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正式版

合集下载

64 疏散楼梯间和疏散楼梯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

64 疏散楼梯间和疏散楼梯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建筑构造6.4 疏散楼梯间和疏散楼梯等6.4.1 疏散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规定:ﻫ 1 楼梯间应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并宜靠外墙设置。

靠外墙设置时,楼梯间、前室及合用前室外墙上的窗口与两侧门、窗、洞口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m。

2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垃圾道。

3楼梯间内不应有影响疏散的凸出物或其他障碍物。

4 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不应设置卷帘。

ﻫ5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甲、乙、丙类液体管道。

6 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内禁止穿过或设置可燃气体管道。

敞开楼梯间内不应设置可燃气体管道,当住宅建筑的敞开楼梯间内确需设置可燃气体管道和可燃气体计量表时,应采用金属管和设置切断气源的阀门。

6.4.2 封闭楼梯间除应符合本规范第6.4.1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ﻫ 1 不能自然通风或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或采用防烟楼梯间。

2 除楼梯间的出入口和外窗外,楼梯间的墙上不应开设其他门、窗、洞口。

3 高层建筑、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人员密集的多层丙类厂房、甲、乙类厂房,其封闭楼梯间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其他建筑,可采用双向弹簧门。

ﻫ4 楼梯间的首层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内形成扩大的封闭楼梯间,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与其他走道和房间分隔。

ﻫ6.4.3 防烟楼梯间除应符合本规范第6.4.1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ﻫ1应3前室的使用面积:公共建设置防烟设施。

ﻫ 2 前室可与消防电梯间前室合用。

ﻫ筑、高层厂房(仓库),不应小于6.0㎡;住宅建筑,不应小于4.5㎡。

与消防电梯间前室合用时,合用前室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高层厂房(仓库),不应小于10.0㎡;住宅建筑,不应小于6.0㎡。

ﻫ 4 疏散走道通向前室以及前室通向楼梯间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5 除住宅建筑的楼梯间前室外,防烟楼梯间和前室内的墙上不应开设除疏散门和送风口外的其他门、窗、洞口。

消防疏散楼梯间

消防疏散楼梯间
三、施工与验收
1.施工要求
(1)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确保楼梯间及疏散通道的尺寸、位置、材料等符合规范要求。
(2)施工过程中,应定期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施工完成后,应进行验收,确保楼梯间及疏散通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消防技术标准。
2.验收标准
(1)楼梯间及疏散通道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2.高层住宅
增加条款:
(1)每层楼应设置至少两部疏散楼梯,提高疏散效率。
(2)住宅内应配备紧急逃生器材,如逃生绳、逃生梯等。
说明:高层住宅火灾风险较大,增设疏散楼梯和逃生器材有助于提高居民自救能力。
3.写字楼
增加条款:
(1)设置紧急疏散预案,明确各部门、各楼层的疏散路线和责任人。
(2)定期组织消防演练,提高员工的火灾应对能力。
消防疏散楼梯间
一、背景与目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日益增多,消防疏散楼梯间作为火灾等紧急情况下的生命通道,其安全性与可靠性至关重要。为确保人员安全,提高疏散效率,现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消防技术标准,制定本消防疏散楼梯间方案。
二、设计与规范
1.楼梯间设置
(1)楼梯间位置:楼梯间应设置在建筑物的两端或侧面,便于人员疏散。
(2)定期对防烟排烟系统进行维护训,提高其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的疏散意识和能力。
本方案旨在规范消防疏散楼梯间的设计与施工,确保其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发挥生命通道的作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相关人员应严格遵守本方案,切实履行职责,共同维护消防安全。
说明:写字楼人员密集,火灾发生时需有序疏散,制定预案和进行演练有助于提高疏散效率。
4.医院及养老院
增加条款:
(1)针对病患和老年人,设置无障碍疏散通道和专用疏散设备。

6.4 疏散楼梯间和疏散楼梯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

6.4 疏散楼梯间和疏散楼梯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建筑构造6.4 疏散楼梯间和疏散楼梯等6.4.1 疏散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规定:1 楼梯间应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并宜靠外墙设置。

靠外墙设置时,楼梯间、前室及合用前室外墙上的窗口与两侧门、窗、洞口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m。

2 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垃圾道。

3 楼梯间内不应有影响疏散的凸出物或其他障碍物。

4 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不应设置卷帘。

5 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甲、乙、丙类液体管道。

6 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内禁止穿过或设置可燃气体管道。

敞开楼梯间内不应设置可燃气体管道,当住宅建筑的敞开楼梯间内确需设置可燃气体管道和可燃气体计量表时,应采用金属管和设置切断气源的阀门。

6.4.2 封闭楼梯间除应符合本规范第6.4.1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不能自然通风或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或采用防烟楼梯间。

2 除楼梯间的出入口和外窗外,楼梯间的墙上不应开设其他门、窗、洞口。

3 高层建筑、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人员密集的多层丙类厂房、甲、乙类厂房,其封闭楼梯间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其他建筑,可采用双向弹簧门。

4 楼梯间的首层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内形成扩大的封闭楼梯间,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与其他走道和房间分隔。

6.4.3 防烟楼梯间除应符合本规范第6.4.1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设置防烟设施。

2 前室可与消防电梯间前室合用。

3 前室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高层厂房(仓库),不应小于6.0㎡;住宅建筑,不应小于4.5㎡。

与消防电梯间前室合用时,合用前室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高层厂房(仓库),不应小于10.0㎡;住宅建筑,不应小于6.0㎡。

4 疏散走道通向前室以及前室通向楼梯间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5 除住宅建筑的楼梯间前室外,防烟楼梯间和前室内的墙上不应开设除疏散门和送风口外的其他门、窗、洞口。

