时,提供舒适的环境和温暖的护理,促进患者身心放松。
四、饮水及饮食控制在心律失常急性发作时,控制患者的饮水及饮食摄入是非常重要的。
过多的液体摄入可能导致体液潴留,增加心脏负担,进而加重心律失常症状。
护理人员应当严格控制患者的液体摄入量,按照医嘱给予适量的液体。
对于患者的饮食,应当避免高盐、高脂、高糖的食物,以免引起血压升高或血糖波动,影响心脏功能。
五、观察药物治疗的效果与副作用心律失常急性发作后,医生可能会给患者开具药物治疗的方案,此时护理人员应当密切观察药物的使用效果及患者的副作用反应。
必要时,护理人员应当及时向医生反馈药物的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六、定期随访及建立健康档案心律失常是一种慢性疾病,护理人员应当定期进行随访,建立患者的健康档案。
随访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了解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的变化情况、生活习惯的改善及药物的使用情况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建议,并将相关信息记录在患者的健康档案中,以供后续的参考。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技巧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技巧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发生异常,其中包括心率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等问题。
对于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使用正确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稳定心跳,缓解症状,并提供最佳的护理。
以下是一些心律失常患者护理的技巧。
1. 监测患者的心率和心律在护理过程中,准确地监测患者的心率和心律是非常重要的。
使用心电图监测设备或脉搏计来记录患者的心电图,通过连续监测可以帮助护士迅速发现心律失常的变化,并及时采取措施。
2. 提供心理支持心律失常对患者的心理状况有着明显的影响。
护士在日常护理中应提供心理支持,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耐心地解答他们的疑问和担忧。
定期进行心理评估,并提供必要的心理干预和咨询服务,帮助患者应对心律失常带来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3. 维持患者的安静环境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对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
尽量减少噪音和干扰,保持卧室的安静和整洁。
避免暴力活动和触摸式体位变换,以免刺激心律失常患者的心脏。
4. 调整患者的体位针对心律失常患者,正确的体位调整可以帮助减轻症状。
在护理过程中,应将患者置于平躺或半卧位,减少体位的突然改变,以防止导致心律失常的异常刺激。
此外,在患者需要起床或活动的时候,应提前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协助,以保证安全性和稳定性。
5. 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心律失常患者需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控制病情。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患者的生活习惯和行为。
鼓励患者戒除烟草和酒精等不良习惯,定期进行体育锻炼。
帮助患者保持均衡的饮食,控制体重,并规律用药。
6. 合理使用药物心律失常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要了解患者所处的药物治疗计划。
确保患者准时服药,观察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并定期参与医生的讨论和调整药物剂量。
此外,护士还应向患者详细解释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便患者正确使用药物。
7. 应急反应在护理过程中,如果患者的心律失常加剧或出现严重的症状,护士应及时应对。
了解并熟悉各种心律失常的危险信号和应对方法,如心室颤动或室速时的电除颤。
初级护师: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
初级护师: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
(一)主要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1)观察心慌、胸闷、乏力、气短头晕、晕厥等症状有无好转或恶化。
(2)神志变化,生命体征,心率和心律的变化。
(3)病情变化时及时描记心电图。
严重者持续心电监护,及时发现严重心律失常
2.严重心律失常的护理措施
(1)卧床休息,保持情绪稳定。
(2)吸氧。
心电监护
(3)立即建立静脉通路,为抢救作准备。
(4)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其他抢救药品以及除颤器、临时起搏器。
(5)室颤时立即予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6)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观察疗效和副作用。
(二)健康教育
1.劳逸结合,生活规律,情绪稳定。
2.快速性心律失常者应戒烟,避免摄人刺激性食物,心动过缓者应避免摒气用力
的动作,如用力排便等,以免因迷走神经兴奋而加重心动过缓。
3.严格按医嘱服用抗心律失常药。
4.教会病人及家属测脉搏,自我监测病情。
5.教会病人家属心肺复苏技术。
重症专科护士系列培训19: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
图、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变化。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安放监护电极前注意清洁 皮肤,电极放置部位应避开胸骨右缘及心前区,以免影响做心电图和紧急电复律 。1-2天更换电极片1次或电极片松动时随是更换,观察皮肤有无发红、发痒等过敏现象。
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重症专科护士培训系列课程(19)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
心血管内科
一
心律失常的概念
心律失常的概念
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电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 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
二
心律失常的分类
心律失常的分类
