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核设施厂址安全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核设施厂址安全评价
1991年发布的《核电厂厂址选择安全规定》(HAF101)提出了陆上固定式反应堆核动力厂在厂址选择中在核安全方面应遵循的准则和程序。
厂址安全评价的12个相关导则, HAD01/01 地震。HAD01/02 大气弥散。HAD01/03 人口分布。HAD01/04 外部人为事件。 HAD01/05 放射性物质水利弥散。HAD01/06 水文地质。HAD01/07 查勘。HAD01/08 滨河设计基准洪水。 HAD01/09 滨海设计基准洪水。HAD01/10 极端气象。HAD01/11 设计基准热带气旋。 HAD01/12 地基安全。
2003年将先前的导则修编归纳成6个导则。
民用核设施包括,(1)核动力厂(核电厂、核热电厂、核供汽供热厂等)。(2)核动力厂以外的其他反应堆(研究堆、实验堆、临界装置等)。(3)核燃料生产、加工、贮存及后处理设施。(4)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设施。(5)其他需要严格监督管理的核设施。
低中放废物处置场和永久储存的深地质高放废物是在核能发展和核技术利用中必须统筹考虑的工程。
第一节核电厂厂址安全评价综述
陆上固定式核电厂厂址有三种类型,(1)在一定深度的海上建造固定的漂浮式核电厂。(2)地下式核电厂。(3)地上核电厂(滨海核电厂、滨河核电厂、滨湖核电厂)。
地下式核电厂与同规模的地上核电厂相比,总建造费用方面,半地下式的增加3%-4%,全地下式的增加6%-7%。
一、核电厂厂址选择和厂址安全评价
核电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划分为初步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两个阶段。
核电厂厂址选择是根据国家核安全法规标准,按照国家的能源政策、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国家对核电建设前期工作的规定进行。
核电厂厂址选择是指为核电厂选择适合厂址的过程,包括针对有关设计基准和评定。
核电厂厂址选择应避开能动断层、人口密度高及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等环境敏感区。
核电厂厂址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公众和环境免受放射性事故释放所引起的危害,同时对于核设施正常运行状态下放射性物质释放也应加以考虑。
在核设施厂址适宜性评价中,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所在区域外部事件(外部自然事件和外部人为事件)的影响。(2)释放放射性物质向人体和环境转移的厂址特征及其环境特征。(3)与实施应急措施的能力和外围地带人口风险评价及其他特征。
核电厂厂址选择过程,大区域调查→几个候选厂址→鉴别优先候选厂址作为推荐场址→详细评价推荐场址。
从核电厂厂址选择过程可以看出,(1)包括内容广,厂址选择主要体现在可行性研究阶段。(2)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厂址安全评价在筛选厂址中对厂址的可接受性起决定性作用。(3)厂址安全评价贯穿厂址选择、建造、运行和退役中。
二、核电厂厂址安全评价的阶段划分
核电厂厂址安全评价通常包括以下阶段,(1)选择阶段。(2)评定阶段。(3)运行前阶段。(4)运行阶段。
评定阶段进一步划分为验证和确认两个阶段。
有选择的勘察贯穿于核电厂的整个寿期。
三、核电厂厂址安全评价中考虑的主要问题
核电厂厂址安全评价中考虑的主要问题,(1)必须满足《核电厂厂址选择安全规定》中的基本准则、与外部自然事件和外部人为事件有关的危险性评价准则、确定核设施对区域潜在影响的准则和考虑人口与应急计划的准则。(2)所评价的外部事件包括外部自然事件和外部人为事件。(3)必须考虑和评价核电厂对区域的潜在影响及相关的厂址特征。(4)危险性监测。该监测必须在建造开始前着手实施并一直持续到退役。(5)质量保证。
对区域的潜在影响及相关的厂址特征,包括,放射性物质的大气弥散、地表水弥撒、地下水弥散、人口分布、土地和水体的利用、环境放射性本底。
四、核电厂厂址安全评价的经验反馈
核电厂厂址安全的实践和经验反馈对不断改进核安全管理占有重要位置。
核事件起因中,虽然以外部事件为起因的核事件发生率较低,但外部事件最具有威胁性的削弱纵深防御屏障。
第二节核电厂厂址地震危险性评价
一、地震危险性评价的目的及基本要求
地震危险性评价的目的是为某一特征厂址的核电厂如何确定地震动危险性,如何评价可能影响厂址可接受性的潜在地表断层活动提供建议。
评价的基本要求,(1)都必须进行与地震和地质构造活动相关的地震动与断层活动危险性调查。(2)调查区域的大小,收集资料的类型以及调查的内容与详细程度,应根据地震构造环境的特征和复杂程序确定。(3)地震动危险性的下限值应根据不同区域地震动活动的背景水平确定,无论评价的地震危险性水平如何低,当采用某一加速度值标定SL-2级地震反应谱时,所采用的水平峰值地面加速度不得低于0.15g。(4)评价过程各阶段都应尽可能减少不确定性。(5)充分利用所有的资料、假定和模型,给出基于认知和不确定性分析的综合评价。
二、地质、地震基础知识
地球表面积5.1亿km2,其中海洋71%,陆地29%。大陆平均高度860m,地球表面最大高差可达20km 左右。
地球年龄46亿年。
依据人工地震探测、大地电测测深、天然地震波传导特征等资料,将地球分为3个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莫霍面,33km深,纵波6.5km/s→8.1km/s,横波3.9km/s→4.5km/s。古登堡面,2891km 深,纵波13.7km/s→8.0km/s,横波不通过此界面。
由浅至深依次为,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
地壳平均厚度为18km。大洋地区平均7km。大陆地区地壳厚度20-80km,平均33km。
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低速层,由于它具有密度低、塑性大、粘性较低的特点,他又叫软流层(圈)。该层是地球构造运动中的软弱面(带),易产生层间滑动。
在软流层上部的上地幔和地壳是构造运动所涉及的范围,亦称构造圈。
地壳分为陆壳和洋壳。
地壳分为三层,上,沉积岩层。中,“花岗岩层”或“硅铝层”。下,“玄武岩层”或“硅镁层”。中下分界面称为康氏截面(康德拉面)。
地球表层(岩石圈)是由厚度大约为100~150km的巨大板块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