(完整版)消防疏散指示安装规范

(完整版)消防疏散指示安装规范

消防疏散指示安装规范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建筑安全疏散设施的维护管理,确保其完好有效,依据国家、省现行的有关消防法律法规及消防技术标准,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管理责任1、设置在建筑内部的疏散楼梯、安全出口、防火门、疏散出口、疏散通道、消防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等设施是预防火灾发生,及时扑救初期火灾的有效措施。

其日常维护管理由建筑产权单位负责,当建筑使用权转让时,建筑产权单位应当与该建筑使用单位明确其日常管理责任。

有两个以上产权单位和使用单位的建筑物,各产权单位、使用单位应当签订《消防安全责任状》,明确系统的管理责任,统一制定系统的维护管理制度,并委托物业管理机构或共同设立机构统一管理。

2、安全疏散设施的管理单位应当明确归口管理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建立完善维护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对系统与设施进行维护保养。

3、单位每年应委托具有维护保养资格的企业对系统进行检测、维护,确保安全疏散设施的正常运行。

第三条系统使用前准备1、火灾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标志的使用单位应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负责系统的管理操作和维护。

2、消防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标志系统正式启用时,应具有下列文件资料:系统竣工图、系统主要设备、材料的检验报告及其它技术资料;公安消防机构出具的有关法律文书;系统的操作规程及维护保养管理制度;系统操作人员名册及相应的工作职责。

3、系统的使用单位应建立技术档案。

第四条建筑内部安全出口数量、疏散通道宽度、距离及疏散门的开启方向、疏散型式应符合消防技术标准的要求。

第五条建筑内部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疏散指示标志醒目、无遮挡。

第六条火灾应急照明设置应符合消防技术标准要求,做到完整好用。

第七条设置防火卷帘下方和防火门前方的地面上应喷涂黄色警示标志,用于疏散通道上的防火卷帘下方距帘板0.5米处地面上,距防火门前方0.5米处的地面上,距离用于划分防火分区0. 1米处的地面上均应用黄色油漆喷涂警示区域,在警示区域内禁止摆放柜台和存放商品及杂物。

2024年常见的消防安全疏散设施(三篇)

2024年常见的消防安全疏散设施(三篇)

2024年常见的消防安全疏散设施1疏散楼梯:楼梯间是建筑物中的主要垂直交通空间,疏散楼梯是具有能够足够疏散人员的主要交通工具。

特别是在火灾事故情况下是以疏散楼梯作为常规的逃生工具,所以,疏散楼梯是作为竖向疏散通道的室内楼梯,是安全疏散的主要通道。

因此,保障疏散楼梯间的畅通无阻是保障人们在火灾事故情况下安全逃生的前提和保证。

任何占用、堵塞、封闭楼梯间都是不负责任的违法行为。

2敞开楼梯间:一般是指建筑物由墙体等围护构件构成的无封闭防烟功能,且与其他使用空间直接相通的楼梯间。

它是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在低层建筑中应用广泛的用于人员疏散的楼梯间。

3封闭楼梯间:是指设置有阻挡烟气(探火管)和火势的双向弹簧门及外开门的楼梯间。

当高层建筑或特殊场所内发生火灾时,建筑内的人员不能靠一般的电梯或云梯疏散,而楼梯此时是唯一的最主要垂直疏散通道,必须安全可靠。

而敞开式楼梯间火灾时犹如一个大烟筒既拔烟又抽火,垂直方向烟气流动短时间内经过敞开空间向上扩散,迅速就弥漫到整个建筑严重影响人员疏散威胁着人身的安全。

设置的双向弹簧门及外开门等设施是防止火势和烟气蔓延扩散的有效工具。

因此,保障弹簧门、外开门、安全门等安全设施设备的完好有效以及楼梯间的畅通无阻就显得非常重要。

4安全出口:建筑物中设置足够数量的安全出口和一定宽度的安全门对于人员和物资疏散非常重要,若安全出口数量不足或安全门宽度不够,火灾时疏散很容易发生混乱现象,特别是只有一个出口时往往使人员被烟火封堵而陷入困境。

因此,保障安全出口畅通是保证场所内人员生命安全的保证。

任何占用、堵塞、封闭安全出口妨碍安全疏散的行为都是不负责任的违法行为。

5事故照明和安全指示标志:在影剧院、商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火灾时烟气弥漫充斥着一定空间,严重影响着人员对逃离方向的识别或火情的判断,威胁着现场人员的生命安全。

而设置在安全出口、疏散(走道)通道内的事故照明和安全指示标志设施就起到了照明和指示方向的作用。

消防疏散楼梯的设计与建设要求

消防疏散楼梯的设计与建设要求

消防疏散楼梯的设计与建设要求消防疏散楼梯是建筑物内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们在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下,起到保障人员安全疏散的关键作用。

正确的设计与建设是确保楼梯的功能和效益的基础。

本文将就消防疏散楼梯的设计与建设要求进行详细探讨。

一、楼梯宽度的要求楼梯宽度是影响疏散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相关规定,室内楼梯宽度应能够容纳人员高峰时的流量,具体要求如下:1. 疏散楼梯的宽度一般不低于1.1米,以确保人员的迅速疏散;2. 对于高层建筑或大型公共场所,楼梯宽度的要求更高,一般不低于1.5米。

二、楼梯坡度及踏步数的要求楼梯的坡度和踏步数对于日常行走和疏散速度都有影响,因此需要合理进行设计:1. 楼梯的坡度一般控制在30°~40°之间,以保证人员上下楼梯时的舒适度;2. 每个踏步的宽度一般不低于30厘米,高度一般不超过20厘米,以保证人员行走时的稳定性。

三、楼梯间及井道的设置要求楼梯间及井道的设计与建设对于整个消防疏散系统的完善至关重要:1. 楼梯间应该采用防火材料进行封闭,确保火灾不会蔓延至楼梯区域;2. 楼梯间内应保持通风顺畅,以减少烟雾对人员疏散的影响;3. 楼梯井道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装置,以提供更好的灭火能力。