心律失常按其发生机制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冲动形成异常
窦性心律失常
过早搏动
常见症状体征
01
各类心律失常的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取决于发作 时心室率快慢。
Hale Waihona Puke 02心室率过快、过慢可引起心输出量减少。
03
心输出量减少的表现:胸闷、心悸、头晕、血压下 降、晕厥、抽搐等。
辅助检查
常规心电图:最常用、最重要的检查方法 其他:动态心电图、平板心电图、食管心电图等
治疗要点
01 病因治疗
心律失常的护理
需要紧急处理的心律失常
严重窦缓
快速房扑、 房颤
室速
紧急采 取措施
频发室早
窦性停搏 高 度 AV B
室扑、室颤
心律失常的护理
协助医生紧急处理
通知医生
心跳骤停
室扑、室颤
发生严 重心律
失常
建立静脉通路 急救药品
抢救物品及除颤器、临时起 搏器等
心律失常的护理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不规律、过快或过慢而导致血液供应障碍的一种疾病。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工作对于稳定患者的病情、预防并发症以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关于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内容,详细阐述了护理的目标、措施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护理目标:1.稳定心脏节律,维持正常血液循环。
2.预防心脏衰竭、中风等并发症的发生。
3.缓解心律失常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帮助患者控制疾病进展,遵循医嘱进行治疗。
护理措施:1.心电监测: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24小时心电监测,以了解心律失常类型和频率,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监测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医生,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2.维持心脏功能:保持患者体位平卧,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
同时,监测血压、心率和呼吸情况,及时发现心功能不稳定的迹象。
3.药物治疗:按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洋地黄类药物等。
护理人员需要了解药物的用途、剂量和不良反应,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4.危险因素干预:帮助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限制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控制体重,加强锻炼等。
同时,定期检查血压、血脂和血糖,控制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5.心理支持:心律失常患者常常存在焦虑、恐惧和抑郁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倾听患者的困惑和痛苦,提供情绪安慰和心理疏导,引导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护理注意事项:1.监测病情: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记录相关数据,及时发现可能的并发症。
2.观察症状: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率、呼吸和皮肤情况,及时发现心绞痛、心力衰竭和缺氧等症状,及时采取措施。
3.宣教患者:向患者详细解释心律失常的原因、症状和治疗方法,以增强患者的合作性,提高治疗效果。
4.鼓励行动:根据医嘱,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体力活动,如散步、慢跑和太极等,以提高心功能和自我调节能力。
5.定期复诊: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减少心律失常的复发风险。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要点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要点引言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受到干扰,导致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
心律失常可引发严重的心血管事件,甚至危及生命。
对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要点,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管理这类患者。
护理要点1. 监测心律监测患者的心律是护理的基本要点。
可以使用心电监护仪等设备对患者的心电图进行连续监测,及时发现并记录心律的变化。
2. 观察相关症状密切观察患者的相关症状,包括心慌、胸闷、呼吸困难、低血压等。
当患者出现这些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生,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3. 维持心率稳定针对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持心率的稳定。
对于心跳过快的患者,可以给予药物来减慢心率;对于心跳过慢的患者,可以考虑安装心脏起搏器来维持心率;对于不规则的心律失常,可以尝试用药物来减轻症状。
4. 控制患者的血压心律失常可能导致血压升高或降低,因此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
对于血压升高的患者,可以给予降压药物进行控制;对于血压降低的患者,可以提高床头高度、给予补液等措施来维持血压。
5. 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以达到控制心律失常的目的。
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钠通道阻滞剂、钾通道阻滞剂等。
需要注意的是,给药应遵循医生的嘱托,按时按量给药,监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6. 提供心理支持心律失常患者常常有焦虑、恐惧等心理不适,医护人员需要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
与患者进行沟通,解答他们的疑问,减轻他们的担忧,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面对疾病。
7. 提供合理的饮食和休息合理的饮食和休息对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推荐患者遵循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和酒精。
此外,需要给予充足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8. 教育患者及家属及时对心律失常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非常重要。
包括对患者的疾病知识、护理技巧、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指导,以增加患者及家属的自我管理能力。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的部位,传导的速度与激动的次序异常。
【评估要点】1.有无既往病因。
2.心律失常的病因。
3.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
4.脉搏频率和节律的变化。
5.有无排血量减少的症状。
【护理要点】1.按本科及本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2.给予持续心电监护,注意观察心律,心率的变化,必要时监测血压,并做好护理记录。
3.测量心律失常病人的脉搏时,每次测量时间不小于1分钟。
4.特殊检查治疗时,要向病人解释其注意事项,鼓励病人消除顾虑配合检查。
5.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药物反应,防治过量或严重的毒副作用发生,并给予相应的护理。
6.备好急救药品及抢救仪器,如除颤器,起搏器等。
7.阿-斯综合症抢救的护理配合⑴立即叩击心前区及进行人工呼吸,通知医生。
⑵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按时给药。
⑶心室颤动时积极配合医师做电击除颤或安装人工起搏器。
8.心脏骤停抢救的护理配合⑴同阿-斯综合症抢救的护理配合法。
⑵保证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配合医师行气管插管及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做好护理。
⑶建立静脉通道,准确、迅速、及时的遵医嘱给药。
⑷脑缺氧时间较长者,头部可置冰袋或冰帽。
⑸注意保暖,防止并发症。
⑹监测24小时出入量,必要时留置导尿管。
⑺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填写护理记录。
9.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较频,再次发作时间较短者,可用以下方法进行自救:⑴刺激咽部,诱发恶心。
⑵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做呼气动作。
⑶按压一侧颈动脉窦5-10秒。
10.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消除病人的焦虑恐惧情绪,给予必要地安慰和解释,对监护病人加强巡视。
【健康指导要点】1.积极防治原发疾病,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发热、疼痛、饮食不当、睡眠不足等。
应用某些药物(抗心律失常药、排钾利尿剂等)后产生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就医。
2.适当休息与活动。
3.教会病人及家属测量脉搏和听心律的方法。
4.指导病人正确选择饮食。
饱食、刺激性饮食、嗜烟酒等均可诱发心律失常,应选低脂、易消化、清淡、富营养饮食,少量多餐;合并心力衰竭及使用利尿剂时应限制钠盐的摄入,多进含钾的食物,以减轻心脏负荷和防止低血钾症而诱发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护理指南
心律失常护理指南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在传导冲动或激动的过程中出现异常,导致心跳速率、节律或节律规律性的改变。
为了更好地照顾患有心律失常的患者,以下是一份心律失常护理指南,帮助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护理和管理。
1. 了解心律失常类型首先,护理人员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
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室颤动等。
每一种心律失常的机制和护理管理方法都有所不同,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有清晰的了解。
2. 监测心律失常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律失常情况。
这包括定期测量患者的心率、心律和血压等指标。
护理人员还应使用心电图监测仪来记录患者的心电图,并及时发现和记录任何异常的心律失常。
3. 评估病情和症状护理人员需要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症状。
这包括询问患者的症状、观察患者的表情、呼吸、皮肤颜色等。
护理人员应当特别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心悸、胸闷、胸痛、乏力等心律失常的典型症状,并及时报告医疗团队。
4. 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护理人员可以通过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来帮助控制心律失常。
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钠通道阻滞剂、钾通道阻滞剂等。
护理人员需要了解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剂量和给药途径,并及时观察患者的药物反应和副作用。
5. 密切监护患者的心电图对于患有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密切监护,并及时观察和记录心电图的变化。
在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时,护理人员应立即通知医疗团队并采取紧急措施,如进行心肺复苏或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
6. 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护理人员在给予护理的过程中,还应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
心律失常可能给患者带来焦虑和恐惧,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鼓励来缓解其心理负担。
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帮助他们理解心律失常的病因、症状和预防措施。
7. 促进健康生活方式最后,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复发。
护理中的心律失常患者护理要点