四、疏散指示标识的设置要求疏散指示标识是指示人员疏散的重要装置,正确设置能够提高在紧急情况下的疏散效率:1. 楼梯间的出口处应设置明确的疏散指示标识,标识应清晰、明亮,确保人员能够迅速找到疏散通道;2. 指示标识应以图形和文字相结合,包括箭头、疏散通道等,以确保不同人群的识别;3. 标识的高度应适当,以便人员能够迅速发现。

五、楼梯防滑及照明设施的要求在疏散过程中,楼梯的防滑性能和照明设施的良好状态都对于人员的安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1. 楼梯的踏步表面应采用防滑设计,以减少人员下楼时的滑倒风险;2. 楼梯的照明设施应保持良好状态,确保人员在火灾发生后能够清晰看到楼梯及周围环境。

六、消防设备设置要求除了疏散楼梯本身的设计外,周边消防设备的设置也是必不可少的:1. 在疏散楼梯旁应设置灭火器和消防栓等消防设备,以备紧急情况下的使用;2. 消防设备的摆放位置应显眼,并配有明确的标识,以方便人员使用和发现。

建筑防火通规裙房疏散楼梯要求

建筑防火通规裙房疏散楼梯要求

建筑防火通规裙房疏散楼梯要求一、楼梯设置1.裙房疏散楼梯应设置在靠近主楼标准层或距疏散楼梯间不超过20m的位置,并应便于人员疏散。

2.疏散楼梯的总宽度应根据疏散人数确定,每层疏散人数不超过200人时,其疏散楼梯的总宽度不应小于1.10m。

3.疏散楼梯踏步宽度不应小于0.28m,踏步高度不应大于0.35m。

二、疏散宽度1.楼梯宽度应为每股人流宽度的最小值,每股人流宽度为60cm。

2.对于疏散走道,内走道的净宽不应小于1.40m,走道转角处最小净宽不应小于1.0m。

3.首层对外出口门的总宽度应根据疏散人数确定,每层疏散人数不超过400人时,其疏散宽度不应小于1.0m。

三、疏散距离1.房间内最远点至房间门口的距离不应超过15m。

2.房间门口至最近安全出口或楼梯间的距离不应超过40m。

在首层对外出口门到最近安全出口或楼梯间的距离不应超过30m。

四、疏散指示标志1.在疏散走道、主要疏散楼梯、消防电梯及其前室、合用前室和避难层(间)应设置疏散指示标志。

2.疏散指示标志宜设在靠近地面1m以下的墙面上,并应选用电光源的标志。

3.疏散指示标志应设置在明显的部位,并应符合下列规定:疏散指示标志的间距不应大于20m;对于袋形走道,间距不应大于10m;在走道转角区,间距不应大于1.0m。

五、应急照明1.应急照明灯具应设在墙面或顶棚上,其中心点距地面高度不宜小于2.2m。

2.当应急照明作为备用照明时,其照度值不应低于正常照明的照度值。

3.当应急照明作为备用照明和疏散照明时,其电源应分别引自两个供电回路,每个回路的电源均应符合下列规定:连续供电时间不应少于20min;医疗建筑的连续供电时间不应少于30min;金融商业交易场所不应少于60min。

六、楼梯间门1.敞开式外廊、与房间相通的阳台和外窗的建筑材料燃烧体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一级耐火等级建筑不低于乙级;二级耐火等级建筑不低于丙级。

2.敞开式外廊、与房间相通的阳台和外窗的间隔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2h,且分隔部位的高度不应大于5m。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6.2 疏散楼梯间和楼梯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6.2 疏散楼梯间和楼梯

6.2 疏散楼梯间和楼梯6.2.1 基本保留原条文。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建筑内的人员不能靠一般电梯或云梯车等作为主要疏散和抢救手段。

因为—般客用电梯无防烟、防水等措施,火灾时必须停止使用,云梯车也只能为消防队员扑救时专用。

这时楼梯间是用于人员垂直疏散的惟一通道,因此楼梯间必须安全可靠。

高层建筑中的敞开楼梯,火灾时犹如高耸的烟囱,既拔烟又抽火。

垂直方向烟的流动速度可达每秒3~4m,烟气在短时间里就能经过敞开楼梯向上部扩散,并充满整幢建筑物,严重地威胁疏散人员的安全。

随着烟气的流动也大大地加快了火势的蔓延。

例如,国内某个宾馆四号楼火灾,首层起火后,烟、火很快从敞开楼梯灌入各个楼层靠近楼梯的客房,顶层靠近楼梯的客房内有几位住客,无法通过楼梯疏散到楼门,被迫从窗口跳出而身亡。

这个多层建筑的宾馆尚且如此,高层建筑就更可想而知了。

又如,1974年2月1日巴西圣保罗市焦马大楼火灾,损失惨重、伤亡众多的重要原因是,全楼唯一的一座楼梯,敞开在走道上,发生火灾之后烟、火迅速经过楼梯向上蔓延,从起火楼层第十二层到二十五层间的所有楼层,都充满了浓烟和烈火。