护理中的心律失常患者护理要点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的异常变化,可以表现为心搏过快、过慢、不规则等情况。
对于患有心律失常的患者,护理十分重要,既要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又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本文将介绍护理中的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要点,并从心理、生理、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心理护理要点1. 了解患者情绪:心律失常患者常常伴随着焦虑、恐惧、不安等情绪。
护士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安全感和支持。
需要细心聆听患者的抱怨和不安,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
2. 提供心理支持:护士要教育患者关于心律失常的知识,解释治疗方案,增加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减轻不必要的恐惧感。
并可以配合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3.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患者的心脏功能和病情变化,每次检查结果要及时告知患者,并对治疗方法的调整进行解释,让患者有信心并积极配合治疗。
二、生理护理要点1. 观察病情:持续观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密切监测病情的波动。
对于出现突发心律失常或病情加重的情况,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并及时通知医生。
2. 处理并发症:心律失常可能引发症状,如胸闷、胸痛、头晕等。
护士要根据不同病情,给予不同的处理措施,如氧气吸入、卧床休息、心电监护等。
对于严重的心律失常,应立即进行除颤或给药。
3. 规律饮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护士应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建议低盐、低脂、低咖啡因的饮食,避免摄取刺激性食物。
并鼓励患者多摄取富含维生素C、E等抗氧化剂的食物。
4. 心理平衡:心律失常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避免疲劳和精神过度紧张。
鼓励患者进行心理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等,有助于降低精神压力,维持心理平衡。
三、环境护理要点1. 维持安静:心律失常患者对外界刺激较为敏感,容易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
护士应保持病房的安静和整洁,降低噪音、灯光等刺激,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护理环境。
护士核心考点全攻略第二章第三节 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
护士核心考点全攻略第二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三节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一、概述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按其发生原理,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类;按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两类。
二、窦性心律失常心脏的正常起搏点位于窦房结,正常心率为60 ~ 100次 / 分,其产生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
1.窦性心动过速成人窦性心率在100 ~ 150次 / min,偶有高达200次 / 分,称为窦性心动过速。
大多属生理现象,常见吸烟、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等。
其心电图特征为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100次 / min,P-P间期<0.6秒。
大多不需特殊治疗。
必要时用β 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
2.窦性心动过缓成人窦性心率<60次 / min,称为窦性心动过缓。
多为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见于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和老年人,病理情况下可见于颅内压增高、器质性心脏病、洋地黄过量和心肌炎等。
其心电图特征为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60次 / min,P-P间期>1秒。
窦性心动过缓一般无症状,也不需治疗;病理性心动过缓应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如应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心脏起搏器等。
3.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率在60 ~ 100次 / min,快慢不规则称为窦性心律不齐。
心电图特征为窦性P波,P-P(或R-R)间期长短不一,相差0.12秒以上。
三、期前收缩期前收缩是指由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过早发出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偶尔出现为偶发性期前收缩,如>5次 / 分为频发期前收缩;每一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期前收缩称二联律;每两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期前收缩称为三联律;每一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两个期前收缩称为成对期前收缩。
1.病因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可引起期前收缩;健康人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大量吸烟和饮酒、饮浓茶、进食咖啡因等也可引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士资格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知识点2018护士资格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知识点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心脏的传导系统由产生和传导冲动的特殊分化的传导组织构成。
在正常情况下,由窦房结产生冲动,沿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普肯耶纤维网传导最终到达心房与心室而产生一次完整的心动周期。
各种原因引起心脏冲动起源或冲动传导的异常均可引起心脏活动的规律发生紊乱,称为心律失常。
临床上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按其发生原理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1.冲动形成异常(1)由窦房结发出的冲动频率过快、过慢或有明显不规则形成的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
(2)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异位)的冲动,则形成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颤动以及逸搏心律等心律失常。
2冲动传导异常(1)传导阻滞常见的有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左、右束支及左束支分支传导阻滞)。
(2)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如预激综合征。
一、窦性心律失常心脏的正常起搏点位于窦房结,其冲动产生的频率是60~100次/分,产生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
窦性心律的频率因年龄、性别、体力活动等不同有显著的差异。
心电图特征P波在I、Ⅱ、aVF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PR间期012~O.20秒(图2—1)。
图2·1窦性心律(一)窦性心动过速成人窦性心律频率在100~150次/分,偶有高达200次/分,称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速通常逐渐开始并逐渐终止。
1.病因多数属生理现象,健康人常在吸烟,饮茶、咖啡、酒,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发生。
在某些疾病时也可发生,如发热、甲亢、贫血、心肌缺血、心力衰竭、休克等。
应用肾上腺素、阿托品等药物亦常引起窦性心动过速。
2心电图特征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100次/分,P—P间隔<0.6秒(图2-2)。
3治疗原则一般不需特殊治疗。
去除诱发因素和针对原发病作相应处理。
必要时可应用B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减慢心率。
(二)窦性心动过缓成人窦性心律频率<60次/分,称窦性心动过缓。
常同时伴发窦性心律不齐(不同P—P间期的差异大于0.12秒)。
图2-2窦性心动过速1.病因多见于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睡眠状态,为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
亦可见于颅内压增高、器质性心脏病、严重缺氧、甲减、阻塞性黄疸等。
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13受体阻滞剂、胺碘酮、钙通道阻滞剂和洋地黄过量等也可发生。
2心电图特征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60次/分,P-P间隔>1秒(图2-3)。
图2-3窦性心动过缓3临床表现一般无症状,当心率过分缓慢,出现心排出量不足,可出现胸闷、头晕,甚至晕厥等症状。
4治疗原则无症状不需治疗;病理性心动过缓应针对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如因心率过缓而出现症状者则可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但不宜长期使用。
症状不能缓解者可考虑心脏起搏治疗。
(二)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频率在60~100次/分,快慢不规则称之为窦性心律不齐。
心电图特征:窦性P波P-p或R—R间隔长短不一,相差>012秒以上(图2—4)。
圈2-4窦性心律不齐二、期前收缩期前收缩是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过早发出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根据异位起搏点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和室性期前收缩。
期前收缩起源于一个异位起搏点,称为单源性,起源于多个异位起搏点,称为多源性。
临床上将偶尔出现期前收缩称偶发性期前收缩,但期前收缩>5个/分称频发性期前收缩。
如每一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个期前收缩,称为二联律;每两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期前收缩,称为联律;每一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两个期前收缩,称为成对期前收缩。
(一)病因健康人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大量吸烟和饮酒、饮浓茶、进食咖啡因等可引起期前收缩。
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等可引起期前收缩。
电解质紊乱、应用某些药物亦可引起期前收缩。
(二)心电图特征1房性期前收缩P波提早出现,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P—R问期大于0.12秒,QRS波群形态与正常窦性心律的QRS波群相同,期前收缩后有不完全代偿间歇(图2-5)。
图2_5房性期前收缩2.室性期前收缩QRS波群提前出现,形态宽大畸形,QRS时限>0.12秒,与前一个P波无相关;T波常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反;期前收缩后有完全代偿间歇(图2·6)。
图2—6室性期前收缩(三)临床表现偶发期前收缩大多无症状,可有心悸或感到1次心跳加重或有心跳暂停感。
频发期前收缩使心排出量降低,引起乏力、头晕、胸闷等。
脉搏检查可有脉搏不齐,有时期前收缩本身的脉搏减弱。
听诊呈心律不齐,期前收缩的第一心音常增强,第二心音相对减弱甚至消失。
(四)治疗原则1.积极治疗病因,消除诱因。
2.偶发期前收缩无重要临床意义,不需特殊治疗,亦可用小量镇静剂或B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等。
3.对症状明显、呈联律的期前收缩需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如频发房性、交界区性期前收缩常选用维拉帕米、B阻滞剂等;室性期前收缩常选用利多卡因、美西律、胺碘酮等。
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性期前收缩应立即停用洋地黄,并给予钾盐和苯妥英钠治疗。