起火层以上的人员,无法通过敞开楼梯疏散到室外安全地带。

因此,对高层建筑楼梯间的安全可靠性需要严格要求。

根据高层建筑的类别或不同高度,规定必须设置防烟楼梯间或是封闭楼梯间。

鉴于一类建筑可燃装修和陈设物较多,有些高级旅馆或办公室还设有空调系统,更增加了火灾的危险性。

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的塔式住宅仅有一座楼梯。

高度超过32m的二类建筑,垂直疏散距离较大。

为了保障人员的安全疏散,应该防止烟气进入楼梯间。

因此,本条规定—类建筑、塔式住宅和高度超过32m的二类建筑(单元式住宅和通廊式住宅除外),应设置防烟楼梯间。

防烟楼梯间的平面布置是,必须先经过防烟前室再进入楼梯间。

防烟前室应有可靠的防烟设施,这样的楼梯间比封闭楼梯间有更好的防烟、防火能力,可靠性强。

具体要求作以下说明。

一、根据防烟楼梯间功能的需要,对平面布置提出了规定。

疏散楼梯间和疏散楼梯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疏散楼梯间和疏散楼梯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建筑设计防火——建筑构造6.4 疏散楼梯间和疏散楼梯等6.4.1 疏散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规定:1 楼梯间应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并宜靠外墙设置。

靠外墙设置时,楼梯间、前室及合用前室外墙上的窗口与两侧门、窗、洞口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m。

2 楼梯间不应设置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垃圾道。

3 楼梯间不应有影响疏散的凸出物或其他障碍物。

4 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不应设置卷帘。

5 楼梯间不应设置甲、乙、丙类液体管道。

6 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禁止穿过或设置可燃气体管道。

敞开楼梯间不应设置可燃气体管道,当住宅建筑的敞开楼梯间确需设置可燃气体管道和可燃气体计量表时,应采用金属管和设置切断气源的阀门。

6.4.2 封闭楼梯间除应符合本规第6.4.1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不能自然通风或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或采用防烟楼梯间。

2 除楼梯间的出入口和外窗外,楼梯间的墙上不应开设其他门、窗、洞口。

3 高层建筑、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人员密集的多层丙类厂房、甲、乙类厂房,其封闭楼梯间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其他建筑,可采用双向弹簧门。

4 楼梯间的首层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形成扩大的封闭楼梯间,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与其他走道和房间分隔。

6.4.3 防烟楼梯间除应符合本规第6.4.1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设置防烟设施。

2 前室可与消防电梯间前室合用。

3 前室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高层厂房(仓库),不应小于6.0㎡;住宅建筑,不应小于4.5㎡。

与消防电梯间前室合用时,合用前室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高层厂房(仓库),不应小于10.0㎡;住宅建筑,不应小于6.0㎡。

4 疏散走道通向前室以及前室通向楼梯间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5 除住宅建筑的楼梯间前室外,防烟楼梯间和前室的墙上不应开设除疏散门和送风口外的其他门、窗、洞口。

6 楼梯间的首层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前室形成扩大的前室,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与其他走道和房间分隔。

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

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

安全管理编号:LX-FS-A20914 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使用说明:本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安全相关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

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当建筑物发生火灾时,普通电梯没有采取有效的防火防烟措施,且供电中断,一般会停止运行,上部楼层的人员只有通过楼梯才能疏散到建筑物的外边,因此楼梯成为最主要的垂直疏散设施。

一、疏散楼梯间的一般要求1.楼梯间应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并宜靠外墙设置。

靠外墙设置时,楼梯间及合用前室的窗口与两侧门、窗洞口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m。

2.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

3.楼梯间不应设置卷帘。

4.楼梯间内不应有影响疏散的凸出物或其它障碍物。

5.楼梯间内不应敷设或穿越甲、乙、丙类液体的管道。

公共建筑的楼梯间内不应敷设或穿越可燃气体管道。

居住建筑的楼梯间内不宜敷设或穿越可燃气体管道,不宜设置可燃气体计量表;当必须设置时,应采用金属配管和设置切断气源的装置等保护措施。

6.4 疏散楼梯间和疏散楼梯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

6.4 疏散楼梯间和疏散楼梯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建筑构造6.4 疏散楼梯间和疏散楼梯等6.4.1 疏散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规定:1 楼梯间应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并宜靠外墙设置。

靠外墙设置时,楼梯间、前室及合用前室外墙上的窗口与两侧门、窗、洞口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m。

2 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垃圾道。

3 楼梯间内不应有影响疏散的凸出物或其他障碍物。

4 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不应设置卷帘。

5 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甲、乙、丙类液体管道。

6 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内禁止穿过或设置可燃气体管道。

敞开楼梯间内不应设置可燃气体管道,当住宅建筑的敞开楼梯间内确需设置可燃气体管道和可燃气体计量表时,应采用金属管和设置切断气源的阀门。

6.4.2 封闭楼梯间除应符合本规范第6.4.1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不能自然通风或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或采用防烟楼梯间。

2 除楼梯间的出入口和外窗外,楼梯间的墙上不应开设其他门、窗、洞口。

3 高层建筑、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人员密集的多层丙类厂房、甲、乙类厂房,其封闭楼梯间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其他建筑,可采用双向弹簧门。

4 楼梯间的首层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内形成扩大的封闭楼梯间,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与其他走道和房间分隔。

6.4.3 防烟楼梯间除应符合本规范第6.4.1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设置防烟设施。

2 前室可与消防电梯间前室合用。

3 前室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高层厂房(仓库),不应小于6.0㎡;住宅建筑,不应小于4.5㎡。

与消防电梯间前室合用时,合用前室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高层厂房(仓库),不应小于10.0㎡;住宅建筑,不应小于6.0㎡。

4 疏散走道通向前室以及前室通向楼梯间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5 除住宅建筑的楼梯间前室外,防烟楼梯间和前室内的墙上不应开设除疏散门和送风口外的其他门、窗、洞口。

2023年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

2023年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

2023年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的数量也逐渐增多。

而高层建筑中的消防安全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作为高层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居民和办公人员的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障人们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疏散到安全地带,2023年对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的要求有以下几点:一、康复设计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的设计应考虑到有特殊需求人群,如老年人、残疾人等。

楼梯间的通道应保持足够的宽度,以容纳轮椅和其他辅助设备的通过。

楼梯的坡度、踏步高度以及扶手的设计都应符合相应的标准,以减少特殊人群在疏散过程中的困难。

二、良好的通风条件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以保障人员在疏散途中不会受到炙热空气的威胁。

楼梯间应具备合适的通风系统,能够及时将疏散途中产生的烟雾排出。

消防疏散楼梯上应设置适当的通风口,以保持楼梯区域的通风畅通。

三、明显的标示和指示灯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应设置明显的标示和指示灯,以指示人员疏散的方向。

标示和指示灯应能够在各种光线条件下清晰可见,包括正常光照和紧急情况下的照明。

标示应包括火灾报警器、消防器材的位置以及应疏散到的安全出口的指示。

四、紧急照明和应急电源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应具备紧急照明和应急电源,以保障在火灾发生时,楼梯和楼梯间能够提供足够的照明。

紧急照明系统应具备自动开启的功能,能够在火灾发生时自动亮起,确保人员迅速找到疏散的路径。

应急电源也应具备自动切换功能,在停电情况下能够及时提供电力供应。

五、防火材料和防火门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的墙壁、天花板和地板应使用具有一定防火性能的材料。

防火门的设计应符合相应的标准,能够在火灾发生时起到有效的隔离作用。

防火门应具备自动关闭、自动锁定的功能,确保楼梯和楼梯间的进、出口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自动关闭,阻止火势蔓延。

六、定期维护与检查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的定期维护与检查是确保其运行正常和可靠的重要手段。

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

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

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消防疏散楼梯是指利用楼梯进行火灾逃生的通道,是建筑物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火灾发生时,楼梯通道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通道,使人们能够快速、有序地逃离火灾现场,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消防疏散楼梯的设计与建设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下面将详细介绍。

首先,消防疏散楼梯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

在建筑物内部,应设置足够数量的消防疏散楼梯,并且要保证其位置布局合理。

一般来说,消防疏散楼梯的位置应该分布均匀,覆盖整个建筑物的各个区域,方便人们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迅速找到最近的疏散通道。

同时,消防疏散楼梯应该安放在楼层的两个不同位置,以便在一侧发生火灾时人们能够通过另一侧的疏散通道逃生。

其次,消防疏散楼梯的设计要合乎规范。

消防疏散楼梯的宽度是关键因素之一。

根据相关规范要求,消防疏散楼梯的宽度应满足人员疏散的需要。

在一般情况下,楼梯宽度应大于1.2米,当人员流量较大时,应相应增加楼梯的宽度。

此外,消防疏散楼梯的梯段高度和踏步宽度也需要符合规范,以确保人们能够舒适地通过楼梯通道。

此外,消防疏散楼梯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火灾烟气的排出。

火灾发生时,烟气会快速充满整个建筑物,妨碍逃生,甚至导致人员窒息。

因此,在消防疏散楼梯的设计中要考虑烟气排出的方式。

一种常见的方式是将烟气排出到室外,通过设置合适的烟气排烟口,将烟气引导至室外。

另一种方式是利用消防疏散楼梯自身的设计来排除烟气,比如设置有防烟门、防烟垂壁等。

同时,消防疏散楼梯的建设要考虑人员逃生的安全性。

在楼梯通道的设计中,应设置防滑的楼梯踏板,以防止人们在逃生过程中因脚下滑动而摔倒。

此外,消防疏散楼梯的扶手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

扶手的设置可以提供额外的支撑和稳定,使人们在爬楼梯时更加安全。

最后,消防疏散楼梯的维护和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定期检查和维护消防疏散楼梯的各个部分,确保其正常工作,是预防火灾和保障人员安全的重要措施。

此外,还需要设置相应的标志和指示牌,以便在火灾发生时人们能够快速找到疏散通道。

(消防安全)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

(消防安全)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

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当建筑物发生火灾时,普通电梯没有采取有效的防火防烟措施,且供电中断,一般会停止运行,上部楼层的人员只有通过楼梯才能疏散到建筑物的外边,因此楼梯成为最主要的垂直疏散设施。

一、疏散楼梯间的一般要求1.楼梯间应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并宜靠外墙设置。

靠外墙设置时,楼梯间及合用前室的窗口与两侧门、窗洞口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m。

2.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

3.楼梯间不应设置卷帘。

4.楼梯间内不应有影响疏散的凸出物或其它障碍物。

5.楼梯间内不应敷设或穿越甲、乙、丙类液体的管道。

公共建筑的楼梯间内不应敷设或穿越可燃气体管道。

居住建筑的楼梯间内不宜敷设或穿越可燃气体管道,不宜设置可燃气体计量表;当必须设置时,应采用金属配管和设置切断气源的装置等保护措施。

6.除通向避难层错位的疏散楼梯外,建筑中的疏散楼梯间在各层的平面位置不应改变。

7.用作丁、戊类厂房内第二安全出口的楼梯可采用金属梯,但净宽度不应小于0.90m,倾斜角度不应大于45°。

丁、戊类高层厂房,当每层工作平台上的人数不超过2人且各层工作平台上同时工作的人数总和不超过10人时,其疏散楼梯可采用敞开楼梯或利用净宽度不小于0.90m、倾斜角度不大于60°的金属梯。

8.疏散用楼梯和疏散通道上的阶梯不宜采用螺旋楼梯和扇形踏步。

必须采用时,踏步上、下两级所形成的平面角度不应大于10°,且每级离扶手250mm处的踏步深度不应小于220mm。

9.高度大于10m的三级耐火等级建筑应设置通至屋顶的室外消防梯。

室外消防梯不应面对老虎窗,宽度不应小于0.6m,且宜从离地面3.0m高处设置。

10.除住宅建筑套内的自用楼梯外,地下、半地下室与地上层不应共用楼梯间,必须共用楼梯间时,在首层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烧体隔墙和乙级防火门将地下、半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连通部位完全分隔,并应有明显标志。

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三篇)