三颤动当异位搏动的频率超过阵发性心动过速的范围时,形成的心律称为扑动或颤动。
本章节重点论述颤动。
可分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心室颤动简称室颤。
(一)心房颤动心房内产生极快的冲动,心房内心肌纤维极不协调地乱颤,心房丧失有效的收缩,心排出量比窦性心律减少25%甚至更多。
房颤是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
1.病因常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如风湿性心瓣膜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甲亢、心力衰竭、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肺源性心脏病等。
也可见健康人情绪激动、手术后、急性酒精中毒、运动后出现房颤。
2.心电图特征为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规律不一的f 波,频率350~600次/分钟,QRS波群形态正常,R—R间隔完全不规则,心室率极不规则,通常在100—160次/分钟3.临床表现房颤心室率<150次/分钟,病人可有心悸、气促、心前区不适等症状,心室率极快者>150次/分钟,可因心排出量降低而发生晕厥、急性肺水肿、心绞痛或休克。
持久性房颤,易形成左心房附壁血栓,若脱落可引起动脉栓塞。
如脑栓塞、肢体动脉栓塞、视网膜动脉栓塞。
心脏听诊第一心音强弱不一致,心律绝对不规则。
脉搏表现为快慢不均,强弱不等,发生脉搏短绌现象称之为短绌脉。
4治疗原则积极查出房颤的原发病及诱发原因,并给予相应的处理。
急性期应首选电复律治疗。
心室率不快,发作时间短暂者无需特殊治疗;如心率快,且发作时间长,可用洋地黄减慢心室率,维拉帕米、地尔硫草等药物终止房颤。
对持续性房颤病人,如有恢复正常窦性心律指征时,可用同步直流电复律或药物复律。
也可应用经导管射频消融进行治疗。
(二)心室颤动心室内心肌纤维发生快而微弱的、不协调的`乱颤,心室完全丧失射血能力,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相当于心室停搏。
1.病因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洋地黄中毒、严重低血钾、心脏手术、电击伤,以及胺碘酮、奎宁中毒等也可引起,是器质性心脏病和其他疾病危重病人『临终前发生的心律失常。
2.临床表现室颤一旦发生,表现为迅速意识丧失、抽搐、发绀,继而呼吸停止,瞳孔散大甚至死亡。
查体心音消失、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到。
3.心电图特征QRS波群与T波消失,呈完全无规则的波浪状曲线,形状、频率、振幅高4.治疗原则室颤可致心搏骤停,发生室颤应立即作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并经静脉注射复苏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抢救措施。
四、护理问题1.焦虑与严重心律失常导致的躯体及心理不适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严重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排出量减少有关。
3.有受伤的危险与心律失常导致的晕厥有关。
4.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心搏骤停。
五、护理措施1.休息与活动影响心脏排血功能的心律失常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协助完成日常生活。
血流动力学改变不大者,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劳累及感染,可维持正常工作和生活,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改善自主神经功能。
2心理护理对于轻度心律失常病人,给予必要的解释和安慰,以稳定情绪。
对于严重心律失常病人,加强巡视,加强生活护理,给予心理支持,消除恐惧心理,增加病人的安全感。
3.饮食护理宜选择低脂、易消化、营养饮食,不宜饱食,少量多餐,避免吸烟、酗酒、刺激性或含咖啡因的饮料或饮食。
4.病情观察密切观察脉搏、呼吸、血压、心率、心律,以及神志、面色等变化。
严重心律失常病人应实行心电监护,注意有无引起猝死的危险征兆,如频发性、多源性、成联律、RonT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第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等。
随时有猝死危险的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
如有发现,应立即抢救,报告医师进行处理。
同时嘱病人卧床、吸氧、开放静脉通道、准备抗心律失常药物、除颤器、临时起搏器等。
5用药护理正确、准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应用利多卡因须注意静脉注射不可过快、过量,以免导致传导阻滞、低血压、抽搐甚至呼吸抑制和心脏停搏。
奎尼丁药物有较强的心脏毒性作用,使用前须测血压、心率,用药期间应经常监测血压、心电图,如有明显血压下降、心率减慢或不规则,心电图示Q—T间期延长时,须暂停给药,并报告医师处理。
6.心脏电复律护理(1)心脏电复律适应证:非同步电复律适用于室颤、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同步电复律适用于有R波存在的各种快速异位心律失常,如房颤、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等。
(2)心脏电复律禁忌证:病史长、心脏明显扩大,同时伴二度Ⅱ型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房颤和房扑病人;洋地黄中毒或低血钾病人。
(3)操作配合:准备用物如除颤器、氧气、吸引器、心电血压监护仪、抢救车等。
病人仰卧于绝缘床上,连接心电监护仪,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静脉注射地西泮。
放置电极板,电极板须用盐水纱布包裹或均匀涂上导电糊,并紧贴病人皮肤。
放电过程中医护人员注意身体的任何部位均不要直接接触铁床及病人,以防电击意外。
(4)电复律后要严密观察心律、心率、呼吸、血压,每半小时测量并记录1次直至平稳,并注意面色、神志、肢体活动情况。
电击局部皮肤如有烧伤,应给予处理;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7.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护理(1)术后可心电监护24小时,注意起搏频率和心率是否一致,监测起搏器工作情况。
(2)遵医瞩绝对卧床l一3天,取乎卧位或半卧位,不要压迫植入侧。
指导病人6周内限制体力活动,植入侧手臂、肩部应避免过度活动,避免剧烈咳嗽等以防电极移位或脱落。
(3)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同时注意伤口有无渗出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