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三篇)

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当建筑物发生火灾时,普通电梯没有采取有效的防火防烟措施,且供电中断,一般会停止运行,上部楼层的人员只有通过楼梯才能疏散到建筑物的外边,因此楼梯成为最主要的垂直疏散设施。

一、疏散楼梯间的一般要求1.楼梯间应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并宜靠外墙设置。

靠外墙设置时,楼梯间及合用前室的窗口与两侧门、窗洞口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m。

2.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

3.楼梯间不应设置卷帘。

4.楼梯间内不应有影响疏散的凸出物或其它障碍物。

5.楼梯间内不应敷设或穿越甲、乙、丙类液体的管道。

公共建筑的楼梯间内不应敷设或穿越可燃气体管道。

居住建筑的楼梯间内不宜敷设或穿越可燃气体管道,不宜设置可燃气体计量表;当必须设置时,应采用金属配管和设置切断气源的装置等保护措施。

6.除通向避难层错位的疏散楼梯外,建筑中的疏散楼梯间在各层的平面位置不应改变。

7.用作丁、戊类厂房内第二安全出口的楼梯可采用金属梯,但净宽度不应小于0.90m,倾斜角度不应大于45°。

丁、戊类高层厂房,当每层工作平台上的人数不超过2人且各层工作平台上同时工作的人数总和不超过10人时,其疏散楼梯可采用敞开楼梯或利用净宽度不小于0.90m、倾斜角度不大于60°的金属梯。

8.疏散用楼梯和疏散通道上的阶梯不宜采用螺旋楼梯和扇形踏步。

必须采用时,踏步上、下两级所形成的平面角度不应大于10°,且每级离扶手250mm处的踏步深度不应小于220mm。

9.高度大于10m的三级耐火等级建筑应设置通至屋顶的室外消防梯。

室外消防梯不应面对老虎窗,宽度不应小于0.6m,且宜从离地面3.0m高处设置。

10.除住宅建筑套内的自用楼梯外,地下、半地下室与地上层不应共用楼梯间,必须共用楼梯间时,在首层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烧体隔墙和乙级防火门将地下、半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连通部位完全分隔,并应有明显标志。

消防疏散楼梯间

消防疏散楼梯间

消防疏散楼梯间楼梯间作为建筑物消防疏散的重要通道,对于人员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保障作用。

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楼梯间的合理设计和安全设施能够有效地引导人员安全疏散。

本文将就消防疏散楼梯间的相关要求和设计原则进行探讨。

一、楼梯间设计原则1. 安全出口的设置楼梯间作为建筑物内部的重要通道之一,应当设有足够数量的安全出口。

安全出口应当设置在楼梯间的上、下段,以及每个楼层的楼梯间出口处。

在设计楼梯间时,需要确保每个楼层分别设置相对独立的安全出口,以便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人员能够快速疏散。

2. 疏散通道的宽度楼梯间的通道宽度应当满足人员快速疏散的需要。

根据建筑物使用人数和楼层高度的不同,确定楼梯间通道的宽度。

一般来说,楼梯间的通道宽度不应小于1.1米,以确保人员能够迅速通过。

3. 楼梯的坡度和踏步尺寸楼梯的坡度和踏步尺寸是保证人员正常使用楼梯的关键要素。

楼梯的坡度一般不应大于45度,以免人员感到不适。

而踏步尺寸一般不应小于30cm × 12cm,以确保人员能够安全踏步。

4. 视觉和听觉指示系统楼梯间应配备视觉和听觉指示系统,以引导人员正确疏散。

视觉指示系统可以通过指示标志、逃生标识等方式呈现,而听觉指示系统则可以通过安装紧急报警器等设备实现。

二、楼梯间的安全设施1. 楼梯扶手楼梯扶手的设置对于人员使用楼梯时的安全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楼梯间的扶手应当设置在两侧,高度一般不应低于0.9米,以便人员能够稳定抓扶。

2. 安全疏散标志楼梯间应当设置清晰明确的安全疏散标志,以便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人员能够快速辨认出疏散通道和出口位置。

安全疏散标志应当符合相关标准,字体和图标清晰可辨。

3. 防火门和防烟排烟系统楼梯间的出口处应当设置防火门,以切断火势蔓延通道。

同时,楼梯间应当配备防烟排烟系统,以减少烟雾对人员疏散的阻碍。

防火门和防烟排烟系统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

4. 紧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灯楼梯间应当设置紧急照明设备和疏散指示灯,以确保火灾等紧急情况下,楼梯间内的能见度。

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范本

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范本

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范本一、背景介绍在建筑物中,特别是高层建筑物中,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的设计与建设非常重要。

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的合理设计可以保障人员在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下的快速疏散,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本文将介绍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的范本设计。

二、楼梯设计原则1. 通道尺寸:楼梯通道的宽度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人数、建筑面积等因素确定。

通常,每层楼应设置不少于两个疏散楼梯间,其宽度不小于1.2米。

2. 梯级与台阶:楼梯的梯级高度和台阶宽度应符合设计规范,以确保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疏散。

通常梯级的高度不超过20厘米,台阶的宽度不小于30厘米。

3. 扶手设计:楼梯的扶手应设置在合适的高度,以便人员在疏散过程中能够稳定身体。

扶手的高度一般为0.9米至1.1米之间。

4. 疏散标志:在楼梯间应设置合适的疏散标志,如逃生指示标志、疏散标志等,以指导人员快速疏散。

三、消防疏散楼梯设计要点1. 位置选择:消防疏散楼梯应该设置在建筑物的两端或两侧,确保每个房间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到达疏散楼梯。

2. 安全门与防烟门:在疏散楼梯与楼梯间的入口处,应设置相应的安全门和防烟门,以防止火灾或烟雾蔓延到楼梯与楼梯间。

3. 通风与明亮:疏散楼梯与楼梯间应具备良好的通风和光线,以提升人员疏散的效率和安全。

4. 楼梯间的消防设备:每个楼梯间应设置相应的消防设备,如灭火器、喷淋系统等,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进行灭火。

四、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的范本设计1. 功能分区:根据建筑物功能和使用要求,将楼梯间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分区,如办公区、商业区、住宅区等,以方便人员疏散和管理。

2. 纵深设计:为了减少楼梯和楼梯间的占地面积,可以采用纵深设计,即将楼梯轴线延长,并设置疏散平台或转角,以提供人员疏散时的休息和转向空间。

3. 防火分隔:为了防止火灾在楼梯间蔓延,可以在楼梯与楼梯间之间设置防火墙或防火门,以隔离烟雾和火焰,以保护人员的安全疏散。

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

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

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
疏散通道,在消防设计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作为主要疏散通道,具有直接影响人员疏散速度与安全的重要性。

因此,在建筑物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的设计,并且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布置。

首先,消防疏散楼梯的设计应满足人员疏散的基本要求。

根据消防规范的要求,疏散楼梯的宽度应根据楼层使用人数确定,一般为人员流量除以单位流量所需的最小宽度。

在选择材料方面,消防疏散楼梯应选用不燃材料,避免火灾发生时楼梯的燃烧,以确保人员的安全。

其次,消防疏散楼梯的布局应符合逃生的需要。

疏散楼梯的位置应合理布置,便于居民或使用人员快速到达并进行疏散。

在建筑物不同楼层之间,消防疏散楼梯的数量和位置应根据楼层使用人数和层高确定。

此外,楼梯间的通道应无遮挡物,方便人员快速通过。

另外,消防疏散楼梯的设计应保证其结构的稳固性。

疏散楼梯的结构设计应满足承重要求,确保在火灾事故发生时不易坍塌。

楼梯的踏面与扶手设计应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以提供良好的脚步支撑和扶手力度,方便人员疏散。

总之,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的设计对于建筑物的消防安全至关重要。

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人员疏散的需要,合理布置疏散通道,并确保楼梯的稳固性和人体工程学原理。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人员在火灾事故中的安全疏散。

因此,在建筑物设计中,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的设计需要高度重视,确保其符合相关规范要求,为人员
疏散提供最大的安全保障。

最后,通过严格的消防检查和日常维护,确保疏散通道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以应对不可预测的火灾危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rough the reasonable organization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to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 to achieve the desired goal.
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正
式版
消防疏散楼梯与楼梯间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生产计划、生产组织以及生产控制环境中,通过合理组织生产过程,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预期的生产目标和实现管理工作结果的把控。

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当建筑物发生火灾时,普通电梯没有采取有效的防火防烟措施,且供电中断,一般会停止运行,上部楼层的人员只有通过楼梯才能疏散到建筑物的外边,因此楼梯成为最主要的垂直疏散设施。

一、疏散楼梯间的一般要求
1.楼梯间应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并宜靠外墙设置。

靠外墙设置时,楼梯间及合用前室的窗口与两侧门、窗洞口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m。

2.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

3.楼梯间不应设置卷帘。

4.楼梯间内不应有影响疏散的凸出物或其它障碍物。

5.楼梯间内不应敷设或穿越甲、乙、丙类液体的管道。

公共建筑的楼梯间内不应敷设或穿越可燃气体管道。

居住建筑的楼梯间内不宜敷设或穿越可燃气体管道,不宜设置可燃气体计量表;当必须设置时,应采用金属配管和设置切断气源的装置等保护措施。

6.除通向避难层错位的疏散楼梯外,建筑中的疏散楼梯间在各层的平面位置不应改变。

7.用作丁、戊类厂房内第二安全出口的楼梯可采用金属梯,但净宽度不应小于
0.90m,倾斜角度不应大于45°。

丁、戊类高层厂房,当每层工作平台上的人数不超过2人且各层工作平台上同时工作的人数总和不超过10人时,其疏散楼梯可采用敞开楼梯或利用净宽度不小于0.90m、倾斜角度不大于60°的金属梯。

8.疏散用楼梯和疏散通道上的阶梯不宜采用螺旋楼梯和扇形踏步。

必须采用时,踏步上、下两级所形成的平面角度不应大于10°,且每级离扶手250mm处的踏步深度不应小于220mm。

9.高度大于10m的三级耐火等级建筑应设置通至屋顶的室外消防梯。

室外消防梯不应面对老虎窗,宽度不应小于0.6m,且宜从离地面3.0m高处设置。

10.除住宅建筑套内的自用楼梯外,地下、半地下室与地上层不应共用楼梯间,必须共用楼梯间时,在首层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 的不燃烧体隔墙和乙级防火门将地下、半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连通部位完全分隔,并应有明显标志。

二、敞开楼梯间
敞开楼梯间是低、多层建筑常用的基本形式,也称普通楼梯间。

该楼梯的典型特征是,楼梯与走廊或大厅都是敞开在建筑物内,在发生火灾时不能阻挡烟气进入,而且可能成为向其他楼层蔓延的主要通道。

敞开楼梯间安全可靠程度不大,但使用方便、经济,适用于低、多层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中。

三、封闭楼梯间
封闭楼梯间指设有能阻挡烟气的双向
弹簧门或乙级防火门的楼梯间,如图2-6-3 所示。

封闭楼梯间有墙和门与走道分隔,
比敞开楼梯间安全。

但因其只设有一道
门,在火灾情况下人员进行疏散时难以保
证不使烟气进入楼梯间,所以,对封闭楼
梯间的使用范围应加以限制。

(一)封闭楼梯间的适用范围
多层公共建筑的疏散楼梯,除与敞开
式外廊直接相连的楼梯间外,均应采用封
闭楼梯间。

具体如下:
1.医疗建筑、旅馆、老年人建筑;
2.设置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的建筑;
3.商店、图书馆、展览建筑、会议中心及类似使用功能的建筑;
4.6 层及以上的其他建筑。

高层建筑的裙房;建筑高度不超过32m 的二类高层建筑;建筑高度大于21m且不大于33m 的住宅建筑,其疏散楼梯间应采用封闭楼梯间。

当住宅建筑的户门为乙级防火门时,可不设置封闭楼梯间。

(二)封闭楼梯间的设置要求
1.封闭楼梯间应靠外墙设置,并设可开启的外窗排烟,当不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时,应按防烟楼梯间的要求设置。

2.建筑设计中为方便通行,常把首层的楼梯间敞开在大厅中。

此时楼梯间的首层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内,形
成扩大的封闭楼梯间,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措施与其它走道和房间隔开,如图2-6-4 所示。

3.除楼梯间门外,楼梯间的内墙上不应开设其它的房间门窗及管道井、电缆井的门或检查口。

4.高层建筑、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人员密集的多层丙类厂房设置封闭楼梯间时,楼梯间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其他建筑封闭楼梯间的门可采用双向弹簧门。

四、防烟楼梯间
防烟楼梯间系指在楼梯间入口处设有前室或阳台、凹廊,通向前室、阳台、凹廊和楼梯间的门均为乙级防火门的楼梯
间。

防烟楼梯间设有两道防火门和防排烟设施,发生火灾时能做为安全疏散通道,是高层建筑中常用的楼梯间形式。

(一)防烟楼梯间的类型
1.带阳台或凹廊的防烟楼梯间
带开敞阳台或凹廊的防烟楼梯间的特点是以阳台或凹廊作为前室,疏散人员须通过开敞的前室和两道防火门才能进入楼梯间内。

2.带前室的防烟楼梯间
(1)利用自然排烟的防烟楼梯间。

在平面布置时,设靠外墙的前室,并在外墙上设有开启面积不小于2㎡的窗户,平时可以是关闭状态,但发生火灾时窗户应全部开启。

由走道进入前室和由前室进入楼
梯间的门必须是乙级防火门,平时及火灾时乙级防火门处于关闭状态。

(2)采用机械防烟的楼梯间。

楼梯间位于建筑物的内部,为防止火灾时烟气侵入,采用机械加压方式进行防烟,如图2-6-8 。

加压方式有仅给楼梯间加压(图2-6-8b )、分别对楼梯间和前室加压(图2-6-8a)以及仅对前室或合用前室加压(图2-6-8c)等不同方式。

(二)防烟楼梯间的适用范围
发生火灾时, 防烟楼梯间能够保障所在楼层人员安全疏散,是高层和地下建筑中常用的楼梯间形式。

在下列情况下应设置防烟楼梯间:
1.一类高层建筑及建筑高度大于32m
的二类高层建筑;
2.建筑高度大于33m的住宅建筑;
3.建筑高度大于32m且任一层人数超过10人的高层厂房;
4.当地下层数为3层及3层以上,以及地下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大于10m时。

(三)防烟楼梯间的设置要求
防烟楼梯间除应满足疏散楼梯的设置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当不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时,楼梯间应按规定设置防烟设施,并应设置应急照明设施;
2.在楼梯间入口处应设置防烟前室、开敞式阳台或凹廊等。

前室可与消防电梯
间的前室合用;
3.前室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不应小于6.0㎡,居住建筑不应小于4.5㎡;合用前室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高层厂房以及高层仓库不应小于10.0㎡,居住建筑不应小于6.0㎡;
4.疏散走道通向前室以及前室通向楼梯间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
5.除楼梯间门和前室门外,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的内墙上不应开设其它门窗洞口。

五、室外疏散楼梯
在建筑的外墙上设置全部敞开的室外楼梯,如图2-6-9所示,不易受烟火的威
胁,防烟效果和经济性都较好。

(一)室外楼梯的适用范围
1.甲、乙、丙类厂房;
2.建筑高度大于32m且任一层人数超过10人的丁戊类高层厂房;
3.辅助防烟楼梯。

(二)室外楼梯的构造要求
室外楼梯作为疏散楼梯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栏杆扶手的高度不应小于1.1m;楼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0.9m;
2.倾斜度不应大于45°;
3.楼梯和疏散出口平台均应采取不燃材料制作。

平台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
1.00h,楼梯段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
0.25h;
4.通向室外楼梯的门宜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应向室外开启;门开启时,不得减少楼梯平台的有效宽度;
5.除疏散门外,楼梯周围2.0m内的墙面上不应设置其它门、窗洞口,疏散门不应正对楼梯段。

高度大于10m 的三级耐火等级建筑应设置通至屋顶的室外消防梯。

室外消防梯不应面对老虎窗,宽度不应小于0.6m,且宜从离地面3.0m 高处设置。

六、剪刀楼梯
剪刀楼梯,又名叠合楼梯或套梯,是在同一个楼梯间内设置了一对相互交叉,又相互隔绝的疏散楼梯。

剪刀楼梯在每层
楼层之间的梯段一般为单跑梯段,如图2-6-10 所示。

剪刀楼梯的特点是,同一个楼梯间内设有两部疏散楼梯,并构成两个出口,有利于在较为狭窄的空间内组织双向疏散。

剪刀楼梯的两条疏散通道是处在同一空间内,只要有一个出口进烟,就会使整个楼梯间充满烟气,影响人员的安全疏散,为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应采取下列防火措施:
1.剪刀楼梯应具有良好的防火、防烟能力,应采用防烟楼梯间,并分别设置前室;
2.为确保剪刀楼梯两条疏散通的功能,其梯段之间,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
1.00h的实体墙分隔;
3.楼梯间内的加压送风系统不应合用。

——此位置可填写公司或团队名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